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上海家庭自來水管需要清洗嗎
清洗一下肯定比不清洗好,清洗一下也沒多少錢。
⑵ 入戶水管該歸由誰管理有法律依據嗎
應該由管道所有者承擔。 室內自來水管道屬於自己家的,壞了只能自己管。樓內小區內自來水管屬物業,由物業管理。小區外的屬市政管道,自來水公司管理。 水源至小區總表前部分的水管,應由供水單位負責維修更換。
2003年修訂的《上海市供水管理條例》第25條明確,「供水企業或者供水設施權屬單位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對供水設施進行檢修、清洗和消毒,確保其正常、安全運行。」因而,判斷是否為供水部門的維修責任,要看這部分管道的「權屬」。
《上海市供水管理條例》第54條明確,供水等專業單位應當承擔分戶計量表和分戶計量表前管線、設施設備的維修養護責任。居民分水表以前的管道和設施,維修養護都是供水部門的職責。
案例
州新聞網7月19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李志波 文/攝)
前日,家住閩侯世貿上游墅小區的王先生向福州晚報反映,他家裝修還不到一年的新房,在7月5日那天發現主卧天花板滲水後,立即聯系為他新房裝修的福州東大裝飾設計工程公司,工作人員前來查看後未立即處理。10天後,天花板突然開始大面積滲水,主卧約20平方米的地板也被水泡壞。
王先生告訴記者:「7月5日,發現天花板滲水後,我立即聯系裝修公司。」王先生說,裝修公司派人查看後,卻遲遲沒有安排修繕處理,這才導致10天後即15日下水管完全破裂,家中部分天花板和地板被泡壞。王先生僱人挖開滲水天花板及周邊的牆體後,發現下水管破了一個大洞。「可能是被樓上居民裝修時掉落的水泥塊砸壞的。」王先生說,下水管是整棟居民樓共用的,不知道是哪戶人家裝修時砸壞的。
昨日,記者聯系了福州東大裝飾設計工程公司,相關負責人繆先生表示,5日接到王先生的反饋後,「在聯系工人修繕方面,確實有點拖延。」繆先生說,下水管損壞是樓上掉落的水泥塊砸穿的,不屬於保修范圍。「我們公司有一定的責任,公司方面願意承擔部分責任,但不能說是主要責任。」
記者為此也聯系了福建省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表示,此類事件應弄清下水管損壞的主要原因,如果不是設計問題,也不是質量問題,就應該追責樓上砸穿下水管的住戶。但考慮到此事有裝修公司處理不及時的因素,雙方可協商,解決修繕問題。
目前,王先生和福州東大裝飾設計工程公司均表示,願意協商解決修繕費用
⑶ 2017年上海市自來水收費標准
上海市居民用水實行階梯水價。
第一階梯0到220立方米水專量的時候自來水價是屬1.92元,綜合水價是3.45元/立方米。
第二階梯是220到300,水價是3.30元,綜合水價是4.83元。
第三階梯300以上水價是4.30元,綜合水價是5.83元。
綜合水價是自來水價格加上排水費,排水費是1.70元/立方米,按照排水量的90%計算,實際價格是1.53/立方米
(3)上海市供水管理處處長手機擴展閱讀:
「階梯水價」是對使用自來水實行分類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的俗稱。「階梯水價」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因素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等方面的作用,拓展了水價上調的空間,增強了企業和居民的節水意識,避免了水資源的浪費。
階梯式計量水價將水價分為兩段或者多段,每一分段都有一個保持不變的單位水價,但是單位水價會隨著耗水量分段而增加。
⑷ 上海市供水管理處(計劃用水辦公室)事業編制待遇怎麼樣
待遇好和公務員差不多
⑸ 水務一體化管理
10.3.1關於水務局
我國傳統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將城市與農村、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等進行分割管理,嚴重地違背了水資源的自然循環規律和整體性。特別是由此產生的「多龍管水」、「政出多門」等問題,導致一些城市和地區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與回用,以及在流域內上游用水不管下游、左右岸不銜接,更不用說實現跨流域調水的有機協調和統籌配置了。由此看來,成立水務局,實行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以適應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勢在必行。
那麼,什麼是水務局?成立水務局管什麼?城市區域不是流域,為什麼要由水務局來管?為什麼在城市區域要城鄉一體化統一管水?對此,吳季松早在2000年做了回答[11]。後來,他又從理論依據和政策法規兩方面闡述了水務管理體制的依據,並提出了進一步開展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12]。
