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投資是指經過透徹的分析,在保住本金的基礎上,希望獲得合理的回報。不符合這一要求的即為投機!
透視巴菲特式投資心理:招招針對人性弱點
巴菲特法則是沃倫•巴菲特42年成功投資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則,核心精髓包括價值投資、邊際安全原則、集中投資組合、長期持有股權等,秉持巴菲特法則的投資者如凱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考慮到美國股市在過去20年增長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資者未能盈利的嚴峻事實,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史證明巴菲特法則是投資界的黃金法則。
然而,盡管巴菲特法則為廣大投資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應用巴菲特法則獲得成功的人還是鳳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則執行的最大難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本性的理解與超越,二是對投資價值判斷的專業性。前者涉及人類心理的奧秘,後者涉及對股票背後商業運營的洞察力(將另文論述)。任何投資市場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動,因而對他們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資市場的獨特視角。
直覺判斷與四大錯覺思維
「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
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人類的直覺,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心靈活動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卻無法知曉。」人類的思維、記憶、態度都是同時在兩個水平上運行的,一個是有意識和有意圖的,另一個是無意識和自動的。我們的所知比我們知道自己所知的還要多。
直覺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基因優化的結果,是人類反應及處理問題時的心理捷徑。股市中恐懼、貪婪、樂觀、悲觀等情緒均是無意識的自動的直覺反映,是人類的本性。為什麼人們會瘋狂地追漲(貪婪)、殺跌(恐懼)?為什麼股市不斷重演非理性繁榮與非理性蕭條的循環?就是因為直覺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直覺判斷一方面節省了人類的心智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帶來了錯覺思維。由於直覺存在敏感性、即時性、既定模式反應等特徵,直覺在進行判斷與決策時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從而使人們產生了事後聰明偏見、過度敏感效應、信念固著現象、過度自信傾向等錯誤思維,這在股市投資決策中充分反映了出來。
1.事後聰明偏見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復雜性與難度。事後聰明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資中盡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對伯克夏•哈撒韋的投資(當年主要以紡織業為主)給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他被迫將持續虧損的紡織業務關閉。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資准則,即投資於保持一貫經營原則的公司,避開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該公司的經營者做得更好,能夠扭虧為盈。「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巴菲特承認,「但是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2.過度敏感效應
過度敏感效應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傾向於高估與誇大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影響因素,而低估影響整體系統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從而作出錯誤判斷,並對此作出過度的行為反應。敏感能使人們及時發現異常現象並加快對此的反應速度,但也會加大反應的幅度,使反應過分。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9•11」事件後,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毀紐約世貿雙塔的情景極大刺激了美國公眾的神經,於是人們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險性,傾向於選擇其他旅行方式,美國航空業隨之進入大蕭條期。然而,數據統計顯示,即使考慮到「9•11」事件的航空災難,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車旅行的三分之一。過度敏感效應在股票市場投資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在股市上漲時,人們往往過分樂觀,傾向於相信大牛市是永無盡頭的,於是過分推高了股票價格;而股市下跌時,人們往往過分悲觀,傾向於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於是過分打壓了股票的價格。巴菲特認為正是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使得股票價格圍繞其價值進行過分的波動,為投資帶來機會。他認為好的投資者應當利用這一現象,在別人貪婪時恐懼(1969年當巴菲特發現股票市場中人們已經陷入瘋狂時果斷拋售了所有股票,並解散了投資基金),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1973、1974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進入熊市後,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倉成功抄底)。巴菲特認為,「股票市場下跌在某種情況下不是壞事,投資機會正是從投資退潮中顯露出來。」
3.信念固著現象
信念固著現象是指人們一旦對某項事物建立了某種信念,尤其是為它建立了一個理論支持體系,那麼就很難打破人們的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時他們也往往視而不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理論與解釋是正確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閉。
信念固著現象是股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股票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預測股市的漲跌與股票價格的波動,各類證券分析機構也通過預測股價波動獲取收益。然而,人們往往會落入信念固著的思維陷阱,在滿倉時忽視下跌信號的出現,而在空倉時忽視上漲因素的累積。巴菲特看透了這一思維誤區,主張理解投資與投機差異,認為應理性投資而不應非理性投機。應當說,這就是巴菲特法則的思想精髓——價值投資。
凱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釋過投資與投機的差異。凱恩斯認為:「投資是預測資產未來收益的活動,而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對格雷厄姆來說,「投資操作就是基於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所關注的就是資產——在我們這里是指公司——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你是投機者,你主要預測獨立於公司的價格變化。」以上述標准來看,中國股市目前還是一個投機氣氛濃厚的市場。
4.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是指人們在對過去知識進行判斷中存在智力自負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對目前知識的評價和未來行為的預測。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出過錯,但我們對未來的預期仍然相當樂觀。造成過度自信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傾向於在他們完全正確的時刻回憶自己的錯誤判斷,從而認為這只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與他們的能力缺陷無關。過度自信傾向幾乎影響了每一個人,約翰遜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尼克•里森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可以說過度自信傾向是人類理性決策的最大敵人,這一傾向還容易使人們產生控制錯覺,就如賭徒,一旦贏了就歸因於自己的賭技與預見力,一旦輸了就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從理性角度來看,進行賭博與購買彩票從概率上來說是一場必輸的游戲,然而還是有無數賭徒與彩民由於控制錯覺而沉迷於此。
真正擺脫過度自信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人都堅信自己能夠判斷出大盤的漲跌趨勢,並通過「逢低買入與逢高賣出」來獲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將遠遠超出大盤指數的漲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據統計90%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投資收益落後於大盤指數的增長,盡管這一統計數據是如此明顯的證據,人們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那部分10%的投資者,而拒絕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組合,認為這是對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認為大盤是無法預測的,能夠把握的是對股票背後公司價值的評價與未來收益的預測,因此他從不期望於通過預測大盤來獲益。
