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嘉聞中民投

上海嘉聞中民投

發布時間:2021-09-09 03:20:17

①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師

歷代天師簡介

第一代天師:

張陵,字輔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約生於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於永壽二年(公元156年),七歲即學道。因創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稱其為「張道陵」,尊奉為「張天師」。

張陵博通「五經」, 24歲時以直言極諫科被錄入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26歲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慶)。但他向來喜好黃老清靜養生之道,立志修煉形輕舉,隱於北邙山、龍虎山等處。後來聽說蜀人比較純厚,容易教化,並且名山較多,於是在東漢順帝時(126~144)入蜀,居鶴鳴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詔張道陵:「近來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則功德無量,名錄丹台啊!於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陽賓士都功印、平頂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書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漢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創立正一盟威道。

歷代皇室對張陵天師寵愛有加。唐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詔後漢天師張道陵冊贈太師;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師張道陵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紹寧時加號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徽宗進封真君,玉冊文維;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靜應顯佑真君。

第二代天師:

嗣師張衡 字靈真,生年不詳、卒於179年。年少即博學,隱居多年,不願為官,精修道法,很少與外界往來,名聲顯重於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黃門侍郎,他不應召,繼承張陵遺志,後於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傳印劍給子魯,而後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師:

系師張魯 字公祺,生年不詳、卒於二一六年。他的事跡在正史《三國志》《後漢書》等書中都有記載。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劉焉拜為督義司馬,後與別部司馬張修共取漢中,得漢中後,實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餘年。後迫於曹操的威逼,為使漢中百姓免於塗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對他賞賜有加,讓他率家眷、信徒遷往中原,拜他為鎮南將軍,並封為閬中侯。道門中人稱他為「系師」。

第四代天師:

張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詳,活動於漢末至西晉。曹魏皇帝曾封他為都亭侯,張盛沒有接受,後來帶著祖傳的經書、印、劍、符籙等自漢中來到龍虎山建茅屋而隱。從此龍虎山成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於元順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賜號為清微顯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師:

張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詳。年少就學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術,端坐於家中,能察知數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歲升天而化,羽化時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靈芝百木,有時能看見白鶴往來,很是神奇。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廣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師:

張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詳。博通儒書,擅長治鬼降魔之術,以符籙傳度世人。皇帝數次徵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陽湖。居在龍虎山時多有神異之跡,活到一百餘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師:

張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詳。年幼時曾問「道是何物?」他見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嘆。五歲時,他父親想讓他讀儒書,他回答道:祖上的書不讀,讀其他書有什麼用?張回善辟穀導引之術,能日行數百里,後隱入青城山,不知所終。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輔教弘濟真君。

第八代天師:

張迥 字彥起,生卒年不詳,活動於南朝齊高帝年間。極富天賦,年幼時即得道。他豐姿俊美,德量天成,嚴格尊奉六時香火,一生不怠。善於治病驅邪,都能應驗,世人對他十分敬仰。年九十歲而解化升天,當日滿屋飄異香,經月不散。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應化沖靜真君。
第九代天師:

張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詳。熟讀經史子集,能過目不忘。擅長道門符籙法術,顯貴於當時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於九十二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玉清贊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師:

張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詳,活動於隋朝年間。年少時曾讀儒書,官至洛陽都尉。後棄官回到龍虎山潛心向道,常行服食煉養之術,能吐丹於手掌之中。後從學者數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廣傳道法。歲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妙太虛真君。

第十一代天師:

張通玄字仲達,生卒年不詳。天性靜默,常獨坐一室,四時不出。有一年發生瘟疫流行病,只見他把木標放置水中,過往的人飲水後即可治好病疫。人們用錢財帛物感謝他,都堅決不接受。歲九十七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應沖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師:

張恆字德潤,生卒年不詳。對經史能過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問其治國安民之道。他回答:能無為則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長變幻之術,歲九十八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天師:

張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詳。一生立志於修道,曾於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長達三十餘年。後還家傳授經籙,擅長辟穀術。歲一百0四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至德廣妙真君。

第十四代天師:

張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詳。天資聰穎,擅長易道,一生樂善好施,接濟貧窮。曾隱於山中修道多年。承襲天師位後,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傳授經籙,朝廷屢次想召他為官,都被推掉。活於世間一百餘歲而羽化,化時人們聽見來自天界迎接他的仙樂之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上德紫虛真君。

第十五代天師:

張高字士龍,生卒年不詳。氣宇軒昂,生性豁達,好飲酒並且能飲一升而不醉。後唐玄宗召見他,命他在京師設壇傳籙,一日酒後把天師印遺忘在長安酒家,有一個少年盡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動彈,第二天天師返回,笑而取走天師之印。玄宗賜他金帛,免租稅,冊封漢祖天師號。唐肅宗時曾賜香幣建醮、賜張天師像於山中。唐德宗時降賜供養,供養金鍍銀香、爐香,及黃金器物。活到九十三歲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玄崇德玄占真君。
第十六代天師:

張應韶字治鳳,生卒年不詳。一生博學經典,精通道術,後隱居於龍虎山龍須井上,擅長辟穀之術,能百日不進食。善吹鐵笛,與妻兒耕作自娛。後坐化於龍須井上,年約九十餘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演道沖素真君。
第十七代天師:

張頤 字仲孚,生卒年不詳。先任貴水尉,後棄官攜妻兒歸隱山中。為人至孝,強調先行忠孝之道,而後成就仙道。後無疾而化,年八十七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闡教孚佑真君。
第十八代天師:

張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詳。少時博習群書。居在上清鄉應天山四十餘年,當時山中多老虎,人們不敢拜見他。他只是三元日時才下山傳籙,每當大風大兩時,人們就看見他乘坐黑虎往來於眾山峰之間。應天山至今還保留他的眾多遺跡,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緒經石,黑龍井、碧蓮池等。年九十二歲而化於家中。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洞虛明道贊運真君。

第十九代天師:

張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詳。生性淳樸、節儉,曾攜妻兒耕作於野外,很少與人交往。擅長符法治病,無不應驗。弟子贈送他的禮物,都散布給貧窮之家。後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歲。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朗化昭慶真君。
第二十代天師:

張諶(chen) 字子堅,生卒年不詳。少時即博學,為當時大儒,善於草隸書,精通道法,擅長辟穀之術。唐武宗與唐懿宗時曾賜其封號。後還龍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歲一百餘。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洞其守德真君。

第二十一代天師:

張秉一 字溫甫,生卒年不詳。其母於夢中見一神人腳履金色巨龜下降,後來感到有妊,十五月後才產下他。據說他目光如電,能於夜間看見東西,常背劍行走於山中,斬妖除魔。曾積累千金,每遇旱澇之年,就用千金買谷,救濟百姓。歲九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沖玄紫極昭占真君。

