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施氏的歷史由來
施氏起源: 來源有二: 一是上古夏朝時,有個諸侯國叫施國(在今湖北恩施縣境),國亡以後,其公族子孫就以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施; 二是古代春秋時,魯國有個大夫叫施父,他的後代便以施為姓,世代相傳。 聚集地: 後漢置吳興郡,現在浙江省湖州市。 歷史名人: 施世瑛——字玉華,唐朝安吉人。勇斷有才能。隋未天下動亂,世瑛率宗族鄉鄰子弟,聚糧自守,保衛安寧。後聞高祖起兵,世瑛又率眾歸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耐庵——名子安。元末明初錢塘人(一說蘇州人)。編著有《志餘》、《水滸傳》等,《水滸傳》,寫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樑山起義的事。在民間流行,影響很大。是我國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 施復亮——原名施存統。浙江金華人。 參加「五·四」運動、上海共產主義小組、負責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工作。歷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區執行委員會委員長、上海大學教授、團上海市委書記等職,並在中山大學、黃埔軍校。北京大學等校任教。 1929年後,從事譯著馬克思主義和革命理論的著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上海解放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勞動部副部長。
麻煩採納,謝謝!
② 施氏家譜敦睦堂字輩
施
5498【全國】施氏世譜前編不分卷正編不分卷
(清)施受賜纂補
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六冊
江蘇蘇州市圖
註:該族散居上海崇明、松江、江蘇太倉等地。
5499【上海崇明】施氏宗譜
(民國)施念曾 施瑞卿等重修
民國三年(1914)木刻本 二十八冊
河北大學
5500【上海奉賢】施氏宗譜□□卷
民國間重修本
上海奉賢縣四團鄉(存四十三冊)
5501【上海崇明】施氏先世事略七編
(民國)施鴻元編
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朱錦堂鉛印本
北圖
5502【江蘇泰縣】海陵施氏族譜四卷
民國十六年(1927)木刻本
江蘇大豐縣檔
5503【江蘇大豐】施氏宗譜四卷
(民國)張春榮纂輯 施瑞芳主修
民國十六年(1927)思義堂重刻本 四冊
江蘇大豐縣文
註:扉頁作《施氏族譜》。
5504【江蘇大豐】施氏家簿譜一卷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纂
民國七年(1918)施滿家手鈔(錄自清乾隆四
十二年《施氏長門譜》)
江蘇大豐縣檔 江蘇大豐縣文
5505【江蘇常州】施氏宗譜十六卷
(清)施汝鏞等續修
清宣統三年(1911)存仁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二部) 南京圖 江蘇常州市圖(存
卷10)
5506【江蘇常州】施氏宗譜十六卷
(民國)施文和等續修
民國上十六年(1947)存仁堂活字本 二十冊
北圖
5507【江蘇武進】孟墅施氏宗譜八卷
(清)施雨亭等修
清光緒五年(1879)桓德堂活字本 八冊
美國
5508【江蘇武進】鶴溪施氏宗譜二十六卷
(民國)施澤久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永恩堂木刻本 二十六冊
河北大學
5509【江蘇無錫】錫山施氏宗譜十卷
(清)施環宿纂
清光緒五年(1879)麟慶堂活字本 十冊
人民大學
5510【浙江吳縣】施氏家乘十二卷
(清)施銘修
清鈔本 二十四冊
吉林大學
5511【浙江杭州】笠澤施氏支譜一卷
(民國)施肇曾修 施則敬編輯
民國十四年(1925)排印本 一冊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5512【浙江杭州】杭縣施氏宗譜四卷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浙江富陽縣文管
5513【浙江蕭山】新田施氏宗譜不分卷
(清)施粹中纂輯
清嘉慶八年(1803)敦睦堂活字本 九冊
北圖
5514【浙江蕭山】新田施氏宗譜不分卷
(清)施禧椿輯補
清道光十八年(1838)敦睦堂活字本 十三冊
北圖
5515【浙江】蕭山新田施氏宗譜不分卷
(清)施世堂續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敦睦堂活字本 十六冊
北圖 南開大學 吉林大學 杭州大學
日本 美國
5516【浙江】蕭山航隖山北施氏宗譜八卷
(清)施文信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餘慶堂木活字本 八冊
浙江圖
5517【浙江蕭山】蕭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譜十卷
(清)施保和等修
清光緒十三年(1887)餘慶堂木活字本 十冊
日本 美國
