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龐大集團預虧60億

龐大集團預虧60億

發布時間:2021-01-31 08:27:43

Ⅰ 全球虧損之王:一年虧掉1248億,相當於2個華為,10個京東,你咋看

要說現在哪家企業最賺錢或者說哪個行業最賺錢,那麼大家都不會陌生,無外乎就是煙草、銀行、電力、互聯網、醫葯等等行業,比如以中國煙草為例,2019年繳納稅利總額達到了12056億元,上繳財政總額為11770億元,平均算下來一天納稅約為32億元,超過20個阿里巴巴的繳稅額度。以至於有人對此吐槽:印鈔機都干不過中國煙草。

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最大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公司,也是拉美最大的國營企業之一,主要從事石油的勘探、提煉、銷售和石油化工等業務。旗下目前擁有數十家煉油廠和許多化工廠,所屬埃格雷赫拉石油化工總廠是拉美地區最大的石油化工廠。墨西哥石油公司是墨西哥的支柱性產業,其盈利對於出口的依賴性較高(墨西哥國內的消費量有限,無法實現全部自產自銷),而一旦國際市場走弱,需求疲軟,油價下降,石油出口量減少,那麼墨西哥石油公司必定虧損(國內固定開支成本,開采成本等等均固定存在)。

Ⅱ 一年虧損一個億,全球最「慘」迪士尼在哪裡

華特迪士尼公司,是世界上排名前十的一個大公司,迪士尼旗下不僅有著龐大的迪士尼影片還有這眾人皆知的迪士尼樂園,對於一個國家甚至一個地區來說,能夠開上一個迪士尼樂園就意味著能夠有源源不斷的經濟收入,我們國家的上海迪士尼還有香港迪士尼都是如此,每年掙得盆滿缽滿,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迪士尼都能有虧損的?


這么三點原因加在一起,從而導致了從1992年到現在2020年,巴黎迪士尼已經營業了將近28年,卻仍未能夠賺回本,賺回本並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據了解,巴黎迪士尼在建造之初就花費了50多億美元,所以現在的巴黎迪士尼地位十分的尷尬,想要掙錢掙不了,但是拆除的話就是巨大的虧損,也就只能一直放著了。

Ⅲ 中國企業500強發布,前兩名兩桶油不是虧損企業還入選

在山東濟南舉辦的,2019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上,發布了2019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在這份榜單當中居於前三甲的是: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電網。

作為互聯網服務行業的領頭羊,阿里巴巴和騰訊,在這次的榜單之中,可以看出在該行業他們的市值接近11萬億,佔到中國500強總市值的23.7%。

電子、互聯網服務和計算機相關行業,正在組成新的經濟板塊,代替過去由傳統地產、金融業成為高速增長的拉動主力。

Ⅳ 2019「燒錢」不止,2020「財」在何方

而在傳統車企方面,對於"錢"則又是另一番理解。在現如今的傳統車企領域,有一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叫"讓利不讓市場",企業即使減少利潤甚至虧損也絕對不放棄市場,而長城就是帶著這樣的理念,在今年做著"基建狂魔"之事業。

魏建軍曾說:"我們堅持『讓利不讓市場』的原則",因而長城深知車市越是動盪就越要穩住,越應加大營銷力度、推廣力度、服務力度,魏建軍直言,現如今利潤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消費者體驗。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前三季度營業總收入同比下降6.1%,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下降25.7%,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28.65%的情況下,長城還是堅持500億"基建"、14.74億研發了。

就如魏建軍所說:"只要市場在,就有未來,市場沒有了談什麼未來?"

頭條說:

2019年錢都去哪了?"新人"造車新勢力拚盡全力想在汽車行業中摸索出一條道路,傳統車企也在新四化的背景之下做著各自的自我升華。

同時,為了節約成本,我們也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合。比如寶馬和戴姆勒這一對淵源頗深的宿敵聯合研發起了共享出行業務;小鵬和蔚來也不賭不相識,牽手做起了充電服務;同為《財富》500強的上汽和廣汽也迅速確定了結盟……

而據流通協會預測,2018年只是寒冬"初現",2019年才是寒冬的"開始",2020年寒冬將會更寒,面對如此變幻莫測的車市,2020年我們又將看到什麼呢?汽車圈"財路"又在哪裡?