第二十二代天師:

張善 字元長,生卒年不詳。少時就不沾葷,年紀稍長即學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餘年後才回到龍虎山,後就足不出戶,歲八十七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崇應孚惠真君
第二十三代天師:

張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詳。擅長符籙,五代時,受其經籙的人甚多,人們用鐵環券把他所受的符籙包起來,以免他受到破壞。年八十七歲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妙道輔國真君。

第二十四代天師:

張正隨字寶神,生卒年不詳。生性淡薄高雅,為人爽直淳樸。家中並不富裕,但卻樂善好施。後真宗皇帝召見他,並專門為他建授籙院,並敕改真仙觀為上清觀,賜號真靜先生。年八十七歲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清虛度教妙濟真君。

第二十五代天師:

張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詳。生性靜默寡言,立志內修。後仁宗聽說他有道,於天聖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見他並問其養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簡易,則天下和諧。宋仁宗厚獎他,賜號澄素先生,歲八十五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玄普濟湛寂真君。

第二十六代天師:

張嗣宗 字榮祖,生卒年不詳。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襲教後,以神異而著稱,後仁宗召見他,請求為國祛災避禍,祈禱有應。曾奉敕遷上清觀於山的南面,擅長吐納之法,歲七十八時面貌仍如童顏,賜號虛白先生。歲八十一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

第二十七代天師:

張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詳。出生後三個月能走路,五個月後就能說話,少時聰穎非常,博通經史,尤精道術。十三歲時受宋仁宗召見,並賜坐應答,宋仁宗對其非常滿意,特賞賜其紫衣。後歸隱聖井山,得道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第二十八代天師:

張敦復 字延之,生卒年不詳。學識甚佳,聲如洪鍾,當時名流多敬景仰他。後奉聖命為宋神宗設蘸於內殿,並被賜號葆光先生。歲五十三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大極無為演道真君。
第二十九代天師:

張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詳。性情恬淡,絕各種嗜欲,篤志於玄學。宋徽宗大觀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贈葆真先生,歲五十二而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太極清虛慈妙真君。

第三十代天師:

張繼先 字嘉聞,號條然子,賜號虛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廣。五歲之前尚不能說話,五歲時,某日聽到雞鳴聲,忽然笑而賦詩:靈雞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九歲便嗣教。後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宮問其道法異同和外丹黃白之事,他勸皇上不要沉湎於外丹黃白之術,應以修德治國為重。繼先天師一生著述頗豐,如《心說》、《大道歌》、《虛空歌》備受後人稱頌。繼先天師是當時的大儒,曾被賜封為虛靖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虛靖弘梧妙道真君。

第三十一代天師:

張時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詳。平素學習儒術,參加科舉考試,屢試不第。於是恬然隱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歲而化於龍虎山故居。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二代天師:

張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詳。其母曾於夢中食仙人所贈之果,並告其母說生子當主陽賓士都功印。一生純素守靜,恬淡寡慾。宋高宗召他進京設蘸,神靈有異應。後對弟子說:我與神人有青城之約,說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時賜授正應先生。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虛光妙正應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師:

張景淵 字德瑩,生卒年不詳。宋乾道年間隨父入朝面見皇上,宋孝宗對他非常優待,以御筆更改其名改名為景淵。天師生得儀冠軒偉,眉宇間透出仙風道骨之相,頗有正一道派之風格。襲教後,受其 符籙者較多,並多有靈驗。皇子魏王鎮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為魏王治病,景淵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眾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說:我的仙期到了,於是無疾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真太素沖道其君。

第三十四代天師:

張慶先 字紹祖,生年不詳,卒於一二0九年。慶先天姿閑雅,生性靜默,神異煥發,道俗宗響,人們均認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後裔。於宋寧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襲三十四代天師之位。襲教後常以真純自守,以儉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贈貧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來拜見他,結束後便告眾弟子說:我與此道人有約,於七日後羽化。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崇虛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師:

張可大 字子賢,生於一二一七年,卒於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時,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豐神秀異,性識不凡,四方前來請求參受他的法籙的人數達到萬人,數次被皇帝徵召入京師。後數次設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蟲、保衛邊疆等事。後人尊稱為觀妙先生。於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劍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歲,在位三十三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通玄應化觀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師:

張宗演 字世傳號簡齊,生於一二四四年,卒於一二九二年。十九歲時襲天師之位。性格恬靜,少時聰穎。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後即召見他,對他禮待有加,特賜他玉芙蓉冠,織金無縫服,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籙道教,先後為皇室設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師所傳玉印、寶劍觀之,並對眾大臣說:朝代更換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師的劍印一脈相傳,從未間斷,可見天師之傢具有神明相佑護啊!宗演天師歲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演道靈應沖和玄靜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師:

張與棣 字國華號希征子,生年不詳,卒於一二九四年。少時淵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長詩文,對儒釋道都有體悟。襲天師之位後,即受皇帝召見。元成宗登基後,召他在醮於圓殿和長春宮,命令他主領江南三山符籙道教。不久坐化京師崇真宮。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體玄弘道廣教真人。

第三十八代天師:

張與材 字國梁號廣微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於賦詩作文作畫,尤其擅長大字草書,至今在陝西戶縣的重陽宮尚留有他書寫的「天下祖庭」碑。後於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領三山符籙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見他,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後歸於龍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賜號為大素凝神廣道明德大真人。

第三十九代天師:

