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市分析 > 上海外高新發展工業園區

上海外高新發展工業園區

發布時間:2021-09-18 08:14:30

上海最大的工業區是哪

據最新統計來,上海最大的自工業區為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2017年其工業總產值達到1774億元,排名園區第一。

按照工業總產值排名,前五名分別為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1774億元)、松江出口加工區(1372億元)、上海嘉定工業園(1362億元)、上海張江高科產業園(1331億元)、上海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1218億元)。

拓展資料

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0年,與外高橋保稅區、陸家嘴金融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並列為四大開發區,也是中國第一個以出口加工區名義進行開發的區域。2012年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正式更名為上海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2014年12月正式納入上海自貿區范圍。

㈡ 上海有哪些工業園區

上海的工業園區有上海徐涇工業園區,上海堡鎮工業園區,上海內練塘工業園區,上海商容榻工業園區上海張松倉儲工業區,上海茸北工業區,上海徐行工業園區等。

1、上海徐涇工業園區。於2001年5月經青浦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青浦工業園區配套區,規劃開發總面積733公頃。

2、上海堡鎮工業園區。位於上海市「一城九鎮」小城鎮建設試點之一崇明縣堡鎮,規劃面積6.87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3、上海練塘工業園區。位於蘇浙滬交界的上海市青浦區,這里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之一陳雲同志的家鄉,又是聞名遐爾的古鎮。

4、上海商榻工業園區。於2001年5月經青浦區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規劃開發總面積206公頃。

5、上海張松倉儲工業區。隸屬上海張慕實業公司,佔地面積150畝,位於上海西郊的松江九亭與閔行七寶鎮的交界處,拓寬後的松滬公路在其旁經過。

㈢ 楊浦區產業園區,上海楊浦區產業園區有哪些

太多了啊

五維空間創意產業園

上海軍工路1436號

3D苑創意產業園

上海三門路497號(近吉浦路)

城市概念

上海隆昌路619號

上海國際設計中心

上海國康路100號(中山北二路口)

東紡谷

上海平涼路988號(近蘭州路)

梅迪亞1895創意園

上海江浦路627號(近惠民路)

海上新東坊創意園

上海長陽路1514號(近眉州路)

ARTSPACE

上海國順東路800號黃興公園內(近雙陽...

滬東科技園

上海赤峰路63號

校園綠化發展基地

上海翔殷路119號

上海國際家用紡織品...

上海平涼路1398號

榮豐園區

上海隆昌路55號

五角場高新技術產業...

上海南翔殷路58號2樓

㈣ 中國產業園區百強榜 上海有哪幾個

上海5家產業園躋身百強榜

產業園區百強榜上,上海除了位列第3名的張江高科外,進榜的其他4家園區分別是:漕河涇經濟技術開發區第18位、上海金橋出口加工區第79位、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第98位、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99位。

任浩解釋上海張江園區在榜單上的「探花」位置時特別說明一點:雖然2011年後上海已出現「大張江」的概念,即把漕河涇、紫竹高新等多個園區歸口在張江旗下,但按照國家級產業園區的統計口徑,此次沿用的仍是「小張江」的概念。在百強榜單上,「小張江」和蘇州工業園區的得分咬得很緊,總分僅差0.01分,但和排行首位的中關村相比則有比較大的差距。

就一攬子具體指標看,上海張江在「創新發展」這個單項指標上,排名跌出全國前10。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中關村、蘇州工業園區和南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任浩還指出,包括北京中關村和上海張江在內,一些國內知名的產業園區在「公共服務」這個指標排名上都不具備優勢。分析認為,主要是因為這些園區規模較大,為園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提供的平均服務相對較少。