當新年的鍾聲敲響,一切答案也就在揭曉的路上了。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Ⅳ 中石化天津分公司8年虧損147億,是職工的錯嗎天津領導群龐大,且高收入不影響職工收入嗎

真的這樣?怪不得工資如此之低!中石化天津分公司8年虧損147億,不是職工的錯!高收入吞噬掉了本該屬於職工的錢!

Ⅵ 中國高鐵半年虧955億,這與疫情的發生有關系嗎

有一定關系,但是並不完全是疫情導致的。

即使沒有疫情,高鐵也基本都是處於虧損狀態,只有北上廣這類的一線城市基本上是處於持平狀態。

一、高鐵為何總是虧損?

我們都知道高鐵的收入是每次乘客繳納的高鐵乘車費,但高鐵的支出呢?

土地徵用的費用、建造新的高鐵站的費用、隧道挖掘與加固的費用、道路費用、高鐵列車的購入與日常維護、高鐵工作人員的工資、高鐵站龐大的電量費用。

上述每一項都是一筆需要持續投入的巨大費用,每天乘客繳納的錢可能只能與當日的投入費用持平,更別提還要回本了。

所以為什麼高鐵總是在虧損?就是因為高鐵的支出太大了。

Ⅶ 預虧6億 阿里影業靠什麼支撐300億市值

阿里做電影的計劃,進展並不順利。

去年3月,文化中國宣布,阿里巴巴將斥資62.4億港元,入股60%,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這比文化中國收購前的市值翻了一倍左右。然而,重金買下這家公司60%股權之後,阿里並不省心,很快發現這家公司的種種財務問題,並展開調查。

直到去年12月底,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大幅虧損。今年1月26日,阿里影業發布了成立以來的首份盈利警告,稱2014年全年可能出現最多6億港元的重大虧損。

財務問題之外,阿里入主前公司原有的業務也出現了種種變化,有消息稱,阿里入主之後,不少文化中國的老員工也相繼離職。

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也於1月22日於場外以每股1.5港元,減持6.25億股,涉資9.38億港元,持股由6.21%降至3.23%。

但對於阿里影業的未來,趙薇夫婦看好。去年12月20日,趙薇夫婦以每股1.6港元的價格買下19.3億股,這一價格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的最高價。

最新的消息是,CEO張強也將與這家公司深度綁定。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張強將以每股1.67港元的價格,獲得這家公司2.1億股股份的購股權。1.67港元,幾乎是阿里影業近幾個月以來的最高價,有網友稱,阿里影業幾乎是以一張白紙支撐著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這也意味著,張強要想從資本市場獲利,必須帶領阿里影業奮力一搏。

□新京報記者 鄭道森 北京報道

阿里陷文化中國「財務陷阱」

2014年以來,互聯網巨頭相繼布局電影領域。騰訊成立了騰訊電影+,網路成立了電影事業部,優酷和愛奇藝則分別成立了合一影業和愛奇藝影業……不難發現,這些互聯網公司大多是在自己的公司內部孕育電影項目,或者成立主營電影的子公司。

與這些公司選擇內生性的發展不同,阿里直接在香港收購了一家上市公司——文化中國。2014年3月,阿里宣布將通過認購新股的方式,獲得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

文化中國是一家影視劇製作公司,掌門人是國內影視圈「大佬」級人物董平。這家公司曾投資2013年國產片票房冠軍《西遊·降魔篇》,獲得該項目30%的股權,並與周星馳、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等諸多電影圈大咖有長期合作協議。

阿里對文化中國的高估值,曾讓眾多業內人士頗為驚訝。

阿里出資62.4億港元,認購了文化中國近60%的股權,這意味著,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為104億港元。而就在阿里宣布入股前一天,文化中國的市值僅為53.4億港元,阿里對文化中國的估值幾乎是這家公司市值的2倍。