張嗣成 字次望號太玄,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四四年。於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襲天師之位。元仁宗時授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見他,見皇上於明仁殿,當時京城乾旱,詔禱雨崇其宮大應,秋苦雨禱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悅
第四十代天師:
張嗣德 號太乙,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五二年。生性寬厚愛人,善於詩文書畫。元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嗣教,後九年後天下發生兵亂,嗣德天師命弟子招募兵丁保護鄉人,鄰村的亂之兵秋毫不敢犯亂鄉民。曾授封為太乙明教廣玄體道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在位九年,後微疾而化。
四十一代天師:
張正言 字東華,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五九年。相貌神清,沉靜寡言。襲天師之位,當時正是紅巾軍起義、多事之秋、時勢維艱之時,與中央的聯系極為不便。後元順帝通過浙江行身間接派使節封賜其為「明誠凝道弘文廣教大真人」,主領三山符籙,掌江南道教事,在位八年,後微疾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師:
張正常字仲紀號沖虛子,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三七八年。少時聰穎寬厚,雅好老莊,有志於仙道秘法。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授予護國闡祖通誠崇道弘德大真人,總領江南道派事務,賜以銀印,視正二品,免龍虎山各種租賦徭役,特設玄幕之職。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撥款修葺龍虎山天師府第。正常天師於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親自擬制祭文,並派使臣前往龍虎山致哀。
第四十三代天師:
張宇初字子旋別號耆山,生於公元一三四0年,卒於公元一四一0年。幼時聰穎,少年老成,學識淵博。於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的稱號,總領道教諸派事務,後多次受到朝廷召見。宇初天師博學諸子,遺世著作主要有:《峴泉集》十二卷、《道門十規》、《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通文》四卷等詩書文論多篇,為世人所尊重。明永樂八年,宇初天師羽化。
第四十四代天師:
張宇清 字彥璣 別號西壁。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四二七年。少時極富天賦,七歲即能作詩,後廣泛獵於秘要、儒經、子史諸學,有《西壁文集》流傳於世。於明永樂八年嗣教,當年即受皇上徵召入朝,並於朝天宮設立齋蘸,皇上賜他以冠服圭佩等物,被冊封為「正一嗣教清虛沖素光祖演道崇謙守靜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十六年,於明宣宗宣德八年羽化。
第四十五代天師:
張懋丞 字文開號九陽。生於公元一三八七年,卒於公元一四四四年。為人恬淡雅靜,不為名物束縛。四歲時即學禹步,天上漸有隱隱雷聲響應。後多次被朝廷召見,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四十八年,歲五十七而羽化。
第四十六代天師:
張元吉 字孟陽號太和。生於公元一四三五年,卒年不詳。自幼明敏絕人,尤喜好詩詞。年方十一歲就受到皇帝召見入宮。明成化三年加封為正一嗣教體玄崇默悟法通其問道弘化輔德佑聖妙應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皇上在大善殿召見他,賜給正一嗣教大真人府金印,又賜玉印各一顆,御書大真人府四字,在位六年後端坐而化,享年三十七歲。
第四十七代天師:
張元慶 字天錫 別號貞一又號七一丈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五0九年。生時有異征,博學能文,擅長詩書。賜封正一嗣教保和養素繼祖守道大真人,主領道教事務。明弘治十一年冬,皇上命其祈雪於朝天官,明日下大雪。眾人敬仰他。在位二十六年,無疾而化,於江西金雞縣長生觀。
第四十八代天師:
張彥碩 字士瞻號湛然,生於公元一四九0年,卒於公元一五五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賜封為正一嗣教懷玄抱其養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虛沖靜承先弘化大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歲六十一而化。
第四十九代天師:
張永緒 字允承號三陽,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賜授正一嗣教守玄養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務,明嘉靖四十八年設保國安民大蘸於朝天宮,賜以蟒衣玉帶等物。在位十六年,無疾而化。
第五十代天師:
張國祥 字文征號心湛,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時即有異容,氣質不凡。明萬曆三十九年被賜封正一嗣教凝誠志道門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務並賜「元壇印」,贈太子少保,命其編撰《萬曆續道藏》,為保存道教和中國傳統文化做了重大貢獻。在位三十四年,無疾而化,葬於江西金雞縣明陽橋。
第五十一代天師:
張顯祖 字九功。生卒年不詳。賦性仁慈,好禮儀,習謙和,喜讀書,擅長精進不懈。明熹宗天傲六年,承教天師之位。明思宗崇禎九年當時飢荒,散粟濟災,受施不少。當時年八十一歲,朝廷賜封正一嗣教光陽祖范沖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務,加封太子少保,清聖祖康熙四十二年誥贈其為光祿大夫。歲八十一無疾而化。
第五十二代天師:
張應京 字韶震。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六五一年。明思宗崇禎九年承教天師之位。當時皇子有病,命應京祈禱,沒幾日皇子病就好了。清順治帝命應京天師續理道教事務,仍賜以一品官秩。後於揚州瓊花觀羽化。清康熙四十二年賜封他「光祿大夫」之號。
第五十三代天師:
張洪任 字漠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六六七年。少時即好學精通秘岌。清順治八年承教天師之位,後被召請入宮。清康熙六年朝廷賜以光祿大夫,在位十六年。歲四十三微疾而化。
五十四代天師:
張繼宗 字善迷。生於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公元一七一五年。十四歲承教天師之位,後入朝面見皇上,清康熙贈以「大上清宮」的匾額。在位三十五年,歲四十八羽化於揚州瓊花觀。
第五十五代天師:
張錫麟 字仁祉,號龍虎主人。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師之位,召見暢春園,賜庭宴,並賜香扇鍛足,清雍正皇帝授光祿大夫,在位十二年後羽化。
第五十六代天師:
張遇隆 字輔天 號靈谷,生卒年不詳。生得英俊挺拔。窮究道門秘法和儒家經典,勤懇不懈。後改為正五品,悠然於山林,不知何時羽化。
第五十七代天師:
張存義,字方言,號宜亭。生於公元一七一二年,卒於公元一七七九年。資質聰敏,十五歲承教天師之位,賜秩正三品,在位十三年,歲二十八而化。
第五十八代天師:
張起隆 字紹武 號錦崖又號體山。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七九八年。相貌魁岸,性格沉著多智,能文善詩詞,與四方名士交遊。一生多受皇帝賞賜。在位十九年而化。
第五十九代天師:
張鈺字佩相,號琢亭,,生卒年不詳。風度端凝,善言辭,性格直率無偽,敦厚待人。每遇旱撈時,就為民祈禱。清德宗光緒三十年誥贈光祿大夫。後無疾而化。
第六十代天師:
張培源 字育成,號養泉。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八五九年。清道光九年承教天師之位。善用鐵符治病。光緒三十年誥贈光祿大夫。在位三十年,無疾而化。
第六十一代天師:
張仁晸,字炳祥,號清岩。生卒年不詳。生性沖和,研精秘典,以孝聞名。清同治年間承教天師之位,光緒三十年,誥贈光祿大夫。歲六十三無疾而化。
第六十二代天師:
張元旭字曉初。生年不詳,卒於公元一九二四年。精通道法、擅長文章。光緒三十年嗣位,曾補述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師傳,在位二十一年,無疾而化。
第六十三代天師:
張恩溥,字鶴琴、號瑞齡。生於公元一九0四年,卒於公元一九六九年

