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需要什麼樣的科技創新
萬鋼:未來中國將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明確市場的作用
屠光紹: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迫切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以全球的視野、開放的姿態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余永定: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發生重要變化,投資和出口驅動的模式難以為繼,未來的增長動力在於創新
投資、出口、消費一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投資、出口增長乏力之際,創新被寄予了厚望。不過,當下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創新,各個地方又將如何開展創新?27日由科技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同主辦的「2015PJ創新論壇」上,一場關於創新的頭腦風暴在黃浦江畔颳起……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在作主旨演講時直言,未來五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產業升級能否順利推進,結構轉型能否成功實現,綜合實力能否持續提升,關鍵是看能否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作用。
為了迎接這場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國要進一步明確政府和市場分工,構建統籌配置創新資源的新機制,建設各類創新主體系統互動,創新要素順暢流動、高效配置的創新體系。要大力發展眾創空間等新型創業服務平台,構建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萬鋼指出了方向與空間。
內外專家共識:創新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呈現兩大特點,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由過去的10%左右下降到了7%左右的中高速水平,第二個就是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發生重要變化,投資和出口驅動的模式難以為繼,未來的增長動力在於創新。」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在上述論壇中如是表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Phelps也直言,中國需要有自己的現代化創新,才能避開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現行的包括發展服務業、重塑行業架構的改革都不足以完成這個使命。
其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這是目前中國從政界到學界、企業界都高度統一的認識。
萬鋼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
來自一線的數據顯示了創新的生命力。在中國整體經濟面對下行壓力下,高新技術產業卻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2014年同比增速12.2%,2015年前三季度同比增12.5%;此外,高新區發展也逆勢上揚,目前注冊企業已經超過76萬家,今年1-8月份新增注冊企業達到16.6萬家。
科技部數據還顯示,2014年中國全社會研發支出超過了13000億,佔GDP的2.09%,其中企業支出佔了76%以上。中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8577億,比上年增長14.8%,高技術產業主營收入達1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2%。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區總量超過115家,工業增加值、研發投入、發明專利、新產品數量和利稅等都保持了兩位數增長。
不過,與美日等國家相比,中國的創新能力還存在差距。比如說,近十年間美國全社會的研發支出為37600多億美元,是中國同期支出的4.7倍。萬鋼指出,無論從投入總量還是長期積累來看,中國與其他國家還存在很大差距,要想突破差距,就需要加速改革,用改革促進發展。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Phelps在上述論壇中亮出了他的「創新的黃金准則」觀點,即怎樣才能在經濟體里形成創新的主導經濟體。鑒於中國的國情與實踐,E.Phelps指出,中國當下需要處理好萬眾創新與開放式創新的關系。一方面中國需要依賴大眾的力量產生大量的創新,另一方面也需要發展開放式創新和構建創新網路,實現高價值創新。他呼籲中國企業彼此之間加強合作,甚至加強與國外企業之間的合作。
為了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中國已在進行著相關機制體制方面的改革。萬鋼表示,未來中國將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體制和機制,進一步明確市場的作用,構建統籌配置資源的新舉措,建設各類投資主體互動,創新發展高效資源,完善創新的政策體系,保護法律制度,激發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改革的成果即將落地。萬鋼透露,今年是實施改革的第一年,科技部改變了項目形成機制,面向各行業和地方徵求了2600多個立項建議,並進行了戰略咨詢和綜合評比,合理配置資源。目前62個重點任務聚焦了「中國製造2025」、能源製造、「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建設、「互聯網+」各項國家戰略。「新的項目即將向社會公布,同時徵求申報和評審。」
跳開本土看全球,中國堅持的是一條「開放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路」的路徑。中國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介紹,目前中國和全世界15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科技合作關系,簽訂了107個政府間的科技合作協定,與此同時,中國還與美國、歐盟等發達經濟體簽訂了合作機制,啟動了南亞、東盟科技夥伴計劃等。
地方在行動
根據此前發布的《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上海將分階段有序推進全球科技創新戰略,力爭到2020年形成科技創新中心框架體系,到2030年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科技和經濟合作。
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屠光紹27日在上述論壇中表示,上海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加迫切需要融入全球創新網路,以全球的視野、開放的姿態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順勢創新者勝。屠光紹表示,未來上海將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上海將努力建設成為綜合性、開放性的金融中心,成為全球創新網路的重要樞紐,以及國際科學、技術和產業的策源地之一。
除了上海,其他地方也在積極對接。如江蘇常州的創新園項目,作為中國與YSL兩國政府第一個創新示範園區,標志著常州市國際科技合作實現重大突破。(記者 宋薇萍)
2. 上海康立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康立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功能性食品、新資源食品、天然型護理品等健康產品的開發、銷售及技術服務為核心業務的高科技新型公司,於2012年7月在上海浦東創建。公司擁有一支多學科、多層次、結構合理的技術研發隊伍。公司主要產品分為兩大系列。其中,天然產物和功能性食品部主要產品為植物提取物,採用超臨界提取、逆向色譜分離、微波提取、亞臨界提取和微波真空濃縮技術對生物的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從事生物領域內的科技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預包裝食品(不含熟食鹵味、冷凍冷藏,憑許可證)的批發,化妝品、美容美發用品、一類醫療器械、日用百貨、保潔用品、服飾鞋帽、紡織品、床上用品、工藝禮品、橡塑製品、健身器材、玩具、汽摩配件、五金交電、化工原料及產品(除危險化學品、監控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易制毒化學品)、衛生潔具、體育用品的銷售,電子商務(不得從事增值電信、金融業務),設計、利用自有媒體發布廣告,企業形象策劃,健康咨詢(不得從事診療活動、心理咨詢),保潔服務。
法定代表人:謝緯勃
成立時間:2012-07-28
注冊資本:9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500199993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松江區佘山鎮陶幹路701號5幢
3. 上海濟創科技合作公司怎麼樣
簡介:上海濟創科技合作公司成立於1993年09月06日,主要經營范圍為電子、畜牧醫學、建築工程、化工專業領域內的八技服務及新產品的研製、試銷等。
法定代表人:曹寶祥
成立時間:1993-09-06
注冊資本:1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04000067442
企業類型:股份合作制
公司地址:上海市徐匯區零陵路899號25L室