㈤ 上海莘庄工業區的園區介紹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園區「4+2」產業格局基本形成。4個重點產業——電子信息行業、機械及汽車零部件、重大裝備製造、新材料及精細化工,產業集聚度達80%。2個產業高地——平板顯示產業基地和航天研發新區,今後還將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生物醫葯。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規劃西區2平方公里,充分利用已落戶的企業資源,依託四大支柱產業和兩大產業高地,引進商務服務業、跨國公司與民營企業總部、保稅營銷中心、研發中心、高科技產業項目等,以智慧、生態、集約的理念,實施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截至2011年,工業區共吸引外商投資總額69.4億美元,合同外資31億美元,到位外資20.5億美元。落戶外資企業376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47家,投資額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102家;研發企業55家(含內設研發部門的企業),占落戶企業數的16%左右。內資方面,包括航天、船舶等國有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有100多家。完成社會總產值723億元,增加值209.5億元,實現財政總收入60.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3.4億元。
園區各項基礎配套完備,同時物流保稅、外來員工宿舍等功能性配套齊全,交通便捷,周圍雲集了上海市近50%的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及職業教育基地。
園區致力於營造生態型綠色環保工業園,並於2001年11月獲得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11月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2003年11月獲得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體系認證,成為全國率先通過「質量、環境與健康安全」三認證的工業園區。2009年9月上海市莘庄工業區通過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市級驗收,2010年4月通過國家環保總局驗收。2011年,被批准成為「上海莘庄高新技術產業園」。同時,又被國家發改委列為第二批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並獲得上海市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和上海市品牌園區稱號。

