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上海岩土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003年由事業單位改制。請問改制後是國企還是私企
是國企,但是國企有意義么?行政主管單位不會給撥錢,也不會給項目。企業內部也是承包模式。市場才是王道,響應市場的企業就好。很多國企慢慢股權改造,都成了股份公司,國有控股,這是個趨勢。
Ⅱ 地勘單位的改革和改組
在理清地勘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的基礎上,首先抓的應當是對現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改組,因為它不僅關繫到地勘體制改革的深化,也關繫到幾十萬地勘隊伍的生存和發展。從改革的內容看,現有的地勘單位的改革已經超出了地勘體制的改革。地勘單位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地勘單位,是事業管理體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勘單位,除從事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外,其餘地質工作都是企業行為。因此,大多數地勘單位要轉化為企業,實際上是企業的改革。
二是結構上的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出來的龐大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已經不需那麼多了。即大多數地勘單位(估計80%以上)要轉到非地勘產業,這是重大的結構調整。
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第二個問題只有通過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才能解決,因為生產經營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一種企業行為,只有通過企業機制,才能給予有效的推動。所以大多數地勘單位的改革(保留的公益性地調隊伍除外),從根本上說是實行事轉企,即按國企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推進改革。
一、要從國家調整國有經濟布局中把握自己的位置
從地勘單位當前所從事的經營范圍看,均不屬於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而屬於「其他行業和領域」,即都在競爭領域之中,要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加強重點,提高素質,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為此,應當以地勘局為單元,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加強自己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如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工程勘察、基礎施工等。培育骨幹企業,發展規模經濟;有的則形成企業群,在市場競爭中,有分有合,突出科技開發,佔領行業至高點。
二、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
要對主要產業和支柱產業中的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產權多元化。首先是創造條件,吸收職工入股,把企業利益同廣大職工財產利益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革企業經營機制;其次新投入的增量資本,不再辦獨資企業,而是作為股權投入,可以在地勘單位之間相互參股,也可以同其他企業、其他所有制搞合資。通過公司制改革,重點構建好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所有者對企業擁有最終控制權。董事會要維護出資人權益,對股東會負責,對公司的發展目標和重大經營活動作出決策、聘任經營者。監事會對企業財務和董事、經營者行為發揮監督作用。經營者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負全部責任。
三、要從實際出發,放開搞活小型企業網點
對大多數地勘局來說,放小應堅持以地勘單位(地質大隊一級)為主體,統籌考慮,加強領導,大膽推進;應堅持與產業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相結合,有利於以局為單元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形成;應堅持與實施再就業工程相結合,採取各種措施、有利於人員分流;應堅持國有資產不流失,確保所有者權益。放小要採取多種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合夥經營、產權出售、引資嫁接、企業兼並、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委託經營等。通過放小,國有資本要退出或者轉為債權,實現產權制度的改革。
四、要努力減輕新辦企業社會負擔
在實施公司制改革和放活小型企業網點的同時,對原地質大隊的基地進行改造,使其逐步形成物業管理中心,它的主要職責是:①負責基地房地產及公共的設施的維護管理;②負責原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職能,如子弟學校、職工醫院、托兒所、食堂等管理;③負責離退休人員及下崗人員的管理;④接受委託管理小型企業網點等。在經濟上對物業管理中心實行獨立核算,自收自支,經費包干,最終過渡到企業,交到地方,並入當地社會管理。物業管理的所有服務都是有償的,收費標准要公平合理,經過批准。
五、要探索國家對地勘局、地勘局對所屬企業股權管理的有效形式
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在地勘局(也可以改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這一級,爭取省政府授權經營,對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地勘局對所控股、參股的企業,則代表出資人,行使所有者的權益,確保出資人到位。此外,地勘局在地勘單位由事業向企業轉化的過渡期,還負有管理地勘費分配、管理除股權之外的國有資產、管理離退人員和下崗職工的職責。
