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中體產業上海土地

中體產業上海土地

發布時間:2021-09-08 19:26:40

上海市總體發展規劃、浦東新區十五規劃及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處置專項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概要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導本市發展和建設的法定性文件,也是實施城市建設、城市管理的基本依據。在本市進行的各項建設活動,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近期計劃、分區規劃、區(縣)域規劃、詳細規劃、各專項規劃等,均應執行本規劃。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自1999年至2020年,近期至2005年。規劃立足於21世紀的長遠發展,對城市性質、發展目標、市域城鎮布局及交通、市政基礎設施布局均考慮了更長時間的發展要求,並對城市遠景發展進程和方向作出輪廓性安排。

規劃區范圍
本規劃區范圍為上海市行政轄區,總面積6340平方公里。本規劃 與《上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

規劃指導思想
(1)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進一步確定上海城市發展的戰略目標,面向 21世紀,體現國 際大都市水平;
(2)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
(3)體現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 境的協調發展;
(4)體現以人為本的宗旨,為市民創造良好的 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5)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經濟一體化發展出發,統籌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和交通、水利體系等建設。

城市性質
上海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城市發展規模
控制中心城人口和用地規模,引導中心城的人口和產業向郊區疏解。2020年,全市實際居住人口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集中城市化地區城市建設總用地約1500平方公里。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約600平方公里;郊區城鎮規劃人口約560萬。

城市發展目標
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基本建成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揮上海國際國內兩個扇面輻射轉換的紐帶作用,進一步促進長江三角洲和長江經濟帶的共同發展。
主要標志:
1、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
2、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並與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共同構築經濟發達、布局合理的城市群。
3、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全面建成環城綠帶,形成郊區以大型生態林地為主體、中心城以'環、楔、廊、園'為基礎的綠化系統和市域綠色空間體系。

4、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以'三港兩路'(三港指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兩路指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為主體,建設一批銜接國內外的樞紐型重大工程;以'兩網'(軌道交通網和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重點,形成市域內快速便捷的客貨運交通網路。
5、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建設布局合理、環境潔凈、配套齊全、生活舒適、交通便捷的居住園區。

城市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寶山新城、外高橋港區(保稅區)、空港新城、海港新城、上海化學工業區、金山新城等組成的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和形象建設;集中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將崇明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城鎮體系
形成'中心城-新城(含縣城,下同)-中心鎮-集鎮'組成的多層次的城鎮體系及由沿海發展軸、滬寧、滬杭發展軸和市域各級城鎮等組成的'多核、多軸'空間布局結構。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上海市城鎮體系的主體,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人口控制在80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00平方公里。

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規劃新城11個,分別是寶山、嘉定、松江、金山、閔行、惠南、青浦、南橋、城橋及空港新城和海港新城。新城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
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的集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規劃朱家角、泗涇、周浦(康橋)、奉城、楓涇、堡鎮、南翔及羅店等22個左右中心鎮,規劃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
集鎮由現有建制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現狀約170個)。規劃約80個左右的一般鎮,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
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中心村規模在2000人左右。

中心城布局
中心城空間布局結構為'多心、開敞'。規劃按現狀自然地形和主要公共中心的分布以及對資源優化配置的要求,合理調整分區結構。中心城公共活動中心指中央商務區和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1)中央商務區
中央商務區由浦東小陸家嘴(浦東南路至東昌路之間的地區)和浦西外灘(河南路以東,虹口港至新開河之間的地區)組成,規劃面積約為3平方公里。中央商務區集金融、貿易、信息、購物、文化、娛樂、都市旅遊以及商務辦公等功能為一體,並安排適量居住。
(2)主要公共活動中心
主要公共活動中心指市級中心和市級副中心。 市級中心以人民廣場為中心,以南京路、淮海中路、西藏中路、四川北路四條商業街和豫園商城、上海站'不夜城'為依託,具有行政、辦公、購物、觀光、文化娛樂和旅遊等多種公共活動功能。

