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鄧俊傑山水文化股價太高

鄧俊傑山水文化股價太高

發布時間:2021-09-03 21:07:25

⑴ 求高中作文,山水與文化,快!快!快!急!

登高賦詩,臨淵填詞,古已有之。從此,山水與文化便結下了不解之緣。

於是,白帝城的山水承載了兩種聲音,兩番風貌――李白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劉備對山河主宰的爭逐。古時候的詩情戰火澆鑄在了山水之中。

我們把山水看成了文化的源泉,文化自然成了山水的精神。

然而,沒有了山水的文化,就不算文化了嗎?沒有了文化的山水,就怎麼看都不再是山水了嗎?不,不是。至少現在不是。

現代的詩歌,詩情是它的精神,人心是它的源頭。詩人們不再走遍大江南北,而是在紛繁的燈紅酒綠中寫下一篇篇自以為效仿李白的最後感言。歌曲中不再傳頌「我們的祖國風光好,山山水水是家鄉」,而是「情愛是毒葯,沾上它就跑不掉」。這些泛濫的現在文化中,我們不能說全是垃圾,沒有精品,而它們又的確與山水無關。

文化,只是時代的印證,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但山水卻沒有大改,若是改變,就會變得逐漸偏離「文化-山水」的軌道。

還記得小時候,我嚮往爬上山頂,鳥瞰小城。這時的七曲山九曲水蜿蜒如飄帶飛舞,整幅畫就彷彿神來之筆。我會高歌,唱出悠揚的旋律,只為一灑心中的快意。可當我再一次回到這兒,沒有了樹,沒有了鳥,沒有了飄帶,就如夢境一般,清晰而不可觸及。沒有了絲毫的文化氣息,可也是山水依舊。

山水還在那裡,成為了風景,我們無暇顧及風景,躋身於人潮湧動的城市,一堆鋼筋水泥。

盡管我已認識到山水失掉了文化,文化不再寓於山水,是件很可悲的事,但是自己仍在無形地推動著這可悲的進行。

我不願走進山水,在桂林徜徉的遊船上,我無心觀景,更無吟詠之意,我嚮往重新返回城市之中,返回遠離山水的文化之中,回到流行的題海里,暢游,歡呼,或是觸礁,擱淺;回到記錄了游覽路線沿岸風光的書叢里,從其中閱讀,尋覓久違的山水,不加修飾的原始的山水。雖然我嚮往,但是實際上,我排斥;我還希望回到現實,在我看來,現實的網路竟比山水更真實。電影院里,我們驚嘆於特技演藝,悲情感染了每一個人,金碧輝煌的宮廷,不能有半步山水的足跡。

文化,本就與山水無關。文化的興替,是社會在改變,人們只是把它寄寓在山水之中而已。只是寄寓罷了,客觀上並沒有存在。離開了文化的山水,離開了山水的文化,現在看來,不也繁盛無比嗎?

抄襲?
壞小子!!

⑵ 金一文化股票怎樣金一歷史最高股價是多少

打開你的看盤軟體,打到金一文化這個股票的走勢圖,把圖縮到最小,歷史最高點一眼就可以看到了。我之前買過這家的股票,還不錯,雖然沒有大幅度的上漲,但是也不會大幅度下跌,挺安全的。