此外,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在伯克夏•哈撒韋公司1998年年會上他說:「我很敬佩安迪•格羅夫和比爾•蓋茨,而且希望把這種敬佩通過資金支持他們轉化成行動。但是說到微軟與英特爾,我不知道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而且我也不喜歡玩那種對方占優勢的游戲。我花所有的時間考慮技術,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這個行業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個聰明的人。確實有人能分析這個行業,但是我不行。」
從眾與群體極化
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
從眾是指人們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信念。旅鼠行動是經典的從眾案例,這種生長在北極的小動物每當種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跳海,自殺身亡。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從眾研究試驗中,人類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從眾傾向。
從眾可以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可以強化群體成員最初的觀點與信念。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準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從眾與群體極化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拚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拚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沖動。這種從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范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制從眾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教導他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如果你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上獲得符合邏輯的結論,那麼不要因別人與你的意見不一致而放棄,「你的正確或錯誤都不會是因為別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數據與邏輯推理正確。」巴菲特遵循了老師的教導,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並將抵制行業慣性作為他所歸納的12條最重要的投資准則之一。在對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他歸納了37家投資銀行的失敗原因:「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為。」
根據合理的數據與邏輯得出的理性判斷,從不為他人的觀點所動;他只投資於自己搞得懂的產業與公司,在公司調研上親力親為,從不藉助他人的判斷。他將投資活動比喻為打
棒球,他認為投資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沒有選擇地擊打投過來的每一個球,而投資只需要選擇擊打那些最有把握擊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適的球沒投過來之前你只需要躺著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說,巴菲特是少數有理性與勇氣爬出虛假信息洞穴獲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與事實真相
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
國外一些研究 伊拉克問題的專家指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出身平民,精明能幹,通過奮斗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但他作出了兩次關鍵性的重大決策失誤,導致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次是入侵科威特,這是基於美國不會武力干預的判斷;第二次是在核武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這是基於對自身武裝力量的過高估計。為什麼像薩達姆這樣精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呢?專家分析,薩達姆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觸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級官員所壟斷,而這些官員往往或是依據自身利益來歪曲、加工與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以此保住官位。於是薩達姆呆在虛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實真相,作出基於錯誤信息的錯誤判斷與決策也就理所當然了。
投資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資市場上活躍著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公募與私募基金、證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資咨詢機構、媒體、銀行、律師及審計事務所等主體,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每個個體都處於食物鏈的某一個環節,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時常有意識或下意識地發布、製造、誇大、歪曲信息。由於信息發布者「裁剪」信息的內容,不少人被虛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縱,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與莊家相互勾結,配合莊家對股價的操縱而製作財務數據、發布虛假消息,最終受損的是普通散戶。此外,普通投資者對龐雜信息的識別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階段我國擬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的緊縮效應就被高估,而我國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數(3.2個百分點)使普通投資者低估了通脹的可能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CPI指數的構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樣不天天緊張地盯著盤面的變化,這使得他的投資工作非常輕松,他有時甚至在家中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工作,美國股市上世紀80年代末崩盤的那一天他甚至無暇關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應對人性的弱點
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觀地說,直覺、從眾等人類本性並不是絕對的缺點,我們的主觀體驗是構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類對藝術和音樂、友誼與愛情、神秘性與宗教體驗的感受源泉。但必須承認,上述人類本性會造成錯覺思維、錯誤判斷和錯誤行為,這一現象在投資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巴菲特法則的核心並不是他所創立的12條投資法則,任何所謂投資真經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靈,只有其背後的真正原則與規律才會永恆,巴菲特在投資活動中對人性心理弱點的克服與利用正是這種永恆的法則與邏輯。人性之所以被稱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於自身並難以克服,但仍然有應對之道,人們可以從態度、反思、試錯與時間四個維度來修煉自己,克服人性弱點,獲取滿意的投資收益。
首先,正確的態度是克服心理弱點的基礎。
我們應當正視與承認人類具有局限性這一事實,這種對人類能力的自謙與懷疑是科學與宗教的核心所在。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對此有精彩的論述,「科學同樣包括直覺和嚴格檢驗的相互影響。從錯覺中尋找現實需要開放的好奇心與冷靜的頭腦。以下觀點被證明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在投資活動中樹立這一態度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極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就不能最大限度獲取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發現環境的轉變與新的規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與操縱,從而陷入無數的投資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方法。
正如蘇格拉底的曠世名言所說:「不加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與總結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資活動與投資決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認識到,「任何一個單獨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為世界是很復雜的。任何一個真理如果脫離了和它互補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資決策之前,不要先入為主與過分自信,務必從反對這一投資決策的角度進行思考,試著提出反對的道理與理由,或是咨詢其他投資人的意見,尤其重視反對者的意見,這種反思與多重思考會極大地完善、豐富與修正你的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決策的質量。
再次,試錯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手段。
