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變化莫測的股市,有哪些規律可循
變化莫測的股市,有哪些規律可循
A股特徵一:投資年輪和春季躁動
A股市場的「投資年輪」
首先我們講什麼叫做「春季躁動、四月決斷」。每年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在年初的時候都會有一波行情出現。這個行情與當時的基本面未必有很直接的關系,而是由很多因素所決定的。但是往往到4月份,它會有個決斷期,這個時候才是真正決定當年的整體趨勢的。春季躁動可能跟最後的方向產生一定程度的背離。這個情況在我入行的2006年之後,幾乎每年都會發生。我也向一些前輩了解過,在06年之前,類似情況也時有發生。
由於季節性因素、天氣、會議、經濟的因素,每年的A股投資呈現強烈的規律性。首先我們來講一下第一部分:每年的「春季躁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一般來講A市場的投資會經歷幾個階段:
1-3月:春季躁動期間,投資風險偏好高,有很多主題性的機會或其他投資機會出現。
4-5月:判斷投資旺季是否到來。此時真正的返鄉、新開工開始了,就要檢驗春季躁動中的很多情況是否真實。比如元宵節以後廣東返工潮怎麼樣、投資旺季是否到來,這些情況會決定整個二季度的方向。
年中:北戴河會議,這個會議會對下半年的經濟、人事等做出決策,對下半年整個情況發展,包括經濟政策有決策,所以北戴河會議可能對A股的走勢有重大影響。
9-10月份:假期集中,比如中秋節和國慶假期,消費品旺季到來,消費品會迎來一波行情的上漲,這個時候也是一些穩定類消費品年底估值切換的時候。所以上半年整個經濟狀況好的話會是周期品上漲期,到了下半年會是消費品的上漲期。
年底:又會有幾個重要的事件,1)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定調,2)機構資金清算引發一部分資金緊張,3)加上A股投資者年底業績考核(有很多大機構往往在11月份的時候就完成了全年的業績考核),在這些情況下,風險偏好下降比較快。所以往往每年年底的風向偏好比年初有很大下降。
以上這些特徵基本上可以屬於整個A股市場的一個投資年輪。
A股春季躁動的歷史狀況
A股市場幾乎每年都有春季躁動。
2006年那一年是一個大牛市,那一年春季躁動期間抄的主要是資源品和品,到了4月份之後,發現經濟數據確實是不錯,所以在4-10月之間,市場有一個趨勢性的上漲;
2007年春季也有很強的躁動,但是炒的最好的是一些垃圾股,包括一些績差股。到了4月份時,經濟基本面還是不錯的,所以在之後雖然有經歷當年的「530」,但隨後還是有一波上漲。
2008年全年其實是一個熊市,但年初的時候還是有「春季躁動」出現,當年炒的最熱的是一些跟通脹主題相關的,包括一些農產品、鉀肥、醫葯和零售的品種,當時整個通脹水平處於較高位置。到了4、5月份時,發現經濟有所下落,4-10月份市場一路下跌。
2009年情況也類似,年初「春季躁動」炒的主要是投資品和新能源。5月份以後,整個房地產數據開始改善,整個周期股才迎來了一波上漲。
2010年比較特殊,因為當中有一次房地產調控。到了年中的時候,北戴河會議有了一個基調上的變化,所以2010年出現了一個V字形走勢。
2011年「春季躁動」炒的是一些高端精密製造,比如高鐵,還有一些供應瓶頸的股票,如化工、鋼鐵和電力。
2012年節前主要炒的是周期品。
以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為例,當時市場也在憧憬著春季躁動。去年年底,整個市場處在比較躁動的情況,大家都認為2016年可能年初會有一波行情,往後可能會比較困難,然而由於預期非常集中,所以年初先有一波熔斷下跌,春節之後市場處在幾個月的躁動期,但是z很多漲了很多低估值的板塊,包括供應鏈、其他有色的品種。
所以A股市場,基本上每年上半年,或年初的時候,風險偏好比較高,各種各樣的主題或無法證偽的東西,都會在年初的時候炒,這個跟當年的基本面未必有直接的關系,直到下半年市場可能才真正顯示出它的趨勢。
春季躁動的原因
年初時經濟走勢不明晰,一年新開工的計劃都是在兩會之後才完全推開。在這之前,新開工比較低,而且民工都是在元宵節以後才慢慢返回,1、2月的經濟數據本質上不能反映全年的經濟狀況。企業盈利預測調整四月份之後才開始,根據一季報或是一季報的盈利預期,才進行調整。在整個一季度整個經濟走勢或是基本面的狀況,看不大清楚。
兩會之前,政策方嚮往往不夠明晰。但是這時會有各種各樣的提案、議案,市場也會有很多預期,所以這個時候整個環境對政策的敏感程度也會特別強,直到比如說兩會以後政策的基調才會明確下來。
銀行在一季度的放貸沖動。因為對銀行來講是早放貸早享受信貸成果,所以它可能在一季度把整個全年額度40%或者更多放出來,特別是到了一些宏觀調控比較嚴厲的年份,銀行會更傾向在年初時多放一點。但是這些投放的資金一開始實體層面不會有太多需求,因為一開始實體層面還沒開工慾望,所以往往會進入虛擬的層次,在年初的票據貼息利率或是整個的銀行利率比較低,無風險利率比較低的情況下,對於整個的資金沖動也是有影響的。相對資金成本往往會下降。
國內外資金的跨年度布局。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這個習慣。從考核的意義上來講,每年在年底時,機構可能會換一批基金經理或研究員,年初新上來的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新一輪布局,可能跟去年的風格不是特別一致。此外,年初投資者風險偏好較高,因為年初做錯了還有很多機會挽回,但是年末的時候做錯了相對而言較難挽回。
綜合這幾點來講,A股的特徵就會呈現這樣一種狀態,也就是年初會出現所謂的「春季躁動」。之後的一段時間里就會出現真正的「證實」或者「證偽」,如果是證實,那麼全年就很有可能出現一個整體的向上趨勢;如果是證偽,那麼年初在「春季躁動」中獲利的人在之後可能都會有所損傷。