② 李泌的人物評價

明瓚:領取十年宰相。
李隆基:是子精神,要大於身。
李亨:卿當上皇天寶中,為朕師友,下判廣平行軍,朕父子三人,資卿道義。
李適:①滉(韓滉)不惟安江東,又能安淮南,真大臣之器,卿(李泌)可謂知人! ②山河粹氣,道德清英,蔚為禎祥,生我王國。夷簡不雜,高明有融,深厚以致誠,直方而可大。識窮化本,動會時中,讜正居心,謀猷允哲。自膺分陝,累洽嘉聞。宜其入掌中樞,內司闕袞,贊兩儀之化育,貞網路之經綸。協和神人,參總廊廟,咨爾才實,惠於邦家。
柳玭: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
陽城:鄴侯經邦緯俗之謨,立言垂世之譽,獨善兼濟之略。
梁肅:唐興九世,天子以人文化成天下,王澤洽,頌聲作,洋洋焉與三代同風。其輔相之臣曰鄴侯李公泌字長源,用比興之文,行易簡之道,贊事盛聖,辨章品物;疏通以盡理,閎麗而合雅。舒捲之道,必形於辭。其偉矣夫...其習嘉遁,則有滄浪紫府之詩;其在王庭,則有君臣賡載之歌。或依隱以玩世,或主文以譎諫,步驟六義,發揚時風。觀其詞者,有以見上之任人,始興之知人者已。初太上當陽,公以處士延登內殿,實敷黃老之訓。至德初,宣皇以元良受禪,公則獻《泰階頌》,昭纂堯之道,睿文以廣平伐罪。公則握中權之柄,參復夏之功。大德不官,既追五嶽之隱;大用不器,終踐代天之職。方將熙庶工以成邦教,載直筆以修唐書,命之不融,凡百興嘆?
李炎:亦大是奇士!
劉昫:①泌見可進而知難退,足為高率智辯之士;居相位而談鬼神,乃見狂妄浮薄之蹤。《王制》雲:「執左道以亂政,殺。」寧無畏乎! ②玙、泌、造、播,俱非相材。國禎左道,梁生直哉!
宋祁:泌之為人也,異哉!其謀事近忠,其輕去近高,其自全近智,卒而建上宰,近立功立名者。觀肅宗披榛莽,立朝廷,單言暫謀有所寤合,皆付以政。當此時,泌於獻納為不少,又佐代宗收兩京,獨不見錄,寧二主不以宰相器之邪?德宗晚好鬼神事,乃獲用,蓋以怪自置而為之助也。繁為家傳,言泌本居鬼谷,而史臣謬言好鬼道,以自解釋。既又著泌數與靈仙接,言舉不經,則知當時議者切而不與,有為而然。繁言多浮侈,不可信,掇其近實者著於傳。至勸帝先事范陽,明太子無罪,亦不可誣也。
司馬光:①泌雖詭誕好談神仙,然其知略實有過人者。至於佐肅、代復兩京,不受相位而去,代宗、順宗之在東宮,皆賴泌得安,此其大節可重者也。《舊傳》毀之太過。《家傳》出於其子,雖難盡信,亦豈得盡不信! ②李泌欲弭德宗之欲,而豐其私財,財豐則欲滋矣,財不稱,欲能無求乎,是猶啟其門而禁其出也,雖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秦觀:①唐室方鎮之患,至於百有餘年而不能解者,其弊蓋始於天寶之際,肅宗不用李泌之謀,先取范陽而已。 ②嗚呼,使泌之謀盡見聽也,豈有方鎮之患哉!
范祖禹:①李泌善處父子兄弟之間,故能以其直誠正言感悟人主,卒使父子如初,可謂忠矣。 ②夫為人君,不知相之姦邪,不省己之闕失,而歸之術者之言,以為命,宜其德之不建,政之不修也,李泌之論,不亦正乎。
洪邁:德宗輔相之賢,如崔祐甫、李泌、陸贄,皆身沒則已。而獨於湯、杞二人惓惓如此,是可嘆也!
葉適:古今毀譽,類不可憑,而房琯李泌為甚。…泌歷三主,艱難時彌綸補益,蓋不為少,然毀之者乃無異於左道怪民,何也?琯結知於眾人,泌結知於人主,勢應至此。
羅大經:自古隱士出山,第一個是伊尹,第二個是傅說,第三個是太公,第四個是嚴陵,第五個是孔明,第六個是李泌,皆為世間做得些事。
徐鈞:衣白山人再造唐,謀家議國慮深長。功成拂袖還歸去,高節依稀漢子房。
胡三省:自李泌為相,觀其處置天下事,姚崇以來未之有也。史臣謂其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好縱橫大言,時時讜議,能寤移人主意。然常持黃、老、鬼神說,故為人所譏。余謂泌以智免,信如史臣言矣。然其縱橫大言,持黃、老、鬼神說,亦智也。泌處肅、代父子之間,其論興復形勢,言無不效。及張、李之間,所以保右代宗者,言無不行。元載之讒疾,卒能自免,可謂智矣。至其與德宗論天下事,若指諸掌。以肅、代之信泌而泌不肯為相,以德宗之猜忌而泌夷然當之,亦智也。嗚呼!仕而得君,諫行言聽,則致身宰輔宜也。歷事三世,潔身遠害,筋力向衰,乃方入政事堂與新貴人伍。所謂經濟之略,向未能而得君,諫行言聽,則致身宰輔宜也。歷事三世,潔身遠害,叚力向衰,乃方入政事堂與新貴人伍。所謂經濟之略,向未能為肅、代吐者,盡為德宗吐之。豈德宗之度弘於祖父邪!泌蓋量而後入耳。彼德宗之猜忌刻薄,直如蕭、姜,謂之輕已賣直;功如李、馬,忌而置之散地;而泌也恣言無憚。彼其心以泌為祖父舊人,智略無方濟中興,其敬信之也久矣,泌之所以敢當相位者,其自量亦番矣,庸非智乎!其持黃、老、鬼神說,則子房欲從赤松游之故智也。但子房功成後為之,泌終始篤好之耳。
王應麟《三字經》: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王世貞:自三代而後人臣出處之跡,未有如李鄴侯泌之奇者也。或伸而屈,或屈而伸,或先幾,或忍詬。其保身,亦未有如鄴侯之巧者也。七歲而以童子薦,入禁中,與宰相張九齡諸公善,奇矣。尋謝去,游嵩華於南間,求神仙不死之術,又奇也。久之,復以獻議入翰林,從太子諸王游,太子善之,又奇也。為詩以識楊國忠、安祿山,斥置蘄春,又奇也。太子即位靈武,為肅宗,使人召致泌,泌忽間關來謁,又奇也。立談而參帷幄,體輔若一,拜右相辭,俄又賜金紫,為侍謀軍國元帥行軍長吏,亦將相任耳,又奇也。復兩京,迎上皇,除道清宮,泌皆任之,甫功成而辭榮乞歸,以避李輔國,又奇也。當是時,廣平王以太子領元帥,泌僚也,師友也,即位為代宗,召泌舍之蓬萊閣,強以婚娶食肉,又奇也,然其重已不及肅宗矣。元載忌之,出為江西觀察判官判官,一下佐也,泌不辭而往,又奇也。載誅而復召,常袞忌之,出團練澧朗、剌杭州,又不辭而以吏治顯,又奇也。嗣帝為德宗,避泚奉天,復召泌而用之,則直臣之而已,又出而觀察陝虢,鑿饟漕之道,剪淮西之逆,又奇也。自是始登相位,天子恭巳葵之,不復設他相,以至終其身,又奇也。至德之初,郭汾陽、李臨淮、貞元之際、李西平、馬北平其建勛克復,若異代然,而皆保全於泌之手,又奇也。夫以輔國忌之、載忌之,而不能傷。袞忌之、而不能終抑則泌之巧所得於老氏者深矣。其所進深謀秘計,以聽者之中庸,不能盡讎,然至於處父子兄弟之間,功亦不淺矣。吾嘗謂泌實范少伯、張子房之流亞,唐以後無能及之者,史謂其好神仙,為世所輕,泌之初,若有得者,兆之已也,晚而拜相,卒死繁劇,將無所謂自夭其天年者耶?泌辟穀,子房亦辟穀,然而竟不辟者,何也?富貴之可戀,甚於死之可畏也。
