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發展歷程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發展歷程

發布時間:2021-01-05 14:04:08

⑴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石油化工是20世紀年代興起的以石油為原料的化學工業。起源於美國。初期依附於石油煉制工業,後來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迅速發展,50年代在歐洲繼起,60年代又進一步擴大到日本及世界各國,使世界化學工業的生產結構和原料體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很多化學品的生產從以煤為原料轉移到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石油化學工業的新工藝、新產品不斷出現。70年代初,美國石油化工生產的各種石油化學產品,多達數千種,當前石油化工已成為各工業國家的重要基幹工業。

初創時期 隨著石油煉制工業的興起,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煉廠氣。1917年美國C.埃利斯用煉廠氣中的丙烯合成了異丙醇。1920年,美國新澤西標准油公司採用此法進行工業生產。這是第一個石油化學品,它標志著石油化工發展的開始。1919年聯合碳化物公司研究了乙烷、丙烷裂解制乙烯的方法,隨後林德空氣產品公司實現了從裂解氣中分離乙烯,並用乙烯加工成化學產品。1923年,聯合碳化物公司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建立了第一個以裂解乙烯為原料的石油化工廠。在20~30年代,美國石油化學工業,主要利用單烯烴生產化學品。如丙烯水合制異丙醇、再脫氫制丙酮,次氯酸法乙烯制環氧乙烷,丙烯制環氧丙烷等。20年代,H.施陶丁格創立了高分子化合物概念;W.H.卡羅瑟斯發現了縮聚法制聚醯胺後,杜邦公司1940年開始將聚醯胺纖維(尼龍)投入市場。表面活性劑烷基硫酸伯醇酯出現。這些原來由煤和農副產品生產的新產品,大大刺激了石油化工的發展,同時為這些領域轉向石油原料創造了新的技術條件。這時,石油煉制工業也有新的發展。1936年催化裂化技術的開發,為石油化工提供了更多低分子烯烴原料。這些發展使美國的乙烯消費量由1930年的14kt增加到1940年的120kt。

戰時的推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至40年代末,美國石油化工在芳烴產品生產及合成橡膠等高分子材料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戰爭對橡膠的需要,促使丁苯、丁腈等合成橡膠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1941年陶氏化學公司從烴類裂解產物中分離出丁二烯作為合成橡膠的單體;1943年,又建立了丁烯催化脫氫制丁二烯的大型生產裝置。1945年美國合成橡膠的產量達到 670kt。為了滿足戰時對梯恩梯炸葯(即TNT)原料 (甲苯)的大量需求,1941年美國研究成功由石油輕質餾分催化重整製取芳烴的新工藝,開辟了苯、甲苯和二甲苯等重要芳烴的新來源(在此以前,芳烴主要來自煤的焦化過程)。當時,由催化重整生產的甲苯佔全美國所需甲苯總量的一半以上。1943年,美國杜邦公司和聯合碳化物公司應用英國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的技術建設成聚乙烯廠;1946年美國殼牌化學公司開始用高溫氧化法生產氯丙烯系列產品;1948年,美國標准油公司移植德國技術用氫甲醯化法(見羰基合成)生產八碳醇;1949年,乙烯直接法合成酒精投產。石油化工的不斷發展,使美國在1950年的乙烯產量增至680kt,重要產品品種超過100種,石油化工產品佔有機化工產品的60%(1940年僅佔5%)。

蓬勃發展 50年代起,世界經濟由戰後恢復轉入發展時期。合成橡膠、塑料、合成纖維等材料的迅速發展,使石油化工在歐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區受到廣泛的重視。在發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歐洲在50年代開發成功一些關鍵性的新技術,如1953年聯邦德國化學家K.齊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壓法生產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劑體系,並迅速投入了工業生產;1955年卜內門化學工業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纖維生產廠;1954年義大利化學家G.納塔進一步發展了齊格勒催化劑,合成了立體等規聚丙烯,並於1957年投入工業生產。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1957年美國俄亥俄標准油公司成功開發了丙烯氨化氧化生產丙烯腈的催化劑,並於1960年投入生產;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並於1960年建成大型生產廠。進入60年代,先後投入生產的還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產品。石油化工新工藝技術的不斷開發成功,使傳統上以電石乙炔為起始原料的大宗產品,先後轉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線上。在此期間,日本、蘇聯也都開始建設石油化學工業。日本發展較快,僅十多年時間,其石油化工生產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蘇聯在合成橡膠、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產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術特別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產上對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動了烴類裂解和裂解氣分離技術的迅速發展。在此期間,圍繞各種類型的裂解方法開展了廣泛的探索工作,開發了多種管式裂解爐和多種裂解氣分離流程,使產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歐各國與日本,由於石油和天然氣資源貧乏,裂解原料採用了價格低廉並易於運輸的中東石腦油,以此為基礎,建立了大型乙烯生產裝置,大踏步地走上發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產規模大幅度擴大。作為石油化工代表產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產量達到35.8Mt,創歷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後,有機合成原料自煤轉向石油和天然氣的速度加快。

