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富華國際集團的創始人簡介
陳麗華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她用從事傢具生意賺得的錢在比利華購置了12棟別墅,低價買進高價出手,幾個回合下來,陳麗華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創業資本。陳麗華感謝貧窮,她說貧窮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陳麗華在北京頤和園出生、長大,滿族後裔、正黃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被迫輟學。生計所累,陳麗華做起了傢具修理生意,由於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講信用,生意紅紅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傢具廠。1982年,陳麗華移居香港,從事國際貿易、地產投資。80年代後期,安土重遷的陳麗華返回北京,她篤信自己的事業應該在內地再上層樓。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對陳麗華而言幾乎毫發無損,因為早在回歸京城那年,陳麗華靜悄悄地實現了從香港的戰略轉移,在澳洲以及東南亞諸國遍設分公司,熱熱鬧鬧地進行地產投資。說起往事,陳麗華並不認為是自己的什麼先知先覺,她說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透視陳麗華的創富故事,格外印證了這樣一個論斷:中國內地早期的本土企業家與資本運營無關。「土法上馬」的她們遠非資本運作高手,上市融資、資本運作重塑金身,最為流行的「資本故事」沒有在陳麗華身上上演。雖然遠離「資本市場」,但60歲的陳麗華依然不失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長,她對工作一絲不苟,每天親自聆聽下屬匯報業務發展情況的時間都要超過1個小時。勤奮努力、事必躬親的陳麗華充分發揮了她潛在的商業才能,及時把握市場經濟動向做出正確決策,逐漸形成了富華集團獨具的經營風格。經過近20年的打拚,富華集團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陳麗華利用手中積累的財富,開始了多元化的投資實戰,以房地產業為主,兼及高級會所、高檔公寓、物業管理、酒店管理,並介入旅遊、商貿、網路信息、航空服務領域,鋒頭強勁。在澳洲以及東南亞等地設有分公司,國內在大連、深圳、秦皇島等城市也有投資,但主要投資趨向於北京。陳麗華向記者表白,她准備在朝陽區金盞鄉投資數十億元興辦大學城、醫院,投身教育產業、醫療事業。繼長安俱樂部之後,陳麗華在王府井周邊陸續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艷羨的黃金地段,幾年時間里先後投資5億元興建了麗苑公寓,總投資20億元建設了利山大廈,在東部邊緣集團建造了56萬平方米的富華園小區。據陳麗華女士向記者透露,富華集團在京的固定資產已超過50億元,已建成使用、已開工和准備開工的項目總面積超過13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來,陳麗華接攬的地產項目個頂個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貴地段,個中玄機誰人能參破?陳麗華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幫忙。很多人都問我經商的訣竅,我說很簡單——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地交朋友。」富華集團走到今天這般地步,陳麗華居功至偉,她雖然還是集團的董事長,但權杖已平穩地轉度給了兒子趙勇,自己一門心思地用金錢、用心智,去沉澱、去「打磨」名貴的紫檀木。在地產領域賺得「超級利潤」之後,陳麗華「出人意料」地迅速轉身開始投資紫檀,盡管「投資紫檀,建博物館,10年之內難有回報,」但陳麗華始終心嚮往之,樂此不疲。「子承母業」,年輕的趙勇接管了富華集團的一應地產項目,不聲不響、小心翼翼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無論陳麗華、趙勇都不可能割捨地產主業,但是在富華集團二次創業的藍圖里,已然分外強化紫檀投資,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附庸風雅」的長線投資。
