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G7集團的G8大事記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日本沖繩縣名護市舉行。會議討論了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不平衡、減免貧窮國家債務、防止地區沖突、防治傳染病等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22日八國領導人發表《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旨在促進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建設全球信息化社會。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行。本次峰會的議題圍繞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和世界貧困問題展開。全球艾滋病健康基金和熱那亞非洲計劃,是此次峰會的兩項主要的內容。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召開,非洲發展問題成為重要議題。這次首腦會議集中商討援助非洲問題、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中東和平問題以及世界經濟形勢等主要議題。
2003年6月2日至3日,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東道國法國把經濟增長、團結和國際安全確定為峰會的三大主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4年八國峰會標志2004年6月8日至10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美國喬治亞州召開。峰會的主題為「自由與合作通向繁榮和安全」,盡管世界經濟和油價問題是國際關注的重點,但美國力主討論伊拉克重建、中東國家改革以及非洲安全問題。美在此次峰會上正式推出「大中東計劃」。
2005年7月6日至8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蘇格蘭召開。今年峰會的兩大議題是援助非洲和改善環境。八國集團同意分別向非洲和巴勒斯坦提供500億美元和30億美元援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7日上午在英國蘇格蘭出席八國集團同中、印、巴、南、墨領導人對話會。
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八國首腦會議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舉行。本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將主要討論三大議題,一是能源安全問題;二是預防和控制嚴重傳染性疾病問題,如艾滋病和禽流感等;三是在教育領域展開國際性合作等。
❷ 八國峰會有中國嗎為什麼沒有中國中國不是大國嗎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G8Summit)是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是各國為研究經濟形回勢、協答調政策而召開的首腦會議。該會議作為西方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的首腦會議,旨在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從整體上協調共同的和各自的政策,緩解內部矛盾,以維護成員國在世界經濟和國防政治中的地位。會議已形成一種制度,將繼續存在下去並發揮其重要作用。其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又稱八國集團。2012年八國集團首腦會議於2012年18日至19日,在美國戴維營舉行。
成立之初只有7個國家,後來加入的俄羅斯,一直想讓中國進入,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中國一直沒有得到八國集團的邀請。
❸ 在日本召開的G8峰會,都有哪8個國家啊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與會八國也被稱為八國集團。八國是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濟形勢嚴重惡化,先後發生了「美元沖擊」、「石油沖擊」和世界性經濟危機。為了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總統德斯坦的倡議下,法國、美國、聯邦德國、日本、英國、義大利等六國領導人於1975年11月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了下來,每年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從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1994年後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以討論經濟問題為宗旨,故也稱「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從1975年至1979年的前5次會議都是以經濟問題為主要議題,討論了諸如失業、通貨膨脹、能源和貿易等問題,協調了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政策和成員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但從80年代初開始,各國間經濟矛盾加劇,經濟方面的協議常常難以取得有效的結果,加之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延續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也被稱為「八國集團」),「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不過,在經濟問題上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日本沖繩縣名護市舉行。會議討論了全球信息產業發展不平衡、減免貧窮國家債務、防止地區沖突、防治傳染病等國際社會所面臨的問題。22日八國領導人發表《全球信息社會沖繩憲章》,旨在促進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建設全球信息化社會。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義大利熱那亞舉行。本次峰會的議題圍繞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慢和世界貧困問題展開。全球艾滋病健康基金和熱那亞非洲計劃,是此次峰會的兩項主要的內容。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加拿大卡納納斯基斯召開,非洲發展問題成為重要議題。這次首腦會議集中商討援助非洲問題、反對恐怖主義問題、中東和平問題以及世界經濟形勢等主要議題。
