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六齣祁山沒有損失一員大將的諸葛亮,軍事能力如何
諸葛亮所謂的六齣祁山,並不是指諸葛亮六次出了祁山,而是引申或代指為諸葛亮的北伐,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在六次北伐中,其實只有兩次是出祁山。而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只有五次北伐。
眾所周知,諸葛亮用兵不像劉備,你看劉備領導的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蜀漢戰死沙場的將領並不少,漢中之戰有雷銅、吳蘭、任夔等將領戰死,夷陵之戰有張南、馮習、沙摩軻、傅肜等將領戰死。
諸葛一生唯謹慎,尤其是諸葛亮用兵,數次北伐中,除了馬謖、張休、李盛等將領因為違抗軍令,丟失街亭被諸葛亮斬殺之外,蜀漢大將在北伐中幾乎沒有損失,都被諸葛亮安全地帶了回來,就連諸葛亮在前線病逝,北伐蜀軍主力也在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撤退回成都。
諸葛亮
除了這五次北伐,其實還有一次魏國預謀南下攻打蜀漢,發生在公元230年,由曹真、司馬懿、張郃兵分三路攻打蜀漢,由於天氣問題,道路難走,曹真走了一個月也沒有走出子午谷,只得退後,攻打未遂。
諸葛亮一死,北伐就結束了,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在整個北伐戰爭中,沒有損失一員大將,相反諸葛亮的敵人曹魏政權卻損失了王雙和張郃兩員大將,尤其是張郃,這個時候已經是六七十歲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老將了,卻仍然被諸葛亮用計謀伏擊而死。
光是憑這一點,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就遠勝劉備,劉備在歷次戰爭中損兵折將,而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用人失誤,馬謖違抗軍令導致蜀軍損失一部分士兵,估計有數千人,但主要將領一個也沒有少,足以說明諸葛亮軍事能力優秀。
⑵ 諸葛亮駐扎漢中,先後六次出師祁山,為何這六次出師都屢戰屢敗
諸葛亮的一生中最大的功績就是輔佐劉備建立蜀國政權,成就霸業,而他和劉備的君臣情誼也被世人贊頌。不過令人詫異的是,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繼續北伐以光復漢室的過程中,諸葛亮六齣祁山卻屢屢失敗,究其原因,是因為諸葛亮識人不清,用錯了人,進而導致屢次出師不捷。
諸葛亮的識人不清還表現在不能很好地識別賢才,比如魏延,劉備還在世時,魏延一直受到重用,而他的確有一些奇智和計謀,能幫諸葛亮打開北伐困局。但劉備死後,諸葛亮忌憚魏延,對他多次的勸諫和建議置之不理,固執己見,這也導致了北伐的不斷失利。
⑶ 諸葛亮六齣祁山奪得了哪些地區
三國時期,蜀諸葛亮為奪取關中,進圖中原,在渭水流域多次對魏軍進攻作戰。 一出: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諸葛亮統軍10萬,進駐漢中,圖謀攻魏。次年春,諸葛亮率軍出祁山(今甘肅東南部西漢水北岸地區)。天水、南安、安定等三郡皆背魏歸屬蜀。魏明帝震恐,親赴長安(今西安)督戰。當蜀軍在街亭與魏軍交戰時,前鋒馬謖擅自改變部署,棄城守山,被張郃乘勢困敗,失去要地。諸葛亮因初戰受挫,失去前進的依託,乃退兵漢中,斬馬謖,整治蜀軍。 二出:同年十二月,諸葛亮統軍數萬再度攻魏,出散關圍陳倉(今陝西寶雞境),攻城二十餘日不下,糧盡還師。 三出:諸葛亮為孤立祁山魏軍,並開辟軍資來源,於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三出祁山,奪回武都、陰平二郡。後又派兵西入羌地,安撫羌人。 四齣:建興九年春,諸葛亮率軍四齣祁山。魏大將軍司馬懿督軍迎擊。諸葛亮於上 邽(今甘肅天水)擊敗魏軍,搶收小麥,充實軍糧後撤回祁山。魏將急躁,率軍尾隨追擊。 五齣:待魏軍逼近時,諸葛亮五齣祁山,殲敵3000人,司馬懿只得收兵退回上邽。正當諸葛亮率部乘勝追擊魏軍時,中都護李嚴假傳撤軍聖旨,只得退軍,於木門(今甘肅天水南)設伏張郃後,還師漢中。 六齣:經過3年休養生息,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春六齣祁山,率軍10萬,與魏軍20萬對峙與渭水南。諸葛亮數次挑戰,但司馬懿卻率部渡過渭水,背水築壘拒守。諸葛亮識破司馬懿以逸待勞的陰謀,進駐五丈原。這樣,魏、蜀兩軍相持4個多月。八月,諸葛亮病故在軍中,最後蜀軍還師漢中。 諸葛亮六齣祁山,長達7年之久,雖苦心籌謀,但最終因國力不濟等原因,以致師勞而功微。 網路詞條當中「六齣祁山」這個詞條的解釋為: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准備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准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扎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齣祁山」。 