這家重金買入的公司,還沒有讓馬雲實現電影業務的快速布局。去年6月,阿里完成了這樁交易,隨後將公司更名為阿里影業,直到今年1月,阿里影業才發布了第一個項目——《擺渡人》。

去年8月15日,阿里影業發布停牌公告稱,新任管理層對財務和經營狀況做出初步審閱後,發現「以往會計期間可能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及可能存在資產計提減值准備不足」。

這一次停牌長達4個多月之久,復牌時已是去年12月22日。在這期間,阿里聘請了普華永道,對入股前公司的諸多財務問題進行調查,時間追溯至2012年12月31日。

最終,阿里影業宣布計提約3.93億港元的減值准備,直接導致2014年上半年公司的大幅虧損。這些減值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子公司在內地銷售藝術品、電影、電視版權時在繳納稅款、適用稅率等方面存在不妥之處。

資產減值,只是阿里影業業績大幅虧損的一個原因,另一方面,則是這家公司原有電影、電視劇發行業務的延遲。

2015年1月,阿里影業宣布去年全年虧損可能達到6億港元,原因就是推遲發行了原定於2014年發行的若干電視劇,取消或是推遲了若干原定去年製作、發行的電影,並且,雜志行業不景氣、運營團隊變更(文化中國旗下還有《費加羅》雜志的運營權)。

300多億市值背後的資產

業績大幅虧損預期,導致了阿里影業股價的下跌。

在去年8月停牌前,阿里影業股價長期在每股1.6港元之上,但在12月22日復牌之後到今年1月22日之前的一個月當中,股價一直在1.5港元以下,直到近期曝出趙薇夫婦持股的消息,股價才又提升至1.6港元左右,上周五收盤,阿里影業報收1.54港元。

這樣的股價,對應阿里影業的市值已是326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60億元。如果放在A股,已是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

有港股分析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326億港元的市值,已經可以排入港股的近10%,但阿里影業的業務事實上並未充分開工。

有股民在投資者論壇中發言稱:「支撐阿里影業300多億港元市值的,只有對阿里集團的想像,以及公司與幾個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

在阿里入主前,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並且向這四位影視界資深人士分別支付了5000萬元預付款。

正因為此,阿里影業獲得了2014年國慶檔大賣的電影《親愛的》的投資份額。阿里影業2015年開年後宣布的第一個項目——《擺渡人》,就是由王家衛監制。

此外,阿里影業旗下的資產還有《還珠格格》的電影改編權,以及《狼圖騰》的海外發行權。

趙薇、張強與阿里影業「深度綁定」

與阿里影業前董事會主席董平減持不同,與馬雲私交很好的趙薇夫婦卻入股阿里影業。

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並且入股的價格為1.6港元,已經高於上周五的收盤價1.54港元。

換句話說,趙薇夫婦的入股已經出現了浮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阿里影業方面曾回應稱:「既然股票沒賣,所謂貶值的情況就不是定論。阿里影業接下來將會有一系列大動作,趙薇買我們的股票肯定不會虧!」

比趙薇入股價格更高的,未來可能是這家公司的CEO張強。

1月28日,阿里影業公告稱,將授出2.85億股的購股權,這其中的2.1億股由CEO張強獲得,購股權10年有效。不過,這一購股權的價格是1.67港元,比當前的股價還要高。

這也意味著,張強如果想真正從股權激勵中獲得資本收益,必須努力讓阿里影業的股價獲得大幅提升。

「支付寶+中影」組合靠譜嗎?