副中心共有四個,分別是徐家匯、花木、江灣-五角場、真如。徐家匯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花木副中心主要服務浦東地區,規劃用地約2.0平方公里;江灣-五角場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東北地區,規劃用地約2.2平方公里;真如副中心主要服務城市西北地區,規劃用地約1.6平方公里。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東部,位於長江入海口南岸,東瀕東海,南臨杭州灣,西、北與江蘇、浙江兩省接壤。擁有廣闊的水域和灘塗,地勢平坦。
上海行政區劃分為17個區和3個縣,陸域總面積6340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3151平方千米。城市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工業用地主要集中在30個國家級和市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已開發面積約181平方千米,建成面積約129平方千米。1998年全市戶籍人口為130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為953萬人,城市化水平達73%。
為了適應新的形勢,上海市在1986年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編制了新一輪總體規劃。
一、指導思想
根據黨中央把上海建設成為「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要求,體現區域整體發展的思想,統籌規劃上海的產業、能源布局、環境、交通和基礎設施等建設。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促進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體現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要求,合理安排城市的空間布局、生產力布局、人口分布及基礎設施建設;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市民創造良好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休閑的環境。
二、城市總體規劃主要內容
1、城市性質、規模和發展目標
城市性質 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航運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將逐步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
到2020年,上海人口規模預測 全市實際居住人口為1600萬左右,其中非農人口1360萬,城市化水平達到85%,全市城鎮建設用地規模約1500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規劃人口約800萬,城市建設用地控制在外環線以內667平方米范圍。
城市的發展目標 到2020年,把上海初步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基本確立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的地位。其主要標志是六個基本形成,即基本形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經濟規模和綜合競爭力;基本形成與國際經濟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功能布局;基本形成符合現代化大都市特點的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市域城鎮布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基本形成與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礎設施框架;基本形成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發展體系。
2、城市總體布局
城市的發展方向 拓展沿江沿海發展空間,形成濱水城鎮和產業發展帶,繼續推進浦東新區功能開發,重點建設新城和中心鎮,完善城鎮體系,把崇明島作為21世紀上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空間。
市域空間布局結構 按照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方針,以中心城為主體,形成「多軸、多層、多核」的市域空間布局結構。「多軸」是由滬寧發展軸、滬杭發展軸、濱江沿海發展軸組成,也是長江三角洲城市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層」是指中心、新城、中心鎮、一般鎮所和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及中心村五個層次。「多核」主要由中心城和11個新城組成。
中心城是上海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外環線以內地區作為中心城范圍;新城是以區(縣)政府所在地城鎮、或依託重大產業及城市重要基礎設施發展而成的中等規模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20-30萬人;中心鎮是由市域范圍內分布合理,區位條件優越,經濟發展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建制鎮,依託產業發展而成的小城市,人口規模一般為5-10萬人;一般鎮由現有集鎮根據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適當歸並而成,人口規模一般為1-3萬人;中心村是在合理歸並自然村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較完善的現代化農村新型社區,人口規模一般為2000人。
產業布局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城市內環線以內的地區,以發展第三產業為重點,適當保留都市型工業;第二層次,城市內外環線之間的地區,以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無污染的工業為重點,調整、整治和完善現有工業區;第三層次,城市外環線以外的地區,以發展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為重點,提高經濟規模和集約化水平,集中建設市級工業區,積極發展現代化農業和郊區旅遊業。
3、綜合交通
對外交通以建設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為戰略目標,以「三港兩路」為建設重點,「三港」即國際集裝箱樞紐港、亞太地區航空樞紐港、現代化信息港,「兩路」即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市域交通以「兩網」為重點,「兩網」即城市軌道交通網、市域高速公路網,形成各種交通工具協調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
結合國道和國道主幹線的建設,加強市域高速公路與長江三角洲地區高速公路網的銜接,市域內基本實現「15、30、60」的目標。「15」即重要的城鎮、工業區和交通樞紐等主要集散地的車輛15分鍾可進入高速公路網;「30」即中心城到省界和中心城到新城30分鍾互通;「60」即高速公路網上任意兩點之間60分鍾可達。此外增加東部地區對外通道極為重要,因此新規劃對沿海大通道保留了規劃用地。
實行公交優先政策,重點發展以大運量軌道交通為骨乾的公共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系統規劃立足長遠,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積極建設布局合理、換乘方便、經濟高效的軌道交通基本網路,規模約280千米。
規劃建設中心城龍陽路到浦東國際機場的磁懸浮列車線路1條。並進一步研究連接鄰近省市的方案。
建成浦東國際機場為主、虹橋國際機場為輔的組合型國際航空樞紐港,初步形成亞太地區航空樞紐。
建成上海國際信息港,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信息化總體水平達到發達國家城市的相應水平。
上海港建設的目標是建成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統籌考慮,通力協作,加快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和集裝箱樞紐港建設,核心是建設水深15以上的深水港區。
4、環境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以綠地建設和環境保護、治理為重點,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加強城市設計,保護城市傳統風貌,改善城市空間景觀,基本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綠化建設的規劃目標 到2020年,人均公共綠地指標大於10平方米,人均綠地指標大於20平方米,綠化覆蓋率大於35%。
水環境整治與保護的規劃目標 以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面整治市域河道;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逐步完善污水排水系統,改善水環境質量,污水處理率大於80%。
大氣污染防治的規劃目標 以煙塵、二氧化硫和機動車尾氣為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實施大氣污染總量控制。調整優化能源結構,結合西氣東輸工程擴大天然氣來源和使用范圍,控制燃煤電廠總,爭取外來電源。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規劃目標 要保護真實歷史遺存和歷史環境,挖掘城市歷史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氣息,提升城市藝術品位,體現歷史與未來的共融。保護11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和4個歷史文化名鎮,保護各級文物、古跡和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反映上海傳統特徵的歷史街區,以及對中心城舊區風貌保護。
5、住宅發展
住宅發展以提高居住環境質量和生活服務設施水平為核心,新區與舊區住宅建設相結合,相對集中開發。順應住宅商品化的發展趨勢,調整住宅建設結構,體現住宅的多樣化和可選擇性,滿足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並嚴格控制高層住宅。
三、創新與特色
1、進一步明確了沿江沿海發展空間是上海城市發展的主要方向。
2、按照中心城、市域、長江三角洲三個層次,統籌上海城市空間布局。
3、更注意將城市總體規劃和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規劃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城市綜合功能。
4明確「三港」和「三網」是上海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重點,以增強城市對外集散和輻射能力。
5、以環境建設為主體,營造上海城市新形象,促進上海可持續發展。
6更注意保護體現上海歷史文脈的傳統建築和街區,展示傳統文化底蘊。
四、實施效果
根據中央對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市政府及時組織編制分區規劃,重點地區詳細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並加強蘇州河、黃浦江兩岸等重要地段的城市設計。對總體規劃確定的各項建設目標,正在有序實施。

㈡ 上海自貿區臨港土地儲備概念股有哪些

上海自貿區臨港土地儲備概念股有:中華企業(600675)、交運股份(600676)、中國船舶(600150)、上海電氣(601727)。 關注臨港土地儲備股 鑒於臨港成為上海自貿區擴區首選,加上臨港三十條勾勒了未來的發展藍圖,在臨港有土地儲備的A股上市公司無疑將面臨較大的投資機會,如中華企業、交運股份、中國船舶、上海電氣等。中華企業(600675) :公司在臨港新城附近擁有眾多的土地儲備,目前在建的就有周浦項目,該在建項目位於南匯區周浦鎮中心城區,南至周鄧公路,北至關岳路,東至周園路,西臨周東路。該項目總佔地34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0.8萬平方米,為綜合型社區。同時公司積極投入中心地區包括舊區改造在內的城市建設、郊縣一城九鎮、南匯周浦和航頭、寶山羅店、浦東花木等區域的開發。交運股份(600676) :公司擁有臨港產業區港口發展有限公司35%股權。公司主要從事運輸業與物流服務、汽車零部件製造與汽車後服務和水上旅遊服務等產業。旗下主要企業包括:上海交運日紅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上海交運滬北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等,有望受益於上海自貿區的建設發展,一旦自貿區擴區,其機會更明顯。中國船舶(600150) :目前公司在臨港投資了三家企業,分別是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海洋工程及高技術船舶配套項目、中船柴油機配套產業園項目和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其中以中船三井最為突出,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設和二期工程第一階段建設,投資16.8億元,形成200萬馬力以上船用大功率低速柴油機的產能。上海電氣(601727) :公司在臨港布局了9個項目企業,涉及船用曲軸、核發電裝備、燃氣輪機等。公司大力推進核電製造基地建設,在臨港建設集約化的核電設備製造基地,形成了國內最為完整的壓水堆核電站主設備製造能力,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核電質保體系,臨港基地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業務最集中、能力最完整的先進的核電主設備製造基地。

㈢ 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展望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與展望

陳林祥 ,羅普磷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體育改革 的不斷深化,體育產業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逐步走上正確的發展軌道。由於 我 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的提高,體育產業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同時,我國政府 對體育產業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體育產業將逐漸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的增 長點,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體育產業;現狀;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and Expect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ports Instry

CHEN Lin-xiang,LUO Pu-Lin
(Wuhlan Physical Ecation In stitute,430079)