4. 科技創新對上海發展第二產業的有利影響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和爭奪的焦點。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迅速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不僅是科技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始性創新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趨緊密,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幾乎同步,原始性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人類基因組、納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間成果的過程中迅速申請專利,有些就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創新,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呈現出群體突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的技術群及相應產業群的競相崛起,因此在單項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例如,生物信息技術,就是IT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據專家估計,它的應用可以降低葯物開發成本30%,並使開發進程加快兩年,同時生物信息技術將會對食品、衛生、農林牧業以及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一是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術從傳統產業發展出新品種和新興產業,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I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1999年IT使全美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第四,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效益更多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技術標准逐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並往往領先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互聯網應用前就先有了IP協議,在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訊尚未商業化之前,有關標准之戰就已經如火如荼。
以科技為動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工作為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個措施是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標准三大戰略,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三是加強了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速863計劃成果產業的集成;四是實施火炬計劃,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極大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6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2003年達110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5.1%。
第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主要表現在開始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的技術,以龍芯為代表的晶元技術獲得重要突破,大唐電信提出的CDMA標准成為世界電信的三大標准之一,使我國擁有了科技產業標准。涌現出了一些知名技術企業,如聯想、方正等。據國家高新區的統計,2001年上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539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
第三,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成效顯著。2002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共開發新產品項目12000項,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167億元,增長了2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416億,比上年增加88.8%,新產品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3.4%,是製造業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國家53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工業增加值427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目前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面臨科技創新薄弱和競爭力不強等嚴峻的挑戰。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地位亟待加強。2002年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佔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國企業出口量佔到82%,占據了主導地位。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平均佔33.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關鍵技術缺乏。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於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因此附加值較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值的比重一般佔30%以上,而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5%。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面臨日益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佔有10%。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2002年我國有71%的企業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39%的出口產品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鏈條不完善。研究、開發、產業化是創新鏈的關鍵環節,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不能形成聯動,致使出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從質量向效益型轉變,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的問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主導,大力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發展200年的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的。到目前為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徵。在這一體系中,大部分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研發,活動經費來自企業,。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並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形成以產業配套的產業集權,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第二,加強產、學、研結合,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如不通過生產環節就無法實現創新目標,完整的創新鏈應包括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三大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市場的創新活動中,要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充分利用政府資源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同時吸引金融機構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過去我們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模式應該轉變為以企業為主、為核心的組織產、學、研的聯合。
第三,深化實施以標准、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國際標准體系創新的能力不斷影響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利益格局和競爭能力,我們將加快制定國家技術標准政策,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標准體系;同時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能力,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四,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國家將繼續從社會經濟與國家發展的需求中,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為目標,從事原始型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調動地方、部門、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爭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取得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競爭。
第五,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53個國家高新區,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重要發展的力量。面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科技部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軟硬環境,使之自主服務。
第六,創造環境,擴大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一定要採取切實的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形成技術與資本、互利互動的有效機制。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起點、水平和效益。同時要改變產業發展過度依靠外來技術的局面,在重視科技與智力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與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