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抗抗的父親是哪位大家
張抗抗的父親是:作家張白懷
原籍:廣東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職業:新聞記者、總編輯、作家
妻子:朱為先(1948年春在杭州結婚)
女兒:張抗抗
代表作:《雙葉集—文學之夢與人生筆記》(張白懷、朱為先)
主要經歷:
原籍廣東,9歲時被父親帶到上海謀生;
1941年離開上海,遷至浙西的《民族日報》擔任記者,曾寫下過許多熱血文章;
1946年回到上海,加入中共地下黨,後又受組織委派到《當代晚報》任職;
建國後,任《浙江日報》特派記者;
1948春,張白懷與朱為先在杭州正式結婚;後來,他受聘為杭州《當代晚報》總編輯,並利用這個身份作掩護,開展工作,直到杭州解放。
1952年審干期間,結論為「托派嫌疑」、「特務嫌疑」,被開除黨籍,調離省報;
直到1980年,他的「歷史問題」終於得到平反,然後重返《浙江日報》社工作。
② 中國有多少叫人張康康
全國共有 3350 個張康康
地區
北京市(6人) 天津市(1人) 河北省(223人) 山西省(257人)
內蒙古(2人) 遼寧省(1人) 吉林省(2人) 黑龍江(3人)
上海市(10人) 江蘇省(166人) 浙江省(138人) 安徽省(497人)
福建省(8人) 江西省(30人) 山東省(293人) 河南省(916人)
湖北省(94人) 湖南省(14人) 廣東省(6人) 廣西(3人)
海南省(2人) 重慶市(3人) 四川省(11人) 貴州省(57人)
雲南省(5人) 西藏(0人) 陝西省(290人) 甘肅省(290人)
青海省(0人) 寧夏(7人) 新疆(11人) 其他(4人)
③ 張抗抗的《城市的標識》詳細介紹
一 學習目標
1、 基礎知識目標
了解有關張抗抗的文學常識,識記理解重要字詞。
2、 能力目標
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
3 、思想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對生存環境保護的意識,從我做起,化作行動。
二 學習的重點,難點
重點:用細膩的語言,賦予變化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
三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於是我們的城市被鋼筋水泥所包圍,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那麼怎樣來辨認識別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城市的標識》一課,看一看作者把什麼當做城市的標識。
2、首先來講解文題。
什麼是標識?
所謂標識,是指用來辨認識別事物的標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樹當做一座城市的標識,其作用是表達對現代化城市樹木的珍愛,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
3、解決字詞
生字:遒qiú 涸hé 芸yún 饋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遒勁:雄健有力。
詞語解釋:
饋贈:贈送。
芸芸眾生:芸芸:眾多的樣子。眾生:泛指人類和其它一切動物。指一大群無知無識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樣流個不停。比喻來往的人或車輛,船隻很多。
壽終正寢:壽終:很大年紀才死去。正寢:舊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時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4、作家:
張抗抗:生於杭州,1969年"下鄉"到黑龍江。當代女作家。
5、課文分析:
本文自然段較多,共17個自然段。作者是按著如下的思路寫作的。
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這些具體事物,用細膩,形象的語言來寫現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沒有個性,為下文從正面寫城市的標識——樹,做好了准備。這一部分里有一個難句,應該用懂它的含義。即"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製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一個連體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
接著,作者就寫城市中的樹,正面寫城市的標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識。
香樟樹是杭州的標識;法國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標識;榕樹是福建或廣州的標識;油松是長春的標識;圓冠榆是喀什的標識;國槐榆是北京的標識。最後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
全文層次清晰,共分三個部分:
1-5段為第一部分:列舉城市之間的雷同現象。
6-15段為第二部分:寫樹才是城市的真正標識。
16-17為第三部分:喚起人們對樹的愛護以及作者對自然界的崇尚。
寫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對比修辭手法,語言親切,優美。
6、總結
