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現如今都是優勝劣汰,但也出現了劣勝優汰的現象,請結合你學習、生活中的例子解釋一下劣勝優汰,並談談自
自1859年達爾文的偉大著作《物種起源》一書出版以來近一個半世紀的時間內,「物經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已經廣泛地傳遍了全球的每一個角落,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差不多已經成了「鐵」的定律,絲毫不容懷疑。特別在中國,由於1840年以後100多年半殖民地的屈辱,感同身受,人們更普遍地相信「落後就要挨打」。然而,經驗的、歷史的事實卻告訴我們,實際並不完全如此,人類有很多情況,不是優勝劣汰,而是劣勝優汰,不僅落後要挨打,先進也常常要挨打。;
一、劣勝優汰事實例舉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我們可以找到數不勝數的例子,支持「劣勝優汰說」。中國自古就有一句俗話,叫:「人怕出名豬怕壯」,就是因了這太多的事實教訓而得出的寶貴經驗。 遍查史料太麻煩,且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先舉一個中國古代的例子,如(公元前551-前479),他創立的思想曾統治中國長達2000多年,至今仍然在中國以及亞洲一些國家存在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無論怎麼說,孔子都可以說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理論家。但孔子活著的時候,周遊列國,卻處處碰壁,無人買賬。到晚年,只好靠教書糊口,籍整理古書度日。所以,他老人家說:「鬱郁乎文哉」。
再舉一個中國現代的例子。鑒於中國今日法制日益完善,為免遭名譽權官司起見,就請恕我不指名道姓,僅泛泛指出一種現象吧。例如,時下各行各業都在評職稱,是否評上高級職稱者一定學術造詣高深,評不上者一定不學無術?非也,豈不聞個別高校連膳食科長都能申報博士生導師嗎?僅此就足以說
1/4
舉完中國的例子,再舉國外的。如馬克·吐溫有一部短篇小說,叫《競選州長》,曾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相信許多人都還記得。在小說中,一開始「我」還自覺名聲尚好,有望一搏,但很快就被對手運用了種種造謠誣陷的手段弄得聲名狼籍,不得不宣布退出競選。雖然小說所敘述的不是真實的事實,但卻是以真實的現實生活為基礎的,是真實的現實生活的典型反映。 可見,劣勝優汰,實在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是有著一定的規律性的。所以,我們的古人又道:「不為禍首,不為福先」,什麼事都要隨大流,這可謂深得社會人生之真諦。
二、劣勝優汰的內在機制
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僅靠舉例是不足為信的,即使舉出一萬個例子來證明某一命題的正確,也還可以有一萬個以外的更多的例子來證明這一命題的錯誤。所以,個別的例子,在科學發現中,至多隻能給人以一種啟發,最終要證明一個命題的正確性,還須藉助的力量。這也是筆者不願意遍查史料,旁證博引的原因之一。; 現在,我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存在「劣勝優汰」這種看起來很奇怪、很費解的現象? 首先,我們注意到,所謂「優」與「劣」的判斷標准,一般都是比較片面的,不過說是某人在某方面具有優勢或劣勢。如時下評職稱,在評論一個人或優或劣的時候,一般僅指他的學術水平或高或低,而不是說此人的全部才能或優或劣。 其次,在生活中談論優或劣時,許多看法不過是「事後諸葛亮」式的評價。如前述孔子的遭遇,當著孔子活著的時候,並不以他的學說為優,是後人將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的(這個尊號我有點記不清楚了,遍查手頭資料也未找到,哪位網友能幫我訂正一下,本人非常感謝)。
再次,不同的人對於什麼是「優」,什麼是「劣」,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常常會對同一個人作出不同的評價,或以為人才難得,或以為不學無術,針鋒相對,相持不下。這可比「是騾子是馬,出來溜溜」要復
『貳』 qq幻想世界。分析寵物的優勝劣汰。怎樣算好。還有棋子寵。算不算好什麼算好技能
看寵物的資質 30級的話 碟仙 魔角羊 穿山甲 資質能洗的
『叄』 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不適應者終究要被淘汰。為了大多數而犧牲少數人的生命是不是就是不道德的呢
1、一個人(或少數人)自願為拯救更多的人而犧牲是正確的;因為他們實現了個人價值、維護了群體利益。