2003年6月2日至3日,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東道國法國把經濟增長、團結和國際安全確定為峰會的三大主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4年6月8日至10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美國喬治亞州召開。峰會的主題為「自由與合作通向繁榮和安全」,盡管世界經濟和油價問題是國際關注的重點,但美國力主討論伊拉克重建、中東國家改革以及非洲安全問題。美在此次峰會上正式推出「大中東計劃」。
2005年7月6日至8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蘇格蘭召開。今年峰會的兩大議題是援助非洲和改善環境。八國集團同意分別向非洲和巴勒斯坦提供500億美元和30億美元援助。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7日上午在英國蘇格蘭出席八國集團同中、英巴、南、墨領導人對話會。
2006年7月15日至17日,八國首腦會議將在俄羅斯的聖彼得堡舉行。本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將主要討論三大議題,一是能源安全問題;二是預防和控制嚴重傳染性疾病問題,如愛滋病和禽流感等;三是在教育領域展開國際性合作等。
❹ 八國集團有哪幾國什麼時候成立的
八國集團的來龍去脈 一、八國集團是何時、由誰發起成立的?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設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翰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八國集團。 二、八國集團的組成情況如何,為什麼是8個而不是更多或更少? 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包括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俄羅斯。歐盟也派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參加八國集團的會議。八國集團向其他國家長期開放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不過,自1996年起八國集團的成員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對話。一些國家被邀請出席會議,如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期間一些非洲國家應邀出席有關「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會議。 三、八國集團有什麼作用? 有人認為八國集團什麼事都能管,也有人認為正由於八國集團管得太寬,因此它實際上毫無作用,因為它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決策權。不過,八國集團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它首先具有強大的協調和促進功能,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另外,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默契是許多國際機構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四、八國集團是如何運作的? 八國集團既不是一個機構,也不是一個國際組織。它不具備法人資格,也沒有常設秘書處。它不能採取任何強制性的措施。因此,它不會與聯合國、世貿組織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產生競爭關系。這是一個工業化國家的俱樂部,它通過定期的會晤與磋商,協調各國對國際政治和經濟問題的看法和立場。八國集團部長級會議或國家元首及政府首腦峰會後發表的公報正是為了表明這種團結一致的決心,以及八國集團願意作出的政治或金融承諾。 五、法國是如何准備2003年峰會的? 首先,法國將繼續推進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期間所確定的一些工作方向,如非洲問題、反恐斗爭以及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等。此外,它還希望把自來水的普及以及可持續發展納入2003年峰會的主題。從行政方面看,峰會的籌備工作主要落在了總統的外交顧問,即「夏爾巴(向導)」的身上。當然,他還有許多副手,包括一名負責金融事務的「金融副夏爾巴」,由經濟、財政和工業部國際和歐洲事務司司長擔任;一名「外交副夏爾巴」,由外交部經濟和金融司司長擔任。他們的任務是協調一切與峰會有關的事務。 六、什麼是「夏爾巴(向導)」?誰是法國的「夏爾巴」? 八國集團的峰會需要一年時間的精心籌備。各國派出的參加這類籌備會議的人就叫「夏爾巴」(「夏爾巴」原意是喜馬拉雅山一帶為登山者擔任向導或腳夫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還負責執行峰會上所作出的相關決議。法國的「夏爾巴」是總統的外交顧問莫里斯?古爾多―蒙塔涅。 七、八國集團與七國集團有什麼區別,俄羅斯的地位如何? 隨著1997年俄羅斯的到來,七國集團變成了八國集團,但當時有些會議還是在七國間進行的。2001年前,八國集團的峰會都發表兩套不同的文件:一份是涉及所有經濟和金融問題的八國集團公報;另一份是只針對國際金融問題的七國集團宣言。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決定,俄羅斯有資格擔任八國集團的輪值主席國,並將是2006年八國集團峰會的東道主。這一決定是俄羅斯近年來經濟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結果。 八、八國集團會不會威脅到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或世界銀行的作用? 八國集團只是一個工業化國家間協商和討論的非正式俱樂部。它不具備法人資格,也沒有常設的秘書處。它不能採取任何強制性的措施,不會對任何國際機構構成威脅。相反,以協調和推進工業化國家關系為己任的八國集團會推動國際社會走向良性循環。 九、八國集團是不是對窮國無動於衷? 八國集團所關注的不僅是成員國的經濟形勢以及自身所面臨的問題,多年來它一直關心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些困難。例如,1996年的里昂峰會上提出了「最窮國家債務減免計劃」,40多個國家有望從中受益。