人類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資市場是錯綜復雜與不斷變化的,人們不可能窮盡投資決策所需的一切信息與規律,因此有效檢驗投資決策正確與否的手段就是試錯,對可能的投資方法與對象進行嘗試性投資,將投資手段與方法放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對試錯的批評可能在於兩點,一是認為試錯的代價過於高昂,二是投資的時效性,當發現投資機會時該機會已喪失。對第一種批評的對策是將降低試錯籌碼,當確認投資決策有效時再進行大筆投資;對第二種批評的對策是試錯檢驗對象的選擇,不是具體的投資對象(如具體的股票),而是投資的規律與哲學的檢驗(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資規律)。
最後,掌握投資決策時間是克服心理弱點的補充。
人類的心理本性具有極強的時間敏感性,在理性與感性的斗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強變弱,理性往往由弱變強。人類大多數的錯誤都是出現在一時沖動的情形下,人們常常會在一時沖動下做了某種行為,事後又追悔莫及。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事情剛剛發生之時,會誇大導致事情發生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維偏見與決策失誤。這在人類投資活動中也很常見,大漲與大跌都會在發生之時極大地刺激人們的神經,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買入與賣出的沖動,而沖動情況下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Ⅱ 如何成為一個聰明的投資者
聰明的投資者是一步步走向成功的,而不是一步登天。投資比較簡單,但是如何持續下來一直不落於下風呢。選擇的重要性是一個投資者必須重視的,聰明的投資者擁有的幾點條件:
時刻不忘學習。學習投資知識,學習那些成功的投資者是如何走向成功的,時刻不忘記學習,畢竟知識的力量是巨大的,那些投資人的思維思想都是通過學習提上去的。
有著不一樣的耐心與毅力。內心有著比常人更高的耐心與信心,堅持自己認定的選擇。投資者不僅要對自己有信心,而且還要有著敏捷的思維,思考事情的前因後果要全面。
擁有自我約束力。自我控制,自我約束,這是投資者必須做到的。自我約束自己,能夠在正確的情況下做出正確的判斷。
能夠掌控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不要因為一份情感或情緒,而影響了自己對投資的判斷,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做錯事,自我反省。具有遠見卓識,能夠猜測到以後的發展趨勢,這就是有遠見。投資失利時,記得反省自己,是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下次投資時一定要注意,這才是聰明的投資者。
遇事沉著冷靜,投資不慌不忙。投資時,有著敏捷的思維,思考前因後果,不要慌亂的孤注一擲,投資者是投資少賺得多,如何能夠賺的多,就要遇到事情冷靜一些,不要慌張。
語言與行動一致。說出的話,做出的事,要一致,不要只說不做,這是一種判斷力,還是一種思維敏捷力。成為聰明的投資者不僅要信守諾言,還要付諸行動,去實現。
Ⅲ 股票市場、股指期貨、股票期權期權市場相互怎麼影響,哪個市場變動了,會多久反映到股市上,怎麼抓住機會
股票相當抄於一個市場里的各家門店,股指則是統計的門店的交易狀況,期權感覺就是規范化的遠期合同。之間自己感覺關系很難用多久反映出來,市場是非理性的。就算有時候大勢判斷對也會被悲劇的,看自己性格等諸多因素。感覺老虎基金就是被旅鼠效應給害得
Ⅳ 為何每當旅鼠的數量膨脹時都會出現大規模自殺現象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聽說過“旅鼠效應”,當旅鼠的數量急劇膨脹的時候,它們就會變得很焦躁,並且不再進食,然之後它們會一直向前遷徙,當它們來到懸崖邊上的時候便會一起跳下去,墜入海中。平時我們會用這個詞語來形容人們跟風隨大流的行為。
在股市上,巴菲特也曾用“旅鼠”來比喻證券機構,說明股市所存在的跟風現象。在1958年的時候,《白色曠野》獲得奧斯卡動物紀錄片的金像獎,紀錄片當中出現了大量的旅鼠墜下懸崖的畫面,不過後來拍攝組說明這並不是真正的畫面,而是在實驗室當中布置出來的場景,紀錄片當中旅鼠掉落的並不是真正的海洋,而是實驗室的桌子下面。很多人在觀看這部紀錄片之後就誤以為旅鼠會出現大規模自殺的行為,不過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了這不是事實。
旅鼠除了繁殖能力驚人之外,它們的食量也是很驚人的。它們每一餐可以吃下比自己重2倍的食物,而且它們幾乎什麼都吃,草根、苔蘚和草莖都是它們的最愛。據相關數據統計,旅鼠每一年可以吃下45公斤的食物。不過旅鼠並不會持續爆發性的增長,科學家發現一旦旅鼠的數量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有一部分的旅鼠死去。截至目前,旅鼠為何會在數量急劇增加的時候死去也成為科學家難以破解的謎團。
Ⅳ 旅鼠效應的效應
旅鼠是一種小型嚙齒類動物。其行為至今不被人類所理解的是,每隔一段時期,就有大批旅鼠成群結隊奔向大海,自投魚腹。在金融界,人們常常將非理性的金融活動比喻為旅鼠行動。
我決不會將 以來出現的所謂全民炒股比作旅鼠行動,畢竟居民將部分儲蓄存款轉換為股票投資有著預期收益上的巨大差異,並且就抵禦通貨膨脹而言,持有權益類資產的效果遠遠要比持有儲蓄存款好得多,特別是持有績優公司的股票,因此,居民增持股票是非常理性的活動。
在我看來,能夠比作旅鼠行動的未必不是當前有著明確持續緊縮傾向的貨幣政策。
無論是漢朝初年的中國學者賈誼,還是上個世紀英國最偉大的經濟學家凱恩斯,以至所謂現代貨幣數量理論之父美國人弗里德曼,貨幣政策都足以通過改變貨幣供給數量影響價格水平,即:價格下降,增發貨幣;價格上漲,減少貨幣。但是,中國經濟 的情況與當年的英美兩國(更不必說2000多年前的漢朝)有著很大的區別,並集中體 高儲蓄率。論及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總量對GDP的比率,2006年末已高達187.2%,比2000年的138.3%大幅提升了48.9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居民儲蓄存款以及外匯占款持續快速增長的結果。對比之下,美國 的信貸總量對GDP的比率大致為68%,中國貨幣市場之獨特現象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 中國經濟還有什麼特別之處,那不能不說是價格水平主要是由貿易和供給決定的,類似大豆進口價格上漲帶動食用油價格上漲,原油價格上漲帶動成品油價格上漲,或者居民適用住宅的供給不足導致住宅價格上漲,以及病床供給不足導致醫療費用上漲等等。相反,消費需求之於價格的影響看上去並不十分明顯,至少算不上是主要因素。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儲蓄從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一般地講,儲蓄是總供給減去最終消費的結果,而儲蓄對價格水平的影響是通過推遲購買實現的。這使得儲蓄有著推遲的消費這一特徵。於是,當我們說當前價格水平難以接受的時候,我們應當感謝居民的儲蓄行為,因為儲蓄推遲了消費,以至於原本較大的當前消費需求由於儲蓄的緣故被大大壓縮了。謝天謝地,如果中國人不熱衷於儲蓄,就 的供給水平而言如何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呢?
接下來,人們或許願意接受央行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畢竟持續加息特別是較大幅度地上調中長期存款利率,可以吸引更多的儲蓄存款,由此抑制當前的通脹壓力。
請注意,由加息產生的抑制通脹壓力作用僅僅是當前或短期的,絕對不存在長期效果。問題的關鍵在於,儲蓄既是推遲的消費,也是明天的消費。如果今天的儲蓄在明天轉換為消費,是不是會改變明天的消費對價格水平的影響,不是約束價格,而是刺激價格上漲以致發生更加嚴重的通貨膨脹呢?
進一步說,如果儲蓄能夠正常地轉化為投資,用以增加明天的供給,那麼,即使今天的儲蓄轉換為明天的消費,明天的消費也不至於面對供給不足,當然也不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的問題是,持續緊縮的貨幣政策在鼓勵居民增加儲蓄的同時也在制約儲蓄向投資的轉換,加上較多行政色彩的其他宏觀調控政策手段同樣以限制投資為重點,於是,在由此導致供給增長不足的前提下,未來價格水平必將由於推遲的消費轉換為現時的消費而失控,以至於未來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可能性也在持續加大。
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我們沒有理由不賦予貨幣政策足夠多的前瞻性,更沒有理由不要求貨幣政策符合本國的實際情況。這使我再次聯想到陳雲經濟學。陳雲曾告誡決策層:「我們應該用90%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去決定政策。」
那麼,面對可能是當今世界最為復雜的中國貨幣市場,央行真的弄清情況了嗎? 大跌時群體恐慌的「旅鼠效應」發生,而投資機會也在這時降臨。在經歷了上輪大跌行情後,即使是最樂觀的劵商研究員,也難以相信股市能如此迅速地抹平暴跌後的傷痕:深成指在5月30日後的五個交易日里,最多下跌20.87%。可是,其後竟連拉7陽,以逼空的方式創出歷史新高。
打開深成指的日K線圖,一個典型的V形反轉讓人感嘆牛市的美妙。在調整市道中,無論是機構還是個人投資者,大都堅信深滬股市中長期大牛市格局不變。可是,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在最恐慌的時候,拋售手中的股票呢?本文試圖為您解碼。
市場上突然沒有了買家。前兩周,深滬股市遭遇大牛市裡的恐慌:自5月30日至6月5日,很多股票以跌停方式進行拋售。其中,英大集團以連續五個跌停板,成為深市上市公司中「跳水冠軍」。其股價從17.95元,一直跌至10.63元,短期跌幅達40.78%。
在個股基本面沒有發生突變的情況下,僅僅是因為政策遏制過度投機的信號,數百隻股票像英大集團一樣,突然遭到市場大肆拋售。
跌停,通常意味著個股流動性的消失。是什麼的恐懼,令市場上大面積的股票突然沒有了買家呢?
「調高印花稅的舉措突然出台,多少出乎市場預料,因此引起激烈反應。在情緒化狀態下,人們一時很難理智對待,所以也就有了股市的嚴重超跌。」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師桂浩明認為,暴跌開始的時候大家一時都無法適應,很多投資者不顧一切地奪路而逃,以至於整個市場都出現了恐慌,形成了連續跌停的行情。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也不是毀於某一天突然降臨的厄運。從5月30日開始的股市大跌,表面上看,是上調印花稅政策的結果,但是,更多的是因為估值上升過快、結構性泡沫快速膨脹,市場短期獲利籌碼太多,需要通過震盪來進行換籌。
市場普遍認為,在深滬股市 單月換手率超過100%的背景下,管理層上調印花稅,採取適當政策抑制過度投機是正確的,但調整的方式,卻是導致本次大調整的導火索。
撤離市場通道很狹窄。據悉,每一輪大牛市,總是放大了財富效應,並吸引著大量新股民入市。數據顯示, 頭4個月新增開戶數分別高達342萬戶、127萬戶、401萬戶、670萬戶!僅 頭4個月就新增1540萬戶,是去年全年新增開戶數的3倍多。而在5月28日,全國新增A股開戶數創38.53萬新高,滬深股市帳戶總數已達10027.36萬。
投資者的突然增多,導致過多的錢追逐過多的股票,投資機會頓時減少。這讓投資界想起著名的旅鼠現象:挪威旅鼠每十年就劇增一次,不得不通過大規模的遷徙行程來覓食,但結局卻總以集體投海自盡的方式告終。
Ⅵ 望大家能描述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例如從眾效應啊,等等~~謝謝!!!
