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並購案例分析
(無法以附件形式提交,抱歉!! 請看答案。)
1.(1)「ST 美雅」與「萬和集團」的並購回屬於混合並購。答理由:「萬和集團」生產製造家用電器、電子產品,而「ST美雅」從事紡織業。凡並購雙方分屬不同產業領域,且部門之間並無特別生產技術聯系,這種並購為混合並購。(2)「ST美雅」和「廣新外貿」的並購是橫向並購。理由:兩個企業都從事紡織業。凡並購雙方都屬於同一產業部門、其產品屬同一市場的並購為橫向並購。
2. 並購後的整合包括:財務整合、人力資源整合、資產整合、業務整合、市場整合、供應渠道整合和企業文化整合。
3. (1)常見的反收購措施包括:①「驅鯊劑」條款;② 「毒丸」計劃;③綠訛詐函;④金降落傘協議;⑤ 「焦土」政策;⑥ 「白衣騎士」;⑦帕克門戰略;⑧ 「皇冠之珠」⑨ 「鎖定」安排;(2) ST雅美針對「萬和集團」採取的反收購措施包括——「白衣騎士」和「焦土」政策。
Ⅱ 近三年來我國企業海外並購失敗的案例及其原因分析
華為,阿里巴巴等在美國並購的失敗,是因為美國以安全為理由,阻止中國資本擴張到美國。
Ⅲ 誰給我幾個企業並購的案例分析
1998年4月6日起,在短短7天的時間內,美國連續發生了6家大銀行的合並,其中,美國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的合並涉及金額高達725億美元,創下銀行業並購價值的最高紀錄。這兩家企業合並後的總資產額高達7000億美元,並形成了國際性超級金融市場,業務覆蓋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億多客戶。2000年1月,英國制葯集團葛蘭素威康和史克必成宣布合並計劃,新公司市值將逾1150億英鎊,營業額約二百億英鎊,根據市場佔有率計算,合並後的葛蘭素史克制葯集團將成為全球最大制葯公司。2000年1月10日,美國在線公司和時代華納公司的合並,組建美國在線一時代華納公司,新公司的資產價值達3500億美元。2000年2月4日,全球最大的行動電話運營商英國沃達豐公司以1320億美元收購德國老牌電信和工業集團曼內斯曼,成為當時全球最大並購案。企業並購單位規模的不斷擴大,表明企業對國際市場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這種強強合並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十分巨大,它極大地沖擊了原有的市場結構,刺激了更多的企業為了維持在市場中的競爭地位而不得不捲入更加狂熱的並購浪潮之中。
第三,橫向並購與剝離消腫雙向發展。第五次並購浪潮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大量企業把無關聯業務剝離出去,相應並購同類業務企業,使生產經營范圍更加集中。近年來的全球同行業橫向並購幾乎涉及所有行業:石油、化工、汽車、金融、電信等等重要支柱產業和服務業。同時,企業剝離也在不少大公司特別是跨行業經營的公司內展開。例如,1997年德國西門子公司宣布停止生產電視機,從家電行業撤出,集中力量在世界通訊業展開競爭;英荷合資跨國公司聯合利華為實現產業優化組合,出售了產業中的化工部門,其目的在於通過出售這幾個化工公司,使其能夠更多地投資到該公司利潤增長更快的行業中去;韓國的雙龍集團則將其雙龍汽車製造公司出售給三星汽車製造公司,使其能夠集中於水泥和石油等專業領域的發展。
Ⅳ 摩托羅拉為什麼被聯想收購 國際營銷學案例分析
中國IT企業海外收購優良資產
「奏響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號角」這樣的振奮人心的口號我們幾年前經常在喊,中石油中石化這類型能源型企業動輒砸幾百億銀子收購國外的廠商油田,導致國內的企業一蜂窩而上,每個行業的領導型企業如果不進行一兩場幾十億規模的海外並購,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做汽車配件的要收購國外企業、賣火腿的也要收購、生產飲料的也要收購外國企業,有時候很多企業為了收購而收購,而不考慮收購後如何進行整合甚至為什麼要收購。在數年的盲目收購後,每年年底,我們都會在一些財經媒體看到這樣的新聞「中國企業去年海外並購額達2000億 7成虧損」。
時至如今,中國需要幾場有分量、有質量的海外收購來警醒行業,告訴那些盲目目的企業:收購到底應該怎麼玩!
