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伊利股權激勵為何導致虧損
2006年11月,伊利股份披露經修訂的股權激勵計劃,共授予激勵對象5000萬份股票期權,標的股票總數占當時總股本9.681%,行權價格為13.33元,同年12月28日被確定為股票期權授予日。此後由於公司實施利潤分配和發行認股權證,股票期權數量調整為6447.9843萬份,權行權價格調整為12.05元。
根據新的企業會計准則,實施期權激勵的上市公司應當在等待期的每一個資產負債表日,將取得的員工提供的服務計入成本費用,計入成本費用的金額按照授予日股票期權的公允價值計量。根據伊利股份測算,公司股票期權授權日的公允價值為14.779元/份,公司預計所有激勵對象都將滿足股票期權激勵計劃規定的行權條件,按照股份支付准則進行會計處理,將對公司等待期內的經營成果產生一定影響,損益影響總額為73895萬元。
2007年前三季度,伊利股份實現凈利潤33064萬元, 由於正常的經營活動無法抵消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帶來的負面影響,伊利股份2007年度虧損已無法避免。
業內人士分析,伊利股份已進行了戰略性的產能布局,但2006年年底完工的產能並沒有在2007年的銷售收入中有較大體現。由於乳品行業有著產業鏈較長的特殊性,乳品加工企業身處上游原奶價格上漲和下游消費市場競爭激烈的兩面夾擊。站在全行業整體情況來看,公司未來的增長將放緩。
㈡ 伊利股權激勵方案具體內容
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碼:600887,下稱伊利)12月21日晚發布內公告,公司董事會審議容通過了股票期權激勵首期行權方案。
首期行權,伊利將採取向激勵對象定向發行股票的方式進行,發行股票總額為64480股,涉及行權人數35人,銷售期為一年。
首期可行權的35人包括公司總裁潘剛、三位副總裁劉春海、趙成霞、胡利平及其他核心骨乾等。此四人分別可行權19344份、6448份、6448份、6448份股票期權。
伊利於2006年12月28日通過了股票期權激勵方案。方案當時授予激勵對象5000萬份股票期權,每份期權可在授權日起8年內的可行權日以行權價格13.33元行權。其中,總裁潘剛一人獨得1500萬份,占股票期權總量的30%,行權後其標的股票占公司總股本的2.9043%。副總裁胡利平、趙成霞及劉春海3人各獲500萬份股票期權。其它核心業務骨幹共計29人共獲得2000萬份股票期權。
根據該方案,一年後可以開始行權,激勵對象應分期行權,首期行權不得超過獲授股票期權的25%,剩餘獲授股票期權可以在首期行權的一年後、股票期權的有效期內自主行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