2、第三者為拯救更多的人,讓一個人(或少數人)去犧牲是否正確,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肆』 基因是隨機的還是優勝劣汰
對個體來說是隨機的,在進化的角度也就是種群水平是優勝劣汰。
『伍』 公司因優勝劣汰的原因辭退我,可以要求賠償么
從法律角度分析,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辭退,但是用人單位需要證明自己制定過合理的考核標准,而勞動者又沒有達到該標准。如果不能證明則需承擔違法解除的法律後果,在這種情況下您是可以主張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但是如果您已經簽訂了因個人原因辭職的申請書則適用辭職的規定而非辭退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很難主張賠償金。
『陸』 在職場中,優勝劣汰的用人原則你是否贊同為什麼
贊同優勝劣汰用人原則。
企業實行員工優勝劣汰制度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企業的活力並實現現代化。
『柒』 簡要分析自然界「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所包含的生態學原理。
人和其他動物不同,他們可以利用合作,智慧使種族比較穩定的存在.
人類的 優者 不會向動物中的 優者 一樣得到更多的繁衍機會(婚姻制度)
人類的 劣者 不會向動物中的 劣者 一樣被無情的淘汰(社會保障制度)
人又可以利用科技使環境不會在短期內發生巨大的轉變,所以很難 優勝劣汰
所以人類可以使本種群比較穩定的存在
『捌』 關於尊重弱者的思考,與「進化論」優勝劣汰是否相悖
搞辯論賽?首先我個人不是很支持優勝劣汰的理論,理由眾多,不多說。
進化論和人類社會學是2個不同領域的學科,一個以自然為基礎闡釋物種進化的原因。另一個則是以人類社會為研究對象揭示社會的運行規律。拿來相提並論是不合理的。
關於弱者這個概念,其實很難界定。如果只是身體的殘疾及體力的衰弱就是弱者,那麼所有的幼年個體相交成年個體都是弱者,所有的老年個體也是弱者。自然界內成體保護幼崽是天經地義,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不會違背優勝劣汰?社會這個概念是人類專屬的,但撥開人類的屬性,它其實是本種個體之間建立的關系。按照這個去理解,動物群體中的個體關系的集合也是一個「社會」概念。可見提問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嚴謹。
我們再來深究弱者概念。弱者的存在是相對環境而言的。在另外一個主線上,進化論的主體不是針對個體,是針對群體。個體無法進化,我們不說某個個體進化,往往是說物種進化。明確這2個概念後,就很好分析了。弱者的環境相對性導致弱者可能不總是弱者。例如幼崽,在成長後,環境變化了。(環境不單指自然環境)可能就變成強者。另外考慮人類社會的特殊關系,年長的「弱者」在智慧的生死較量里往往由於年齡,知識儲備的豐富,完全可以是個強者。所以保護「弱者」不是必定就違背自然規律。相反這樣能夠在進化中竟可能保存物種優勢地位。對於人類社會而言這是一種進步,不是阻礙。
『玖』 關於優勝劣汰議論文
檢舉 一、學生寫作時往往有以下毛病:開頭導入太平凡,難以吸引讀者的眼球;舉事例往往堆徹材料而忽視分析;舉例論證之後往往草草收兵,這樣就難以提升論題的社會價值。高考作文時間短,考生心裡又緊張,我們得有「一定之法」才能作出一篇考場佳作來。這里介紹的就是經營議論文整體結構的一種「萬能」方法——五字定乾坤,即「引、理、事、聯、結」。「引」,即引出論點;「理」,就是闡述論點包含的基本道理;「事」,就是舉事例,對事例進行分析;「聯」,就是聯系社會現實加以說明;「結」,就是打造一個好的結尾,收束全文。
請看以「守望」為話題的一篇議論文。 [病文] 守 望
總有人讓我們翹首以待,當我們去尋找時,我們會因害怕看不到希望的身影而黯然神傷,於是只好默默佇立,將目光傳遞到遠方,即使化作怨石,也心不變。
守望,是對情誼的最大考驗。經過守望的情誼才是真正的情誼。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守望者,創造出許多凄美絕倫的神話。
牛郎織女是相互守望的一對怨侶。苦苦相守,望眼欲穿,等待七夕的鵲橋相會。
娥皇、女英千里尋夫,終於在君山上找到了丈夫舜的屍體,情深處,淚灑斑竹,化為兩重山,守護著一代帝王舜的墓地——君山。
「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焦仲卿和劉蘭芝,相守不成便赴死化作相思鳥。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看著遠方守望自己的目光,又怎捨得離開?