除上述大多數地勘單位之外,對「中央和省一級保留一部分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的地勘單位,也要進行改革。其體制設計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地質調查管理機關,包括國家地調局及派出機構。它是純事業單位,負責國家確定的地質調查任務的下達式發包、監督執行及成果階收。
(2)國家地調局直屬的專業地質調查(或科研)機構。它是生產性事業單位,實行預算管理。按照下達的任務編制經費預算。按照確定的任務和預算開展工作,並進行考評。這些單位在確保完成任務的前提下,也可以開展對外有償服務,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產要素,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增加單位的效益。
(3)與國家地調局有項目聯系的地質調查機構。它們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聯系的方式也是多種形式,有的發包招標,有的委託承包,有的長期合作。對項目聯系單位,地調局可以提出資質要求,公平競爭。公益性地質調查,實行項目聯系,有利於充分利用生產要素,提高專業化水平,符合我國地質勘查生產能力供大於求的實際。
地調局對直屬事業單位和項目聯系單位,在管理上必須有所不同。前者,在經費上應當管的嚴一些,防止挪用和流失;後者,在質量上應當嚴格把住關,在價款使用上不能幹預,只要按合同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即應當承付價款。
Ⅲ 江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一)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省地質勘查單位數量8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職工總人數27793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4264人,其中技術人員8436人,高級技術人員1335人,中級技術人員2951人。地學專業人員526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77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16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67人。本期平均人數27865人,勞動者報酬39468.00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557人,費用24614.04萬元。
(二)地勘單位資質情況
全省80個地勘單位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57個,佔地勘單位的71.3%。其中:取得甲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37個,最高取得乙級資質一項以上的單位9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1個。全省各級各類資質207個,按分級計算:甲級67個,乙級65個,丙級75個;按分類計算:區域地質調查12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38個;固體礦產勘查50個;液體礦產勘查18個;氣體礦產勘查1個;地球物理勘查18個;地球化學勘查41個;遙感地質勘查5個;勘查工程施工34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甲級19個;選冶加工試驗2個。
(三)與2005年度對比情況
全省地勘行業在職職工總人數2005年27681人,2006年27793人,增加112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2005年13966人,2006年14264人,增加298人。其中技術人員2005年7811人,2006年8436人,增加625人;高級技術人員2005年1174人,2006年1335人,增加161人;中級技術人員2005年2718,2006年2951人,增加233人。地學專業人員2005年4849人,2006年5267人,增加418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2005年4820人,2006年4773人,減少47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2005年1066人,2006年1160人,增加94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2005年8792人,2006年8867人,增加75人。勞動者報酬2005年34341.43萬元,2006年39468.00萬元,增加5126.57萬元。離退休人員2005年18001人,2006年18557人,增加556人,費用2005年23774.05萬元,2006年24614.04萬元,增加839.99萬元。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國有地勘單位(屬地化地勘單位)基本情況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江西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70個(含各局機關),年末在職職工總人數27099人,比2005年減少247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3635人,比2005年減少49人。其中技術人員7907人,比2005年增加276人;高級技術人員1191人,比2005年增加58人,中級技術人員2684人,比2005年增加52人。地學專業人員4833人,比2005年增加109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4574人,比2005年減少108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1072人,比2005年增加32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8828人,比2005年增加48人。勞動者報酬38822.20萬元,比2005年增加5037.57萬元。年末離退休人員18443人,比2005年增加549人;費用24470.19萬元,比2005年增加819.12萬元。