5518【浙江蕭山】蕭邑航隖山北施氏宗譜饞十二卷
(清)施武德纂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餘慶堂活字本 十二冊
歷史所
註:清乾隆四十九年施三俊始修,此為六修。
5519【浙江】蕭山航隖施氏宗譜不分卷
(民國)施炳鎔 施慶治等重修
民國三年(1914)木活字本 三十冊
日本 美國
5520【浙江蕭山】施氏宗譜十卷
(民國)施寶瑩等重修
民國五年(1916)式古堂活字本 十二冊
吉林大學
5521【浙江蕭山】仁漬施氏家譜不分卷
(民國)施煃輯
民國十八年(1929)復寫紙謄錄 一冊
浙江圖
5522【浙江寧波】鄧東施氏宗譜八卷
(清)同宗坊 施朴菴等纂修
清光緒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5523【浙江寧波】鄧東施氏宗譜十卷
(民國)袁乃彬 施友甫等纂修
民國十九年(1930)彰德堂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5524【浙江】餘姚施氏宗譜十五卷首一卷貽編二卷
(清)施學曾 施繼常重修
清光緒四年(1878)木刻本 十二冊
南開大學 河北大學 浙江餘姚縣文
美國
5525【浙江餘姚】姚江施氏三修宗譜四卷
(清)施文傑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敦厚堂活字本 四冊
歷史所
註:清道光二十二年施大惠始修。
5526【浙江餘姚】大成施氏宗譜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施久義修輯
民國十三年(1924)志遠堂木活字本 一冊
浙江圖
5527【浙江】餘姚大施巷施氏宗譜十二卷
(民國)施見久修 施久義編纂
民國二十年(1931)奉恩堂鉛印本 十二冊
北圖 歷史所 北京師大 河北大學
浙江圖
5528【浙江餘姚】蜀溪施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
(民國)施禮法續修
民國三十年(1941)親親堂木刻本 十冊
河北大學
5529【浙江餘姚】蜀溪施氏簡譜二集
(民國)施禮法編
民國三十年(1941)親親堂木刻堂 二冊
河北大學
5530【浙江鄞縣】鄞邑黃古林施氏宗譜二十二卷首
一卷末一卷
(清)施德瑞 施作稔等纂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四冊
天一閣
5531【浙江鄞縣】黃古林施氏宗譜六卷
浙江鄞縣古林鄉文化站(殘)
5532【浙江鄞縣】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民國)戴延祐纂
民國二十四年(1935)培遠堂活字本 四冊
北圖 浙江寧波市檔
5533【浙江湖洲】施氏宗譜不分卷
(清)施南初纂修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餘慶堂活字本
歷史所 美國
註:明天啟元年施天性始修。
5534【浙江紹興】山陰江墅施氏族譜十卷
(清)施國騏纂修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活字本 八冊
吉林大學
5535【浙江紹興】山陰江墅施氏宗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
浙江圖
5536【浙江紹興】會稽長樂施氏宗譜二卷
(民國)施聘三等重修
民國六年(1917)木活字本 二冊
日本 美國
5537【浙江新昌】蘇秦施氏宗譜三卷首一卷
(民國)施禮儼 施義大等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
5538【浙江】上虞施氏家譜三卷
(清)施炯修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宣城施氏學餘堂木活
字本 三冊
美國
5539【浙江嵊縣】芝岩施氏宗譜四卷
(清)永寧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木刻本
浙江新昌縣文管
註:譜始修於宋隆興二年。
5540【浙江金華】華峰施氏宗譜□□卷
清嘉慶十年(1805)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六冊)
5541【浙江金華】華峰施氏宗譜二十卷
(民國)施世濤纂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華市文管(存九冊)
5542【浙江蘭溪】施家施氏宗譜四卷
(清)王文藻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聖山鄉施湯水(存卷1)
註:初纂於清乾隆二十四年。
5543【浙江東陽】吳寧草塔施氏宗譜六卷
(民國)吳秉煌纂
民國五年(1916)木活字本
浙江東陽縣古光鄉楓樹下(存四卷)
註:本譜始修於宋嘉熙四年。
5544【安徽桐城】車津施氏宗譜五卷首一卷
(清)施玉鳴修
清同治十年(1871)刊本 五冊
日本 美國
5545【安徽桐城】車津施氏家乘三十四卷末一卷
(民國)施葆棣撰
民國八年(1919)刻本(跋)
遼寧大連市圖(缺五卷)
5546【福建晉江】潯海施氏族譜七十九卷附二卷
(清)施文起纂修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刊本(影)
福建晉江縣衙口村施琅紀念館 台灣
美國
5547【湖北】施氏宗譜□□卷