他們因情誼而守望,因守望而被世人傳頌。他們的守望飽含辛酸,又同時擁有著幸福。一個人若能牽掛著幾個人,同時又被這幾個人牽掛,那他就永遠不會孤單。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繫天下」,願意為天下的蒼生赴險,那他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守望者。
我們每次上路前,也應該感謝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們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讓我們懂得為天下守望一生。
■號脈
該文首段導引太平常,應該形象導入,引出中心論點。其次本文把四則材料放在一起籠統分析,有堆砌素材之嫌,應對每一則材料進行簡潔的分析。最後,文章未展開論述便草草收場,顯得倉促,缺少回環曲折之致。擬將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守 望
(引)天山的雪蓮,以千年的深情凝望著藍天白雲;蓬萊的青峰,以永恆的姿勢聆聽著碧海濤聲;棲霞的丹楓,以含情脈脈的目光翹首企盼著歸巢的鳥鵲。
(理)也許世界上本就充滿守望的目光,也許守望是世界上最動人的目光。
守望,是對情誼的最大考驗。「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經過時間守望的情誼才是真正的情誼。漫漫歷史長河中的守望者,創造了許多凄美絕倫的神話。
(事)(在「牛郎織女」事例後加)因為守望,他們擁有了比雲霞更燦爛的美麗。
(在「娥皇、女英」事例後加)因為守望,愛情超越了時空而顯得更加崇高。
(在「焦仲卿和劉蘭芝」事例後加)於是,在比翼鳥的鳴叫聲中,世界便多了一縷溫馨。
(聯)一個人若能牽掛著幾個人,同時又被這幾個人牽掛,那他永遠不會孤單。若能做到「情通四海,心繫天下」,願意為天下的蒼生著想,那他無疑就是一個偉大的守望者。王順有、黃伯榮守望著祖國和人民,他們不就是神州大地上最動人的守望者嗎?