7、作業:開展小調查,了解自己的家鄉有哪些標識。
參考資料:http://bbs.maokw.com/ShowPost.asp?ThreadID=2101
④ 張抗抗和程乃珊各有什麼作品
張抗抗:《女人為什麼不快樂》<<埃菲爾塔沉思>>
<<白嬰粟
>><<牡丹的拒絕>><<
走過冬天,走過你自己>>《作女》《張抗抗自選集》5卷《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程乃珊:《上海探戈》《上海LADY》《上海女人》《藍屋》《媽媽教唱的歌》《金融家》
⑤ 張抗抗個人簡介片子
張抗抗個人簡介:
1950年出生於杭州市,66年初中畢業,69年赴北大荒農場上山下鄉,在農場勞動、工作8年。1977年考入黑龍江省藝術學校編劇專業,1979年畢業後,調入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從事專業文學創作至今。現為一級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主席團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已發表小說、散文共計500餘萬字,出版各類文學專集50餘種。代表作: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赤彤丹朱〗〖情愛畫廊〗〖作女〗〖張抗抗自選集〗5卷等。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優秀中篇小說獎」,「第二屆全國魯迅文學獎」,「全國首屆女性文學創作獎」,「第二屆女性文學優秀小說獎」「莊重文文學獎」。多次獲「東北文學獎」、「黑龍江省文藝大獎」「精品工程獎」「德藝雙馨獎」,以及全國各類報刊、雜志獎。
有多部作品被翻譯成英、法、德、日、俄文,並在海外出版。
曾出訪南斯拉夫、德國、法國、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日本,進行文學交流活動。
⑥ 張抗抗簡介(50至100字)
張抗抗 簡介
張抗抗195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廣東新會,當代女作家。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中學畢業後到黑龍江國營農場勞動八年,當過農工、磚廠工人、通訊員、報道員、創作員等。1977年到黑龍江省藝1969年去北大荒插隊,後報名去邊至黑龍江國營農場,1977年進入黑龍江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畢業,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並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她於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1987年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以後又相繼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白罌粟》;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77年入黑龍江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從此以後,她一直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當代青年事業與愛情的矛盾沖突上。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內心歷程,運用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和追求。
作為一位作家,張抗抗具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藝術素質,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與痛苦,以敏銳、瀟灑的筆揭示人的心靈底蘊,作品中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和純凈的詩意;另一方面比之於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覺和情緒所左右,而是以一個智者的清醒有意識地將作品當作某些思考的載體,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獨到的思索見長。
後來在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任職,成為專業作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作品
《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
《張抗抗知青作品選》
《地下森林斷想》
《故鄉在遠方》
《分界線》
《城市的標識》
[編輯本段]獲獎狀況
《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紅罌粟》獲首屆《上海文學》獎、長篇小說《隱形伴侶》獲黑龍江省文學大獎賽大獎、《赤彤丹朱》獲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張抗抗散文自選集》獲東北文學獎散文集一等獎、中篇小說《鍾點人》獲《東海》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1995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8年獲中國首屆女性文學創作獎、其它各省市刊物獎數十次、各報副刊全國獎數十次.