這個情況在海外其實也會經常出現,海外的一些資金往往會在聖誕節前後進行一些布局,隨後在5月份會出現所謂的「sell in May」,然後在7月份再接回來。
A股市場這樣的「春季躁動」一開始可能只是大家的心理預期,慢慢的。2012年在寫這一A股市場特徵的報告時,市場上還沒有什麼春季躁動這個名詞,近些年來,每年年初的時候很多研究員都會引用這一概念。
2015年年底,市場在加資金的時候就是沖著春季躁動這個行情來的。2015年11月4號有比較大的陽線,這個陽線起來後整個市場又有一波上漲,本來市場在十一之後沖了兩周基本已經有疲態,這陽線起來導致很多機構認為今年年初的時候機會比較多,於是在去年年底就進行了大部分配置。很多機構的倉位都比較高,然而預期太一致,導致年初集體減倉,這個減倉又剛好碰到熔斷,所以春季躁動在今年年初是以先下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事實上這個市場在年初跌了一個月後,市場又進入了橫盤階段。在過去的幾個月橫盤階段,市場也走出了很多結構性機會,比如說農產品、有色、白酒,這些行情也能歸於春季躁動的延續。
A股特徵二:「Show Time」和「垃圾時間」
「Show Time」和「垃圾時間」交替
「Show Time」和「垃圾時間」其實是籃球中的一個術語,大家都知道湖人隊在80年代的時候曾經創造過所謂的「Show Time」。「垃圾時間」就是說大局已經基本上決定的情況下,就會派一些替補球員上場。A股這些年其實也呈現出這樣的一種特徵。
2012年上半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A股籃球論」,把A股的一些現象和籃球場上的一些情況作了比較,列舉了2009年到2011年之間,A股市場5次「Show Time」和2次「垃圾時間」的情況。
所謂的「Show Time」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倉位,這個時候Beta可能是比Alpha更大的;但是到了「垃圾時間」,整個市場會進入所謂橫盤階段,這個時候其實Beta的機會是很少的,但是結構性的機會是非常多的。所以如果可以在「垃圾時間」做出結構的話,也能夠遠遠地拉開對方。
2009年到2011年5個「Show Time」回顧
1)2009年上半年的主升浪
根本原因是2008年的4萬億。然而由於投資者懷疑兩個問題:1)國家是否真的有這么大的動力進行這么大規模的刺激?2)以及這樣大規模的刺激是否一定意味著經濟能起來?所以4萬億這個決策一出來的時候整個指數在1600-2000點徘徊了一個季度。
直到2009年1月中旬市場開始進入主升段,指數2000點突破,到5月指數達到2500的位置,最主要原因是上述兩個疑問得到解決。當時1月上旬,很多銀行信貸遠遠超過歷年水準,最終2009年1月信貸有1.65萬億,這個在08年幾乎佔了三分之一,當時看到這個數據,大家對國家刺激的力度並沒有懷疑。另外,當時PMI的數據和旬度發電量都極度改善了,出現了明顯的經濟v字型上漲,看到這個數據,大家也相信,經濟在這么大刺激下會很快改善。所以在09年上半年出現了一波周期股為代表的很大程度上漲。
2)2009年8月的主跌浪
此階段市場在一個月內跌掉800點,相當於跌掉25%。為何會有這么大的下跌?根源在於大家開始對之前貨幣刺激的政策預期有所轉向,09年上半年促進整個大盤上漲的最核心因素是貨幣政策持續的放水,但是到了7月中旬整個回購利率突然有所抬升,所以很多敏感人士就懷疑貨幣政策是否發生了變化。到了7月29號,市場有傳聞說央行在杭州開會議,可能對下半年貨幣政策有所調整,所以7月29號那天市場以一個很大的下跌出來,這次大跌是直接破位的。但是因為牛市的整個氛圍情緒還在,後續29號到8月3號整個市場還是在逐漸的上漲過程中,直到8月3號第二根陰線出來,市場才進入了新一輪的調整(這個情況非常像去年6月份的股災)就是暴風驟雨的下跌,當中幾乎沒有回調,相當於一個月之內跌掉25%。
3)2010年4月的主跌浪
2010年4月份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房地產調控出台了,另外,股指期貨也在當年4月份出來了,相當於提供了一個做空的盈利模式。當年4月15號左右公布了一季度的GDP,數據非常高,好像有11.9%,明顯經濟是過熱的。然後國務院常務會議就發布了收緊房貸標准。當天應該是一個星期五,這一數據和政策並沒有引起過多緊張情緒,整個房地產指數沒有太大的下跌,但之後的周六、周日晚上,國務院又發布了一些收緊房貸標准細則,引起大家重視,所以從4月18號、19號開始,二季度上證綜指指數跌掉了接近25%。這也是一個「Show Time」的症狀。事後看來,這種判斷時錯誤的,因為出口、房地產投資、房地產新開工直到2011年末才下來
4)2010年下半年的主升浪
當時的狀況是,在十一之後,市場在兩周之內漲了大概15%,其中領漲的板塊是煤炭、有色金屬。領漲的龍頭是國陽新能這支股票,大概是翻了一倍。
當時外匯賬款、PPI的環比數據都出現了負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可能有點二次探底的味道,7月胡總書記發表了偏放鬆經濟的措辭,市場很快的上漲,也就是一周之內從2119點漲到了2550點,2550點後在這個位置上橫了將近一個月時間,橫盤期間經濟數據開始逐漸企穩。當年9月份的工業增加值沒記錯的話應該是超預期的,隨後的假期期間,美國推出了QE2。其實QE2政策在Jackson Hole會議期間已經有所吹風了,但是到了假期期間才正式推出。於是假期之內海外大宗商品上漲,因此十一回來後市場也出現了一波很迅速的上漲,之後也出現了一波很迅速的下跌。
5)2011年的三波主跌浪