郭子章:嚴光加足於帝腹,光忘帝之貴也;唐肅宗因李泌假寐,登床捧泌首置於膝,良久方覺,帝自忘其貴也。布衣之遇天子,至光、泌極矣。桐江一絲,扶漢九鼎;歷佐四聖,而後脫屣。光、泌所以報人主者,亦至矣哉。
馮夢龍:①傳稱鄴侯好大言,然才如鄴侯方許大言。古來大言者二人,東方朔、李鄴侯是也。漢武好大之主,非大言不投;唐肅倚望鄴侯頗大,不大言不塞其望,望之不塞,又將遷跡他人,而其志不行矣。是皆巧於投主者也。...李泌嘗言:「善料敵者,料將不料兵。」泌之策陝城,絳之揣魏博,皆料將法也。 ②鄴侯保全廣平,及勸德宗和親回紇,皆顯回天之力。獨郜國一事,杜患於微,宛轉激切,使猜主不得不信,悍主不得不柔,真萬世納忠之法。
王夫之:①此長源返極重之勢,塞潰敗之源,默挽人心、掛危定傾之大用,以身為鵠,而收復之功所自基也。深矣遠矣,知之者鮮矣。以示人臣遇難致身、非貪榮利之大節,以戒人主邂逅相賞、遽假威福之淫施,不但如留侯智以全身之比也。其後充幕僚、刺外州、而不嫌屈,馴至德宗之世,始以四朝元老任台鼎之崇,進有漸也,士君子登用之正,當如此爾。昭然著見而人不測,乃疑其詭秘無恆也。吳聘君一出山而即求枚卜,視此能勿慚乎?②能讓也,則不能任,所謂保身之哲也,張子房李長源是已。 ③鄴侯以三世元老,定危亡而調護元良,德望既重,其識量弘遠,遠於世變,審於君心之偏蔽,有微言,有大義,有曲中之權,若此者皆敬輿之所未逮也。 ④知此者,可以全恩,可以立義,可以得眾,可以已亂,夫是之謂大智。 ⑤宰相者,位亞於人主而權重於百僚者也。君子欲盡忠以衛社稷,奚必得此而後道可行乎?至於相,而適人閑政之道詘矣。欲為繩愆糾謬之臣,則不如以筆簡侍帷帟之可自盡也。鄴侯知之,敬輿弗知也,二賢識量之優劣,於此辨矣。 ⑥大臣之道,不可則止,非徒以保身為哲也,實以靜制天下之動,而使小人之自敝也。彼附末光者,躍冶爭鳴,恃為宗主,以立一切之功名,而足聽哉。…惜乎公(裴度)之未曙於此也。而後知鄴侯之不可及矣。 ⑦張子房、李長源之智也,求之於忠謹而幾失之。 ⑧故張子房當草昧之初,而亟垂家法;李長源當擾亂之世,而決定嫌疑。然後天子知有憂國如家之忠愛,而在旁之浸潤不入;宵人知我有贊定大策之元功,而甌臾之流丸自止。 ⑨潔之往代,其於王茂弘(王導)、謝安石(謝安)、李長源、陸敬輿(陸贄)匡濟之弘才,固莫窺其津涘。 ⑩而能以此導人主以全恩,李長源而外,難其人矣。長源始用之肅宗,繼用之德宗,皆以父處子者也。涕泗長言,密移其情於坐論而不泄,獨任其調停之責,而不待助於群言。其轉移人主之積忿,猶掇輕羽也。乃至於肅宗事父之逆,獨結舌而不言,夫豈忘其為巨慝而吝於規正哉?力不與張良娣、李輔國爭,則言且不聽,而激成乎不測之釁;則弗如姑與含容,猶使不孝者有所惜,而消不軌之心。長源之志苦矣,而唐亦苟安矣。
周楫:鄴侯李泌效賢良,藩鎮諸司進米糧。韓滉輸忠親自負,京師方得免劻勷。
谷應泰:處人骨肉,自古其難,漢留、唐鄴所由擅美千載也。
蔡東藩:①范蠡沼吳甘隱去,張良興漢托仙游,功成身退斯為智,唐室更逢李鄴侯。 ②李泌之出,關系甚大,不特收復兩京,出自泌之參贊,即如迎還上皇,保全廣平,何一非泌之力乎?外有郭子儀,內有李泌,而肅宗始得中興。 ③泌歷事三朝,功業卓著,而其最足多者,莫如調護骨肉,善格君心。自玄武門喋血以來,貽謀未善,故太宗高宗玄宗三朝,無不易儲,睿宗時幸有宋王之克讓,肅宗時且有建寧之蒙冤,代宗為張良娣所忌,幸李泌詠《黃台瓜辭》,隱回上意,順宗為郜國長公主所累,又幸得泌之一再力諫,始得保全,泌可謂清源正本,不愧為社稷臣矣。惟與回紇和親一事,雖若為當時至計,然可與言和,不必定婚帝女,咸安遣嫁,歷配四汗,隋有義成,唐有咸安,非皆足為中國羞乎?
範文瀾:表現非常特殊的忠臣和智士。
白壽彝:李泌具有豐富的政治閱歷,目光敏銳,善於洞察事物,又足智多謀。他對德宗的弱點有較深刻的了解,並善於勸諫,對德宗的後期統治具有不可忽視的輔佐作用。
柏楊:①李泌是皇帝李亨的師友,所受的尊崇和信任,舉世無匹。而且,李亨就要以戰勝者和收復京師的蓋世奇功,重返長安。正在這個時候,李泌堅決辭職回山,這種情節,傳奇小說里才有;現實政治上,可以說從來沒有聽見過...不過肯自動拒絕逼面而來榮華富貴的人,實在寥若晨星,李泌卻徹底做到。只有耐得寂寞,才能保護自己高貴的情操,甚至自己的性命,李泌不但是一位奇士,更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有最高智慧、最高尊嚴的知識份子,可與西漢王朝的張良媲美。 ②自三世紀二○年代諸葛亮當蜀漢帝國宰相算起,迄八世紀八○年代,六百年間,傑出的宰相不過王猛、房玄齡、杜如晦、姚崇等五六人而已。…而在這寥寥的幾個人中...只有李泌,不僅是王猛之後第一人,在中國宰相群中,也居高位。…李泌絕對有異於傳統的知識份子和孔家班系統,他做事既切實際而又有前瞻,糧食俸祿,以及疆場作戰,都能深入掌握,而外交政策的成功,更料事如神。他當宰相的時間不過一年十個月,對國家貢獻之大,已無與倫比。李泌的品格,自諸葛亮以來,更是第一人。
南懷瑾:歷來的帝王宮廷,一直都是天下是非最多、人事最復雜的場所。尤其王室中父子兄弟、家人骨肉之意權勢利害的斗爭...仗義執言,排難解紛,調和其父子兄弟之間的禍害,實在是古今歷史第一人。因此,汪小蘊女史詠史詩,便有「勛參郭令才原大,跡似留侯術更淳」的名句。郭令,是指郭子儀。郭子儀的成功,全靠李泌幕後的策劃。留侯,是寫他與張良對比。可惜,在一般史書所載的偏見評語,輕輕一筆帶過,還稍加輕視的色調。如史評說:「泌有謀略,而好談神仙怪誕,故為世所輕」。其實,查遍正史,李泌從來沒有以神仙怪誕來立身處世。個性思想愛好仙佛,只是個人的好惡傾向,與經世學術,又有何妨?善用謀略撥亂反正、安邦定國,謀略有什麼不好?由此可見,史學家的論據,真是可信不能盡信,大可耐人尋味。