1999年的科隆峰會對這一計劃進行了修改,以便加快落實。2001年熱那亞峰會上提出建立「世界衛生基金」,以幫助窮國對付艾滋病、瘧疾和結核病這三大疾病。今年的峰會,將沿襲2002年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所確立的方針,通過一項有關「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行動計劃。 十、八國集團是不是世界的「督政府」? 八國集團有時會被認為是世界的「督政府」。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八國集團是一個不能採取任何強制措施的非正式機構:它所能約束的只有其成員國。它存在的第一個理由就是要避免政治和經濟不和,因為這不僅對八國集團本身不利,而且也對整個世界不利。它的協調能力和推動能力根本無法和聯合國、世貿組織或其他國際金融機構相提並論。八國集團只是全球眾多協商機構中的一個。 十一、八國集團為什麼會受到批評?它注意到這些批評了嗎? 八國集團有時受到十分嚴厲的批評,如2001年熱那亞峰會期間的示威遊行。這些批評後面所隱藏的實際上是一個如何對全球化進行調節的問題。八國集團處在問題的核心,因為它是試圖對全球化進程進行調節的機構之一。有人批評八國集團不合時宜;也有人批評說,這個富國集團在未得到國際組織(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便聚集在了一起,本身就說明八國集團想成為世界的「督政府」。 八國集團不僅無意取代任何國際組織,而且事實已經證明它是一個有效的協調機構。在全球化進程的調節方面,佔全球國民生產總值60%的八國集團自然肩負著特殊的責任。 八國集團正在重新思考其運作方式。有人建議回到最初的「朗布依埃精神」,即縮小會議規模和議題。在上屆卡納納斯基斯峰會上,加拿大政府已經選擇了這一方向。在本次埃維昂峰會的籌備過程中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問題。 此外,八國集團的成員國也越來越意識到了加強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對話的必要性。今後,這些國家的代表將被邀請到八國集團的峰會上來。
❺ 抗議八國峰會爆發暴力沖突是何原因
於6日至8日在羅斯托克附近小鎮海利根達姆舉行。但是德國官方批准抗議遊行活動在羅斯托克提前舉行。
❻ 八國集團的意義
2009年7月9日,八國集團同發展中國家領導人對話會議在義大利拉奎拉舉行,國務委員戴秉國代表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對話會議。
G8+5峰會的舉行,用東道主義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的話來說,2009年峰會,意義遠超以往,參加峰會的39個國家(其中包括歐盟國家、澳大利亞、韓國和印尼等)代表了全球經濟的90%。
G8峰會由30多年前的「富人俱樂部的聚會」發展到今天,成為一個擁有更廣泛參與者的對話模式,成為發達與發展中國家共商重大國際問題的年度性首腦會議,反映了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化的形勢下,國際體系正朝著更加民主化、多極化的方向演變。
G8+5的模式自2005年啟動以來,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G5不只是對G8的一種平衡,更是發展中國家為參與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新嘗試、新努力。G5的參與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而G8通過與G5的合作,也使得發達國家集團提出的一些方案和建議更具有了合理性。
G8的變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只要看一下本次峰會的議題,就不難明白這個道理。厚達80頁的小冊子上列出的議題有金融危機、國際貿易、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非洲發展、核擴散、反恐等十多項,廣泛涉及全球諸多領域。要解決這些問題,沒有發展中國家的參與,顯然是不可能的。
從本次會議最重要的議題金融危機來看,變化更是十分明顯。從2008年開始,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的作用凸顯而出,G20的地位空前上升。美聯社在評價本次G8峰會時說,在過去一年,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的20國集團在全球經濟局勢上展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受到了全球的關注。法國總統薩科齊曾在聯合國援助峰會上表示,G8已經過時,要解決金融危機,必須有中國、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國家共同參與。可以預見,G8+5峰會將為下一次G20峰會做好准備,並就合作應對金融危機、推動世界經濟早日復甦發出強有力的信號。
歸根結底,G8+5的前景將取決於這一模式能否產生更為具體的成果。在對待一些重大國際問題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盡相同,雙方的磨合還處於起步階段,G8+5的一些議題上也有不少分歧,解決這些分歧還需要長期的、艱苦的談判與協調。
由於現有的國際秩序基本上是西方制定的,要在這樣一種秩序中減少分歧、實現有效的合作,發達國家應當更多地照顧到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有些條條框框與發展的現實不符,就應當主動進行改革和調整。除了G8+5的模式應當更具代表性,盡可能廣泛外,還要加強平等性,要平衡反映發展中成員和發達成員的關切,賦予他們同等的發言權,最終通過充分協商達成一致,為解決一些問題提出具體方案。G8+5通過逐步推動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就有可能建立起南北之間平等、互利、共贏的新型夥伴關系,為未來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民主化而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❼ 八國集團峰會為什麼沒有中國參加
不是加入了,就等於承認自己是一個富國。因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地球人都知道我國還是內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有容報紙說,法國總統希望我國加入G8。八國集團是富人俱樂部。如果我國加入G8,那麼在G8內部會有人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說話。別人想你參加,中國不去湊這個熱鬧,這個峰會就是個大話俱樂部,只打雷,不見雨點的峰會。參加者心知肚明,八國富國現在已經成為「負國」欠債太多!