2011年,市場從8月開始一直是下跌的,全年從頂部到底部大概跌了1000點左右。觸使市場下跌的核心原因有幾個:1)通脹高於預期,所以導致央行的貨幣政策不斷收緊;2)銀行理財產品在2011年開始崛起,銀行理財產品當時保本的收益預期非常高,當時理財產品收益率年初是1%,到9月是10%,收益非常高,導致股市被抽血非常厲害。
2011年基本上三波主跌浪,市場最高3200,最低2012年年初1月6號2132點,跌了將近1000點。
Show Time 經驗總結
上面總結了2009-2011年的主升主跌浪。時間延續的話,會發現2013年後市場也經常會有主升浪和主跌浪。
總結下來,造成Show Time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就是是宏觀變數發生變化,最終導致市場平衡打破,從而導致市場選擇了一個方向,一旦市場選擇方向,往往指數有15%-20%多的上漲或下跌。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比如去年8月份,8月19號之後市場有一波將近30%的下跌,導致下跌的最核心原因就是8月11號的人民幣匯改,提高了人民幣的波動幅度,這個其實就是一種宏觀變數的變動。
必須說明的一點是,並不一定是宏觀變數的變動直接導致了市場的上升或下跌,而是說市場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橫盤後,市場本身就需要選擇一個方向,如果在宏觀層面能出現這樣的一種變數,它就容易讓市場選擇出大方向。再看去年8月份之前,7月市場反彈之後就是一直處於橫盤狀態,所以當8月出現了宏觀變數時,市場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做出方向選擇。
總結起來,我們在做A股投資時,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在一段時間的橫盤後要特別關注有沒有宏觀變數的變化。如果說當一個宏觀層面的變數發生變化時,有可能市場借著這個變數選擇方向。
2009年到2011年2個「垃圾時間」回顧
「垃圾時間」指的是就指數層面而言,沒有太大的漲跌幅,事實上「垃圾時間」並不垃圾,往往能從中找到很多黃金,而且事實上投資者的選股能力、行業配置能力就是表現在「垃圾時間」,而不是表現在Show Time。
1)2009Q4-2010Q1的「垃圾時間」
從09年四季度到10年一季度的6個月時間里,市場在指數層面上漲很少,上證綜指僅上漲10%。並且在09年11月下旬開始,市場基本處於持續震盪的格局,對策略分析員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喊多喊空沒有意義。這個過程中Beta不是特別重要,倉位也不是特別重要。這個過程中,09年下半年,新能源板塊發生了很大的漲幅,比如核能、風力。到了2010年上半年區域主題概念成為投資熱點,也就是A股中說的「炒地圖」,超額收益非常大。
2)2010年11月-2011年2月的「垃圾時間」
在這一過程中,指數整體上是下跌的,跌幅大概2.5%。這時候也有很多超額收益明顯的現象。當時很著名的就是高鐵概念,像中國南北車,時代新材這種股票,在這種環境下漲幅可觀。
「垃圾時間」經驗總結
會發現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往往市場出現「垃圾時間」都是在一季度,和春季躁動有一定重疊。因為在春季躁動的時候,指數層面指望很大程度的上漲是不可能的,如果指數層面出現很大程度的上漲或下跌,那它就已經選擇了方向,就已經不僅僅是躁動或垃圾時間了。而(在躁動)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主題型投資機會。對於許多投資者來說,主題性的投資機會或者無厘頭的一些機會,是非常令人難受的,因為很難從基本面的判斷中選擇出股票。但是這種時候,如果選擇對了,收益上就會和別人拉開很大的差距。
總結「躁動」階段的投資機會,最重要的一條是,市場往往會選擇前一年或者一些熱點的延續,比如2010年11月到2011年2月這段「垃圾時間」,市場炒的很重要的話題是供應瓶頸,炒氟化工、鈦白粉甚至後來想炒鋼鐵、電力等板塊。所以在2011年年初的時候市場當時有一種理論稱為周期復辟、新周期啟動,都是來解釋這個問題的。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狀況?其實是跟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塊啟動有關。2010年下半年水泥板塊由於水泥的聯合提價成為很重要的板塊,當年基金經理投資組合里有無水泥差別極大,當時研究員基本每天都報告某個區域水泥價格的變動。因為水泥漲幅在2010年下半年讓大家瞠目結舌,所以大家很期待在2011年初春季躁動期間找到一個類似於水泥的新品種,而水泥的整個邏輯是供應、收縮的過程中導致聯合提價,所以大家從供應端找了很多投資機會,比如氟化工、鈦白粉等,但這種機會是不能跟水泥同日而語的,只是水泥的替代品。但在整個春季躁動中,它也是有很大的超額收益。但這些投資機會在後面2011年的Show Time中也是跌得很慘。
從「垃圾時間」的角度看,市場可能處在一個無趨勢的狀態下,這時市場結構比趨勢更重要,盡量找一個主題熱點,不能從基本面的角度。還有就是,前期如果有一些已經被證明過的好的主題,在後期有替代物出來會迅速的被拉升。「垃圾時間」在今年上半年也是存在的,今年初熔斷之後,市場有一波上漲。4-6月份的「垃圾時間」特點非常明顯,指數整體並沒有什麼太大幅度的上漲,上證綜指基本上只有100-200點的波動區間,但在這段時間就涌現出許多的超額收益,比如說食品飲料、電子元器件里的OLED、有色中的稀土、黃金,都有很多結構性的機會。