(民國)施祚芬 施緒禮常務理事長
民國三十五年(1946)宗伯堂合刊
武漢圖(存卷首1-5、7)
5548【湖北新洲】施氏宗譜七十卷
(民國)施萬朗 施意誠續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前進鄉觀塘材
5549【湖北新洲】施氏宗譜七十卷首五卷
(民國)施馥階 施緒禮合修
民國三十五年(1946)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白洋鄉洲上村
5550【湖北新洲】施氏宗譜六十五卷
(民國)施長容續修
民國三十六年(1947)木刻本
湖北新洲縣施崗鄉施崗村
5551【廣東順德】施氏族譜不分卷
鈔本 一冊
廣東中山圖
註:記事至清道光三十年。
5552【四川簡陽】施氏家譜□□卷
清刻本
四川圖(存卷2)
5553【四川簡陽】施氏族譜□□卷
民國石印本
四川圖(存卷4)
5554 施氏統宗正傳家譜十卷
(明)施金鑽 施永康纂修
明萬曆刻本 二冊
北圖
註:卷末有萬曆三年餘一龍敘施氏世譜後
(殘)。
5555 施陳宗譜六卷
(清)施加全等續修
清光緒十年(1884)務本堂活字本 六冊
北圖
5556 臨湃堂施氏族譜修譜遭寇志
鈔本
廈門大學
③ 尋找威寧縣斗古鄉施氏家譜
1.施陳宗譜六卷┊務本堂┊(清)施如全等┊清光緒10年(1884)┊安徽六安東鄉
2.瀏東南溪施氏六修譜族┊吳興堂┊施傳福主修┊民國24年[1935]┊不詳
3.臨濮施氏族譜┊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68┊福建不詳
4.錢江石廈施氏生支圖6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6┊福建不詳
5.[施氏族譜]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7年(1881)┊廣東順德
6.施氏宗譜6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5年(1946)┊湖北黃岡
7.施氏宗譜[59卷首2卷]63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0┊湖北黃岡
8.施氏宗譜[70卷首8卷又2卷]80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6年(1947)┊湖北黃岡
9.施氏宗譜6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5年(1946)┊湖北麻城
10.施氏宗譜[59卷首2卷]63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0┊湖北麻城
11.施氏宗譜[70卷首8卷又2卷]80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6年(1947)┊湖北麻城
12.施氏宗譜[59卷首2卷]63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0┊湖北浠水
13.臨濮施氏族譜┊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68┊江蘇不詳
14.施氏世譜6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康熙9年(1670)┊江蘇崇明
15.施氏先世事略┊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6年(1927)┊江蘇崇明
16.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江蘇崇明
17.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江蘇松江
18.孟墅施氏宗譜[8卷]┊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5年(1879)┊江蘇武進
19.施氏宗譜54雙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800s┊江蘇武進
20.鶴溪施氏宗譜[26卷]26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江蘇武進
21.施氏宗譜十六卷┊存仁堂┊(民國)施文和等┊民國36年(1947)┊江蘇常州
22.施氏宗譜十六卷┊存仁堂┊(清)施汝鏞等┊清宣統3年(1911)┊江蘇常州
23.施氏先世事略七編┊上海朱錦堂┊(民國)施鴻元┊民國16年(1927)┊上海崇明
24.臨濮施氏族譜┊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68┊台灣不詳
25.[施氏家譜]1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4┊台灣嘉義
26.施氏家譜2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8┊台灣苗栗
27.[施氏]生庚簿16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66┊台灣南投
28.施家傳史1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4┊台灣南投