追求財富回歸轉投紫檀誓不言棄
人稱陳麗華是「投資型的女企業家」,投資地產大獲成功身價煊赫之後,花甲之年的陳麗華轉而祭起了傳統文化牌。在陳麗華女士看來,她生平最大的「投資」是對「活的國寶」——傳統文化技藝的拯救。她說:「財富回歸,這是一種不計成本、無視回報的投資。」1999年國慶前夕,陳麗華耗資2億元建造的中國紫檀博物館在京城正東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風格、恢弘氣派。這座博物館從建築到館內陳設的千件珍稀傢具器物皆是陳麗華個人投資,全部產權亦盡在其個人名下,陳麗華女士坦言,這個博物館比她經手的任何一個地產項目都「費錢」,單純意義上的地產項目可以「錢生錢」,而博物館非但不掙錢還要無休止地往裡貼補。陳麗華並不指望這個博物館能給她帶來什麼利潤,也不奢望它贏利,她說:「虧損的博物館不可能帶來金錢上的回報,純粹從經濟上而言我的這個文化投資或許是不成功的,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博物館所蘊涵的巨大潛在價值,寸檀寸金,館里的藏品個個都是無價之寶,保守地估計那些紫檀傢具至少值2億美元。我現在是用地產上賺來的錢料理這個博物館。人們都把財富和高科技相提並論,我倒以為我的這些宮廷工藝的紫檀絲毫不比外國的高科技遜色!」
陳麗華女士對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攜重金遠赴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地區,查訪紫檀的生長環境和木質屬性,並收集檀木基料。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穿行於野獸出沒、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熱帶毒蜂襲擊,被鋪天蓋地的蜂群追趕,幸虧及時找到掩體才避過災難。
在紫檀博物館里記者看到了按1:5比例製作的高3米的紫檀故宮角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圓,精緻無雙,總重十幾噸。紫檀名貴難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說,陳麗華女士采買紫檀曾八進緬甸金三角等地,每噸價錢十幾萬元,而一個角樓耗材400噸!1999年5月,美國最大的私立藝術學院——薩凡那藝術設計學院,因為陳麗華在紫檀雕刻藝術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榮譽人文博士稱號。薩凡拉市市長還向她授予金鑰匙,宣布她為榮譽市民,並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陳麗華日」。
60歲的陳麗華沒有住在兒子趙勇的長安俱樂部,也沒有住在女兒趙莉的麗苑大廈,更沒有為自己營造豪華別墅、公寓,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館里,和她的120名員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牽夢縈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彷彿命中註定,陳麗華離不開紫檀。
② 有人知道富豪榜榜首富豪發家的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嗎
《觀瀾湖2006胡潤百富榜》
(2006年10月11日)
張茵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財富270億元。
曾連續兩年蟬聯中國首富的黃光裕,今年以個人財富200億元位居第二名。朱孟依以個人財富165億元排名第三。
上榜富豪首次達到500位,最低門檻8億元。前10位都擁有百億身價。
10月11日,《觀瀾湖2006胡潤百富榜》在上海揭曉,相關內容刊登在《胡潤百富》雜志上。
49歲的張茵擁有財富270億元,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白手起家者。
黃光裕以200億元排名第二,他的財富一年內增加55億元,其中45億元來自於把非上市資產轉成上市資產,股價的上升讓他賺了另10億元。2005年至今,黃光裕套現60億元。