這些品種也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我們發現市場炒完OLED之後開始炒3D玻璃,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兩者其實是非常接近的,OLED既然已經被大家所接受,那麼3D玻璃就能更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還有比如說新能源汽車概念里最後炒的物流車,有些股票之所以能夠在很短的時間里實現上漲,其實是跟之前的新能源汽車板塊熱很有關系。
在垃圾時間,有一點要非常注意:垃圾時間什麼時候結束,跟市場行業板塊輪動有關,當你輪動到補漲的時候,就需要特別小心了,比如水泥板塊上漲之後,氟化工、鈦白粉板塊也都跟著全都在上漲的時候,說明市場這個行業的垃圾時間可能要到期了,市場可能進入Show Time選擇時間。
A股投資階段
A股市場這么多年,投資模式在發生變化,但有三種模式長期流行:價值投資(股票確實便宜,靠業績推動,比如格力)、炒垃圾股(重組、借殼等)、主題投資(新的概念只要不被證偽,市場就願意去投資)。
回顧過去十幾年整個A股市場的投資階段,大概可以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一種類型的投資方法會非常盛行,所以悲哀的是每個階段總結的投資經驗可能對下一階段不一定有幫助,有的時候甚至是束縛。所以雖說我們總結歷史是必要的,但是歷史經驗不一定對未來有一個很好的指導作用。
1、2003年之前,A股市場上庄股橫行
當時我在讀研究生,並沒有真正的經歷過這段市場。但後來讀了很多書來研究這段時間出來的「牛股」。
2、2003 年—2005年,價值投資崛起。
這一階段價值投資崛起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券商研究:以中金、申萬和國君為代表的惡研究所倡導「價值挖掘」式的正規研究。從那時開始真正有所謂的做三大表、利潤匹配、盈利預測,分析年報、季報,調研公司上市模式。從2003年到2005年那個熊市中,確實用此方法找出了一些股票,如蘇寧、茅台、張裕等,給價值投資者很高的獎賞。
公募基金作為機構投資者登上了歷史舞台。公募基金第一家是在1998年成立的,但真正大規模公募基金出現是在2003年以後。公募基金在2007年前對整個A股市場影響非常大。這些機構投資的涌現、公募基金在踏實地做深度的價值挖掘,都給價值投資的崛起帶來了基礎。
2003年開始,市場出現《新財富》評選。對整個中國資本市場賣方研究影響非常大,它確實給賣方研究很高的獎賞,秉承了價值投資的理念。
3、2005年—2011年,宏觀驅動、投資時鍾
2005-2011年:宏觀驅動的年代,經濟波動和投資時鍾。美林投資時鍾是2004年左右出來的,中國A股拿過來後奉為聖經。當時,所有的研究員都是宏觀策略研究員。所有研究員寫報告時20頁的ppt基本19頁在分析宏觀處在哪個階段、時鍾指在哪一點,最後一頁直接給出配置意見。所以當時出現了「所有人都是宏觀研究者」這種現象。當時對世界經濟這個問題的研究也很盛行。在那一段時間內,高盛、中金這樣的研究機構對A股市場影響非常大。
4、2012年,似乎又重回2004年
這是很奇怪的一個年份。全年指數的波動率並不大,但是走出了許多很牛的股票。所以說2012年是一個獎勵那些至下而上選股票的投資者。
5、2013年—2016年,是非典型牛市
整個邏輯與前面幾輪的基本面分析有點不太一樣,2014年7月後基本面加速惡化,股市卻迎來了全面牛市的爆發,用傳統基本面分析的方法就會覺得非常奇怪。
主要原因是:互聯網化導致產業基礎變更,銀行理財大類配置、杠桿使用,導致資金來源劇烈波動,改革預期引發市場躁動。特別是互聯網的影響,2005年到2007年的牛市本質上炒的是重資產,而這一階段最熱的是互聯網產業,是關注其盈利模式、數據、變現的可能,不需要很重的資產,甚至重資產反而成為負擔。而互聯網化看重未來,不看現在,現在燒錢或虧損都很無所謂,大家對過去一兩年的業績都很寬容。所以當年基本面的惡化,大家選擇視而不見。另外一方面,就是改革的預期確實非常強烈,從2012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已經啟動了。再有就是,銀行的資金、杠桿的使用包括融資融券的使用,這方面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說2013-2016的牛市和2005-2007牛市是很不一樣的。這一段牛市對很多投資者的教育,包括對我本人很多思維的改變都是很大的。
過去這么多年,A股投資經歷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投資方式,每個階段都伴隨著高手的出現,能夠一直當高手的人是非常少的。也許一個階段的研究並不一定適用於下一階段。所以,要對市場永遠懷有一份敬畏之心。
② 管理會計
1、固定成本是指其總額不受業務量的影響而保持固定不變的成本。( )
錯誤。
固定成本只是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影響而保持不變。
2、約束性固定成本是指受管理當局短期決策行為的影響,可以在不同時期改變其數額的那部分成本,如廣告費和職工培訓費等。 ( )
錯誤。
以上是酌量性固定成本。約束性固定成本不受管理當局短期決策行為的影響。
3、保本銷售額會隨貢獻邊際率的上升而上升。( )
錯誤。
邊際貢獻率上升,保本點降低。
4、無論在何種情況下,固定成本的靈敏度一定最小。 ( )
錯誤。
不一定。
5、在全面預算體系中,生產預算是惟一不涉及價值計量單位的預算。 ( )
錯誤。
全面預算體系中的業務預算都要用價值量反映出來。各報表金額之間有勾稽關系。
6、完全成本法下與變動成本法下計算出來的營業利潤必然不同。 ( )
