❶ 洪升與《紅樓夢》的關系
一位署名為「土默熱」的東北歷史學者在網上連續推出幾十篇帖子,提出《紅樓夢》的真正作者是清初著名戲劇家洪升。
鮮有人得知土默熱的真實姓名,據出版方透露,其曾在高校教授明清史數十年,現為吉林省政府官員。
土默熱認為洪升出生在一個「百年望族」家庭,由於改朝換代的原因,造成家族沒落;又由於家庭內部的矛盾,造成「子孫流散」,最終「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
而「金陵十二釵」正是清初詩壇上著名的「蕉園詩社」成員———顧玉蕊、徐燦、柴靜儀等正好為12位女子。她們都是洪升的親姐妹和表姐妹,洪升年輕時與這些姐妹們一起踏雪踏青,詩詞酬唱。她們的文學活動同《紅樓夢》中描寫也完全一樣。
(1)上海洪升真實嗎合法嗎擴展閱讀:
洪升,何許人也?便是名戲《長生殿》的作者,生於順治二年,亡於康熙四十三年。有人說,《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便是洪升,可是仔細斟酌,會發現兩人其實有很大不同。
第一,由賈府女子未纏足,及府內禮教森嚴來看,賈府可能是漢軍旗人,所以才能將女兒嫁進王宮,才能蒙受殊榮恩寵,而洪家則不然。洪升七世祖在明朝以軍功起家,後宮任太子太傅,所以洪家為前明遺民,故不會受清廷重用。
第二,賈家富可敵國,大觀園修建得雕欄玉砌,而洪家到洪升這一代已相當清貧,因為祖父洪吉暉,父親洪起鮫,及洪升自己都未在清廷出仕,故他不可能描繪出如此富麗之景,相較而言,倒是曹雪芹更有可能記錄這種富貴之態,小說中的甄府曾接駕四次,這便是曹家曾接駕康熙帝四次的實事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樓夢
❷ 如何評價《紅樓夢》作者是洪升而不是曹雪芹這種說法
只能說在《紅樓夢》的題旨沒有確定下來時候,說這二人是作者都毫無真實的意義。因為《紅樓夢》是一本皇家的謎書,他的題旨是——皇權政治,是皇家的家教書。其中賈府和所有書中的人物都是華夏幾千年來,各朝各代皇家的縮寫和帝王後妃等人的化身。所以說沒在宮廷長期生活的人,不可能是這本書的作者。至於作者是洪升的說法,是近十年開始的。我認為持這種觀點的朋友,比老紅學家們略有進步,主要是將書的主旨靠近了皇權,有一定史學的提升。但就作者是洪升而言,他們還和老輩紅學家們一樣——標新立異、另樹學派。更加使民眾對《紅樓夢》望而卻步、難以企及。 個人看法,只供參考!
❸ 中國四大戲曲是什麼
中國四大戲曲即王實甫的《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 。
《長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戲曲發展上的兩個高峰,在中國戲曲中也同樣具有很高的地位,與《西廂記》和《牡丹亭》並稱為我國四大古典名劇,一直深得廣大人民喜歡。
1、《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簡稱《西廂記》,又稱《王西廂》、《北西廂》)是元代王實甫創作雜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全劇敘寫了書生張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恆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
全劇體制宏偉,用了五本二十折連演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古代雜劇中是罕見的。該劇情節引人入勝,形象鮮明生動,文采斐然,極具詩情畫意。
2、《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 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3、《桃花扇》是清代文學家孔尚任創作的傳奇劇本,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月完稿,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刊成初版。
《桃花扇》所寫的是明代末年發生在南京的故事。全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歡離合為主線,展現了明末南京的社會現實。同時也揭露了弘光政權衰亡的原因,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
4、《長生殿》是清初劇作家洪升創作的傳奇(戲劇),共二卷。該劇定稿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全劇共五十齣。前半部分寫唐明皇、楊貴妃,長生殿盟誓,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貴妃命殞黃沙的經過。
後半部分大都采自野史傳聞,寫安史亂後玄宗思念貴妃,派人上天入地,到處尋覓她的靈魂;楊貴妃也深深想念唐明皇,並為自己生前的罪愆懺悔。他們的精誠感動了上天。在織女星等的幫助下,終於在月宮中團圓。
❹ 康熙時期洪升的代表作品展現了怎樣的成就
康熙時期洪升的《長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繼承了明代傳奇的優秀傳統,代表了當時戲曲創作的最高成就。《長生殿》吸收了唐白居易《長恨歌》、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和明人吳世美的傳奇《驚鴻記》等的成就又有所發展,對唐明皇、楊貴妃生死不渝的愛情加以歌頌,並結合李楊愛情揭露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表現民族感情,是這類題材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線索,表現國家興亡及南明王朝內部的政治斗爭,達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較好的結合,是明清傳奇創作的現實主義的高峰。
❺ 求京劇鎖麟囊春秋亭的戲詞
京劇鎖麟囊春秋亭唱詞:
演唱者:程硯秋
「春秋亭」一折
【西皮二六】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
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
吉日良辰當歡笑,為何鮫珠化淚拋
此時卻又明白了,世上何嘗盡富豪
也有飢寒悲懷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轎內的人兒彈別調,必有隱情在心潮
【流水】
世上何嘗盡富豪。
也有飢寒悲懷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
轎內的人兒彈別調,必有隱情在心潮。
耳聽得悲聲慘心中如搗,同遇人為什麼這樣嚎啕?
莫不是夫郎丑難諧女貌?莫不是強婚配鴉占鸞巢?
叫梅香你把那好言相告,問那廂因何故痛哭無聊。
梅香說話好顛倒,蠢才只會亂解嘲。
憐貧濟困是人道,哪有個袖手旁觀在壁上瞧?