朱孟依以165億元排名第三,最近一年其上市公司股價增長了383%,在我們日前發布的《2006最有投資價值民營上市公司》榜里排名第三。朱孟依於今年六月捐贈10億元用於慈善事業。
張茵的玖龍紙業總市值達到375億元,而她擁有72%的股份。玖龍紙業在IPO時獲得500多倍的超額認購。張茵出生在黑龍江,她通過廢紙回收再生產問鼎首富,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八年前只是在 東莞偏僻鄉鎮里的一台造紙機器。「紙」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四大發明之一,最傳統的行業造就最富有的女性,是對今年百富榜最佳的注釋。此前,張茵非常低調,胡潤百富的專訪是她所接受的第一次公開采訪。
在上榜的500位富豪中,共有35位女性,占上榜總人數的7%。它反映出了中國女性非凡的商業才能。緊跟在首富張茵後面的女富豪有:嘉鑫控股呂慧、陳寧寧母女,財富65億元;富華集團陳麗華,財富60億元;晨訊科技集團楊文瑛家族,財富41億元;陽光媒體投資楊瀾,財富40億元。香江集團翟美卿及SOHO中國張欣等都有傑出的表現。
近100年來,中國女性所扮演的角色有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男女平等」的觀念確立後,女性在中國社會中扮演了更為積極的角色,但直到改革開放後,女性才進入商業社會。胡潤說:「女企業家更常見了。」
首富張茵平衡之道嚴侃 蘇薇事業上的豐收,愛情上的美滿,子女教育上的成功,這一切都來源於張茵的平衡之道,因為平衡而幸福、自信、美麗。
平衡,穩定,專注。
這是《胡潤百富》雜志記者對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4個小時的專訪中,這位中國女首富重復最多的詞語。
她自言,目前很少負責公司的具體事務,只是主導一些關乎發展的宏觀策略,而這一切其實就是目標與執行之間的平衡,公司與社會之間的平衡,事業與家庭之間的平衡。
香港創業
盡管1990年起就和丈夫已前往美國共同創辦中南控股,但張茵卻依舊鄉音無改,言語中濃濃的東北口音也讓人覺得分外親切。這似乎也意味著張茵盡管在美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的未來卻植根在中國。
張茵祖籍山東,出生在東北,完成學業後,在工廠做過工業會計,並在深圳信託下屬的一個合資企業里擔任財務工作,直到在一家香港貿易公司做包裝紙的業務。
1985年,張茵放棄了在內地所取得的成就,隻身攜帶3萬元前往香港創業。回憶起那段歲月,張茵說道:「香港從事廢紙回收的雖然是些文化程度較低的人,但特別講信義,與我特別投緣,再加上我堅持廢紙的品質,恰好趕上香港經濟蓬勃時期,因此6年內我就完成了資本部分積累。」
但香港到底只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原料有限,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張茵和丈夫毅然將事業的重心遷往世界最大的原材料市場—美國。剛到美國,張茵就為自己定了一個目標,盡快成為美國的造紙原料大王。
由於有了香港的行業經驗,誠信的准則,充足的資本,銀行的支持和明確而專一的目標,1990年起,張茵的造紙原料公司中南控股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造紙原料出口商,並蟬聯至今。目前中南控股已是全球最大的紙原料出口商,年出口超過500萬噸,並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業務遍及美國、歐洲、亞洲等,在美國各行各業的出口貨櫃數量排名中位列第一。
由於如今世界造紙原料市場已進入了一個價格透明,低利潤競爭的時代,因此張茵在形容中南控股時頻繁的使用「穩定」、「扎實」等字眼,穩定的合作夥伴,穩定的管理層,扎實的原材料網路成為如今中南控股最核心的競爭力。
張茵果斷地抓住了上世紀80年代中國造紙原料市場的空白,但她事業的高峰卻是在1995年後。她告訴《胡潤百富》雜志:「美國豐富的紙原料市場奠定了我事業未來發展的基礎。同時,我也從國際原料市場看到了中國造紙市場的未來,並於1995年在東莞投建了玖龍紙業。」