1993年7月,深圳市組建了中國第一個水務局,變「多龍管水」為「一龍管水」,從而掀開了我國水利史上水務一體化建設的新篇章。2000年5月13日我國最高級別的水務局——上海市水務局隆重成立,成為省級政府實施水務統管先鋒,對全城市水務改革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以來連續大旱,全國有億畝農田絕收,500多座城市用水告急,但是實施了城鄉一體化管理的地方均未發生城鄉用水糾紛,也沒有出現飲用水供應危機。如聞名全國的「水荒」城市西安在大旱之年不但沒有發生「水荒」,也沒有像以前限制供水;黃河大旱之年沒有斷流[13]。據報道 《中國水利報》(2004-01-10)。
現代水務管理體制是有其特定內涵的,它是一種以城鎮為中心、城鄉結合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吳季松[12]從水循環過程出發分析了城市水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水務局工作的目標。認為,在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前提下,要建立3個補償機制,即誰耗費水量誰補償,誰污染水質誰補償,誰破壞水生態環境誰補償;同時,利用補償建立3個恢復機制,即保證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證水質達到需求標准,保證水環境與生態達到要求。水務局就是這6個機制建設的執行者、運行的操作者和責任的承擔者,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水資源保障的責任機構,同時還是水資源相關法規的執行機構。
顯然,水務局實行城鄉一體化管理,不是簡單地將其他部門管水的職能向水務局轉移或歸並,而是水資源管理體制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成立水務局)則往往會碰到許多難點,主要包括:部門之間的協調,現有人員是否能擔當這一重任,尚沒有現行法規供水務局執行等[11]。
10.3.2幾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的許多城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要從原來的多龍管水一下子變為一龍管水是十分困難的,一些出於趕時髦而成立起來的水務局往往名不副實,起不到「一龍管水」的作用。造成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各部門把自身利益看得太重,而沒有從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大局去考慮問題。
以城市水務一體化管理為特徵的區域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符合水資源循環的自然規律和社會管理的一般原則,能夠為區域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供有利條件,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們的共識,但是仍有許多重大理論問題急需解決[11]。如,①如何協調與流域、與區域之間的關系,克服出現區域割據式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弊端;②如何將資源管理與用水管理兩項職能已分離,又納入一體化管理模式運作中;③如何在《水法》法律精神下,在決策層通過充分協商,找到符合水資源管理系統要求的政策;④水資源管理法規與規范、標准如何適應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並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為改革保駕護航等。由此看來,僅僅掛一個水務局的牌子是不解決問題的,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水務一體化管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城市工廠的排污罰沒通常由環保部門管,而污水進入河道後造成的後果則往往由水利部門來承擔,實行水務一體化後能否解決這一矛盾?
(2)地下水與地表水之間也存在水體的轉換關系,地下水的開發與生態環境密切相關,隨著地熱和礦泉水開采規模的擴大,必然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整個生態環境的破壞。但就目前大部分地區而言,地表水和地下水仍未實行統一管理,而是水利和礦產部門各自為政。實際上,不實施水資源統一管理,很難保障地熱的儲量以及礦泉水水質和水量的穩定。如何達到水資源的統一管理的目的而又不與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政策相違背?
(3)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與農村爭水的現象是常見的。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水開始從農村和郊區調往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工業的發展又污染了下游農村的用水。因為農業用水是有季節性的,而城市生活用水則片刻不能停止,在城市和農村爭水時,農民總是處於下風。這一問題如何解決?