錯誤。
在不存在期初期末存貨的情況下,營業利潤相同。
7、變動成本總額始終與業務量的變化成正比例變動。( )
錯誤。
在一定范圍內,變動成本總額隨著業務量的變化線性變化。
8、管理會計的可靠性原則指信息應具備准確性,精確性和真實性。( )
錯誤。
管理會計的數據主要供內部管理分析決策使用,對精確性要求不高。
9、投資中心應用范圍最廣。 ( )
錯誤。
成本中心應用范圍最廣。
10、在管理會計的調價決策中,如果調高價格後預計銷量超過利潤無差別點銷售量,那麼就應當調價。( )
正確。
調高價格後,預計銷量超過利潤無差別點銷量,則多出的銷量*調高後價格為增加的利潤。
③ 什麼是銀行理財.ppt
按照標準的解釋,應該是商業銀行在對潛在目標客戶群分析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特定目標客戶群開發設計並銷售的資金投資和管理計劃。在理財產品這種投資方式中,銀行只是接受客戶的授權管理資金,投資收益與風險由客戶或客戶與銀行按照約定方式承擔。
一般根據預期收益的類型,我們將銀行理財產品分為固定收益產品、浮動收益產品兩類。另外按照投資方式與方向的不同,新股申購類產品、銀信合作品、QDII產品、結構型產品等,也是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的說法。
1、銀行理財產品不保證只賺不賠
銀行理財產品分為保證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證收益理財產品:
保證收益的理財產品包括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和有最低收益的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非保證收益理財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
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客戶承擔,並依據實際投資收益情況確定客戶實際收益的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根據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客戶支付收益,並不保證客戶本金安全的理財產品。
2. 投資需在自己能承受的風險等級之內
由於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劃分沒有統一規定,各家銀行對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採用了不同的符號。根據產品風險特性,一般銀行將理財產品風險由低到高分為R1-R5 5個等級:
R1(謹慎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風險很低
R2(穩健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相對較小
R3(平衡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適中
R4(進取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較大
R5(激進型)該級別理財產品不保本,風險極大
3. 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不一定是銀行的
銀行理財產品是指我國商業銀行在法律法規核準的經營范圍內,運用銀行在金融市場上的專業投資能力,按照既定的投資策略代理投資者進行投資而推出的理財產品,或稱理財計劃。
而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由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產品設計、投資及管理,而商業銀行僅承擔對第三方產品的遴選准入、產品推介、產品銷售和資金代收付等職能。也就是說,一旦那些金融機構出了問題,銀行可以概不負責。
④ 會計專業的就業優劣勢分析怎麼寫
\"會計在國外的就業,比較看重地理位置和校友網路,可以說整個商科的就業都非常看重這兩點。這里說的地理位置不單單指學校處於加州或東北部、紐約這些經濟發達地區,更是說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在自己周邊地區是否受歡迎,在本地的認可度是不是很高。
比如Pace和Baruch、St. John\'s在NYC認可度可能很高,校友網路也很強大,總有人來學校辦講座之類的,這個時候就要學生多多表現自己,多去和他們聊天,最起碼混個臉熟。這個和國內求職可能差別比較大。
會計在國內就業,非常保本。換句話說,就是基本都能找到工作,市場需求量大,無論大小公司。而且依照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會計的就業不會差到哪裡去。如果是不錯的國企類,工資不低,5k-6k,而且很穩定。外企,四大,會比較累,在你國企的同學做完表在辦公室喝茶看股票的時候,你可能在機場的候機廳改項目ppt。如果你是比較不錯的大學科班出身,可能你的選擇會多一些,可以體檢更好更高的平台。
插一句,審計是做的人比較多的一個方向,他們通常跑來跑去,到不同城市出差,也風光,也辛苦,冷暖自知。
\"
⑤ 在應用高低點法進行成本性態分析時,選擇高點坐標的依據是
最高的業務量,高低點法中高點坐標的依據依據是最高的產量,此時成本可能最大,也可能不是最大。所以樓上的答案不對。
⑥ 作業題幫忙解答急!!!!
