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可不可以遷都到上海
應該不會吧, 沒遷都上海的規模都已經很大了,再成為首都的話那還能不能正常運行了?
『貳』 北京和天津原來是屬於河北省管嗎上海原來歸江蘇省管嗎
民國時期有段時間北京和天津屬於河北省管,上海屬於江蘇省管。
1、北京
辛亥革命後的民國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六月,北伐戰爭後,首都遷回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後改為北平市,隸屬於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
民國十九年(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
2、天津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佔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改為直轄市。同年10月,河北省會再遷天津,為省轄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直轄市。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新中國成立後,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
3、上海
民國元年(1912年)1月,裁松江府、太倉州,上海地區直屬江蘇省,民國十六年(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別市成立,直轄於中央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上海仍為中央直轄市。
(2)遷都上海擴展閱讀:
中華民國行政區劃(1912—1949):
北洋政府初期分為22省、4特別行政區、4地方、3地區和2府;國民政府初期分為28省、2地方和6院轄市
1928年北伐後,國民政府廢除了道,另外設立了行政督察區,作為省的派出機構,一個行政督察區管理十幾個縣。
國民政府北伐後,改直隸、奉天2省為河北、遼寧,並平津特別區入河北,將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直屬理藩院、青海改建為6個省(川邊特別區改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蒙古2個地方。
此外,西南政務委員會曾一度設立瓊崖特別區,惟除了瓊崖特別區系獲國民政府報准外,均為地方私設省級政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海
『叄』 鋼鐵雄心3民國怎麼遷都上海
去鋼鐵雄心3吧下一個「水桶決議」(最新版吧),裝好(覆蓋至游戲根目錄即可)後在決議裡面找到水桶決議-遷都-上海,然後就遷都上海了,非常簡單(適合小白),難一點的就去游戲根目錄/tfh/Provice裡面搜到shanghai,然後輸入代碼即可
『肆』 日本侵略上海是哪個時期
上海是民國二十六年被日軍攻陷的。
民國二十六年11月,上海被日軍攻陷,至此上海淪陷。次年12月,江蘇省川沙、南匯、奉賢、崇明、寶山、嘉定等縣和上海縣浦西地區劃歸汪偽上海市政府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7月30日和8月1日,汪偽國民政府宣布「收回」公共租界和法租界。民國三十四年11月24日,國民政府外交部宣布接收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歷時百年的上海租界結束。民國三十七年12月上海市劃分為30個區。
上海事變:
上海事變分為第一次上海事變和第二次上海事變。第一次在1932年中國上海發生,是中日兩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的軍事沖突,日稱一·二八事變,開始了時間長達一個多月的「淞滬抗戰」。第二次上海事變亦稱「八一三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擴大侵華戰爭在上海製造的事變。
1937年8月9日,駐上海日本海軍陸戰隊中尉大山勇夫率士兵齋藤要藏,駕軍用汽車強行沖擊虹橋中國軍用機場,被機場衛兵擊斃。事件發生後日軍對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上海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在上海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開始了歷時3個月之久的淞滬會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海事變
『伍』 為什麼把上海人稱為「阿拉」呢
「阿拉」來源於吳語寧波方言。以寧波方言為例,寧波方言在表示多個人時常用「拉」作為結尾。例如,「渠拉」表示他們。清末及民國時期,大批寧波人進入上海,對上海方言造成了較大的影響。
上海本土表示「我們」的說法是「我伲」,但在寧波人大量移民上海之後,「阿拉」從中下層市民中興起繼而卻成了上海話的代表,以至於許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話便是「阿拉」。另外浙江義烏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稱。
(5)遷都上海擴展閱讀
近代第一批移民主要來自浙江省和江蘇南部的吳語區,其中一般又按照清代府屬細分為寧波人、紹興人、蘇州人等,他們構成了上海中心城區居民的主體,其中尤以寧波籍為最多。清末年間,由於社會的急劇動盪,浙江和蘇南一帶大量占據社會中上層移民流入上海尋求庇護,同時一些中下層階級也隨之進入上海工作生活,希冀安穩。
當時寧波人利用地緣和語言優勢,迅速勝過廣東籍買辦,成為上海最有影響的商。上海話中的「阿拉」即是來自於寧波話。 當時有寧波人掌金融,無錫人掌實業之說。
寧波籍的著名人士眾多,如嚴信厚、朱葆三、秦潤卿、邵逸夫、董浩雲、「阿德哥」虞洽卿、五金大王葉澄衷、鋼鐵大王余名鈺、企業大王劉鴻生、顏料大王周宗良。寧波商人執當時上海的航運業與錢庄之牛耳,長期控制上海總商會。