蠢才問話太潦草,難免懷疑在心梢。
你不該(想必是)人前逞驕傲,不該(定是)詞費又滔滔。
休要噪,且站了,薛良與我去問一遭。
聽薛良一語來相告,滿腹驕矜頓雪消。
人情冷暖憑天造,誰能(何不)移動它半分毫。
我正富足她正少,她為飢寒我為嬌。
分我一枝珊瑚寶,安她半世鳳凰巢。
忙把梅香低聲叫,莫把姓名信口嘵。
這都是神話憑空造,自把珠玉誇富豪。
麟兒哪有神送到?積德才生玉樹苗。
小小囊兒何足道,救她飢渴勝瓊瑤。
(5)上海洪升真實嗎合法嗎擴展閱讀:
《春秋亭外風雨暴》是京劇《鎖麟囊》中的一個曲目,演唱者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
《鎖麟囊》劇情梗概:
登州富戶薛氏門中之女薛湘靈許配給周庭訓,嫁前按當地習俗,薛老夫人贈女鎖麟囊,內裝珠寶甚多。結婚當日,花轎在中途遇雨,至春秋亭暫避;又來一花轎,轎中為貧女趙守貞,因感世態炎涼而啼哭。問清緣由後,薛湘靈仗義以鎖麟囊相贈,雨止各去。
六年後登州大水,薛、周兩家逃難,湘靈失散,獨漂流至萊州,偶遇娘家老奴胡婆,胡婆攜湘靈至當地紳士盧勝籌所設粥棚,恰巧盧員外正在為其幼子天麟雇保姆,湘靈應募。
一日,湘靈伴天麟游戲於園中,觸景傷情,百感交集,頓悟貧富無常。天麟拋球入一小樓,要湘靈上樓為其拾取,在樓上,湘靈找球時猛然見到六年前自己贈出的鎖麟囊,不覺感泣。
原來,盧夫人即趙守貞,見狀盤詰,才知面前的這位「薛媽」便是六年前慷慨贈囊的薛小姐,遂敬之如上賓,薛湘靈一家團圓並與盧夫人結為金蘭之好。
❻ 真不明白中國的稅費為什麼這么不合理,又沒人管
你這說的就有問題,什麼叫沒人管,管你的人就是收稅的人,什麼叫沒人管?
❼ 上海的必瘦站到底怎麼樣,有人去過嗎
索隱派採用猜謎、附會的方法,在曹雪芹之外索隱出多達65個作者,如洪升、吳梅村、冒辟疆、顧景星、袁枚、曹頫[11] 及其他聞所未聞的人物都被拉來做《紅樓夢》作者,炒作、娛樂、戲說的成分大於求真、求實、求是的成分。胡文彬先生批評道:只是從《紅樓夢》中看到一些所謂矛盾,就說作者不是曹雪芹,這是在追求新奇,是時代的浮躁,真正研究者的聲音反而沒人注意了。[12] 中國紅學會名譽會長李希凡先生對此不無擔憂:「在曹雪芹誕辰300周年之際,我們再沒有一點大動作的話,到明年,曹雪芹沒准就不是《紅樓夢》的作者了。」[13]
❽ 上海戲劇代表劇種有哪些
滬劇、上海說唱、浦東說書、獨腳戲、滑稽戲等。
1、滬劇
滬劇,上海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滬劇起源於浦江兩岸的田頭山歌和民間俚曲,在流傳中受到彈詞及其他民間說唱的影響,演變成說唱形式的灘簧。
清代道光年間,浦江一帶的灘簧發展為二人自奏自唱的「對子戲」和三人以上演員裝扮人物、另設專人伴奏的「同場戲」。1898年,已有藝人流入上海,並固定在茶樓坐唱,稱作本灘。
1914年,本灘易名為申曲。1927年以後,申曲開始演出文明戲和時事劇。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稱滬劇。
滬劇是以表演現代生活為主的戲曲,其音樂委婉柔和,曲調優美動聽,易於塑造現代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濃郁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藝術美。
2006年,滬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54。
2、上海說唱
上海說唱是曲藝曲種。流行於上海和江蘇、浙江部分地區。是解放後在獨腳戲的「唱派」基礎上,吸收蘇州彈詞的說表技巧逐步發展形成。
演唱形式比較自由,一般是一人,亦可兩人或多人,腔調來自民歌小調及各地方戲曲、曲藝的唱腔,也有自編的一些曲調。演唱朴實、活潑,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還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
表演者自擊用檀木或棗木製成的「三巧板」,伴奏樂器有揚琴、琵琶、三弦、二胡、月琴等。曲目都是短篇。
3、浦東說書
浦東說書,又稱鈸子書、滬書、農民書等。浦東說書說唱並重,注重情節,節奏較快。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曲目有《施公案》《包公》等。
浦東說書發源於上海浦東,流布於上海市郊全境及浙江省平湖市等地。2008年6月14日,上海市浦東新區申報的「浦東說書」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59。
4、獨腳戲
曲藝的一種。一般由一人或兩三人演出,生動滑稽,近於北方相聲。流行於滬 、杭等地。獨腳戲是一種新興的傳統曲藝曲種。流行於上海、江蘇(蘇南)、浙江一帶,以吳語方言演出。
獨腳戲興起於1920年前後,早期多由一人演出,藝術上受到江、浙、滬一帶流行的「小熱昏」、「唱新聞」、「隔壁戲」等說唱形式的影響。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滑稽戲
滑稽戲是上海一帶的地方戲劇劇種之一,現主要流行於上海及其周邊吳語地區。 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方言,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
2009年6月20日,滑稽戲(蘇州滑稽戲)列入江蘇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23日,滑稽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浦東說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說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獨腳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滑稽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