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萬盛股份375億收購計劃失敗告終

萬盛股份375億收購計劃失敗告終

發布時間:2021-03-10 05:59:10

A. 美國的核力量以陸海空哪方面為主

最側重的是戰略核潛艇--海基核武器

2005年美國核力量

我們估計,截至2005年1月份,美國庫存中約有現役核彈頭5,300枚,其中戰略彈頭4,530枚,非戰略彈頭780枚。另外,約有5,000枚彈頭作為「響應儲備力量」或把氚取出使其處於非現役狀態。
2004年6月,能源部宣布庫存中「約一半」的彈頭將在2012年前退役且最終被拆卸。我們估計, 到2012年庫存彈頭的總量將從10,350枚削減到6,000枚。
五角大樓將繼續執行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調整美國核力量的部署,以滿足核目標變化的需要。美國正式改變了戰略核戰爭計劃的名稱。在整個冷戰時期,大家知道的是統一作戰計劃(SIOP),而現在則名為作戰計劃(OPLAN)8044。2003年3月,美國最後一次使用了過去的名稱,即SIOP-03(修訂版3)。
洲際彈道導彈(ICBMs)

作為MX/和平衛士第二階段退役的一部分,國防部2004年削減了17枚洲際彈道導彈。最後10枚MX導彈從2005年開始處於警戒狀態,但應在10月1日前退役。2004年7月21日,美軍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保空軍基地試射了一枚MX導彈。
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要求保留而不是摧毀MX導彈的發射井,這是已經失效的《START II條約》所要求的。美國將保留MX導彈,在必要時用作空間運載器、靶彈運載器或重新部署。從50枚退役的MX導彈上拆下的550顆W87彈頭將暫時儲存到2006年,屆時將用其中一部分替換「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的W62彈頭(W62彈頭計劃在2009年退役)。為了穩定儲備彈頭的「快速反應力量」,我們估計約有200枚W87彈頭將裝備「民兵 III」導彈。將來也可能用一些W87彈頭裝備「三叉戟II D5」導彈。
2004年2月,國防科學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建議把50枚MX改作常規用途,重新部署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保空軍基地和弗羅里達州的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報告稱:「這些武器能使美國具備在30分鍾內對全球進行戰略打擊的響應能力。」
目前部署的500枚「民兵 III」導彈,每枚攜帶單彈頭或2~3顆分導式子彈頭(MIRVs)。其中300枚攜帶高當量W78彈頭和精度更高的Mk-12A彈頭。由於《START II條約》禁止使用分導式子彈頭(MIRVs)的條款目前已變成一紙空文,早期的把所有「民兵」導彈改成使用單彈頭的計劃可以進行修改。美軍可以用約700~800顆彈頭裝備這500枚「民兵」導彈。
美國制定了6部分計劃,斥資60億美元繼續改進「民兵」導彈以提高其打擊精度和可靠性,並把其服役期延長到2020年。空軍在2004年6月23日、7月23日和9月16日3次成功地試射了未裝葯的「民兵 III」導彈。空軍計劃在2018年部署替換「民兵」的新型導彈。

核潛艇

美國目前擁有1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裝備有336枚潛射彈道導彈(SLBM),共有約2,016顆彈頭,約占所有現役戰略武器的48%。美國海軍在2004年削減了一艘核潛艇。這樣,核潛艇的數量保持在1994年《核態勢評估》認定的水平上。海軍把潛艇的服役期由30年延長至44年;服役期最長的
潛艇計劃到2029年退役,屆時新型核潛艇將接替它開始服役。
海軍曾考慮把14艘核潛艇均衡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最近作了調整,把大部分潛艇部署在太平洋。2002和2004年有3艘核潛艇抵達華盛頓的班戈替換四艘老的正改裝用於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2004年9月海軍宣布,另兩艘潛艇Maine和Louisiana將於2005年10月離開喬治亞的金斯灣開往班戈。現在大西洋海域只留下5艘核潛艇,是1961年美開始在東海岸部署核潛艇以來數量最少的。1966至1985年期間,超過30艘核潛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目前在太平洋上部署九艘新型的核潛艇,是1979年來規模最大的,反映出美國針對中國也可能是北朝鮮的核目標需求。
海軍計劃對太平洋基地的4艘裝備「三叉戟I C4」的核潛艇進行升級使其能攜帶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三叉戟II D5」導彈 。對Alaska 和Nevada的升級已經完成,對Henry M. Jackson 和Alabama的升級將分別於2005和2006年進行。
海軍正改裝4艘老式核潛艇使其能用於非核作戰,即用作「戰斧」巡航導彈和特殊作戰武器的發射平台。Ohio潛艇於2002年在Puget Sound海軍造船廠開始改裝,並將於2005年開始在班戈服役。目前Norfolk海軍造船廠正在改裝Florida,計劃2006年開始在金斯灣服役。2004年10月,Michigan和Georgia上的「三叉戟I」導彈被卸下後分別在Puget Sound 和Norfolk Naval造船廠進行改裝,2007年改裝完後將分別在班戈和金斯灣服役。
2005年的國防授權法案第104章要求國防部長應在本年度春季研究是否繼續實行目前的兩班潛艇輪流巡邏制,或是改革或中止該制度。
海軍正改進Mk-4/W76彈頭,把武器的空爆引信替換成新的地爆引信。第一件命名為Mk-4A/W76-1的新型武器計劃於2007年9月交付。2012年前海軍將把40%的Mk-4/W76彈頭的庫存武器進行改進。新引信將增強武器的打擊毀傷性,使裝備Mk-4A/W76-1彈頭的核潛艇的潛在打擊目標范圍更大。
據五角大樓透露,2004年海軍開始進行「增強效率(E2)再入體計劃」,該計劃將在短期內使潛射彈道導彈(SLBM)彈頭具備GPS制導的精度(大約10米之內)。該計劃將使W76彈頭潛在打擊目標范圍更大。海軍官員考慮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都實行該計劃。檢驗Mk-4/W76彈頭新能力的大規模飛行試驗將在2007財年進行。
海軍根據2005財年國防法案又采購了5枚「三叉戟II D5」導彈,這樣該導彈總數將達到413枚。D5的生產已經延長到2013年,要求的總數從390增至540枚,費用也增加了122億美元。該計劃的總費用為375億美元,每枚導彈6,900萬美元。為了讓D5服役到2042年(最新的Ohio級潛艇延壽後的最後服役期限),海軍將把目前D5導彈升級為D5LE型。2003年,國會批准用於對D5進行升級的預算為4.16億美元。540枚D5導彈中的360枚將裝備14艘核潛艇(包括隨時處於檢修狀態的2艘)以平衡飛行試驗的需要。
海軍正計劃研發潛射中程彈道導彈(SLIRBM)。2003年8月,海軍官員邀請廠商提出方案。海軍計劃今年對「經濟的、高性能SLIRBM」原型火箭發動機進行兩次全規模試驗。該導彈可攜帶核或常規彈頭。
海軍計劃2005年恢復在太平洋上進行潛射彈道導彈(SLBM)的發射試驗,屆時美太平洋導彈靶場將按計劃重新運作。上次的SLBM太平洋試射是在1993年7月。2003年海軍試射了3枚「三叉戟」導彈,2004年沒有進行此類試驗。

