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首富沈萬三的聚寶盆,真的被朱元璋埋在了南京城牆下嗎
其實關於這件事情的真假,我們並無從考證。雖然說歷史上沈萬三確實曾經是江南一帶的富豪,但是關於沈萬三是否有聚寶盆以及聚寶盆是否被埋在南京城的城門之下,這兩天事情都是無從考究的。不過雖然說從歷史上無法去證明這兩件事情,但是關於這兩件事情的傳說是一直沒有斷絕過的,而沈萬三本人,也因為他的聚寶盆以及他的財富為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
其實雖然說這件事情是一件傳說,但是從這件事情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一件事情,那就是,也許城門坍塌這件事情是假的,但是朱元璋提防沈萬三以及想要削弱沈萬三的實力這件事情是真的。故事想要表明的意義,也許正是朱元璋對於擁有萬貫家產的沈萬三的制裁。
❷ 大貪官和珅or傳說擁有聚寶盆的沈萬三,到底誰的錢多
和珅財產
估算清單: 房屋3000間;田地8000頃;銀鋪42處;當鋪75處;赤金60000兩;大金元寶1000兩一個,個,共100000兩;小銀元寶100兩一個,56600個,共5660000兩;銀錠9000000個;洋錢58000元;銅錢1500000文;吉林人參600斤;玉如意1200柄;珍珠手串230串;桂圓大小的珍珠10粒;大紅寶石10塊;大藍寶石40塊;銀碗40桌;一米多高的珊瑚樹11座;綾羅綢緞14300匹;毛呢嗶嘰20000版;狐皮550張;貂皮850張;各種粗細皮56000張;銅器和錫器361000件;名貴瓷器100000件;鏤金八寶炕床24座;西洋鍾460座;四季優質服裝7000件;家人606名;婦女600名。 查抄時曾把和珅的家產編了109號,其中26號已估計的價值有264000000兩白銀;還有83號沒估計,如果按估價算,又該有800000000多兩,也就是說和珅的家產一共有1100000000兩白銀。清朝每年的國庫收入為70000000兩,1100000000兩相當於15年的國庫收入.按照古時的貨幣與現在的人民幣的價值換算:(注意:是古代的金銀,非目前的金銀兌換價) 1兩黃金=3000人民幣 1兩白銀=300人民幣 1文銅錢=0.3人民幣 和珅的1100000000兩白銀=3300000000人民幣(三千三百億)!
沈萬三財產
沈萬三的家產摺合銀子大概有20多億兩。一兩銀子基本上相當於300人民幣,20*300=6000億人民幣。
❸ 聚寶盆財務服務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聚寶盆財務服復務有限公司是一制家致力於公司注冊、商標注冊、專項審批、後續服務等服務的企業。
法定代表人:徐榮華
成立時間:2018-01-15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2000396983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江海南路95弄2號8幢8108室-10
❹ 修飾會計報表的常見手段有哪些
1.利用資產重組調節利潤
資產重組是企業為了優化資本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完成戰略轉移等目的而實施的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然而,資產重組現已被廣為濫用,以至提起資產重組,人們立即聯想到做假賬。近年來,在一些企業中,特別是在上市公司中,資產重組確實被廣泛用於粉飾會計報表。不難發現,許多上市公司扭虧為盈的秘訣在於資產重組。典型做法是:(1)藉助關聯交易,由非上市的國有企業以優質資產置換上市公司的劣質資產;(2)由非上市的國有企業將盈利能力較高的下屬企業廉價出售給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將一些閑置資產高價出售給非上市的國有企業。
例如,××股份公司xx年將6926萬元的土地使用權以21926萬元的價格賣給母公司,確認了15000萬元的利潤;同時將所屬一家企業的整體產權(賬面凈值1454萬元)以9414萬元的價格出售給母公司,確認7960萬元的利潤。這兩筆資產重組的利潤總額合計22960萬元。
又如,××股份公司xx年6月將其擁有的賬面價值56萬美元的上海××有限公司40%的股權作價4000萬元人民幣,與其關聯企業進行股權置換。本次股權置換使該股份公司56萬美元的不良資產轉化為4000萬元的優質資產,僅此一項就為該股份公司增加了3500多萬元的收益,不僅使該公司xx年上半年免於虧損,而且在彌補了以前年度2558萬元的虧損後,還可剩餘相當一部分可分配利潤。
資產重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虧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時間差,如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前進行重大的資產買賣,確認暴利;一是不等價交換,即藉助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間進行「以垃圾換黃金」的利潤轉移。
2.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