(結)當人生失意時,我們是否能感受到遠方那些支持和鼓勵的目光?或是父母的,或是朋友的,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我們每次上路前,也應該感謝一下那些孜孜不倦的守望者,是他們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同時也讓我們懂得守望天下蒼生。有了守望,幽暗的小徑上便會投來希望的曙光,生活中的雨雪便不會再寒冷
二、犀牛角在古代被視為靈異之物,因為它的中央有一道貫通上下的白線,李商隱有感而發,曰「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以此比喻相愛雙方心靈的契合與感應。「比喻」也可以說是一篇文章中的「靈犀」,我們不只把它視為一種修辭和語言藝術,也可用它貫串全文,經營議論文的結構。即通篇用一個比喻,一喻到底,讓它在全文中飛針走線,前後貫通,將各部分內容巧妙連成一體。這樣以比喻貫串全文,則結構緊湊,渾然一體。
某哲學家說:「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在議論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來顯現,自然就會產生美感了。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時,往往存在以下問題:設喻突兀,不能循喻取理;不能將比喻貫串到底,宛如串珠斷線,沒有整體的美感;意象與思想剝離,生拼硬湊,不能做到形神合一;銜接不自然,不能做到水到渠成。我們來看下面這篇以「淡泊」為話題的習作。
■[病文]
淡泊是菊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讓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淡泊讓花開燦爛,花落凄美;讓雲卷壯觀,雲舒飄逸;讓人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階綠作點綴,以簾青草色進行渲染,以酒為食,以陋室為家。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以讀書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後低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陋室清靜,無絲竹管弦,無案牘勞形,則身心舒暢。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異香滿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釣,莊子面對楚王的重權相托,說自己要做拖著尾巴在泥土裡爬的烏龜。
揚帆遠航,約瑟夫·班克斯拋開安逸的貴族生活,甚至擲金無數,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綠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拋開自身利益,只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他們不就是高潔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藉以風力燎原,以燎原之勢燃燒雄心壯志。
淡泊以致遠。
他擁有了財富,但他還心繫百姓。他在懸崖峭壁上行走,從與世隔絕的山崖間開啟一扇希望之門,讓貧困的鄉親探出頭來觀賞到世界的繁華。他再現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當一個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為了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進三出,危險面前的鎮定自若,都源於心靈的淡然。
從鏡頭前走出,走出了戲中或真實或虛偽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沒有炒作,沒有緋聞;他不擺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動,他默默無聞地用雙手建築抗艾滋病的防護網。他,感動你我。
他們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潤澤著人的心田。貧者不戚戚於貧賤,如菊雅;賢者不汲汲於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於財富,名人不依賴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給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種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們就真正走進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葉,明志是花,致遠是香。