⑶ 隱逸情結與山水情懷對詩境創造有何意義

山水,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它對中國文化影響至深,直接影響了幾千年中國文人的心態和中國文化藝術。山水,是中國古代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寄情山水,隱逸江湖,是中國文人的一大夢想,也是中國文化兩條主線之一:廟堂之上的朝廷正統文化和江湖之上的山水文化!遊山玩水,是古人的一種生活內容,對於中國文化來說,它不僅是古代文人的一種生活和休閑方式,同時也是文人修身養性,感悟佛禪道義,體驗儒教天人合一的生命形態的一個好地方,更是他們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的一種象徵。
山水在遠古是人類游獵漁牧的地方,是人類生活的物質來源地,同時對於某一些人群它也由物質來源寄託升華為精神來源,變為一部分人隱逸避世的樂土,如巢父,許由之流,他們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已,與個人品德沒有太大關系。
到了商周成為亡國人士或者賢人逃避現實,彰顯個人忠貞讓賢的地方:如不食周粟的孤竹國二子伯夷叔齊,首先是為了讓位於三弟,後來是為了反對武王滅紂的商周革命;再如周文王伯父文王泰伯仲雍讓位於其三弟文王之父季歷都是先避居山林。
到了兩周,特別是春秋戰國,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官學轉為私學,而山水之所變成民間學者講學亦即私學的教室,於是山水和王朝兩都洛邑鎬京及諸侯的都城成為了兩類文化的中心,官方的學術中心比如齊國稷下學宮,魏國的安邑等,成為一個教育的中心,山水成為民間文化和私學的教室,鬼穀子傳授龐涓孫臏,李斯尉繚游學於荀子等。
到了秦漢時期,山水成為民間學術的中心,也成為道家的中心。不過其中春秋末年楚國大詩人屈原的不得志失勢,在汨羅山水的一段死前的悲歌,也註定成為了中國失意文人對於山水偏好的一種寄託和精神追求,屈原的偉大愛國文人不屈和不甘的所謂的清高孤傲的形象成為了失意文人的一種楷模和風范坐標。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諸子受禁到漢初與民修養生息的黃老政策,儒家失勢,此時的民間大儒董仲舒,春秋三傳的學者公羊,穀梁,左傳都在民間傳授,至於其他經學也大致如此!
漢武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中央皇權政治,讓文人更加失去了獨立人格,從此山水成為一種生活的主流,文人生活的主流,和朝堂之上的正統文化互為表裡,成為中國文化的兩個主流因素。
佛教在東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以後,山水也成為佛教的修禪的佳境。從此山水成為中國三教的精神聖地和文化場所,在中國文化里的地位與日俱增,終於成為中國文化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遊山玩水的風尚蔚為壯觀。政治上的黑暗和社會動亂,文人在戰亂中飽嘗了生離死別,深刻體驗民間疾苦,他們深切地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政治的強權殘酷,生命的無常和人類生命的渺小短暫。人生短暫如夢,宦海的浮沉變幻,政治形勢和社會環境險惡莫測,仕途的無奈和無法穩定的政局,使他們轉而追求現世的享樂,這種享樂有兩種主要形式:一是玄學思辯的清談,二是隱逸式的遊山玩水。
魏晉時期醉心於山水的名士比比皆是,他們對山水的眷戀達到了痴迷而難以自拔的程度,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登山臨水,竟日往返」。羊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置酒言詠,終日不倦。」 魏晉的文人雅士出於對山水的熱愛,進而把對山水的游賞與人物的品德品格聯系起來。
對於魏晉文人雅士這種對山水的眷戀,甚至達到了如好美色的瘋狂程度。他們對山水目觀之不足,心之摹之,詩之詠之,畫之繪之。 魏晉士人這種對山水的眷戀和痴迷程度對後世的影響極大,開創了後世文人熱衷遊山玩水的賞玩思想,這是一種變化,也是在皇權統治下對於生活和社會前途無奈的一種寄託,反抗或者自我安慰發泄,情感目標的轉移。山水由此也成了中國古代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古人熱衷山水還與他們當時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社會發展等因素有關。因為交通不發達,經濟相對落後。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村,鄉村就是處於山水、樹林和田野之間。古代的交通也遠遠落後於今天,他們如果要遠行,如果要從鄉村到城市,絕大多數要徒步遠行。古代的讀書人進京趕考,往往要提前幾個月甚至幾年上路,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他們必須要吃些苦。而他們一路跋涉的過程中,必定是穿行在山水和大自然之間的。山水和大自然的景物一路上像最忠實的夥伴一樣與他同行,不僅給他提供休憩的場所,也以奇異的美慰藉著他的心靈。