㈥ 上海化工工業園區 我們想在附近投資項目,請問有什麼優惠政策

小平理論在崑山的成功實踐
——析崑山經濟發展四步戰略
鄭斌齊
改革開放以來,崑山從一個農業小縣,經過20多年的跨越式的發展,以一座現代化工商城市的嶄新形象奇跡般地崛起在長江三角洲。在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球54個國家和地區的3600餘家外資企業投入了180多億美元的國際資本,世界500強企業有26家落戶崑山,筆記本電腦產量占國際市場的六分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崑山市土地佔全國萬分之一,聚集了全國百分之一點九的外資、九分之一的台資;人口佔全國萬分之五,創造了全國百分之一點三的進出口總額,超過了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回顧發展的歷程,崑山人腳踏實地走出了一條獨特的令世人矚目的「崑山之路」。完全可以說,崑山發展的每一步腳印,都是小平理論指引的結果;崑山實施的每一步戰略,都是小平理論的成功實踐。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小平理論指引崑山人大力發展橫向經濟聯合,實現了從單一的傳統糧食耕作向鄉鎮工業崛起的「農轉工」的第一次轉型。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尖銳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3頁)「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50頁)這篇報告實際上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是我們黨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開辟新時期、新道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宣言書。十一屆三中全會恢復了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的思想解放旗幟,完成了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轉折,使中國對外開放的理論得以突破。
1984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小平同志關於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意見,從大連開發區起始,陸續批准了14個國家級開發區。而崑山,只是一個農業小縣,既不沿海,又沒有港口。
當時的崑山縣委、縣政府果斷作了「三個轉移」的決策:從單一的農業經濟向農副工全面發展轉移;從產品經濟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轉移;從自建型經濟向橫向聯合型經濟轉移。從而使全市工作的指導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各項工作轉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崑山人發揮緊靠上海的區位優勢,開始了加快發展鄉鎮工業,實行橫向經濟聯合的「農轉工」的第一次轉型。
橫向經濟聯合,崑山打破了長期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行政壁壘,實現了生產力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布局調整,在客觀上起到了優化資源配置,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積極作用;橫向經濟聯合,使崑山鄉鎮企業在較短的時間能夠實現起步晚、起點高的蓬勃發展。截止1985年10月底,全縣先後60多家企業分別與國內70家企業聯營,其中與上海聯營的有38家,與其他省市聯營的有9 家,有46家企業建成投產。
與此同時,崑山人悄無聲息地靠自己的力量,在縣城東部辦起了3.75平方公里的開發區,開始了自費開發區的艱苦創業的歷程。
小平同志曾經指出:「過去我們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43頁)崑山開發區的開創和發展,同樣是堅持實事求是的結果。
自費建設開發區,政策上沒有優惠,資金上缺乏支持,國內尚無先例可供借鑒,風險大困難多。崑山人在決策思想上跳出傳統模式的框框,從四個方面創辦出崑山開發區的特色。一是在模式選擇上,採取「依託老城,發展新區」;二是在開發方針上,堅持「富規劃,窮開發」;三是在開發步驟上,做到「滾動發展,逐步到位」;四是在開發目標上,以經濟開發帶動技術開發。
小平同志指出:「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64頁)「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外開放,吸引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幫助我們發展。」(《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78頁)崑山人遵循小平理論,確立了「三個為主、四個一起上」的戰略舉措:資金以引進為主,項目以工業為主,產品以出口為主;實行內聯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商獨資企業同時並舉。1985年開發區創辦之初,就引進了全省第一個縣辦中外合資企業。到1991年,開發區累計引進企業50多家,其中外資企業36家,引進國際、國內資本摺合人民幣4億多元,走出了一條投資省、速度快、效益好,自費興辦開發區的路子,在全國開發區中獨樹一幟。崑山開發區完成的工業產值,相當於當時全國14個沿海開發區中的第五名。
在國務院召開的長江三角洲及長江沿江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規劃座談會上,李鵬總理說:可以按照崑山的辦法……各地可以選擇一些地方,進行自費開發,建立自己的開放城市或是經濟開發區,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國家進行驗收,然後再戴帽。1992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崑山開發區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中國第一個由縣級市創辦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東方風來滿眼春」。「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小平理論指引崑山人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形成了招商引資的第一輪高潮,實現了從發展鄉鎮工業向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內轉外」的第二次轉型
九十年代初,是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關鍵時期。
1992年初,鄧小平出現在深圳。1月19日,《深圳特區報》發表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轟動全國。小平同志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誰要改變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老百姓不答應,誰就會被打倒。」(《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0—371頁),「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於試驗,不能象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2頁)。崑山人抓住三個極好的發展良機(即:一是浦東的開發開放,二是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談話,三是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進入國家級開發區序列),大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利用浦東效應,打時間差、空間差,形成了招商引資的第一輪高潮。
崑山人緊緊抓住這些機遇,以引進外資項目為重點,項目開發逐步實現了從「以內引外」到「以外引外」、從「來者不拒」到「擇優落戶」、從「築巢引鳳」到「引鳳築巢」的戰略轉移,全市經濟建設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表現之一,利用外資的數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外資開始取代中小資本爭相落戶。伴隨著大項目和超大項目的落戶,其投資的技術檔次、規模、配套帶動性以及現代化管理開始真正展現。創辦於1992年7月的滬士電子(崑山)有限公司,是崑山開發區引進的第一家投資規模最大的台資企業。隨後,號稱「四大金剛」的統一食品、六豐機械、櫻花衛廚和捷安特自行車以及日本的精工、牧田、豐田等大項目相繼進入崑山,投資額都在3000萬美元左右。
表現之二,引進項目的技術含量和技術檔次,對帶動崑山地方工業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崑山中小企業與國際著名企業配套協作,一方面加強人才、信息、技術的交流,提高中小企業的軟體水平;另一方面在項目、產品的合作中,促進了中小企業技術裝備的改造,提高產品檔次,加快產業升級,壯大企業實力,還常常帶動當地的相關產業,形成產業鏈。崑山市蘇杭電路板集團公司原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作坊,通過配套協作,公司先後三次進行技術改造,總投資9700多萬元,引進全套計算機控制的印製電路板設計、生產、檢測設備,企業成為全國內資企業印製電路板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