29.施家族譜20雙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4┊台灣南投
30.施家族譜2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2┊台灣南投
31.(施氏)戶籍20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不詳┊台灣台北
32.[施氏]祖譜(漳浦遷台)25面┊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0┊台灣台北
33.[施氏族譜]48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5┊台灣台北
34.施姓家譜(母系)1冊(37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1┊台灣台北
35.施家族譜5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9┊台灣台北
36.施氏祖譜1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1┊台灣台北
37.施氏祖譜簡述附表20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0┊台灣台北
38.臨濮堂施氏族譜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2年(1923)┊台灣台北
39.[施氏]家傳5面┊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9┊台灣台南
40.臨濮堂施氏族譜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2年(1923)┊台灣台南
41.(施氏林氏)奉祀錄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3┊台灣彰化
42.[施典公派下系統圖]2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3年(1944)┊台灣彰化
43.[施氏]基督教家庭族譜1冊(14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56┊台灣彰化
44.[施氏手抄家譜]4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2┊台灣彰化
45.[臨濮堂施氏族譜]70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69┊台灣彰化
46.[錢江施氏家譜]35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8┊台灣彰化
47.施族合譜序1冊(18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2┊台灣彰化
48.施氏族譜1冊(5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6年(1927)┊台灣彰化
49.施氏祖譜1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1┊台灣彰化
50.臨濮堂施氏族譜1冊(27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80┊台灣彰化
51.臨濮堂施氏族譜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2年(1923)┊台灣彰化
52.錢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譜1冊(9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0年(1931)┊台灣彰化
53.錢江施氏上新厝房份家譜123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8┊台灣彰化
54.錢江長房西頭房份施氏家乘45頁┊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73┊台灣彰化
55.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浙江安吉
56.肇峰施氏宗譜[8卷]8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13年(1924)┊浙江金華
57.華峯施氏宗譜[5卷]┊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6年(1937)┊浙江金華
58.桐鄉浮山施氏宗譜[33卷]4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6年(1917)┊浙江桐鄉
59.安吉施氏宗譜18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22年(1896)┊浙江吳興
60.施氏宗譜32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22年(1896)┊浙江吳興