統一管理問題是國際上目前最廣泛使用的水管理用詞,但它絕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在國內,對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概念也十分推崇,但我國對水資源統一管理的理解與國際上的理解是有區別的。前者理解為統一行政的概念,而後者只是從水的角度強調協調的重要性。當然,就目前國際上而言仍然還沒有一個通用的模式。正如文獻[14]指出,雖然水資源統一管理的某些基本原則可以不考慮經濟或社會發展的情況和階段,但是對這個原則如何付諸實施沒有一個通用的藍圖。由於各國和各地區之間水問題的特性、特點和程度,人力資源、體制能力、公共與私營部門之間的相對力量和特點,文化定位,自然條件和許多其他因素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一般原則方法的實際應用必須反映當地的不同條件,必須採用不同的形式。
參考文獻
[1]沈大軍.水管理學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08
[2]林洪孝主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252~255.225
[3]雷玉桃,謝建春,王雅鵬.我國水資源流域管理創新對策[J].水利經濟,2003,(6):12~14
[4]佟春生,駱濤,黃強等.流域水資源管理理論框架探討[J].人民黃河,2004,(1):28~30
[5]陳菁.流域水資源管理體制初探[J].中國水利,2003,(1):29~31
[6]王文生.對推進水資源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幾點思考[J].海河水利,2003,(5):1~3
[7]郝火凡,趙普敏.對流域水資源管理與水循環經濟的幾點思考[J].甘肅水利科技,2003,(7):3~4
[8]楊志峰,馮彥,王烜.流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體系——理論與實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91~115
[9]姜志群.公眾參與在水資源管理中的應用[J].治淮,2003,(8):14~15
[10]左其亭,陳曦.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190
[11]吳季松.為什麼要以水務局管理城市水資源[J].江蘇水利,2000,(4)
[12]吳季松.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的發展和深化[J].中國水利,2002,(7):35~39
[13]熊首純,遲道才,劉鐵剛.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推進城鄉水務管理一體化[J].農業與技術,2003,(5):77~80
[14]全球水夥伴中國地區委員會著.梁瑞駒,沈大軍,吳娟譯.水資源統一管理(全球水夥伴技術委員會技術文件第4號)[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5~6,15~16,27,30,36,47~49,51
⑹ 地面沉降風險評價與管理技術方法
一、內容概述
1.建立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地面沉降地質災害風險程度主要取決於地面沉降發生的危險性及承災體的易損性兩方面。結合災害本身的特點及承災體對地面沉降敏感性程度等特徵,可構建大區域地面沉降災害的風險評價指標體系,並可用於實際量化統計。
2.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
1)先對危險性各個單項指標進行評價,在各類單要素評價基礎上,建立相關的模型,進行綜合評價。
2)改進的模糊層次分析法綜合評價模型:
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方法
式中:H危險性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指數;Wi 為權重;Nj為各因素指數。
3)基於GIS技術進行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分區。
3.地面沉降易損性評價
1)獲取基於行政單元(市轄區、縣)的地面沉降承災體具體數據,用社會經濟統計指標表徵區域易損性。
2)建立易損性評價的模糊綜合評判模型。
4.地面沉降風險評價
1)對危險性分區和易損性分區進行等級量化。等級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具體劃分為很低、較低、中等、較高、很高5個等級,其中危險等級與易損等級對應的量值范圍為[0,0.2]、或為(0.2,0.4]、(0.4,0.6]、(0.6,0.8]、(0.8,1.0]5個級別,
2)進行風險度計算,即風險度(R)=危險等級(H)×易損等級(V)。
3)基於GIS技術進行風險等級劃分。風險等級對應的量值范圍為[0,0.04]、(0.04,0.16]、(0.16,0.36]、(0.36,0.64]、(0.64,1.0]5個級別。