正史中諸葛亮沒有六齣祁山 先引凌雲雕龍關於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與岐山不同,岐山為山名,位於今日陝西省岐山縣東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領周室遷居於此,興建開創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為山名,位於今日甘肅省西和縣西北。光從地圖鳥瞰,一個在天水以南,一個在陳倉以東,兩地航空距離超過一百公里,實際山路彎涎,更勝於漫漫途遙。」 史書記載,諸葛亮南征後對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興六年(228)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諸葛亮出散關(陝西寶雞市西南)圍陳倉(寶雞市東),糧盡而退還漢中。魏將王雙來追,被斬。 3、建興七年(229)春,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甘肅省成縣周邊)、陰平(甘肅省文縣周邊)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肅省西和縣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興八年(230)秋,魏軍三路進攻漢中,司馬懿走西城(陝西省安康縣西北),張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諸葛亮駐軍於城固(陝西省城固縣東)、赤坂(陝西省洋縣東二十里)。時大雨三十餘地,魏軍撤退。 5、同年(230),諸葛亮使魏延、吳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後將軍費曜(瑤)、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南安郡內,當在甘肅省武山西南一帶)。 6、建興九年二月,諸葛亮率大軍攻祁山,始以木牛運。時曹真病重,司馬懿都督關中諸將出拒。諸葛亮割麥於上邽(甘肅省天水縣)。司馬懿追亮至鹵城(天水市與甘谷之間),掘營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譏。五月,司馬懿與諸葛亮交兵,魏延等將斬獲敵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李嚴因運糧不濟呼亮還。張郃追亮退兵至木門,中箭身亡。此為二出祁山。 7、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率大軍出斜穀道,據武功五丈原(陝西省岐山南),屯田於渭濱。司馬懿據守不出。八月,諸葛亮卒於五丈原。楊儀等率軍還,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事。 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並未交戰。第五次只出偏師,諸葛亮未出漢中親至。因此人們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閑話》中的說法,稱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鉅稱諸葛亮四次北伐,未記建興七年出兵。
⑷ 諸葛亮在讓下屬參與計劃問題上究竟犯了什麼錯誤
我認為,諸葛亮最大的缺點就是事必躬親!
諸葛亮什麼事都要親自過問,什麼事都要親自把關,甚至是雞毛蒜皮的小事.
有些人認為這是優點,甚至很多人 要學習諸葛亮這一點.然而大家仔細想想,正是諸葛亮的這一點,屬才亡國的啊!
因為諸葛亮什麼事都自己干,使得他的手下沒有人能夠得到充分的鍛煉.可以說諸葛亮作為一個領導者,沒有給下屬足夠的培訓機會,"授權"功能發揮不完善.所以諸葛亮一死,屬國立刻走向衰敗!
在管理學上,「授權」功能是很重要的,必須用好才行。授權就是把自己的權利放一部分給下屬,這樣一來,可以使自己的負擔減輕,更重要的是可以給下屬鍛煉和表現的機會。諸葛亮不懂這個,結果自己負擔很重,身體垮了,下屬沒得到足夠鍛煉,蜀國垮了。
另外,諸葛亮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太過謹慎.謹慎是優點,但太過謹慎就是缺點了.
小說中的諸葛亮大膽用兵,該謹慎時謹慎,該大膽時大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空城計".但那畢竟是小說,空城計是編出來的.歷史上的諸葛亮超級謹慎,甚至可以說是膽小了.比如有一次,魏延提出了很大膽,但很實用的戰略思想,卻被諸葛亮一票否決.
在軍事上,諸葛亮遠不如屢出奇策,卻屢屢建功的郭嘉.