近十年來我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不管是醫學還是文學,還是經濟或者交通,幾乎每一個重要的領域中國都大幅路後於世界第一大國美國甚至歐洲和日韓國家,但惟獨IT互聯網這個行業,中國和美國地位較為接近,並且從收入規模和產品上來說已經領先歐洲國家。全球幾大IT製作企業大部分在中國,十大互聯網企業也有三家在中國,這個行業的發展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中國真的成了世界老二,當歐洲和東南亞等國的互聯網被亞馬遜、facebook、yahoo入侵,本土企業被打的抬不起頭時,在中國IT互聯網領域(尤其是民用領域)基本是國貨的天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按此推斷,真正的優質資產收購的重擔留在了IT互聯網企業的肩膀上。而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騰訊在2010年3億美元投資了俄羅斯的DST,後來DST大獲成功,騰訊也因此成為了俄羅斯互聯網的背後大佬之一;聯想2004年12.5億美元收購IBM的PC部門,後來成為了全球第一大電腦公司;UC優視公司在印度投資1.7億美元,現在成為了印度第一大手機瀏覽器廠商…… 事實上還有更多的中國IT企業在海外進行高端科技領域的投資或者並購,這類型投資並購和傳統企業「你便宜我就用你的」思路不同,一旦站穩腳跟,很難被競爭對手通過價格戰影響。
聯想此次收購摩托羅拉,相比之下的確算一起「高大上」的收購,用相對來說低廉的價格取得了一線國際廠商的品牌、研發生產體系、人才、專利等等優質資產。聯想的三次收購(2004年收購IBM的PC部門、2014年收購IBM的低端伺服器部門、2014年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部門)相信也會對中國企業海外化布局和收購帶來一些啟發。
Ⅳ 跨國公司經營與管理關於阿里巴巴的跨國並購的案例分析,試用並購的相關理論對案例中涉及的並購行為評價
求跨國公司在華並購的案例,且由於人力資源整合的問題導致成功或者失敗,一...達能收購哇哈哈-失敗寶潔收購大寶-成功 ...案例一威斯特與伯頓 原大連電機廠...
Ⅵ 尋找2000年後國外發生的經典的失敗並購案例,做70多頁的論文案例分析
1、糾正一下:
1.1、你「感覺SUN公司不是行業知名企業」的認識是非常錯誤的,當年他就像今天的蘋果一樣是個偉大的公司,從80年代到2002年一直是個IT業頂尖企業,其在企業級伺服器和工作站領域其硬體是直接與IBM分庭抗禮;其操作系統在網路領域遙遙領先微軟的Windows NT,據說後來的 Windows 2000的某些功能仍然由 Unix 來完成的。可惜因其不重視非計算機專業的個人操作系統的應用和開發而被微軟超越和淘汰。
1.2、SUN拒絕被IBM收購的原因估計是SUN藐視IBM,因為sun是最後被微軟打敗的,而IBM在伺服器領域原來是有點落後SUN的,只是因為IBM與微軟共享6.22版本的DOS操作系統的專利,從而使其在使用微軟基於dos開發的Windows操作系統和相關軟體有一定的專利優勢,這就像二戰日本人只承認是被美國而不是被中國打敗一樣。
2、「失敗婚姻」式的國際並購案例再推薦幾個:
2.1、TCL並購湯姆遜:湯姆遜彩電業務連續多年巨額虧損,李東生認為,湯姆遜有品牌、技術和歐美渠道,而TCL可借之作為歐美市場,規避反傾銷和專利費的困擾,並喊出「18個月扭虧」口號。但並購後連續兩年報虧,2006年10月底,除OEM外,TCL不得不將其歐洲彩電業務砍掉,目前該並購基本定性為失敗。
2.2、TCL並購阿爾卡特:TCL並購後3年凈虧40億元,同時在6年後遭受2項索賠超5億元,已經失敗,成為商學院的經典案例了。
2.3、上汽並購韓國雙龍汽車巨虧42億!!!!!!!