從眾效應(conformity):從眾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准則,作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採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引起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入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里,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里的大聲喊叫……公眾幾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一是受眾對已經有了定論的職業傳播者和信息作品,幾乎沒有人會再提相反的意見;
二是從眾能夠規范人們接受行為的模式,使之成為一種接受習慣;
三是某種一致性的群體行為能夠形成接受「流行」,如「流行歌曲」、「流行音樂」、「新書熱」等;
四是會對那些真正富有獨創意義的信息作品加以拒絕,從而挫傷少數傳播者探討真理的積極性;
五是多少抑制了受傳者理解信息的個人主觀能動性。因此,從眾效應也是優點與缺點並存、有利與不利同在。
從眾效應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在真實的或臆想的群體壓力下,在認知上或行動上以多數人或權威人物的行為為准則,進而在行為上努力與之趨向一致的現象。從眾效應既包括思想上的從眾,又包括行為上的從眾。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從眾效應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其作用取決於在什麼問題及場合上產生從眾行為,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具有積極作用的從眾正效應;
二是具有消極作用的從眾負效應。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有利於建立良好的社會氛圍並使個體達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通常從眾行為的結果有三種可能性:一是積極的一致性;二是消極的一致性,三是無異議的一致性。 [編輯本段]從眾效應概述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編輯本段]從眾效應例子 從眾效應是一種追隨別人的行為的常見的心理效應。這種效應有時是積極的,如別人獻血你也去獻;有時是消極的,如看到別人在公園摘花,自己也跟著去摘花。
有這么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里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嗓音向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此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里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的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有一個晴朗的夜晚,滿天星斗,許多人站在車站站台上等待即將到來的火車。此時,一個人仰著脖子晃動著腦袋往天上尋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為他看到的人造衛星、流星或不明飛行物,也跟著向天空動張西望。其實,這位先生只是脖頸酸痛,他是在做放鬆活動,並非觀察天空。那些跟著仰望星空的人實際上是被從眾效應左右了。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作出勇敢之舉;消極的從眾效應則互相壯膽干壞事——如看到別人亂穿馬路,不少人也跟著走捷徑。有人正是利用從眾效應來行騙人之術,最生動的例子是玩所謂的「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裡,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被從眾效應激化,也參加押寶。當然,結果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與的三五人同莊家全是一夥的。
聚眾鬧事行為多是由於個性化效應和從眾效應激發起來的沖動行為。 [編輯本段]從眾效應故事 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
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
爺爺聽罷,嘆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效應。所謂從眾效應,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編輯本段]從眾效應實驗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它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它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系統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它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系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准,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准。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里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里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裡面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小澤征爾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地方,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結果仍覺得不自然。
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判斷。
大多數都認為從眾行為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因此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實際上,對待從眾行為要辨證地看。 [編輯本段]談判中的陷阱——從眾效應 旅鼠是愚蠢的動物。在群體遷徙中,當一隻受到驚嚇的旅鼠跳下懸崖時,其他的旅鼠也會盲目地跟著它跳下去。這就是從眾效應。人往往會被身旁多數人的行為,心情感染,在形勢比較好的時候從眾;在遇到危機的時候,迷茫了也會從眾。舉個例子來說,有的人在交易過程中也很可能為房子、畫作和公司開出越來越高的價格,僅僅因為其他人—大多數是他們沒見過的陌生人—願意開出類似的價格。要融入集體或隨大流的心態是導致這種行為的強大因素。這種心態在告訴你,別想了,跟著大家做就行了。只有聰明的談判者才不會上當。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我們應採取以下策略:
首先,對任何「熱點」都持冷靜態度,做好熱門交易都極有可能迅速變「冷」的心理准備,迅速設立停損位,一旦熱點變冷,接近停損位,立即出手。在我們進行一筆大交易之前要有耐心,花點時間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實地考察和分析工作。抵制迅速達成交易的誘惑。 然後,對於熱點我們要關注長期利益,警惕那些基於「早進場,早得利」理念的交易。這種交易的高風險可謂是名聲在外。最後,我們要學會逆向思維, 趕潮流的人通常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因此,要逆潮流而動,挖掘從長遠來看有很大發展潛力而當下還不流行的機會。這是針對「熱點」,相反針對冷點呢,危險中有機會,也不要從眾。就像現在股票,我一個朋友在上證A股指1296的時候賣房子賣車子,二百多萬投進去,現在已經有將近23倍的利潤。而在半個月前,他已經徹底退出股市,連基金都不買了,到內地大城市去買房子。