Adstract: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 y in Chin aring the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 Chi na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historical phases and has come in o the right d evelopment track graally, Within the period of the rapid growth,people's income su bstantially increase,creat a big market demand for sport instry,the go ve rnment of china also gives many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sport instry.in orde r to its development,Sports instry, a new and expanding instry in China,will graally become a new increasing point in national economy of china amd will has broad developmenf pro spe cts.
Key words:Sports instry;present situation;market demand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體育產業結構的不斷調 整, 199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明確地把體育列為第三產業的 第三個層次。1996年,中國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進一步明確指出:「體育要走社會化、產業化發展的道 路」。為此,國家體育總局也制定了《1995年至2010年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使中國體 育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體育也正在由原有的事業福利型向產業公益型轉變, 體育產業作為中國新興的朝陽產業,正在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把體育當做社會主義的一項福利事業來認識,體育與文化、教育、衛生 等都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所制約,體育的發展主要依靠國家財政 撥款,而對於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即:體育的產業性質缺乏足夠的認識。隨著中國改革開 放步伐的 不斷加快,體育與國際間的交往日益頻繁,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得以重新認識,「體育產 業」一詞也就隨著人們對體育的產業性質認識的不斷深化而應運而生。從產業劃分角度來看 ,體育產業原本是以體育服務為主要勞務產品的產業,屬於第三產業的范圍。但是,從世界 各國 體育產業發展的趨勢來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滲透 的,很難對各產業之間進行具體的區分。 不少西方體育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等在統計體育產業產值時都把與體育相關 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產值統計在內。因此,如果把體育產業僅僅界定為與體育服務產品 有關的產業,一則范圍太窄,不能反映體育產業的實際范圍;二 則難以與國際慣例接軌。現階段,我們認為體育產業是一種「復合產業」,它包括與體育有 關的一切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即:體育產業主要包括三大類別:第一為主 體 產業類,指發揮體育自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的體育經營活動內容。第二 類為體育相關產業類,指為體育服務產品 提供相應支持和保障的各種產品。第三類是指體育部 門開展的,旨在彌補和推動體育事業發展的其它各類經營活動。
1.1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階段分析
從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來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1979年至1991年。以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 , 在「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改革思想指導下,國家體委提出了體育社會化發展的方針,通過 不斷拓寬投資渠道,使過去由體委一家辦轉變為各行各業大家辦,由單純依靠國家投資轉向 以國家投資為主,向社會多方籌資的辦法,對體育場館的經營提出了「以體為主、多種經營 」,「由事業型轉變為經營型」的要求。體育開始涉及場館出租、土地轉讓、興辦公司等經 營創收活動。這一時期對體育產業的認識和實踐,大都停留在「體育搭台、經貿唱戲」的階 段,體育只是充當一種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其產業地位和經濟價值並未得到大多數人的認 同。相應地,體育用品業卻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是在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從事體育 服裝、運動飲料、運動鞋等勞動密集型體育用品的生產,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生產規模較小 。
第二階段是從1992年至於1996年。黨的十四大以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體育發展也逐漸轉變為面向市場,以產業化為目標的發展方向。為了適應這一轉變,首先 國家體委機構進行了較大的改革,所有運動項目管理職能從政府管理中分離出來,成立了20 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尤其是以足球改革為突破口,推進協會實體化的進程,將足球運動推 向市場,與此相適應,各足球運動隊都按照職業俱樂部組建的要求,成為自負盈虧、自主經 營的市場主體,帶動了中國足球產業的發展;其次,國家體委制定了《1995-2000年中國體 育產業發展綱要》和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在體育產業發展綱要中,明確了中國未來 15年體育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重點和目標,發展體育產業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措施,中央和 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應的體育產業發展的法規;辦起了中國體育博覽會,開放了體育競賽市 場;此外,還發行了中國體育彩票,成立體育基金等。國家體委還在重慶市和長春市確定了 兩個體育產業開發實驗區,這一切都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突破單純的創收增資的模式,開始走 向立體化的產業開發階段,這一發展集中表現為三個轉化:
首先是以開辟國內外商業性競賽市場、引進外資開發體育場館建設,發行體育彩票,使體育 開始由「搭台」的配角,向經營的主體轉化。
其次是以出售體育競賽的電視轉播權、產品專利權、廣告製作權與大眾體育有償服務為特徵 ,使體育產業開始由有形資產的利用向無形資產的開發轉化。
再次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模式,以股份制方式開發經營體育產業為特徵,使外部輸出性贊助 開始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的經營轉化。
第三階段,1996年至今。1998年2月25日,隨著「中體產業」公司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 成功上市,使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目前,在上市公司中,以體育產 業為主營業務的公司已達四家,通過證券市場的直接融資,實行資本運作,將極大促進我國 體育產業的發展規模,形成規模效益,規范體育分產業企業的經營管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 政府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有力扶持,最終將使體育產業的發展擺脫政府的干預,形成以市場調 節為主的運行機制。
1.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體育產業是隨著我國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逐步發展起來的,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體 育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2.1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不合理
從體育產業的構成來看,體育產業是由本體產業、相關產業和其它產業所組成。在 體育產業發展初期,需要通過發展體育的相關產業和興辦其它產業來積累發展資金。由於體 育本體產業主要受政府調控,行業壟斷性較強,其發展規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相關產業 中,主要是體育用品製造業發展較迅猛,但 就體育用品產業的內部結構而言,我國體育用品從 整體來看,自主開發、設計能力較低,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大都以來料加工 為主,還沒有形成自主開發的主導性體育產品。在整個體育產業結構中,主體產業所佔比重 較少,產業結構之間發展不協調。而要保持體育產業的持續、有效地發展,應確定體育產業 的合理結構,優先發展體育本體產業,通過體育本體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的發展 。
1.2.2 體育產業項目重復投資現象嚴重,缺乏整體規劃布局
近年來,由於人們的經濟收入的增加,對健身、娛樂、休閑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 部分項目在投資、引進過程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現象,如高爾夫球、保齡球、檯球、釣魚等 重復建設、重復投資,導致惡性競爭,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如廣東省各地的高 爾夫球場已立項48個,現已建成27個,深圳僅保齡球場就已有34家,500多個球道,北京市 僅保齡球球道就已達2000道。在這些項目投資過程中,投資者缺乏必要的市場調研與市場預 測 ,過高地估計了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需求,企業過分追求短期超額利潤, 導致部分企業服務質量差 ,社會效益不明顯,經營業績不佳。
1.2.3 體育產業法規不健全,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目前我國出台的體育產業法規,大多是綜合性的管理辦法,對管理的每個環節和各 運動項目的規定不細致,缺乏可操作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在 綜合 性規定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制定有關實施細則,如體育產業經營的申辦條件、經營條件、從 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等。由於體育產業在我國屬於新興產業,理論研究相對滯後於體育產業實 踐 的發展,政府對體育產業的管理還處於探索階段,有關調控機制還未形成。