5.地面沉降風險管理
(1)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區劃
以地面沉降風險評價結果為基礎,開展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區劃。
(2)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區建設方案
研究制定不同管理區的地面沉降控制目標,針對地面沉降現狀和影響因素,採取分類管理措施和分類管理辦法。
二、應用范圍及應用實例
(一)應用范圍
應用於區域地面沉降的防治管理。
(二)應用實例——上海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與管理
1.建立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地面沉降發育機理、孕育條件、監測成果等因素,上海地區選取地面沉降易發程度、歷史災害強度、預測沉降速率、地勢高程作為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的指標。地面沉降易損性指標主要考慮社會經濟統計類指標(人口密度、單位面積GDP、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比重等)、受地面沉降影響明顯的線性基礎設施(防汛牆長度、軌道交通密度、供水管密度、高架橋道路密度)、地區以往單位面積減災防護的投入(監測與防治設施)等(圖1)。
圖1 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指標體系
2.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
(1)地面沉降易發程度評價
以上海地區第四紀鬆散層分布厚度、土層力學性質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含水層發育個數、含水層富水性、淺部土層主要壓縮層發育情況等因素為主要條件,開展地面沉降易發區評價。將全區劃分為地面沉降高易發區、較高易發區、中等易發區、較低易發區、低易發區等5個級別(圖2)。
(2)地面沉降歷史災害強度評價
根據監測資料和研究程度,本次分析了1921~2006年間上海市地面沉降發育的分布狀況,並在對各區造成的危害及經濟損失進行綜合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地面沉降歷史災害強度分區,共分為5個區(圖3)。
(3)地面沉降預測沉降速率評價
應用三維地下水滲流-一維地面沉降非線性耦合數學模型對地面沉降進行預測,對預測至2020年的預測結果進行分區,共劃分為5個區(圖4)。
圖2 上海市地面沉降易發程度分區圖
(4)地勢高程評價
地勢高程對地面沉降危險性評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安全高程的損失,依據2006年上海市實測的地勢數據,將上海市現有地勢高程劃分為低地勢區、較低地勢區、中地勢區、較高地勢區、高地勢區5個區(圖5)。
(5)地面沉降危險性綜合評價分區
利用改進的模糊層次分析模型對危險性各要素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得到地面沉降危險性綜合評價分區圖(圖6),結果顯示上海主要處於地面沉降危險性中等區,危險性高區主要分布於中心城區及與江浙兩省交界的嘉定、金山局部地區。
3.進行地面沉降易損性評價
(1)人口密度評價
人口密度越大,城市化程度越高,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將人口密度劃分為5個等級(圖7)。
(2)單位面積GDP評價
單位面積GDP反映的是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單位面積GDP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將單位面積GDP劃分為5個等級(圖8)。
(3)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比重評價
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所佔比重反映房屋建築、公益設施規模等。比重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將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比重劃分為5個等級(圖9)。
圖3 上海市地面沉降歷史災害強度分區圖
圖4 上海市地面沉降預測沉降速率分區圖
圖5 上海市地面高程分區圖
圖6 上海市地面沉降危險性綜合評價圖
圖7 上海市人口密度分區圖
圖8 上海市單位面積GDP 分區圖
圖9 上海市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比重分區圖
(4)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評價