雖然是一位女性,但在做投資決策的時候,張茵卻具有連男性都難以企及的魄力和眼光。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絕大部分中國的造紙廠還只是處於5萬噸左右的年產規模,所用機器也是國產機,但張茵在東莞投產的第一台機器就是20萬噸的年產規模,而且從一開始進入造紙行業,張茵就為她世界第一的包裝紙廠商的目標設定了詳細的規劃,在東莞和江蘇太倉的征地足以年產900萬噸包裝紙。
她說:「我們在太倉有幾千畝土地,在2000年前後這么大規模的拿地是絕無僅有的。超前的眼光、大量的預投資使得我們很快就成為了行業的領導者。」此後幾年,由於中國對箱板紙的需求不斷增長(圖1),張茵不斷投資大型造紙機(注1),目前玖龍紙業成為了世界第八、中國第一的包裝紙生產商。
由於張茵在玖龍紙業成立之初就以國際化的規模、國際化的效益為目標,因此在經過玖龍人十年的努力,只用了短短7個月時間,玖龍紙業就於今年3月3日在香港成功上市,並最終獲得了578倍的超額認購,募集資金38億港元。
由於玖龍的表現令到投資者認同,在上市後短短的不到半年的時間,成為「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環球指數、標准指數的成份股,並加入香港恆生綜合指數。談及今年3月的IPO,張茵至今仍感到十分興奮。
她說:「行業的成長性;以中南為基礎龐大、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玖龍管理層前瞻性的發展眼光、專一性的經營理念;超前的環保理念;完善的管理和配套服務以及規模效益是玖龍上市時獲得投資者認可的重要原因。」
驚人效益
就在《胡潤百富》雜志采訪張茵的前一天,我們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參觀了玖龍紙業在東莞的工廠,並對其自動化設備、環保以及配套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佔地幾萬平方米的造紙廠房只有幾十位工作人員;所有的環保設備均進口自歐洲;自建的熱電廠不僅能滿足於自身生產的需要,在市場缺電時還有多餘電量上網,雙方得益,待新紙機投產後可以平衡自用電量;自建的碼頭和絡繹不絕的數百輛自有卡車忙碌的穿梭在廠區中,而這些或許就是玖龍紙業上市時獲得投資者追捧最直接的原因。
成功的上市帶給玖龍紙業的是機遇,更是挑戰。上市前,玖龍紙業只是張茵的私人公司,發展所需各項資金只能靠自身的累積利潤和銀行貸款。而上市之後,給玖龍奠定了國際的資本舞台,使玖龍繼續抓住更多的機遇。
張茵說:「沒上市前,市場有些需求雖然存在,但不能完全滿足抓住市場需求的機遇,上市後,玖龍將更好地抓住未來發展的機遇。我們最近剛剛獲得3.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產能將進一步擴大至明年的535萬噸,08年的715萬噸,屆時資本開支將達到總共70億元。」而在張茵看來挑戰就是當市場低增長時,如何建立企業的成本優勢,雖然中南控股是玖龍紙業的大後方,但張茵絕不會區別對待玖龍和其他的客戶,因為透明、公正的價格是中南的立業之本。所以她更為關注如何在研發和控製成本方面有所創新。
由於工作的習慣,《胡潤百富》在采訪過程中稱呼玖龍紙業為民營企業,張茵更正這個說法。她說:「玖龍紙業是一家完全來源於香港和美國的外資企業。」當然,我們之所以這么稱呼玖龍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將玖龍和國內的一些民營造紙公司做些比較,但在張茵看來,玖龍有自己的專業眼光和專業團隊,會專心走自己的路。而與國內的民營造紙企業之間與其說是互相競爭,不如說是和氣生財。」
張茵專注也是我們所不多見的,她非常確定地說:「玖龍紙業將不會進入新聞紙領域。」但她現在所經營的包裝紙客戶卻是相當多元化的,她說:「玖龍的客戶都是全球性的,最大客戶只佔其銷售總量的3%,40%的客戶都是國外企業和直接出口部分,包括許多財富500強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
正是由於張茵及其專業化團隊的超前、專注與魄力,玖龍紙業已成為一家市值300多億港幣的國際化上市公司。
出身清貧
雖然創造了驚人的企業效益,但張茵同樣十分看重社會效益。談起環保時,她不假思索地說道:「沒有環保,就沒有造紙。」在公益事業方面,張茵也有其獨到的看法:「企業必須要在公司與社會之間取得平衡。我們每年會從貧困地區招募數百個孩子供他們念大學,並在學成後留在玖龍工作。這樣既幫了社會,也幫了企業。此外,我不僅是自己做善事,也鼓勵員工多做公益事業,只有這樣才是和諧的,才能更好的帶動整個社會的善心。」