我國的許多上市公司由國有企業改組而成,在股票發行額度有限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通過對國有企業局部改組的方式設立。股份制改組後,上市公司與改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間普遍存在著錯綜復雜的關聯關系和關聯交易。利用關聯交易粉飾會計報表,調節利潤已成為上市公司樂此不疲的「游戲」。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其主要方式包括:(1)虛構經濟業務,人為抬高上市公司業務和效益。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組企業因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利潤達不到70%,並通過將其商品高價出售給其關聯企業,使用其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脫胎換骨」。(2)採用大大高於或低於市場價格的方式,進行購銷活動、資產置換和股權置換。如前面所舉的資產重組案例。(3)以旱澇保收的方式委託經營或受託經營,抬高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如最近證券報刊廣為報道的××股份公司,以800萬元的代價向關聯企業承包經營一個農場,在不到一年內獲取7200萬元的利潤。(4)以低息或高息發生資金往來,調節財務費用。如××股份公司將12億元的資金(占其資產總額的69%)拆借給其關聯企業。雖然我們不能肯定其資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該股份公司的利潤主要來源於與關聯企業資金往來的利息收入。(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費、或分攤共同費用調節利潤,如××集團公司xx年替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承擔了4500多萬元的廣告費,理由是上市公司做的廣告也有助於提升整個集團的企業形象。
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5特點是,虧損大戶可在一夜之間變成盈利大戶,且關聯交易的利潤大都體現為「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或「營業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賺取的「橫財」,往往帶有間發性,通常並不意味著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利用關聯交易調節利潤的另一個特點是,交易的結果是非上市的國有企業的利潤轉移到上市公司,導致國有資產的流失。
3.利用資產評估消除潛虧
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和謹慎原則,企業的潛虧應當依照法定程序,通過利潤表予以體現。然而,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往往在股份制改組、對外投資、租賃、抵押時,通過資產評估,將壞賬、滯銷和毀損存貨、長期投資損失、固定資產損失以及遞延資產等潛虧確認為評估減值,沖抵「資本公積」,從而達到粉飾會計報表,虛增利潤的目的。
例如,一家國有企業於xx年改組為上市公司時,xx年、xx年和xx年報告的凈利利潤分別為2850萬元、3375萬元和4312萬元。審計發現:(1)xx年、xx年和xx年應收款項中,賬齡超過3年以上,無望收回的款項計7563萬元;(2)過期變質的存貨,其損失約3000萬元;(3)遞延資產中含逾期未攤銷的待轉銷匯兌損失為1150萬元。若考慮這些因素,則該企業過去三年並沒有連續盈利,根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為此,該企業以股份制改組所進行的資產評估為「契機」,將這些潛虧全部作為資產評估減值,與固定資產和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增值18680萬元相沖抵,使其過去三年仍然體現高額利潤,從而達到順利上市的目的。
4.利用虛擬資產調節利潤
根據國際慣例,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即使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列入資產負債表,嚴格地說,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由此就產生了虛擬資產的概念。所謂虛擬資產,是指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但由於企業缺乏承受能力而暫時掛列為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等資產科目。利用虛擬資產科目作為「蓄水池」,不及時確認、少攤銷已經發生的費用和損失,也是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粉飾會計報表,虛盈實虧的慣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權責發生制、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地方財政部門的批示等。
例如,××股份公司xx年度報告了近2000萬元的凈利潤,但該公司根據當地財政部門的批復,將已經發生的折舊費用、管理費用、退稅損失、利息支出等累計約14000萬元掛列為「遞延資產」。若考慮這兩個因素,××股份公司實際上發生了嚴重的虧損。