2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展望
從世界各國體育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成為該國 經濟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由於體育產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它不僅能為社會創造大量的 就業機會,對促進相關行業的發展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效應。我們認 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2.1 中國產業政策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由於中國正處於工業化過程中,從三次產業的結構來看,第一產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 產業的比重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最終要超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將成為我 國最具發潛力的產業。而體育產業中的本體產業是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產業結 構和立法的角度來看,體育產業不象某些產業的發展受到產業發展方向的限制,也不會受到 日益關注人類健康問題的環境組織和消費者組織的責難,而只會隨著人們健身意識的增強和 社會文明的進步而日益受到歡迎。隨著中國「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的啟動和 具體實施,體育產業作為兩個計劃的重要組成,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使各運動項目的發展 逐步朝社會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2.2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為體育產業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1996年到2000年,我國人均居民的收入水平將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 中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將由1990年的1387元增加到2000年的662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人年 均收入增長7.3%。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7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達58%,城鎮居民恩 格爾系數已達40%,按聯合國劃分貧富標准,我國成鎮居民的生活水平正由溫飽型向小康型 轉變。人均收入的變化將引起消費者支出模式的變化,即當家庭收入增加時,用於購買食物 的支出相對減少,用於衣服、住房、燃料等方面的支出變動不大,而用於教育、衛生、娛樂 、健身等方面的支出則顯著增加。另外,由於我國家庭小型化,家庭勞務隨科學技術的發展 呈不斷減少的趨勢,再加上社會服務化水平的提高和五天工作制的實施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 閑暇,這從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人們 對體育健身的需求,這兩方面的共同作用無疑將擴大體育用品市場的范圍,為體育產業的發 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3 中國體育市場具有巨大的社會需求
市場需求主要是由具有一定購買力和購買慾望的消費者所決定。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們購買力和購買慾望增強,體育產業 將最具發展潛力。據安徽省對全省城鎮1260名市民抽樣調查,年人均體育消費為232元 , 佔全年人均生活費的68%,以此推算,全國現有城鎮居民約3億,全國體育市場規模就可達70 0億元,這還不包括佔中國市場70%的中國廣大農村體育產業市場。以健身器材為例,據 統計,北京市場的銷售額近幾年來幾乎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目前國內已有生產體育器材 的廠家約120家,年產值約為4億,如果我國12億人口,3億多家庭中有1/10的人口或每個家 庭配備1台健身器械,僅健身器械的年銷售額至少可達到300億。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 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 資源配置,使我國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的軌道上來: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加快對中小企業的改造,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企業的整體效益。我們認為,通過政府的大 力扶助和企業的不斷努力,面對國內巨大的體育產業市場,中國體育產業將會得到更大的發 展。

作者單位:陳林祥 武漢體育學院 管理系,湖北 武漢 430079
羅普磷 西安體育學院 體育理論教研室,陝西 西安710068

㈣ 憑什麼上海土地全部是工業用地,而落戶上海還要看他們臉色!我們就該受窮當農民嗎憑什麼我們自己的土地

上海發展必須遵循的四條底線,其中之一就是建設用地總量負增長,而為了支持實體經濟,上海一下子推出了多項工業用地政策。上海市經信委主任陳鳴波在5月31日召開的市府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只要有好項目,上海不缺土地」。

5月31日,上海市發布《關於創新驅動發展鞏固提升實體經濟能級的若干意見》,一共6個部分50項措施,其中就包括優化土地供給的多項措施:到2020年全市工業用地規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對規劃工業用地予以嚴格管控,區每年工業用地減量化騰挪指標1/3用於製造業;實行工業用地彈性年期出讓,提高集約利用效率,加快存量土地的二次開發。

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副局長岑福康說,隨著土地價格的逐年上升,用地成本已經是企業成本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用地規模上予以保障的同時,對於企業來說,更重要的則是如何降低用地成本。

對於增量工業用地,上海推出了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期、產業用地先租後讓的政策。

據介紹,從2014年年底開始,上海正式實施了工業用地彈性出讓年期,《土地管理法》中明確工業土地出讓年期不超過50年,以往工業土地出讓以50年為界限,現在則明確一般工業用地或者產業用地是20年。《若干意見》則提出,承擔國家及上海重大戰略的產業類或功能類項目,經認定後,可按照最高50年出讓年期出讓。

「在地價方面,我們也做了精細的測算。相對50年出讓年限,一塊土地出讓年限20年的時候,土地價格大概在60%左右。假設按50年出讓要付100塊,按20年出讓只要付60塊,還有40塊可以存20年,也足夠到20年之後支付這塊土地的續期費用。」岑福康說,這樣不僅可以集約使用土地,實現土地流量增效,用土地資源倒逼產業轉型,而且可以降低企業的土地成本。

但對企業來說,還有另外的顧慮,那就是20年後的地價是不是會漲價?20年後是不是允許自己繼續使用這塊土地?為了打消企業的顧慮,岑福康說,可以在工業用地出讓合同中明確具體的續期條件,比如繼續有生產、繼續有產值、繼續有利潤、繼續有製造能力的條件下可繼續使用這塊地,續期價格也可以現在約定好。「這是切切實實支持實體產業的發展,解決企業的後顧之憂,也降低企業初期的用地成本。」

此外,上海還推出了差別化、多樣化的土地出讓方式。比如現在開始試點的先租後讓。可以前3年收取土地租金,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進入正常發展軌道,也具備購買土地的能力時,再把這塊土地出讓給企業。

而對於存量工業用地,上海則提出加大二次開發力度。鼓勵符合產業導向及規劃要求的現狀優質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存量工業和研發用地按規劃提高容積率的,各區政府可以根據產業類型和土地利用績效情況,確定增容土地價款的收取比例。

當企業面臨技術更新,要改造,要提高產能,往往需要增加土地使用的強度,需要補土地出讓金的,「各區政府可以確定增容土地價款的收取比例,但是這個比例沒有提下限,也就是說,這個下限可以是0。」岑福康說,當然這也必須要經過區政府集體決策和評估。這意味著,工業用地的二次開發只要是切實用於技術改造、用於實體產業的發展,增加部分的土地出讓金可以不收。