主要經歷
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以後又相繼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白罌粟》;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有《城市的標識》等多部作品進入了小學課本。
作品翻譯情況縱覽:(據不完整資料統計)
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國出版
短篇小說《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國出版
短篇小說《牡丹園》:(英文)發表於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說《白罌粟》:(德文)發表於德國某刊
短篇小說《空白》 《睡神在太陽島》 (39--41--37) 《我們需要兩個世界》、《北極光》節選等 《中國文學》
中篇小說《北極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國外出版
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節日》(英文,多人合集):遺失日記、 我的節日、恐懼的平衡、出售與投資、鸚鵡與流浪漢、尋回自然
中國譯林出版社
中篇小說《殘忍》:(法文)法國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說《殘忍》:(英文)香港大學《譯叢》
主要作品專集目錄
····················
短篇小說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紅罌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藝出版社
中篇小說集:
《張抗抗中篇小說集》 1982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藝出版社
《陀羅廈》 1992年7月華藝出版社
《永不懺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
《永不懺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銀河》 1996年12月長江文藝出版社
散文集:
《橄欖》 1983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
《小說創作與藝術感覺》 1985年6月百花文藝出版社
《地球人對話》 1990年6月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藝出版社
《你對命運說: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識出版社
《恐懼的平衡》 1994年4月華藝出版社
《牡丹的拒絕》 1995年3月春風文藝出版社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鄉在遠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與柔韌》 1996年5月湖南文藝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現代舞》 1998年2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滄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女人的極地》 1998年4月台灣業強出版社
《風過無痕》 1998年9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鸚鵡流浪漢》 1998年11月重慶出版社
《女人說話》 1999年9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2 張抗抗作品目錄
長篇小說單行本:
《隱形伴侶》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後6次印刷
《隱形伴侶》 1995年5月華藝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情愛畫廊》 1996年4月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
《情愛畫廊》 1998年12月台灣業強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張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藝出版社
《張抗抗兒童文學作品選》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張抗抗自選集》5卷 1996年6月 貴州人民出版社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張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張抗抗影記》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說改編情況:
