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楊秋水中醫
水平可以的
有良心 不亂開
B. 揭秘密齡白藜蘆醇真相!白藜蘆醇冠名的背後
人們一般以為南京同仁堂指的是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責任公司,但是請注專意提問者圖片上面屬寫的是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經工商信息查詢結果顯示,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000萬,控股股東為南京龐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持股89%,而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僅為參股的小股東,持股僅為3%。根據工商信息顯示,南京同仁堂葯業所持有的商標和南京同仁堂生物所持有的也是不同的,南京同仁堂雖有正在申請一些商標但都未真正通過審核。
所以,綜上,南京同仁堂葯業有限責任公司和南京同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基本算是兩家公司,雖然南京同仁堂有佔南京同仁堂生物一小部分股份,但比例太小,基本可推斷是為其站台。
C. 同仁堂董事長為什麼不是樂氏
因為一九五四年,同仁堂實行了公私合營。
據悉,當時公私合營過程中,國有資本投入25億(相當於1955年幣制改革後的25萬),而同仁堂的私人資本核定的數字是123億,國有資本應為小股東,如按現在的公司法,樂氏家族仍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同仁堂作為中國第一個馳名商標,品牌優勢得天獨厚。參加了馬德里協約國和巴黎公約國的注冊,受到國際組織的保護。在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辦理了注冊登記手續,是第一個在台灣注冊的大陸商標。
(3)同仁堂股東楊擴展閱讀:
從古至今,同仁堂文化質量觀形成的原因大致有兩個:一個是同仁堂人的自律意識。歷代同仁堂人恪守誠實敬業的葯德,提出「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信條,制葯過程嚴格依照配方,選用地道葯材,從不偷工減料,以次充好。
另一個是同仁堂的外在壓力。這外在的壓力就是皇權的壓力,因為是為皇宮內廷制葯,故來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歷代同仁堂人堅持「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四大制葯特色,生產出了眾多療效顯著的中成葯。
1989年,國家工商局將全國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稱號授予了同仁堂,使同仁堂成為迄今為止在全國中醫葯行業唯一取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的企業。同仁堂不僅有「十大王牌」,而且形成了以「十大名葯」為代表的產品系列,從而贏得了國內外人士的廣泛贊譽和青睞。
D. 同仁堂"一年六上黑榜",同仁堂公司是怎麼回應的
同仁堂外發布澄清公告稱
遵循「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古訓的同仁堂再次遭遇質量信任危機。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北京同仁堂一年六次登上質檢黑榜,涉及生產的相關產品抽驗結果不合格、銷售劣葯等。
「中葯飲片是中葯產業鏈重要一環,但近年來,中葯飲片屢次被曝出存在質量問題。知名企業出現質量危機反映的是整個中葯行業面臨的問題。」北京鼎臣醫葯管理咨詢中心負責人史立臣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家近年來加大了對中葯行業的飛行檢查力度。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2月9日發布《關於54批次中葯飲片不合格的通告》,涉及板藍根等多種常見葯,不合格項目包括性狀、含量測定、二氧化硫殘留量等。國家食葯監總局表示,對上述不合格中葯飲片,相關省(區、市)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已採取查封扣押等控制措施,要求企業暫停銷售使用、召回產品,並進行整改。對確實生產不合格飲片的生產企業從重處罰。
在史立臣看來,中葯產業的發展引起了國家的重視,產品質量這一關必須嚴守。但僅靠監管部門的飛行檢查,中葯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史立臣認為:「應該對整個中葯產業鏈制定一套標准,按照標准進行生產、采購、流通、倉儲、銷售;在大型中葯企業、生產基地設立檢查機構;此外,還得強化對違規生產企業的處罰力度」。
E. 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品牌故事
1.樂氏家族第26世之樂良才於明永樂朱棣遷都之際,由寧波遷來北京,良才是一位走街串巷行醫賣葯的鈴醫,來京後仍操此業,他娶妻楊氏,生子廷松,從此定居北京。鈴醫樂良才為北京樂氏宗族始祖。
2.樂廷松繼承其父的鈴醫衣缽,為適應大城市的醫葯需求,開始學習中醫經典理論和方葯著作。開闊知識視野,朝著正統中醫葯的方向轉變。
3.經過樂氏兩代人的奮斗,傳至4世樂顯楊於清代當上了清太醫院吏目,號尊育,「誥封登仕郎太醫院吏目,晉封文林郎,贈中憲大夫」。結束了樂氏祖傳的鈴醫生涯。