1,http://blog.jinku.com/938/viewspace-565.html
2,http://yzhkch.ecit.e.cn/cwgl/cai/%E7%AC%AC%E4%B8%80%E7%AB%A0%20%20%E6%80%BB%E8%AE%BA/%E7%AC%AC%E4%B8%80%E7%AB%A0%20%20%E8%B4%A2%E5%8A%A1%E7%AE%A1%E7%90%86%E6%80%BB%E8%AE%BA.files/..%5C1.3.ppt
3,股東利益最大化是建立在長期穩健收益的基礎上,而不是高風險的賭博上。
4,企業財務管理是利用價值形式,組織企業資金運動,正確處理企業同各方面的財務關系
的一項綜合性經濟管理工作。要搞好企業財務管理,必須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有關
法令制度,按照資金運動規律的客觀要求,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和理財環境,對資金的籌集、使
用、回收和分配進行科學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並正確處理資金運動中所體現的各種財
務關系,通過價值形式,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綜合性管理。
二、資金運動
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主要表現為供應、生產和銷售的活動。這些活動必須藉助各種
財產、物資、貨幣來進行。用貨幣反映的各種財產、物資包括貨幣本身統稱為資金。企業的資
金,隨著再生產活動的不斷進行,也不斷地由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形成了資金的運
動。資金運動是指從貨幣資金形態開始,順次通過購買、生產、銷售不同階段,分別表現為固,
定資金、物資儲備資金、未完工產品資金、成品資金等各種不同形態,然後又轉化為貨幣資金
形態。企業的資金從貨幣形態開始,順次經過供、產、銷不同的階段,又回到貨幣資金形態的
過程,叫資金的循環。資金不斷地循環,叫資金的周轉。
企業在資金運動的全過程中,是通過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五個方面的財
務活動體現著資金運動的形態變化,並以貨幣形態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三、企業的財務關系
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過程中,進行資金的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五個方面的財務
活動,必然要與各方面發生經濟聯系。企業在財務活動中,通過資金運動體現的經濟聯系,稱
為財務關系。企業的財務關系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財務關系
企業籌資和投資是現代企業資金運動中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無論是創辦新企業還是
原有企業的改造或擴建都需要在企業外部籌集所需資金。隨著資金來源多渠道的形成我國
的投資主體也呈多元化的格局。目前,我國多元化的投資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和各級地方政
府、主管部門、企業、集體組織等。隨著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相互投資是發展
趨勢,企業將成為主要的投資主體。隨著股份制企業的發展,投資者除了包括國家、法人以
外,還包括個人股的各個股東。
企業籌資的多渠道和投資王體的多元化,要求企業做好籌資決策、投資決策和利益分配
決策,選擇最佳的籌資方案,進行最合理的投資,採取最理想的利益分配政策。通過改善經營
管理,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給投資者提供較多的投資收益,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
企業與投資者雙方按照投資合同和有關法規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為完成企業的財
務目標處理好與投資者的財務關系。
(二)企業與債權人、債務人之間的財務關系
企業的債權人是向企業出借資金的外部有關單位或個人,以及向企業賒欠貨物或預付
貨款的單位或個人。企業 的債 權人包 括向企業提供貸款的政府部門或 機構、貸款的銀行及其
他非金融機構、債券持有人、商業票據及承兌匯票持有單位等。
企業的債務人是應付或預收企業貨款的單位或個人。企業持有外單位發行的債券、開出
或承兌的商業匯票,這些單位均是企業的債務人。
在經濟往來中,企業要向債權人按期歸還借款、帳款和利息,同時向債務人按期回收貨
款、債券本息和商業匯票款項,及時做好經濟往來財務結算工作,與債權人、債務人建立良好
的財務關系。
(三)企業與工商行政管理、稅務、保險、物價、審計部門之間的財務關系
企業應按章辦理工商登記;依法、及時、足額地繳納稅款;辦理財產等保險業務,以保證
企業在遭受到非常損失時,能按規定取得經濟補償;遵守物價及財經紀津,積極配合稅務、物
價、審計部門的檢查、監督,正確處理好與這些部門的財務關系,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理財環
境。
(四) 企業內部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
企業內部的財務關系除了體現在企業供產銷各個部門以及各級生產單位之間相互提供
產品和勞務的資金結算關系外,還有企業的基本生產業務同基本建設和福利事業單位之間
經濟往來的資金結算關系。處理好企業內部各部門、各單位之間的財務關系是實行經濟責任
制和開展經濟核算的客觀要求。
(五)企業與職工之間的財務關系
要處理好企業與職工之間的利益關系,把職工的勞動所得與職工個人的勞動成果及企
業集體的勞動成果掛起鉤來,既根據職工本人的勞動數量與質量,又結合企業自主經營、自
負盈虧情況合理地向職工支付勞動報酬。此外,職工向企業投資購買股票,按企業與投資者
的財務關系對待處理;職工向企業購買債券,按企業與債權人的財務關系處理。
四、財務管理的內容
企業財務管理包括對企業財務活動中資金籌集、使用、耗費、回收和分配五個環節的全
面管理,即從企業開辦到企業終止與清算全過程的財務活動。具體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資金籌集的管理