2.4、中國平安並購荷蘭-比利時富通集團,8個月凈虧157億元;TCL並購湯姆遜,3年凈虧40億元;中投集團投資美國黑石集團,20億美元不到一年,縮水70%以上。
3、純國際並購失敗案例:
3.1、福特1999年並購沃爾沃(近似2000年吧),因未達到並購目的被認為並購失敗,並於2009年將沃爾沃賣給吉利。該案例已延續跨入了2000年以後了。
3.2、1998年克萊斯勒與戴姆勒-賓士正式合並,2000年巨虧18億美元,現在正待價而沽。該案例已是延續跨入2000年以後了。
3.3、1998年9月美國世界通信公司與MCI通信公司370億美元的合並,新公司MCI 世通(MCI WorldCom)正式營業。不久,美國通信業步入低迷時期,2000年對SPRINT的收購失敗更使公司發展戰略嚴重受挫,股價暴跌。2000年7月,兩家公司終止收購計劃,MCI世通仍在隨後再次更名為世通。2002年被監管部門發現其財物造假已多年,僅1999年-2001年就虛增營收90多億美元,並於2002年7月申請破產重組。
純國外並購後不成功的案例完全要是在2000年以後的確實不多,以上三個也算是前後跨世紀的了,僅供參考。
當然,中國參與的國際並購失敗的案例那是多老了去了,甚至像聯想具資收購IBM的PC業務,和幾年的IBM的商標使用僅還可被定義為成功案例,都坑爹的主。最大的國際並購笑話是中國鋁業收購力拓股權一事,澳方公開承認違約且是技術性違約,主動認罰,董事會代全體股東感謝中國鋁業在危難時候的援助,澳國媒體和民眾還蔑視中國!@#¥*¥…%&*
。
Ⅶ 哪裡可以看到更多國內外企業收購並購方面的案例分析
高頓財務培訓開設《戰略收購與兼並》課程,系統介紹戰略與並購相輔相成的最新思路,引入國內外最成熟戰略收購與兼並案例精析。
Ⅷ 混合並購的案例分析
核心競爭力戰略理論不鼓勵企業進入那些與其核心優勢缺乏較強戰略關聯的產業領域,認為只有建立在現存優勢基礎之上的戰略才會引導企業獲取或保持持久的戰略優勢。
目前,通過並購獲得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所需要的資源要素或者圍繞核心競爭力進行業務拓展成為許多企業管理者的共識。因此,在決定進行混合並購之前,企業應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能力和資源,充分了解自己所擁有的核心競爭力,在自己擁有一定優勢的領域附近經營,而不是簡單地考慮市場吸引力,盲目進入其他領域,特別是進入那些與其核心優勢缺乏戰略關聯的產業領域。
成功實現了混合並購擴張的主體往往是擁有優勢品牌或其他核心競爭力的大型和巨型企業。
其中以可口可樂公司的擴張最具代表性。
1960年,可口可樂公司購進了密紐特·梅德冷凍果汁公司;
1961年,購進了鄧肯食品公司(主要經營咖啡業);
1977年,又購進了泰勒啤酒公司,並且成功地對泰勒啤酒公司進行了運營,使之一躍而成為美國第五大酒業公司。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可口可樂公司還通過並購將其業務擴展到了其他許多「無關聯」的工業、文化娛樂、體育和社會公益等領域。
應該說,可口可樂公司的成功與它的神奇配方是有重要關系的。但是,我們並不能因此認為可口可樂的技術配方就是它的核心能力,其真正的核心能力應該是公司的市場營銷能力——明確的、持之以恆的營銷戰略和不斷的營銷創新。否則,我們將很難理解為什麼可口可樂公司在它的發明者潘伯頓葯劑師那裡不能得到發展。 再如,海爾的多元化是其進行擴張的重要途徑,它有沒有失敗的情形呢?也有,比如它在葯業的發展就不快,也不夠理想。原因並不是技術問題或者資金問題,最主要的一點是,集團原來的綜合優勢和核心競爭力,葯業借用不上。因為用戶對海爾產品的信任僅局限在家電領域,他對海爾的冰箱很相信,也會對海爾的洗衣機相信,但是他未必對海爾的葯相信。因此,這塊資產也許會被海爾剝離出去。
由此可見,偏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混合並購存在很大的風險。這與企業能力論的觀點是相吻合的。根據企業能力論的觀點,偏離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盲目多元化不僅難以分散風險,反而可能增加企業經營的風險。因此,圍繞核心競爭力的混合並購才是可行的,才能夠達到企業預期的目標,才能夠為實現企業的長期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