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來。為了股票能賺到好價錢自,莊家往往會拉升股價,邊拉高邊出貨。有時,在有人接盤的情況下,會在特定的價錢處進行拋售,這樣總體也會賺錢。
減持,股市與期貨市場專用術語。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後,就會拋出來套現,叫減持。
大股東 (Substantial Shareholder) 任何人士擁有股本的10﹪或以上的權益。 大股東是公司存在的基礎,是公司的核心要素;沒有股東,就不可能有公司。從一般意義上說,股東是指持有公司股份或向公司出資者。.
⑵ 大股東資產重組注入後為什麼下跌了
股東大規模從公司抽出現金,屬於侵犯公司權益,侵犯債權人權益的行為。股東從公司專拿現金,屬有三種情況:
1、公司清算或減少注冊資本,2、公司分配股利,這兩種情況都應該有股東會決議,財務人員根據決議做賬。3、股東借公司的錢。分錄:
1、企業清算
借:實收資本
貸:現金
2、分配股利
借:應付股利
貸:現金
3、股東借錢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股東借款
貸:現金
⑶ 大股東減持目的是什麼後期股價會漲或者下跌
大股東減持有目的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避稅說:「少股東」半價接棒
海特高新今日公告稱,9 月10日接到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再春通知,其與子李飈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將其持有的部分公司股5594.5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6.6016%)轉讓給李飈,每股轉讓價格為10.05 元,為公司最新股價的49%。
股權轉讓完成後,李飈將持有公司18.99%股權,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實際控制人,李再春為第二大股東。公司表示,本次股權轉讓有利於公司確立長期的戰略發展規劃,穩定公司股權結構。
就在前一日,仁和葯業公告,其控股股東仁和集團於9月9日與境內關聯自然人楊瀟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以協議方式轉讓持有的1.5億股公司股票。轉讓價款為每股2.86元,為公司最新收盤價的50%。
楊瀟為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仁和集團董事長楊文龍之子。本次權益變動前,楊文龍持有仁和集團73.11%股權,仁和集團持有公司44.54%股權,楊瀟未直接或間接持有仁和葯業股權。本次權益變動後,仁和集團持有公司29.40%股權,仍為公司控股股東,楊瀟持有公司15.14%股權。就此次轉讓原因,公司同樣簡單表示,系基於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
幾乎如出一轍的是,之前潛能恆信「少東家」亦是半價受讓股權成為公司二股東。潛能恆信控股股東周錦明將其所持的320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股份轉讓給其子周子龍,轉讓每股轉讓價格僅為11.93元,為最新收盤價的49%。
集中在9月份,多家民企的「少東家」紛紛出場,子承父業,均是半價受讓,且口徑又是驚人的一致,其背後出於什麼目的?
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半價」轉讓股權或存在為避稅考慮的因素。而為了堵上這種避稅的漏洞,國稅總局不久前頒布了《關於加強股權轉讓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構建股權轉讓所得稅管理的長效機制。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這份文件如落到實處,將增大股權轉讓避稅的難度。」
二、套現說:利好之前蹊蹺轉讓
與上述較「單一」的轉股動機相比,萬昌科技家族內部的股權轉讓或能看清另一番端倪。