4.樂顯楊畢生致力方葯,精研修合之道,體會頗深,具備了豐富的學知,經驗和條件。
5.康熙八年(1669年)創辦同仁堂葯室,堂名「同仁」由樂顯楊親自擬定並立「同仁堂」匾,故康熙八年應為同仁堂肇始之時,樂顯楊為北京同仁堂肇始之祖。
6.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樂顯楊逝世。之子樂鳳鳴恪守父訓,接續祖業,於康熙四十年(1702年)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開設同仁堂葯鋪,並提出「遵肘後,辨地產,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為同仁堂製作葯品建立起嚴格的選方、用葯、配比及工藝規范。在社會各階層迅速樹立起良好信譽。
7.北京同仁堂自創辦以來,名盛歷數代而不衰,載譽達三百年之久,真可以說是葯業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治十二年(1873年)楊靜亭《都門纂》,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虹著《朝市叢載》均對同仁堂制售的平安丸、虎骨酒等有撰載,稱之為一、二百年老鋪,貨真價實。
8.同仁堂在海內外信譽卓著,樹起了一塊金字招牌。利之所在,引動一些貪利之徒立鋪混充「同仁」店名,或製造假葯冒名售賣,擾亂市場,咸豐二年(1852年)三月,發生過於氏兄弟冒「同仁堂」之名售賣假葯案。
9.同仁堂創辦不久,因其配售葯品療效顯著,聲譽與日俱增,博得了朝廷賞識,由皇帝欽定同仁堂供奉御葯房需用葯料和代制內廷所需各種中成葯。於是同仁堂承擔了供奉宮廷用葯之皇差,又稱為承辦官葯。
10.光緒十三年(1887年)正是是年五十三歲的慈禧太後二度垂簾聽政的時代。總管太監李連英奉慈禧太後懿旨,讓內廷越過了御葯房,直接找同仁堂訂購如意長生酒,供慈禧飲用。
11.在清王朝統治時期,由於同仁堂供奉御葯房,所以享受了一定的封建特權。從而,在同行業的經營方面佔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是預領官銀和增調葯價。這不但幫助同仁堂克服了葯物經營中的重重危機,進而使同仁堂利用這兩項特權逐漸暴富起來。
12.乾隆十五年(1750年)樂禮棄世,由樂禮之妻張氏扶掖長子樂以正主管同仁堂並承辦官葯,缺乏經營能力,舉債難支,當時由政府監辦關某出面借給本銀五千兩以償債務,這是宮廷對同仁堂的變相支持。
13.祁州葯市為我國長江以北最大的中葯材集散地,每年交易額多達二千六百餘萬銀元。北京同仁堂曾多次擔任京通衛幫會首,並因承辦官葯的特殊身份,再加上資本雄厚名望卓著,執成葯業的牛耳。每年「春五秋七」兩季交易市場都要恭候同仁堂大駕光臨,才能正式開盤。
14.同仁堂最初依仗承辦官葯的封建特權,後又憑借自身的信譽和聲望壟斷祁州葯市和其它中葯市場二百餘年,進貨既精,制出的成葯也必然以高價出賣,在進出兩個方面,都能獲取厚利,這樣自然生意興隆,財源茂盛。
15.同仁堂自清康熙八年(1669年)創立以來,歷經84年間一直由樂姓人獨資經營,自乾隆十八年(1753年)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這整整90年中,同仁堂先由張姓接辦繼而外股日增,後又歷經典讓,樂姓家族瀕臨危境,終於又在樂平泉手中恢復了祖業。
16.在樂家老鋪的歷史上,樂平泉是一位中興人物。同仁堂在他的銳意經營之下,將外股全部收回,債務統統清償,營業也日見興旺,聲譽卓著,奠定了同仁堂穩固的基礎。
17.樂平泉與官府的交往就更為廣泛了,上至清王候親貴,內閣軍機,各部院,下至順天府及滿營官弁,無不交往密切。為了便於與官府往來,樂平泉又捐了官街,咸豐四年(1854年)已做四品銜侯補道。光緒四年(1878年)更捐至二品典封,成為形同督府大員的「紅頂商人」,實為罕見。
18.為了擴大同仁堂聲譽,樂平泉可以說是用盡了心機花樣,層出不窮。同仁堂祖上的傳統辦法是遇到會試之期,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舉子贈送葯品(平安葯),花費不多,宣傳效果良好,同仁堂的葯物和名聲也就傳播到全國各地。
19.當時在北京城每年照例要清挖一次城溝,樂平泉就在四面城門開溝的地方設立「溝燈」。每當夜臨,同仁堂的紅字大燈到處輝煌耀眼,既便於行人,也為社會各階層廣泛注目。留下深刻印象。達到宣傳的目的。
20.樂平泉還熱衷於消防公益事業,同治六年(1867年)設立同仁堂普善水會。並在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十五日撲滅皇宮貞度門失火發揮重要作用,次日慈禧知情甚喜,諭封同仁堂普水會為「小白龍」同仁堂普善水會藉此名揚京都。
21.樂平泉有一套理家治店的措施。如嫁到樂家的婦女都要參加包金裹葯的工作,這為緊密地把樂氏家族的命運與同仁堂的興衰聯結為一體,構成了同仁堂家族式經營方法的一大特色,他還致力於新葯研製,開拓了數十個新品種。大大豐富了同仁堂的傳統葯目。
22.樂平泉逝世後,樂家的家事鋪務均由他的繼配夫人許氏主持,這位許氏出身名門,卻能事必躬親,而且知人善用。
23.自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火燒大柵欄,後來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同仁堂在這動亂年代裡,也經歷種種騷擾和磨難,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7年)冬,李鴻章簽署了《辛丑條約》,八國聯軍撤兵,逃至西安的慈禧回鑾,北京城內秩序恢復,許氏也率領樂氏家族自太原返京,重新整頓同仁堂。