❽ 請問八國峰會是什麼
八國集團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的倡議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國領導人於1975年11月在法國舉行了第一次首腦會議。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國集團,也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了下來,每年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從1977年起,歐洲聯盟(當時稱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但不參加有關全球具體經濟問題的討論。從此,延續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成為八國首腦會議,也被稱為八國集團。
最初,首腦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問題和協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近年來,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長期以來,八國集團被視為「富國俱樂部」,少數幾個發達國家在一種「軟機制」下力圖協調全球性事務,但其作用備受爭議。為擺脫窘境,八國集團近年來持續調整機制和職能,以期對國際事務發揮更大作用。本屆峰會延續幾年來的慣例,繼續擴大關注范圍,相對於協調經濟和金融政策的傳統議題,國際安全和發展問題等新型議題甚至被賦予更多關注。
在八國集團加強對外聯系與協調,特別是急欲增強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合法性」的時候,中國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八國集團的視野。經濟上,八大國與我國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利益交織不斷密切,而中國本身也已是世界排名第六的經濟強國,GDP相當於加拿大和俄羅斯之和,在全球經濟中的影響力持續上升;政治上,中國作為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舞台上正贏得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重大國際問題的解決越來越離不開我國介入;道義上,我國本身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又與廣大發展中國家長期保持著深厚的友誼,與我國加強溝通顯然有利於增進八國集團機制對南北合作問題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我國一貫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共同繁榮為目標、以均衡發展為基礎和以對話合作為手段一向為我國所倡導。放眼當今,經濟復甦乏力,國際安全堪憂,疫病、戰亂蔓延,南北差距擴大,人類面對全球化的新挑戰正急需提倡對話與合作精神。切望本屆八國峰會不僅因「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而增色,更真正成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攜手合作、辦些實事的峰會。
❾ 什麼是八國峰會
八國集團首腦會議 (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其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又稱八國集團。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系和人權問題等。
1991年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時任英國首相的梅傑作為東道主邀請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峰會後同七國首腦舉行會談,即「7+1」會談。1992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德國慕尼黑結束後,七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舉行了會談。從此,每年的正式會議後,俄羅斯領導人都要參加「7+1」會談,且參與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羅斯獲准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應邀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自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八國集團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伯明翰舉行。這次會議完成了七國集團向八國集團的轉變。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的完全成員國,參與八國集團的所有討論。但是,七國集團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2002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俄羅斯被接納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八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上就繼續打擊恐怖主義、中東局勢、世界經濟形勢、援助非洲等問題達成共識。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
近兩年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除討論有關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外,氣候、環境保護等也成為會議的議題。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國首腦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及備注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國 傑拉爾德·福特 波多黎各聖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國 詹姆斯·卡拉漢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爾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義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爾·特魯多 魁北克省蒙特貝洛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國 羅納德·里根 弗吉尼亞州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國 瑪格麗特·撒切爾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爾穆特·科爾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賴恩·馬爾羅尼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國 喬治·H·W·布希 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國 