阿里正在給這家公司注入全新血液。

有阿里影業員工告訴新京報記者,公司已經發起了大規模的招聘計劃,招募的員工幾乎都是90後,而一些文化中國的「老人」則悄然離職。

接受新京報采訪時,阿里影業CEO張強表示,「我們的主力電影觀眾平均年齡是21.8歲,很年輕,但主力導演的平均年齡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在他看來,電影製作人員必須實現年輕化。

在選擇投資哪部影片時,阿里影業的原則是「接地氣」。張強說,既然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他們都是在網上泡著的,那麼電影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阿里影業第一部主投的影片並非大製作,而是一部由暢銷書作家張嘉佳執導的情感喜劇片,這樣的投資路數,似乎是要模仿郭敬明、韓寒在電影領域的成功。對此,張強回應,大明星、大導演並非電影票房的保證,相比之下,他更願意信賴熱門文學的銷量、點擊量、口碑等數據。

在電影發行業務上,張強提出,要建起一支全國最大的地網發行團隊。目前,這一風聲已在電影圈悄然發酵,在電影發行領域,光線和樂視是地網發行做得最好的兩家。

所謂地網發行,通俗地說,類似於廠商在超市裡派駐的促銷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助電影在各家影院獲得更大比例的排片。張強表示,這支發行團隊將由原來阿里B2B的業務骨幹負責搭建,未來人數將多達200到300人,一個人負責10家電影院。

張強交給這些地網團隊的任務,與以往的電影發行公司截然不同。用張強的話說,就是通過支付寶的用戶數據系統,幫助電影院將周邊3公里的支付寶用戶發展為電影院的會員,而另一方面,這些電影院的售票系統,未來都會「搭建」在淘寶電影的平台上。

與阿里在電商領域的做法類似,張強要將全國電影院的售票系統全部搬上阿里雲;與現有的在線售票網站不同,未來阿里強調的並非自己來售票,而只是打通系統,讓影院實現在淘寶電影平台上的電影票銷售。

此外,阿里還打算為全國的電影院免費建立電商平台。「觀眾看電影的時候,用手機對著屏幕就可以實現付費購買衍生品,最後送貨上門。」張強說:「由於是在電影院產生的利潤,我們跟電影院分成。」

對於這樣的計劃,國內前四大電影公司一位資深人士表示:「這些計劃如果能在阿里影業真正實現,那麼這家公司將獲得巨大的想像空間,但這一系列宏偉的藍圖,都需要具體的執行者,阿里影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國內一位長期從事院線管理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阿里擁有淘寶電影的平台,在線上發行上有很好的優勢,做好線上的工作,對影院排片就已經可以有強大的說服力,龐大的地網發行團隊固然有助於疏導用戶、組織活動等等,但對於阿里來說是否有必要做如此大規模的線下發行可能也要斟酌。

■ 對話

馬雲的電影情結

專訪阿里影業CEO張強

馬雲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

自從去年6月更名為阿里影業以來,這家上市公司尚未對外正式發布過公司的發展戰略,只是在今年1月發布了主投的首部電影。

坐擁300多億港元的市值,阿里影業已是國內影視公司中市值第三大的公司,僅次於華誼兄弟和光線傳媒,這家上市公司的未來方向如何,一直是眾多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今年1月,阿里影業CEO張強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他表示,阿里影業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不僅服務於電影院,也服務於觀影人群,把數億支付寶用戶變成電影院的會員。

新京報:馬雲為什麼要做電影?

張強:阿里做電影有情感的原因,也有理性方面的考慮。

感性方面,馬總在創業過程中遇到很多挫折,他曾說,是《阿甘正傳》這部電影,鼓勵他能堅持下去,這個情結是很深的。去年10月,馬總帶隊去洛杉磯,專門去了派拉蒙的片場,坐在「阿甘」坐過的椅子上拍了一張照片。

理性方面,我跟馬總深談過一次,他主要看中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空間,未來這個市場會達到2000億的規模,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們一致認為,2000億的市場規模中,票房只佔三分之一,衍生品三分之一,付費點播再佔三分之一。但在票房之外,現在另外兩塊幾乎是空白,空白恰好是阿里要做的事情。

新京報:在線點播這一塊,您曾說要用60多億資金來購買版權,是這樣嗎?