籌集資金是財務管理的一項最基本的職能,是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必備的前提條件,
通過哪些渠道和如何取得資金,需要採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籌資決策,對資金風險和資金成本
進行權衡 ,選擇最佳的籌資方式與最優的資本結構,以取得良好的籌資效果。
(二)資金使用管理
企業籌集資金是為了有效地使用資金,企業資金主要用於現金、應收票據、應收帳款及
預付款項、各項存貨等流動資產、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以及其他資產等,以及對外
各種證券投資。資金用到各種資產上要取得良好的使用效益,必須加強對以上各種資產的管
理以及對外投資的管理。
5,http://www.veip.cn/arc_541147.html
6,http://book.jrj.com.cn/book/detail_17404.shtml
7,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5323
8,制訂公司的年度財務預算方案、決算方案;
制訂公司的利潤分配方案和彌補虧損方案;
制訂公司增加或者減少注冊資本以及發行公司債券的方案,
公司聘用、解聘承辦公司審計業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決定。
9,比如說一項風險投資的風險是服從正態分布的,風險系數是a。這個a的范圍是該企業所不能容忍的投資風險范圍。也就是說,1-a是他可以容忍的風險投資范圍。a越小,1-a就越大,也就是說,該企業可以忍受的風險范圍越大。1-a偏大的企業,屬於風險偏好型企業。即a越小,風險偏好越大。反之,則屬於風險厭惡性企業。這種分析是正確的。
完整公式是:投資報酬率=無風險報酬率+貝塔系數*風險補償率
貝塔系數是指該項投資與市場平均風險的相關度,也可用其來衡量風險。
如果敢於冒險的決策者把風險系數定得低,即a定的較低,那麼相對的這個風險報酬率(1-a)就高,進而投資報酬率就高。
10,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jjs200612101
11,目前,各大金融理財產品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的詞眼。基金、保險等產品也成為家庭的投資項目,然而,專業人士提醒,家庭購買基金不要陷入誤區。
誤區一:開放式基金具有「投機」價值。由於開放式基金凈值一般隨著股市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許多人片面地認為買基金和股票一樣,高拋低吸才能賺更多的錢。其實,基金凈值雖然與股市密切相關,但股市「投機」的理念卻不適合開放式基金。基金專家說:股票像商品,其價格受市場供求的影響而波動;而基金是貨幣,其價格由其價值決定,與市場供求沒有關系,也就是說開放式基金不具備投機性。另外,買賣基金的手續費比炒股高出很多,所以,開放式基金不應頻繁地申購、贖回,必須用投資的理念來操作。
誤區二:開放式基金只能在發行的時候買。開放式基金之所以叫「開放式」是相對封閉式基金來說的。實際上,如果認為已經發行一年多的某某基金經營效益好,具有投資價值,也可到銀行開立基金賬戶和銀行卡,直接以當前價格申購這種基金,只是申購的費用略高於發行認購時的費用。
誤區三:保本基金能完全保本。許多投資者購買保本基金是沖著「保本」兩個字,認為購買這種基金能保證投資「本錢」的絕對安全。但多數保本基金的定義是「投資者在發行期內購買,持有3年期滿後,可以獲得100%的本金安全保證」。也就是說,三年之內投資者如果需要用錢,照樣要承擔基金漲跌的風險和贖回手續費。
買基金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
一:基金不是越便宜越好。投資基金最重要的是其投資理念與表現和歷史業績。你購買的基金能否給您帶來回報、帶來收益的決定因素是在某個階段該基金是否符合中國股市的行情變化。另外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很重要,它能無形地給您降低投資成本,使收益最大化。所以在購買基金時家庭理財指導網推薦合資基金公司和具有品牌的基金公司。廣大投資者購買基金時首先要慎重選擇開放式基金品種和所屬公司,購買前要查閱基金的相關資料,掌握基金的基本情況、投資方向、預期收益和風險等提示。一般情況下,一家基金公司旗下會有多隻封閉式或開放式基金,可以對該公司其他基金的運作情況進行了解,選擇一家分紅率高、運作穩定的公司作為自己的投資目標。
二:有條件的參照基金排名的意義。具體做法您可以參考世界知名的基金評價公司晨星公司的排名,在排名*前的基金中選擇適合你的基金。同時在你持有某一基金的過程中應該按某個固定的時間段跟蹤你的基金,及時評價和調整你的基金組合。而不要單純的選擇目前排名最好的基金。
三:老基金還是新基金值得買。買基金需要考慮的幾個關鍵問題是適不適合你,成長性如何(在新基金出來之初,應該先跟蹤一段時間,同時還要看是哪個基金公司出的,如果品牌好的公司那麼時間可以短些,如果是新的基金公司,應該觀察的時間長點)。
四:是否應長期持有。我認為不一定,這個決定要根據你對中國股市大勢的判斷來作,如果你能看清楚未來中國股市的趨勢,那麼你可以做波段操作,但這個波段操作時間不應過短,應在一個季度或半年以上才可,否則得不償失,另外定期定額也是降低投資成本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
五:應該通過認真分析證券市場波動、經濟周期的發展和國家宏觀政策,從中尋找買賣基金的時機。一般應在股市或經濟處於波動周期的底部時買進,而在高峰時賣出。在經濟增速下調落底時,可適當提高債券基金的投資比重,及時購買新基金。若經濟增速開始上調,則應加重偏股型基金比重,以及關注以面市的老基金。這是因為老基金已完成建倉,建倉成本也會較低。
六:盡量選擇後端收費方式。基金管理公司在發行和贖回基金時均要向投資者收取一定的費用,其收費模式主要有前端收費和後端收費兩種。前端收費是在購買時收取費用,後端收費則是贖回時再支付費用。在後端收費模式下,持有基金的年限越長,收費率就越低,一般是按每年20%的速度遞減,直至為零。所以,當你准備長期持有該基金時,選擇後端收費方式有利於降低投資成本。
七:盡量選擇傘形基金。傘形基金也稱系列基金,即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有若干個不同類型的子基金。對於投資者而言,投資傘形基金主要有以下優勢:一是收取的管理費用較低。二是投資者可在傘形基金下各個子基金間方便轉換。
關於基金購買