新階段 70年代,國際石油價格發生了兩次大幅度上漲,乙烯原料價格驟升,產品生產成本增加,石油化工面臨巨大沖擊。美國、日本和西歐地區主要乙烯生產國,紛紛採取措施:如關閉部分生產裝置,適當降低裝置開工率,節約生產能耗,開展副產品綜合利用,進行深度加工(見石油煉制過程),發展精細化學品,加強代油原料研究等。1983年下半年起,生產又趨復甦。與此同時,世界石油化工的格局也有了新的變化。全世界大約有1000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所用原料油約占原油總產量的8.4%,用氣約占天然氣總量的10%,這些企業大多為少數跨國生產廠商所控制。最近,這種情況在起變化,油、氣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正在更多地建設起自己的石油化工企業。

⑵ 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歷程

一期工程於1974年打樁,1976年建成投入生產,建設了以生產乙烯、滌綸、維綸、腈綸、塑料為主的18套生產裝置。該工程的建設對促進我國掌握石化化纖新技術,自主生產石化產品,加速發展合成纖維工業,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作出了貢獻。

二期工程於1980年開工,1985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設了10套生產裝置。該工程使上海石化年增合纖原料20萬噸,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能力。

三期工程於1987年開工,1992年全面建成,主要建設了年產30萬噸乙烯等7套生產裝置。該工程建成後,上海石化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煉油化工一體化、高度綜合的石油化工生產基地。

1993年,上海石化由原上海石油化工總廠重組改制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使上海石化在中國石化行業領先一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框架,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上海石化特色的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之路。

四期工程於2000年開工,2002年全面建成。主要進行了以年產70萬噸乙烯改造工程為主的一系列內涵挖潛改造。該工程使上海石化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產品質量、銷售收入、綜合實力等方面邁上了新台階。

2003年至2009年,上海石化開展以優化結構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線的結構調整工程(五期工程)建設。主要包括新建330萬噸/年柴油加氫裝置、120萬噸/年延遲焦化裝置等煉油拓「瓶頸」項目,新建60萬噸/年PX芳烴聯合裝置、15萬噸/年碳五分離裝置、38萬噸/年乙二醇裝置等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及多項節能環保項目。通過結構調整工程,上海石化進一步優化資源和產品結構,保持煉油化工一體化的綜合競爭優勢,從規模、成本、技術含量、產品質量等方面提高企業的競爭實力。

⑶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廣西石油分公司的發展歷程

2000年2月,按照重組改制、主輔分離的原則,分別組建為上市的廣西石油分公司和非上市的廣西石油總公司。2006年10月,廣西石油總公司轉制為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廣西石油分公司。2009年,廣西石油分公司整合上市、非上市部分職能,推進了一體化管理改革。
廣西石油分公司是廣西最大的成品油銷售企業,下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貴港、百色、河池、北海、欽州10個地級分公司,擁有覆蓋面廣、功能完善的成品油營銷儲運網路,經營范圍包括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燃料油以及零售百貨等。
2010年,廣西石油分公司抓住經濟增長契機,加強應對市場變化,以擴銷創效為中心,積極開展「經營攻堅年」活動,努力擴大經營規模,突出創效重點,實現銷售總量大幅增長。全力發揮成品油供應主渠道作用,加大資源投放,保障市場供給。始終堅持履行國有大型企業的經濟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抗災救災工作及社會公益事業,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贊譽,彰顯了中國石化的良好形象。
2010年,廣西石油分公司將打造網路作為「生命工程」,抓住集團公司與廣西自治區深化合作的重大機遇,全力推進「網建突破年」活動,加快網路建設,突出發展高速公路優質網點。大力開展新形象加油站改造,加強安全整改及硬體設施提升,不斷完善加油站配套功能,實現外延擴張與內涵發展相結合。
2010年,廣西石油分公司以強「三基」、除「四害」為主線,深入開展「強化管理年」活動,統籌全面預算管理,重點支持經營發展,加強全面風險管理,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圍繞「我要安全」主題,貫徹落實安全生產禁令,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嚴格踐行「每一滴油都是承諾」,確保銷售油品質優量足。
2010年,廣西石油分公司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抓好員工的工作狀態和作風建設,調整優化隊伍結構,不斷提高員工技能素質。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基層職工收入水平,主動為職工群眾排憂解難,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確保了發展成果惠及職工,促進了企業和諧發展。