張強:這一塊可能大家有誤解,不是上市公司阿里影業來做,而是阿里集團旗下的數字娛樂事業群來做,阿里影業與阿里數娛打配合。

新京報: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方面,阿里跟一般的影視公司有什麼不同?

張強:我們會更加關注年輕一代觀眾的審美期待,大量使用大數據作為參考的首要條件。

我們要拍中國年輕觀眾最喜歡的電影,主要集中在三類:

第一類是奇幻類電影,尤其是以好萊塢大片為代表的,把視覺做到極致;第二類是有情感共鳴的本土喜劇;第三類是青春愛情類、懷舊類題材。

未來,我們主攻的一方面是奇幻大片,一方面是喜劇。對於奇幻大片,故事是國內的故事,特效我們可以請國外的團隊來做。

我們的下一部電影會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這也是一本超級暢銷書。我們非常看重IP的價值,IP可能是書、漫畫、游戲。

新京報:您對題材選擇的要求是什麼?

張強:我們要做的是接地氣的東西,「接地氣」這三個字我一直非常強調。

現在的主力觀眾都是年輕人,是比較新興、獨立、有特點、有個性的一代。這一代,他們適應互聯網帶來的各種沖擊,從演員到台詞,都必須符合他們的審美。有時候我看到一些電影,台詞非常不對味,這種片子一看就很危險。

新京報:阿里影業成立至今一直沒有公開發布公司戰略,一些投資者也比較困惑。未來阿里影業要做哪幾件事?

張強:我們要做3件事:第一是「O2O的電影模式」,也就是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影模式;第二是在電影和電視劇業務裡面打通電商模式;第三是拍電影和電視劇。

新京報:電影O2O很多家都在做了,阿里有什麼不同?

張強:過去我們看到,電影的線上發行,就是格瓦拉、貓眼;線下發行,就是樂視、光線。

未來我們既有線上的淘寶電影,也要建國內最強的地面發行團隊。過去阿里B2B的鐵軍有1萬多人,我們地面部隊就是從B2B那邊抽調了核心成員來組建,會有兩三百人,一個人負責10個電影院。

