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最大的紅茶公司是什麼
中國最大的紅茶公司恐怕還是中茶,因為壟斷嘛!
福建紅茶屬元正最大,另外福建坦洋功夫、雲南滇紅、四川川紅、祁門潤思等,都還做的挺大的
⑵ 日本人原先是否是中國人
(1)日本國的起源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共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了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家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切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西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2)古 代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10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採集為生,構成了沒有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傳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之差,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古墳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擴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收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 大化改新 」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的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老的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 院政 」(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本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 《古今和歌集》 (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3) 中世紀(12-16世紀)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幕府政權。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的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人民的強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4)近世(16-19世紀中葉)
戰國時代 (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 安土時代 」。
天正十年(1582年), 本能寺之變 爆發,信長身亡。織田家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 桃山時代 」。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工藝等一片繁榮。19世紀初期的化正文化移至江戶,小說、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近現代(19世紀後期至今)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至今日 。
日本紀元年表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歷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為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歷史的神功皇後,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
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作為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里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為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歷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歷史上為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
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歷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為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為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
延歷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歷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凄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於天皇。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歷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歷、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歷、長德、長保、寬弘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裡。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餘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裡。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為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歷代天皇中,也有那麼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為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
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為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斗。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採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迭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
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斗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復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為「建武」,這就是日本歷史上的「 建武中興」。
然而,由於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採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為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為「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為「偽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
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徵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坂瓊曲玉和草剃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裡。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
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裡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迭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為時已晚。於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歷代的天皇均為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歷、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歷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歷、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賓士、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御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歷、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歷、嘉禎、歷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歷、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歷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歷、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歷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
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於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
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歷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為「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明治」,同時發布「王政復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的中心。
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為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產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歷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為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
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佔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於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歷)
謚 號
年 號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後土御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歷、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御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歷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參考資料:http://www.consumer-manual.com/world-travel/japan/japan-research/chinese/history/01.htm
⑶ 深圳元正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元正集團是一家以資本運作、房地產開發、工程建設、生產加工、紅木傢具經銷批發、養老地產、文化傳媒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深圳元正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專業從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元正集團的資產總值已達30多億,集團員工800多人;集團旗下現有7家分公司,投融資管理來自德隆合金投資陳宇飛。
法定代表人:蔡成元