⑷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歷史

答復: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制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
2017年7月31日,《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布,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一。

⑸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石油分公司的發展歷程

●1953年江蘇省抄石油總公司襲成立;
●1997年10月改制為江蘇省石油集團有限公司;
●1997年加入中國東聯集團有限公司;
●1998年整體劃轉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2000年江蘇省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主營業務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外上市,成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石油分公司;非上市部分成為中國石化集團江蘇石油有限責任公司;
●2004年,按照中石化總部統一部署,在江蘇蘇州與殼牌合資組建了中國第一家經國務院批準的從事成品油零售業務的中外合資公司;
●2007年11月,中國石化集團江蘇石油有限責任公司轉制為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江蘇石油分公司。

⑹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

60多年來,從成立之初打破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禁運,到發展為專業的進出口公司;從改革開放後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到在國內率先進入世界500強;從1998年深陷危機,到轉型再造為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新國企,中化集團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波瀾壯闊的創業之路。
中國進口公司
1950年3月10日,為統一全國國營貿易,完成國家進出口計劃,領導國內市場,調節全國和地方的物資供求,促進國家生產事業的迅速恢復與發展,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在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領導下,設立全國范圍的對外貿易專業總公司,中化集團的前身——中國進口總公司正式成立。
中國進出口公司
1951年1月8日,中國進出口公司籌備組成立,人員來源以原中國進口總公司及其華北區公司為基礎。2月13日,中國進出口公司接受中央貿易部委託,代為領導香港機構有關進出口公司的業務。3月1日公司正式開業,主要任務是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封鎖」、「禁運」,開展對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
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
1961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對直屬行政和企業單位進行合並改組,中國進出口公司改稱為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
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
1965年6月12日,為統一對外,方便外商和國內有關單位聯系業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部決定統一全國外貿系統企業機構名稱。7月16日,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更名為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2003年11月10日,鑒於原名稱已不能表述公司的內涵、定位和市場價值,更不能表述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經公司申請並報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核准,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更名為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⑺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和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有什麼區別

大概的說一下,
1、企業發展歷程不同。中國石油化工集團簡稱中石化,內1983年以石油化工部石化企業為基礎成立。中容化集團成立於1961年,當時的全稱是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主營業務為石油和化工產品進出口;2003年,中化集團全稱更改為中國中化集團。
2、主營業務不同。中石化現在的主營業務是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
中化集團的主營業務是農業領域。中化集團是中國最大的全肥種、產供銷一體化運作的化肥企業,並在農葯研發、生產、銷售和種子制種、加工領域保持行業領先。

⑻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發展歷程

中國化工是世界500強企業,中國最大的基礎化學的製造企業。
自2004年成立以來,秉承「老化工,新材料」的發展理念,中國化工集團實現了超常規跨越式發展。2013年資產總額2725億元,銷售收入2440億元。
中國化工主業為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基礎化學品、石油加工及煉化產品、農用化學品、橡膠製品、化工裝備6個業務板塊。
中國化工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生產、研發基地,並有完善的營銷網路體系,控股9家A股上市公司,有112家生產經營企業,4家直管單位,6家海外企業,以及24個科研、設計院所,是國家創新型企業。
中國化工正在實施「十二五」規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未來將形成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加基礎化工的「3+1」主業格局,努力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一流化工企業。
中國化工根據國家授權進行投資、控股、管理、經營。業務范圍覆蓋化工新材料及特種化學品、石油加工及化工原料、農用化學品、氯鹼化工、橡膠及橡塑機械、科研開發及設計六大板塊,已形成集科研開發、工程設計、生產經營、內外貿易為一體的比較完整的化工產業格局,是國內綜合實力位居前列的化工企業集團。
在2014年新頒布的《財富》世界500強中,中國化工排名276位。
2015年9月18日,簽署《責任關懷全球憲章》,就加強化學品管理體系,保護人與自然環境,敦促各方為達成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等做出鄭重承諾。