采訪中,張茵真誠、直率、開朗,她不僅聊了她的企業,也談了她對人生和家庭的體會。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軍人家庭的張茵,盡管幼時家境清貧,還有七個弟弟、妹妹要照顧。
但回憶起那段歲月,她卻感到份外甜蜜,她說:「那時雖然只能逢年過節吃上肉,衣服也是修修補補,但正因為物質上的稀少才讓我覺得擁有的可貴。父母也總是鼓勵我們獨立自主的去面對人生、解決問題,這也為我現在的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張茵自己也許並不知曉,在不知不覺中,她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白手起家的女富豪,緊隨其後的西班牙女富豪羅撒麗亞?麥拉,她以從事睡衣和內衣的製造而起家。
因此,張茵對於女性創業的建議便格外具有價值。她說:「女性創業者在創業之前首先就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不要勉強;其次要有寬廣的心胸和敢於沖破壓力;然後要有健康的體魄,取得身心平衡。此外,家庭與事業間的平衡也是女性獲得事業成功的關鍵:你的另一半必須與你共同對事業有著同樣的專注與熱愛,一切以事業為重,相互理解,這樣才會有家庭幸福的生活。」
與所有的其他母親一樣,子女的成功也許對張茵來說比事業的成功更有意義。她的兒子目前正在攻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是最令她感到自豪的事情。由於張茵從小的灌輸,她的兒子對造紙行業有著濃厚的興趣,假期時還會到工廠實習。張茵從小就給兒子樹立目標、培養其獨立性和責任感,因為在她看來,這是為了將來發展百年基業所必備的素質。
事業上的豐收,愛情上的美滿,子女教育上的成功,這一切都來源於張茵的平衡之道,因為平衡而幸福、自信、美麗。
③ 北京富華亞夏汽車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注銷日期:2014年3月4日
法定代表人:趙莉
成立時間:2011-06-08
注冊內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12013938470
企業類型:容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通州區台湖鎮政府大街13號128房
④ 真心請教今天白手出了倉木,請問這玩意有什麼用
陳麗華:「內地第一富婆」發家秘訣
來源:[ 網 ]
財富與比翼齊飛 「內地第一富婆」發家秘訣
在《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上,60歲的香港富際集團董事長陳麗華排名第6位,身價6.4億美元,媒體追捧她為「內地第一富婆」、「內地最富有的女企業家」。超脫於財富之外的陳麗華全然不在意外界附著的種種頭銜,當下時時牽動她神經的則是已在王府井東側開工建設、總投資近40億元、佔地35萬平方米的金寶街。「黃金寶地——金寶街」,對於年收工的這個「巨無霸」工程,陳麗華笑言這是富華集團最「豪氣」的一個項目,「大手筆」的陳麗華要搭建商業區與商務區之間的橋梁。
靠發家的雍容貴婦陳麗華向以步步為營、穩健投資著稱,她並不想過早地進入資本場「圈錢」,她把上看作「拆借」股民的錢,她說富華集團現有的龐大現金流,足以運作高質量的項目,完全不必「借錢」。「不想掛牌上」、「不玩資本」的陳麗華生平卻是最愛紫檀,她把經營賺得的錢財大半投向了紫檀的收集和,斥資2億元建造了國內第一家「國字頭」私人博物館——中國紫檀博物館,她不惜耗費巨資、幾乎空了東南亞名貴的紫檀木、延請名匠、苦心孤詣打造著自己的紫檀王國。反哺紫檀,對資本場滿含敬畏的陳麗華把自己投資紫檀的「率性而為」看作財富的回歸和升華。
完成原始積累財富與比翼齊飛
《福布斯》中國內地富豪榜上有1/4富豪藉助迅速致富,攀越財富巔峰,財富與比翼齊飛,陳麗華和她統領的香港富際集團也不例外。陳麗華對自己的上榜「感到很意外」,外界也不免驚訝,因為此前大家對陳麗華了解得實在太少。其實並非陳麗華和她的富華集團不著名,而是因為她一直以來處事非常低調,投資情況更是絕少主動曝光,因而平添些許神秘。但要說起地處長安街黃金地段、毗鄰廣場的長安俱樂部,可謂婦孺皆知,那是陳麗華20世紀90年代初自香港轉戰內地投資的第一個項目,總投資4.5億元。現如今,在京城,長安俱樂部仍是財富與地位的象徵。