■號脈
原文運用了比喻的方法,但存在幾個問題。首先,文章開頭設喻顯得突兀,給人感覺有點牽強,應該由菊花過渡,導出淡泊,才顯自然。其次,各部分在論述時,先闡明思想,最後以菊花作「光明的尾巴」,淡泊修身、明志、致遠的道理與菊花沒有聯系,這樣一來,論述的思想與形象剝離,未能有機統一,而應由菊花特徵引出做人的道理,方顯水到渠成。文末又談對貧賤與富貴的態度,有重復之嫌,並且末段與前文關聯不緊,最後一句有節外生枝之感,應盡量與前文照應。另外,從整體看,文章的主體部分是並列關系,沒有充分利用菊花這個比喻把思想形象化。其實可以分立小標題設比喻論證,那麼在議論文中,思想以感性的比喻來顯現,自然就會產生美感了。按上面說的調整,很多文字也必須作改動,方能使全文的語言風格顯得自然。擬將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開不敗的菊花
小橋流水邊觀賞菊的雅然之態,風聲雨聲中品讀菊的淡然之姿,風吹雲散時回味菊的悠然之韻,它脈脈的幽香總讓人想到君子的意趣。
菊之雅
人生也當如菊,在素淡中追求君子的雅趣。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花應該是白菊,花開燦爛,花落清雅;那雲應該是開在天上的白菊,雲卷飄逸,雲舒素雅。去留無意,寵辱不驚,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這是君子之風,君子之雅。
君子的生活有弦歌雅意,苔痕階綠作點綴,簾青草色作渲染,他們以酒為食,以陋室為家。他們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可以讀書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後低吟「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們端坐桌前,無案牘,不勞形,身心舒暢;環顧室內,別無他物,唯有酒盈樽;游山走水,自放白鹿,棲身青崖。君子修身,唯吾德馨,盡顯雅緻,一如白菊,異香滿室,雅滿乾坤。
菊之淡
金菊臨風怒放,默守一方凈土。
君子心淡如菊,堅守心靈的寧靜,在名利面前,淡泊明志。
渭水垂釣,莊子面對楚王的重權相托,說自己要做拖著尾巴在泥土裡爬的烏龜。
揚帆遠航,約瑟夫·班克斯拋開安逸的貴族生活,甚至擲金無數,只因不慕富貴,只求探索未知的綠色世界,只求登上真理的凈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拋開自身利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他們不就是脫俗的金菊么?淡然而立,淡然而開,堅守著美麗,燦爛了人間。
菊之悠
丹菊盛開,異香悠遠。
三、層進式結構是議論文常見的結構,其特點是析理如剝筍,一層又一層,由淺入深,步步推進,直至精華畢露。
有些同學在論述時往往只說其一,不說其二,或只談現象不揭本質,或只議問題不明方法……這樣的論證,沒有高度,沒有力度,不深刻,也不透徹。
我們只有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幾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分論點,層層遞進,才能引導讀者「攀登高峰」,讓讀者的視野越來越廣闊,直至縱覽「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從而使讀者大開眼界。請看這篇以「感受詩意」為題的學生作文。
■[病文] 感受詩意
我們有些人總是抱怨上蒼:賜給了陶淵明一個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卻讓自己每天穿梭於灰塵廢氣之中;留給了郁達夫一個滿眼詩意的秋,卻讓自己抬頭便被磚瓦遮住了雙眼;送給了李樂薇一座存在於世俗中卻充滿仙意的「空中樓閣」,卻只給自己冰冷的牆壁……難道現實生活中真的已無詩意可言了嗎?不,其實我們一樣也生活在一個到處洋溢著詩意的地方。只要你發散思維,釋放豪情,你就能感受到無限的詩意。
蘇軾的一生是詩意的一生,即使經歷了官場的失意他也沒有讓生活失卻詩意。他寄情於山水,時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時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樣詩意的生活留給後人無限的遐想。