61.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浙江吳興
62.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浙江武康
63.蕭山新田施氏宗譜16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26年(1900)┊浙江蕭山
64.蕭山航塢施氏宗譜30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年(1914)┊浙江蕭山
65.蕭邑航塢山北施氏宗譜[10卷]10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13年(1887)┊浙江蕭山
66.蕭邑航塢山北施氏宗譜[12卷]12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30年(1904)┊浙江蕭山
67.新田施氏宗譜不分卷┊敦睦堂┊(清)施粹中┊清嘉慶8年(1803)┊浙江蕭山
68.施氏宗譜[4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3年(1934)┊浙江孝豐
69.鄞城施氏家乘十卷首一卷┊培遠堂┊(民國)戴廷祐┊民國24年(1935)┊浙江鄞縣
70.(施氏)唐先志2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7┊浙江永康
71.[施氏]蓮湖二房世系圖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7┊浙江永康
72.[施氏]長川志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7┊浙江永康
73.五指岩前村志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8┊浙江永康
74.前陳村志1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1996┊浙江永康
75.唐先施氏宗譜存1冊(卷1)┊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康熙51年(1712)┊浙江永康
76.姚江施氏宗譜[4卷]4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清光緒32年(1906)┊浙江餘姚
77.燭溪施氏宗譜[12卷首1卷]10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0年(1941)┊浙江餘姚
78.燭溪施氏簡譜[2卷]2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30年(1941)┊浙江餘姚
79.餘姚大施巷施氏宗譜[12卷]12冊┊堂號不詳┊作者不詳┊民國20年(1931)┊浙江餘姚
80.餘姚大施巷施氏宗譜十二卷┊奉思堂┊(民國)施見久┊民國20年(1931)┊浙江餘姚
④ 施氏主要分布在什麼地方
施氏族人發祥於周王朝時期的魯國,即今山東西南部一帶。當代施姓的人口已達210多萬,為全國第九十七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施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態勢。施姓主要集中於江蘇、福建、浙江三省,占施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上海、湖北、安徽、台灣、雲南、廣西,這六省區市又集中了28%。全國仍以蘇、浙、閩為施姓聚集中心施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台、江蘇大部、安徽東南、江西東施部、福建大部、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南、廣西西端和南部、內蒙古東北、黑龍江西北,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以上,中心地區可達到1%以上,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3.3%,該地區居住了大約55%的施姓人群。在江蘇北段、安徽西南、贛鄂大部、湖南北部、川黔大部、重慶南部、粵桂大部、海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寧夏西北、山東東部、黑吉遼、內蒙古東部,施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一0.3%之間,以上地區覆蓋的國土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9.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5%的施姓人群。
⑤ 明朝在官方的出海活動停止以後,朝廷對朝貢態度有什麼變化
明朝在官方的出海活動停止以後,朝廷對朝貢貿易的熱情顯著降低,對前來朝貢使團的賞賜也大不如前。明英宗時,再次強調了占城應該三年一貢,而暹羅進貢的碗石價格也大幅度降低,並且要求暹羅以後不再進貢該物品。