隨著國家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強以及崑山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崑山經濟發展的重點逐步由形態開發轉向功能開發。在發展思路上,以國際化為總目標,擴大開放,提高水平,努力促進社區環境的城市化,產業結構高新化,經濟發展外向化,社會服務規范化。在開發策略上,堅持引進與利用相結合,努力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在產業結構上,逐步由以二產為主轉向二三產並重。據不完全統計,到1997年,崑山僅開發區就累計投入基礎建設資金11.52元,引進外商投資企業420家,總投資29.22億美元,合同外資26.47億美元,到帳外資14.5億美元。一個與國際接軌、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城區基本形成。
「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小平理論指引崑山人面對亞洲金融危機,不失時機地拓展利用外資的領域,實現了從原來的村村冒煙轉為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散轉聚」的第三次轉型
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使亞洲經濟受到重挫,中國進出口貿易出現下滑趨勢;另一方面,由於發展中國家和中國中西部地區推出更為寬松的政策,沿海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政策優勢弱化,國際資本出現分流的趨勢,招商引資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崑山人在困境中冷靜分析了國際產業資本轉移趨勢後,敏銳地覺察到台灣電子信息產業將向長江三角洲轉移,果斷作出了「主攻台資」的戰略決策於是及時調整招商引資策略,變等客上門為主動出擊,在全國利用外資普遍滑波的情況下,保持了一枝獨秀。
探研其原因,是崑山人遵循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善於利用時機,解決發展問題」(《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3頁)。「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5頁)的精神,實現了從原來的村村冒煙轉為工業向園區集中的「散轉聚」的第三次轉型。
1997年下半年,崑山市委、市政府正式向國務院遞交了一份關於建立出口加工區的申請報告。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批准建立15個出口加工區,10月8日,崑山出口加工區率先封關運作,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2002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中國引進外資達500多億美元,超過美國,第一次成為世界上利用外資最多的國家。這既不是天上掉餡餅,也不是上帝的恩賜。國際權威人士指出,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利用外資大幅躍升,建立出口加工區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崑山留學人員創業園作為全國縣級市唯一進入「國家隊」的園區,目前,園區擁有孵化面積3.7萬平方米,吸引留學英、美、德、日等國學者創辦了科技企業90多家,主要是軟體、生物、光電、精密機械等高科技產業。
崑山玉山民營科技工業園創辦於1997年10月,截至目前,該科技園已吸引了來自滬、浙等16個省、市390多家企業入園,總投資33.7億元,已形成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精密機械模具、高檔紙製品為主的產業基地。
崑山花橋鎮成為江蘇與上海「無逢對接」的最佳選擇。2000年12月,江蘇省外經貿廳和崑山市政府共同發起,建設江蘇花橋國際商務中心,商務中心集國內外商貿辦公、展示展銷、倉儲物流為一體,依託上海、接軌國際、服務華東、輻射全國的現代商貿物流產業的功能區。目前,入駐企業100多家。
目前,崑山各類園區利用外資、工業銷售收入和進出口總額均佔全市的90%以上,GDP佔全市的80%以上。園區已成為產業聚集的高地,利用外資的密集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加速器和發動機。
「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小平理論指引崑山人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全力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實現了從粗放型經濟向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低轉高」的第四次轉型
進入新世紀,站在世紀之交的歷史門檻的崑山,如何搶占經濟發展的制高點,再創新優勢?崑山決策層學習鄧小平「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77—378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74頁)的指示,作出把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作為新世紀經濟發展戰略,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經濟運行質量,完成經濟結構由「低向高」戰略性調整,實現崑山經濟發展的第四次轉折和飛躍,把新世紀崑山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打造現代製造業基地上。
崑山開放型經濟在多年量的積累基礎上,正在發生質的飛躍,全市引進大批科技含量較高、投資強度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外資項目,形成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精細化工三大支柱產業,其中尤以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令人矚目。目前,全市電子信息類項目累計達到650多個,投資額超過60億美元,產出已佔全市工業總量的38.6%,構建了從覆銅基板、印刷電路板、電子元器件、電腦接插件到整機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台灣十大筆記本電腦生產企業中已有6家在崑山設廠,崑山已成為國內重要的IT生產基地之一。同時,崑山大力引進研發機構。目前,全市已有40多家外資企業在崑山設立研發中心。這兩年,中創軟體、托普集團、浦東軟體園崑山分園、北京中關村軟體園、清華科技園等一批國內外軟體研發項目相繼落戶崑山。2001年,崑山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全國科技創新示範試點城市。
在大量引進外資的同時,近幾年,崑山民營經濟發展迅猛,涌現了一大批外向型、配套型、科技型企業。僅去年全市新批私營企業3400多家,新增注冊民資36億元,注冊私營企業數達到過去20年總和的一半。目前,全市私營企業總數超過1萬家,注冊資本累計突破100億元。外資、民資雙輪驅動,為崑山經濟的快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在加快經濟發展中,崑山市重視資源的保護和合理利用,從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和用地管理,提出了「5432」集約用地新機制,以每畝土地投資額作為衡量標准,合理確定供地量,規定在出口加工區、國家級開發區、省級開發區及鄉鎮,每畝土地的投資額分別不得低於50、40、30和20萬美元,以提升土地資源對招商引資和經濟建設的承載能力。崑山出口加工區A區,落戶外資企業21家,用地總量1495畝,投資總額10.2億美元,平均每畝土地的投資額達到68.2萬美元,2003年,崑山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額突破50億美元,成為我市重要的外貿進出口基地。
人才鋪就「崑山之路」,這是崑山人總結二十多年發展歷程得出的結論。現在,每年舉辦各類人才招聘會100多期 ,成立博士後工作站,興建留學人員創業園,啟動實施「1138工程」,截止2003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8.5萬人,每萬人中人才擁有量居全省縣(市)之首。崑山根據本地產業發展的需要,加快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引進蘇州大學應用技術學院、硅湖職業技術學院、托普信息技術學院、台灣登雲職業技術學院、洛陽外國語學院崑山分院、加快職業技術人才的培育。據測算,這些學院全部投入運行,崑山每年可以增加1萬多名大專以上職業技術人才。
面對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崑山市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提出了堅持「四個鞏固和四個提升」,即在鞏固發展外商投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民資投入的比重;在鞏固發展台資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日韓歐美投資的比重;在鞏固發展製造業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服務業的比重;在鞏固發展IT硬體招商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軟體研發項目的比重。崑山正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全面實現江蘇省委提出了要成為全省「兩個率先」排頭兵的目標。