24.大亂之後,許氏對同仁堂生產成葯的質量並未放鬆,紫雪按占方配製在加工時需要用黃金百兩,據傳當時許氏就收集了家中各房金飾鑄成百兩,放在鍋里煎煮,日夜守候。由此可見許氏嚴守占方操作要求,炮製葯物一絲不苟的制度。
25.許氏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去世。四年後,清王朝滅亡,結束了同仁堂承辦官葯的皇差。自許氏去世後,同仁堂開始正式由樂家四房共管,但這並沒有給同仁堂帶來繁榮,倒是充分的暴露出這個封建大家族彼此之間為爭奪利益與權力而發生矛盾,這種管理形式一直持續到解放初期。
26.「九一八」事變之後,北平市面蕭條,同仁堂的營業也日漸衰落,雖在中葯行業中依然是頭麵店家,但當時國統區由於惡性通貨膨脹,「法幣」、「金圓券」相繼急劇貶值,給同仁堂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至解放前夕,同仁堂不單設備陳舊,鋪務管理陷入困境,已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
27.1949年 3月在同仁堂建立了基層工會,以職工代表與資方談判的形式,敦促資方盡快領導葯店恢復生產、開始營業,並推舉樂松生為同仁堂經理。這使樂松生初步體會到共產黨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採取保護政策是信實可靠,千真萬確的。同仁堂在黨的領導下,逐步走向社會主義企業的道路。
28.「公私合營」是建國初期國家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所採取的一種過渡形式。1954年由樂松生帶頭,同仁堂樂氏資方向國家遞交了公私合營申請。
29.北京的解放給古老的同仁堂帶來了新生。早在北京解放前夕,中國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就通過關系把黨對民族工商業採取保護政策的文件遞送給同仁堂的負責人。
F. 同仁堂太豐有限公司主要股東
那個是台灣的公司 是同仁堂集團直投全資子公司
G. 同仁堂是國企嗎
同仁堂集團是屬於國資委的,下屬十大公司中只有股份、科技還有商業公司也專就是同仁堂連鎖總部是純屬國企,其他公司一般都是與香港等外資合資的,比如同仁堂制葯公司是與香港泉昌公司合營的,當讓同仁堂是大股東了。比如葯店,大柵欄店屬於股份公司,崇文門店也屬於股份公司但是也有上邊說的香港全場公司的股份,其他一些小型連鎖葯店有很多是加盟店,由連鎖總部下派人員住店監管。
H. 北京同仁堂現在是不是國企
是的。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樂家第十三代傳人樂松生由職工代表推舉為北京同仁堂經理。1954年由樂松
生先生帶頭向國家遞交公私合營申請書,同仁堂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樂松生先生選為北京市
副市長,當選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1966年同仁堂成為全民所有制的國有企業。1992年中
國北京同仁堂集團公司成立,公司以生產、銷售中葯為主導,集產供銷、科工貿於一體,成為國有
大型一類企業。1997年北京同仁堂集團獨家投資成立同仁堂股份公司並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0年同仁堂股份公司投資成立同仁堂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香港創業板上市,股份制改革為同仁堂
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8)同仁堂股東楊擴展閱讀:
2000年9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同仁堂集團公司改制,成立中國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
為以資本和產品為紐帶與所投資的企業構建母子公司體制。在同仁堂(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框架下
形成10大公司、兩大基地、兩個院和兩個中心的產業布局。10大公司包括6個生產型公司是北京同仁
堂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葯材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健康
葯業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制葯工業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國葯公司;兩個投資公司是北京同仁堂
和黃醫葯投資有限公司、北京同仁堂商業投資有限公司;一個科技研發公司是北京中研同仁堂研發
有限公司;一個北京同仁堂國際有限公司;兩個院是同仁堂研究院、同仁堂中醫院;兩個基地是同
仁堂股份公司、同仁堂科技公司分別在亦庄的生產基地;兩個中心是同仁堂培訓中心、同仁堂信息
中心。
I. 同仁堂董事長哪幾位
