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民營企業現金管理辦法
當前,在中國企業戰略轉型重的第三次浪潮中,企業更多的是通過橫向兼並,以圖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但並購之於企業絕非易事,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墮入財務黑洞。很顯然,企業控制好現金流至關重要。而李嘉誠與郭廣昌的投資戰略,正是基於要保證良好的現金流。
現金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保證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需現金的同時,盡可能節約現金,減少現金持有量,而將閑置的現金用於投資,以獲取更多的投資收益。換言之,企業應該在降低風險與增加收益之間如何尋求一個平衡點,以確定最佳現金流量。
那麼,如何才能掌控企業的現金流?基本原則之一就是首先要有穩定的收入。如果沒有穩定的收入,管理現金將無從談起。那如何才能獲得穩定的收入? 穩定收入的取得是從降低風險開始的,在這一點上李嘉誠的投資戰略堪稱楷模。
投資回報期不同的業務
李嘉誠的思路是:不同的業務有著不同的回報期,對當前經濟狀況敏感度也不同。通常回報期短的業務,對當前經濟狀況較為敏感,這些業務的好處是在經濟好的時候抓住時機獲得較豐厚的利潤,而現金流量也比較連續,例如:零售和酒店。通常回報期長的業務,受當前經濟狀況影響較低,這些業務的好處是收入穩定,但資本投資較為巨大,例如:基建和電力。
如果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是回報期短的業務,盈利波動就會非常大。如果公司的業務大部分是回報期長的業務,資金迴流會比較慢,而且因為資本投資較為巨大,容易出現資金周轉不靈的風險。最理想的是將不同回報期的業務進行組合,以實現回報期上的風險分散。「長和系」的不同業務有著不同的回報期,確保了每段時間都有足夠的資金迴流,以資助長回報期業務。
透過收購穩定回報業務,也能將盈利波動幅度降低,從而達到平滑盈利的效果。除此之外,穩定回報項目還有其策略性的一面,例如:它能提供穩定現金流,有助於集團內其它業務的發展,再者它能降低遇到困境時出現財務或資金困難的機會。
投資不同地域的業務
而且,為了獲得穩定的投資收入,在李嘉誠的投資戰略安排中,他採取了分別投資於不同地域同一業務的方式。比如「和記黃埔」的貨櫃碼頭業務:「和黃」1977年成立後,一直將貨櫃碼頭作為其業務發展的重頭戲。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開始,此項業務便開始不斷向海外擴展。集團於1991年收購了英國最繁忙的港口菲力斯杜港,邁出了全球化拓展的第一步。
之後的數年裡,「和黃」就已經將其貨櫃碼頭業務擴展至全球不同的策略性地理位置,包括中國內地、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的15個國家與地區。目前,「和黃」經營著全球30個港口,共169個泊位。根據「和黃」1995-2001年年報資料顯示,貨櫃碼頭業務的收入這幾年仍然是穩步增長。
貨櫃碼頭業務的總收入能保持穩定的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其港口業務分散在不同地區,無論集團面臨什麼樣的經濟大環境,各港口受影響程度都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好、盈利增長快的地區往往可以支持表現相對較差、盈利增長緩慢甚至呈負增長的地區,使碼頭業務的整體盈利始終保持正增長。
採用增資方式投資
李嘉誠的投資堪稱楷模,而一些國內企業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復星集團就是一例。近年來,郭廣昌和他的「復星系」展露了最具想像力的運作模式:投身行業整合,公司投資收購范圍涉及生物制葯、房地產、信息產業、商貿流通、金融、鋼鐵、汽車等領域,直接和間接控股參股的公司超過了100家。而復星投資的核心,就是現金流的平衡。
復星如何掌控現金流?「我們主張以增資為主,不主張轉讓,因為增資的現金流就在我們的體系裡面。」復星實業總經理汪群斌說。
2003年,復星巨資要約收購「南鋼股份」(600282),則體現了其操控現金流的高超技藝。這次收購簡單來講,就是復星出現金,南鋼集團出資產,雙方成立合資公司,由復星控股。然後通過增資,合資公司收購「南鋼股份」。經過這樣安排,收購資金仍掌握在復星手中。
為緩解出資壓力,復星分兩步走:「先設立、後增資」。第一步,復星三家關聯公司以現金出資6億元,南鋼集團以一些經營性資產出資4億元,成立合資公司「南鋼聯合」。而第二步雙方同比例增資,復星仍以現金增資,南鋼集團則以「南鋼股份」股權增資。
採用控股方式投資
除了主張用增資方式收購以外,復星還有一個主張,就是控股。還以收購南鋼為例:南鋼集團以「南鋼股份」股權增資,需經政府批准。而審批需要時間,況且先期成立的合資公司已由復星控制,所以復星第二步增資所需的現金就可通過各種融資安排來實現。另外,根據合資協議,為了「南鋼聯合」的增資收購,復星需要先期繳付2.1億元。加上事先設立合資公司的6億元資金,復星共出資8.1億元就達到收購的目的,而且作為控股股東,這8.1億元還在復星控制之中。
合資公司的最終注冊資本27.5億元,27.5億元的60%是16.5億元。這樣,一個需出資16.5億元的合資計劃,在精巧安排下,只需要 8.1億元的初期出資即可實現。
如果按照常規思路,往往是直接收購60%的「南鋼股份」股權,而如果按照「南鋼股份」2002年年底的凈資產數據174253萬元計算,那就意味著即刻有超過約10億元的現金要流出復星集團。而且「南鋼股份」2002年年底的貨幣資金余額高達9億元。這大大減少了復星的籌資壓力,因為復星集團 2002年年底的貨幣資金余額只有12億元。