明代宗時,琉球國使者船隻損壞,請求明朝按照慣例提供其回程船隻,但是明朝拒絕了琉球使者的要求,要求其自己建造船隻,並且不得擾民。
明朝也大幅度降低了日本進貢貨物的賞賜價格,還幾次與日本使者就賞賜價格發生了爭論。明憲宗時朝廷禁止前來朝貢的使者夾帶私物。明孝宗時,在懷遠驛張掛榜文,要求外國使者前來朝貢必須依據朝貢日期,凡是朝貢的貨物,首先要按照50%的稅率征稅,之後才按給價收買。
在降低給價、嚴格朝貢日期的同時,對使者的招待也大不如前,"自成化年間以來,光祿寺官不行用心,局首作弊尤甚。
尤遇四夷到京,朝廷賜以筵宴,每碟肉不過數兩,而骨居其半;飯皆生炊而多不堪用,酒多摻水而淡泊無味。所以夷人到,度無可食用,全不舉箸"。
當鄭和下西洋結束之後,官方航海活動不再佔用人力與資本,這立刻使私人海外貿易再度活躍起來,明宣宗在即位之初立刻頒布了他在位期間的第一個海禁令。
近歲官員軍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辦為名,擅自下番,擾害外夷或誘引為寇,比者已有擒獲,各置重罪。爾宜申明前禁,榜諭緣海軍民,有犯者許諸人首告,得實者給犯人家貲之半,知而不告及軍衛有司縱之弗禁者,一體治罪。
此後,歷代皇帝都不時發布海禁令,《明實錄》中也記載了一些因走私貿易違反海禁令而受到懲罰的案例。成化七年(1471年),福建龍溪人丘弘敏一夥犯禁出海,到滿剌加等國貿易,在暹羅詐稱朝使,謁見暹羅國王,其妻馮氏亦謁見國王夫人並接受其珍寶等物。
成化八年(1472年),福建龍溪縣29人去國外貿易,被官軍截殺。成化二十年(1484年),有37艘海外貿易大船停泊於廣東潮州府界,被官軍追殺。甚至打擊走私貿易的行為還會引起走私貿易者與官府的對抗,比較有名的兩起事件是正統年間(1436~1449年)廣東黃蕭養起義以及正德年間(1506~1521年)崇明島上的施氏家族聚眾起義。
施氏家族起義事件源於施氏家族長期通過賄賂官紳從事走私貿易活動。該官紳認為自己收取的賄賂過低,提出了提高賄賂金額的要求,未得到施氏家族的同意,該官紳便將施氏家族長期從事走私貿易的事情匯報了官府,官府派人緝拿,激起施氏家族聚眾抵抗官府。雙方的對抗活動持續數年,以施氏家族投降結束。
此次事件發生以後,官府對崇明島居民從事航海貿易加強了管理,不允許崇明島的居民繼續從事長距離貿易,只允許保留部分小船從事捕魚活動。規模更大的廣東黃蕭養起義也源於黃蕭養從事走私貿易,福建晉江人蔡永謙說"黃蕭養素侍蠻舟之役。
家貧,有司不恤,淪為盜,長劫海舟,被捕系獄"。在獄中,黃蕭養得到了監獄低級管理人員鄭孔目的幫助,逃出了監獄,舉起了反抗的大旗。黃蕭養越獄之後,回到了他的根據地潘村,打造戰船,不久便聚集了將近一萬人的隊伍。他帶領這支隊伍在廣東沿海地區縱橫馳騁,屢敗官兵,人數迅速發展到了數十萬,擁有船隻兩千餘艘,對明朝在廣東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朝廷不得不派遣重兵支援廣東。在朝廷的重兵圍剿之下,黃蕭養堅持了四年之後終被消滅。此次起義事件之後,朝廷認為這是地方對走私貿易管理不嚴的後果,因而再次頒布了嚴格的海禁令,嚴禁走私貿易的發生。
⑥ 有關《施姓歷史和現狀》的調查報告
有獎勵寫回答
有關《施姓歷史和現狀》的調查報告
有獎勵寫回答共3個回答
嘉州川哥
TA獲得超過152個贊
聊聊
關注
成為第53位粉絲
施姓源出有二,一出姬姓,為春秋魯惠公子施父後人,以先人名為姓;另一系施國後人,施國(今湖北恩施)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姓。
施姓原多居山東曲阜。東漢未,戰亂中南遷,其中一支遷居故鄣(今浙江安吉),三國東吳名將朱然,本姓施,過繼與朱治為子,其子復歸施姓。當時上海的金山一帶乃朱治奉邑,因朱然的關系,施氏極有可能已進入上海地區。金石考古資料反映,松江地區在唐代就有不明來歷的施姓家族居住,如松江辰山,曾出土過葬於唐大和四年(830)的施氏墓碑。施氏遷移有明確記載的,是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句容施、黃、顧等6姓,遷居崇明東西兩沙,成為崇明最早的居民。繼後是宋靖康未年,大夫總轄施天瑞自開封南下,遷居崇明;其弟天壽卜居句容,其6世孫廷善亦遷居崇明,天壽部分後人又遷居嘉定。宋未,華亭令施退翁留仕居閘港元施叔常隨父調任下沙鹽場副使,移居浦東。清咸豐年間,施祿生避兵居青浦。至1994年底,上海有施姓12石7萬,居全市第19位。其分布以崇明、浦東、奉賢、松江和市區為最。
明清兩代,施姓活動多見諸史傳著述。明松江施紹莘,以詞曲聞名於世,著有《花影集》;上海施大經,因彈劾宦官采木禍民,名著朝野,並有《澤谷農書》傳世;崇明施 ,年雖老耄,組織老年民兵,在崇明、太倉屢創倭寇,使之聞風喪膽;清松江施維翰,康熙年問任福建總督,平反冤獄,釋放被囚者200餘人;崇明施彥士,著有《海運芻議》和《歷代編年大事記》;崇明施何牧壩,則有《一山詩鈔》、《韻雅》傳世;近人崇明施汝為,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長;上海施春軒,是滬劇表演藝術家,所育施家班弟子,形成以唱腔明快、長於做工、表演詼諧為特色的「施派」。外籍施姓人士的源源涌人,也增添了新的族系。作家兼學者施蜇存,7歲從杭州遷居松江,建國後長期教授於華東師大中文系。
據調查,在上海施姓的來源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史,崇明部分施氏自認是明代學者方孝孺的後人。當時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起草登極詔書,被夷十族(九族加學生),族人中有人喬妝逃出南京,從瓜州搭船至崇明,改為施姓,取義為「方人也」,即「方氏後人也」。直至「建國後,他們還定期祭祀方孝孺。