Copy來的,講解的很詳細!希望對你有幫助!!!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屆會議召開,樂松生被選為工商界的代表,這可是代表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力的大事。去參加人代會的那天,樂松生特別仔細地修整了容貌,又精挑細選了一身得體的衣服,春風滿面地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他要向人大代表們展示一下公私合營後,民族工商業者的嶄新精神面貌。 老樂家的人也個個笑逐顏開,他們說:「政府還真不把咱們樂家的人當外人。樂肇基的妹妹樂曼雍還當上了全國政協委員,前些時候剛開完全國政協會議。」 「那是我姑。聽說我們那位姑夫楊公庶也是位名人呢!」「可不是!他在德國留過學,是研究化學的博士。抗日戰爭的時候,還當過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的秘書長,為抗戰立過功呢。」 「樂篤周也被選為上海市第一屆政協委員。看來,共產黨並不計較他的夫人和孩子都在海外。」 頭一回參加這么重要的大會,和許多革命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還有著名勞動模範一起開會,樂松生還鬧了一個小小的「趣聞」。據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和樂松生一起參加過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回憶,由於樂松生長期習慣於讀中式賬目,看的都是「壹、貳、叄、肆、伍、陸、柒」和「一、二、三、四、五、六、七」,不習慣讀阿拉伯數字,再加上興奮和緊張,竟一個一個地念那些「洋字碼」,如「450000000」,他讀成了「4」、「5」、「0」、「0」、「0」、「0」、「0」、「0」、「0」,引起了一片善意的笑聲。 那些時候,樂松生真是喜事連連。1955年初,一向關心同仁堂發展的彭真市長親臨這家二百多年的老店視察。他和樂松生可算是老熟人、老朋友了,但是在同仁堂會面,這還是第一回。彭真市長誇獎樂松生帶頭實行公私合營,充分肯定了同仁堂公私合營後的工作。 不久,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又在中南海接見了樂松生,毛主席親切地詢問了樂松生的生活、工作和同仁堂的業務情況,鼓勵他要為祖國醫葯事業多作貢獻。 周總理和樂松生見面時,還愉快地提到了往事,年輕時的鄧穎超曾在樂達仁創辦的天津達仁女校任教。周總理轉達了鄧穎超對樂松生的問候。 隨著樂松生的貢獻越來越大,他的「頭銜」也越來越多了。他是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市政協委員,第一屆至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工商聯副主委,民建中央常委,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主任委員,等等。 1955年2月,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樂松生為北京市副市長。這個副市長是公平選舉出來的,既符合民意,又符合憲法,可是樂松生卻惴惴不安,憂心忡忡,思想斗爭之劇烈比當年同仁堂公私合營的前夜還甚。他擔心:自己不過是一個葯店的老闆,管個丸散膏丹、參茸飲片什麼的還差不多。北京市,這是多麼重要的地方,如果當不好首都的副市長,怎麼對得起黨和人民呢?上任的前一天,他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覺。月到中天,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東方欲曉,他浮想聯翩,難以成寐,直到紅日高照,他的頭腦里還在倒海翻江…… 這應當是樂松生上任的第一天,工作人員早早就把他的辦公室收拾得窗明幾凈:辦公桌、辦公椅、會客用的沙發,一切井井有條,特意精選出的盆花被陽光一照,顯得分外鮮艷,似乎也在盼著樂副市長履新。可是左等,樂副市長不來;右等,樂副市長還不來。一位副市長就任的第一天就沒有上任,這可是從來沒有的事。工作人員趕緊向彭真市長作了匯報。 第二天,彭真親自到樂家登門拜訪。樂松生一見,很感意外:「您怎麼來了?」但是他很快就明白彭真市長是為什麼來的了,他心裡頓時感到一陣愧疚。 「應當來看看你嘛。」彭真市長說,「劉備三顧茅廬,我才來了第一次呀。」 樂松生聽出來了,如果他不上任,彭真市長不僅會一顧,還會再顧、三顧…… 經過一番交談,彭真市長了解了樂松生的想法,就誠懇地對他說:「人民政府不能只有共產黨的幹部,要有各界人士參加,才能把北京市的工作做得更好。」 樂松生被彭真市長敬賢重才的作風深深感動了,他暗自思忖:「既然人民這么信任我,黨和政府這么信任我,這副擔子再重也要挑啊!」 樂松生終於愉快地走上了副市長的崗位,勇敢地挑起了這副分量不輕的擔子。 樂松生當副市長時,嚴於律己,寬和待人,在工作中注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他分管園林局、服務局和環衛局工作。他一方面有經營達仁堂、同仁堂積累起來的豐富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又努力學習中國共產黨提倡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工作作風,因而對北京市的服務業,也就是現在人們所稱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許多貢獻。 在視察養鹿場時,他看到職工捨不得鋸茸,以為鹿茸越粗越值錢時,就和藹地告訴他們:「鹿茸可不是大樹,越粗越好。鹿茸太粗就角化了,只能當鹿角賣,那可就不值錢了。因此,該鋸的時候就得鋸。你們是農村來的,都知道怎麼種地,養鹿鋸茸,就好比農民種地,當收的時候就得收。」 北京作為首都,有許多外國使領館人員,以及來自海外的各種代表團的成員,他們有許多高檔服裝。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民置辦高檔服裝的人也越來越多。