陶淵明「誤落塵網中」,當環繞其周圍的阿諛之風、污濁之氣遮擋了他「眄庭柯以怡顏」的明眸時,他便毅然突圍彭澤,在南山腳、東籬下種下朵朵菊黃色的詩意,「晨興理荒穢」理出了縷縷詩情,「帶月荷鋤歸」荷歸了濃濃詩意。他擺脫官場回歸田園之日,正是他用心開創、精心描繪詩意生活的開始。
其實,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頂終極的目標,那一路上簇擁著你的花草就會被你看成障礙,鳥兒對你的歌唱也會被你當作干擾,這一切詩意的景象都會被你狹隘的心胸擋在門外。因此,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詩情,口口詩意。
海倫·凱勒,這個生活在無聲無光更無詩意可言的世界裡的偉大女性,卻用手「聆聽」到流過指間的細流的歡唱,用心「打量」著身邊的紅花綠草、藍天白雲,將愛撒入人們心中。她開辟了自己詩意的天地,更用詩意裝點了這個溫情的世界。因此,不會享受詩意的人不會發覺世界是充滿詩意的。敞開你的心扉,你會發現這個世界詩意無限。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就像安居一隅的鳳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視無睹其簡朴恬靜,從邊城走出來的沈從文,卻汲一管沱江綠,采一瓣山花紅,信筆繪成一幅詩意盎然的邊城風情畫,將鳳凰鮮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偉俊秀的張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卻被一個香港攝影師用他那頗具穿透力的慧眼揭開了它的荒蕪冷寂,一聲聲響亮的「咔嚓」聲匯成了一首動人的詩,震撼著世人的心靈。
是的,擦亮你的眼睛,好好看清楚自己身邊的無限詩意。清晨起來,看到窗外一隻鳥兒飛過,撲落了樹上的露珠,這是多麼美好的一幅畫;上學路上,看到路邊樹上綻開了一片新葉,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景緻;極目遠眺,對面江心上一葉白帆在陽光下閃耀,這是多麼令人心曠神怡……你會發現,我們的生活到處充滿詩意。
詩意,一種彷彿離你很遠的感覺,但只要你用心靈去感受,詩意就將永伴你左右,永駐你心中。
■號脈
「詩意」是一個頗具內涵的話題,而「感受」本就存在深淺之分。因此,《感受詩意》很適合採用層進式的結構來布局,讓對詩意的「感受」由表及裡,步步深入,不僅解答了怎樣的生活狀態是「詩意」,更闡述了怎樣去感受詩意的生活。
例文由古及今、由他人到自己,列舉了不少詩意的生活狀態,卻沒有透過這種種現象看到詩意生活的本質,也就未能提煉出感受詩意的具體方法。文章選例典型,卻只是將例子簡單地堆砌、雜糅在一起。一會兒蘇軾不失詩意,陶淵明創造詩意;一會兒從爬山的過程中感受詩意,海倫·凱勒創造詩意;一會兒沈從文、香港攝影師發現詩意……沒有邏輯,結構混亂,論述也因此缺乏力度和深度。不如按「發現詩意——享受詩意——創造詩意」這一邏輯順序組成層進式的結構,既從詩意人生中提煉了感受詩意的具體方法,又讓人們對詩意的感受由淺及深,一步一步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這樣的結構,其意漸現,其旨漸明,引人入勝,讓讀者的感悟呈螺旋狀上升,最終獲得關於「感受詩意」較為豐富的理性認識。擬將原文修改如下。
改文 感受詩意
我們有些人總是抱怨上蒼:賜給了陶淵明一個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卻讓自己每天穿梭於灰塵廢氣之中;留給了郁達夫一個滿眼詩意的秋,卻讓自己被磚瓦遮住了雙眼;送給李樂薇一座存在於世俗中卻充滿仙意的「空中樓閣」,卻只給自己冰冷的牆壁……難道現實生活中真的已無詩意可言了嗎?不,其實我們也生活在一個到處洋溢著詩意的地方。只是,要感受詩意,就必須擦亮你的眼睛,敞開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繪詩意的天空。
要感受詩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發現身邊的無限詩意。偏居一隅的鳳凰古城,世代湘西人熟視無睹其簡朴恬靜,從邊城走出的沈從文,卻汲一管沱江綠,采一瓣山花紅,信筆繪成一幅詩意盎然的邊城風情畫,將其鮮活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奇偉俊秀的張家界,也不知在山民眼中沉睡了多少年,一個香港攝影師卻用他頗具穿透力的慧眼揭開了它的荒蕪冷寂,一聲聲響亮的「咔嚓」聲匯成一首動人的詩,震撼著世人的心靈。
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或許,發現它們需要具備一雙雙與文化、品位、素養息息相關的審美的慧眼,平常的我們似乎難以企及,但這又何妨?清晨起來,看到窗外一隻鳥兒飛過,撲落了樹上的露珠;上學的路上,看到路邊樹上綻開了一片新葉,微微顫動;極目遠眺,對面江心上一葉白帆在陽光下閃耀……睜大眼睛,你是不是看到了身邊的無限詩意?