約翰·梅傑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國 赫爾穆特·科爾 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宮澤喜一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鮑里斯·葉利欽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國 比爾·柯林頓 科羅拉多州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國 格哈德·施羅德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沖繩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熱那亞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艾伯塔省卡爾加里 http://www.g8.gc.ca/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埃維昂萊班 http://www.g8.fr/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國 喬治·W·布希 喬治亞州 http://g8usa.gov/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蘇格蘭格倫伊格爾斯 http://www.g8.gov.uk
第32屆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 聖彼得堡 http://en.g8russia.ru
第33屆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國 安格拉·默克爾 海利根達姆 http://www.g-8.org
第34屆 2008年 日本 北海道札幌市洞爺湖町
❿ 八國峰會的歷史
【簡介】
八國首腦會議[1](G8 Summit)由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變而來,其成員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又稱八國集團。
【概況】
所謂八國集團(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加拿大、日本,加上俄羅斯。嚴格地講,它並非一個嚴密的國際組織,以往被稱為「富國俱樂部」。在8個國家裡,除俄羅斯之外的7個國家是核心成員國,也就是以前的七國集團(G7)。20世紀70年代,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形勢一度惡化,接連發生的「美元危機」、「石油危機」、「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嚴重經濟危機把西方國家弄得焦頭爛額。為共同解決世界經濟和貨幣危機,協調經濟政策,重振西方經濟,1975年7月初,法國首先倡議召開由法國、美國、日本、英國、西德和義大利六國參加的最高級首腦會議,後來,加拿大(1976年)、俄羅斯(1998年)分別加入。八國集團成員國的國家元首每年召開一次會議,即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簡稱「八國峰會」)。
【成立】
1975年,當時的法國總統德斯坦邀請德國、美國、日本、英國和義大利領導人到巴黎郊區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按照法國總統的設想,這是一次小型委員會的非正式會晤,目的是討論當時正受石油危機影響的世界經濟。參加會議的領導人一致決定這一會議將每年舉行,並邀請加拿大與會。這樣1976年便形成了七國集團。1998年的伯明翰峰會上俄羅斯正式加入,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八國集團(簡稱G8)。
【組成】
八國集團的成員國包括德國、加拿大、美國、法國、義大利、日本、英國和俄羅斯。歐盟也派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參加八國集團的會議。八國集團向其他國家長期開放尚未提到議事日程。不過,自1996年起八國集團的成員加強了與其他國家、國家集團或機構,尤其是南方國家的對話。一些國家被邀請出席會議,如卡納納斯基斯峰會期間一些非洲國家應邀出席有關「非洲發展新夥伴計劃」的會議,2003年以來,在歷次首腦峰會中都會穿插舉行八國集團與發展中國家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作用】
有人認為八國集團什麼事都能管,也有人認為正由於八國集團管得太寬,因此八國集團實際上毫無作用,因為八國集團並沒有任何實際的決策權。不過,八國集團的作用是實實在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八國集團首先具有強大的協調和促進功能,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另外,八國集團成員國之間的默契是許多國際機構正常運作的必要條件。
(一)縱觀八國集團近30年的發展歷程.其對內部成員的約束力和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力均在增強。
(二)從橫向的功能領域比較.八國集團影響力最大的是在經濟領域.其次是社會領域.而在政治安全領域內的影響為最弱。
八國集團在不同功能領域的影響力大小,取決於各成員國的利益整合程度的高低。八國集團的成員在經濟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高,而在政治安全領域的利益整合程度最低。
【發展情況】
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經濟形勢嚴重惡化。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倡議下,1975年11月,法、美、德、日、英、意六國領導人在法國巴黎郊外的朗布依埃舉行了首次最高級經濟會議。 1976年6月,六國領導人在波多黎各首府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加拿大應邀與會,形成七國集團,也被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每年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一次。1977年起,歐洲共同體(後改名為歐洲聯盟)委員會主席亦應邀參加會議。
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最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首腦會議除討論經濟問題外,把世界重大的政治問題也列入了議程,諸如如何面對「蘇聯戰略的挑戰」問題、核裁軍問題、東西方關系和人權問題等。
1991年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先後應邀與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期間,俄羅斯作為正式成員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形成「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七國首腦會議時,柯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從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首腦會議」,「7+1」的模式結束,八國首腦會議體制形成。但在經濟問題上,八國首腦會議依然保持七國體制。