8月21日,萬昌科技披露重組預案,公司擬以29億元的交易總價買入北大之路100%股份。本次交易後,萬昌科技將轉型生物醫葯,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未名集團,實際控制人也易主他人。方案一出,公司股價連續8個漲停,最新收盤價達到40.92元。
然而,就在預案公布前一天,萬昌科技控股股東高寶林與其母親王素英簽署了股份轉讓協議,王素英將其持有的公司2142.60萬股股份(占總股本的15.22%)全部轉讓給高寶林,價格為每股8.33元,理由是家族內部持股調整。
復牌前蹊蹺的股權交易不得不令人生疑。據悉,股權轉讓前第一大股東高寶林可流通股825.94萬股,限售股2477.82萬股;第二大股東王素英所持2142.60萬股為流通股。轉讓後,高寶林所持流通股為2968.5萬股。
「今年萬昌科技業績遞增背後是,公司大股東解禁即將期滿,控股股東『易主』更方便套現,又可以享受股價上漲機會。」某投資管理公司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除萬昌科技外,報喜鳥的股權轉讓則頗顯幾分資本運作的味道。公司控股股東報喜鳥集團以協議方式轉讓其所持有的公司股票879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5%,轉讓價為4.48元每股。受讓方吳婷婷、吳真生、陳一帆均為報喜鳥集團的關聯人,其中吳婷婷系公司董事長、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之女,吳真生系報喜鳥集團監事、上市公司原董事,陳一帆系報喜鳥集團總經理、上市公司原董事陳章銀之子。
有投行人士認為,就此次協議轉讓,從報喜鳥集團的股東層面來說,存在著明顯的不公平,需要後續用其他的交易來對部分股東進行補償;另外,目前整個服裝行業普遍不景氣,在轉型的同時完成交班也是慣常操作。原標題:民企家族內部低價轉股 或為避稅或為套現。
⑷ 大股東在股票超跌後大量質押股票,對股價有什麼影響呢
總體來說影響不大,因為股權質押是股東的事情,與上市公司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內股東的股權由誰來控制不容影響上市公司。 但市場上會拿此做些文章,因為股東質押說明股東本身的財務上有些困難或問題,繼而影響上市公司的形象或對上市公司生產經營產生微妙的影響,從而影響股票價格。總之,沒有直接、重要的影響。
股權質押又稱股權質權,是指出質人以其所擁有的股權作為質押標的物而設立的質押。按照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制度的規定,質押以其標的物為標准,可分為動產質押和權利質押。股權質押就屬於權利質押的一種。因設立股權質押而使債權人取得對質押股權的擔保物權,為股權質押。
大股東辦理股權質押只是一個必須相關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的事項而已,並不會對股價會有任何影響,只是一個中性消息。
⑸ 很多股票在大股東增持之後下跌
主力借消息影響出貨。
⑹ 中國證券市場的大股東為什麼不怕股票跌
股票又大跌了,我在前幾天指出的「一個絕望行情正在產生」,不幸竟成了事實。現在面對股票市場極不正常的運行態勢,中國證券市場的實際控制人——大股東們盡管高張著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旗幟,卻實際上採取隔岸觀火,甚至火中取栗的態度與做法,令那些呼天搶地的中小投資者大惑不解。 其實,不解者是從常理來看問題的,如果從「中國特色」來分析,也就不難理解了。這個「特色」,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試作分析:
一、非流通股資產入帳記錄的取值問題 從表面看,這是一個簡單的會計問題,可是它卻是直接關繫到大股東切身利益的大問題,今天證券市場上許多問題都是由它所引發出來的,這並非危言聳聽。
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舉一個例子。亞洲金融風暴期間,香港股市受到量子基金的阻擊而巨幅下跌,當時亞洲財經巨人李嘉誠先生因為其旗下的藍籌股「長實」也受到巨大沖擊而股價大跌,因此要通過增持長實股票護盤。由於李先生持股已經超過30%,再增倉,就會引起私有化的問題,所以他向特區政府特別提出豁免責任的增持要求。一個控股股東在自己公司的股票出現非正常下跌時,在二級市場進行必要的護盤,只要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是很正常、很必要的。但是這種大股東護盤的動力來自何處呢?根本的原動力就是香港是以市值來衡量「身家」(財富)的,股票下跌,財富就跟著縮水。如果用股票去銀行作了抵押融資,股票下跌到一定程度,還可能引發「爆倉」,使億萬財富瞬間分文沒有。