可是高檔服裝的洗滌、熨燙、織補在當時的北京卻是一個難題。洗衣店把中外賓客的高檔服裝洗壞了、弄破了、染臟了的事時有發生。有位外國客人還把狀子遞到了北京市有關部門,說在某洗染店洗衣服,洗完後,那衣服竟縮成了「童裝」。市裡派人去了解,洗衣店還覺得挺冤。他們說,因為這是外賓拿來的活兒,他們不計工本地想洗干凈,於是冷水裡泡,熱水裡搓,可是沒成想,那衣服進了熱水就縮成了一團,原來那是從國外帶來的化纖織物服裝。那時絕大部分中國人都沒有看到過化纖,更不知道應當如何洗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樂松生親自到上海去,把著名的「普蘭德」洗染店遷進北京。 普蘭德洗染店是國內第一家用機器乾洗的洗染店,創立於1927年。它們以去除污漬、精工織補、手工熨燙聞名上海。樂松生做了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動員這家店遷到北京,為內外賓客、出國人員和中央首長服務。普蘭德遷到北京後,經常成為媒體上的熱點,報道他們如何讓染滿污漬的衣服煥然一新,如何把不幸損壞的高檔服裝織補得天衣無縫。隨著時間的遷移,這家店為中外賓客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它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樂松生副市長的工作受到了北京市民的贊揚,也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 從1956年11月到1957年2月,以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真為團長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團訪問了蘇聯、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這次訪問有著復雜的背景。一方面,在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上,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沒有和其他國家的共產黨打招呼,就在秘密報告中,突然對斯大林進行了「清算」,使各國共產黨陷於被動地位,在波蘭和匈牙利還掀起了震驚世界的軒然大波。中國共產黨一方面發表文章批評蘇共領導人的做法,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在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努力維護和蘇共的團結,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那時也還不錯。因此,向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介紹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成功經驗,向世界展示中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也是一個重要內容。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個代表團的成員中,特意安排了幾位積極主動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著名工商業者,他們是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副主任委員鬍子昂,啟新洋灰公司董事長、天津市副市長周叔弢,上海榮氏企業集團創建人之一、紡織工業家李國偉,上海永安紡織公司總經理、後任廣東省副省長的郭棣活,而北京市副市長、同仁堂經理樂松生名居首位。 每訪問一個國家,彭真總要向這個國家的黨政領導人介紹說,他們是「接受了改造,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資本家,不僅在語言上,而且在行動上有所表現」。 彭真同志還要樂松生講述從一個赫赫有名的民族資本家成長為北京市副市長的歷程。這引起了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的極大興趣。他們聽完樂松生的介紹後,紛紛和樂松生碰杯、握手、擁抱、合影,還詼諧地稱樂松生為「資本家同志」。赫魯曉夫則驚訝地說:「您真是一位名副其實的紅色資本家!」 當時許多國家的媒體都報道了這件事。在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上,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和當時的世界形勢採取了不同的做法。蘇聯對資本家採取了打擊甚至肉體消滅的辦法,而中國共產黨卻把資本家「拉入了社會主義」,甚至出現了「紅色資本家」和「資本家同志」,當時確實轟動了世界。許多外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都贊揚說,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創造,是以自己的成功實踐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寶庫。
J. 白景琦的人物原型是誰
白景琦是郭寶昌《大宅門》創作的藝術形象,其原型便是同仁堂的第十三代掌門,郭寶昌的養父——樂鏡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