70個國有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3個。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最高為甲級的單位36個,最高為乙級的單位06個,最高為丙級的單位1個;國有地勘單位各類各級資質167個,其中甲級64個,乙級54個,丙級49個。
(二)各地礦(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06年總資產190867.46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41776.42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9638.33萬元),總負債106427.59萬元,總收入112895.2萬元,總支出108047.94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7152.39萬元,增幅16.5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長2097.38,增幅5.29%;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長1442.05,增幅17.59%);總負債增長14837.42萬元16.20%;總收入增長11312.31萬元,增幅11.14%;總支出增長9447.26萬元,增幅9.58%。
江西省核工業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84615.98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2724.84萬元,專用儀器設備9193.67萬元),總負債44906.37萬元,總收入30594.65萬元,總支出27976.73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905.53萬元,增幅11.76%;總收入增長1223.28萬元,增幅3.11%;總支出增長1303.94萬元,增幅4.89%,總負債增長4740.67,增幅11.8%。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2006年總資產67857.5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45343.83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7682.77萬元),總負債48879.06萬元,總收入66550.94萬元,總支出63854.05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614.68萬元,增幅14.54%;總收入增長13447.70萬元,增幅25.32%;總支出增長12040.42萬元,增幅23.24%,總負債6921.59萬元,增幅16.5%。
江西省煤田地質局:2006年總資產34323.69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8882.9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5844.49萬元),總負債15307.36萬元,總收入15827.83萬元,總支出15667.70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8890.09萬元,增幅34.95%;總收入增長1941.87萬元,增幅13.98%;總支出增長1631.92萬元,增幅11.63%,總負債增長4785萬元,增幅45.47%。
其他地勘單位:2006年總資產3928.61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595.61萬元,專用儀器設備資產1500.68萬元),總負債544.54萬元,總收入2570.12萬元,總支出2566.49萬元。與2005年度相比,總資產增長2577.25萬元,增幅190.72%;總收入增長616.2萬元,增幅31.54%;總支出增長806.34萬元,增幅45.8%,總負債增長141.95萬元,增幅35.26%。
(三)公益性地質工作及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公益性地質工作:江西省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主要為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歸屬地勘局)。2006年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為:基礎地質調查類項目5項(包括1:5萬圖組2個,1:25萬圖組3個),新開1項,其餘4項續作,本年度經費170萬元;礦調類項目7項(其中新開3項),本年度經費1146萬元;資源評價類4項,本年度經費為287萬元;信息類2項,經費30萬元;農業地質1項,本年度未下達經費;城市地質1項,本年經費50萬元;其他還有物探類、地災類、地下水動態監測項目等。
戰略性礦產勘查:我省戰略性礦產勘查項目主要來源於國家、省財政出資的各類勘查項目。2006年度我省中央資補費勘查項目6個,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55萬立方米、坑探120米、鑽探1.28萬米,經費1050萬元;江西省資源費項目9個,主要實物工作量:坑探350米、鑽探6480米,經費730萬元。危機礦山接替資源勘查項目7項,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39000米;坑探7860米,經費8280萬元。
(四)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情況
2006年屬地化地勘單位自有資金(地勘費投入)項目62項,經費5092.4萬元;合資及社會地質市場項目76項,經費8417.1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槽探1.83萬立方米,鑽探11.91萬米,坑探10309米。
(五)礦業開發情況
江西省地勘局所屬9個單位均有礦業合作開發項目,主要在省內,處於前期勘查合作項目15個,開發或近期進入開發階段的項目13個;境外合作項目主要處於商洽階段。江西省有色地勘局礦業開發尚處在礦山建設前期的准備工作。