300多億港元市值的支撐點

與影視大咖的長期合作協議:文化中國曾與王家衛、陳可辛、柴智屏、周星馳,都簽署了長期合作協議

市場空白:衍生品,付費點播

管理層與公司綁定:CEO張強會認購股份

明星股東站台:阿里影業獲得了趙薇夫婦31億港元的巨額資金入股

「支付寶+中影」組合戰略模式

Ⅷ 今年做啥行業 虧損最大如題 謝謝了

中國鋼鐵業飽嘗300億浮虧「苦果」 中國證券報 10月份中國鋼鐵業苦日子真正到來,它將不得不面對1998年以來的首次全行業月度虧損。 短短期的3個月時間,從鋼價暴跌到鋼廠大面積減產「越冬」,全球金融風暴彷彿在一夜之間捲走了中國規模龐大的鋼鐵需求。然而,這一切,與中國經濟前三季度9.9%的增速形成強烈反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帶著這些困惑,記者對中國鋼鐵第一大省河北省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調查走訪。在與冶金行業協會、中小民營鋼廠、大型國有鋼廠、貿易商以及下游鋼鐵用戶的交談中,記者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中國鋼廠豪賭的7000萬噸鐵礦石庫存成了中國鋼價暴跌的「導火索」,也充當了壓垮中國鋼鐵業的「最後一根稻草」。300億元的浮虧將直接導致10年來鋼鐵全行業的月度虧損。它與金融風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最終將中國鋼鐵業拖到一個低速發展的軌道上來。 「賭命」的鐵礦石 2008年,全球鐵礦石延續了6年的瘋長,它甚至推高了中國的PPI,它也誘惑著成百上千家中國鋼廠囤貨「賭」漲。但這一「注」,所有的鋼廠都失算了,因為鐵礦石價格最後的謎底是——暴跌。這一「注」對中國鋼廠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10月21日上午,按照事先約定,記者前往邯鄲縱橫鋼鐵集團。擁有200萬噸鋼鐵產能的縱橫鋼鐵位於邯鄲市西郊,通往公司正門的路正在維修,記者乘坐的計程車繞到距離廠區還有一公里的西大門,但被門衛擋住。進進出出的重型卡車捲起的灰塵有些嗆人,而門衛對陌生人的盤查嚴格程度著實有些讓記者倍感意外。門衛告訴記者,為了防止盜賣公司鋼材,廠里對進出車輛查得緊。這也使記者明白,為什麼在唐山一家民營鋼廠進門時,連電腦都要登記。 15分鍾後,縱橫集團接待科科長張家連開車將記者接到公司的辦公樓,這是一棟租來的寫字樓,有些破舊。 「民營鋼廠都很講究控製成本,處處精打細算。」對於記者的到來,邯鄲縱橫鋼鐵集團總經理顧強圻非常熱情,事實上,多年來,這里很少有記者來。 「今年下半年,鋼鐵行情不好。鋼廠規模越大,日子越不好過;誰的鐵礦石、成品庫存大,誰家日子就越難過!」說這話時,顧強圻似乎有些慶幸。作為一家民營鋼廠,縱橫在降低鐵礦石以及成品庫存方面一直控製得很好。目前,庫存在7天左右。因此面對目前的鐵礦石、鋼價暴跌,公司損失並不大,也躲過這一劫。 對於更多的中國鋼廠來說,可能並不會像縱橫鋼鐵這樣幸運。 「從2008年7月以來,我國港口鐵礦石庫存一直維持在7000萬噸的水平,而到目前為止,鐵礦石現貨價格已經從1800元/噸的高點降至700元/噸,回落幅度達到50%-60%。」 聯合金屬網鐵礦石分析師胡凱給記者算了一筆賬,7000萬噸鐵礦石中,鋼廠約有6000萬噸,其中現貨礦約2000萬噸,成本約1400元/噸;而長協礦約4000萬噸,成本約1000元/噸,合計浮虧約為260億元。而剩下的部分主要是貿易商持有,浮虧40億元。這樣的話,7000萬噸鐵礦石的豪賭給中國鋼鐵業帶來的浮虧總數差不多在300億元。 10月30日,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透露,中國鐵礦石的港口庫存與企業庫存總數大約8900萬噸,部分鋼廠的鐵礦石可以用4個月時間。 「我的鋼鐵」資訊總監徐向春告訴記者,這300億浮虧實際上是一個保守的預計,如果算上企業庫存,浮虧可能達到400億元,這意味著在未來的3-6個月時間,中國鋼廠得為減少庫存降低虧損而努力。而一些在鐵礦石上下重注的鋼廠情況可能會更糟糕。 邯鄲一家鋼鐵貿易企業的副總向記者透露,河北鋼鐵集團旗下的一家鋼廠在奧運會前搶先購進70萬噸鐵礦石,一來賭鐵礦石價格繼續漲,二來防止受奧運影響,影響鋼廠原料進貨。目前,這一筆使得該企業的損失在5-8億元左右。 近日,鞍鋼三季報顯示,公司因為原料、成品庫存,資產減值計提8.79億元。而南鋼第三季度資產減值損失也達到1.4億元。 蘭格鋼鐵一位分析師認為,鐵礦石價格的大幅回落,這是許多中國鋼廠沒有預料到的事情,大家都在賭價格漲,瘋狂吃貨,最終便宜了澳大利亞、巴西鐵礦石三大巨頭。鋼廠與貿易商誰都沒有預料到7000萬噸鐵礦石豪賭背後的風險——全球金融風暴對中國實體經濟的影響。 「苦果子自己摘,只能自己嘗了。」 需求為何一夜之間消失 「我問問你吧,鋼鐵需求怎麼就會在一夜之間沒有了呢?」10月22日,經歷了一夜風雨的唐山,陽光分外燦爛。在距離市區約15公里的天柱鋼鐵集團辦公樓411房間,總經理助理劉巍一臉疑惑地反問記者:「現在鋼價非常低,但市場沒有需求。貿易商不敢進貨、下游用戶進貨量也在減少。全國那麼多的項目在建,需求怎麼能說沒就沒呢?」 「10月11-17日,7天時間內,縱橫鋼鐵集團幾乎沒有收到一噸新鋼材訂單。」作為縱橫鋼鐵集團引進的職業經理人,上任才兩個月的顧強圻遇到了從未遇到的問題。他在鋼鐵行業做了38年,今年的市場行情,讓他弄不明白。 邯鄲地區規模最大的民營鋼廠普陽集團副總張富貴向記者說了一句實話,「我們今年上了新項目,貸了不少款,加上庫存,總計有10多個億資金。銀根一緊縮,銀行把貸款收回去了。但是企業要想再貸款,就沒有下文了。鋼廠沒有錢,就不會買原料,上游需求下來了。這對貿易商、下游用戶都一個道理。銀行不給錢,怎麼去買鋼材呢,時間一長,鋼材的需求就下來了。」 徐向春告訴記者,「9月份,歐洲的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鋼廠海外訂單的大幅減少也加劇了國內鋼材市場需求的惡化。許多大鋼廠海外訂單已經不到平時的40%了。」 10月30日,中鋼協2008年第四次行業信息發布會上,記者把這個問題拋給了羅冰生。羅冰生講了四大原因:上半年鋼產量增速快,而鋼鐵下游用戶庫存非常高,透支下半年鋼材需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名義下降不多,但實際增幅下降大約10個百分點;出口累計減少了500多萬噸鋼材;金融風暴放大了需求減弱的負面影響。 羅冰生認為,金融風暴的恐慌擴大了人們對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擔憂,鋼材市場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被「嚇」跑的。 不過,愈來愈多的人將能夠體味中國鋼材市場需求被「嚇」跑的滋味。