《隱形伴侶》改編為8集電視連續劇,已播映
《情愛畫廊》改編為20集電視連續劇,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張抗抗沐浴過燦爛的陽光,遭遇過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國生活舞台中的一個角色。然而張抗抗能成為一個作家,達到思想與藝術的輝煌,卻有著大背景下屬於她自己的生動故事。
一
張抗抗在建國後的第二年即1954年7月3日出生於杭州。她家原籍廣東新會。關於名字,張抗抗說:「按照我父母後來的解釋,『抗抗』這兩個字,不僅因為他們相識於抗戰時期,也不僅因為我在抗美援朝這一年夏天『呱呱』落地,而是希望我因此只有一種頑強的抗爭精神。由於我的名字註定要同抵抗、抗禦、反抗等相聯系,我想我的一生大概將會永遠不得安寧。」果真如是,抗抗兩歲那年,就跟著父母進了審干學習班。爸爸媽媽這對抗戰後期參加革命的知識分子,因受到政治上的誤解,被迫離開《浙江日報》。她的爸爸,為革命做過多年記者、編輯,不得不改行當了車工、泥水工、搬運工。幾十年的逆境,他不氣餒,也不向任何人訴苦,這對女兒的成長,有著深刻的影響。張抗抗說,「我從小看到他那種對黨、對革命的真誠和豁達開朗的性格,常常使我深深感動和難過。這對於我這個有志於文學創作的女兒來說,不僅在心靈上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對我的世界觀、意志、道德觀發生了極大的影響。」
她的母親,單純、善良、富於同情心和幻想。青年時代曾寫過兒童文學作品,1948年輯成小冊子出版,取名《幼小的靈魂》。這位有志於文學的青年,由於受到丈夫的牽連。也改行當了中學語文教員。在逆境中,她把對生活的愛、對文學的愛,全部傾注在女兒身上。抗抗剛會說話就開始背詩,聽媽媽講故事、唱歌。到了上學的年齡,便跟媽媽一起上學校,每天步行,早出晚歸,在路上聽媽媽講故事、念詩、學普通話。
媽媽過生日,她寫詩送給媽媽,第一句是:「我不知道媽媽為什麼那樣愛詩?」
大概從那時起,她對文學就發生了興趣。
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她突然問媽媽:「你和爸爸常常講到的『點心』(典型)為什麼不給我吃呢?」媽媽吃驚而又好笑地看著女兒說:「點心(典型)是在書本里的,你長大就可以吃到了。」
十歲那年,她從客人那裡得到一個漂亮的日記本,就用歪歪扭扭的字把每天做的事情記下來,整整記了四大本。
家庭經濟不寬裕,母親不能打扮女兒,平時連冰棍都很少給她買,但女兒的學慣用品卻無論如何也要保證。北京、上海來了好劇團,一定要買甲級票,帶著女兒去看;回來後,要求女兒復述故事。
西湖的群峰和岩洞給了小抗抗許多美好的幻想。玉泉植物園是他們全家星期天最愛去的地方,在松軟的草坪上鋪一塊塑料布,吃著從家裡帶來的便餐,接受爸爸關於草木常識的嚴格考試,然後給媽媽朗誦一首新准備的將參加電台錄音的兒童詩……
每到暑假,母女便去鄉下外婆家。那江南水鄉的拱形石橋,兩岸的桑林,綠色河道兩岸開著紫色的小花,游到淘米籮里的小魚……都使小姑娘充滿了對生活的愛。
媽媽常從學校借口許多書:《灰姑娘》、《丘克和蓋克》、《魯濱遜漂流記》,都是小姑娘非常喜愛的書。有一天,她生病在家休息,兒童書都看完了,便從媽媽枕邊摸出一本剛出版的《苦菜花》,這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就似懂非懂地看起來。小說中廣闊的世界使她驚奇和神往,她覺得文學家真可愛,能告訴人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
從那以後,她讀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凡是出版的新書,只要能夠弄到的,她幾乎全讀了。她最喜歡《青春之歌》、《紅岩》、《歐陽海之歌》和《青年近衛軍》、《卓姬和舒拉的故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她說:「這些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作品,對我世界觀的奠定和文藝觀的形成,發生了積極的影響,古麗娘的第四高度,對於啟發我不畏艱險攀登文學高峰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我覺得文學應當幫助人們的精神變得高尚,幫助人民鏟除一切自私和不道德的東西,去保衛和建設自己的祖國。」
小學五年級那年,她在上海《少年文藝》上發表了第一篇習作《我們學作小醫生》。不久,她收到一位素不相識的編輯的來信,叮囑她千萬不要驕傲。這位編輯就是兒童文學作家任大霖。她不僅是抗抗少年時代學習寫作的引路人,今天,仍然是她創作的老師。她考進中學以後,又發表了記敘文《五彩的牆壁》和《採茶》。她較早地開始創作實踐,並且看到了自己掌握文學形式的可能性。
二
1963年,張抗抗考上了浙江省的重點中學——杭州一中。當年,魯迅先生從日本回國後曾在此任教,現在校園里還設有魯迅紀念亭。張抗抗高興地邁進了這所學校,但是不久,她就感到了社會、學校對她的冷漠:班委委員的「職務」被罷免了;與家庭劃清界線這個要求,不斷地向她提出,而對她多次的入團申請,卻是考驗了又考驗;政治考試她雖然和同學們的答案完全一樣,卻只得了三分;政治老師認為,關於「如何同家庭劃清界線」一題,出身不好的學生,答得再好也不配打五分;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她連參加國慶遊行的資格也沒有了。她過早地承受了精神壓力,也過早地成熟起來。當然,那時她還弄不明白為什麼社會越來越向「左』傾斜,階級斗爭的弦越綳越緊。