③ 張繼先的文獻記載

《漢天師世家卷之三》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二十七代天師之曾孫。祖敦信,父處仁,仕宋知臨川縣。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嗚,忽笑,賦詩曰:「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
九歲嗣教。崇寧二年,懈州奏鹽池水溢,上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蕾為害,宜宣張天師。」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闕召見,問日;「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上悅,令作符進。上覽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上問能書否,對曰:「臣嘗書《 道德經》 。」遂取進上。問修丹之術若何。 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競以扇求書,以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之所御也;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處。瑜頃,雷電晝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問:「卿向治蛟蕾,用何,將還可見否。」曰:「臣所役者關羽,當召至。」即握劍召於殿左,羽隨見,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封汝。」世因祀為崇寧真君。
明年三月,奏鹽課復常。五月,召見賜坐,問道法同異。對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名,何同異之有。」上曰:「然若有同異,便與言為三矣。」因進天心盪凶諸雷法,上親祀之。七月,建壇傳授經錄,演法講說道妙,參禮者雲集,皆領悟而去。上御天祥殿,從容問道及時政。對曰:「元佑諸臣,皆負天下重望,乞聖度從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對曰:「陛下弘建皇極,無偏無黨,以天下蒼生為念,幸甚。」力乞還山。上獎諭許之,贈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禮餞於國門。
四年復召,建醮內廷,因密奏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玄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業,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及漢天師像。」屢乞還,不許,問何所欲,對曰:「臣所欲,上清觀弊陋偏僻,眾欲遷而新之,力所未能。」命江束漕臣,即山中度地遷建,賜田以食其眾。復立庵於山之北,為天師修煉之所,御書靖通庵額賜之。有亭曰修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奉玉冊,上祖師號,封為真君。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學者,率數千百人。
大觀丁亥,上遣使,命醮於山中。且召赴闕,時徐神爺同館居,無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歸休。」對曰:「歸則便歸,何思何慮。」神翁遽坐而逝。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桔之。對曰:「聞邪不幹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內侍奏仁濟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地久之,遂蘇。上復命以大瓮數十,貯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上遣使問道要,且言神仙可學,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進。歲大旱,命禱之,雨三日。授大虛大夫,辭不受,御制詩以賜。
大觀二年,還山。賜金帛,力辭曰:「臣一野褐爾,得以無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別曰:「聚散本常理,出處無定期,浮生倏忽,諸公勉之。」還山,與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還山,即西源築庵居之,扁曰:渾淪。沂陽瓊林台北有為愛西源,好絕句五首。」時石自方從鄱陽來,與之游。一日,語以死生之變。自方曰:「吾得全於天,不知好生,不知惡死,奈何得以死哉。」答曰:「不然,爾謂得全於天,天復得全於何。真宰不明,性識交熾,一真獨露,萬劫皆空,則天亦無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復召,以疾辭。俾弟子王道堅奉謝,以修德彌災為告。劫改上清觀為宮,授道堅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預禳國難,遂還吁江。王文卿皆以道術同顯於朝,既還山,亦常往還,由是日曠逸自怡,或風晨月夕,窮幽極險,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題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龍行未伏,姐娥分月入探山。」人莫能測。嘗游麻姑,憩齊雲亭,嘆曰:「蓬萊步入,清淺其桑田乎。」靖康之變,其言始驗。丙午,金人寇汴,上與太上皇思天師預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慶觀,索筆作頌曰:「一面青銅鏡,數重蒼玉山,恍然夜紅發,移跡洞天問,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閑,西山下紅日,姻雨落潸潸。」書終而化。時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師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張憲適至,率士民葬於龜山之下。
初天師在京時,太學生陳東、易觀以終身問,天師曰:陳東為忠臣,垂名不朽。易觀為縣,以壽終。□ 高宗南渡,陳東上言,乞罷黃潛善,汪伯彥,東被殺。易觀為太和令,家貧,以年終。
天師既化,越十六年紹興辛酉,西河薩守堅游青城,遇於峽口,授以符法,及《水調歌》 一闋,授書一緘,履一隻,令達嗣天師。抵山,嗣天師發書,異之,令人啟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屍解。後亦有遇於武夷、羅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廣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壘,禮膺屍祝之榮,蚓奕葉振邁於真風,宜錫號優祟於昭代。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潛心沖默,善性粹和,道集虛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嘗因宋主燕閑之問,極陳老氏清凈之宗。神得一以靈,故禱祠而輒應。物歸根曰靜,惟精氣之長□ 存。是用增寵秩於仙階,襲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陽谷,豈徒想於高蹤,乘白雲,歸故鄉,尚柢承於先命。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白血丹霄,黃芽舊積,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玉局符籙。漢祖傳正一斬邪秘旨。於一登名於紫府,於一掌握於雷霆。伐疵癘於青城,滅妖氛於下界。巍巍盪盪,妙妙玄玄。去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氣。隨機格物,閑邪存神,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沖弘悟道真君。玄風演化天尊