以此為契機,本市在「十三五」期間將統籌推進60多個10億以上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加快建設和儲備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大飛機等引領性強、成長性好、帶動性大的產業項目,形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裝備、生物醫葯與高端醫療器械、新材料等千億以上產業集群。

㈤ 新規則鎖定地價上限,上海首批集中供地溢價率不超10%

6月18日,上海終於迎來了首場集中供地的競拍出讓。
官方信息顯示,在這次計劃出讓的共計27宗涉宅地塊中,15宗地塊採用掛牌方式出讓,有9宗在18日開啟現場交易會。其中,位於楊浦、徐匯、靜安、普陀的4宗重磅涉宅地塊和臨港5宗地塊同時競拍。
18日陸續出爐的競拍結果顯示,光明地產以32.24億元的總價摘得自貿區臨港新片區2宗地塊,鵬瑞地產以17.38億元拿下臨港一宗地塊;中建二局以逾37億元拿下2宗臨港地塊。而靜安、徐匯、普陀、楊浦的地塊則分別由保利、復地、卓越&京東、楊浦城投拿下。上海今日成功出讓的9宗地塊共攬金約逾300億元。
18日同時進行競價的地塊中,僅楊浦區定海社區B3-1地塊(大橋街道118街坊)對外開放了競價現場。出讓信息顯示,該地塊是此次上海集中供應的地塊中難得的純住宅用地,位於楊浦區東外灘板塊,出讓面積為8760.2平方米,總建面約為2.19萬平方米,起拍總價12.84億元,起始樓面價58640元/平方米。
市場原本預計該地塊將引發房企爭奪,但最終只有3家房企參與現場競價,分別為金隅、大華、楊浦城投。天眼查信息顯示,楊浦城投由楊浦區國資委持有100%股權。
在楊浦區定海社區地塊正式競價開始後十餘分鍾,房企的叫價就很快觸及中止價13.92億元,並進入了一次性書面報價環節。三家房企一次性書面報價的均價約為14.0167億元,楊浦城投報價14.0250億元,以約83萬元的最小價差成功拿下了該地塊。
最終,楊浦該地塊的成交樓面價為64039.63元/平方米。而公開信息顯示,2020年7月末,金隅曾以逾8.5萬/平方米的樓面價、逾38%的溢價率拿下一街之隔的一宗地塊。
保持土地價格穩定,是上海今年修訂競價規則的目的之一。4月30日,上海市將競價規則調整為「舉牌競價 一次書面報價」,為每一宗地塊設置起始價的同時,還合理設置中止價、最高報價,而最高報價一般限定為起始價的110%。
毗鄰上海大寧金茂府小區的靜安區靈石社區地塊,其總建面約20.3萬平方米,起始總價96.99億元,為商住辦地塊。該地塊由保利地產旗下的太倉錦雍置業有限公司競得,成交總價為105.13億元,溢價率僅8.39%,成交樓面價約為51707元/平方米。這也是今日成交總價最高的地塊。
地理位置優越的徐匯濱江地塊,則由上海復地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子公司上海復地領珺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51.705億元的總價拿下,溢價率也僅為0.21%。據復星方面披露,公司擁有該項目100%權益。
起始總價最高的普陀區萬里地塊,出讓面積14.7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2.29萬平方米,也是本次出讓地塊中面積最大的一宗,由卓越&京東聯合體以底價99.1億元拿下。
「當前溢價率都不高,這說明新規則引導大家對地塊進行了一個合理的定價。」上海中原地產分析師盧文曦向第一財經分析,「原來我們以為上述四大地塊,會有較多人參拍,但最終每宗地塊也只有2-3家,說明重量級地塊的價格『吞金獸』對房企造成的壓力很大。」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也表示,上海集中供地的首拍不管從政策制定的初衷來看,還是從實際結果來看,基本實現了「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調控目標。
「10%的溢價率上限,基本鎖死了土地的整體價格水平。」宋紅衛表示,本次地貨比基本控制在60%以下,也給了開發企業一定的利潤空間。
此外,上海在首拍前還預告了接下來將要供應的共計11宗地塊,其中包括楊浦、徐匯等核心區域的地塊。「也就是說這次沒有拍中地塊的房企在二次土拍還有比較好的機會,也起到了穩定預期的作用。」宋紅衛認為。
根據上海土地市場披露的信息,另有6宗掛牌出讓的地塊進行現場競價;12宗採用有競價招標出讓方式的地塊也將陸續於22-25日出讓。

㈥ 土地供應

(1)建設用地供應穩步增長

2012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69萬公頃,同比增長17.5%。從年內情況看,第三季度建設用地供應同比增幅降至最低,第四季度止跌回升,同國民經濟第三季度緩中趨穩、第四季度景氣回升、全年穩中有進的變化情況一致。增速最高的是基礎設施等其他用地(以下簡稱基礎設施用地),同比增長43.4%(圖2-1);其次是工礦倉儲用地,同比增長5.6%。基礎設施用地持續迅猛增長帶來土地供應結構的顯著變化,2011年基礎設施用地首次超過工礦倉儲用地,躍居供地首位,占供地總面積的38.8%,2102年佔比攀升至47.3%,提高了8.5個百分點,比2008年(占供地總量的22.5%)提高了24.8個百分點。