(六)工程勘察施工基本情況
不完全統計(省核工業局、煤田地質局未報數據),從事工程勘查施工的單位22個,產值11821.59萬元。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地勘行業其他產業涉及商貿、服務、房地產、工業生產、建設工程施工等。江西省地勘局在全省各主要城市建有13個星級賓館、2個專業大市場、2個大型超市及生物制葯、鋼結構廠等企業;江西省有色地勘局除商貿服務外,建有江西晶安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西金泰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2家工業企業。上達產業2006年實現總收入86372.01萬元。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一)堅持「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發展思路,不斷完善產業和隊伍結構
屬地化後,各局堅持走立足地質勘查主業,緊抓「為國家和江西在中部地區崛起提供地質工作及礦產資源保障」的任務,實現富民強局,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延伸產業鏈,逐漸發展成地質找礦、工程建設、多種經營、礦業開發四大產業格局,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隊伍結構調整及內部整合。例如:省地勘局對同一區域的地勘單位進行戰略重組,對市場專業相近的單位進行專業合成。實踐證明,結構調整對地勘隊伍經濟發展和體制機制的轉換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提高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
(二)堅持企業化經營,積極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各地勘局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加大改制力度,把「事企分離、主輔分離」與產權制度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大對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一是在地質勘查、礦業開發、設備租賃等方面的股份制改造成效顯著。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礦業經濟,不少地勘單位先後成立了股份制的礦業公司,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二是推進企業化管理,特別是在其他產業經營方面,採取「經濟責任制」、「承包經營」、「企業改制」等運行辦法,有的還引進「鄉鎮企業」管理模式。例如:省有色地勘局對局屬企業及隊屬企業進行改制,組建有限責任公司,原公司的經營性資產經評估後以國有股的形式投入新公司,局代表國有股行使出資者權利,對參控股企業進行管理。非經營性資產由各隊基地管理處管理。新公司吸收員工參股,嚴格按公司法組建。經改制的企業,規模和經濟效益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三)激活機制,促進分配製度改革
按照地勘費分配保穩定,效益分配賃貢獻的原則,加大了分配製度的改革力度,不斷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製度。如省地勘局出台了《關於地勘單位(機關)實行崗位效益工資的指導意見》,允許局、隊機關試行崗位津貼制,基層進一步完善了效益工資制,把以待遇留住人才,貢獻與收入掛鉤真正落到實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經過幾年改革發展的探索,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樹立大地質觀念,努力拓展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完善以地質勘查業為主導,以礦產開發、工程建設、多種經營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進一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打造核心競爭力,促進地礦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體設想有:
一是進一步做強地質勘查業,做大礦產開發業,做贏工程建設業,做優多種經營業。例如:省地勘局計劃「十一五」末,地質勘查業、礦產開發業、工程建設業、多種經營業收入的比重將調整到25:25:35:15;有色地勘局計劃「十一五」初步實現「地勘礦業有優勢、建設施工有特色、工業產品有品牌、商貿服務有活力」的目標,四大產業基本形式核心競爭力,各企業有較強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實力。
二是用好用足國家事業單位改革政策,進一步深化內部改革,全面推行二級經濟實體的股份制改造和各種有效形式的改革;進一步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取得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突破;對成長性較好的企業進行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造,創造條件爭取上市。
三是以人為本,全面提升各產業科技含量,強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品德優良、基礎厚實、知識廣博、專業精深的事業發展人才隊伍。
四是以江西省政府與國土資源部簽訂的《國土資源部江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合作備忘錄》為契機,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方針,大力開拓地質勘查開發市場,加強與國內外大型礦業企業的合作,加強境外礦產勘查工作,建立礦產資源戰略勘查開發基地。
