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經濟在最近幾年是否碰到了發展瓶頸,開始落後於
上海經濟在最近幾年是否碰到了發展瓶頸,開始落後於。。。什麼呢?
請把話說完。
其實這種問題沒什麼可討論的,在經濟上,大陸范圍內,上海已經當了一百多年老大,誰有本事誰就可以超,上海人根本無所謂。落後就落後吧,就算倒退一二十年也行,那時候生活也很好,環境更比現在強。
2. 上海的經濟為什麼跟不上香港呢
香港是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世界三大夜景之最,十一大自由經濟體系,亞洲最大股票市場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擁有摩天大廈最多的城市(比紐約多)!上海的經濟之所以趕不上香港,是因為早期英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水平把香港帶入亞洲四小龍。其經濟量如今是上海的兩倍,也就是說兩個上海才相當於一個香港。並且兩地的制度不同,資本主義高速的發展帶動了歐美,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的發展,而上海那時六七十年代是社會主義制度所以發展沒有那麼迅猛。但在90年代中央開發浦東就帶動了上海的高速發展,估計漫長的以後上海的經濟就和香港差不多了,但現在,就絕對不行。
3. 上海發展經濟 劣勢
我們高三剛考好一模。上海的劣勢不多,主要就是原料、能源資源匱乏,比如煤鐵資源。應付考試,這就夠啦
4. 為什麼大上海的經濟不如香港上海是大都市啊!小香港太牛了有錢
城市規劃(不可能):
上海的路夠大吧,塞車嚴重吧~香港的路夠小吧,想塞車?你開車到路中央堵去
貨幣自由(期待中):
上海想換外幣復雜吧?在香港,走在街上大把兌換店隨時哪國貨幣都有得換.要多少有多少......錢一流通,銀行換新鈔也快.在香港你永遠拿不到發黑的港幣,在上海,不用說了吧.
出國會議(指望中):
上海想出國開個會議,有手續要辦吧.香港呢?拿著護照和機票,直接就飛了..就算香港護照去美國要簽證,幾百塊錢弄個簽證,3年內就不用再簽了.
文化(不可能):
這種東西,要追都沒有方向了.上海灘?唐服?高樓大廈?這就是上海的文化?香港呢?中西方結合的特殊文化 美食文化 殖民文化 港式建築文化 港片更是出名,那麼多外國人會廣東話,就是港片吸引來的.
說說香港的名人吧(李小龍 成龍 金庸 李嘉誠...) 再找找上海的名人吧?
服務精神(別指望了):
旅遊服務業的態度就不用說了.警隊的服務?消防救護的服務?
上海的大家有目共睹了,當官的就是爺
香港的呢?旅遊服務業還有警隊和救護消防已經達到國際頂級水平
上海的警察在警車裏叼著煙開車巡邏,香港的警察綁著警棍 對講機 手槍 綁著皮帶 穿著警服 帶著帽子 大夏天的還在街上巡邏.
看看吧 香港的救護車隊都按照四種安全級別分為四種 另外還有一種不是車 是救護直升飛機 車隊上還有國際一級救護水平的標志,這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服務公僕.
交通(能提供需求就行了):
上海人行道綠燈過馬路 還有車子轉彎開過來 結果轉頭一看,那開車的也是綠燈!!只是車子轉彎了...在香港,看到綠燈,你就直走,不用看車了.有車過來?那是失控了,不是交通燈惹得禍...
地鐵,上海轉個站都要走半天 香港走過對面就是了
航空港,香港赤臘角機場的綜合排名層在第2位,現在在前5位徘徊,不用說了吧
效率(用遙控器按快進吧):
走起路來,哪個比較快,看看趕著去廁所的吧,其實是去上班
火車,飛機,地鐵 班次都很多又快 另還有輪船 輕鐵 電車 公車 小巴 分散了交通擁擠程度
道路疊個5.6層,你看過沒,醫院建在山上,道路都跟山頂差不多高了,沒見過吧?土地利用價值上海就別比了,上海有的是地方,用不著比這些(記得香港還有70%未開發土地,都是郊野公園呢)
法律(慢慢來吧 不急 這個需要時間)
法律是保障資本版權財富的武器
治安(上海,有事情上門找警察,香港,沒事情 警察還來查你證件)
上海 在路上見到警察?你在警局門口遇到的吧?還是你真巧
香港(世界第三) 過一個路口 看就2個警察 再過一個路口 又冒出2個出來了(指市區)晚上凌晨3,4點了 看見那些警車繞來繞去的 在干甚麼呢?轉圈圈呢...
環保:
上海和香港2個地方,你就站在這2個城市超市的收銀台調查調查,那個循環利用更好一點.