㈦ 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遠景規劃

1、高新區的產業能級進一步提升。經過15年的發展,上海張江高新區「一區六園」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態勢,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0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462.9億元,佔全市的15.6%,較「九五」期末增長346.3%;創匯146.3億美元,佔全市的16.1%;實現利稅273.4億元。上述指標分別較「九五」期末增長了346.3%、674.2%和436.0%。其中,高新區內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工業總產值由2000年的413.9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682.2億元,增長了3.06倍;工業總收入由449.7億元增加到1912.9億元,增長了3.25倍;工業總利稅由62.6億元增長到147.3億元,增長了2.35倍;出口創匯由9.65億美元增長到128.2億美元,增長了12.28倍。在吸引外資方面,高新區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截止2005年底,共吸引外資353.2億美元,區內共有外商投資和港澳台投資的高新技術企業138家,有外資研發機構 84家。2004年和2005年全國53個高新區綜合評比,上海高新區均名列前茅。特別是,通過實施「聚焦張江」戰略,張江核心園六年來,技工貿總收入、工業總產值、稅收總額年均增長分別高達75.58%、51.23%和59.23%。
2、若干特色產業基地初步形成。作為上海張江高新區的組成部分,各分園結合各自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大力發展相關特色產業和主導產業,取得了較明顯成效。如張江核心園圍繞集成電路、軟體和生物醫葯三大主導產業,著力建設和打造公共服務平台,構築和完善產業創新鏈,通過技術創新區、高科技產業區、科研教育區、生活區等功能小區的建設,凸顯園區的主體功能,目前張江核心園的集成電路產業占據了國內半壁江山,成為全國最大的軟體產業基地之一,形成了國內最密集的生物醫葯研發創新基地;漕河涇園堅持引進「高科技、高附加值、高產出」項目,集聚了中外高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1200多家,形成了以信息業(包括微電子、光電子、計算機及其軟體)為主導、新材料產業不斷壯大的格局,園區單位面積產出超150億元/平方公里,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金橋園集聚了電子信息及現代家電、汽車及零部件等產業的一批大企業,形成了相對集中的主導產業;上大科技園、中紡科技園和嘉定園也結合各自實際,初步確定了主要發展產業。
3、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茁壯成長。上海張江高新區充分利用上海優良的工業基礎和發展條件,加快集聚人才、資金、技術等創新資源,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如,張江核心園先後建立了國家上海生物醫葯科技產業基地、國家信息產業基地、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國家半導體照明產業基地、國家863信息安全成果產業化(東部)基地、國家軟體產業基地等多個國家級基地,吸引集聚了集成電路、軟體和生物醫葯產業領域的大批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和高級人才,也誕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民族品牌的中小型科技企業;漕河涇園構建了從孵化器到產業化基地的多層次、接力式孵化體系,對入駐企業進行全方位孵化培育。截止2005年底,「一區六園」共有進駐企業3171家,其中經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535家。2005年區內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1682.2億元,較九五期末增長了306%,佔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的40.1%,展訊通信、微創醫療、中信國健、萬達信息、上海貝嶺、盛大網路、攜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茁壯成長。
4、高新區的軟硬環境逐步優化。通過政策扶持、資源集聚,特別是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上海張江高新區的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優化。高新區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斷創新,如漕河涇園實行開發公司開發建設模式,較好地發揮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張江核心園、金橋園等也打破了原有政府投資模式,實行政企分開,金橋和張江開發公司還先後上市,有效地推動了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許多政策在高新區先行先試,取得了諸多成效,並被推廣應用或上升到法律規范。如2001年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促進張江高科技園區發展的若干規定》,對張江核心園實行政策聚焦,該政策在對入園企業規定了優惠政策之外,還對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行了積極探索。近年來,高新區還加大了創新文化建設,張江核心園舉辦了科技文化節等主題活動,積極營造「自我設計、自主經營、自由競爭」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園區文化和創業氛圍。各分園還十分注重加強內部管理建設,金橋園、漕河涇園、中紡城園和張江核心園等園區先後通過了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