要感受詩意的生活,還要敞開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詩意。人生就像爬山,如果你一心只往上爬,只在乎山頂終極的目標,那這一路上,花草對你的簇擁就會被你看成障礙,鳥兒對你的歌唱就會被你當作干擾,這詩意的一切都會被你擋在門外。
其實,敞開胸懷,一杯苦茗也能品出片片詩情,口口詩意。你看烏台詩案後的蘇軾仍能以豁達的胸懷包容世間萬物和種種不幸,一顆驛動的心漸趨於平靜,於是有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悠閑和「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他正是放下了官場上的失意,才收獲並真正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無限詩意。所以,敞開你的胸懷,詩意就在你的指間。
要感受詩意,更需要用心描繪詩意的天空,創造出詩意的生活。陶淵明,當「誤落塵網中」,環繞其周圍的阿諛之風、污濁之氣遮擋了他「眄庭柯以怡顏」的明眸時,他便毅然突圍彭澤,在南山腳、東籬下種下朵朵菊黃色的詩意,「晨興理荒穢」理出了縷縷詩情,「帶月荷鋤歸」也荷歸了濃濃詩意。他擺脫官場、回歸田園之日,便是他用心開創、精心描繪詩意生活之時。
再如海倫·凱勒,這個生活在無聲無光更無詩意可言的世界裡的偉大女性,卻「聆聽」到流過指間的細流的輕唱,用心「打量」著身邊的紅花綠草、藍天白雲……然後將愛撒入人們心中。她開辟了自己詩意的天地,更用詩意裝點了世界。
詩意,一種彷彿離你很遠的感覺,但只要你肯發現,懂享受,樂創造,詩意就將永伴你左右,永駐你心中。
四、扇形結構如一把摺扇,以扇柄頂端的某個點為樞紐,自如開合。分論點與所論述的中心論點呈扇面狀態,在緊扣中心立意的前提下,作者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寫作時,大體分為兩種情況:(1)分解論點。分論點平行,處於並列的關系。若干個並列的分論點是從中心論點分解出來的,又反過來支撐著中心論點。有的考生在安排這種結構時,容易偏離這個軌道,要麼幾個分論點不屬於同一角度,要麼幾個分論點之間呈現交叉包容的關系,因而寫出來的文章沒有形成一個合理的扇面結構,也就不是一篇合乎邏輯的文章了。(2)論據並列。譬如吳晗先生的《談骨氣》一文,文章一開篇便提出了「中國人是有骨氣的」這一中心論點,接下來作者從三個角度予以論述:以文天祥拒絕降元的故事,從「富貴不能淫」的角度來論證論點;以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從「貧賤不能移」的角度來論證論點;以聞一多橫眉怒對敵人的故事,從「威武不能屈」的角度來論證論點。
請看下面一篇以「感動」為話題的考生作文。
■[病文] 無處不在的感動
感動如同一雙溫柔的手,輕輕撥動我們內心深處的琴弦,那些縈繞而上的音符有著最輕盈的身軀,清風輕拂,輕輕落入每一寸泥土。
天空的感動
我時常想起一隻孤單的鳥。它在驚濤駭浪中嘶鳴,它把嘴裡的石頭投入洶涌的大海,隨即又像閃電般向岸邊飛去……
後人稱它為精衛。我不知道它的這種堅持需要多少毅力,弱小的鳥與咆哮的海是一種強烈的對比。然而即使註定是悲劇,它也絕不放棄。當內心的磐石裂開絲絲的縫隙時,感動便油然而生。
海洋的感動
海洋有時候是我們的朋友,有時候又是我們的敵人。我想,若海洋有感情的話,它也會被有的東西所震撼,比如多年以前的那個漁夫,還有那條魚。
那一定是海洋中最不可思議的戰斗。漁夫套牢那條大魚,雙手放開了船槳,可船仍在前行——原來,那條魚雖然被魚鉤鉤住了,卻毫無投降的心思。漁夫以常人難以想像的力量與魚僵持著。
那個叫聖地亞哥的漁夫便成為了一種象徵。那是一個關於海洋的最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騰起的巨浪便是感動的心潮。
牆壁的感動
有個人為了裝修房屋而鑿開牆壁,卻發現了一隻被釘住尾巴的活著的壁虎。這個人納悶,它的尾巴被釘住了怎麼生存?它是如何捕食的?當另一隻銜著食物的壁虎出現時,這個人才恍然大悟。