轟炸機

美國擁有兩種擔負核任務的遠程轟炸機:B-2A「幽靈」和B-52H「同溫層堡壘」。這兩種轟炸機都不處於持續警戒狀態,但都擔負著常規任務。 B-52能投擲巡航導彈、重力炸彈或兩者均可,B2隻能投擲炸彈。
空軍決定盡快找到轟炸機的替換機型。空軍官員正研究使用各種過渡機型或遠程飛機,包括無人駕駛機、升級的轟炸機或可能是F/A-22 Raptor的衍生機型。
美國歷時5年最終在2003年完成了B-2轟炸機Block 30的升級,升級後的B-2轟炸機可同時攜帶B61、B83核彈以及各種常規彈頭。2003年12月美軍在密蘇里州惠特曼空軍基地完成了「核安全檢查」。美軍計劃再次對B-2進行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完成後,飛行員能夠在飛行過程中根據任務需求改變飛行方向和重新定位目標。
空軍正在對先進的巡航導彈(ACM)和空射巡航導彈(ALCM)進行延壽,使它們能服役到2030年。空軍稱,先進的巡航導彈是一種「關鍵武器」,是空軍作戰司令部和戰略司令部(Stratcom)執行任務必不可少的武器。2003年空軍與波音和雷聲公司簽訂5個合同,總金額1,000萬美元,讓這兩家公司維護先進的巡航導彈(ACM)。空軍正在研究購買下一代巡航導彈。

非戰略核武器

美國約有780件現役非戰略核武器:580枚經過3次改進的B61重力炸彈和200枚對地攻擊「戰斧」巡航核導彈(TLAM/N)。另有100枚「戰斧」巡航核
導彈處於後備或非現役狀態。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未提及非戰略核武器。
580枚現役B61炸彈中的480枚部署在6個歐洲國家的8個空軍基地,供美國和北約空軍飛機使用。另100枚放在美國兩個飛行中隊,能迅速部署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位於北卡羅萊納州Seymour Johnson空軍基地第4聯隊第334、335和336中隊配備兩用的F-15E戰斗機。新墨西哥Cannon空軍基地第27聯隊第522、523和524中隊配備兩用的F-16戰斗機。空軍還保留了435枚B61-3、B61-4和B61-10儲備炸彈,這些炸彈可能儲存在新墨西哥Kirtland空軍基地和內華達的Nellis空軍基地。根據能源部2004年6月作出的削減近一半庫存武器的決定,這些炸彈中的大多數或全部都將作好退役或拆卸標記。
根據空軍目前的計劃,部分F-35聯合攻擊機將從2012年開始具備核能力。空軍在2004年完成了聯合攻擊機(JSF)的初步核驗證需求計劃。

核彈頭

為確保核武器的可靠性,美軍計劃在未來十年中對大多數處於長期庫存狀態的核彈頭實施延壽計劃。該計劃第一階段從1994年開始,首先對W87彈頭進行延壽,1999年生產出了第一顆延壽彈頭。該計劃已於2004年完成。據政府統計辦公室的報告稱,該計劃使W87彈頭壽命延長了30年,最初估計的費用是4.4億,但截至2000年費用已經上升到7.47億美元。
美國也計劃對B61-7/11、W76、W78、W80、W83以及W88彈頭進行延壽。部分彈頭的改動之大足以改變其名稱,因此W76延壽後稱為W76-1,W80-0和W80-1延壽後分別稱為W80-2和W80-3。第一批W80-2和B61-7/11計劃於2006年交付,W76-1計劃在2007-2008年交付,W80-3計劃2008年左右交付。B61-7/11延壽包括對其次級進行翻新。
國會廢除了1994年的低當量核武器研究禁令後,能源部武器實驗室2003年開始研究皮實鑽地彈。該研究計劃於2006年完成。
能源部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重建了小規模的彈芯生產基地。該實驗室已於2003年生產出了第一枚W88可鑒定彈芯。能源部計劃在2004年再生產至少5枚W88彈芯,其中至少一枚將於2007年進入戰爭儲備庫。洛斯·阿拉莫斯的目標是2007年達到年生產10枚W88彈芯的能力。下一個目標是在2010年開始生產W87彈芯。
能源部計劃2018年在新的現代彈芯設施上生產彈芯,其年生產彈芯能力為250-900枚。首先要生產的是B61-7和W87彈芯。

2005年美國核力量

型 號
名 稱
發射裝置
部署時間
彈頭當量(千噸當量)
現役/備用彈頭數

洲際彈道導彈

LGM-30G
民兵III

Mk-12
150
1970
1 W62 x 170
150

Mk-12
50
1970
3 W62 x 170 (MIRV)
150/15

Mk-12A
300
1979
2-3 W78 x 335 (MIRV)
750/30

LGM-118A
和平衛士/MX
10
1986
10 W87 x 310 (MIRV)
100

小計

510

1,150/45

潛射彈道導彈

UGM-96A
三叉戟 I C4
48/2
1979
6 W76 x100(MIRV)
288

UGM-133A
三叉戟II D5
288/12

Mk-4

1992
6 W76 x100(MIRV)
1,344/150

Mk-5

1990
6 W88 x455(MIRV)
384/20

小計

336/14

2,016/170

轟炸機

B-52H
同溫層堡壘
94/56*
1961
ACM/W80-1 x 5-150
450/25

ACM/W80-1 x 5-150
400/20

B-2A
幽靈
21/16
1994
B61-7, -11, B83-1 bombs
200/55

小計

115/72

1,050/100

非戰略核力量

戰斧潛射巡航導彈

325
1984
1 W80-0 x 5-150
200

B61-3, -4, -10炸彈

n/a
1979
0.3-170
580**

小計

780

總計***

~5,000/315

註:ACM:先進的巡航導彈;ALCM:空射巡航導彈;
ICBM: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大於5,500公里);MIRV:分導式子彈頭;
SLCM:海射巡航導彈;SLBM: 潛射彈道導彈。
*:第一個數字指總數量,包括用於訓練、試驗以及備用的飛機數量;第二個數字指用於執行主要任務的飛機數量,即執行核任務或常規任務的作戰飛機數量。
**:480枚部署在6個歐洲國家的8個空軍基地。
***:在備用彈頭庫或非現役彈頭庫中保留有約5,000枚完整的彈頭。