陳麗華起家的第一桶金是在香港掘到的,那是20世紀80年代初,她用從事傢具生意賺得的錢在比利華購置了12棟,低價進高價出手,幾個回合下來,陳麗華積累了相當可觀的創業資本。陳麗華感謝貧窮,她說貧窮真的是一所最好的大學。陳麗華在頤和園出生、長大,滿族後裔、正黃旗世家,幼年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被迫輟學。生計所累,陳麗華做起了傢具修理生意,由於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講信用,生意紅紅火火,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傢具廠。年,陳麗華移居香港,從事國際貿易、投資。80年代後期,安土重遷的陳麗華返回,她篤信自己的事業應該在內地再上層樓。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對陳麗華而言幾乎毫發無損,因為早在回歸京城那年,陳麗華靜悄悄地實現了從香港的戰略轉移,在澳洲以及東南亞諸國遍設分,熱熱鬧鬧地進行投資。說起往事,陳麗華並不認為是自己的什麼先知先覺,她說做生意要有眼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透視陳麗華的創富故事,格外印證了這樣一個論斷:中國內地早期的本土企業家與資本運營無關。「土法上馬」的她們遠非資本運作高手,上、資本運作重塑金身,最為流行的「資本故事」沒有在陳麗華身上上演。雖然遠離「資本場」,但60歲的陳麗華依然不失為一位出色的女董事長,她對工作一絲不苟,每天親自聆聽下屬匯報業務發展情況的時間都要超過1個小時。勤奮努力、事必躬親的陳麗華充分發揮了她潛在的商業才能,及時把握場經濟動向做出正確決策,逐漸形成了富華集團獨具的經營風格。經過近20年的打拚,富華集團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陳麗華利用手中積累的財富,開始了多元化的投資實戰,以業為主,兼及高級會所、高檔、物業管理、酒店管理,並介入旅遊、商貿、網路信息、服務領域,鋒頭強勁。在澳洲以及東南亞等地設有分,國內在大連、深圳、秦皇島等城也有投資,但主要投資趨向於。陳麗華向記者表白,她准備在朝陽區金盞鄉投資數十億元興辦大學城、,投身教育產業、事業。繼長安俱樂部之後,陳麗華在王府井周邊陸續拿到了一系列令人艷羨的黃金地段,幾年時間里先後投資5億元興建了麗苑,總投資20億元建設了利山大廈,在東部邊緣集團建造了56萬平方米的富華園小區。據陳麗華女士向記者透露,富華集團在京的固定資產已超過50億元,已建成使用、已開工和准備開工的項目總超過 萬平方米,投資總額超過億元。值得玩味的是,10多年來,陳麗華接攬的項目個頂個都是寸土寸金的金貴地段,個中玄機誰人能參破?陳麗華淡淡地一笑,「都是靠朋友幫忙。很多人都問我經商的訣竅,我說很簡單——誠實、信用第一,真心實意地交朋友。」富華集團走到今天這般地步,陳麗華居功至偉,她雖然還是集團的董事長,但權杖已平穩地轉度給了兒子趙勇,自己一門心思地用金錢、用心智,去沉澱、去「打磨」名貴的紫檀木。在領域賺得「超級利潤」 之後,陳麗華「出人意料」地迅速轉身開始投資紫檀,盡管「投資紫檀,建博物館,10年之內難有回報,」但陳麗華始終心嚮往之,樂此不疲。「子承母業」,年輕的趙勇接管了富華集團的一應項目,不聲不響、小心翼翼地開始了第二次創業。無論陳麗華、趙勇都不可能割捨主業,但是在富華集團二次創業的藍圖里,已然分外強化紫檀投資,毫無疑問,這將是一個「附庸風雅」的長線投資。
追求財富回歸轉投紫檀誓不言棄
人稱陳麗華是「投資型的女企業家」,投資大獲成功身價煊赫之後,花甲之年的陳麗華轉而祭起了傳統文化牌。在陳麗華女士看來,她生平最大的「投資」是對 「活的國寶」——傳統文化技藝的拯救。她說:「財富回歸,這是一種不計成本、無視回報的投資。」年前夕,陳麗華耗資2億元建造的中國紫檀博物館在京城正東落成,坐北朝南、一式的明清風格、恢弘氣派。這座博物館從建築到館內陳設的千件珍稀傢具器物皆是陳麗華個人投資,全部產權亦盡在其個人名下,陳麗華女士坦言,這個博物館比她經手的任何一個項目都「費錢」,單純意義上的項目可以「錢生錢」,而博物館非但不掙錢還要無休止地往裡貼補。陳麗華並不指望這個博物館能給她帶來什麼利潤,也不奢望它贏利,她說:「虧損的博物館不可能帶來金錢上的回報,純粹從經濟上而言我的這個文化投資或許是不成功的,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個博物館所蘊涵的巨大潛在價值,寸檀寸金,館里的藏品個個都是無價之寶,保守地估計那些紫檀傢具至少值2億美元。我現在是用上賺來的錢料理這個博物館。人們都把財富和高科技相提並論,我倒以為我的這些宮廷工藝的紫檀絲毫不比外國的高科技遜色!」
