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實行 「五年規劃 」對國家的發展的影響 就是談談 這個所謂的 五年計劃 對國家發展的好處
看郎咸平的視頻 你能找到很多知識點,再加以發揮就沒問題了。
2. 淺談五年計劃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今年是「十五」最後一年,從中央到地方,眾多部門、專家、學者、各界人士都熱情參與「十一五」規劃的制定。從五年計劃到五年規劃,一字之變,中外關注。
3. 淺談五年計劃對我國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有哪些
淺談五年規劃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引領作用
「五年規劃」是我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2010 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是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延續2009 年的復甦趨勢的關鍵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年,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高度重視「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國家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幾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扎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在「十二五」規劃中,把結構調整定為首要目標,社會建設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我認為「十二五」規劃制定,是在根據國內國際的各方面情況,廣泛徵求多方面的意見,經過慎重的、長期的反復研究。並具有上下結合性、反復研究性、國際比較性、國內基礎性、發展前瞻性。是考慮的非常細致全面周到的一個宏偉藍圖。因此,我認為這樣制定出來的「十二五」規劃,是符合我國的國情,是實事求是的規劃。
「十二五」規劃的基礎:高度評價了「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進一步認識到「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多變和金融危機的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認真貫徹和落實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控制,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越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國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我國經過五年努力奮斗,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改善和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以及黨的建設,都取得了重大進展。我認為這就為「十二五」規劃制定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十二五」規劃的藍圖: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社會建設明顯加強,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認識到「十二五」時期有兩個特點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二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為此,我認為就必須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的新特點,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為此,我認為就必須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十二五」規劃的展望:我認為「十二五」規劃藍圖已經成就,那麼實現「十二五『規劃的關鍵,就在於全黨全社會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准確把握發展趨勢,科學謀劃發展藍圖,努力創新發展模式,加強統籌協調、提高發展質量,促進社會和諧,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樹立正確政績,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為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而奮斗。
下一個五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的關鍵五年。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對推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就必定能夠書寫我國發展史上又一個五年的嶄新篇章。大會的宗旨,旨在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的發展,這也是來幾年我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五中全會對我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具有決策性的意義, 「十二五」更是關鍵的一程。只有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然而,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在「十二五」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任務,要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擴大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因為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然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讓中國的富民之路又見曙光。
我們依然關注民生,我們在發展中取得的進展都是以民生為關注點,這會讓社會各個層面得到實際的好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十一五」期間突出的亮點。政府也進一步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解決民生問題中。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多地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讓每一個中國人活得幸福而有尊嚴」,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未來五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次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包容性增長」,是對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次定調。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十二五」時期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扶持政策。
我們關注經濟發展方式,為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整體轉型。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任務。我們知道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高度重視民生、以人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勝利。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下一個五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的關鍵五年。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對推動"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後五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就必定能夠書寫我國發展史上又一個五年的嶄新篇章。大會的宗旨,旨在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的發展,這也是來幾年我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舉措。
五中全會對我國未來幾年的發展具有決策性的意義, "十二五"更是關鍵的一程。只有把握過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來。然而,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規劃面臨的巨大挑戰。
我們面臨的不僅是機遇,更是挑戰。在"十二五"期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核心任務,要推進我國工業化的關節點,擴大居民消費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進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
"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規劃有著本質差別,因為過去的規劃追求"國強",然而"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十七屆五中全會的最大亮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讓中國的富民之路又見曙光。
我們依然關注民生,我們在發展中取得的進展都是以民生為關注點,這會讓社會各個層面得到實際的好處。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為"十一五"期間突出的亮點。政府也進一步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解決民生問題中。如何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多地兼顧保障和改善民生,"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讓每一個中國人活得幸福而有尊嚴",成為中國社會經濟未來五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這次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包容性增長",是對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時期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次定調。發改委國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張茉楠認為,"十二五"時期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扶持政策。
我們關注經濟發展方式,為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保持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和以較快的速度增長,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的整體轉型。因此,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是我國在"十二五"期間所面臨的最重大的任務。我們知道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專家認為,"十一五"期間,黨和國家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背景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高度重視民生、以人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新勝利。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我們作為共產黨的後備軍,應時刻關注黨的方針路線,堅決執行,同時向大家宣傳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內容,讓大家了解會議的議程。同時認真學習,了解會議主要內容,快速提升自己。 當然,在學習、國家時事政治、自身素質的提高等各方面,我還存在很多不足,希望黨支部能夠多多關注我的成長和努力,並給予提醒和幫助和考驗。相信通過我的努力和黨支部的幫助和考驗,我會在各方面都有所進步。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作為一名學生幹部,更作為一名預備黨員,我將牢牢記住自身使命,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繼續加強學習,努力提高服務他人的能力,為建設幸福校園盡自己一份力量。
4.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作用和意義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是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中心的,是根據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而制定的,也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領導下,由周恩來、陳雲同志主持制定的。
經濟影響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296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現,開始改變了中國經濟文化極其落後的面貌,為中國國民經濟以較高的速度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充分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5. 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有什麼歷史影響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1953—1957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超額完專成了規定的任務,屬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並為我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
第二個五年計劃(1958—1962)
1958—1962年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是中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由於實施過程中的巨大波動,「二五」計劃實際上分成 「大躍進」和調整時期兩個階段。
6. 第一個五年計劃落實後,對中國的經濟建設產生了什麼影響
社會主義改造
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的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基本建設
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其中國家對經濟和文教部門的基本投資總額為493億元,超過原來計劃427.4億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相當於1952年底全國固定資產原值的1.9倍。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其中大中型項目有921個,比計劃規定的項目增加227個,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產的有428個,部分投入生產的有109個。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建設項目,到1957年底,有135個已施工建設,有68個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產。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設備、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塑料、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實力。
工業發展
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的國民收入比1952年增長53%。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原定五年計劃工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4.7%,實際達到18%。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機床產量達2.8萬台,比1949年增長17.7倍;棉布為50.6億尺,比1952年增長3296,糖86萬噸,比1952年增長92%。
農業生產
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比1952年增長25%,平均每年增長4.5%。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交通運輸
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7. 五年計劃對我們現代人的意義
五年計劃(The Five-Year Plan),後改稱五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回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答,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
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截至目前,中國已發布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2016年將制定第十三個五年計劃。
8.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上海世博會場館、 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9. 五年規劃對我國的作用
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
回顧五年計劃/規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實施背景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非中國所獨有。
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是按計劃進行的」,其後在1929年4月舉行的聯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上制定並通過了1928-1932年國民經濟計劃,標志著五年計劃在蘇聯的誕生。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已經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9)五年計劃對本鋼集團影響擴展閱讀:
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1953年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長期規劃,每五年規劃一次,每次規劃五年期,簡稱五年計劃,在2006年起改稱為五年規劃。
「五年規劃」原稱「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於1953年至1957年執行,簡稱「一五計劃」。1958年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二五計劃」,依此類推。1958年至1962年的大躍進造成打破計劃的時期。「三五計劃」原本應該於1963年開始,因為延遲,起始年變成1966年。
2006年起,「五年計劃」更改名稱為「五年規劃」;官方英文譯名(five-year plan)則保留不變。
10. 我國現在執行的五年計劃對國民經濟有什麼影響
中國現在執行的是五年規劃,不是五年計劃。
至於對國民經濟的影響,應該就是讓國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