B. 美國核武庫的公開資料有沒有

2005年美國核力量

我們估計,截至2005年1月份,美國庫存中約有現役核彈頭5,300枚,其中戰略彈頭4,530枚,非戰略彈頭780枚。另外,約有5,000枚彈頭作為「響應儲備力量」或把氚取出使其處於非現役狀態。
2004年6月,能源部宣布庫存中「約一半」的彈頭將在2012年前退役且最終被拆卸。我們估計, 到2012年庫存彈頭的總量將從10,350枚削減到6,000枚。
五角大樓將繼續執行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調整美國核力量的部署,以滿足核目標變化的需要。美國正式改變了戰略核戰爭計劃的名稱。在整個冷戰時期,大家知道的是統一作戰計劃(SIOP),而現在則名為作戰計劃(OPLAN)8044。2003年3月,美國最後一次使用了過去的名稱,即SIOP-03(修訂版3)。
洲際彈道導彈(ICBMs)

作為MX/和平衛士第二階段退役的一部分,國防部2004年削減了17枚洲際彈道導彈。最後10枚MX導彈從2005年開始處於警戒狀態,但應在10月1日前退役。2004年7月21日,美軍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保空軍基地試射了一枚MX導彈。
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要求保留而不是摧毀MX導彈的發射井,這是已經失效的《START II條約》所要求的。美國將保留MX導彈,在必要時用作空間運載器、靶彈運載器或重新部署。從50枚退役的MX導彈上拆下的550顆W87彈頭將暫時儲存到2006年,屆時將用其中一部分替換「民兵」洲際彈道導彈的W62彈頭(W62彈頭計劃在2009年退役)。為了穩定儲備彈頭的「快速反應力量」,我們估計約有200枚W87彈頭將裝備「民兵 III」導彈。將來也可能用一些W87彈頭裝備「三叉戟II D5」導彈。
2004年2月,國防科學委員會的一份研究報告建議把50枚MX改作常規用途,重新部署在加利福尼亞的范登保空軍基地和弗羅里達州的CAPE Canaveral空軍基地。報告稱:「這些武器能使美國具備在30分鍾內對全球進行戰略打擊的響應能力。」
目前部署的500枚「民兵 III」導彈,每枚攜帶單彈頭或2~3顆分導式子彈頭(MIRVs)。其中300枚攜帶高當量W78彈頭和精度更高的Mk-12A彈頭。由於《START II條約》禁止使用分導式子彈頭(MIRVs)的條款目前已變成一紙空文,早期的把所有「民兵」導彈改成使用單彈頭的計劃可以進行修改。美軍可以用約700~800顆彈頭裝備這500枚「民兵」導彈。
美國制定了6部分計劃,斥資60億美元繼續改進「民兵」導彈以提高其打擊精度和可靠性,並把其服役期延長到2020年。空軍在2004年6月23日、7月23日和9月16日3次成功地試射了未裝葯的「民兵 III」導彈。空軍計劃在2018年部署替換「民兵」的新型導彈。

核潛艇

美國目前擁有14艘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裝備有336枚潛射彈道導彈(SLBM),共有約2,016顆彈頭,約占所有現役戰略武器的48%。美國海軍在2004年削減了一艘核潛艇。這樣,核潛艇的數量保持在1994年《核態勢評估》認定的水平上。海軍把潛艇的服役期由30年延長至44年;服役期最長的
潛艇計劃到2029年退役,屆時新型核潛艇將接替它開始服役。
海軍曾考慮把14艘核潛艇均衡部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但最近作了調整,把大部分潛艇部署在太平洋。2002和2004年有3艘核潛艇抵達華盛頓的班戈替換四艘老的正改裝用於發射巡航導彈的潛艇。2004年9月海軍宣布,另兩艘潛艇Maine和Louisiana將於2005年10月離開喬治亞的金斯灣開往班戈。現在大西洋海域只留下5艘核潛艇,是1961年美開始在東海岸部署核潛艇以來數量最少的。1966至1985年期間,超過30艘核潛艇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目前在太平洋上部署九艘新型的核潛艇,是1979年來規模最大的,反映出美國針對中國也可能是北朝鮮的核目標需求。
海軍計劃對太平洋基地的4艘裝備「三叉戟I C4」的核潛艇進行升級使其能攜帶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三叉戟II D5」導彈 。對Alaska 和Nevada的升級已經完成,對Henry M. Jackson 和Alabama的升級將分別於2005和2006年進行。
海軍正改裝4艘老式核潛艇使其能用於非核作戰,即用作「戰斧」巡航導彈和特殊作戰武器的發射平台。Ohio潛艇於2002年在Puget Sound海軍造船廠開始改裝,並將於2005年開始在班戈服役。目前Norfolk海軍造船廠正在改裝Florida,計劃2006年開始在金斯灣服役。2004年10月,Michigan和Georgia上的「三叉戟I」導彈被卸下後分別在Puget Sound 和Norfolk Naval造船廠進行改裝,2007年改裝完後將分別在班戈和金斯灣服役。
2005年的國防授權法案第104章要求國防部長應在本年度春季研究是否繼續實行目前的兩班潛艇輪流巡邏制,或是改革或中止該制度。
海軍正改進Mk-4/W76彈頭,把武器的空爆引信替換成新的地爆引信。第一件命名為Mk-4A/W76-1的新型武器計劃於2007年9月交付。2012年前海軍將把40%的Mk-4/W76彈頭的庫存武器進行改進。新引信將增強武器的打擊毀傷性,使裝備Mk-4A/W76-1彈頭的核潛艇的潛在打擊目標范圍更大。
據五角大樓透露,2004年海軍開始進行「增強效率(E2)再入體計劃」,該計劃將在短期內使潛射彈道導彈(SLBM)彈頭具備GPS制導的精度(大約10米之內)。該計劃將使W76彈頭潛在打擊目標范圍更大。海軍官員考慮對常規彈頭和核彈頭都實行該計劃。檢驗Mk-4/W76彈頭新能力的大規模飛行試驗將在2007財年進行。
海軍根據2005財年國防法案又采購了5枚「三叉戟II D5」導彈,這樣該導彈總數將達到413枚。D5的生產已經延長到2013年,要求的總數從390增至540枚,費用也增加了122億美元。該計劃的總費用為375億美元,每枚導彈6,900萬美元。為了讓D5服役到2042年(最新的Ohio級潛艇延壽後的最後服役期限),海軍將把目前D5導彈升級為D5LE型。2003年,國會批准用於對D5進行升級的預算為4.16億美元。540枚D5導彈中的360枚將裝備14艘核潛艇(包括隨時處於檢修狀態的2艘)以平衡飛行試驗的需要。
海軍正計劃研發潛射中程彈道導彈(SLIRBM)。2003年8月,海軍官員邀請廠商提出方案。海軍計劃今年對「經濟的、高性能SLIRBM」原型火箭發動機進行兩次全規模試驗。該導彈可攜帶核或常規彈頭。
海軍計劃2005年恢復在太平洋上進行潛射彈道導彈(SLBM)的發射試驗,屆時美太平洋導彈靶場將按計劃重新運作。上次的SLBM太平洋試射是在1993年7月。2003年海軍試射了3枚「三叉戟」導彈,2004年沒有進行此類試驗。