㈧ 上海有哪些工業園區

1.青浦工業園區
2.閔行工業園區
3.金山園區
4.漕河涇開發區
5.崇明島開發區
6.浦東新區
還有就是小的園區

㈨ 上海紫竹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開發建設

紫竹園區堅持生態發展、人文環境與產業特色的主線,並配合以高質量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力爭創造一個居住與創業兩相宜的人文化生態環境。區內的浦江森林半島東、南兩面環繞黃浦江,佔地面積約5600畝,將規劃建設具有各國風情的高級別墅區、具有法國南部小鎮分格的商業配套區、滴水湖、超五星會議酒店以及水上巴士碼頭等,通過高密度的綠化、生態化的建設,為進駐園區的企業和科研、管理人員提供一個舒適的休閑、居住環境。園區濱江大道位於黃浦江上游段,長約8公里,進深200-500米,沿著黃浦江建有親水平台,濱江大道還突出了防汛功能,融入環境的梯式結構能起到有效保護作用。位於園區研發基地核心區域的紫竹信息數碼港,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重點面向中小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可以孵化、積聚150餘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容納科技從業人員1萬多人。園區EDA與IP驗證公共技術平台,投資2400萬元,該平台將為園區內的中小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世界一流的電子輔助設計環境。 2005年,上海交大新校區的逸夫科技創新館、軟體樓、醫學樓、電子信息樓群及5號教學樓二期、學生公寓和食堂等19個項目已建成。華師大新校區,19個項目全部開工,年內已有5千餘名新生入駐新校區。

㈩ 上海都有哪些工業區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上海浦東康橋工業區、上海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上海金橋出口加工版區、上海市張江高權科技園區 、上海孫橋現代農業園區、上海恆魯現代產業園、上海市星火開發區 、上海國際醫學園等。

閱讀全文

與上海外高新發展工業園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嘉富誠資金 瀏覽:897
外匯儲蓄現鈔賬戶 瀏覽:748
工行貴金屬詐騙案件審理 瀏覽:538
上海達晨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933
平房抵押貸款合同範本 瀏覽:42
廈門銀行外匯 瀏覽:562
維港投資集團 瀏覽:836
代碼000457基金凈值 瀏覽:674
信託貸款委託貸款 瀏覽:107
20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2018 瀏覽:99
股票大資金流入是什麼顏色 瀏覽:545
九零年人民幣超發 瀏覽:254
北京企業貸款擔保公司 瀏覽:930
商業住房貸款保險費率表 瀏覽:383
秋石投資背景 瀏覽:971
融資年利率和融資年費率 瀏覽:837
中國國旅是股票還是基金 瀏覽:127
山推股票診斷 瀏覽:802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中國代表 瀏覽:399
外匯怎樣贏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