圖2-3 分地區國有建設用地供應情況

㈦ 上海的土壤氣候適應種桃園嗎

1、上海的氣候可以種植藍莓,/new_view.asp?id=846我國的藍莓引種與栽培我國有著大面積的可種植藍莓的土壤,只有對其PH值稍做調整就可種植,特別是在長江以南各地的紅、黃壤酸性土地區,極適宜種植。我國對藍莓的研究及栽培業已啟動,有關單位已經引進了國外許多藍莓品種,並對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藍莓果(Blueberry)近年來,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的很多國家都把藍莓視為保健與功能食品,倍受人們青睞。目前藍莓在我國做為正在為人們認識的經濟作物,已經得到了人們的廣泛認同。許多地區的政府、眾多的公司、有經濟前瞻的個人已經在藍莓種植、藍莓產品開發的實踐中邁出了步伐。在中國的市場上,至今鮮有藍莓鮮果出售,藍莓深加工產品更是有著極大的市場需求和極好的市場前景。選擇適宜的、能充分利用現有土壤條件、經濟價值高又有發展前景的作物,合理開發我國土壤資源,使之形成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無論是對農民脫貧致富,還是對種植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均有重要意義。我國野生藍莓資源分布我國的野生藍莓資源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地區,由於野生藍莓生長在純天然環境中,屬純粹天然食品。當地每年採摘季節中由人工採摘後加工成速凍果出售、加工成原汁、濃縮汁、提取花青素。由於掠奪性採摘,國內野生藍莓資源呈逐年減少之勢。每年的藍莓總供應量受也受年產量的約束(有大年小年產量之說)導致野生果收購價格逐年上升。目前國內生產藍莓提取物時做為原料的藍莓來源基本源於國內野生藍莓(我國集中於大小興安嶺地區為主產地),但幾年來野生藍莓的當地采購價格逐年上升,更由於人們的掠奪性採摘已使野生藍莓資源逐年減少。人們不得不考慮如美國或加拿大的藍莓種植模式大面積人工種植來提高藍莓的。藍莓基本介紹藍莓屬越桔科越桔屬灌木、小漿果,果實呈藍色,近圓形,單果重0.5-2.5克,果肉細膩,種子極小,甜酸適度,且具有清爽的香氣,既可鮮食,又可加工成果汁飲料、果酒、糖果、小食品等。藍莓(Blueberry)學名越桔,屬於杜鵑花科越桔屬植物。果實呈藍色,並披一層白色果粉,果肉細膩,果味酸甜,風味獨特,營養豐富。VC含量是蘋果的幾十倍,被譽為「漿果之王」。是上等的保健食品,風靡歐美各國,倍受人們的推崇和喜愛。目前已美國形成了集栽培、果實貯運、加工及市場銷售於一體的藍莓產業。其產品不僅供應本國,而且外銷加拿大、日本及台灣等地。藍莓果主要由高薪階層消費,享用藍莓及其產品是身份的象徵。適合紅黃壤地區開發—藍漿果(越桔)我國紅黃壤地區,土壤酸性強,有機質含量低,肥力水平低,這導致生產力水平低,作物品種單一,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而我國的紅黃壤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比例很高。因此,紅黃壤地區的開發一直是一個大問題。近年來,對紅黃壤所作的一些改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然而紅黃壤的形成是由其特有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所決定的,所以其改良困難,效果也難以持久。但是,如果能選擇一些適宜的作物,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壤條件,也不失為綜合開發紅黃壤的另一條有效途徑。另外,紅黃壤地區經濟效益的低下常導致過度開發,加劇土壤的進一步退化,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所選作物的經濟價值高低是開發成敗的關鍵。藍漿果(blueberries,Vacciniumspp.)是一種適於在紅黃壤生長的價值很高的經濟植物。藍漿果的生態適應性(1)對環境條件的要求①土壤條件。嚴格的土壤酸性條件是藍漿果栽培成功的關鍵,對土壤質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土壤的礦質元素等也有一定要求,但其重要程度遠不及土壤酸性。在土壤酸性方面,高叢藍漿果(highbushblueberries,Vcorymbosum,Vaustrarae及與其它種的雜種)和兔眼藍漿果(rabbiteyeblueberries,V,ashei)的要求有所不同,兔眼藍漿果的適應范圍寬一些,pH值可略高,高叢藍漿果則需要很強的土壤酸度,高叢藍漿果最適宜的土壤酸度一般在pH4~5上下,其最高適應極限有的品種不超過4.6,有的品種可達5.2。兔眼藍漿果的最適應范圍是pH4.5~5.5,有些品種還可略超出此范圍,如在對Tifbluett和Delite二品種所作的試驗中,pH5.6和pH5.1整異甚微,而pH達到5.9時,產量和生長量都大大降低,而且缺素症狀明顯。用兔眼藍漿果作砧木對高叢藍漿果進行嫁接可提高高叢藍漿果對土壤PH的適應能力。無論是高叢藍漿果還是兔眼藍漿果,當土壤pH不能滿足其需要時,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營養問題,並導致生長量和產量降低。在引種並定植在南京藻水縣的藍漿果,除土壤酸性比較合適以外,其它條件並不優越,土地為新開墾的坡地,有機質含量不高,也無排藻條件,除極端乾旱的1994年略有減產以外,其生長和結果狀況一直很好,這也充分證明兔眼藍漿果除土壤pH以外,確實有很強的適應性。②氣候條件。藍漿果,尤其是高叢藍漿果,要求一年中要有160天的生長期和一段時期的低溫,對低溫時期的要求有不同。高叢藍漿果需要650-850小時的7℃以下的低溫時間才能順利通過休眠。而一些新的南方品種如哦O』Neal只需400小時,Sharpblue也是一種需寒期很短的品種,兔眼藍漿果需要約500小時7.2℃以下溫度,一般短於高叢藍漿果,故適宜在南方栽培。最近又有一些需寒期更短的品種育成,如Aliceblue,Beckyblue。需寒期若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影響芽的萌發,導致萌芽期延長,但在人工授粉的情況下並不影響座果率,表明座果與低溫不相關。兔眼藍漿果的需寒期若不能得到滿足,還會造成花芽萌發少於葉芽,導致葉果比失調,寒冷期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盡管藍漿果有一定的需寒期,但過低的溫度也會使其受凍,高叢藍漿果在休眠期的溫度低於-29℃時就會受凍,而兔眼藍漿果在-27℃時所有品種都有凍害,使兔眼藍漿果受凍的確切溫度未見報道,但可以肯定,在-15℃的冬季低溫下不會引起凍害,萌芽後對低溫的忍耐能力在大大削弱。如在美國密執安州,盛花期的高叢藍漿果只能忍受-5℃的低溫,-6℃即受害,受害程度因品種而異,最輕的損失12%的產量,最重的多達50%,兔眼藍漿果雖有已綻開的芽在-1℃就有受害的報道,但在1982年3月1日和2日美國德克薩斯州-7.8℃(18℉)的低溫雖然使所有的品種受凍,但受害程度不及高叢藍漿果那樣嚴重,產量損失最大的品種減產不到10%,最輕的只有5%。因此,對兔眼藍漿果來說,偶然一次凍害也未必會適成很大損失。2、上海的氣候也能種植櫻桃,但要選擇好品種。櫻桃屬於薔薇科落葉喬木果樹。櫻桃成熟時顏色鮮紅,玲瓏剔透,味美形嬌,營養豐富,醫療保健價值頗高,又有「含桃」的別稱。我國作為果樹栽培的櫻桃有中國櫻桃、甜櫻桃、酸櫻桃和毛櫻桃。櫻桃成熟期早,有早春第一果的美譽。我國櫻桃產量為3500萬kg,人均只有29g,相當於每人有大櫻桃3個或中國櫻桃15--17個。可見櫻桃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我國栽培的甜櫻桃品種主要為歐美品種,在我國北方地區表現很好,由於歐洲甜櫻桃一般需7.2°C以下低溫900~1400小時方可完成冬季休眠,限制了在我國南方的大面積栽培。因而,在我國南方省區仍以中國櫻桃為主栽品種,同時,中國櫻桃的優良品種極少,栽培品種中普遍表現出果小、味酸、采前裂果、落果等諸多缺點。而中國櫻桃優良品種一黑珍珠的選育,成功的彌補了這些缺點。野櫻桃在亞洲和歐洲各有兩個大品種,互相沒有任何聯系,後來的其他櫻桃都是培育出來的。在世界上主要在北半球分布,在國內主要產於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江西、四川。生於山坡陽處或溝邊,常栽培,海拔300~600米。