現金流的行業戰略
前文中提到,零售和酒店等行業的現金流比較連續,也是一種投資的好選擇,具體說來,這就是掌控現金流的行業戰略。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大企業投資流通業,就是沖著現金流去的。新希望集團總裁劉永好就坦言:新希望進軍流通業的原因之一,就是零售業具有連續的現金流。而且在復星實業的戰略版圖中,商業流通領域對於復星也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復星旗下的聯華超市、豫園商城,有遍布全國的連鎖葯店,有200億的零售額,按照國內的慣例,起碼有3到4個月的時間,大約有60億的供貨商的資金可以延期支付。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行業,也有充沛的現金流量,比如旅遊業。德隆就把旅遊業作為了自己的主導產業來發展,除了因為新疆豐富的旅遊資源優勢外,就是看好了旅遊業的運營模式。正如德隆的一位負責人所說的那樣:「德隆進入旅行社業最大原因是,這個行業的贏利模式有別於其它任何行業。其它行業是先投入再收錢,而旅行社組織的國內外旅遊業務都是先收錢再做事。」這種資金停留的時間差,可以為企業運作提供廣闊的空間。
⑵ 類似頭胞復星的口服葯
復星系」旗下相關上市公司包括復星醫葯、南鋼股份,招金礦業,聯華超市、復星醫葯(H)和復星國際等、豫園商城、友誼股份,一致葯業,海翔葯業,天葯股份,翔銳股份
⑶ 南鋼股份為什麼要接受復星集團的收購,而股東為什麼不願意被收購
復興集團抄作為一家襲實力雄厚的民營企業,南鋼集團和南鋼股份接受它的收購,一是因為南鋼集團當時的效益好在很大一部分上源於當時的鋼鐵價格的上漲以及南鋼股份將募集資金用於還貸而降低了財務費用,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南鋼集團並沒有規模優勢,一旦鋼材價格回落,勢必對公司業績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南鋼集團決定通過實施寬中厚板項目,盡快提高自身的規模和競爭力,為此便決定通過增資擴股的方式募集資金,而合資組建項目公司便成為了股權籌資的第一選擇;二是強強聯合的表現,有利於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
股東不願意接受收購要約,一是復星集團提出的收購價格過低,低於當時的二級市場價格以及市場對南鋼集團股價的未來預期;二是南鋼集團的股權分裂。在我國,股權分裂的情況客觀現實存在,這就要求要約收購必須分別實行定價,而流通股的價格必須高於非流通股,這就使得當時的要約收購變得相當復雜。
⑷ 中國首富是誰是做什麼的
84歲的李嘉誠以財富240億美元成為「2012年中國首富」 李嘉誠 統領長江實業、和黃集團、香港電燈、版長江基建權等集團公司,全球華人首富,全世界華人最成功的企業家。十四歲投身商界,22歲正式創業,半個世紀的奮斗始終以"超越"為主題:從超越平凡起跑;為超越對手努力;達到巔峰,超越巔峰;實現自我,超越自我,於是世人稱之為"超人"。李嘉誠不僅是創業精英、商界巨頭,而且在其創業發展路上,並購多家公司。
67歲的宗慶後以財富105億美元成為「2012年中國內地首富」 浙江哇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以70億美元的身價排在全球第103位,成為中國大陸首富
宗慶後,男,1945年10月出生,高級經濟師,浙江大學MBA特聘導師,娃哈哈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2010年9月,宗慶後以財富800億元成為2010年中國首富,這是中國第一次有「飲料大王」成為全國首富。
⑸ 中華人民共和國復興集團總公司
復星集團創建於1992年。作為一家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的專注於中國動力的投資集團,復星先後投資復星醫葯、復地、豫園商城、建龍集團、南鋼聯、招金礦業、海南礦業、永安保險、分眾傳媒、Club Med、Folli Follie、復星保德信人壽等。2007年,復星國際(00656.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復星始終胸懷感恩之心,與員工、社會共享企業發展。2011年,復星投資企業納稅89億元,提供就業崗位8.9萬個,年度員工薪酬超50億元人民幣。20年來,復星已累計向社會捐贈超6億元。
復星集團的前身是「廣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992年成立之初,上海「廣信」只是一家小規模的科技咨詢公司,主營業務為市場調查和科技咨詢,創業資本不過3.8萬元。最初選擇做市場調查業務,一是同為第一次創業的創業者都沒有過產業經營的經驗,而且當時允許私人參與的行業也有限;二是市場調查和咨詢行業不需要很大的資本金,主要是靠智力因素,而且客戶還會支付預付資金,很適合初次創業;三是當時市場有需求,但卻沒有專業的市場調查公司,「廣信」作為第一批進入這個市場的企業,很快打開了局面,成為行業中領先企業。這從一定意義上鼓勵了士氣和勇氣,激發了團隊的戰鬥力。「廣信」還有另外一個業務,就是科技咨詢或科技推廣,現任復星集團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梁信軍先生說:「我們當時想的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就是把大學的這些技術能夠產業化、在社會上廣泛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