④ 鄧世昌的資料

海軍之魂----鄧世昌

鄧世昌(1849—1894),清末海軍名將,民族英雄。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自小立志海軍,以御強敵。1867年,考入船政學堂海軍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從船政學堂畢業,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派任「琛航」運輸船大副。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台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北洋大臣李鴻章「聞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遂將其調入北洋水師,任「飛霆」、「鎮南」炮艦管帶。是年冬,隨記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訂造的「超勇」、「揚威」兩巡洋艦,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擊,任「揚威」巡洋艦管帶,獲「勃勇巴魯圖」勇號。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徒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任中軍中營副將,仍兼「致遠」艦管帶。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號。

鄧世昌是近代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出來的優秀海軍將領。他「執事惟謹」,「治事精勤」,刻苦專研海軍戰略戰術理論,注意學習西方海軍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在他精心訓練下,「致遠」艦「使船如駛馬,鳴炮如鳴鏑,無不洞合機宜。」成為北洋艦隊中整訓有素,最有戰力的主力戰艦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黃海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一直沖殺在前,在「陣雲繚亂中,氣象猛鷙,獨冠全軍」。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船身傾斜。鄧世昌對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雖死,而海軍聲威弗替,是即所以報國也!」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第一游擊艦隊旗艦「吉野」號,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拚命逃竄,並向「致遠」艦連連發射魚雷,「致遠」艦躲過一條泡沫飛濺的魚雷後,不幸為另一條魚雷所中而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他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約閡嗤�撩揮誆ㄌ沃�校�餚�⒐儔?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⑤ 清朝反抗外敵侵略陣亡的高級官員(文武全要)

關天培(1781-1841),字仲因,號滋圃,江南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人,行伍出身,但很注意習文,曾說:「吾不能習詞賦,封章啟事,有用於時,此吾之學文也。」他所上奏章公文,必親自動手削稿。嘉慶八年(1803年)二十三歲時考取武庠生,歷任把總、千總、守備、游擊、參將、副將等軍職。道光六年(1826年)任太湖營水師副將,同年以督押海運漕米船自吳淞到天津,途中雖遇驚濤駭浪,仍能安全抵達,因之受到特別嘉獎。次年提升為江南蘇松鎮總兵。道光十三年(1833年)署江南提督,十四年授廣東水師提督。

關天培調任廣東水師提督的這年,正是英國商務監督律勞卑率兵船蠻橫闖入廣東省河之後,為了加強海防,清政府調他到這個當時是全國對外交往和貿易的唯一口岸廣州。關天培面臨著艱巨的任務,為了專心致志搞好海防,先令妻子奉老母歸里,自己帶著三個家丁到廣州赴任。就任後,他「親歷重洋,遍觀厄塞」,根據虎門的險要形勢,進行嚴密設防,設置了三重門戶:以沙角、大角兩炮台為第一重門戶;南山、鎮遠、橫檔三炮台為第二重門戶,並將其中的南山炮台加以改建,加築石基,增設月台,改變炮位過高的弱點,改稱為威遠炮台;獅子洋口的大虎門炮台為第三重門戶。這三重門戶也就是三條防線,緊緊地把守住珠江口的南大門。他一方面在第二、三防線之間,威遠、鎮遠與橫檔的適當地段設置大鐵鏈和木排,以阻攔敵闖入內洋;另方面又親自監督鑄造大炮八千斤、六千斤者四十尊,六千斤以下者數百尊,分置各炮台,以加強防守力量。與此同時,他又加緊訓練水師部隊,親自駐扎在虎門督軍操練,每年二月末、八月初,「分飭本標將備,率親兵五百餘名,分赴威遠、鎮遠、橫檔、大澆、永安、鞏固六處,練習炮准,其大角、沙角炮台等處,共兵六百四十名。每次操練可十日為度」。他還將建設虎門要塞的經驗和匯集的有關資料,編成《籌海初集》四卷並附有許多詳細的地圖和訓練圖、表等,以資參考。

這時鴉片煙流毒全國,英、美的鴉片躉船源源不斷東來,鴉片走私貿易極為猖撅,關天培積極協助兩廣總督鄧廷楨進行偵緝。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林則徐到廣東後,關天培更是盡力支持和配合禁煙運動,取得了迫使義律繳出二萬余箱、袋鴉片,並在虎門全數銷毀的偉大勝利。在林則徐的贊助下,他又在武山上的威遠炮台和鎮遠炮台之間新修築起一座大炮台,名為靖遠,炮洞六十八個,配炮六十位。其建築之堅固與火力之充沛,為虎門各炮台最。當時關天培除自鑄鐵炮外,還在林則徐、鄧廷楨的大力支持下,從澳門等地購進洋炮二百多尊,並嚴格訓練大批招募來的水師兵勇,改革編制,將大鵬營由營改為協,撥副將駐扎那裡,與香山協相呼應,又僱用一批米船、紅單船、拖風船,利用有利地形與軍民在海上與陸上的緊密協作,切實做到嚴陣以待,以迎擊來犯的敵人。林則徐對關天培這些整頓防務的努力予以很高的評價,稱贊他「殫精竭慮,寢食以之」。

由於關天培在廣東沿海的嚴密布防,使英國侵略者在這個時期的挑釁與襲擊都未能得逞。道光十九年七月二十七日(1839年9月4日),義律率兵船二艘、貨船三艘到九龍山口岸以索食為名,突發炮火,進行挑釁活動,遭到大鵬營參將賴恩爵率領的水師猛烈反擊,狼狽逃跑。兩個月以後,九月二十八日(11月3日)義律又阻擋英國商船具結,破壞中英正常貿易,挑起穿鼻之戰,這次戰斗可說是揭開了中英鴉片戰爭的序幕,實際上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開始。在這次戰斗中,關天培親臨督陣,雖手背受傷,仍奮不顧身,執刀屹立,督令弁兵,對准英艦連轟數炮,使它遭到重創,倉皇遁去。此後十天內,英艦又接連向官涌守軍發動六次進攻,結果都被增城營參將陳連升等所率領的守軍所擊退,獲得全勝。戰斗結束後,關天培得到清政府的嘉獎,在道光帝的上諭里寫道:「此次攻擊夷船,提督關天培奮勇直前,身先士卒,可嘉之至!著賞給『法福靈阿巴圖魯』名號」,並下令「交部從優議敘,以示獎勵」。