山水,由此也成為中國古人生活中不可割捨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讀書人成為朝廷高官之後,也念念不忘山水,他們身在廟堂,心繫江湖,並常作山水追慕之思。同時仕途的不確定和不得意也與江湖中山水之中的自由閑適形成鮮明的對比,造成了中國文人一種矛盾心理,既想在廟堂治國平天下,又想在江湖山水間享受閑適,修身養性。文人們對山水的近乎矛盾的偏愛直接影響了他們的文學、繪畫等藝術的創作。如魏晉士人對山水之美的沉醉就孕育了其後山水田園詩的興盛。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詩人的創作與他們縱情山水密切相關,陶淵明的田園詩也得益於他的隱居生活。就連王羲之偶得的佳作《蘭亭集序》也要歸功於山水風景的長期浸潤和陶冶。
唐詩宋詞更是離不開山水,格調高意境佳的唐宋詩文作品,大都建立在對山水風景的描繪之上的。比如名垂千古的岳陽樓記文章本身和其內容都是對山水文化的一種推崇和文人心態的一種真實寫照。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種文人的矛盾心態,入世時的儒家治國平天下,出世的的佛禪修心和失意時的道家道法自然。
唐詩宋詞「意境」、「境界」,「境界」高遠是其藝術成就風格鮮明的重要因素,而境界高遠的作品必是情景交融的作品,而情景交融的作品必定離不開對山水風景等的描繪。唐詩宋詞中以山水為表現對象的句子俯拾皆是,如李白的:「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王維的「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柳永的「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山水文化的發展極大的豐富中國的文化,也豐富了中國文人的生活。孔子《論語·雍也》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古人將人的品格、氣質,胸懷,志趣都同自然界的山水聯系起來,將個人的審美情趣與道德修養置身於大自然之中,讓山水人格化,以人格化的山水來自喻人的節操,格調,品位。而這也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謂以山水比德智。同樣,在道家的理念中,追求「道法自然」的和諧統一,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生存理念和精神境界。對於自然山水,道家注重的是「無為」的「逍遙」狀態,可以說倡導一種回歸自然的狀態,在暢游山水的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把自己融入到自然環境中。正是中國文化特別是三教儒釋道對山川大地的不同理解和相同選擇,關於自然環境山水的體味,也成了中國文化的一方沃土資源,特別是山水也成了中國文化包括詩文繪畫等藝術的最為重要的題材,也成為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幽谷深澗、飛瀑流泉,高士坐卧、動靜雅觀;高山流水,雲霧迷濛,縹緲仙境,修心悟禪;山川逶迤,江流蜿蜒,飛瀑如歌,江河浩瀚,飛流直下,心胸坦然;宇宙星辰,日月如梭,清風白雲,道法自然,種種景色匯成一曲曲誘人動人的畫面和風景。「如畫山色凈似洗,入耳泉聲清如鳴」。其中山水的寫照就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對於山水的審美意象和自身人格道德追求。
中國的文人階層始於孔子,文人對山水的推崇也始於孔子。孔子本人就是個山水熱愛者,孔子的很多思想觀念都和山水有關。道家老莊的道也是從山水中悟出來的,而道家所倡導的「天人合一」後來竟成為中國古人孜孜以求的生命境界,對這種境界的追求很可能就是中國文人熱衷於遊山玩水的動機之一。
山水,不僅影響了文學藝術的創作,也同樣影響了中國繪畫的創作。在中國畫中,山水畫獨樹一幟,成就最高,影響最大,這同樣跟文人畫家對山水的熱愛分不開。自唐以來,中國山水畫家絕大多數是山水間的隱者,如荊浩,唐末天下大亂之際隱居於太行山之洪谷,范寬也「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趣」,元四家都是隱者,其中黃公望「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筱中坐,意態忽忽,人莫測其所為。又居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襲浪,風雨驟至,雖水怪悲詫,亦不顧。」有時又「嘗於月夜棹孤舟,出西郭門,循山而行,山盡抵湖橋,以長繩系酒瓶於船尾,返舟行至齊女墓下,率繩取瓶,繩斷,撫掌大笑,聲振山谷,人望之以為神仙雲。完全為山水魂牽夢縈,情迷山水,熱愛大自然,這也是他們能夠創作傳諸後世的作品、藝術造詣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的原因。
山水,不僅為人類生活提供了物質,也大大豐富了人類的思想和文化藝術,更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和中國文人藝術家的精神世界,它是中國文人的藝術源泉之一。