轟炸機

美國擁有兩種擔負核任務的遠程轟炸機:B-2A「幽靈」和B-52H「同溫層堡壘」。這兩種轟炸機都不處於持續警戒狀態,但都擔負著常規任務。 B-52能投擲巡航導彈、重力炸彈或兩者均可,B2隻能投擲炸彈。
空軍決定盡快找到轟炸機的替換機型。空軍官員正研究使用各種過渡機型或遠程飛機,包括無人駕駛機、升級的轟炸機或可能是F/A-22 Raptor的衍生機型。
美國歷時5年最終在2003年完成了B-2轟炸機Block 30的升級,升級後的B-2轟炸機可同時攜帶B61、B83核彈以及各種常規彈頭。2003年12月美軍在密蘇里州惠特曼空軍基地完成了「核安全檢查」。美軍計劃再次對B-2進行升級改造。升級改造完成後,飛行員能夠在飛行過程中根據任務需求改變飛行方向和重新定位目標。
空軍正在對先進的巡航導彈(ACM)和空射巡航導彈(ALCM)進行延壽,使它們能服役到2030年。空軍稱,先進的巡航導彈是一種「關鍵武器」,是空軍作戰司令部和戰略司令部(Stratcom)執行任務必不可少的武器。2003年空軍與波音和雷聲公司簽訂5個合同,總金額1,000萬美元,讓這兩家公司維護先進的巡航導彈(ACM)。空軍正在研究購買下一代巡航導彈。

非戰略核武器

美國約有780件現役非戰略核武器:580枚經過3次改進的B61重力炸彈和200枚對地攻擊「戰斧」巡航核導彈(TLAM/N)。另有100枚「戰斧」巡航核
導彈處於後備或非現役狀態。2001年的《核態勢評估》未提及非戰略核武器。
580枚現役B61炸彈中的480枚部署在6個歐洲國家的8個空軍基地,供美國和北約空軍飛機使用。另100枚放在美國兩個飛行中隊,能迅速部署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位於北卡羅萊納州Seymour Johnson空軍基地第4聯隊第334、335和336中隊配備兩用的F-15E戰斗機。新墨西哥Cannon空軍基地第27聯隊第522、523和524中隊配備兩用的F-16戰斗機。空軍還保留了435枚B61-3、B61-4和B61-10儲備炸彈,這些炸彈可能儲存在新墨西哥Kirtland空軍基地和內華達的Nellis空軍基地。根據能源部2004年6月作出的削減近一半庫存武器的決定,這些炸彈中的大多數或全部都將作好退役或拆卸標記。
根據空軍目前的計劃,部分F-35聯合攻擊機將從2012年開始具備核能力。空軍在2004年完成了聯合攻擊機(JSF)的初步核驗證需求計劃。

核彈頭

為確保核武器的可靠性,美軍計劃在未來十年中對大多數處於長期庫存狀態的核彈頭實施延壽計劃。該計劃第一階段從1994年開始,首先對W87彈頭進行延壽,1999年生產出了第一顆延壽彈頭。該計劃已於2004年完成。據政府統計辦公室的報告稱,該計劃使W87彈頭壽命延長了30年,最初估計的費用是4.4億,但截至2000年費用已經上升到7.47億美元。
美國也計劃對B61-7/11、W76、W78、W80、W83以及W88彈頭進行延壽。部分彈頭的改動之大足以改變其名稱,因此W76延壽後稱為W76-1,W80-0和W80-1延壽後分別稱為W80-2和W80-3。第一批W80-2和B61-7/11計劃於2006年交付,W76-1計劃在2007-2008年交付,W80-3計劃2008年左右交付。B61-7/11延壽包括對其次級進行翻新。
國會廢除了1994年的低當量核武器研究禁令後,能源部武器實驗室2003年開始研究皮實鑽地彈。該研究計劃於2006年完成。
能源部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重建了小規模的彈芯生產基地。該實驗室已於2003年生產出了第一枚W88可鑒定彈芯。能源部計劃在2004年再生產至少5枚W88彈芯,其中至少一枚將於2007年進入戰爭儲備庫。洛斯·阿拉莫斯的目標是2007年達到年生產10枚W88彈芯的能力。下一個目標是在2010年開始生產W87彈芯。
能源部計劃2018年在新的現代彈芯設施上生產彈芯,其年生產彈芯能力為250-900枚。首先要生產的是B61-7和W87彈芯。

2005年美國核力量

型 號
名 稱
發射裝置
部署時間
彈頭當量(千噸當量)
現役/備用彈頭數

洲際彈道導彈

LGM-30G
民兵III

Mk-12
150
1970
1 W62 x 170
150

Mk-12
50
1970
3 W62 x 170 (MIRV)
150/15

Mk-12A
300
1979
2-3 W78 x 335 (MIRV)
750/30

LGM-118A
和平衛士/MX
10
1986
10 W87 x 310 (MIRV)
100

小計

510

1,150/45

潛射彈道導彈

UGM-96A
三叉戟 I C4
48/2
1979
6 W76 x100(MIRV)
288

UGM-133A
三叉戟II D5
288/12

Mk-4

1992
6 W76 x100(MIRV)
1,344/150

Mk-5

1990
6 W88 x455(MIRV)
384/20

小計

336/14

2,016/170

轟炸機

B-52H
同溫層堡壘
94/56*
1961
ACM/W80-1 x 5-150
450/25

ACM/W80-1 x 5-150
400/20

B-2A
幽靈
21/16
1994
B61-7, -11, B83-1 bombs
200/55

小計

115/72

1,050/100

非戰略核力量

戰斧潛射巡航導彈

325
1984
1 W80-0 x 5-150
200

B61-3, -4, -10炸彈

n/a
1979
0.3-170
580**

小計

780

總計***

~5,000/315

註:ACM:先進的巡航導彈;ALCM:空射巡航導彈;
ICBM: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大於5,500公里);MIRV:分導式子彈頭;
SLCM:海射巡航導彈;SLBM: 潛射彈道導彈。
*:第一個數字指總數量,包括用於訓練、試驗以及備用的飛機數量;第二個數字指用於執行主要任務的飛機數量,即執行核任務或常規任務的作戰飛機數量。
**:480枚部署在6個歐洲國家的8個空軍基地。
***:在備用彈頭庫或非現役彈頭庫中保留有約5,000枚完整的彈頭。

C. 求有關荷蘭KPN電信大樓的資料和圖片,英文資料亦可。

要求:1簡單描述實驗過程2在水中放置一塊小木塊,用圖表示水波是如何繞過木板的3在水中放置兩塊較大木板,間距1厘米,用圖表示水波是如何穿越間隙的
各位天才一定要加加油啊;偶們的幸福就掌握在你們的手裡了啊
加油
加油
問題補充:偶要的是標準的答案\答案\
各位天才們,行行好把,古語有雲: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拉