那麼我們怎樣利用人們的這種從眾心理呢?首先要他們慢慢認定一個趨勢。然後他們才會從懷疑到相信,從相信到信任,從信任到信賴,從信賴到狂熱。怎樣達到這個目的呢?每一個階段都讓他們獲利,但是讓他們為了獲得更多,投入更多,最後就是我們收獲時間。 [編輯本段]由"從眾效應"想到的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紅燈亮了,然而路面上並無車輛行駛。這時候,由一人不顧紅燈的警告穿越馬路,接著兩人、三人……人們蜂擁而過,置身其中的你會怎麼做呢?倘若你還留在原地,不但別人會說你傻,恐怕連你自己也會這樣認為了,這就是被稱為「從眾效應」的現象。
一件事情,首先不論好壞,只要由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擁而至。「一人膽小如鼠,二人氣壯如牛,三人膽大包天」,反正人多,誰怕誰?於是生活中由許多的現象由於眾人的參與而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譬如隨地吐痰,隨處小便,隨意跨欄……若是不幸被人逮著,卻極為憤憤不平了:憑什麼單抓我了?由本事你把所有xx的全都抓來?盡管如此,「隨意」仍在繼續。大家只是想:被逮著了算倒霉,這等方便,不幹白不幹。中國人是很會圖方便的,於是我們貪圖小利的心理在這里暴露到極致。
我們常常認為大眾承認的東西就是好的。對於每樣新鮮事物,一個人做,那叫「傻子」;兩三個人做,被稱為「從眾」;十幾個人乃至百千人做,則可以稱之為「流行」了。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無法自已,我們很難自已,因為誰都不願搞特殊,受嘲諷,到頭來鬧個「傻子」的「罪名」。
那麼,同樣的情況在西方發達國家又是怎樣呢?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中國人站在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十字路口,紅燈亮了,路面上沒有車輛行駛。中國人習慣性地穿越馬路,走到一半突然發現前後沒人,回頭望去,外國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詫異地看著他:「你有毛病啊?!」中國人臉刷地紅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幾個月後,中國人回祖國探親。一次在一個十字路口,照例的紅燈亮了,路面上沒有車輛行駛。中國人習慣性地站在原地等候,卻見周圍的人全部若無其事地橫穿馬路,其中一人詫異地看著他:「你有毛病啊?!」那個中國人愕然了。
這個故事以含淚的幽默告訴我們什麼?是簡單的入鄉隨俗嗎?為什麼人家就能這么文明?為什麼我國國民每年因車禍造成的死亡率居高不下?為什麼我們在有人已付出血的代價後還要去重蹈覆轍?在有些外國人眼裡,對我們這種行為的解釋甚至是「中國人太多了,死幾個不要緊的」,真是這樣嗎? [編輯本段]警惕「從眾效應」 假如每一片雲都一模一樣,「黃山雲海」又怎能令人稱奇?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轍,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筆下生輝?假如每棵樹都懼高怕危,松柏又怎能在萬綠叢中鶴立雞群?自然界如果從眾,我們將喪失許多美麗;人如果一味從眾,也終將跌入失敗的谷底。
「從眾效應」是對科學的扼殺。許多的創造發明都是對思維定式的挑戰,許多科學理論的提出也都是對傳統權威進行沖擊。假如科學家們一味從眾,又怎能讓科學真理的光芒普照大地?當人們一味迷信亞里士多德的權威時,只是伽俐略沒有從眾,堅持自己的科學理論,用活生生的實驗挑戰權威,反對從眾,從而讓科學之光照亮大地。當人們都對「地球中心說」深信不疑時,只有哥白尼沒有跟隨世人的步伐,從而走來了「太陽中心說」的道路。假如伽俐略和哥白尼他們也一味從眾,不懂創新,那麼科學和真理將不知何時重見天日。
「從眾效應」可以埋沒真理,同樣也埋沒優秀的文學作品。當文人們都畏懼文字獄。不敢進行文學創作,醉心於古籍整理之時,而家破人亡的曹雪芹依舊冒著生命危險進行《紅樓夢》的創作。如果他也一味從眾,那麼中國的小說史上將喪失一顆璀璨的明珠,曹雪芹也不會在眾多文人中脫穎而出,流芳百世。當世人都鄙視恥辱,為保名節而選擇死亡之時,司馬遷頂住了巨大的壓力毅然選擇了宮刑。當他遭人唾棄之時,當他不被世俗所容之時,他依舊沒有像先前許多仁人志士為保名節而自殺。這樣「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才能得以保全。試想一下,如果曹雪芹和司馬遷都隨波逐流,踐行「從眾效應」,那中華文學史將會失色不少。
當今世界,是個性解放的世界。社會需要的是多種多樣的人才。對於高三畢業生來說,在選擇專業,確立志向之時,就不可跟隨「從眾效應」,盲目選擇所謂熱門專業,否則自己的真正價值得不到體現,後悔的將是我們自己。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擺脫「從眾效應」,創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編輯本段]從眾效應結論 在特定的條件下,由於沒有足夠的信息或者搜集不到准確的信息,從眾行為是很難避免的。通過模仿他人的行為來選擇策略並無大礙,有時模仿策略還可以有效地避免風險和取得進步。 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隨大流走,則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從眾效應」。
Ⅶ 人類可以在旅鼠身上得到什麼啟示
一隻旅鼠,往水裡跳下去,期於的都會跟風跳下去,不停的游,漫無目地游知道最後筋疲力盡死去。
巴費特先生把旅鼠,曾經拿來比喻證券機構,來說明股市的跟風效應,最後給我們的忠告是,不要相信市場而要相信自己。
鼠臂蟣肝:
猶言鼠肝蟲臂。謂或為鼠臂或為蟣肝,指人世變化無常
鼠竄蜂逝:
形容紛紛跑散
鼠竄狗盜:
像鼠狗那樣奔竄偷盜
鼠竄狼奔:
形容倉皇亂逃
鼠肚雞腸:
猶言鼠腹雞腸
鼠腹雞腸:
比喻人器量小,不能容人
鼠腹蝸腸:
猶言鼠腹雞腸
鼠肝蟲臂:
①語本《莊子·大宗師》:「偉哉造化,又將奚以汝為?將奚以汝適?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原意為以人之大,亦可以化為鼠肝蟲臂等微賤之物。後因以「鼠肝蟲臂」比喻微末輕賤的人或物。②指不可掌握的變化
鼠跡狐蹤:
比喻人行蹤鬼祟
鼠目寸光:
喻人眼光短,見識淺
鼠嚙蟲穿:
鼠咬蟲蛀
鼠嚙蠹蝕:
鼠咬蟲蛀
鼠憑社貴:
老鼠憑借土神廟逞威。比喻君主近臣依仗君主威勢橫行無忌。語本《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熏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陁,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
鼠竊狗盜:
①比喻小偷小盜或小規模的搶掠騷擾。②指小股盜賊
鼠竊狗偷:
①同「鼠竊狗盜」。②指男女之間不正當的行為。③比喻鬼祟卑鄙。④指委瑣低劣
鼠雀之輩:
蔑視他人之詞。謂鄙陋卑微之徒
鼠雀之牙:
指爭訟之事
鼠入牛角:
比喻勢力愈來愈小
鼠屎污羹:
比喻加進了不好的東西,從而破壞了原來美的事物
鼠心狼肺:
形容心腸陰險狠毒
鼠穴尋羊:
比喻沒有功效的做法
鼠牙雀角:
①《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原謂強暴侵凌引起爭訟。後因以「鼠牙雀角」比喻強暴勢力。②指訟事或引起爭訟的細微小事
抱頭鼠竄:
形容急忙逃走的狼狽相
蟲臂鼠肝:
意謂造物賦形,變化無定,人亦可以成為微不足道的蟲臂鼠肝。只有隨緣而化,才能所遇皆適。語本《莊子·大宗師》:「以汝為鼠肝乎?以汝為蟲臂乎?」成玄英疏:「嘆彼大造,弘普無私,偶爾為人,忽然返化。不知方外適往何道,變作何物。將汝五藏為鼠之肝,或化四支為蟲之臂。任化而往,所遇皆適也。」
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比喻害人的人或事物,人人痛恨
城狐社鼠:
城牆洞中的狐狸,社壇里的老鼠。比喻有所憑依而為非作歹的人。語本《晏子春秋·問上九》:「夫社,束木而塗之,鼠因往託焉,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塗,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