Ⅸ 中石油上半年巨虧300億,中石油為何每年都賠錢

中石油上半年巨虧300億,從最近幾年的情況來看,中石油基本上年年處於虧損的狀態。

我們知道,在今年的上半年,由於疫情的持續影響,油價下降、需求萎縮,大幅沖擊了石油行業的中下游業務,煉油和銷售業務板塊虧損嚴重。中石油也表示,在過去的半年裡,中石油集團實現原油價格為39.02美元/桶,比2019年上半年的62.85美元/桶下降37.9%,剔除匯率影響,平均實現原油價格比上年同期下降35.6%。盡管如此,由於需求的下跌,中石油的業績還是非常難看,尤其是在分板塊業績上反應明顯。從中石油的半年報上來看,在2020年上半年,煉油和銷售業務板塊貢獻了絕大部分的虧損,分別出現虧損105.40億元和128.92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兩個板塊的虧損非常大,但是中石油的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03.51億元,同時,天然氣與管道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43.72億元。

總結起來,中石油之所以會出現虧損,一是因為疫情原因,二是因為國家油價大幅下跌,三是因為天然氣價格政策階段性調整。

閱讀全文

與龐大集團預虧60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日菜百黃金價格多少錢一克 瀏覽:29
速賣通外匯申報 瀏覽:89
人造肉概念股票基金 瀏覽:745
通達信資金分時凈買入指標 瀏覽:277
北川幣理財 瀏覽:319
df融資 瀏覽:462
手機版東方財富怎麼看北向資金 瀏覽:26
一元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584
股票什麼書好 瀏覽:722
eg1906合約最後交易日 瀏覽:401
ST岩石有投資價值嗎 瀏覽:651
徵信信用貸款逾期13次 瀏覽:755
建行個人理財產品 瀏覽:85
中航機電股票代碼 瀏覽:804
熱軋卷板期貨行情1910 瀏覽:902
期貨研投公眾號有哪些 瀏覽:298
神龍理財公司 瀏覽:286
外匯雙頭低 瀏覽:102
銀行理財投資者穿透 瀏覽:839
豐樹基金出錯嗎 瀏覽: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