五是著力建設和諧平安地礦,營造依法辦事、以德育人、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文化生活豐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發展的良好環境。提高職工素質,不斷改善職工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加強基地建設。為社會保障同地方接軌創造條件、夯實基礎,力爭將地勘單位的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
五、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
(一)存在的問題
(1)地勘單位資本不足,債務繁重,可經營性資產少,設備陳舊老化;地質投入跟不上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找礦裝備相對落後,科技含量低。
(2)隊伍結構不合理,地質勘查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緊缺的現狀沒有大的改變;其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經濟運行質量低,缺乏靈活的機制,獨立生存能力差。
(3)地勘單位社會負擔重,下崗職工多,再就業困難,離退休人員多,老齡化嚴重,養老、失業、醫療等保險制度改革滯後。
(4)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問題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而難以執行,部分地勘單位老基地搬遷問題仍未解決,貨幣化分房政策資金額度大,屬地化時地勘費基數中沒有此項費用,地勘單位自身無法解決等等。
這些問題給地勘隊伍求生存、闖市場帶來內在困難,制約了地勘單位的改革與發展。
(二)對策與建議
(1)全面落實《決定》精神,加大找礦投入。改進現有國有地勘單位的地質裝備、鼓勵創新和運用新的找礦理論與方法、培養地質人才,充分調動地勘隊伍的找礦積極性,充分發揮地質找礦工作者的智慧,以實現有宏觀影響的找礦突破,為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2)切實抓好國辦發37號文件和76號文件中各項規定的貫徹落實。目前地勘單位在資金、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許多困難,處於「沒有地勘費活不了,單靠地勘費活不好」的狀況。建議國土資源部協助解決國辦發37號、76號等文件政策的落實到位,如:從地勘單位剝離學校、醫院等社會職能;盡快解決地勘單位職工的社保統籌問題;落實礦業權價款轉增國家資本金政策;增加地勘單位基本建設預算內投資補助;制訂地勘單位國拔土地使用、處置的具體操作細則;增加貨幣化分房補助費用等。
(3)考慮地勘單位的歷史與現狀,建議對國家出資勘查的礦產地或地勘單位曾進行過勘查工作,現已滅失的礦產地出讓礦業權價款的收入,給予參與實施的地勘單位一定的知識收益補償。
(江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Ⅳ 對我國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改革的建議
我國地質勘查管理體制是在高度集中計劃管理體制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雖然在歷史上曾經作出過重要貢獻,但是現在它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對此,盡管多年來進行了一些改革,但仍有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解決或解決不夠。深化地勘工作管理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一、我國原地勘管理體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要深化地勘體制改革,首先必須對我國原地勘工作管理體制的弊端有清醒的認識:
(1)多年來,我國地勘工作一直由國家計劃統一管理,公益性和商業性混在一起運行。其中由中央預算出錢,為礦山企業找礦、勘探,造成了礦產勘查和開發的脫節,使許多耗費巨資探明的礦產,難以開發利用,形成資金的積壓;同時也加重了中央財政負擔,並扭曲了礦產品成本。即我國固體礦產品生產,不攤銷中央預算出資的勘查費用,也使在微觀上地勘費的消耗得不到補償。
(2)對地質勘查實行事業管理體制,造成了探礦權屬與勘查單位脫離,不管地勘單位找礦成果好與差,都只能拿到事先規定的經費(相當於勞務費用),從而影響了他們抵禦風險和提高效益的積極性;同時也使礦業權形成虛設,名為國家(全民)所有,實為無人負責,為某些基層政府和當地村民爭相濫用提供了方便。
(3)按礦種組隊,按部門管理,形成嚴密的條條控制,割斷了地質勘查與地方經濟、區域經濟發展的緊密聯系,影響了地方政府對地質勘查的關心和支持,也使地勘單位本身深化改革和結構調整缺少良好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加劇了基層地勘單位對上級的依賴和上級對下級的干預,給機制的轉換增加了困難。
(4)按行政區劃配置地勘隊伍(基本上是每個專區一個隊),造成勘查資源(即地質勘查生產能力)與地質條件的脫節,使某些成礦條件不利地區的地勘單位,長期處於無效勞動或效益很差的境地,造成勘查資金的浪費。
二、對深化地勘體制改革的總體構想
地勘體制改革總體思路應當包括三大內容,即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工作的微觀基礎;培育和發展地質勘查市場;明確國家對地勘工作的宏觀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質勘查的微觀基礎,即地勘企業或地勘單位
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般要求,應當把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二者的區別是:①公益性地質工作由政府出資;商業性地質工作由企業出資(包括國企)。②公益性地質工作是經費運作,用完核銷;商業性地質工作是投資運作,用完進入礦產品(或工程)成本。③公益性地質成果向社會開放,無償使用;商業性地質成果出資者獨占,有償轉讓。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的都應當是企業,其中包括作為經營主體的國有企業,而他們追求的目的都是利潤。這就是最基本的機制。在這個基本前提下可能有三種企業類型:
(1)探采結合的礦業公司或礦山企業。它們找礦是為了自己開礦。這部分企業將由一部分地勘單位和大部分原有的礦山企業組成。
(2)專業的礦產勘查公司或小型探礦公司。找到礦以後轉讓礦業權或用礦業權入股,以此來追求效益。