聽完這個故事,我的眼前忽然明亮起來,原來陽光並不遙遠,因為愛一直都在。
我想,不管是蔚藍的天空,浩瀚的海洋,還是近在咫尺的一隅,都埋藏著感動的種子。
當感動無處不在時,我們便感到了幸福。
■號脈
與「天空」「海洋」相對應的概念應該是「大地」,而不是「牆壁」,所以原文選擇的三個角度並沒有構成一個合理的扇形,這成為本篇文章的硬傷(選擇的事例也不符合邏輯,因為壁虎的尾巴雖然被釘住了,但是壁虎是可以斷尾逃生的)。修改後的文章應涉及到「陸、海、空」,從同一角度的三個層面來凸顯文章的主題詞「無處不在」。這樣,三個事例才能夠縫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論述同一個中心論點。加橫線的文字宜作如下修改。
改文 大地的感動
大地有著最廣博的胸懷。當我們把一顆心交與大地,便能體驗隱隱的感動,正如多年以前那個憂郁的年輕人,推著輪椅壓過潮濕的泥土,心事隨著車轍印嵌在泥土裡一樣。他後來以一篇《我與地壇》而聞名於世。時光如水,但有一種力量不變,因為它緣於大地的坦誠與感動。
我想,不管是蔚藍的天空,浩瀚的海洋,還是我們腳下廣袤的大地,都埋藏著感動的種子。
當感動無處不在時,我們應感到幸福
五、所謂文章的結構,是指文章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起承轉合是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起,就是開端,提出論題或直指觀點;承,就是承接,圍繞論題或觀點展開論述;轉,就是改換,論述完後轉換角度,進一步對觀點展開論述;合,就是結束,在結尾處歸納觀點或提出解決辦法。
學生習作中,經常出現能「起」「承」「合」,就是不能來個漂亮的「轉身」的現象。有些同學認為自己已經證明了論點了,何必再多此一舉。殊不知一個漂亮的「轉身」,就能使論證更加充實,理由更加充分,從而使觀點更為突出。比如,站在歷史的角度闡述完畢,若能換個角度,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談一談,那麼文章的內容不僅更為全面,而且也更有說服力。再如,用完了例證法,若能換種方法講講道理,那麼文章就既有事實又有道理。總之,輕松一「轉身」,文章便上了一個台階。請同學們看下面的例子。
■[病文] 拒絕誘惑
①鬧鍾已經叫了半天,可我就是捨不得鑽出溫暖的被窩,心想:「再睡會兒,沒關系的。」等我打著哈欠,伸著懶腰起床時,卻發現晨讀時間已過了一大半。
②明天就要進行數學測試了,可手中的雜志實在太好看了,於是我索性扔了筆,一頭扎進了小說中。結果第二天的測試是「大紅燈籠高高掛」。
③商場里正在舉行降價促銷活動,我一陣竊喜,買了一大堆「物美價廉」的東西,誰知它們卻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真是令我叫苦不迭。
④我們因為貪睡而受罰,因為懶散而羞愧,因為貪心而後悔。總之,我們因為禁不住誘惑而自食苦果。生活中有太多的誘惑,而我們正年輕,不能因為誘惑放棄明天的美好,也不能因為誘惑停止前進的腳步。所以,我們必須拒絕誘惑。
⑤誘惑就像一壇陳年老酒,能給我們酣暢淋漓的痛快,也能給我們一塌糊塗的丑態;誘惑就像一場網路游戲,能給我們光怪陸離的刺激,也能給我們虛度年華的空虛。
⑥面對這如老酒、似游戲、若美夢的誘惑,張子善、胡長清、陳希同之流忘記了當初的誓言,放棄了自我的追求,拋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感,成為了人民的罪人。更有甚者,某些替毒梟提煉白粉的所謂的科研人員,某些為個別企業巨頭掛羊頭賣狗肉的所謂的經濟學家……他們為誘惑所虜,人類因此付出了流血的代價。
⑦人生中有太多的誘惑,抵不住誘惑的人終究會倒在誘惑的石榴裙下,甚至危害社會,危害人類,成為歷史的罪人,因此我們要做一個有思想的人,一個有意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