她感到幸運的,是她在中學的三年時間,遇到好幾位極好的語文教員,使她受到較好的教育和文學熏陶,使她懂得了祖國語言的美,文學遺產的豐富和寶貴。她的作文經常被拿到班上作範文分析,還得過年級作文比賽第一名。她在回憶那一段生活時說:「像我這樣一個被人另眼看待的『丑小鴨』,也只有在語文老師那裡才能得到一點溫暖、鼓勵和關懷,至今我還感激我的幾位語文老師。」
那時候,學校每年都有文藝匯演,她和同學一起自編小話劇參加演出,像《斗爭在繼續中》、《地下少先隊》等,這些戲都表現出作者的才能和天真活潑的心靈。
她在少女時代,愛好十分廣泛。她喜愛朗誦詩、演戲、音樂和幾乎所有的藝術形式,她更喜愛讀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和蘇聯的名著。
社會、學校、家庭和書本,不斷武裝她的頭腦。盡管有父母、老師、同學的愛,但現實中許多無法理解的矛盾,使她決心執行「出身不由己,道路自選擇」的崇高格言。
從那時起,文學就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使她確立將來一定到工農中去從事文學創作的思想;她甚至有過不念高中,要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去的打算。
到了十六歲,正是她狂熱地接受外界思想的時候,十年動亂便開始了。報上那些激烈的極左宣傳,一個個駭人的浪頭,把她卷進旋渦,又一步一步地把她從父母身邊捲走。
三
《海瑞罷官》的大批判開始以後,她躲進閱覽室,寫出一篇萬言的批判文章,題目是《〈火種〉必須批判》,批判艾明之的長篇小說《火種》。盡管她根本不了解工人階級,但她卻指責作品嚴重歪曲了工人階級的形象。她不是超人,她和當時千千萬萬在中國這塊土壤上生長起來的青少年一樣,犯了時代的通病,歷史的通病。但她是個善於思考的青年,十多年過去了,她一直記取當年這個幼稚病。在我和她第一次見面時,她就講了當年這個教訓,並且說:「今天我回憶這件事,感到難為情。我們這一代青少年,剛剛開始尋覓真理,就在混亂中迷航了。當我到工農中間,經過十多年的磨練之後,我才明白當時輕率狂妄的指責,是多麼幼稚無知。1978年夏天,一個作家訪問團來到哈爾濱,我去看望一位詩人。她把我親切地介紹給他同屋的艾明之的時候,我臉紅了,惶惑不知所以。我很想問他,我們這一代人曾經干過的那種蠢事,你會原諒嗎?我猶豫了好久,終於沒有說。因為老一輩文學家需要的不是懺悔,而是永遠不再重復那種可怕的年代。
在那瘋狂、是非顛倒的最初年月,她在學校狠批「修正主義文藝路線」,狠批「封、資、修的大毒草」,回到家裡,卻幫助父母把所有「封、資、修」的書籍轉移出去;她日夜提心吊膽,怕有人抄她自己的家;批判別的「黑六類」子女,她照樣不肯落後,但又怕批到自己頭上;社會上破「四舊」、「大民主」的轟轟烈烈的氣氛,使她產生對斗爭的渴望,但又痛恨和擔心斗爭到自己家庭的頭上。
她和當時的青少年一樣,參加了紅衛兵的大串聯、大檢閱。她扎著短辮,背個黃書包,整天在外邊東奔西跑,抄大字報,聽大辯論,看批鬥會,喊口號,光陰就在這種狂熱中白白地溜走了。
媽媽不願女兒這樣混下去。有一天,媽媽教過的一個女學生在農場勞動時下水救人犧牲了,媽媽便帶著女兒前去采訪,女兒的心靈被觸動了。她為英雄寫了一首詩,題目叫《你只有十六歲》,在報上發表出來。這首詩體現出十七歲的張抗抗初步形成的人生觀:一個人的生命要為人民發光。
當文化大革命進入奪權階段,青少年可乾的事情不多了,她便開始從家裡保存下來的書籍中尋找精神寄託。從書林里,她認識了普希金、托爾斯泰和屠格涅夫,並愛上了他們。對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她是硬著頭皮讀完的,因為她不喜歡這部書。
書本上的東西和現實生活的矛盾,使她深深陷入苦悶之中。她決定離開城市,離開家,到外邊去看看,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1969年,她得到父親的支持,來到外婆家附近的水鄉插隊。媽媽從「牛棚」里偷偷帶給她一張紙條——「我的小鷹長大了,你飛吧,飛到高高的藍天中去練翅膀……」
富庶而美麗的水鄉沒有給血氣方剛的女孩子帶來歡樂,為爭工分吵架,為種自留地奔忙,很快就使她厭倦了。當支援邊疆農場的名額一下達,潛伏在心裡的遠走高飛的思想,一下子活躍起來。她迫不及待地報名去黑龍江,踏上了冰天雪地的征途。
火車開動了,月台上下一片哭聲,她卻沒有掉淚,書包里藏著從家裡偷來的一本書——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
前面是什麼呢?她想著——自然是鋪滿鮮花的無邊無際的大草原,在上面打個滾,花粉會落在唇上……
四
然而,現實是嚴峻而復雜的,在邊遠的黑龍江也是一樣,她厭惡在艱苦和困難面前怯懦退縮的人,同時,也為當時惡劣的生活環境而感到不滿。生活中為何有那麼多虛假丑惡的東西呢?它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她說:「天真美好的主觀願望與客觀世界的矛盾,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充斥當時文壇的文化專制主義……這一切,都使我陷入深深的苦惱之中,但卻找不到答案。」
正因為她善於思考,她才能從痛苦中自拔出來。
1971年9月,林彪倒台時,張抗抗正在杭州探親。盡管人們沉浸在興高采烈之中,但政治空氣仍然咄咄逼人。不過,她毫不灰心,堅信春天一定會來臨的。第二年年初,她寫了一篇散文,叫《北大荒早春的歌》,表達了當時從痛苦中掙扎出來的復雜情感。
1972年夏天,她在磚廠勞動的時候,以她親身的經歷,寫成了短篇小說《燈》,發表在《解放日報》上。這是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它也確像一盞燈,使作者自己在北大荒朦朧的黑夜裡看到了光明,使她認識到重新學習創作是有可能的。
當時,農場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業余時間是不多的,別的女孩子都在織毛衣,她卻削鉛筆;人家扯皮聊天,她卻作筆記;每逢假日,連隊里幾乎所有的人都出去串門玩耍,她卻趁此良機靜靜地寫上幾天。