(3)從事地質勘查勞務的專業公司。它們只按合同規定承擔各種勘查勞務,包括公益性地質工作發包的項目,取得收益,不承擔找礦風險。
這幾種類型的企業可能不是截然分開的,有的互相滲透。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的應當保留一支精乾的隊伍,以不斷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的研究程度和科技水平。它們的機構應當分三種情況:①管理機構。應當是事業性質的,負責把公益性地質工作任務確定下來,下達或發包出去,並監督其完成和驗收。②從事專業地質調查的直屬隊伍。它們是生產性事業單位,在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之外,也可以對外創收。③承包公益性地質調查勞務的地質隊伍。它們是綜合的或專業的具有獨立利益的企事業,公益性地質工作是它們市場的組成部分。
(二)培育和發展地質勘查市場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點對商業性地質勘查也不能例外。因此,必須積極主動地培育和發展地質勘查市場。借鑒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圍繞地質勘查,可能有這樣一些市場:
(1)礦業權市場。
(2)地質勘查勞務市場。它可能同工勘、基礎施工勞務市場融合,只是市場細分的不同。
(3)礦產勘查開發資本市場。通過這種市場,籌集礦產勘查和開發資金。
配合這些市場,還要發展中介的礦業權評估機構和礦業資本的籌資機構。
(三)國家對地質勘查的宏觀管理
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基礎作用的同時,必須加強國家對地質勘查的宏觀管理。主要內容有:
(1)出資進行公益性基礎性地質調查,摸清基本地質條件和礦產資源,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服務。
(2)對礦業權進行管理,對地質勘查實行區塊管理。
(3)管理地質資料,並利用這些資料進行研究,提高我國地質工作研究程度。
(4)對地質勘查供給和需求的總量進行調節,力求保持動態平衡。
(5)根據國家資源政策的需要,制定並實施對地質勘查的各項政策等。
上述三個方面的改革,是相輔相成的,應當相互適應,不應相互脫節。
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改組
在理清地勘體制改革總體思路的基礎上,首先抓的應當是對現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改組。因為它不僅關繫到地勘體制改革的深化,也關繫到幾十萬人的地勘隊伍的生存和發展。從改革的內容看,現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已經超出了地勘體制的改革。因為地勘單位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體制機制上的問題。即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地勘單位,是事業管理體制;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勘單位,除從事專業的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少數事業單位外,其餘地質工作都是企業行為。因此,大多數地勘單位要轉化為企業,實際上是企業的改革。
二是結構上的問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用行政方法配置出來的龐大的地質勘查生產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用市場機制來配置已經不需要那麼多了。即大多數地勘單位(估計90%以上)要轉到非地勘產業,這是重大的結構調整。
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第二個問題只有通過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才能解決。因為生產經營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一種企業行為,只有通過企業機制,才能給予有效的推動。所以大多數地勘單位的改革(保留的公益性地調隊伍除外),從根本上說是實行事轉企,即按國企改革的要求和部署推進改革。
1.要從國家調整國有經濟布局中把握自己的位置。從地勘單位當前所從事的經營范圍看,均不屬於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行業和領域,而屬於「其他行業和領域」,即都在競爭領域之中,要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集中力量,加強重點,提高素質,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為此,應當以地勘局為單元,搞好產業結構調整,重點加強自己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如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工程勘察、基礎施工等。培育骨幹企業,發展規模經濟;有的則形成企業群,在市場競爭中,有分有合,突出科技開發,佔領行業制高點。
2.要對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中的企業,實行規范的公司制改革,建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產權多元化。首先是創造條件,吸收職工入股,把企業利益同廣大職工財產利益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革企業經營機制;其次是新投入的增量資本,不再辦獨資企業,而是作為股權投入,可以在地勘單位之間相互參股,也可以同其他企業、其他所有制搞合資。通過公司制改革,重點構建好法人治理結構,明確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職責,形成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所有者對企業擁有最終控制權。董事會要維護出資人權益,對股東會負責,對公司的發展目標和重大經營活動作出決策、聘任經營者。監事會對企業財務和董事、經營者行為發揮監督作用。經營者對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負全部責任。