⑷ 幫忙設計個藝術簽名 鄧俊傑謝謝!

⑸ 廬山的歷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廬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

廬山的歷史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在他的《史記·河渠書》中首載「廬山」,並記錄秦始皇、漢武帝南巡時「浮江而下」、「過彭蠡,祀其名山川」以來,廬山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唐玄宗建太平宮於廬山,並御書「九天使者之殿」匾。南唐中主李璟在廬山隱居讀書,登基後舍宅為寺取名開先。南唐後李煜又建圓通寺。宋太祖賜白鹿洞書院國子監印本《九經》,敕書院為「白鹿國學」。又賜額開先寺「開先華藏」。明太祖朱元璋封廬山為「廬岳」,「爵以尊號,祿以秩祀」。明太祖、成祖、宣宗又三次分別為天池寺敕額。清太祖賜開先寺御書《般若心經》等。
廬山歷代發生的重大的的文化演變、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歷史的進程。古代至近代,廬山曾經有三個時期體現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著名學者胡適1928年指出:廬山有三處古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世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夏,周恩來兩度上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共中央國共合作宣言》,促成了國共合作抗日,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一的中國戰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有關抗日戰爭的重要講話。1959、1961、1970年,中共中央在廬山舉行了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著重要影響的三次會議。
廬山和中國歷史,特別是現代歷史緊密相連。它與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信仰、事件和人物有著十分重要的關系,為世界矚目。

「蒼潤高逸,秀出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深受眾多的文學家、藝術家的表睞,並成為隱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託,政客、名流的活動舞台,從而為廬山帶來了濃濃的文化色彩,並使廬山深藏文化的底蘊。
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辟出的一片壯麗天地,亦是構成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山水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是詩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東晉以來,詩人們以其豪邁激情、生花妙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有4000餘首。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絕頂望諸嶠》、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等,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廬山並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策源地之一。詩人陶淵明一生以廬山為背景進行創作,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風,影響了他以後的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游歷廬山,為廬山留下了《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等14首詩歌,他的《望廬山瀑布水》同廬山瀑布千古長流,在中國華大地及海外華人社會中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極品。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流傳廣泛,影響深遠,「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理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以山水景觀為依託,滲透著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通過詩人、書畫家、文學家、哲學家們的心靈審視,創造出眾多散發著特別濃郁人文氛圍的歷史遺跡。正如一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那樣:「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作為文化背景,創作的《桃花源記》,洋溢著「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光燦。南朝時的《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台,成為中國早期志怪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寧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在這里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熹訂立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准則和規范,同時也影響了中國歷史文化的進程。