D. 國產晶元龍頭股有哪些

1、兆易創新

兆易創新位列全球Nor flash市場前三位,且隨著日美公司的退出,市場份額不斷提高;存儲價格不斷高漲,公司的盈利能力亮眼。

公司產品線覆蓋刻蝕機、PVD、CVD、氧化爐、清洗機、擴散爐、MFC等七大核心品類,下遊客戶以中芯國際、長江存儲、華力微電子等國內一線晶圓廠為主。

E.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抓住了歷史機遇開始實行改革開放這句話為什麼不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開放新趨勢。中國正在以開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放格局經過先試驗後推廣,採取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一)對外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國推進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對外開放的范圍由特區逐步擴大到了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初步形成從沿海向內地推進的格局。1992年相繼開放沿江城市和三峽庫區、邊境和沿海地區省會城市、沿邊城市,開放太原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縣市。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區域性推進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至此,一個從沿海到內地、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對外開放從商品貿易向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開放以「出口創匯」為切入點,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成為政策的基本指向。針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不僅要繼續擴大商品貿易,而且可以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辦企業、搞加工貿易。這樣就使原來的對外經貿交流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資和生產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到國際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被廣泛採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服務貿易迅速發展。

二、對外貿易連上新台階

對外貿易是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與出發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貨物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0倍

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1737億美元,增長了104倍。其中,出口總額從98億美元增加到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4倍;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9560億美元,增長了87倍。1979-2007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8.1%,進口年均增長16.7%。

特別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對外貿易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贏得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2-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長,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8.9%,進口年均增長27.3%。200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自1950年起的58年歷程中,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00億美元用了29年,從2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23年,從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用了3年,從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也僅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2002-2007年入世6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已超過1979-2001年即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

30年來,進出口貿易從逆差轉變為順差,使我國從一個外匯捉襟見肘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改革開放到1993年,除少數年份進出口貿易有小規模順差外,多數年份均為逆差。進入1994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均保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貿易順差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20億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618億美元。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僅有的1.67億美元迅速擴大到1.5萬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改革開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穩居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2007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躍居到第2位;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30年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到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1985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別為50.5%和49.5%;到1986年,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過初級產品,達到63.6%,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進一步轉變為5.1%和94.9%,工業製成品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業製成品出口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高,1994年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則達到57.6%。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2000年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進一步提高到28.6%。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

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為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進口商品結構中,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明顯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

1985年初級產品在進口商品中所佔比重僅為12.5%,2007年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幾年,大豆、鐵礦砂、石油等基礎原材料的進口量呈持續大幅增長之勢。

與此同時,國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業製成品進口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分別為4990億美元和2870億美元,分別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機電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不僅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和技術的不足,而且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條件。

從貿易市場結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夥伴已達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的貿易合作蓬勃發展,對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與其他貿易夥伴往來發展較快。

1998-2003年,日本為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歐、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61億美元、3021億美元和2360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東盟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2025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7.6倍。俄羅斯、印度分別為我國第八、第十大貿易夥伴。

(三)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由1982年的43億美元增加到2509億美元,25年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17.6%。其中,出口額從24.8億美元增加到1217億美元,年均增長16.9%;進口額從18.7億美元增加到1293億美元,年均增長18.5%。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嚴格履行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承諾,極大地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入世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24.4%,高於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於同期世界主要國家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同時,服務貿易的結構也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全面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之初,以旅遊、運輸、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比重達80%以上,2007年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2年的9.4%上升到10.3%,佔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升至4%;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重要國家,其中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資發展迅速,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外資的進入,彌補了長期困擾我國的資金和技術雙缺口,推動了經濟增長,增加了稅收和就業機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

(一)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漸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是對外借款特別是政府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對外借款大於外商直接投資,13年間累計對外借款高達526億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資僅為251億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對外借款,此後,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大幅度增長,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的方式。

從外商直接投資情況看,1983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9.16億美元,2007年已達到748億美元,24年增長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超過770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0.1%,遠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資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約26億美元;1992年以後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1992年吸收外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1993年登上200億美元台階,1994年邁過300億美元,三年跨過三道坎,此後,我國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的地位逐步確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穩步擴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資超過450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9.4%,比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年均增速高出7.5個百分點。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2007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1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近4400億美元。2007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加上金融領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合計約835億美元,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5.4%,占發展中國家的19%。我國從1993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末在我國實有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8萬家,實有投資總額達2.11萬億美元。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1254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57.7%,繳納的稅收超過9900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5000萬個。

(二)利用外資方式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初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相對單一,一直以綠地投資為主,並購投資和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很少。入世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加入WTO承諾,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開放資本市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有序推進。

首先,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中國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擴大融資渠道,參與國際競爭。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內公司到境外上市,籌資總額1105億美元,其中有55家企業同時發行A股。

其次,主動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資額度已提高至300億美元,54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獲准投資額度約105億美元,另有5家外資銀行獲准開展QFII託管業務。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證券公司取得QDII資格,9隻QDII基金產品和1隻QDII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獲得批准,獲批投資額度已達375億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內開放證券業。截至2008年4月底,中國證監會已批准設立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權已達49%。

第四,改進和完善外資並購政策。2006年頒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我國外資並購政策和環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國投資者共並購2.18萬戶中國境內企業的股份,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總戶數的7.6%,其中外國投資者購買1.94萬戶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股份,購買2373戶內資企業的股份;並購的企業實有注冊資本134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注冊資本的11.6%。

(三)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外資總體上呈現出數量擴張型特徵,為了出口創匯和引進外資,各級政府對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用地、稅收和融資等多方面的優惠,並由此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入世後,我國相繼修訂完善了相關政策,頒布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進一步擴大了服務業開放;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進入。同時,充分發揮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外資區域布局、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穩妥擴大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拓展利用外資的新領域。

在新的外商投資政策指導下,外商投資的重點,從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外商投資於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後,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服務業已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

外商投資的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佔全部外商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7%、31.6%和41.4%;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是74.1%、67.5%和57.3%,呈現出相反的變動趨勢。

四、「走出去」戰略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推動企業以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經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競爭力逐步增強。

對外經濟合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和北非。1981年以後,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開始逐步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擴大,綜合競爭力增強,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自1995年起,開展了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

入世以來,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從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到200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1000多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2002—2007年,對外經濟合作簽訂合同累計48.6萬份,合同金額25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633億美元,分別是1976—2001年對應項目總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新簽合同金額8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4.2%;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3萬人。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力、冶金、石化、軌道交通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項目已佔到總營業額的一半;大項目數量增長迅速。2007年有49家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強,14家躋身百強。

