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6年葯品市場調查報告
你是需要具體葯品市場現狀分析及預測報告嗎。
『貳』 2012-2016年的醫葯行業成本費用利潤率是多少
首先先說一下,醫葯行業也有細分的,是中葯行業、還是西葯行業、還是器械行業內,三個容行業利潤率不同
另外流通業、製造業、商業、連鎖又不同,
再其次、B2B,B2C,0T0,利潤又不同
好啦,告訴你途徑吧(關鍵分太少,不想整理,麻煩)
1、查看各大上市企業(九州通、國葯、康美、天士力等等找到對應的板塊看)的每年年報,會有利潤,自己一算就知道(如同花順、東方財富)
2、股研網站,查看研報,裡面也會有(如慧博他的比較全但收費,不過能可以網路搜索對應的標題)
3、專業的網站,如米內網,賽博藍,醫葯、36K相關的網站等
4、購買行業分析報告,但比較貴了至少上千了,不過能可以上孔夫子、淘寶買二手的
關於利潤率,流通比較低,大概4個點就不錯了,製造業就高了扣除稅費、銷管費用等等應該在10到20個甚至更高,中葯、以及高值耗材也比較高
『叄』 谷豐觀點中2016年中國醫葯商業行業研究報告網址有嗎
參考前瞻 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葯商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網址如下
『肆』 2016年發生了哪些震驚中國醫葯行業的大事件
互聯中國金融仍互聯中國吸引行業中國貸、眾籌、支付、保險、消費金融等回各行業都呈現快速答發展態勢總體說2016行業洗牌重組 據《互聯中國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析報告》顯示整行業監管收緊部中國貸平台合規向根據中國貸行業基本暫管理辦調整未金融部門備案、銀行託管、電信業務許證中國貸平台必須完三主要合規要
『伍』 生物制葯的行業現狀
醫葯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等切身利益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醫葯行業一直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1978-2010年,醫葯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達到15%以上,規模不斷擴大,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不斷提高。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葯物制劑生產國。
生物技術成果與微生物學、化學、生物化學、葯學等科學的原理和方法結合形成了醫葯行業的重要子行業之一。
《中國生物制葯行業技術研發與新品上市分析報告》 顯示,國家加大對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國生物制葯行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數據顯示,2003-2010年中國生物制葯行業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21.52%,2010年行業產銷規模突破千億元,同比增速超過40%。
認為,未來十年,一批基因治療方案、葯物將進入應用階段。中國生物葯研發與產業化能力也將大幅度提高,形成化學葯、中葯、生物葯三足鼎立的葯物新格局。我國將針對癌症、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神經系統疾病等重大疾病,取得200個生物新葯證書,開發近200種生物葯,近400個生物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中國生物制葯的高速發展時代已經到來。
2011年生物制葯的銷售額已達1600億美元,佔全球葯品市場份額的19%,預計到2020年,生物制葯在全球葯品銷售中的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我國醫葯製造業年總產值已經超過1.2萬億元,出口年均增長率也穩定保持在25%-30%。其中,化學原料葯是代表我國醫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業,年產值佔全國醫葯總產值的近一半,出口比重超過60%。2015年全球生物仿製葯市場將從2010年的243萬美元增長到37億美元,這相當於30個品牌葯損失510億美元的銷售。2015年,我國生物仿製葯品的年銷售額,將從2011年的2748億元,增長到447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約在15%左右,並將始終佔全國生物醫葯銷售總額的62%左右。在2012-2016年期間,專利葯銷售額預計將以超過25%的增長率繼續增長。隨著一些重磅生物葯物專利即將到期,2010-2017年,價值1500億美元的葯物將失去專利保護,這將推動仿製葯市場從2010年1238.5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310億美元。 生物葯物的陣營很龐大,發展也很快。全世界的醫葯品已有一半是生物合成的,特別是合成分子結構復雜的葯物時,它不僅比化學合成法簡便,而且有更高的經濟效益。
半個世紀以來開發研製的各種生物制葯分析系統和微生物轉化在葯物研製中一系列突破性的應用給醫葯工業創造了巨大的醫療價值和經濟效益。微生物制葯工業生產的特點是利用某種微生物以「純種狀態」,也就是不僅「種子」要優而且只能是一種,如其它菌種進來即為雜菌。對固定產品來說,一定按工藝有它最合適的「飯」—培養基,來供它生長。培養基的成分不能隨意更改,一個菌種在同樣的發酵培養基中,因為只少了或多了某個成分,發酵的成品就完全不同。如金色鏈黴菌在含氯的培養基中可形成金黴素,而在沒有氯化物或在培養基中加入抑制生成氯化的物質,就產生四環素。葯物生產菌投入發酵罐生產,必須經過種子的擴大制備。從保存的菌種斜面移接到搖瓶培養,長好的搖瓶種子接入培養量大的種子罐中,生長好後可接入發酵罐中培養。不同的發酵規模亦有不同的發酵罐,如10噸、30噸、50噸、100噸,甚至更大的罐。這如同我們作飯時用的大小不同的鍋。