㈧ 上海以什麼產業為主,發展趨勢是哪些行業

工業生產增長速度將有所放緩,但在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和化工區新增項目增量的推動下,總體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第三產業中,金融、信息、交通、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等行業仍將保持較快增長,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格局不會改變。
從需求拉動看,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軌道交通、世博會配套工程等一批項目加快推進,全年投資增幅有望保持上半年的水平。消費品市場繼續保持穩定運行的態勢,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預計達到12%以上。外貿出口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從收益分配看,一方面,隨著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准、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標准將適當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有望穩步提高,勞動者報酬將有一個穩定增長的預期。另一方面,預計下半年工業企業稅金和利潤仍將保持上半年平穩增長的趨勢,企業效益進一步好轉。
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24943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5.5%;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和實際到位金額分別增長1.7%和3.5%。能源供應方面,本市今年電力供應的迎峰度夏形勢比前幾年有明顯改善,能確保的供電能力達1880萬千瓦左右,可以保證城市正常運行以及居民生活用電和重點企業生產用電需要。土地供應方面,近年來本市加強土地調控,實行土地儲備,盤活土地存量,基本能夠保證經濟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這些都為下半年本市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受原材料和工業品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上海市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漲3%,而工業品出廠價格水平同比下降0.3%,兩者落差為3.3個百分點。受市場和資源的兩頭擠壓,工業企業盈利空間縮小,其中石化和鋼鐵行業所受影響較大。上半年,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製造業利潤同比下降27.6%。受國際鐵礦石價格較大幅度上漲、國內鋼材價格下跌的影響,精品鋼材製造業利潤下降40.9%。
其次是人民幣升值和國際貿易摩擦對本市外貿出口的影響應予關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對我國出口企業形成的壓力不容忽視,換匯成本的上升對出口企業的利潤產生影響,尤其是部分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經營困難。此外,貿易摩擦范圍已擴展到服務貿易、知識產權等多個領域,並由企業微觀層面向宏觀體制層面延伸,對此需密切關注,有效應對。

㈨ 上海市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在國土資源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正確處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與保護土地資源關系的要求,本市在優化土地供應結構、抑制需求過快增長、規范市場行為、平穩調節房地產供應關系等方面做了大量艱巨的工作。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加強宏觀性、戰略性研究,細化批項目、核土地辦法,土地管理的基礎工作得到了不斷加強,堅持有保有壓政策,使土地管理有序可控,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在地質工作方面,著力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和地質災害監測預防,有序推進基礎調查和地質勘查工作,強化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全面啟動了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秩序工作。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5年上海市統計地類總面積為823 901.21公頃,具體如下:農用地380 195.02公頃,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頃,園地11 094.47公頃,林地20 693.21公頃,其他農用地75 352.77公頃;建設用地 240 065.92公頃,其中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18 748.9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9 298.4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 018.51公頃;未利用土地203 640.27公頃,其中水域198 015.07公頃(水域面積包括灘塗42 035.84公頃)。與2004年比較,農用地減少5 066.76公頃,建設用地增加6 395.76公頃,未利用地減少1 329.00公頃(圖1)。

圖1 上海市2005年末土地分類匯總

(二)土地利用情況

1.農用地

2005年農用地總量為380 195.02公頃,其中耕地273 054.57公頃,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即建設佔用和農業結構調整。2005年建設佔用耕地5 565.50公頃;農業結構調整情況,2005年在推進創匯農業、生態農業、設施農業中,耕地轉化為林地、園地、設施農業用地為2 933.33公頃,其中轉化為可調整地類2 273.33公頃。

根據全國基本農田保護工作會議和國土資發[2005]196號、197號等文件精神,結合上海市實際情況抓緊貫徹落實,加強本市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工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負責,成立由市房地資源局、市農委、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水務局、市綠化局等部門組成的全市基本農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合力推進落實有關基本農田規劃、保護和建設等工作。二是設立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以金山區現代農業園區為基礎,設立全市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示範區總面積約為7 900公頃,涉及廊下、呂巷、朱涇和楓涇等鎮。示範區建設將結合宅基地置換試點、基本糧田建設、土地整理重大工程項目等工作盡快推進,形成亮點,為全市推進「三個集中」和基本農田保護工作積累有益經驗。三是規范各項基礎性工作,結合全市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專項規劃,並同步抓好基本農田的落實工作,層層落實保護基本農田任務。按照要求,完善基本農田保護標志、台賬等,建立基本農田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基本農田的動態監管。

全市耕地後備資源匱乏,2005年嚴格控制土地供應,加大推進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工作的力度,力爭做到耕地佔補平衡。

2.建設用地

至2005年末,全市建設用地總量為240 065.92公頃,其中,以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為主,面積為218 748.95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91.12%;交通運輸用地19 298.46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 018.51公頃。

2005年全市批准建設用地11 966.25公頃,其中農轉用7 462.43公頃,涉及耕地6 733.31公頃(包括部分2004年核發計劃審批);分批次建設用地10 430.88公頃,其中商服用地505.42公頃,工礦倉儲用地2 982.19公頃,公共設施用地111.48公頃,公共建築377.13公頃,住宅用地5 586.84公頃。單獨選址建設用地1 535.37公頃,其中交通運輸用地861.94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13公頃。

(三)土地整理、復墾和開發情況

2005年全市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復墾工作,通過鄉鎮農田區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確定了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重點區域,制訂了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計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實施中一方面抓好對零星宅基地、工業點、坑塘、廢棄河流、農副業用地和零星未利用土地等進行復墾,另一方面結合基本農田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土地整理。全年開發整理復墾土地總面積為9 483.92公頃,新增耕地3 376.71公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不但為上海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佔用耕地提供占補平衡指標,而且也進一步優化了郊區的土地利用結構,保護和建設了郊區的生態環境,提高了郊區的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土地集約利用。

目前上海市正在實施的國家投資土地整理復墾開發項目有兩個,按照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要求開展了實施檢查,其中崇明豎新鎮土地整理項目已基本結束,即將申請竣工驗收,黃瓜沙項目2006年底可以竣工驗收。另外,全市積極推進灘塗促淤圈圍工作,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拓展空間。