冬天,她參加伐木隊,進了久已嚮往的東北大森林——小興安嶺。每日清晨,她起得很早,事先磨好斧子,上山就拚命地干起來,一天任務半天完成,餘下的時間就看書寫作。那黑暗的帳篷,楊木桿兒搭成的床鋪,烤不幹的棉(革兀)(革拉),對她都是那樣親切。當濕的樹桿兒在她枕邊萌出嫩芽的時候,詩情畫意便從她的筆端流了出來,她在《文匯報》上發表了散文《大森林的主人》和短篇小說《小鹿》。
四年過去了,她在農場種菜、壓瓦、伐木、搞科研,當過通訊員……生活中有過艱辛曲折,學習和創作也有過酸甜苦辣。寫字沒有桌子,只好趴在炕沿上寫,墊在膝蓋上寫。後來撿到一張人家不要的破炕桌,她在桌面上貼上魯迅像,又包上一層透明的塑料布,每天作筆記,好像魯迅先生時時都在望著她。她的業余創作,也遭到某些人的中傷和誹謗,什麼「名利思想」,什麼「成名成家」,常常扣在她的頭上。她咬著牙,頂著別人的白眼寫去。農場沒有書讀,讀文學書還會惹麻煩,她就啃《中國通史》。只有回到杭州探親的時候,才算回到書的樂園里。父母想盡辦法借書,一家人互相傳閱、朗讀,並且爭論不休。在假期里,她如飢似渴地讀完了《紅與黑》、《歐根·奧涅金》、《高老頭》等許多名著。在家庭的和諧氣氛中,一切不愉快的遭遇都煙消雲散了。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治癒她心靈上的創傷,也敲開了她的心扉,使她變得更加聰明和更加頑強。
經過生活的磨練和文學作品的熏陶,她的個性越發鮮明了。一位女友曾推薦了本《簡·愛》給她看。在那位女友看來,她類似簡·愛那種依靠自己的力量與命運搏鬥的女性,為了追求平等與自立,她可以忍受最大的痛苦,做出崇高的犧牲。但是抗抗卻說:「我不否認這一點,我願意做一個個性頑強、意志堅定的人,但我最喜歡的小說,卻是哈代的《苔絲》和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這兩個女性為反對封建的傳統習俗和邪惡勢力所作的斗爭,使我震驚,也使我深深受了感動。我敬佩她們為爭取自己的幸福不惜一切代價的勇氣和信念,喜歡她們那種豐富的感情,復雜的內心世界。作為叛逆的女性,我認為她們要比簡·愛更徹底。」
張抗抗所處的環境與同齡人相比更多幾層苦痛。在新中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因為父母蒙受冤屈,她也跟著倒霉。來自學校社會的傷害,政治上的不平等,使她過早地承受了精神壓力;而在北大荒的日子裡,除了飽嘗所有知青的苦難之外,因為她是一個結了婚,又離婚,有了孩子的女人,生存環境的惡劣,精神上的折磨達到了極點。然而磨難愈烈,抗爭愈強,事實正是這樣。她不甘於命運的擺布,敢於追求美,追求愛,追求光明,拼搏向上。十年內亂的那些困難日子裡,她從來沒有被壓垮,也沒有被淹沒。
五
「四人幫」以「無產階級全面專政」的招牌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埋葬了一切優秀的文藝作品,也蹂躪了一切優秀的作家。愛好文學的青年想要寫書,只能在荊棘中悄悄地向前摸索。她明知走上這條道路的後果,但在她二十齣頭的時候,已被強烈的創作沖動得不能自已了。
她學過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把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做為自己的宗旨,來到北大荒以後,總想把在農場的生活和戰斗經歷描繪出來。從1973年夏天開始,她著手准備素材,醞釀提綱,想試一試自己的才能和力量。
1974年春天,她回到杭州治療甲狀腺囊腫。病情稍有好轉,她就全力以赴,投入長篇小說的創作,兩個月寫書二十多萬字。稿子還沒有謄清,就因勞累過度高燒不退,又住進了醫院。一天,她正在堆滿書的床頭量體溫,兩個陌生人拎著一筐蘋果走進來了。他們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編輯,特地從上海趕來,安慰病人靜心養病,並悄悄向她母親要去了原稿。很快,出版社向農場給她請了創作假。她出院以後,用三個月的時間,寫完了第二稿。接著,又去上海修改定稿。一部長篇小說,從初稿到出版,僅僅用了一年時間。
「編輯謝泉銘和陳向明是兩位嚴格的老師,常常是前一天改完的一章交給他們,第二天又退回來。他們的文學修養高,又善於輔導,不斷啟發我挖掘生活素材。這是我一生中永遠懷念和感激的兩個人。
這部描寫知識青年在黑龍江農場生活的長篇小說,取名《分界線》。它反映了張抗抗在這個歷史階段所抱有的一種政治信念。這種信念是長期的正統教育所形成的。她在生活中看到年輕人在逐漸分化,每個人都面臨著新的抉擇;農場辦場中存在的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和知識青年中那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糾葛在一起,出路究竟在哪裡呢?作者試圖用自己的政治信念給復雜的生活作出一個答案。她在作品中贊美了腳踏實地、大搞農場建設的人。主人公耿常炯是個實幹家,他在戰勝澇災、洪水的斗爭中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和思想品質,是可貴的高尚的。在今天的四化建設中,仍然需要創作這樣的青年典型。
1975年小說出版後,她寫過一篇《在生活的激流中》的創作體會,強調生活是創作的源泉,用自己的創作實踐證明主題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產生的,這是對「主題先行」一類文藝理論的有力反駁。