⑸ 諸葛亮的功績中 ,六齣,七擒,東和,北拒,收二川 分別具體指什麼
一、這個問題涉及到一副對聯,原文如下:
收二川,排八陣,六齣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詳解:
1、六齣:(六齣祁山,劉備死後,為完成輔漢興劉的大業,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從祁山出兵)
2、七擒:(七擒孟獲,南蠻王孟獲造反,諸葛亮帶兵鎮壓,為收復南蠻人心,七次擒住孟獲而不殺,終使孟獲心服口服外帶佩服,發誓永不造反)
3、收二川:(收取東川、西川,即荊益二川,為蜀漢基業打下了地盤)
4、東和:(東和孫權)
5、北拒:(北拒曹操)
三、補充解釋:
1、簡介:
排八陣:(擺設八卦陣)
2、詳解:
八陣這是戰國時大軍事家孫臏創造的,據說是受了《易經》八卦圖的啟發,所以又稱八卦陣。具體陣勢是大將居中,四面各布一隊正兵,正兵之間再派出四隊機動作戰的奇兵,構成八陣。八陣散布成八,復而為一,分合變化,又可組成六十四陣。當年諸葛亮是用石頭在四川奉節布設過八陣的方位,作為教練將士演習陣法之用,名為「八陣圖」 。
眾所周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中國歷史上是數一數二的,而諸葛亮之所以智謀過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八陣圖》。 後人以「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贊之,陳壽也在《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里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後來因為一些小說如《演義》等的渲染,八陣圖變得很神秘,但其實早在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里就有《八陣篇》 東漢班固的《封燕然山銘》中說「勒以八陣,蒞以威神」 可見 「八陣」早在諸葛亮以前就有了。當然,諸葛亮的八陣,又並非前人的八陣。他是在總結前人基礎上發展而成,已經是他自己的八陣了,所以「名成八陣圖」還是說得很正確的。
⑹ 諸葛亮的那件事是真的
收集而來,希望你滿意……!
歷史上的諸葛亮
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里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跡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游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托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復雜的人物關系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里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里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么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里,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里,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武器「連弩」,這個武器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么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姦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獲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諸葛用人可見一斑。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里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歷史上並沒有六齣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官員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里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成人們心中完美的偶像。
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
⑺ 上海光學儀器六廠怎麼樣
簡介:上海光學儀器六廠為創建於1953年上海光學儀器廠優化重組改制現代企業制度企業;是中國老牌專業光學產品製造商及光學影像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集設計、開發、製造、銷售於一體的綜合型企業
法定代表人:諸葛少峻
成立時間:1994-08-28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0000435560
企業類型:股份合作制
公司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2500號1301室
⑻ 求真三國無雙上海馬超諸葛錄象
2200的血完全是可以秒掉的,也就是你說的後期.
你可以算算,變羊全吃魔法傷害.
滿E220+光線9道全出220*9+G265=2510,這些可以在變羊的瞬間完成.加上1-2次的A,傷害理論上能達到2600以上,但是這需要很好的控制和位置.相信會打的41是不會給你這個機會的.秒掉2200的是完全可以打的到的
如果沒有羊的話傷害應該也就在2100左右的樣子,你必須遠遠G耗掉他的血,然後再殺成功率會高些.
錄象我也有些,你也可以去http://sango.uuu9.com/ 找找,下載錄象看看評論,有些的冒名的,討論的論壇上也有很多,那些基本都是真的,上面都有介紹的,你可以選中意的看.
⑼ 五丈原上諸葛亮點七星燈續命,背後還有什麼計謀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混戰紛紛。但三國鼎立六十年,最終誰都沒能一統天下,而是被司馬家族撿了便宜,結束三國格局而建立了晉朝,可謂是最大贏家。其中為司馬家族奠定基礎的就是謀士司馬懿了。但三國最著名謀士,卻並不是他,而是他其一生之敵諸葛亮。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自然是沒有演義中有那般通天徹地之能,但也可謂智絕天下,尤其是他對漢室忠心耿耿,逆天北伐,不僅贏得了萬民的敬仰,也成為歷代統治者所樹立的標桿。所以自然被傳唱千年,最終種種優點皆凝聚在羅貫中筆下。
起初的時候,諸葛亮只是懷疑魏延有謀反之心,但並不能肯定;他明白只要自己還活著,魏延就不敢不聽令,但是在他去世之後,蜀國很難有誰能夠壓制住魏延,於是打著向天借命的幌子來試探到底是不是他。
⑽ 暗戰危城中諸葛是誰扮演的
《暗戰危城》中諸葛先生的扮演者是李瀚均。
角色介紹:
諸葛先生,上海的大戲劇家,戰亂中流落到桂林。被蘇若風救助,仰慕蘇若風。為蘇家的戲園子編寫了鼓舞抗戰的劇目《梁紅玉》,後在組織保護下與其它文化人撤離桂林。
演員簡介:
李瀚均,出生於12月18日,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曾出演《獵刃》、《野百合也有春天》、《傳奇皇帝朱元璋》、《海棠依舊》、《貞觀長歌》、《鳳舞天下》、《結婚不結婚》等影視作品,是一名出色的演員。
演員照片及劇照:
《暗戰危城》是黃家輝、寇占文執導的抗戰劇,由於震、戴嬌倩、楊思琦、戚玉武等主演。
該劇以抗戰時期大家族戚氏與蘇家三姐妹的愛恨情仇為情感線,講述了戚家四兄弟在各方勢力割據,家族矛盾等無形外力的驅使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