5.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的規定,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資本化,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利息資本化本是出於收入與成本配比原則,區分資本性支出和經營性支出的要求。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不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濫用利息資本化的規定,蓄意調節利潤。
*2代表性安全的當屬渝太白。該公司將鈦白粉工程建設期間的借款及應付債券的利息8064萬元,在該項目已投入使用的情況下仍然予以資本化,結果被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開了我國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見審計報告的先河。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的更隱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劃定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將用於非資本性支出的利息資本化。
6.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
由於我國的產權交易市場還很不發達,對股權投資的會計規范尚處於赴階段,有不少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除了藉助資產重組之機,利用關聯交易將不良股權投資以天價與關聯公司置換股權獲取「暴利」外,還有不少國有企業利用成本法和權益法粉飾會計報表。典型的做法是,對於盈利的被投資企業,採用權益法核算,而對於虧損的被投資企業,即使股權比例超過20%,仍採用成本核算。
近年來一些上市公司迫於利潤壓力,經常在會計年度即將結束之際,與關聯公司簽定股權轉讓股協議,按權益法或通過合並會計報表,將被收購公司全年的利潤納入上市公司的會計報表。值得慶幸的是,財政部會計司已發布了通知,明確規定股權轉讓時,收購企業只能從收購之日前被收購企業實現的利潤只能作為收購成本,收購企業不得將其確認為投資收益。這一規定,無疑將抑制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權投資調節利潤,粉飾會計報表。
7.利用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調節利潤
根據現行會計制度規定,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科目主要用於反映除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付賬款、預收賬款以外的其他款項。在正常情況下,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的期末余額不應過大。然而,我們在審計過程中發現,許多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的其他應收款和其他應付款期末余額巨大,往往與應收賬款、預付賬款、應付賬款和預收賬款的余額不相上下,甚至超過這些科目的余額。其所以出現這些異常現象,主要是因為許多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利用這兩個科目調節利潤。事實上,注冊會計師界已經將這兩個科目戲稱為「垃圾筒」(因為其他應收款往往用於隱藏潛虧)和「聚寶盆」(因為其他應付款往往用於隱瞞利潤)。
8.利用時間差(跨年度)調節利潤
一些上市公司為了在年度結束後能給股東一份「滿意」的答卷,往往藉助時間差調節利潤。傳統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虛開發票,次年再以質量不合格為由沖回。較為高明的做法是,藉助與第三方簽定「賣斷」收益權的協議,提前確認收入。例如,××股份公司於xx年12月5日與美國一家公司簽定協議,以3500萬元的價格向美國公司購買了一批硬體和軟體,同時美國公司同意以12000萬元的價格購買開發出的軟體,合同約定交貨的時間為xx年6月和9月,xx年12月質量鑒定後予以驗收。xx年12月25日,該上市公司與一家外貿公司簽定協議,以9600萬元的價格「賣斷」軟體,同時確認5100萬元的利潤。鑒於該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勞務,風險與報酬尚未轉移,上述收益的確定顯然是不成立的。即使與外貿公司簽定的協議成立,這9600萬元,也只能作為預收賬款,只有等到xx年6月和9月才能根據提供的商品或勞務逐步確認收益。可見,該上市公司實質上是利用與外貿公司的所謂「協議」,進行跨年度的利潤調節。
❺ 明朝首富沈萬三擁有的聚寶盆,究竟是一件怎樣的寶貝
都說明朝的首富沈萬三有一個聚寶盆非常的神奇,它可以自己生財,只要往裡面放入一件財物,就會生出無數的財寶,所以沈萬三才能富甲一方。但是我覺得所謂的聚寶盆都是傳說故事,要說沈萬三的聚寶盆,那應該是他的生意頭腦吧。
據說朱元璋眼紅沈萬三的聚寶盆,所以要了去,但是聚寶盆在朱元璋的手裡卻沒有任何的作用,更不能聚寶生財,後來朱元璋就把聚寶盆還給沈萬三了,我認為這就是在說,聚寶盆不是誰都可以用的,就像每個人的頭腦不同,朱元璋是政治頭腦,可得江山,而沈萬三是經濟頭腦,可得財富,所以有了聚寶盆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