關於這部作品的缺點,她自己說:「這部小說最大的誤差,似乎不是它反映的生活是否真實,而是它僅僅憑著青年人一種善良的願望,去呼籲人們分清真理與謬誤的界線,而作者本人對這種界限也是分不清的。我在小說中鞭撻了口頭革命派,但作為具體的人物形象,卻是不準確的。我批判了一個固步自封、因循守舊、不懂生產而又看不到青年力量的負責幹部,但我無法從根本上指出這種錯誤的根源。這部小說出現在歷史轉變的前夕,由於個人思想認識的局限性,它沒有揭示出生活中矛盾沖突的本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夠真實的……也許我那時過分重視了『浪漫主義』,而使人物過於理想化,這是極左文藝思潮時期文學作品的通病,應引為教訓。」
《分界線》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為「練筆」,作為長篇創作的甘苦嘗試,這對張抗抗是重要的。但在文學的文本意義上,《分界線》不可能超越那個時代,雖然小說中的人物塑造、語言、結構等等,都有她自己的特色。這部作品,大概很少有人注意到,因這部《分界線》,正像很少人關注諶容的長篇《萬年青》和《光明與黑暗》一樣。作為新時期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張抗抗的崛起,也不是一日之功。
這部小說出版以後,她在創作上就寫不下去了。文壇上的種種怪現象,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使她苦惱,使她難以動筆。她說:「我祈求社會進步,希望變革,對舊的傳統勢力無所留戀,希望看到針砭時弊的文學作品。可是,這種變革的希望在哪裡呢?我摸索、尋求,一遍遍,一次次,每到那不可逾越的高牆面前,只有退回來……」她在不斷地解剖自己,探索社會,這個時候,她不曉得:她距離真正的「分界線」,已經不遠了。
⑦ 張抗坑的的簡介
張抗抗195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廣東新會,當代女作家。1969年去北大荒插隊,後報名去邊至黑龍江國營農場,1977年進入黑龍江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畢業,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並任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她於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1987年),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年)。
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以後又相繼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白罌粟》;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77年入黑龍江藝術學校編劇班學習。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反映在新的歷史時期,青年們對不同的婚姻愛情的認識與追求。從此以後,她一直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當代青年事業與愛情的矛盾沖突上。198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在更加廣闊的社會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輾轉矛盾的內心歷程,運用細膩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們內心的創傷和追求。
作為一位作家,張抗抗具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藝術素質,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與痛苦,以敏銳、瀟灑的筆揭示人的心靈底蘊,作品中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和純凈的詩意;另一方面比之於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覺和情緒所左右,而是以一個智者的清醒有意識地將作品當作某些思考的載體,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獨到的思索見長。
後來在中國作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任職,成為專業作家。1988年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名人傳記中將其收入「世界名人錄」。
作品
《赤彤丹朱》
《張抗抗》
《沙之聚》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情愛畫廊》
《永不懺悔》
《張抗抗知青作品選》
《地下森林斷想》
獲獎情況
《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紅罌粟》獲首屆《上海文學》獎、長篇小說《隱形伴侶》獲黑龍江省文學大獎賽大獎、《赤彤丹朱》獲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張抗抗散文自選集》獲東北文學獎散文集一等獎、中篇小說《鍾點人》獲《東海》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1995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8年獲中國首屆女性文學創作獎、其它各省市刊物獎數十次、各報副刊全國獎數十次.