鴟張鼠伏:
比喻時而囂張,時而隱蔽
痴鼠拖姜:
比喻不聰明的人自找麻煩
膽小如鼠:
語本《魏書·汝陰王天賜傳》:「言同百舌,膽若鼷鼠。」後以「膽小如鼠」或「膽小如鼷」形容膽量極小
鼷鼠飲河:
比喻慾望有限
奉頭鼠竄:
狼狽逃竄貌。奉,通「捧」
狗盜鼠竊:
像鼠狗那樣的盜賊。比喻成不了氣候的反叛者
狗頭鼠腦:
喻奴才相
孤雛腐鼠:
比喻微賤不足道的人或物
過街老鼠:
比喻人人痛恨的壞人壞事
狐奔鼠竄:
形容狼狽逃竄之狀
狐憑鼠伏:
像狐鼠一樣憑借掩體潛伏。形容壞人失勢,膽怯藏匿之狀
蠖屈鼠伏:
形容卑躬屈膝向人討好的樣子
稷蜂社鼠:
棲於稷廟的蜂、社廟的鼠。比喻仗勢作惡而又難以除掉的壞人
進退首鼠:
進退不定;猶豫不決。首鼠,躊躇
狼奔鼠竄:
形容倉皇亂跑
狼奔鼠偷:
形容壞人到處擾亂
蛇入鼠出:
比喻行動隱秘
蛇行鼠步:
形容膽小謹慎
羅雀掘鼠:
①謂糧盡而張網捕雀、挖洞捉鼠以充飢。②比喻想盡辦法籌措財物
馬捉老鼠:
比喻瞎忙亂
貓哭老鼠:
喻假慈悲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處」。貓和老鼠睡在一起或生活在一起。比喻上下串通一氣,朋比為奸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乳」。亦作「貓鼠同處」。《舊唐書·五行志》:「扞大歷呴十三年六月戊戌,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度使朱泚籠之以獻。宰相常袞率百僚拜表賀,中書舍人崔佑甫曰:『此物之失性也……貓之食鼠,載在祀典,以其能除害利人,雖微必錄。今此貓對鼠,何異法吏不勤觸邪,疆吏不勤扞敵?』」《新唐書·五行志一》:「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又:「天寶元年十月,魏郡貓鼠同乳。同乳者,甚於同處。」古人認為貓捕鼠與官司捕盜性質相同,貓與鼠同處或同乳,即為官司廢職容奸之兆。後以比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眠:
亦作「貓鼠同乳」。亦作「貓鼠同處」。《舊唐書·五行志》:「(大歷)十三年六月戊戌,隴右汧源縣軍士趙貴家貓鼠同乳不相害,節度使朱泚籠之以獻。宰相常袞率百僚拜表賀,中書舍人崔佑甫曰:『此物之失性也……貓之食鼠,載在祀典,以其能除害利人,雖微必錄。今此貓對鼠,何異法吏不勤觸邪,疆吏不勤扞敵?』」《新唐書·五行志一》:「龍朔元年十一月,洛州貓鼠同處。鼠隱伏象盜竊,貓職捕嚙,而反與鼠同,象司盜者廢職容奸。」又:「天寶元年十月,魏郡貓鼠同乳。同乳者,甚於同處。」古人認為貓捕鼠與官司捕盜性質相同,貓與鼠同處或同乳,即為官司廢職容奸之兆。後以比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貓鼠同乳:
貓和老鼠一起喂養。亦以喻上下沆瀣一氣,臭味相投
貊鄉鼠攘:
舊謂民風澆薄、宵小橫行的地區
目光如鼠:
①猶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淺。②目光像老鼠般地四處窺測,形容行為不正
鳥駭鼠竄:
形容驚恐逃竄
捧頭鼠竄:
形容狼狽逃跑。語本《史記·淮陰侯列傳》:「扞蒯通曰呴:『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歸於漢王。』」
窮鼠嚙狸:
猶言困獸猶斗。逼得走投無路的老鼠也會咬貓。喻人被迫過甚,雖力不敵,亦必反抗
雀角鼠牙:
本謂強逼女子成婚而興獄訟。後泛指獄訟,爭吵。語本《詩·召南·行露》:「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又:「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孔穎達疏:「此強暴之男,侵凌貞女;女不肯從,為男所訟,故貞女與對,此陳其辭也。」
雀目鼠步:
比喻惶恐之極
十鼠同穴:
比喻把壞人集中於一處,以便一舉殲滅
首鼠兩端:
猶豫不決、動搖不定貌
投鼠忌器:
比喻欲除害而有所顧忌。語本漢賈誼《治安策》:「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於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於貴臣之近主乎!」
雉伏鼠竄:
謂恐懼地躲藏,驚慌地逃竄
梧鼠五技:
喻技能雖多而不精
鴞鳴鼠暴:
鴞鳥鳴叫,老鼠肆暴。比喻惡人氣焰囂張
蟻潰鼠駭:
形容敵軍驚駭潰逃
蟻膻鼠腐:
蟻集腥膻,鼠甘腐物。比喻趨炎附勢、追逐名利
飲河鼴鼠: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極有限的人。語本《莊子·逍遙游》:「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蠅營鼠窺:
像蠅一樣營營往來,像鼠一樣四下窺伺。比喻到處鑽營,貪婪無恥
賊眉鼠眼:
形容神情鬼鬼祟祟
賊頭鼠腦:
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樣子
麞頭鼠目:
麞頭小而尖,鼠目小而圓,本形容人的寒賤相,後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瑣、心術不正
麞頭鼠目:
麞頭削骨露,鼠眼小睛圓。形容人的寒賤相。後亦多用以形容人的面目猥瑣、心術不正
擲鼠忌器:
猶言投鼠忌器
Ⅷ 中國投資公司一般都招什麼樣的人 謝謝
透視巴菲特式投資心理:招招針對人性弱點
巴菲特法則是沃倫•巴菲特42年成功投資生涯一直秉持的不二法則,核心精髓包括價值投資、邊際安全原則、集中投資組合、長期持有股權等,秉持巴菲特法則的投資者如凱恩斯(Keynesian)、芒格(Monger)等都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考慮到美國股市在過去20年增長10倍的大牛市背景下,仍然有90%的投資者未能盈利的嚴峻事實,長期獲得超越大盤的投資回報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史證明巴菲特法則是投資界的黃金法則。
然而,盡管巴菲特法則為廣大投資界人士所熟知,但成功應用巴菲特法則獲得成功的人還是鳳毛麟角。其原因到底何在?
巴菲特法則執行的最大難點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類本性的理解與超越,二是對投資價值判斷的專業性。前者涉及人類心理的奧秘,後者涉及對股票背後商業運營的洞察力(將另文論述)。任何投資市場背後都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動,因而對他們心理的研究是洞察投資市場的獨特視角。
直覺判斷與四大錯覺思維
「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
心理學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人類的直覺,正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所說:「心靈活動有其自身原因,而理性卻無法知曉。」人類的思維、記憶、態度都是同時在兩個水平上運行的,一個是有意識和有意圖的,另一個是無意識和自動的。我們的所知比我們知道自己所知的還要多。
直覺是人類在長期進化中基因優化的結果,是人類反應及處理問題時的心理捷徑。股市中恐懼、貪婪、樂觀、悲觀等情緒均是無意識的自動的直覺反映,是人類的本性。為什麼人們會瘋狂地追漲(貪婪)、殺跌(恐懼)?為什麼股市不斷重演非理性繁榮與非理性蕭條的循環?就是因為直覺和本性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直覺判斷一方面節省了人類的心智資源,另一方面也為人類帶來了錯覺思維。由於直覺存在敏感性、即時性、既定模式反應等特徵,直覺在進行判斷與決策時有著明顯的局限性,從而使人們產生了事後聰明偏見、過度敏感效應、信念固著現象、過度自信傾向等錯誤思維,這在股市投資決策中充分反映了出來。
1.事後聰明偏見
