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按照上市公司財報的利潤表給出的數據,計算其營業利潤,結果都對不上號,不知是我計算錯誤還是數據有誤
你的公式就截圖列示科目看沒有錯,但截圖不是完整的利潤表,可以去搜完整回的財務報答表。
以大族激光為例,完整財報中還有資產處置收益85,494.85元和其他收益125,482,550.57元,考慮這兩項後營業利潤是對的上的。另兩家應該也是類似的情況
⑵ 為什麼有的公司財報顯示盈利,但股價卻下跌
主要原因有四:
1、該公司股票前期漲幅巨大,主力機構利用公布靚回麗財報時吸答引眾多散戶買進而出貨。
2、公司財報的收益低於市場預期。例如預期每股收益為0.50元,而實際只有0.35元。
3、公布財報當天股市大跌,該股不得不隨市場下跌。
4、該股公布財報之前停牌多日,而在此期間股市連續大跌,該股復牌出現補跌行情。
⑶ 上市公司經營盈利與虧損是如何影響它的財務報表
每股收益等於公司凈利潤除以公司股本,當然會有體現
⑷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上面寫的利潤不一定能全部收回來,我想知道我以後在怎麼知道它有沒有收回來
財務報表復上一般有利制潤總額和凈利潤,都是實現了的利潤,是按會計准則來計算的,不存在有沒有收回的問題.
你說的沒收回的意思應該是應收款項,就是還有欠款沒有收回,這個在上市公司里是一個循環往復的指標,舊的應收款收回又會有新的應收款出現.在會計准則裡面有一項是對舊的應收款項沒及時收回進行計提損失的原則,會將長期不能收回的應收款按比例進行計提,也反應在了當季的報表裡面.這些你可以查閱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⑸ 請問一個上市公司財報裡面的凈利潤是扣完員工工資後結算出來的嗎
利 潤 = 收入-成本-稅金及附加-期間費用
凈利潤 = 利潤-企業所得稅
期間費用包括員工工資,所以凈利潤是扣完員工工資後結算出來的,結工資之前算就算的不是凈利潤,是毛利。
⑹ 如何快速判斷上市公司財報是否在造假
通過稅務部門的數據應該可以看出公司財報是否真實吧。
⑺ 上市公司財報業績在連續上升若干期後,突然出現利潤虧損,這是否表明公司業績下降股票投資價值下降
不一定,因為虧損的原因有很多,表內虧損和表外虧損就是兩個概念,而且股票是對於未來的一種展望,就算現在虧損了,但是未來預期良好,股價還是一樣會漲
⑻ 上市公司的年度財務報表中的凈利潤是稅後利潤嗎
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
利潤的相關計算公式列出來後,我想你就知道財專務報表中屬的凈利潤是稅後利潤了。具體如下:
一、營業利潤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充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二、利潤總額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三、凈利潤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
由上可知,財務報表中的凈利潤是稅後利潤。
⑼ 如何從財務報表中判斷上市做假帳
一般企業做假帳有以下幾種方法:
1、稅項:欠稅很高或很低,與營業收入不配比,造假手法就是虛開發票,目地是虛構收入和利潤。這種手法一般企業不用,比較容易看出來。
2、應收帳款和存貨:應收款項急劇增加,而應收帳款周轉率急劇下降;存貨急劇增加,存貨周轉率急劇下降,這還要和往來帳結合起來看。有些企業為了提高應收帳款周轉率,還會把應收帳款往其它應收款、預付款轉移,手法是把資金打出去,再讓客戶把資金做為貨款打回來,確認收入;提高存貨周轉率的主要手法是延期辦理入庫手續。上市公司另一種方法是通過壞帳准備的計提,間接調控當年管理費用,從而調節當年的凈利潤。由於應收帳款壞帳的計提及其追溯調整法在操作上存在較大的靈活性,少數上市公司可能從中尋找新的利潤操縱空間,對此投資者特別要注意辨別。
3、毛利率:部分上市公司是用提高和降低毛利率造假,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益大大高於式低於同行業水平投資者就要多關注了。
4、現金流量:如果企業的現金凈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說明已經確認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可能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若反差數額極為強烈或待續時間長,說明有關利潤項目可能存在掛帳利潤或虛擬利潤跡象。如果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是負的,有可能公司造假。
總之,投資者在分析應收賬款時應注意辨別以下幾點:
一是關注公司對會計政策運用的合理性;
二是注意對以前年度損益的調整,尤其是各年間利潤波動的走勢;
三是對年報的關注,不能僅僅局限於當期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幾個指標,數字背後的隱情不可不察;
四是對現金流加強認識,畢竟,多提准備不會減少現金,沖回准備也不會增加現金,有時候現金流量表更能說明問題。
該回答參照了派可數據財務社區的問答:從財務報表中如何判斷上市公司做假帳?,您也可以進去看一下,可以用我個人的邀請碼:SbmgZt(7日有效)
⑽ 財務報表裡面的凈利潤為什麼會不一樣
應該算16.78億元。少數股東權益和公司合並范圍內的資產匹配不上,所以不能算是公司產生的,它是歸屬於「少數股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