基金的購買:
基金的認購、申購可以通過銀行和證券公司進行。由於銀行網點較多,因此通過銀行辦理應該是最為方便的。不過,不同銀行銷售的基金可能不同,因此投資者需要看清楚基金的發行公告。
購買時間:
基金的認購、申購、贖回的時間均為正常工作日(一般是周一~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00~3:00。
基金手續費:
股票型基金認購和申購的費率一般在1%以上,而贖回的費率則根據持有年限逐步遞減,有的基金只要持有時間超過3年,贖回時則不需要支付手續費。
債券型基金(不包括中短期債券基金)由於收益率比股票型基金要低,因此手續費相對較低。
中短期債券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流通性好,類似於活期銀行存款,認購、申購以及贖回均不收取手續費。
12,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是對技術上或 經濟 上不宜繼續使用的舊資產用新資產更換,或用先進的技術對原有固定資產進行局部改造。對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比較常見的決策是繼續使用舊設備還是採用新設備。當固定資產更新改造不改變 企業 的生產能力時,不會增加企業的現金流入或現金流入增加較少,涉及的現金流量主要是現金流出,因此在進行決策時比較常用的分析 決策 方法 是 計算固定資產的平均年成本。固定資產平均年成本是指該固定資產引起的現金流出的平均值,在貨幣時間價值下,它是未來使用年限內現金流出總現值與年金現值系數的比,即:
平均年成本=未來使用年限內現金流出總現值÷年金現值系數
利用上式進行計算時,要分析更新改造中產生的現金流量,但由於其涉及因素較多,致使對現金流量的分析一直是固定資產更新決策的難點。筆者擬從更新改造時舊固定資產變現價值是否等於固定資產凈值、繼續使用舊固定資產最終報廢的殘值是否等於報廢時凈值兩個方面對現金流量進行分析以及如何通過計算平均年成本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改造決策。
一、更新時舊固定資產變現價值等於固定資產凈值,繼續使用舊固定資產最終報廢時的殘值等於報廢時凈值
[例 1]甲公司有一台設備原入賬價值為100萬元,預計凈殘值為1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已使用4年,尚可使用3年。甲公司現擬用一台新設備替換舊設備,舊設備變現價值為64萬元。新設備購買成本為200萬元,預計凈殘值為20萬元,預計使用年限為10年,採用直線法計提折舊,新設備可每年節約付現成本10萬元。如果繼續使用舊設備,3年後最終報廢殘值為10萬元。甲公司所得稅稅率為33%,資金成本率為10%,假設除折舊外甲公司無其他非付現費用。稅收政策和 會計 政策相同。甲公司是否應進行設備的更新?
(一)繼續使用舊設備。如繼續使用舊設備:
1、現金流量分析。在本例中,繼續使用舊設備的現金流量來自以下3個方面:
(1)舊設備不能處置產生的機會成本,相當於現金流出。
原固定資產年折舊額=(100-10)÷10=9(萬元)
設備凈值=100-9×4=64(萬元)
由於變現價值為64萬元,等於設備的凈值,設備處置時凈損益為零,不 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因此影響所得稅產生的現金流量為零(如果變現中出現凈收益,形成營業外收入,會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導致應交所得稅增加,即繼續使用舊設備的機會成本減少;如果變現中出現凈損失,形成營業外支出,會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導致應交所得稅減少,即繼續使用舊設備的機會成本增加)。因此舊設備因不能處置產生的機會成本為:
現金流出=變現收入+影響所得稅產生的現金流量=變現收入-(變現收入-處置時凈值)×所得稅稅率=64-(64-64)×33%=64(萬元)
(2)繼續使用舊設備(3年)每年計提的折舊額抵稅(計提折舊意味著費用增加,應納稅所得額減少,應交所得稅將減少)相當於現金流入。
年固定資產折舊額=(64-10)÷3=18(萬元)
每年折舊額抵稅產生的現金流量=18×33%=5.94(萬元)
(3)舊設備最終報廢引起的現金流量,屬於現金流入。
舊設備報廢時,報廢殘值10萬元,等於預計凈殘值,因此設備報廢時凈損益為零,因影響所得稅產生的現金流量為零(如果報廢時出現凈收益,形成營業外收入,會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導致應交所得稅增加,增加現金流出;如果報廢時出現凈損失,形成營業外支出,會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導致應交所得稅減少,現金流出減少)。因此,報廢設備產生的現金流量:
現金流入=報廢收入+影響所得稅產生的現金流量=報廢收入-(報廢收入-報廢時凈值)×所得稅稅率=10-(10-10)×33%=10(萬元)
2、平均年成本。由於:
未來使用年限內現金流出總現值=64-5.94×(P/A,10%,3)-10×(P/S,10%,3)=64-5.94×2.487-10×0.751=41.717(萬元)
平均年成本=41.717÷(P/A,10%,3)=41.717÷2.487=16.774(萬元)
(二)更新新設備。如更新設備:
1、現金流量分析。對本例而言,更新設備的現金流量來自以下4個方面:一是購買成本200萬元;二是每年計提折舊抵稅:「每年折舊額=(200-20)÷10 =18(萬元);每年折舊抵稅產生的現金流量=18×33%=5.94(萬元)」;三是每年節約付現成本產生的現金流量,每年節約付現成本10萬元,相當於現金流入;因節約付現成本影響所得稅引起的現金流量,由於節約付現成本,不能產生抵稅效應,應交所得稅增加,會導致現金流出增加3.3萬元(10× 33%)。
因此,因節約付現成本產生的現金流量為:
現金流入=付現成本×(1-所得稅稅率)=10×(1-33%)=6.7(萬元)
(4)設備最終報廢引起的現金流量。
現金流入=20-(20-20)×30%=20(萬元)
2、平均年成本。
未來使用年限內現金流出總現值=200-5.94×(P/A,10%,10)-6.7×(P/A,10%,10)-20×(P/S,10%,10)=200-5.94×6.145-6.7×6.145-20×0.386=114.607(萬元)
平均年成本=114.607÷(P/A,10%,10)=114.607÷6.145=18.650(萬元)
終於,,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