所謂事後聰明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復雜性與難度。事後聰明偏見是普遍存在的,是人性的一部分,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巴菲特在投資中盡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對伯克夏•哈撒韋的投資(當年主要以紡織業為主)給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他被迫將持續虧損的紡織業務關閉。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資准則,即投資於保持一貫經營原則的公司,避開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該公司的經營者做得更好,能夠扭虧為盈。「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巴菲特承認,「但是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2.過度敏感效應
過度敏感效應是指人們在心理上傾向於高估與誇大剛剛發生的事件的影響因素,而低估影響整體系統的其他因素的作用,從而作出錯誤判斷,並對此作出過度的行為反應。敏感能使人們及時發現異常現象並加快對此的反應速度,但也會加大反應的幅度,使反應過分。
以美國「9•11」事件為例。「9•11」事件後,恐怖分子劫持飛機撞毀紐約世貿雙塔的情景極大刺激了美國公眾的神經,於是人們大大高估了航空旅行的危險性,傾向於選擇其他旅行方式,美國航空業隨之進入大蕭條期。然而,數據統計顯示,即使考慮到「9•11」事件的航空災難,航空旅行也是所有旅行方式中最安全的,其事故率是火車旅行的三分之一。過度敏感效應在股票市場投資中反映得淋漓盡致,在股市上漲時,人們往往過分樂觀,傾向於相信大牛市是永無盡頭的,於是過分推高了股票價格;而股市下跌時,人們往往過分悲觀,傾向於相信大熊市是不可避免的,於是過分打壓了股票的價格。巴菲特認為正是人們的非理性行為使得股票價格圍繞其價值進行過分的波動,為投資帶來機會。他認為好的投資者應當利用這一現象,在別人貪婪時恐懼(1969年當巴菲特發現股票市場中人們已經陷入瘋狂時果斷拋售了所有股票,並解散了投資基金),在別人恐懼時貪婪(在1973、1974年美國股市大幅下跌進入熊市後,巴菲特又逢低分批建倉成功抄底)。巴菲特認為,「股票市場下跌在某種情況下不是壞事,投資機會正是從投資退潮中顯露出來。」
3.信念固著現象
信念固著現象是指人們一旦對某項事物建立了某種信念,尤其是為它建立了一個理論支持體系,那麼就很難打破人們的這一看法,即使是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時他們也往往視而不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越是極力想證明自己的理論與解釋是正確的,就越是對挑戰自己信念的信息封閉。
信念固著現象是股票投資中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股票投資者往往傾向於預測股市的漲跌與股票價格的波動,各類證券分析機構也通過預測股價波動獲取收益。然而,人們往往會落入信念固著的思維陷阱,在滿倉時忽視下跌信號的出現,而在空倉時忽視上漲因素的累積。巴菲特看透了這一思維誤區,主張理解投資與投機差異,認為應理性投資而不應非理性投機。應當說,這就是巴菲特法則的思想精髓——價值投資。
凱恩斯、格雷厄姆及巴菲特都曾解釋過投資與投機的差異。凱恩斯認為:「投資是預測資產未來收益的活動,而投機是預測市場心理的活動。」對格雷厄姆來說,「投資操作就是基於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巴菲特相信:「如果你是投資者,你所關注的就是資產——在我們這里是指公司——未來的發展變化。如果你是投機者,你主要預測獨立於公司的價格變化。」以上述標准來看,中國股市目前還是一個投機氣氛濃厚的市場。
4.過度自信傾向
過度自信傾向是指人們在對過去知識進行判斷中存在智力自負現象,這種現象會影響對目前知識的評價和未來行為的預測。盡管我們知道自己過去出過錯,但我們對未來的預期仍然相當樂觀。造成過度自信傾向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往往傾向於在他們完全正確的時刻回憶自己的錯誤判斷,從而認為這只是偶然發生的事件,與他們的能力缺陷無關。過度自信傾向幾乎影響了每一個人,約翰遜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美國20世紀60年代陷入了越南戰爭的泥潭,尼克•里森的過度自信造成了百年巴林銀行的倒閉。可以說過度自信傾向是人類理性決策的最大敵人,這一傾向還容易使人們產生控制錯覺,就如賭徒,一旦贏了就歸因於自己的賭技與預見力,一旦輸了就認為「差一點就成了,或偶然倒霉」。而從理性角度來看,進行賭博與購買彩票從概率上來說是一場必輸的游戲,然而還是有無數賭徒與彩民由於控制錯覺而沉迷於此。
真正擺脫過度自信傾向,超越自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的股票投資人都堅信自己能夠判斷出大盤的漲跌趨勢,並通過「逢低買入與逢高賣出」來獲取收益,自己的收益將遠遠超出大盤指數的漲幅。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據統計90%的投資者(包括機構投資者)投資收益落後於大盤指數的增長,盡管這一統計數據是如此明顯的證據,人們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為那部分10%的投資者,而拒絕接受傻瓜似的股指基金組合,認為這是對自我智力的羞辱。巴菲特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認為大盤是無法預測的,能夠把握的是對股票背後公司價值的評價與未來收益的預測,因此他從不期望於通過預測大盤來獲益。
此外,巴菲特還堅持投資於自己所熟悉的行業,他承認自己不投資於高科技公司的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理解和評價它們。在伯克夏•哈撒韋公司1998年年會上他說:「我很敬佩安迪•格羅夫和比爾•蓋茨,而且希望把這種敬佩通過資金支持他們轉化成行動。但是說到微軟與英特爾,我不知道十年後的世界是什麼樣的,而且我也不喜歡玩那種對方占優勢的游戲。我花所有的時間考慮技術,但我仍然可能是分析這個行業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個聰明的人。確實有人能分析這個行業,但是我不行。」
從眾與群體極化
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
從眾是指人們受他人影響而改變自己的行為與信念。旅鼠行動是經典的從眾案例,這種生長在北極的小動物每當種群繁殖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跳海,自殺身亡。社會心理學家所做的從眾研究試驗中,人類也表現出了強烈的從眾傾向。
從眾可以引發群體極化效應,即群體成員的相互影響可以強化群體成員最初的觀點與信念。群體極化效應的產生原因有兩條,一是群體成員傾向於與其他成員保持行為與信念的一致,以獲取群體對他的認可及團體歸屬感;二是群體成員在對需要決策的事件拿不準的時候,模仿與順從他人的行為與信念往往是安全的。
從眾與群體極化效應在人類的投資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出來。人們的投資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的影響,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貪婪的瘋狂而拚命追漲時,很少有投資者能冷靜而理智地抵制購買的誘惑;而當大多數投資者都陷入恐懼之中而拚命殺跌時,也很少有投資者能抵制拋售的沖動。這種從眾的壓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明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預料之外而情理之中」的決策,大家都看中的熱點板塊的投資價值通常已經提前透支了,而聰明的投資者一般會不斷觀察與跟蹤具有投資價值的股票,當它的股價下跌到合理的區間范圍之內時(被大多數投資者忽視),就會果斷吃進。很顯然,這樣做不僅需要專業的價值評估水平,更需要抵制從眾壓力的堅定意志與敢為天下先的巨大勇氣。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曾經教導他要從股市的情感漩渦中拔出來,要發現大多數投資者的不理智行為,他們購買股票不是基於邏輯,而是基於情感。如果你在正確的判斷基礎上獲得符合邏輯的結論,那麼不要因別人與你的意見不一致而放棄,「你的正確或錯誤都不會是因為別人和你不一致,你之所以正確是因為你的數據與邏輯推理正確。」巴菲特遵循了老師的教導,他不僅在投資決策中堅持獨立思考,還在被投資公司中重用抵制行業慣性的經營者,並將抵制行業慣性作為他所歸納的12條最重要的投資准則之一。在對Notre Dame商學院的學生發表演講時,他歸納了37家投資銀行的失敗原因:「他們為什麼有這樣的結局呢?我來告訴你們,那就是愚蠢的模仿同行的行為。」