在國內股市,由於股權分割,資產的計帳取值也不同。流通股資產按市值計帳,如基金公司的資產估值等;非流通股資產則按凈資產估值。這樣帶來的問題是,二級市場上股票價格的升跌,由於對非流通股的凈資產值不產生絲毫的影響,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即大股東因為根本不擔心二級市場股票價格會使凈資產產生波動從而影響自身的利益,所以股市的下跌,也就無關其痛癢了。
二、大股東「金交椅」制度保護的問題
由於歷史所形成的股權二元結構,非流通股在大多數上市公司的股權份額中佔30%以上的絕對控股地位。在成熟市場上,過低的股價容易引起惡意收購,使原來的大股東失去控制權。這種情況在國內股市卻因為制度的原故,使大股東的地位如同坐上了金交椅牢靠。一是成本制約。二級市場收購本來價格就高,持倉超過限額,就必須舉牌,而一旦披露,市價就會暴漲,更是增加收購成本。二是收購要約制約。在這一點上,非流通股股東佔有先天的優勢,因為它從組建股份公司時起,就拿著30%以上的股份。而後來者要想成為控制人,超出30%的收購量,必須提出收購要約,要約收購如果出價高了,成本增加,收購者的財政壓力增大;出價低了,沒有人願意賣出股票,收購就可能失敗。要約收購的另一個問題是,當收購價格達到市場能夠接受的程度時,有可能在要約收購期間使收購的股票數額超過該公司已發行股份總額的75%,從而導致該公司傷失上市公司資格,有違收購者「買殼」初衷。正是如此,哪怕公司流通股票跌破了面值,非流通股股東都能坐視不理,不怕有人搶了自己的老大地位。
⑺ 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採取大宗交易後股價起來6個月後會跌回來嗎
大股東減持,並不代表股票一定出現了問題。這個要看大股東減持後的資金用版途是什麼權,比如是用於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或者其它對公司發展有利的事項上,則不會對股價有不利影響。反之,則會對股價形成壓力,影響股價下行。
⑻ 一般開完股東大會之後,股票是跌還是漲
看公司業績啊,一般來說都是漲吧,但也不排除有好多開股東會是討論被收購或者其他不好的那肯定就跌了。
⑼ 大股東增持之後為什麼股價還跌有些減持之後股價卻漲了
我們在一般把大股東增持稱為利好,把大股東減持當作是利空,但是在實際炒股中我們發現後,增持的個股不一定上漲反而還會出現下跌的可能,而減持個股反而繼續走出上漲趨勢,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下面我來具體解釋下這個問題。
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增持和減持,如果有其他觀點的也可以在評論評論交流。
⑽ 股東增持後為什麼股價一直跌
1.基本面信息包括業績或者利好利空和股價不是絕對關系,而且你所知道的利好利空,都是公司公告以後或者看新聞才知道的消息,你想想,公司老闆,大股東甚至行業對手,去調研過的機構都會比你先知道情況吧。那麼是好他們就會先賣股票,股價就會先漲,是壞就會先賣出,股票就會跌。往往在出基本面利好之前先把股價炒上去,出利好的時候就會借消息出貨套人,比如公布三季度利潤上升106%的贛鋒鋰業,當天跳空下跌4%,到現在位置跌了20%多了
而股東增持這樣的事情就更加無關直接漲跌。
2.股票的漲跌,基本面的信息和消息面只決定他的根本質量,而不是直接決定因素。
3.直接決定因素,第一是籌碼面,意思就是持有這家股票大多流通股份的人是主力還是散戶,如果是主力,易漲難跌,如果是散戶,易跌難漲。然後,如果是主力的話是哪一種類型的主力。國家隊,法人機構,外資這類型的主力,股票確定上漲趨勢後,就會沿著固定的均線上漲,正乖離過大就會拉回,比如茅台,格力的六十日均線。但如果主力是牛散,游資,私募之類,股性就會較為活躍,來回波動大,需要更多的方法去判斷買賣。
4.直接決定因素,第二是技術面,技術面不是網上泛泛而談的什麼技術指標,K線組合這些,而是量價,趨勢,波浪,時間轉折等等,這些東西是主力進出的痕跡,可以最快捷的判斷要漲要跌或者要盤整。
有不懂可以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