(二)對外投資規模增勢強勁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於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經國家批准,只有少數國有企業主要是貿易公司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雖依然較小,但已取得積極進展。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入較快發展期。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有27億美元,到2007年已經上升到265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07年,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為62.6%,拉丁美洲佔18.5%,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計佔13%。

對外投資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2007年,以收購、兼並方式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佔全部投資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不僅採掘業、製造業和商務服務業繼續加大對外投資,金融業也開始了境外投資試點。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海外總資產達2268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在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到2008年4月底,我國已批准10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31家境內企業獲准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境外期貨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17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存量167億美元,非金融類企業存量1012億美元。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一是把建設自由貿易區提到戰略高度。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台。我國從2000年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截至2007年10月,我國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對其出口佔到我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東盟簽署並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

二是雙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180多個多雙邊聯委會機制,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已舉行了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加強了與主要經貿夥伴的協調與溝通。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涉及多項經貿活動。豐富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創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實了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

展望未來,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路線,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努力創造並保持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F. 搜集有關長江的資料,抓住一兩個方面說說你對長江的了解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001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在專家劉少創主持下,利用衛星遙感影像測量計算,測量結果精確到了小數點後兩位。測出長江長度6211.31公里(大約長6200KM)。其課題小組利用近40幅覆蓋長江幹流的衛星影像,衛星影像是由美國地球資源衛星拍攝,解析度達到30米。計算方式以沿河道的中心線,對長江正向量測了三遍,又反向量測了三遍,經計算機多次運算和幾何糾正後得出結果。這次研究,以當曲作為長江源頭測算的,具體為當曲源頭(多朝能)位置:東經94°30′44〃,北緯32°36′14〃,海拔5170米算起。當曲(由源頭至囊極巴隴)353.3公里、沱沱河343.8公里、通天河787.7公里、金沙江2322.2公里、宜賓以下2740.6公里。我們一般稱其6300公里或6370千米。年平均入海水量9600餘億立方米。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它源遠流長,孕育了華夏文明,孕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東晉王羲之和孫綽是較早用此「長江」之名的。王羲之寫信給殷浩說:「今軍破於外,資竭於內,保淮之志非復所及,莫過還保長江!」(《晉書·王羲之傳》);孫綽上疏曰:「天祚未革,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於天人而已,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晉書·孫綽傳》)
長江流域圖(帶政區)長江流域從西到東約3,219公里,由北至南966公里余。長江流經:青藏高原-青海-西藏-四川-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東海。發源於中國西部,完全或部分流經包括西藏自治區在內的13省區。長江流域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最密集之地在華中和華東毗連長江兩岸及其支流的平原,流域西部高原地區人口最為稀少。3/4以上的流程穿越山區。有雅礱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重要支流。其中漢江最長,幹流以北的是雅礱江、岷江、嘉陵江和漢江。幹流以南的是烏江、湘江、沅江贛江和黃浦江。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該流域是中國巨大的糧倉,產糧幾乎佔全國的一半,其中水稻達總量的70%。此外,還種植其它許多作物,有棉花、小麥、大麥、玉蜀黍、豆等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成都等人口百萬以上的大城市都在長江流域。
長江幹流所經省級行政區總共有11個,從西至東依次為青海省、四川省、西藏自治區、雲南省、重慶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蘇省和上海市。最後由上海市的崇明縣流入東海。其支流流域還包括甘肅、貴州、陝西、廣西、河南、浙江、廣東等省的部分地區。
長江的正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通天河與長江北源楚瑪爾河匯流後,向東南流到玉樹縣巴塘河口。從此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的長江幹流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在以前的荊州河段稱作荊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烏江、湘江、沅江、漢江、贛江、青弋江、黃浦江等支流以及滇池、草海、洪湖、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太湖等重要湖泊。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四川省宜賓市和湖北省宜昌市之間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湖最大,洞庭湖次之);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水流堆積而成的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賓。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三峽大壩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和上海。

G. 中國從1979年對外開放以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哪些要具體的例子。

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形成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區域梯次開放的格局,實現了從貿易到投資、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領域不斷拓展的開放格局,呈現了從數量小到數量大、從質量低到質量高的開放新趨勢。中國正在以開放的新英姿在世界經濟舞台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國開始了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開放格局經過先試驗後推廣,採取了分步驟、多層次、逐步推進的戰略,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和深化的過程。

(一)對外開放從局部地區向全國推進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航船正式揚帆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對外開放的范圍由特區逐步擴大到了沿海、沿江、沿邊地區,初步形成從沿海向內地推進的格局。1992年相繼開放沿江城市和三峽庫區、邊境和沿海地區省會城市、沿邊城市,開放太原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隨後幾年,又陸續開放了一大批符合條件的內陸縣市。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原區域性推進的對外開放轉變為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至此,一個從沿海到內地、由南向北、自東向西、全方位對外開放的區域格局基本形成。

(二)對外開放從商品貿易向投資和服務貿易領域推進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對外開放以「出口創匯」為切入點,千方百計擴大出口成為政策的基本指向。針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不僅要繼續擴大商品貿易,而且可以讓外商來華直接投資辦企業、搞加工貿易。這樣就使原來的對外經貿交流從貿易領域擴展到投資和生產領域。外商直接投資、借用外債、到國際市場融資等多種方式被廣泛採用。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服務領域開放步伐不斷加快,服務貿易迅速發展。

二、對外貿易連上新台階

對外貿易是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方式和渠道,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與出發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貨物貿易規模增長超過100倍

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1737億美元,增長了104倍。其中,出口總額從98億美元增加到12178億美元,增長了124倍;進口總額從109億美元增加到9560億美元,增長了87倍。1979-2007年進出口貿易年均增長17.4%,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8.1%,進口年均增長16.7%。

特別是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抓住國際產業加快轉移的歷史性機遇,對外貿易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贏得了歷史上最快最好的發展時期。2002-2007年,我國進出口貿易以年均28.5%的速度增長,其中出口年均增長28.9%,進口年均增長27.3%。2001年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為5097億美元,2004年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2007年又一舉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

自1950年起的58年歷程中,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突破200億美元用了29年,從200億美元到5000億美元用了23年,從5000億美元到1萬億美元用了3年,從1萬億美元到2萬億美元也僅用了短短的3年時間。2002-2007年入世6年間,進出口貿易總額合計已超過1979-2001年即從改革開放到入世之前23年的總和。

30年來,進出口貿易從逆差轉變為順差,使我國從一個外匯捉襟見肘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從改革開放到1993年,除少數年份進出口貿易有小規模順差外,多數年份均為逆差。進入1994年以來,進出口貿易均保持順差,且規模不斷擴大。1995年貿易順差突破100億美元,達到167億美元。2005年又突破1000億美元,達到1020億美元。2007年再突破2000億美元,達到2618億美元。2007年我國外匯儲備從1978年僅有的1.67億美元迅速擴大到1.5萬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我國在世界貿易中的位次,改革開放初期位居第32位,2004-2007年穩居第3位。佔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到1%提高到2007年的近8%,成為名副其實的貿易大國。其中,2007年出口額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提高到8.8%,世界排名躍居到第2位;進口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也提高到6.7%,位居世界第3位。