⑼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茂名石化的發展史

中國石化集團資產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茂名石化分公司(簡稱茂名內石化分公司)、中國石油化工容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簡稱茂名分公司),統稱茂名石化。茂名石化創建於1955年
,
截至
2008
年底,共有職工
11355
人,其中教授級職稱
16
人,高級職稱
452
人,中級職稱1476人。固定資產原值
328.70
億元。

⑽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企業文化

中國化工主形象標志「CHEMCHINA」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的英文簡稱。標志採用文字創意手法,將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和現代的圖形和字母協調的融合為一體,使標志更加生動、富於國際化特點,為企業進入國內外市場樹立了鮮明的形象。同時它又具有法律上的唯一性、獨占性,是中國化工無可爭議的無形資產。
(一)標志造型含義
1 、字母「C」:中國化工英文簡稱「CHEMCHINA」中共有兩個字母「C」,其中第二個紅色字母「C」,用最具中國特色的書法形式來表現,其遒勁有力的筆法和軌跡,充分說明了中國化工既根植於中國又面向世界的企業特點,寓意國資委作為本企業集團的強大後盾,厚積薄發。由這個字母「C」統領的「CHEMCHINA」標志,表達了把中國化工做強做大,使其成為國際化大型企業的堅強決心。
2、燒瓶造型:中國化工標志「CHEMCHINA」最後一個英文字母「A」中,用反白的藝術手法嵌入了一枚用於化學實驗的燒瓶,燒瓶與「CHEMCHINA」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鮮明地表達了中國化工的行業特點。
3、藝術創意:在保持英文單詞寫法不變基礎上,巧妙組合上述造型,既使人易記易讀,又營造出鮮明的、極富個性的企業形象。
(二)標志色彩含義
中國化工標志中的兩個字母「C 」,分別採用藍、紅兩色作為本企業集團的標准色,其中藍色代表理性,寓意化工與科技的密切關系;紅色則代表從事此項事業的中國化工人的熱情、活力和執著的信念。 「優秀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基業常青的基石。」這是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總經理任建新對企業文化的深刻感悟。
在中國化工集團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把企業文化視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努力培育和發展能夠體現共同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的獨特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中國化工集團差異化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
企業理念 為股東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就業
這是中國化工的企業核心價值觀。中國化工的每位員工始終將企業興旺、個人成才與社會繁榮強盛結合起來,既對股東負責,又不忘社會責任,把青春、熱血和汗水奉獻給世界的化工事業。
行為理念 事在人為
幾十年的崢嶸歲月,中國化工人歷經一次次艱辛和一幕幕的成功喜悅,深深體味了「事在人為」的內涵。
文化觀:海納百川
質量觀:產品如人品
團結觀:家和萬事興、人和人需要相互依賴著生存
執行觀:細節決定成敗
人才觀:天生我材必有用
人際觀:君子之交淡如水
安全觀:珍惜生命熱愛生活不要帶血的利潤
薪酬觀:金錢是社會對個人勤奮和才能的承認
廉潔文化
廉潔理念:不義之財不可取;勤奮勤儉,不貪不沾。
廉潔意識:不義之財不想取
監督信念:不義之財不敢取
廉潔觀念:大力弘揚集團公司廉潔文化的價值觀、金錢觀、人際觀、義利觀、用人觀。
正是在這樣的一些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之下,中國化工人緊緊凝聚在一起,面向市場,勇於競爭,銳意改革,強化管理,穩步行進於和諧創業的大道上。

閱讀全文

與中國化工集團公司發展歷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均值回歸外匯交易策略 瀏覽:597
中國電影投資 瀏覽:926
2078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951
科創板基金申購比例 瀏覽:82
反彈基金 瀏覽:802
適合40歲怎麼理財 瀏覽:147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
合營企業投資 瀏覽:891
青海省年豐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14
08245股票 瀏覽:573
華民慈善基金會登陸 瀏覽:838
82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26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
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957
京保貝目標群體資金來源 瀏覽:409
廣西白砂糖今日價格 瀏覽:657
為什麼資金凈流入是負數 瀏覽: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