上海市地域小、土地資源總量不足,通過幾年的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除宅基地歸並整理資源外,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潛力已經很小,我們正在開展耕地後備資源調查,努力提高耕地佔補平衡能力,適應上海市經濟社會發展用地需求。

二、礦產資源

堅持把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礦產資源保護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強化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日常監督管理,提高礦產資源利用率,合理利用和保護好礦產資源。與此同時,強化對全市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使地質資料管理和服務水平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一)地質勘查投入與勘查成果

2005年地質勘查投入1 181.50萬元,勘查資金主要來源是財政資金731.50萬元,地方補貼450.00萬元。主要用於上海城市地質調查、地面沉降及地下水動態監測、地面沉降防治研究等方面。圓滿完成了相關的監測任務,取得了地面沉降監測數據,為提高地面沉降防控能力提供了基礎資料。

(二)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利用情況

1.頒發勘查許可證和采礦許可證情況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勘查許可證4個,其中新立1個,其他3個,並對勘查許可證項目進行了年檢,全部年檢通過。

全市2005年底有效的采礦許可證116個,主要是粘土礦和礦泉水采礦許可證,其中粘土礦許可證96個,水氣礦產20個;頒發的許可證新立1個,變更2個,延續94個,其他19個。許可證總數比2004年減少13個。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基本情況

2005年上海市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主要是粘土礦和礦泉水,其中粘土礦的礦山數為98個,礦泉水的礦山數為20個;全年的銷售收入分別為24 595.26萬元和12 044.07萬元,上繳礦產資源補償費618萬元。

三、國土資源市場

土地市場

1.土地市場建設

2005年全市土地市場按照「政府調控、市場供應、規范運作、依法管理」的原則,進一步健全土地市場機制,不斷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嚴格執行經營性六類項目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制度、除劃撥目錄外的土地供應採用有償使用制度。

2.土地一級市場建設

全市加大土地一級市場的宏觀調控,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區域結構,控制土地供應節奏和新增建設用地供應。2005年全市共出讓土地1 539宗,面積6 491.31公頃,其中新增用地2 099.31公頃,出讓成交價款為389.75億元,土地出讓純收益116.93億元。通過招標、拍賣、掛牌385宗,成交價款300.32億元,純收益90.10億元,採用招標、拍賣、掛牌出讓的土地主要是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協議出讓1 154宗,成交價款89.43億元,純收益26.83億元,主要是工礦倉儲用地出讓。劃撥929宗,面積3 106.87公頃。

3.土地二級市場

在加強對土地一級市場供應的調控同時,2005年全市二級市場呈現繁榮與活躍的態勢,涉及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的房地產轉讓、出租、抵押市場較2004年有穩步上升,其中房地產轉讓484 464宗,轉讓金額為3 530.69億元;房地產出租宗數為9 142宗,租金為7.07億元;房地產抵押宗數為245 402宗,抵押價款為5 216.37億元。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2005年發現土地違法案件675件,立案675件,審結634件(含上年未結案件)。共拆除構建物77.01萬平方米,收回土地33.35公頃,罰沒款共計5 349.68萬元。同往年相同,違法案件主體主要為鄉鎮級領導幹部,主要表現為鄉鎮擅自對外簽約圈佔土地。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嚴格依照《行政復議法》審理行政復議案件,使行政復議成為解決糾紛、化解矛盾、層級監督的重要手段。2005年申請行政復議286件,其中行政處罰3件,行政許可27件,其他256件;本年行政受理228件,當年審結244件(包括2004年未審結),本年未審結42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全市共有行政單位20個,從業人員1 097人,行政編制人員972人,大專以上人員佔全部編制人員的89%,年末平均人員1 071人。

2005年參加各種院校培訓畢業或結業人數達354人次,其中參加黨校學習240人次,行政學院學習33人次,參加其他培訓81人次(國外22人次)。學歷教育60人次,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生7人,本科生37人,大專生15人;本年取得學位的9人,其中博士學位1人,碩士學位8人。通過各大專院校的學習和培訓,各級國土資源管理幹部的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七、問題與建議

上海市人口多、地域小、土地資源總量不足,土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矛盾愈來愈突出。為此,必須從戰略的高度深刻理解嚴格土地管理的重要意義,堅持用科學發展觀指導土地管理工作。

(1)要嚴格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堅持嚴控總量、用好增量、盤活存量,著力於調整和優化用地布局,控制土地供應節奏,不斷提升國土資源利用的效率。加快推進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指導區縣同步開展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

(2)完善「批項目、核土地」制度,進一步強化項目立項前的用地審核,將項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發展總體規劃,項目是否符合產業用地原則,是否集約節約用地、耕地補充方案是否合理等作為土地審批依據。建立土地利用後評估機制,加強土地利用的全程式管理。

(3)努力推進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堅持開發保護並重、節約集約優先的原則,使本市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取得成效。加快消化閑置土地,健全對閑置土地的動態監管措施;清理整合各級各類園區,探索產業用地調整置換辦法,加快零星工業點集中,制定政策措施鼓勵區縣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研究完善土地市場體系,健全土地市場機制,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4)進一步挖掘全市耕地後備資源潛力,開展土地後備資源調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規范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管理的基礎上,加大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力度,力爭做到經濟、社會、環境資源的和諧發展。

(5)強化基礎業務管理,加快土地信息化建設。基礎業務管理是行業管理的基石,加快開展土地資源清查,全面掌握土地資源的總量、布局和結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覆蓋土地管理全過程、各個環節的信息系統,為資源管理提供技術保障。

閱讀全文

與中體產業上海土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期貨高開幾十個點 瀏覽:115
無抵押個人網上貸款 瀏覽:324
期貨漲10個點是多少錢 瀏覽:613
1063股票 瀏覽:767
丹華資本投資公告 瀏覽:782
銀行工作讓我買基金 瀏覽:539
蘭格網北京廢鋼筋價格 瀏覽:633
2019年4月最新貸款基準利率 瀏覽:872
獅橋融資租賃總公司 瀏覽:819
伊朗的外匯管制 瀏覽:794
紅棗主力期貨 瀏覽:404
股票平權 瀏覽:544
紅棗期貨的紅棗規格 瀏覽:65
信託收稅嗎 瀏覽:58
民融資租賃 瀏覽:716
投資2萬億美元 瀏覽:409
長信基金總經理 瀏覽:753
白領投資攻略 瀏覽:438
境外匯款不到賬 瀏覽:59
期貨財經要聞 瀏覽: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