山水詩、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兩大華項,山水詩在廬山大放光采,山水畫亦在廬山一展風流,閃爍出耀人的輝光。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幅獨立存在的山水畫,從此歷代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以這一藝術形式對廬山賦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國畫在理論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顧愷之的「傳神說」,然而這是受到東亞高僧慧遠在廬山闡發的「形盡神不滅論」哲學思想影響的結果。廬山東林寺蓮社「十八高賢」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畫山水序》,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篇中國山水畫論,他所闡述的山水「暢神說」,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學觀,表現了一個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對廬山抒情寫意,濃墨重彩,使廬山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科學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之廬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從而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學說,又由此而引發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論爭,從而演奏出一部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廬山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定位,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作為廬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廬山山水文化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文化傳承關系,其價值是自然美和藝術美相結合的文化體現。
2006年5月23日,在廬山畫院成立廿周年之際,中國文化報第三版發表專刊,題為:「讓廬山山水與文化魅力同在」指出:廬山為:田園詩的誕生地,山水詩的策源地,山水畫的發祥地。從而確定了一個「詩畫」的廬山山水文化特徵。
一、廬山山水文化的客觀性及存在形式
大自然賦予了廬山奇異的風光及自然風貌,而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為廬山也留下許多文化的積累。廬山山水文化的客觀性就體現在廬山的文化遺存和遺跡之中,其中最為直接地表現形式就是廬山的田園詩、山水詩、山水畫。
據統計留存於今的古代詩詞,以表現廬山題材的多達四千餘首,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田園詩、山水詩、自晉代的陶淵明、謝靈遠,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朱熹、明代李夢陽、唐寅、清代康有為等諸多名家,以及近現代政治名人和文化名人毛澤東、郭沫若等都有不同題材的詩詞表現廬山。
而山水畫的留存也不計其數,很難統計,代表性的有東晉顧愷之《雪霽望五老峰》、五代荊浩的《匡廬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明唐寅的《三峽橋》清代石濤的《廬山觀瀑圖》、清代的張大千的《廬山圖》等。現代的畫家表現廬山的作品更是難以計數,著名的有傅抱石、劉海粟、吳湖帆、應野平、陸儼少、錢松岩、白雪石、黃秋園等眾多大家。
而今,表現廬山美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傳統的古典田園詩、山水詩被新的自由詩體,以及其它文學形式所代替,山水畫亦出現了代表的時代特徵的表現形式,其它的繪畫形式為油畫,水粉、水彩、版畫等多種形式也有眾多的表現廬山風光和廬山情懷的作品。除此以外,廬山的風光攝影也是一種十分豐富而美感很強的藝術形式,應當說是新時代廬山山水文化的重要形式。
二、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精神
廬山山水文化不僅有著豐富的藝術形式,還包涵著豐富的藝術內涵,並體現了廬山歷代文化的傳承精神。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精神體現在豐厚性、唯美性和抒情性上。
豐厚性。體現在廬山文化的開放性上,歷代的文化在廬山都留下痕跡,如廬山的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在廬山不同時期,先後占據了不同地位,而殖民地時期的西方文化侵入又帶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文化,並遺留下深刻的時代文化痕跡,從而也體現出廬山山水文化的豐厚性。
唯美性。是廬山山水文化的又一主要特徵,廬山山水本身的秀美雄奇,為廬山的山水藝術鋪墊了唯美的特徵,許多畫家是有感而作,有感而創,他們被廬山的山水秀美所征服,被留存於世的精典詩句所折服,所以創作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具有較高的唯美特徵,反映出廬山山水文化中的情景交融,物我皆意的美的境界。
抒情性,從古典的山水詩、田園詩中,廬山的山水畫受到極大影響,詩中的情懷,詩中的意境,往往用山水畫來表現更為直接、更為痛快。可以說山水畫和山水詩、田園詩是孿生的子妹,它們彼此吸納互為傳播、互相影響,因為它們都是真情的流露,都是真切的感受所傾瀉,廬山的自然之美,不能不喚起詩人畫家的情懷,不能不叫詩人畫家所動心,所以「詩情畫意」是廬山山水文化的一個特徵。
三、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定位
廬山山水文化是廬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了廬山山水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體現在於廬山的文化藝術之中,這里不僅包括古典的田園詩、山水詩,還包括古典的山水畫及文化遺跡,不僅包括現代的和當代的文化載體,包括詩歌、散文、史籍,而且包括現代和當代的繪畫、攝影、影視等多種形式的。它們共同體現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價值,當今廬山的發展,不是以孤立的山川美景為依託來發展的,而往往更多地依託於自然美景之外的文化景觀來發展的。因此文化的價值十分重要,它往往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發展趨向。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就是繼承了千古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發展自身的文化潛力,從而體現文化的價值,當今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越來越被人們重視,這可以說是文化本身價值的發揮。
四、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趨勢
探討和研究「廬山山水文化」,是一項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工作,是對廬山山水文化的「傳承」和「文脈」的研究,了解了廬山山水文化的起源、傳承。抓住了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文脈就像掌握了廬山山水文化的主線,那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應當有什麼樣的趨勢呢?筆者認為,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趨勢具有包容性、本土性、發展性的三大趨勢。
包容性,我們分析廬山山水文化將其定位於山水詩、田園詩、山水畫的影響關系,是為了分析文化的特徵,其實「文化」本身就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不管來自什麼方面、什麼方向,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宗教的、民俗的,共同的影響才稱其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發展才能活躍,才能興旺,所以包容性是廬山文化的一大特徵。
本土性,將是廬山山水文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我們分析研究廬山的山水文化,其實也是研究「本土文化」只不過是「本土文化」的山水部分。我們說越是民族性的,越是具有世界性。因為世界的文化就是由各國民族性的東西組成的。同樣道理「本土性」就是「文化性」的體現。
發展性是廬山山水文化的又一趨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我們不可能只有繼承而無發展,發展是繼承的必然,繼承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我們廬山山水文化的發展就是在繼承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基礎上的發展,如何發展當下廬山山水文化是我們探索的目標,我們要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的「本土性」,最強的「發展性」來打造當今的廬山山水文化,將廬山的山水文化精神傳承下去,為後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神的產品。