陳麗華女士對紫檀的喜好近乎「痴狂」,她每年都要攜重金遠赴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雨林地區,查訪紫檀的生長環境和木質屬性,並收集檀木基料。頂著40攝氏度的高溫穿行於野獸出沒、蟒蛇肆虐的原始森林,有一次突遭熱帶毒蜂襲擊,被鋪天蓋地的蜂追趕,幸虧及時找到掩體才避過災難。
在紫檀博物館里記者看到了按1:5比例的高3米的紫檀故宮角樓,九梁十八柱七十二脊榫卯密合,瓦光柱圓,精緻無雙,總重十幾。紫檀名貴難求世人皆知,素有「百年寸檀、寸檀寸金」之說,陳麗華女士采紫檀曾八進金三角等地,每價錢十幾萬元,而一個角樓耗材!年5月,美國最大的私立藝術學院——薩凡那藝術設計學院,因為陳麗華在紫檀雕刻藝術上的非凡成就,授予她榮譽人文博士稱。薩凡拉長還向她授予金鑰匙,宣布她為榮譽民,並將每年的5月25日定為「陳麗華日」。
60歲的陳麗華沒有住在兒子趙勇的長安俱樂部,也沒有住在女兒趙莉的麗苑大廈,更沒有為自己營造豪華、,她就住在紫檀博物館里,和她的名員工住在一起,和她魂牽夢縈的紫檀住在一起。此生此世,冥冥之中一切彷彿命中註定,陳麗華離不開紫檀。
20年過去,富華傢具廠余名員工精心煉就的千件紫檀家什都直接進了紫檀博物館,從未過一件。海內外無數社會名流、商賈巨子參觀過京通快速路旁的中國紫檀博物館,無不為美妙典雅的紫檀藏品贊不絕口,情願出高價收,都被陳麗華一口拒絕。因為「吝嗇」,陳麗華得罪了不少商界朋友,現在她有點想通了,准備今年拍幾件,此外陳麗華還有個大計劃,籌備著把她的紫檀寶貝帶到世界去巡展,去露臉。陳麗華女士最後對記者說:「做別人沒有的、世上無雙的。別人都看重外國的高科技,我要做外國人看重的中國玩意兒。」
⑤ 有誰知道陳麗華的發跡史
陳麗華幼年因家境貧寒,讀到高中便被迫輟學。生計所迫陳麗華做起了傢具修理生意,由於她頗具生意頭腦、待人熱誠講信用,很快她成立了自己的傢具廠。1981年初,陳麗華從北京來到香港,通過社會關系的幫助,從事房地產投資。但不到一年,她又回到北京尋覓商機。
1982年,陳麗華移居香港。她起家的第一桶金以「貨物"的名義低價佔有了文革中沒收的文物。也是在香港崛起的。她在比華利買了12幢別墅後高價賣出,迅速完成了原始積累。
經過近20年的打拚,富華集團的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陳麗華利用手中積累的財富,開始了多元化的投資實戰,以房地產業為主,兼及高級會所、高檔公寓、物業管理、酒店管理,並介入旅遊、商貿、網路信息、航空服務領域,鋒頭強勁。
據陳麗華女士向記者透露,富華集團在京的固定資產已超過50億元,已建成使用、已開工和准備開工的項目總面積超過13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超過100億元。
(5)富華集團趙莉擴展閱讀:
陳麗華熱心於公益事業:
2012年北京紫檀文化基金會成立,陳麗華女士作為發起人啟動了援助貧困山區圖書館建設的「檀香書屋」計劃。
這些優質毛毯將帶著陳麗華女士和全家的深情關愛,幫助當地受災民眾溫暖過冬。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出席捐贈儀式。
香港富華國際集團向甘肅舟曲災區捐贈物品儀式在北京中國紫檀博物館舉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麗華女士向舟曲災區捐贈1萬條毛毯,用於幫助受災群眾溫暖過冬。受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統戰部部長杜青林委託,中央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出席捐贈儀式並致辭。
他說,陳麗華女士致富思源,熱心公益事業,她的義舉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體現了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回報社會、感恩奉獻的崇高精神,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厚的骨肉同胞情。
據悉,多年來,陳麗華女士積極參政議政,熱心公益事業,資助體育、教育、衛生、公安及賑災的款項近5000萬元人民幣。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後,她第一時間通過全國政協向災區捐贈200萬人民幣,隨後又通過各種渠道向災區捐贈了價值近千萬元的棉被毛毯。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她又率先捐款捐物250萬元。陳麗華表示,「樂善好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希望通過這些善舉能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事業中來。