根據合理的數據與邏輯得出的理性判斷,從不為他人的觀點所動;他只投資於自己搞得懂的產業與公司,在公司調研上親力親為,從不藉助他人的判斷。他將投資活動比喻為打
棒球,他認為投資比打棒球容易,打棒球是沒有選擇地擊打投過來的每一個球,而投資只需要選擇擊打那些最有把握擊中的球就可以了,合適的球沒投過來之前你只需要躺著休息就可以了。可以說,巴菲特是少數有理性與勇氣爬出虛假信息洞穴獲得理性光明的人。
信息洞穴與事實真相
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
國外一些研究 伊拉克問題的專家指出,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出身平民,精明能幹,通過奮斗奪取了國家最高權力。但他作出了兩次關鍵性的重大決策失誤,導致付出生命的代價。一次是入侵科威特,這是基於美國不會武力干預的判斷;第二次是在核武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這是基於對自身武裝力量的過高估計。為什麼像薩達姆這樣精明的人會犯這種錯誤呢?專家分析,薩達姆實際上是一個信息洞穴人,他所接觸到的信息都被伊拉克高級官員所壟斷,而這些官員往往或是依據自身利益來歪曲、加工與屏蔽信息,或是投其所好,報喜不報憂,以此保住官位。於是薩達姆呆在虛假信息的洞穴中,看不清洞穴外的事實真相,作出基於錯誤信息的錯誤判斷與決策也就理所當然了。
投資者是典型的信息洞穴人,投資市場上活躍著交易所、上市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公募與私募基金、證券公司、普通股民、投資咨詢機構、媒體、銀行、律師及審計事務所等主體,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每個個體都處於食物鏈的某一個環節,為了各自的切身利益,時常有意識或下意識地發布、製造、誇大、歪曲信息。由於信息發布者「裁剪」信息的內容,不少人被虛假或片面信息所操縱,作出錯誤的投資決策。典型的事例是上市公司高管與莊家相互勾結,配合莊家對股價的操縱而製作財務數據、發布虛假消息,最終受損的是普通散戶。此外,普通投資者對龐雜信息的識別缺乏專業知識的支持,更容易受到愚弄。例如前一階段我國擬發行1.55萬億特別國債的緊縮效應就被高估,而我國今年上半年看似不高的CPI指數(3.2個百分點)使普通投資者低估了通脹的可能性,這主要是由於我國CPI指數的構成比例不合理所致。
巴菲特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他從不閱讀華爾街的所謂權威證券分析,也不熱衷到處收集影響股市的小道消息,同樣不天天緊張地盯著盤面的變化,這使得他的投資工作非常輕松,他有時甚至在家中一邊享受天倫之樂、一邊工作,美國股市上世紀80年代末崩盤的那一天他甚至無暇關注股市。巴菲特只相信自己
如何應對人性的弱點
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客觀地說,直覺、從眾等人類本性並不是絕對的缺點,我們的主觀體驗是構成人性的材料,它是人類對藝術和音樂、友誼與愛情、神秘性與宗教體驗的感受源泉。但必須承認,上述人類本性會造成錯覺思維、錯誤判斷和錯誤行為,這一現象在投資活動中充分表現出來。巴菲特法則的核心並不是他所創立的12條投資法則,任何所謂投資真經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失靈,只有其背後的真正原則與規律才會永恆,巴菲特在投資活動中對人性心理弱點的克服與利用正是這種永恆的法則與邏輯。人性之所以被稱為人性,就是因其源自於自身並難以克服,但仍然有應對之道,人們可以從態度、反思、試錯與時間四個維度來修煉自己,克服人性弱點,獲取滿意的投資收益。
首先,正確的態度是克服心理弱點的基礎。
我們應當正視與承認人類具有局限性這一事實,這種對人類能力的自謙與懷疑是科學與宗教的核心所在。社會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對此有精彩的論述,「科學同樣包括直覺和嚴格檢驗的相互影響。從錯覺中尋找現實需要開放的好奇心與冷靜的頭腦。以下觀點被證明是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批判而不憤世嫉俗,好奇而不受蒙蔽,開放而不被操縱。」在投資活動中樹立這一態度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這需要保持中庸避免極端。如果不能保持好奇與開放的心態,就不能最大限度獲取投資決策相關的信息,也就不能及早發現環境的轉變與新的規律的形成,也就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投資機會;而如果不能以批判的態度對待一切信息,就容易受到他人的蒙蔽與操縱,從而陷入無數的投資陷阱。
其次,反思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方法。
正如蘇格拉底的曠世名言所說:「不加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反思與總結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也是提升投資活動與投資決策成功率的重要方法。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認識到,「任何一個單獨的真理都是不充分的,因為世界是很復雜的。任何一個真理如果脫離了和它互補的真理,就只能算是部分真理而已。」世上沒有絕對正確的事情,在做任何投資決策之前,不要先入為主與過分自信,務必從反對這一投資決策的角度進行思考,試著提出反對的道理與理由,或是咨詢其他投資人的意見,尤其重視反對者的意見,這種反思與多重思考會極大地完善、豐富與修正你的投資決策,提高投資決策的質量。
再次,試錯是克服心理弱點的手段。
人類是有限理性的,而投資市場是錯綜復雜與不斷變化的,人們不可能窮盡投資決策所需的一切信息與規律,因此有效檢驗投資決策正確與否的手段就是試錯,對可能的投資方法與對象進行嘗試性投資,將投資手段與方法放到實踐中進行檢驗。對試錯的批評可能在於兩點,一是認為試錯的代價過於高昂,二是投資的時效性,當發現投資機會時該機會已喪失。對第一種批評的對策是將降低試錯籌碼,當確認投資決策有效時再進行大筆投資;對第二種批評的對策是試錯檢驗對象的選擇,不是具體的投資對象(如具體的股票),而是投資的規律與哲學的檢驗(如高科技股票的投資規律)。
最後,掌握投資決策時間是克服心理弱點的補充。
人類的心理本性具有極強的時間敏感性,在理性與感性的斗爭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感性往往由強變弱,理性往往由弱變強。人類大多數的錯誤都是出現在一時沖動的情形下,人們常常會在一時沖動下做了某種行為,事後又追悔莫及。這主要是因為人們在事情剛剛發生之時,會誇大導致事情發生的因素,而忽視其他因素的重要性,造成思維偏見與決策失誤。這在人類投資活動中也很常見,大漲與大跌都會在發生之時極大地刺激人們的神經,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們產生買入與賣出的沖動,而沖動情況下作出的投資決策往往是不明智的。因此,在可能的情況下延遲投資決策的時間,避免一切沖動情形下的決策行動,應當是保持理性與明智的有效方法。
Ⅸ 【致學堂】大盤行情好改不改跟著看好
從眾心理是非常可怕的,人的貪念就像是噴嚏一樣可以被傳染。投資學家們認為投資者中存在一種「羊群效應」:在羊群中,牧羊人只要馭趕領頭羊,就可以控制整個羊群。投資市場中的投資者就像是一群羊,散戶跟著小機構走,小機構跟著大機構走,只要能判斷出大機構的態度,基本上就能判斷市場火爆與否。
一次又一次,投資者就像是著急遷徙的旅鼠,一心想得到更多財富,閉著眼睛跟著大多數人亂撞,即使看到了懸崖也不肯停下,帶著多年的積蓄進人投資市場.最後搞得血本無歸。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在別人貪婪時保持冷靜,市場中的貪婪很可能引發毫無道理的群體效應,所有人都瘋狂買人、都幻想發大財。而零和博弈的投資市場中,大部分人贏利的結果是不可能出現的,投資的結果只可能是大部分人賠錢,小部分人暴富。當多數投資者都十分貪婪時,股價就會被不斷捧高,股價越來越高,就會進一步引發投資者的貪婪,帶來另一波瘋狂買入一如此惡性循環,直到泡沫破碎、跟風的投資者蒙受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