(二)貨物貿易結構不斷優化

從出口商品結構看,30年來,從以初級產品為主到以工業製成品為主,以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到以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我國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1978年初級產品出口佔53.5%,工業製成品出口佔46.5%。1985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已近平分秋色,分別為50.5%和49.5%;到1986年,工業製成品出口比重大大超過初級產品,達到63.6%,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到36.4%。2007年,初級產品和工業製成品所佔比重進一步轉變為5.1%和94.9%,工業製成品占據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絕對主導地位。

令人欣喜的是,在工業製成品出口中,機電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持續提高,1994年為26.4%,2000年提高到42.3%,2003年進一步提高到51.9%,2007年則達到57.6%。高新技術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2000年為14.9%,2003年提高到25.2%,2007年進一步提高到28.6%。機電、高新技術產品在我國出口貿易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明顯。

從進口商品結構看,為滿足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需要,進口商品結構中,資源、基礎原材料等初級產品所佔比重明顯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

1985年初級產品在進口商品中所佔比重僅為12.5%,2007年這一比重提高到25.4%。其中,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和非食用原料占進口總額的比重分別由1985年的0.4%、7.6%提高到2007年的11.0%、12.4%。近幾年,大豆、鐵礦砂、石油等基礎原材料的進口量呈持續大幅增長之勢。

與此同時,國內對國外先進技術和成套設備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工業製成品進口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2007年,我國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口額分別為4990億美元和2870億美元,分別是1994年的8.7倍和2000年的5.5倍;機電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1994年的49.4%提高到52.2%,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口額比重從2000年的23.3%提高到30.0%。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快速增長,不僅彌補了國內經濟建設資源和技術的不足,而且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條件。

從貿易市場結構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貿易夥伴已達220多個,貿易市場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特別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與美國、歐盟、日本三大經濟體的貿易合作蓬勃發展,對東盟、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的開拓取得較大進展,與其他貿易夥伴往來發展較快。

1998-2003年,日本為我國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歐盟位居第2位和第3位;2004-2005年,歐盟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和日本位列第2位和第3位。2007年,中歐、中美和中日雙邊貿易額分別為3561億美元、3021億美元和2360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增長5.2倍、4.5倍和3.8倍。

2007年,東盟為我國第四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達2025億美元,比1998年增長7.6倍。俄羅斯、印度分別為我國第八、第十大貿易夥伴。

(三)服務貿易取得長足發展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由1982年的43億美元增加到2509億美元,25年增長了57倍,年均增長17.6%。其中,出口額從24.8億美元增加到1217億美元,年均增長16.9%;進口額從18.7億美元增加到1293億美元,年均增長18.5%。

尤其是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嚴格履行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的承諾,極大地促進了服務貿易的發展。入世6年,服務貿易出口額年均增長24.4%,高於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於同期世界主要國家服務貿易出口增長速度。同時,服務貿易的結構也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通訊、保險、金融、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咨詢、廣告等全面發展的格局。改革開放之初,以旅遊、運輸、建築等傳統服務貿易出口比重達80%以上,2007年這一比重已下降到60.8%。

2007年,服務貿易總額占我國全部對外貿易總額的比重從1982年的9.4%上升到10.3%,佔世界服務貿易的比重從0.6%升至4%;世界排名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位居第5位,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的重要國家,其中出口額和進口額分別位居第7位和第5位。

三、利用外資發展迅速,連續多年位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積極有效利用外資是我國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的核心內容之一。外資的進入,彌補了長期困擾我國的資金和技術雙缺口,推動了經濟增長,增加了稅收和就業機會,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全面融入國際社會的步伐。

(一)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外商直接投資漸成主流。

1992年以前,我國利用外資主要是對外借款特別是政府貸款,外商直接投資一直偏小。1979年至1991年,每年都是對外借款大於外商直接投資,13年間累計對外借款高達526億美元,而外商直接投資僅為251億美元。1992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首次超過對外借款,此後,外商直接投資逐年大幅度增長,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最主要的方式。

從外商直接投資情況看,1983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僅9.16億美元,2007年已達到748億美元,24年增長了81倍;截止到2007年底,全國外商直接投資累計超過7700億美元,年均增長速度為20.1%,遠高於同期我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其中,1983年至1991年吸收外資較少,平均每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約26億美元;1992年以後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1992年吸收外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1993年登上200億美元台階,1994年邁過300億美元,三年跨過三道坎,此後,我國成為全球投資熱點的地位逐步確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規模穩步擴大。1992年至2007年平均每年吸收外資超過450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9.4%,比同期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額年均增速高出7.5個百分點。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預測,2007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流量達到創紀錄的1.5萬億美元,其中發達國家吸收外國直接投資達1萬億美元,發展中國家近4400億美元。2007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748億美元,加上金融領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合計約835億美元,佔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的5.4%,占發展中國家的19%。我國從1993年起已經連續15年成為吸收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

2007年末在我國實有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超過28萬家,實有投資總額達2.11萬億美元。2007年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額12549億美元,占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的57.7%,繳納的稅收超過9900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20%,提供的就業崗位超過5000萬個。

(二)利用外資方式不斷拓展

改革開放初至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前後,我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的方式相對單一,一直以綠地投資為主,並購投資和到國際資本市場融資等方式很少。入世以來,我國認真履行加入WTO承諾,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開放資本市場,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資本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正在有序推進。

首先,允許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中國政府支持符合條件的境內企業到境外上市,擴大融資渠道,參與國際競爭。截至2008年4月底,共有150家境內公司到境外上市,籌資總額1105億美元,其中有55家企業同時發行A股。

其次,主動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制度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制度。目前,QFII投資額度已提高至300億美元,54家境外機構獲得QFII資格,獲准投資額度約105億美元,另有5家外資銀行獲准開展QFII託管業務。QDII方面,有21家基金管理公司和9家證券公司取得QDII資格,9隻QDII基金產品和1隻QDII集合資產管理計劃獲得批准,獲批投資額度已達375億美元。

第三,在WTO框架內開放證券業。截至2008年4月底,中國證監會已批准設立7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和31家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其中15家合資基金公司的外資股權已達49%。

第四,改進和完善外資並購政策。2006年頒布了《關於外國投資者並購境內企業的規定》,我國外資並購政策和環境全面改善。

截止到2007年底,外國投資者共並購2.18萬戶中國境內企業的股份,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總戶數的7.6%,其中外國投資者購買1.94萬戶外商投資企業的中方股份,購買2373戶內資企業的股份;並購的企業實有注冊資本1343億美元,占外商投資企業實有注冊資本的11.6%。