3.要從實際出發,放開搞活小型企業網點。對大多數地勘局來說,「放小」應堅持以地勘單位(地質大隊一級)為主體,統籌考慮,加強領導,大膽推進;應堅持與產業結構調整、資本結構調整相結合,有利於以局為單元的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形成;應堅持與實施再就業工程相結合,採取各種措施,有利於人員分流;應堅持國有資產不流失,確保所有者權益。「放小」要採取多種形式,如股份合作制、合夥經營、產權出售、引資嫁接、企業兼並、租賃經營、承包經營、委託經營等。通過「放小」,國有資本要退出或者轉為債權,實現產權制度的改革。
4.要努力減輕新辦企業社會負擔。在實施公司制改革和放活小型企業網點的同時,對原地質大隊的基地進行改造,使其逐步形成物業管理中心。它的主要職責是:①負責基地房地產及公共設施的維護管理;②負責原地勘單位承擔的社會職能,如子弟學校、職工醫院、托兒所、食堂等管理;③負責離退休人員及下崗人員的管理;④接受委託管理小型企業網點等。在經濟上對物業管理中心實行獨立核算,自收自支,經費包干,最終過渡到企業,交到地方,並入當地社區管理。物業管理的所有服務都是有償的,收費標准要公平合理,經營批准。
5.要探索國家對地勘局、地勘局對所屬企業股權管理的有效形式。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在地勘局(也可以改總公司及集團公司)這一級,爭取省政府授權經營,對國有資產承擔保值增值的責任。地勘局對所控股、參股的企業,則代表出資人,行使所有者的權益,確保出資人到位。此外,地勘局在地勘單位由事業向企業轉化的過渡期,還負有管理地勘費分配、管理除股權之外的國有資產、管理離退休人員和下崗職工的職責。
除上述大多數地勘單位之外,對「中央和省一級保留一部分承擔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任務」的地勘單位,也要進行改革。其體制設計大致可分為三類:
(1)地質調查管理機關,包括國家地調局及派出機構。它是純事業單位,負責國家確定的地質調查任務的下達式發包、監督執行及成果驗收。
(2)國家地調局直屬的專業地質調查(或科研)機構。它是生產性事業單位,實行預算管理。按照下達的任務編制經費預算。按照確定的任務和預算開展工作,並進行考評。這些單位在確保完成國家任務的前提下,也可以開展對外有償服務,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產要素,減輕國家財政負擔,增加單位的效益。
(3)與國家地調局有項目聯系的地質調查機構。它們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聯系的方式也是多種形式,有的發包招標,有的委託承包,有的長期合作。對項目聯系單位,地調局可以提出資質要求,公平競爭。公益性地質調查,實行項目聯系,有利於充分利用生產要素,提高專業化水平。這符合我國地質勘查生產能力供大於求的實際。
地調局對直屬事業單位和項目聯系單位,在管理上必須有所不同。前者,在經費上應當管得嚴一些,防止挪用和流失;後者,在質量上應當嚴格把關,在價款使用上不能幹預,只要按合同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即應當承付價款。
省(區、市)地勘局現階段均是省直屬事業單位,同時又要帶著地勘隊伍,實行企業化經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從省(區、市)爭取一定的事業職能,從而長期保留事業單位性質,應當不要放過。但不能因此放鬆對所屬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的推進。
四、培育和發展地質勘查市場
對於地質勘查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可能是地勘體制改革中最薄弱的環節,無論是對它的內容、對它的運行規則,還是對它的作用,都知道的甚少。現在,人們對公益性地質勘查市場好像有所認識,大家都去爭這塊。但是對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據有關人士介紹,在國外,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容量占市場總量的80%。所以必須大力開拓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這項工作如果抓好了,很可能促成地勘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從當前實際情況看,搞商業性地質勘查市場,應當把重點放在礦業權市場和礦業資本市場這兩個方面。
可以把礦業權市場稱之為礦地產市場。為了建立和健全礦產產市場,首先要制定市場規則。一般包括兩大類:一類是體制性的,主要是承認和維護財產所有權的法制制度,以保護市場運行主體的財產所有權及其收益不受侵犯。正是在這一點上,當前還不夠嚴肅,雖然《礦產資源法》對礦業權的規定已經實施兩年多了,但是礦業權遭到侵犯的事例還時有發生,而這個問題得不到法律的強有力的保護,礦業權市場的形成和交易是很難的。另一類是關於市場活動的法規和條例,包括進入市場的各主體的行為規范,以及處理各主體之間相互關系的准則,以明確市場上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在建立健全市場規則的基礎上抓好典型,以點帶面推進礦業權市場的發展。
關於礦業資本(資金)市場,我們還比較陌生。在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正是通過它來籌集礦產勘查和開發資金,是礦產勘查和開發最重要的運作方式,而在我國至今尚未啟動。所以對它應當給予特別的關注。建議國土資源部把它列為一個重要專題,組織地質經濟專家和金融專家開展研究,提出方案。今後,如果礦產勘查和開發缺少資金,不應當向中央財政要,而應當向這個市場要。
五、國家對地質勘查工作的宏觀管理
市場經濟要求政府要建立起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對市場運行實行導向和監控,彌補市場調節本身的弱點和缺陷。基於這個要求,地質勘查的宏觀管理應當重點抓好如下幾個方面:
1.努力保持地質勘查需求和供給的平衡,防止大的失調。當地質勘查供給能力大於需求時,要採取對策,一方面限制新的供給能力進入這個市場;另一方面要實行某些優惠政策,刺激地質勘查需求的增加。當地質勘查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時,則採取相反的對策。當前我國的情況正是地質勘查生產能力的供給和需求嚴重失衡,供大於求的局面已經持續多年了,但是對此既缺乏科學的調查分析,更缺乏強有力的調控措施。現在應當是切實加強的時候了!