⑥ 名人事例
1、成龍
作為演員,成龍不僅代表了香港電影的成就,而且還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作為中國功夫電影的代言人,他在好萊塢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為世界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發揚者 。
作為電影人,他熱心培養和扶植新人,為中國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作為公眾人物,他以對國家的情感和對社會的愛心影響著他人 。一身唐裝下的他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銀幕英雄,更承載著一個中國人面向世界舞台的榜樣 。他將慈善作為一種責任,盡可能地去幫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2、馬雲
馬雲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但在創業歷程中也是一個充滿各種爭議的創始人。
支付寶事件
2011年,在股東反對、董事會未通過的情況下,馬雲做出「非常艱難但惟一負責任」的決定,單方面決定斷掉支付寶與阿里巴巴集團之間的協議控制關系,以獲取央行發放的支付牌照。此事件沖擊巨大,媒體議論紛紛。業內大佬批評馬雲缺乏契約精神。
迷信「氣功大師」
2014年7月3日,有網友發布了馬雲等人此次拜訪江西萍鄉氣功師王林的照片,隨即引爆網路。馬雲發微博稱,對未知的探索、欣賞和好奇是他的愛好,「即便是魔幻術,挑戰背後的奧秘也快樂無窮」。
他還說,「人類很容易以有限的科學知識去自以為是地判斷世界」,「過度的沉溺信仰和迷失信仰都是迷信」。
3、王健林
2016年1月,王健林在萬達集團年會上演唱的搖滾視頻僅用了10天便風靡全球,截至2016年1月25日,「首富搖滾」視頻全球點閱量超過11億次,其中國內新媒體渠道點閱量高達8億人次。
王健林在萬達年會上還演繹了情歌《單戀一枝花》以及《籬笆牆的影子》《我的根在草原》。
他是敢為天下先的地產大亨,他是與馬雲對賭一個億的冒險家,他是中國的房地產首富,兩次榮登「胡潤房地產富豪榜」榜首,更是以集團形式捐款超過28億的慈善家,他膽識過人,霸氣外露,是血氣方剛的企業家。
他揚言只要萬達進入的行業,其他的企業都沒有機會做老大。他拒絕模仿,大膽創新,是名副其實的行動派。
4、郭德綱
郭德綱算得上一個草根藝人,之所以那麼受大眾的喜愛,是因為他的藝術作品接地氣。一個很熱愛相聲的演員,一個很用功的藝人,這是我對他的一種判斷。
打拚著實不容易,一路走來,既有被冷落的辛酸,也有不被接納的傷害。其人性情蠻、擰,兼且渾不吝;求藝獨、思,兼且底子好。
5、任正非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蚝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作為研製程式控制交換機的場所,五十多名年輕員工跟隨任正非來到這棟破舊的廠房中,開始了他們充滿艱險和未知的創業之路,他們把整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准備四個工段,外加庫房和廚房。
人們在機器的高溫下揮汗如雨夜以繼日地作業,設計製作電路板、話務台、焊接的電路板,編寫軟體,調試、修改、再調試。
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到現場檢查生產及開發進度,開會研究面臨的困難,分工協調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遇到吃飯時間,任正非和公司領導就在大排檔同大家聚餐,由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自掏腰包請大家吃飯。
後來,華為公司總部搬到了深圳龍崗坂田華為工業園。華為熬過了創業的艱苦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