主要經歷
1972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燈》,1975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分界線》。反映黑龍江農場知識青年的生活。以後又相繼發表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夏》、《白罌粟》;中篇小說《淡淡的晨霧》、《北極光》、《在丘陵和湖畔有一個人……》等。她還寫了中篇童話《翔兒和他的氫球》和散文集《橄欖》,出版了長篇小說《隱形伴侶》。作品中《夏》獲1980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有《城市的標識》等多部作品進入了小學課本。
獲獎情況
《夏》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淡淡的晨霧》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紅罌粟》獲首屆《上海文學》獎、長篇小說《隱形伴侶》獲黑龍江省文學大獎賽大獎、《赤彤丹朱》獲東北文學獎長篇小說一等獎、《張抗抗散文自選集》獲東北文學獎散文集一等獎、中篇小說《鍾點人》獲《東海》全國純文學最高稿酬獎、1995年獲莊重文文學獎、1998年獲中國首屆女性文學創作獎、其它各省市刊物獎數十次、各報副刊全國獎數十次……
作品翻譯情況縱覽:(據不完整資料統計)
短篇小說《愛的權利》:(德文、法文)在德、法國出版
短篇小說《夏》:(日文、法文)在日本、法國出版
短篇小說《牡丹園》:(英文)發表於加拿大某刊
短篇小說《白罌粟》:(德文)發表於德國某刊
中篇小說《北極光》:(英文、德文、俄文)在國外出版
短篇小說《空白》 《睡神在太陽島》 (39--41--37)
《我們需要兩個世界》、《北極光》節選等 《中國文學》
長篇小說《隱形伴侶》:(英文)新世界出版社
散文集《花的節日》(英文,多人合集):遺失的日記、
我的節日、恐懼的平衡、出售與投資、鸚鵡流浪漢、尋回自然
中國譯林出版社
中篇小說《殘忍》:(法文)法國巴黎BLEU DE CHINE出版社
中篇小說《殘忍》:(英文)香港大學《譯叢》
主要作品專集目錄
····················
短篇小說集:
《夏》 1981年11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紅罌粟》 1986年10月北方文藝出版社
中篇小說集:
《張抗抗中篇小說集》 1982年7月中國青年出版社
《塔》 1985年5月四川文藝出版社
《陀羅廈》 1992年7月華藝出版社
《永不懺悔》 1994年10月香港天地圖書出版公司
《永不懺悔》 1995年5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銀河》 1996年12月長江文藝出版社
散文集:
《橄欖》 1983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
《小說創作與藝術感覺》 1985年6月百花文藝出版社
《地球人對話》 1990年6月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野味》 1992年3百花文藝出版社
《你對命運說:不!》 1994年1月上海知識出版社
《恐懼的平衡》 1994年4月華藝出版社
《牡丹的拒絕》 1995年3月春風文藝出版社
《張抗抗散文自選集》 1995年5月天津百花出版社
《故鄉在遠方》 1995年6月四川人民出版社
《柔弱與柔韌》 1996年5月湖南文藝出版社
《沙之聚》 1996年6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山野現代舞》 1998年2月陝西人民出版社
《滄浪之水》 1998年1月江蘇文藝出版社
《女人的極地》 1998年4月台灣業強出版社
《風過無痕》 1998年9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鸚鵡流浪漢》 1998年11月重慶出版社
《女人說話》 1999年9月江蘇人民出版社
2 張抗抗作品目錄
長篇小說單行本:
《隱形伴侶》 1986年12月作家出版社先後6次印刷
《隱形伴侶》 1995年5月華藝出版社再版
《赤彤丹朱》 1995年5月人民文學出版社
《情愛畫廊》 1996年4月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
《情愛畫廊》 1998年12月台灣業強出版社出版
其它:
《張抗抗代表作》 1991年,北方文藝出版社
《張抗抗兒童文學作品選》 1991年6月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張抗抗自選集》5卷 1996年6月 貴州人民出版社
《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張抗抗卷》
1998年10月 人民文出版社
《張抗抗影記》 1998年10月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荒冰河》(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
1998年10月吉林人民出版社
小說改編情況:
《隱形伴侶》改編為8集電視連續劇,已播映
《情愛畫廊》改編為20集電視連續劇,已播映
和所有的同齡人一樣,張抗抗沐浴過燦爛的陽光,遭遇過文革的苦痛,人人都是中國生活舞台中的一個角色。然而張抗抗能成為一個作家,達到思想與藝術的輝煌,卻有著大背景下屬於她自己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