鴉片戰爭爆發後,關天培督率水師,堅守陣地,並積極組織漁船、蟹艇,利用各種機會襲擊侵略軍。道光二十年十一月(1840年12月),琦善以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身份抵達廣州,一反林則徐之所為,遣散兵勇,盡撤海防,將關天培數年來辛苦經營的虎門三道防線並木排鐵鏈全數加以毀棄。關天培為此感到十分痛心,一再要求琦善採取抵抗的積極措施,都遭到拒絕。這年十二月十五日(1841年1月7日),英軍突然襲擊並攻佔大角、沙角炮台,副將陳連升壯烈犧牲,虎門形勢十分危急。當時,關天培與總兵李廷鈺各只有弱兵數百,分守靖遠、威遠兩炮台,請琦善派兵支援,琦善僅遣兵二百進行敷衍。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初六日(1841年2月26日),英軍大舉進攻虎門諸炮台,而守軍才幾百人,關天培在孤軍無援的絕境下,決心死守陣地,將自己的財物全部分贈將士,鼓勵他們英勇殺敵,他與游擊麥廷章等晝夜督戰。敵軍在占橫檔、永安等炮台後,集中兵力進攻靖遠和威遠炮台,關天培親燃大炮自上午十時至下午七時,與敵激戰達十小時之久。敵人自炮台背後進攻,關天培身被數十創,猶持刀拚殺,最後英勇犧牲,游擊麥廷章及所部戰士數十人也都壯烈捐軀。

關天培在犧牲前特地委派家丁將他的廣東水師提督官印送走。他早已作為國捐軀的准備,開戰前給家人寄去一個匣子,內放幾枚牙齒和幾套舊衣服,表示自己必死的決心。他的屍體由家丁在亂屍中找到,身體的一半已被炮火全燒焦了。出葬的那天,「士大夫數百人縞衣迎送,旁觀者或痛哭失聲」。
還有葛雲飛、鄧世昌、聶士成等,內容太多粘貼不了,自己去網路查吧!

⑥ 《郭嘉傳》全文翻譯

《郭嘉傳》譯文:

郭嘉字奉孝,潁川郡陽翟縣人。起初,郭嘉到北方去拜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對考察核選自己為之效命的君主一事,十分審慎,所以一百次行動就能一百次成功,因而功名可以成就。

袁公只想效法當年周公禮賢下士之舉,但卻不知曉用人的奧秘。做事頭緒太多,把握不住要領,喜好謀劃,卻沒有決斷,要想和這樣的人共同拯濟天下大難,成就王霸大業,太難了!」

郭嘉在這時隨即離開了袁紹。先前,潁川郡的戲志才,是一個善於出謀劃策的人,魏太祖曹操對他很是器重。可惜他過早去世了。

曹操寫信給荀彧說:「自從志才死後,沒有可以同我商議大事的人。汝南、潁川奇士確實很多,有誰可以來代替他這個位置呢?」荀彧便推薦郭嘉。曹操召見郭嘉,縱論天下大事。曹操說:「使我成就天下大業的,必定是這個人了。」

郭嘉從曹操那裡退出後,也高興地說:「他真的是我能為之效命的主上啊!」曹操表薦郭嘉為司空軍祭酒。 曹操將要去征討袁尚及遼西、上谷、右北平三郡的烏丸。部屬中許多人擔心,劉表會派劉備乘機襲擊許縣,以討伐曹操為名相號召。

郭嘉說:「操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那烏丸依仗其地處僻遠,必定沒作防備。可趁其沒有防備,我軍突然襲擊,定可取勝。況且袁紹對漢人和烏丸人都有恩德,而袁尚兄弟還在那裡。現在魏對青、冀、幽、並四州的百姓,只是用威勢使他們歸附,還沒有加施恩德。

舍棄這四州而南征劉表,那袁尚必然憑借烏丸的資助,招納為其主拚死效命的人;烏丸一動起來,漢胡百姓都將回應。這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成就他非分貪圖的計謀,只恐青、冀二州就不是我們所有的了。

劉表這人,不過是個清淡虛誇的空談家罷了。他自知其才力不足以駕馭劉備,若是重用劉備,又擔心不能控制;輕任劉備,那麼劉備不會為他效力。因此,即便我們傾全力遠征烏丸,曹公您也用不著擔憂什麼了。」

曹操於是率軍出發。來到易縣時,郭嘉說道:「兵貴神速。現在我軍行軍千里攻擊敵人,輜重很多,難以迅速得到有利的時機,況且敵人聽到消息,必定有所戒備;不如留下輜重,輕裝兼程進發,出其不意。」

曹操於是悄悄出了廬龍塞,直搗單於的大本營。敵人聽說曹操到來,驚恐不已,倉促應戰。曹軍大破敵人,斬殺蹋頓以及名王以下許多將領。

袁紹和他的哥哥袁熙逃往遼東。
後來,曹操征討荊州回來,行至巴丘時,軍中發生病疫,只得燒掉船隻,曹操嘆息地說:「若是郭奉孝還在,不會讓我弄到如此地步。」起初,陳群非議郭嘉行為不檢點,多次當廷指責郭嘉;郭嘉並不在意,鎮定自若。

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他。但認為陳群能公正行事,也很高興。郭奕被任命為太子文學,早逝,其子郭深承繼爵位。郭深亡故,其子郭獵繼位。

(6)上海嘉聞中民投擴展閱讀

原文: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於是遂去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戲志才,人名),籌劃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 彧薦嘉。召見,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表為司空軍祭酒。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 :「公雖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

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於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

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於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群能持正,亦悅焉。奕為太子文學,早薨。子深嗣。深薨,子獵嗣。

人物介紹:

郭嘉:東漢末年曹操帳下謀士,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後於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他先在實力較強的袁紹軍中出謀劃策,後來發現袁紹難成大業,遂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英才早逝:

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歷史評價:

作者陳壽評價稱: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虜不足憂;太祖之見郭嘉,知成吾事。

毛澤東評價郭嘉: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郭嘉是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作者:

陳壽:字承祚。巴西郡安漢縣人。三國時蜀漢及西晉時著名史學家。著有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前四史」。

文章來源及出處:

《郭嘉傳》選自《三國志》中的《魏書·程郭董劉蔣劉傳 》,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斷代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公元220年(魏文帝黃初元年),到公元280年(晉武帝太康元年)60年的歷史。

閱讀全文

與上海嘉聞中民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丹華資本投資公告 瀏覽:782
銀行工作讓我買基金 瀏覽:539
蘭格網北京廢鋼筋價格 瀏覽:633
2019年4月最新貸款基準利率 瀏覽:872
獅橋融資租賃總公司 瀏覽:819
伊朗的外匯管制 瀏覽:794
紅棗主力期貨 瀏覽:404
股票平權 瀏覽:544
紅棗期貨的紅棗規格 瀏覽:65
信託收稅嗎 瀏覽:58
民融資租賃 瀏覽:716
投資2萬億美元 瀏覽:409
長信基金總經理 瀏覽:753
白領投資攻略 瀏覽:438
境外匯款不到賬 瀏覽:59
期貨財經要聞 瀏覽:954
天齊鋰業貸款利息 瀏覽:750
期貨鐵礦投 瀏覽:749
君弘一戶通怎麼買股票 瀏覽:151
60元理財卡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