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小。根據上海地面沉降減災防護設施投入的實際情況,將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劃分為5個等級(圖10)。
(5)供水管密度評價
供水管密度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市供水管密度的實際情況,將供水管密度劃分為5個等級(圖11)。
(6)軌道交通密度評價
軌道交通密度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軌道交通密度的實際情況,將軌道交通密度劃分為5個等級(圖12)。
(7)高架道路密度評價
高架道路密度越大,面臨的易損性風險越大。根據上海高架道路密度的實際情況,將高架道路密度劃分為5個等級(圖13)。
(8)地面沉降易損性綜合評價
利用模糊綜合評判模型對易損性各要素評價結果進行綜合評價,得到地面沉降易損性評價分區圖(圖14)。從評價結果看,以中心城區為代表的經濟最發達區同時也是地面沉降程度最為嚴重的地區,易損性最為嚴重;原浦東新區地面沉降比較嚴重的地區,同時單位面積GDP、建設用地比重以及市政設施密度都比較大,為較高易損性區;寶山區和閔行區為較中等易損性區;松江區、原南匯區、嘉定區3個區,單位面積建設用地比重處於中等,人口密度、單位面積GDP以及市政設施密度較小,受到地面沉降危害程度較小,為較低易損性區;奉賢區、崇明縣、金山區、青浦區4個區,人口密度、單位面積GDP以及市政設施密度都小,受到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小,歸為低易損性區。
圖10 上海市單位面積減災防護投入分區圖
圖11 上海市供水管密度分區圖
圖12 上海市軌道交通密度分區圖
圖13 上海市高架道路密度分區圖
圖14 上海市地面沉降易損性評價圖
4.地面沉降風險評價
在上述地面沉降危險性及易損性評價基礎上採用風險度(R)=危險等級(H)×易損等級 V)進行地面沉降風險評價。地面沉降風險評價結果如圖15所示,綜合該結果可以看出,上海市地面沉降風險程度在空間上的分布特徵為:以中心城區為中心形成地面沉降的三級體系,即中心城區基本處於地面沉降風險高區,近郊區處於地面沉降風險較高至中等區,郊區處於地面沉降風險較低區。
5.地面沉降風險管理
(1)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區劃
遵循地面沉降風險存在的客觀性、風險管理的差異性、風險管理與防治主體的一致性等原則,依據地面沉降風險評價成果,進行地面沉降風險管理區劃,共分為3個大區,即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地面沉降次重點防治區、地面沉降一般防治區(圖16)。
(2)地面沉降防治分區管理方案
A.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區)
圖15 上海市地面沉降風險評價圖
地面沉降重點防治Ⅰ1 區:
控制目標:至2015年末,年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7mm以內,第四系承壓含水層地下水位恢復至-12m以上,進一步降低差異地面沉降影響。
主要措施:進一步嚴格地下水采灌管理,開展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試驗研究,實施淺層第一承壓含水層地下水專門回灌;推進軌道交通、黃浦江防汛牆等生命線工程地面沉降監測與預警機制建設。
地面沉降重點防治Ⅰ2 區:
控制目標:至2015年末,年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10mm以內,穩步抬升地下水位,減少地下水開發對區域地面沉降的影響,努力緩解差異地面沉降的影響。
主要措施:著力加強區域地面沉降防治,壓縮地下水開采量,進一步增加人工回灌規模;加強深基坑等工程建設活動引發的地面沉降監測與管理;完善大虹橋地區及浦東周浦、航頭地區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加強區內地鐵、磁懸浮、海塘等生命線工程地面沉降監測。
B.地面沉降次重點防治區(Ⅱ區)
控制目標:至2015年末,年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6mm以內,基本消除生命線工程沿線的地下水位漏斗。
主要措施:進一步優化區域地下水采灌格局,加強高速鐵路等工程沿線地下水開發管理;加強重點區域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建設。
C.地面沉降一般防治區(Ⅲ區)
圖16 上海市地面沉降風險防治分區管理規劃布局圖
控制目標:至2015年末,年均地面沉降量控制在5mm以內,積極消除由區內地下水開采形成的地下水位漏斗。
主要措施:進一步優化區域地下水采灌格局,加強長江三角洲區域地面沉降防治聯動機制建設;完善區內以軌道交通、海塘為主的生命線工程監測網路建設。
三、推廣轉化方式
地面沉降風險評價與管理技術方法可通過宣傳報道和會議交流進行推廣。
技術依託單位:上海市地質調查研究院
聯系人:方正
通訊地址:上海市靈石路930號
郵政編碼:200072
聯系電話:021-56065720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