施姓也為上海的人文景觀留下了印記,最重要的即是施相公廟。施相公其人其事,諸說不一。一說為宋華
⑦ 施氏家譜輩分表,我是姓施家族中的一員:良、庭、守、訓、惠、恩、允、昌;是屬於哪一支
浙北蘇浙皖三省交界地,祖上據說是宋朝時從江西遷過來的,在這有八百多年了
⑧ 崇明施氏家譜字輩
德國拜耳
⑨ 施氏姓的來歷
施,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姓氏。據《姓氏紀略》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一個以施為國名的諸侯,後來他們的國亡,子孫就以國為氏,統統姓了施。不過,這一支施氏後來的活動,古籍缺少記載,所以對於他們的發展和繁衍情形,迄今仍無資料可稽。
目前被一般人所公認的施姓發源地,則是3000年前的魯國。這是根據《姓纂》上面的記載。
《姓纂》是這樣說的:「魯惠公子施父尾生施伯,伯孫傾叔生孝叔,惠公五代孫也,因氏焉,漢有博士讎。」由此可見,施姓是周代的諸侯魯惠公的後裔,魯惠公的兒子名叫施父,是魯國的大夫,傳到惠公的五世孫之時,乾脆以祖名為姓,以示與其他家族的不同。
秦漢以後,頭一個在歷史上嶄露頭角的是施讎。他是漢武帝獨尊儒家之後,專治群經的學者,曾經與諸儒雜論五經的同異於石渠閣,雄辯滔滔,一時名氣大噪。
施姓是台灣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遠祖始於夏代。夏代有一個諸侯國名施國,位於今天湖北恩施一帶,國亡後,施國公族後代,世代以施為姓。發展與演變:有一支施姓起源於子姓,是商朝後裔。左傳上說,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為衛侯,負責管理商朝遺民,其中就有「施」姓,據說是製造旗幟的工匠。另一支施姓來源於春秋時,魯惠公的兒子子尾,字施父,後代即以先輩的字中的「施」為姓。這一支施姓是魯國王族後裔,起源於魯國王族之姓姬姓。施姓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向南遷移,其中一支遷到浙江一帶,並且在吳興發展成為望族。因此,施姓郡望吳興。
⑩ 關於姓施的研究報告
施姓源出有二,一出姬姓,為春秋魯惠公子施父後人,以先人名為姓;另一系施國後人,施國(今湖北恩施)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姓。
施姓原多居山東曲阜。東漢未,戰亂中南遷,其中一支遷居故鄣(今浙江安吉),三國東吳名將朱然,本姓施,過繼與朱治為子,其子復歸施姓。當時上海的金山一帶乃朱治奉邑,因朱然的關系,施氏極有可能已進入上海地區。金石考古資料反映,松江地區在唐代就有不明來歷的施姓家族居住,如松江辰山,曾出土過葬於唐大和四年(830)的施氏墓碑。施氏遷移有明確記載的,是唐萬歲通天元年(696),句容施、黃、顧等6姓,遷居崇明東西兩沙,成為崇明最早的居民。繼後是宋靖康未年,大夫總轄施天瑞自開封南下,遷居崇明;其弟天壽卜居句容,其6世孫廷善亦遷居崇明,天壽部分後人又遷居嘉定。宋未,華亭令施退翁留仕居閘港元施叔常隨父調任下沙鹽場副使,移居浦東。清咸豐年間,施祿生避兵居青浦。至1994年底,上海有施姓12石7萬,居全市第19位。其分布以崇明、浦東、奉賢、松江和市區為最。
明清兩代,施姓活動多見諸史傳著述。明松江施紹莘,以詞曲聞名於世,著有《花影集》;上海施大經,因彈劾宦官采木禍民,名著朝野,並有《澤谷農書》傳世;崇明施 ,年雖老耄,組織老年民兵,在崇明、太倉屢創倭寇,使之聞風喪膽;清松江施維翰,康熙年問任福建總督,平反冤獄,釋放被囚者200餘人;崇明施彥士,著有《海運芻議》和《歷代編年大事記》;崇明施何牧壩,則有《一山詩鈔》、《韻雅》傳世;近人崇明施汝為,曾任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長;上海施春軒,是滬劇表演藝術家,所育施家班弟子,形成以唱腔明快、長於做工、表演詼諧為特色的「施派」。外籍施姓人士的源源涌人,也增添了新的族系。作家兼學者施蜇存,7歲從杭州遷居松江,建國後長期教授於華東師大中文系。
據調查,在上海施姓的來源中,有一段鮮為人知的秘史,崇明部分施氏自認是明代學者方孝孺的後人。當時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起草登極詔書,被夷十族(九族加學生),族人中有人喬妝逃出南京,從瓜州搭船至崇明,改為施姓,取義為「方人也」,即「方氏後人也」。直至「建國後,他們還定期祭祀方孝孺。
施姓也為上海的人文景觀留下了印記,最重要的即是施相公廟。施相公其人其事,諸說不一。一說為宋華亭諸生施愕,曾救飼一小蛇,後受冤獄,被官府所害,神蛇怒而傷人,索封施生為護國鎮海侯;說祭祀崇明抗倭中伏犧牲的施 ;三說祭祀南宋救岳飛、刺秦檜的義士施全;四說出自元至元《嘉禾志》,稱施生名伯成,9歲成神,後封護國鎮海侯、靖江侯等。祭把施相公習俗,是上海地區歲時風俗活動之一,屆時蒸盤龍饅頭,稱「施相公饅頭」。舊時,施相公廟遍布各縣各鎮,上海舊城內原有多處,葛元熙著於19世紀70年代的《滬游雜記》中,提及虹橋施廟。今南市鹽碼頭街原名施相公弄,即因廟得名。如今,上海道觀仍有奉把施相公神位的。
以施姓冠地名的主要有浦東施灣鄉,原上海縣施家行。一般自然村宅,僅浦東新區即有施家浜、施家門、施家宅等20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