廬山,這座世界名山,最鮮明的特徵是她的文化。文化,是廬山的精魂所在。

⑹ 中國文化與山水的關系

中國文化寄託在山水之中,山水表達出中國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山水畫中不僅有自然風光,還體現著中國人的生活哲學。從「悠然見南山」到「小橋流水人家」,山水意象蘊含的是人們對精神與心靈棲息地的嚮往與追尋。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又簡稱為「山水」。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自隋唐開始獨立,到了經濟文化高度發達的宋朝,文人雅客對於山水的熱愛更加突出。

宋代山水畫獨樹一幟的繪畫技巧以及構圖方法,尤其體現著古人對山水意境情趣的追求。以山水畫作為媒介,今天我們仍能感受古人對自然的熱愛。

(6)鄧俊傑山水文化股價太高擴展閱讀

山水旅遊文化包裝共4種方式,分別是主題文化包裝、品牌文化包裝,產品與服務的文化包裝以及宣傳文化包裝。

與資源的同質化類似,主題也會出現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對於同一區域或者地處相同的歷史文化圈的景區來說,彼此之間歷史傳承相近,文化沉澱和文化符號類似甚至雷同。

如果簡單地談文化包裝,難免會缺乏文化個性,導致資源之間的內耗,而最終難以形成規模市場。所以,在主題的選擇上,景區必須綜合考慮周邊旅遊的開發情況,從大的文化背景中尋找最獨特、最適合自己的立足點。

例如,筆者在對湖北荊門的文化山水旅遊的研究中發現,簡單地提荊楚文化、三國文化,肯定會淹沒在周邊已大規模復制的「荊楚風」「三國風」中,而荊門特有的「老萊娛親」(二十四孝之一)、明顯陵背後卻隱藏著更為獨特的文化內涵——「孝悌文化」。

於是在綠維創景旅遊規劃設計院與荊門合作的項目中提出打造中國乃至東方「孝悌文化之都」的概念,輔以荊楚文化、三國文化,從而跳出文化的包圍圈。

品牌是對市場最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形象,是旅遊景區通過產品呈現給遊客最美好的一面,包括有形的景區資源和無形的生態、環境、氛圍、文化等。在品牌的包裝方面,人們往往只看到有形的景區,而忽視了無形的資源影響。