寧波商人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華人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家五金店、南貨店、綢布店、火柴廠、染織廠、化學製品廠、印刷廠、燈泡製作廠、日用化工廠、機器染織企業、國葯店、鍾錶店。
第一套中山裝,中國第一艘輪船,第一條公共汽車線,最早的民營儀表專業廠,甚至最早的保險公司,房地產公司,證券交易所,最大的計程車公司,中國農業銀行。就連「大世界」游藝場都是在寧波人的手裡誕生的。
『陸』 中國遷都論的事件背景
北京曾經被聯合國評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亞洲開發銀行2006年12月15日在印尼日惹召開的一個關於城市空氣質量的環境會議上發表報告指出,北京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為每立方米142微克,與西安、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和印度首都新德里一起成為了亞洲空氣污染問題最嚴重的大城市,城市空氣污染指數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安全水平的4至7倍。
朱鎔基總理在任時就感嘆中國有可能因沙塵暴而遷都。包括耗費巨資的南水北調方案也可由遷都節省巨額資金。 北京有超過500萬輛汽車,被稱為「首堵」,網民戲言「中國堵車哪家強?」
2010年12月13日,上海社科院學者沈晗耀表示:要解決北京集中爆發的城市病,遷都是最好的選擇。將其表述稱之為「遷都治堵」,認為不論將首都遷往何處,都會是再造一個「北京城」,對於治堵本身並非治本的良葯。 2012年7月21日至22日8時,特大暴雨襲擊北京及其周邊地區。短短兩個多小時,一條道路變成了河流。有位市民回憶「有個人被水流捲走,掙扎中,一輛車被水流推著向他撞過去,雖然他避開了,但還是被水裹挾著沖走了」。此次特大暴雨,致使79人遇難,10660間房屋倒塌,全市190萬人受災,其中房山區80萬人,經濟損失116.4億元。
法國文學家維克多·雨果說過「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排水是否通暢除了地下管網需要足夠粗大之外,還和其與地面相連的井口井蓋設計及垃圾管理有很大關系。大雨如注之下,如果馬路上的出水井口不夠多,井蓋設計不合理導致排水能力不夠,或者排水口被垃圾(樹枝樹葉或塑料袋等)糊住無法排水,就很難避免積水和內澇。因此,地下管網和地面設施的統一設計科學管理至為重要。鳳凰衛視評論員呂寧思說」大自然的一些挑戰或者突襲,給我們城市設計及管理帶來了比較嚴重的教訓「。
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說,」特大自然災害給我們的教訓異常深刻,在災害面前,我們的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應急管理都暴露出許多問題「。
北京的「人口爆炸」讓人觸目驚心。16年來,北京常住總人口每年凈增近20萬人,流動人口每年凈增量則超過20萬人,相當於每年增加一座中等城市人口。截至2007年6月底,北京市戶籍人口已達到1204萬,流動人口總量為510.7萬,全市實有人口總數已經超過2000萬,甚至連2007年年末全國樓市都不太景氣的時候仍然是「一片大好」。
人口膨脹引起了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水資源不足,污染嚴重和老城拆遷使古都的文化風貌遭到嚴重的破壞。首先是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北京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在世界各國首都中排名百位之後,近幾年每年缺水均在4億立方米左右。根據《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總報告》,預計2010年北京市需水量將達到53.95億立方米,其中城市生活用水13.35億立方米。與多年平均可供水量相比北京市2010年將缺水12.62億立方米。由於北京長期超采地下水,到2004年,已經形成了以朝陽區為中心的約16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並引起地面沉降,道路塌陷等問題。永定河,潮白河,出現多次斷流。
『柒』 淮南王什麼時候管過上海
這個問題很無聊的 酒桌上的老段子
淮南王是漢朝的 全勝管轄范圍其實還挺大的 大概相當現在3個省的面積,但不包括江浙滬
管轄包含過現在上海區域的是戰國時間楚國的春申君,所謂春申粗略的就是從壽春(現壽縣)到申地之間的區域。是春申君的封地,管制府設在壽春。但很快楚國舊都郢就被秦國攻陷,於是遷都到壽春。
『捌』 4個直轄市的資料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玖』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建明。第二年,明朝設置以“兩京十三布政司”為主體的行政區劃,其中南直隸的綜合實力鶴立雞群,倍受朝廷關注。時移世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清高宗下令將南直隸一分為三。
明朝最強省份為什麼會被清朝拆分呢?
上圖_ 清朝 二京十八省總圖
南直隸從成立到消亡,總共存在了391年。經過清朝四任皇帝的經營,歷時115年才完成了對南直隸的拆分。如今,江蘇、安徽和上海等三省市代替了南直隸。
據統計,2018年江蘇、安徽、上海的GDP分別是92595.40億元、32679.87億元和30006.80億元,在全國處於第二、第十一和第十三位,GDP佔全國總額的17.25%。在全國排行前列,而三地的教育和文化資源也是全國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可以說,南直隸的注重經濟、崇文重教的傳統依然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發揚。
文:計白當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