上海:公廁洗手池基本有一個標語:」節約用水」
香港:也有這個標語,人家連沖廁所的水都節約了,人家那沖廁所的水管裏流的可是大海的鹹水,跟清水是分開的
不列了 累死了
經常比的是上海和香港的GDP 人均GDP 上海人也比香港多 地也比香港大
為甚麼比不過呢?整天看著個數據感覺不實在吧
以上那些就是過程
如果以上的東西都比得過香港了,那就離香港不遠了,再討論這話題吧
5. 如果上海不被定為「經濟中心」,它還會這么發達嗎
上海成為中國經濟中心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是遠東第一大都市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可不是政策扶持出來的!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初80年代,在國家政策側重經濟特區時候,上海也一直保持著國內最大工商業城市的地位。上海有現在的地位不是全靠政策來的。五大經濟特區最後也就深圳是成氣候了。歷史,地理,人文環境都是發展的因素!
6. 上海經濟發展的瓶頸是,其原因是。解決措施有。
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發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據統計,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長率高達13.3%,由124億元猛增至6700億元,經濟總量在全國的排序由原來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則由全國第16位升至第4位。尤為可喜的是,1997年後,我國經濟增長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經濟雖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1998年較上年增長10.1%,1999年較上年增長10.0%),出口增長更高(1999年全年增長18.5%,今年1季度的增長率高達55%)。2001年浙江國內生產總值已達6700億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預計可達2000美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經濟表現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廣泛關注。有人稱之"浙江現象"。以經濟學的觀點看,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領先於其他地區,必然是其較好地發揮了比較優勢的結果。本文即試圖從比較優勢分析的角度來探討"浙江現象"產生的原因。
經過大量的實證分析後,筆者認為,浙江與鄰近沿海發達省份及全國相比,在勞動力、環境、市場擴大、特色產業和企業經營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具體分析如下:
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於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於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於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並勇於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於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於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佔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於"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後、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於創新,精明且善於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於對外交往,又利於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BR> 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後,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佔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於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BR>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於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 表1:我國重點省份海水產品和海洋捕撈產量 單位:萬噸 地區 浙江福建 山東 廣東 遼寧 其他地區 <BR>海水產品產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撈產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撈量佔全國%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0》,中國統計出版社<BR> 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於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三)經濟環境<BR> 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於高水平。由於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於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於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BR> 雖然由於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後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佔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國民間投資情況表 地區 浙江 江蘇 山東 廣東 全國 <BR>民間投資額(億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佔全社會投資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資料來源:2000.11.29.《中國信息報》<BR> (四)生態環境<BR> 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岩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後,由於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後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遊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佔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遊收入領先於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BR> 由於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遊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BR> <BR>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BR> 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
7. 為什麼上海帶動了周邊的經濟發展,為什麼感覺北京周圍城市發展並不是很好
上海解放前GDP是後面9個城市的總和
8. 北京上海的經濟差距是什麼
2018年1月北京和上海同時發布了2017年經濟成績單。同為超一線城市,二者經濟實力一直就難分伯仲,各有千秋。
從城市定位來看,北京更偏重政治和文化中心,但其經濟實力也很強;上海更偏重經濟中心,但在文化方面也不示弱。
第七:財政收入
上海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42.26億元,比上年增長9.1%;北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5430.8億元,同比增長6.8%。
財政收入方面,上海還是挺厲害的,主要是上海的經濟總量大。但一個地方的財政收入不僅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還有中央稅收返還和中央轉移支付。
財政部最新發布的《2017年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分地區預算匯總表》顯示,北京2017年預算數為700.46億元,上海為525.28億。
看來,在轉移支付方面,中央還是更偏愛北京一些,畢竟北京是中國的首都,需要花錢的地方多。
第八:接待遊客
這個指標主要是為了對比一個城市的開放程度,相比之下,上海確實比北京更開放,上海入境的外國(包含港澳台)遊客比北京多很多。
2017年,北京全市累計接待入境遊客392.6萬人次,上海全年的數據沒公布,但是截止去年11月,接待入境遊客就達到801.6萬人。
不過,兩市有個共同點,從主要客源國來看,接待最多的外國遊客都來自美國、日本和韓國。
第九:人口
上海去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為2418.33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37萬人;北京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70.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2萬人,下降0.1%。
兩個城市都是人口超大城市,但去年北京人口下降了2.2萬人,有人分析可能和疏散低端產業有關。
看完詳細對比,很多人會發現,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可能並沒有外界想像中那麼大,他們在很多方面都是齊頭並進的。
如果要說二者的差別,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上,這主要是由兩個城市的定位決定的,總體上孰優孰劣真的不好下結論。
聲明:對比不是最終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兩個城市的差異,拒絕無緣無故的地域黑。
9. 上海之後的經濟發展會陷於停滯
就目前的情況來說,個人認為近5-10內上海的經濟發展還不至於陷入停滯的狀態,因為現在上海開發的腳步並沒有停滯,上海這個經濟圈輻射的范圍也是越來越大,加上與周邊地區交通的聯系加大(主要就是高鐵,城際鐵路等等),而且上海本身的發展規劃也在不斷的進行,比如內部區縣的合並,崇明等不斷的發展,迪士尼項目的開建等等。因此我認為短期內經濟是不太可能陷入停滯。
10. 分析上海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
有利條件:
1.地理位置優越
2.便利交通
3.農業基礎雄厚
4.政策的支持
5.人才眾多,勞動力素質高
不利條件:
1.礦產資源缺乏
2.土地面積小,房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