(三)利用外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利用外資總體上呈現出數量擴張型特徵,為了出口創匯和引進外資,各級政府對出口導向型外商投資企業提供了用地、稅收和融資等多方面的優惠,並由此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為主的外商投資格局。入世後,我國相繼修訂完善了相關政策,頒布了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取消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超國民待遇;進一步擴大了服務業開放;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外資項目進入。同時,充分發揮外資在自主創新中的積極作用,優化外資區域布局、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積極穩妥擴大金融、保險、電信等服務業對外開放,拓展利用外資的新領域。

在新的外商投資政策指導下,外商投資的重點,從一般製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外商投資於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後,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房地產等服務業已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

外商投資的產業構成顯著改善,第三產業投資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2007年,第三產業外商投資金額佔全部外商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4.7%、31.6%和41.4%;第二產業比重分別是74.1%、67.5%和57.3%,呈現出相反的變動趨勢。

四、「走出去」戰略實施取得初步成效

「走出去」戰略的主要內容是,推動企業以對外投資、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等多種方式走出國門,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對外經濟合作范圍不斷擴大,競爭力逐步增強。

對外經濟合作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經過不斷努力,迅速發展成我國對外經貿的重要組成部分。

1976年,我國的對外承包勞務隊伍第一次走向國際舞台,到1980年共有29家企業從事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業務,主要市場集中在西亞和北非。1981年以後,我國的對外經濟合作隊伍開始逐步壯大,企業的經營水平不斷提高,在外承攬的業務規模擴大,綜合競爭力增強,市場多元化戰略初見成效。自1995年起,開展了對外設計咨詢業務,對外經濟合作的領域進一步拓寬。

入世以來,對外經濟合作駛入良性發展的快車道。從改革開放之初僅有幾家企業,到2007年已發展成為一支由1000多家企業組成的門類比較齊全、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隊伍,業務范圍向技術性較強的領域不斷擴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提高。2002—2007年,對外經濟合作簽訂合同累計48.6萬份,合同金額25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633億美元,分別是1976—2001年對應項目總和的1.9倍、2倍和1.8倍。

2007年是我國對外經濟合作取得重大進展的一年。新簽合同金額85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79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1%和34.2%;派出各類勞務人員75.3萬人。其中,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4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5.3%。業務遍及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金技術密集的電力、冶金、石化、軌道交通和電子通訊等領域的項目已佔到總營業額的一半;大項目數量增長迅速。2007年有49家企業入選美國《工程新聞雜志》(ENR)全球最大承包商225強,14家躋身百強。

(二)對外投資規模增勢強勁

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起步於1979年改革開放初期。當時經國家批准,只有少數國有企業主要是貿易公司走出國門,開辦代表處或設立企業。

經過30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對外投資的規模雖依然較小,但已取得積極進展。入世以來,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步入較快發展期。200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僅有27億美元,到2007年已經上升到265億美元,2002—2007年6年間年均增速25.1%。截止到2007年底,7000多家境內投資主體設立的境外直接投資企業已超過1萬家。

對外投資的領域不斷拓寬,對外投資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投資呈現出市場多元化發展態勢,投資國別已覆蓋17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2007年,亞洲地區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的比重為62.6%,拉丁美洲佔18.5%,歐洲、北美和大洋洲合計佔13%。

對外投資由單一的綠地投資向跨國並購、參股、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擴展。跨國並購已成為對外投資的重要方式,主要流向資源、電訊和石油化工等行業。2007年,以收購、兼並方式實現的對外直接投資佔全部投資流量的23.8%。一批境外研發中心、工業產業集聚區逐步建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不僅採掘業、製造業和商務服務業繼續加大對外投資,金融業也開始了境外投資試點。截至2006年底,中國工商銀行等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海外總資產達2268億美元。國有商業銀行在美國、日本、英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巴西等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47家分行、31家附屬機構和12家代表處。到2008年4月底,我國已批准10家證券公司、6家期貨公司在香港設立分支機構,31家境內企業獲准從事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境外期貨交易。

截止2007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179億美元,其中,金融類企業存量167億美元,非金融類企業存量1012億美元。

五、多雙邊經貿合作成就矚目

一是把建設自由貿易區提到戰略高度。自由貿易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台。我國從2000年開始建設自由貿易區,截至2007年10月,我國跟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由貿易區,對其出口佔到我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與東盟簽署並實施了自貿區貨物和服務貿易協議,促進了「10+1」、「10+3」機制的深化。

二是雙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我國已與123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保護協定,與129個國家和地區、13個國際組織建立了180多個多雙邊聯委會機制,對加強多雙邊經貿合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戰略經濟對話機制。2006年9月20日,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機制正式啟動,迄今為止已舉行了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雙方達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識,簽署了多項協議。與此同時,中國還相繼與日本、歐盟、東盟等建立了相應的經濟對話機制,加強了與主要經貿夥伴的協調與溝通。與俄羅斯互辦「國家年」,涉及多項經貿活動。豐富了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合作內容。創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落實了8項對非經貿合作舉措。建立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論壇」兩個機制。

展望未來,推進對外開放的任務仍十分繁重。我們要按照十七大確定的對外開放的方針路線,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地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性經濟體系,努力創造並保持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

H. 近幾年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的事例有哪些

1、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於2016年8月16日1時40分,在酒泉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中國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介紹,如果說地面量子通信構建了一張連接每個城市、每個信息傳輸點的「網」,那麼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像一桿將這張網射向太空的「標槍」。

當這張縱橫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網」織就,海量信息將在其中來去如影,並且「無條件」安全。

2017年1月18日,中國發射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圓滿完成了4個月的在軌測試任務,正式交付用戶單位使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等單位相關領導在交付使用證書上簽字。

2、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

「慧眼」衛星是2017年6月15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前沿領域的自主創新重大空間科學項目。

衛星在軌運行期間,圓滿完成衛星平台、有效載荷、地面應用系統等測試任務。首席科學家張雙南表示,測試結果表明,衛星各項功能、性能符合工程研製總要求,具備投入使用條件。

「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2017年10月,雙中子星並合產生引力波聯合觀測成果全球發布。這是人類首次同時探測到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中國「慧眼」參與觀測並發揮重要作用,確定了伽馬射線的流量上限。

5、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拱橋

滬通大橋跨長江而通南北,連接張家港和南通,上層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下層為四線高速鐵路,是我國沿海鐵路大通道中滬通鐵路段的跨江控制性工程,規劃中的通蘇嘉城際也從這里過江。

大橋全長11072米,南側跨越長江主航道,為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斜拉橋。

天生港航道橋位於滬通大橋北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公鐵兩用鋼拱橋。橋體採用主跨336米的剛性梁柔性拱橋結構,主梁和主拱的重量總計3.24萬噸。

2017年1月,天生港航道橋已經實現了主梁合龍。2017年10月22日合龍的,則是它的主拱部分。

閱讀全文

與萬盛股份375億收購計劃失敗告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