『陸』 2016年實行零差價醫葯行業還能做下去嗎
可以,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至少解決了醫院基礎用葯的利潤這一塊。醫院基葯現在基本不掙錢。保障醫院有葯可用。
但如果不帶量采購的話,就會造成醫院不怎麼使用不賺錢的基葯。地方對醫療機構使用基葯比例的要求不嚴,對達不到基葯使用比例的醫院處罰力度不夠。
就算達到帶量采購和基葯使用比例。也沒辦法解決醫院過度檢查和醫療的水平。這一塊沒辦法限制啊。大醫院多做檢查可以避免醫療事故,但老百姓負擔增加啊。通俗的說,也就是葯價降了,其他費用增加了,老百姓去醫院還是省不了錢。
基層醫療機構呢,避免不了過度治療的問題。
說到底是三個問題,第一,老百姓的素質問題,如果可以控制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不要盲目找專家,找大醫院,會好很多。
第二,醫生的收入問題,如果基層醫療機構和大醫院的醫生收入差不多的話,而且醫生收入有保障的前提下,專家不會擠破腦袋進大醫院,醫療資源也不會過於集中,又會好一點。
第三,醫院的收入問題,既然前兩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造成大醫院病患數量增加,醫院病床位不夠,醫生數量不夠,檢查設備不夠,那醫院怎麼辦呢,只能是增加醫生收入以留住人才,增設檢查設備,擴建病房。這都需要錢啊。錢從哪裡來呢。。可想而知。
說到底是一個問題,全民素質問題,假如老百姓合理使用葯療資源,了解醫療行業;醫生以救人為目的,不追逐利益,老百姓也不以金物質做為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而以道德做為社會地位的衡量標准,這個世界會很美好的。
所以你問國家實行基葯零差價銷售有什麼看法和建議,我的看法是治標不治本。或者說,這只是新醫改其中的一個措施,得搭配很多措施甚至新醫改之外的措施才能達到新醫改的目的,讓百姓治得起病。
『柒』 2016年執業葯師就業前景如何
1、執業葯師:是從業資格,指經全國執業葯師資格考試(一種從事葯學執業工作的資格准入性考試),取得《執業葯師資格證書》並經注冊登記取得《執業葯師注冊證》,在葯品生產、經營、使用單位中執業的葯學技術人員。也可以這樣理解:通過全國執業葯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葯師資格證書,並經執業注冊的葯師稱執業葯師,具體也分執業中葯師、執業西葯師。職稱等級相當於醫療機構的中級職稱,用人單位可以聘用從事中級職稱級別的質量管理工作,並享受相應的待遇。國家規定的是零售葯店必須配備駐店葯師,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要求駐店葯師必須具有執業葯師資格。所以就業前景還是不錯的。
2、2016年執業葯師大綱會重新改編,重新調整:葯事管理與法規的變化相對是比較大的,執業中葯師中的專一、綜合和西葯的專業一的知識點的變化也比較大,會增加一些與工作相結合的內容,據悉中葯一中葯葯劑學中的變化會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國家相關部門也指出,目前執業葯師人數已經不是很大問題,但執業葯師的質量存在較大問題,所以加強執業葯師質量問題已經是重中之重。為了一步一步實現這個目標,有消息稱2016年執業葯師考試,出題人會全部換掉,這樣出題的思路會有新的變化,但會向著「學有所用」的方向發展,所以考試難度會相應的增加。
未來執業葯師承擔的責任會很重,執業葯師的質量提高也是未來的重點,所以執業葯師報考條件提高是勢在必行的,但2016年的報考條件應該是不會有太大變化,但未來幾年報考條件會提高。所以大家如果有報考執業葯師的打算或者計劃的話,應該早作規劃盡快實施。
面對新大綱其實大家也不需要太過於緊張,考試無非是將我們工作中的實踐搬回到試卷上。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對於考試的復習還是要以書本知識為基石,結合最新考試大綱內容,把握復習節奏制定復習計劃。目前大綱還未發布,考生可以先進行基礎知識的復習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此外,無論考試大綱進行改動,考試難度如何增加,歷年重要的考點和知識點依然不會從考試中消失,考生依舊要盡可能熟練掌握歷年執業葯師考試中的重難點和常考點。同時根據近幾年執業葯師的考試趨勢來看,這幾年執業葯師考試越來越偏向於對臨床葯物應用的考察,考生也應當注意到這一點並加強在這一方面的復習和聯系。
『捌』 醫葯行業投資有什麼前景
醫葯行業自2014年開始進入醫改深水區,伴隨著招標降價等因素,醫葯行業進入調整時期,經歷2015年的陣痛後,從2016年開始醫葯行業逐漸確立了底部,業績開始穩中有升。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醫葯行業整體在政策引導、大健康產業發展、人口結構調整等多重作用下,逐漸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後新的發展周期。
我國國民的醫療需求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我國門診病人及出院病人人均費用均實現連續增長,人均診療費用的增加疊加診療需求的上升,我國醫葯行業將繼續維持穩定增長。
整體醫葯行業在消費升級、創新政策、醫保招標、控費、兩票制的執行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全部子行業均表現出收入和銷售費用大幅上升,並致使毛利率上升、凈利率相對穩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