雖然難以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做到面面俱到,但是總可以找到最核心的東西,經過文化包裝形成景區品牌。

品牌包裝首先應注意市場號召力。例如,筆者在參與山西省長治市旅遊規劃時就充分認識到上黨古城文脈、太行山水資源之間的結合和互動,凝練出「巍巍太行山,長治久安城」旅遊品牌。

太行山巍峨的形象以及太行山紅色的歷史兩相結合,既尊重了文化、景觀兩條主線,又樹立了長治市旅遊的新形象。

⑺ 為什麼中國的山水和外國的山水給人感覺不一樣

中國的平原分布狹窄破碎,中東部唯一的完整廣大的華北平原人口密度又格外高,被村落和農田用地覆蓋,自然也不有美國空曠無人的大平原遙望落基山的感覺了。而且新大陸原始森林繁茂,自然也和古代農業高度發達的文明蹂躪了數千年的地表不一樣了。

而在人口主要分布區,北緯30度附近的溫帶,丘陵遍布水網密集的水鄉景色,中國幾乎是獨一無二的。自然在外國你看不到。而富春山居圖為主的中國山水題材,正取自江南水鄉。江南丘陵的植被非常茂密,空氣濕度也大,使得陽光散射較多,不通透,再加上多綿綿不絕的雨天和霧天,以及近年來的霧霾,使中國山水的代表更朦朧更柔潤,雲海和雨霧是常見題材。

而發源於夏日乾燥植被略稀疏的地中海的歐洲藝術,更喜歡陽光明媚的取材。地中海沿岸的陽光非常通透,每一個去過的人都印象深刻,有一種金色色澤。

數千年前正是這寬闊平靜的海面和愛琴海小島在烈日下的強烈光影,才誘使歐洲藝術向立體和透視的方向發展。地中海的海侵又造成了曲折的海岸,緊鄰大海的丘陵和愛琴海密布的島嶼。而且地中海幾乎沒有潮汐,所以沿岸的房子可以離海面非常近。波羅的海南部也一樣。形成了一種潮起潮落的中國也看不到的人文景象。

中國還有什麼多呢?溫帶植被茂密覆蓋下的大河峽谷。這是歐洲和日本都不具備的。美國縱然有大峽谷,但要麼是人跡罕至,要麼在沙漠里。

中國的峽谷間接影響了中國人的觀景方式:沿著大河卷軸式的散點透視(又叫移動視點)的山水圖卷;或者自一座山近距離俯瞰向江對面另一座山的縱軸。

但歐洲也有一種峽谷,是中國不存在的,就是北歐的峽灣。陰暗的天空,灰冷的針葉林,加上火山熔岩造就的黑色沙灘。冰川作用對於歐洲地貌的塑造是非常關鍵的,遍布歐洲的冰磧地貌在中國東部也是很難看到的。

閱讀全文

與鄧俊傑山水文化股價太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黃金價格怎麼算 瀏覽:193
各大集團旗下的貸款APP 瀏覽:813
貸款切換 瀏覽:139
恆拓開源股票 瀏覽:302
韓元20億等於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405
華夏股票領先 瀏覽:48
建行房貸轉公積金貸款計算器 瀏覽:307
以下屬於外匯的特徵 瀏覽:704
期貨長線百分之十的倉位輕倉 瀏覽:606
投管投資官網 瀏覽:909
工行股票市值 瀏覽:649
期貨高開幾十個點 瀏覽:115
無抵押個人網上貸款 瀏覽:324
期貨漲10個點是多少錢 瀏覽:613
1063股票 瀏覽:767
丹華資本投資公告 瀏覽:782
銀行工作讓我買基金 瀏覽:539
蘭格網北京廢鋼筋價格 瀏覽:633
2019年4月最新貸款基準利率 瀏覽:872
獅橋融資租賃總公司 瀏覽: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