2.對市場調節不起作用的領域,或經濟效益不十分明顯但社會效益比較好的領域,由國家預算出資進行。比如:提高全國地質研究程度,可以給微觀礦產勘查開發和基礎工程建設帶來良好效益的地質工作,就不能指望由市場來調節,而必須依靠國家來進行。再比如:國家為了扶持某些地區或某些礦種的開發,而需要提高某些區塊的地質工作程度,藉以起引導作用,也要由國家出資來進行。但這種出資不宜代替企業去獨立搞項目,而是通過補貼這個「杠桿」調動企業的資金,共同搞普查。
3.依靠行政和法律手段,對地質勘查進行管理和監督,以保護公平競爭,維護正常勘查秩序,防止重復浪費。如:實行區塊管理,防止爭搶礦點和同水平的重復工作;實行地質資料匯交制度,以利於提高整個國土的地質研究程度;實行嚴格的礦權交易制度,保護市場秩序,促進公平競爭等。這些工作有的已經做了,有的做得很不夠。
4.通過公益性地質調查和地質研究程度提高,向國內外礦產勘查和開發者無償提供優質的地質信息;通過地質勘查信息網路的建設,向國內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客戶提供國外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信息。這些有許多還有待加強。
5.在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的情況下,商業性地質勘查投入應當進入礦產品或相應工程的成本之中。這本來是順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我國,由於長期實行由國家財政包攬大部分地質勘查投入,所以在固體礦產品中都沒有把這部分費用計入成本,這既扭曲了礦產品成本的構成,也使地質勘查的再投入缺少資金儲備。建議國土資源部會同財政部,對此作出政策性的澄清。
1999年6月
Ⅳ 河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也就是河南省交通勘察設計院)待遇怎麼樣呢聽說改制了,以前很坑那現在呢
待遇比一般的普通設計院好些,比之同級別的其餘省院,待遇一般,是個鍛煉人的地方,只要受得了加班,建議這個單位可以認真考慮一下。
Ⅵ 為什麼三大石油公司改制上市
黨中央、國務院對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的改制問題十分重視,多次作出批示。1998年11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聽取石油、石化兩個集團公司工作匯報時,強調指出:「從石油、石化兩大集團看,解決發展問題首先還是要考慮整體改制上市」。在國務院領導同志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從1999年11月開始,相繼展開內部業務、資產、機構和人員的大重組,將油氣勘探與生產、煉油與化工、儲運與銷售等油公司業務和資產剝離出來,獨家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並分別於2000年4月、2000年10月和2001年2月,在香港和美國等境外資本市場發行股票、掛牌上市。
改制上市後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簡稱中海油),按照境內外相關法律及監管規定,分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機構,建立健全各項經營管理制度,加強投資、經營、財務、內控、HSE(健康、安全、環境)和質量、設備等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同時充分發揮股份制企業的體制優勢,通過投資、合資、收購等方式,大力發展石油上下游等主營業務,推動了三大公司業務的整體發展。
Ⅶ 杭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是怎麼改制的
事業單位改企業呀,現在都要改成股份制的了,不過設計院雖然累點待遇還是挺好的
Ⅷ 做會計,兩個選擇:1、事業單位改制的股份制勘察設計院(甲級),現在民營了 2、國企商場 請問怎麼選擇
個人建議選擇設計院。
設計院雖然改制了,但是終歸比較穩定。而且相比於商場,財務工作更為簡單,也更為正規。商場的會計會很忙,不過能學到不少東西
Ⅸ 有在測繪院的同僚嗎,事業單位改革各位怎麼看待
肯定改成測繪公司,親爹測繪地理信息局都沒了,沒人罩著了,各個省的直屬測繪院、規劃院、設計院等,目測這一兩年都會變成公司,跟城鄉規劃勘測院院、水利勘測院、林勘院等的命運一樣,都會改革成公司,兩會已經明確提出了,而且有改革的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