1991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倫敦舉行。時任英國首相的梅傑作為東道主邀請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在峰會後同七國首腦舉行會談,即「7+1」會談。1992年7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在德國慕尼黑結束後,七國領導人與俄羅斯總統葉利欽舉行了會談。從此,每年的正式會議後,俄羅斯領導人都要參加「7+1」會談,且參與程度逐步提升,1994年俄羅斯獲准參加政治問題的討論。
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應邀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首腦以八國集團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自此,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演化為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八國集團格局形成。
1998年5月,八國集團首腦會議在英國伯明翰舉行。這次會議完成了七國集團向八國集團的轉變。俄羅斯成為八國集團的完全成員國,參與八國集團的所有討論。但是,七國集團仍然客觀地存在著。
2002年6月,在加拿大舉行的八國集團首腦會議上,俄羅斯被接納為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八國領導人在此次會議上就繼續打擊恐怖主義、中東局勢、世界經濟形勢、援助非洲等問題達成共識。
2003年6月,八國首腦會議在法國的埃維昂舉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希拉克總統的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在峰會前與11個發展中國家舉行的南北領導人非正式對話會議。
2005年7月,八國集團峰會在英國格倫伊格爾斯(也稱「鷹谷」)舉行 ,會議將著重討論非洲發展和氣候變化等問題。在這次峰會上,胡錦濤主席應布萊爾首相邀請,出席了八國集團與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5個發展中大國領導人舉行的南北領導人對話會。
近兩年來,八國集團首腦會議除討論有關國際政治、經濟問題外,氣候、環境保護等也成為會議的議題。
每屆情況】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國首腦 主辦城市 官方網頁及備注
第1屆 1975年11月15日至17日 法國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朗布依埃
第2屆 1976年11月27日至28日 美國 傑拉爾德·魯道夫·福特 聖胡安 註:首次G7峰會
第3屆 1977年5月7日至8日 英國 詹姆斯·卡拉漢 倫敦
第4屆 1978年7月16日至17日 西德 赫爾穆特·施密特 波恩
第5屆 1979年6月28日至29日 日本 大平正芳 東京
第6屆 1980年6月22日至23日 義大利 弗朗切斯科·科西加 威尼斯
第7屆 1981年7月20日至21日 加拿大 皮埃爾·特魯多 蒙特貝洛
第8屆 1982年6月4日至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凡爾賽
第9屆 1983年5月28日至30日 美國 羅納德·里根 威廉斯堡
第10屆 1984年6月7日至9日 英國 瑪格麗特·撒切爾 倫敦
第11屆 1985年5月2日至4日 西德 赫爾穆特·科爾 波恩
第12屆 1986年5月4日至6日 日本 中曾根康弘 東京
第13屆 1987年6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阿明托雷·范范尼 威尼斯
第14屆 1988年6月19日至21日 加拿大 布賴恩·馬爾羅尼 多倫多
第15屆 1989年7月14日至16日 法國 弗朗索瓦·密特朗 巴黎
第16屆 1990年7月9日至11日 美國 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 休斯敦
第17屆 1991年7月15日至17日 英國 約翰·梅傑 倫敦
第18屆 1992年7月6日至8日 德國 赫爾穆特·科爾 慕尼黑
第19屆 1993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宮澤喜一 東京
第20屆 1994年7月8日至10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那不勒斯
第21屆 1995年6月15日至1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
非正式 1996年4月19日至20日 俄羅斯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 莫斯科 註:核子安全特別高峰會議
第22屆 1996年6月27日至29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里昂
第23屆 1997年6月20日至22日 美國 比爾·柯林頓 丹佛
第24屆 1998年5月15日至17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伯明翰 註:首次G8峰會
第25屆 1999年6月18日至20日 德國 格哈德·施羅德 科隆
第26屆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 日本 森喜朗 沖繩
第27屆 2001年7月20日至22日 義大利 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 熱那亞
第28屆 2002年6月26日至27日 加拿大 讓·克雷蒂安 卡爾加里http://www.g8.gc.ca/
第29屆 2003年6月2日至3日 法國 雅克·希拉克 埃維昂萊班 http://www.g8.fr/
第30屆 2004年6月8日至10日 美國 喬治·沃克·布希 喬治亞州 http://g8usa.gov/
第31屆 2005年7月6日至8日 英國 托尼·布萊爾 格倫伊格爾斯 http://www.g8.gov.uk
第32屆 2006年7月15至17日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 聖彼得堡 http://en.g8russia.ru
第33屆 2007年6月6日至8日 德國 安格拉·默克爾 海利根達姆 http://www.g-8.org
第34屆 2008年7月7日至9日 日本 福田康夫 札幌市洞爺湖町
第35屆 2009年7月8日 義大利 貝盧斯科尼 拉奎拉市
八國首腦會議中的一些成員國希望把中國、印度等五國加入,但是日本認為中國參加可能會影響他的地位,不同意中國和印度的加入。
八國首腦高峰會議-G8峰會
屆次 舉行日期 主辦國 主辦城市
第35屆 2009年 義大利 薩丁尼亞拉馬達萊納
第36屆 2010年 加拿大 安大略省亨茨維爾
第37屆 2011年 法國
第38屆 2012年 美國
第39屆 2013年 英國
第40屆 2014年 俄羅斯
第三十四屆行程
• 7月7日:八國首腦將與非洲7國首腦進行3個小時的討論,主要就糧價高漲問題、衛生保健、供水、以及教育等領域的援助方針開展討論。
• 7月8日:上午的議題為油價飆升,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等全球經濟問題。在接下來的午餐會上,八國首腦將討論地球溫室效應對策問題,然後在下午商討非洲與發展問題。八國首腦還將利用晚餐會的時間,就朝鮮核問題等交換意見。
• 7月9日:8國首腦將與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非、中國5個新興經濟體首腦舉行會談。
• 7月9日下午:峰會結束後,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將舉行新聞發布會,發表主席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