成立時間:2014-01-24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301108752877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前灣一路鯉魚門街1號前海深港合作區管理局綜合辦公樓A棟201室(入駐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
⑷ 求95年到2004年期間,在中國上映的動畫片,謝謝
90年代
92-93年 特別車隊 楊凱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60
93-94年 紅鼻子 共2集 朱冰 上海美影廠 木偶 40
93-94年 隱身探長 共2集 劉蕙儀 上海美影廠 木偶 40
90-94年 魔方大廈系列 共10集 查侃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0
93-95年 十二生肖系列片 共13集 沈如東 伍仲文 龔金福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30
95-96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 集體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05
96-97年 快樂家家車 共46集 王加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06
94-98年 特別車隊系列片 共4集 楊凱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80
97-98年 大紅鷹系列片 共28集 陸成法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93
97-98年 猩猩探長系列片 共10集 金錫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10
中國十佳少年 吳鈞 大連電視台 動畫 10
1990年 我錯了.騎牛難下 錢家幸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0年 一半兒 詹同 陸成法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0年 種樹 浦家祥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0年 鹿和牛 鄒勤 上海美影廠 木偶 10
1990年 小釘子 詹同 沈壽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0年 冬天裡的小田鼠 喬元正 上海美影廠 木偶 20
1990年 哀溺 馮建男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0年 孤獨的莉里 方潤南 薛梅君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0年 森林.小鳥和我 戴鐵郎 范馬迪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0年 少年柯雄 喬元正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0年 守株待兔 王啟中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0年 買馬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0
1990年 猴子下棋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0年 牛冤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0年 雪鹿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0年 大盜賊共8集 方潤南 胡兆洪 夏秉鈞 程中嶽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1年 傘 嚴善春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1年 自作自受 張松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1年 冬冬和瓜瓜 蔣友毅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1年 夜半怪聲 沈祖慰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1年 眉間尺 凌紆 上海美影廠 木偶 30
1991年 嘴巴、耳朵和眼睛 江愛群 楊凱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1年 鏡花緣系列 共4集 胡兆洪 鄒勤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1年 智斗烏鴉 胡進慶 吳雲初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1年 快樂的買買提 攸揚 沈如東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1年 公主與樵夫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少年與雪妖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扎哇與火種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織女與獵手 龍路生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七色花 曹小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果實 賈否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方臉爺爺和圓臉奶奶 賈否 北京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後羿射日 曉宵 曉歐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0
1991年 誇父追日 紀清河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0
1991年 抬驢 蔡志軍 中央電視台 動畫 9
1991年 金鏡 胡軍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20
1991年 魔瓶 段煉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雁陣 鍾泉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醫生與皇帝 王強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不聽話的狗 曲建方 遼寧科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1年 灰鶴 楊凱 遼寧科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1年 老鼠開會 楊素英 遼寧科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1年 少女與魔鬼 紀清河 遼寧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1年 貓咪的願望 白浪 南京電視台 動畫 10
1991年 蚱蜢與蝸牛 李榮中 史國光 福建電視台 動畫 15
1991年 貓的故事 曲建方 動畫 30
1991年 看戲 浦家祥 個人製作 動畫 3
1991年 寶船 河北電視台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6
1992年 橋下拾履 程中嶽 上海美影廠 木偶 20
1992年 狐狸分餅 金雪林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2年 春天裡的小田鼠 喬元正 上海美影廠 木偶 30
1992年 誰怕誰 浦家祥 陸成法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2年 漠風 閻善春 姚光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2年 蓮花公主 胡依紅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2年 大氣球 吳雲初 上海美影廠 剪紙 20
1992年 貓與鼠 胡進慶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2年 十二隻蚊子和五個人《OK》 馬克萱 錢運達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2年 誰是冠軍 王根發 王加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2年 怪老頭兒系列 共4集 劉蕙儀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2年前 歷險「不及格」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992年 鹿角庄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992年 莫拉戰雪妖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992年 誤入「幸福國」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992年 珠渾哈達的故事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992年 男漢與寶石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20
1992年 小林鼠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麻雀選大王 樊傲霜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魔手套 戴福林 經莉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相似 石梅音 經莉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好鄰居 孫立軍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草人 CCTV輝煌動畫公司 動畫 10
1992年 慈禧坐火車 仲爾 王強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開店 胡軍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山蟋蟀 曲建方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2年 阿福 高毅 南京電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2年 鞋趣寶寶 中英合作 動畫 15
1993年 小黃鼬的故事 劉書衛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3年 小和尚 王加世 姚光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3年 開心果 攸揚 陸松茂 上海美影廠 剪紙 10
1993年 鹿女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30
1993年 大松與小松 龍路生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自相矛盾 羅慰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刺蝟 王一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3年 三隻小狐狸收西瓜 曹小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三隻小狐狸摘葡萄 趙建華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痴雀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沙燕 段煉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神馬 胡軍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3年 黃鼠狼的故事 劉衛書 南京電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3年 警犬救護隊 戴鐵郎 戴岱 沈壽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80
1994年 胡僧 陸成法 上海美影廠 木偶 10
1994年 珍珠泉 王根發 上海美影廠 動畫 30
1994年 白蝴蝶 耿康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聰明小鴨子 耿康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狼和小羊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香蕉娃 吳鈞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泳裝、合影 崔世昱等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4年 三隻小狐狸清泉水 溫得斌 舒莉娟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三隻小狐狸天鵝蛋 趙建華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三隻小狐狸越野賽 孫立軍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三隻小狐狸打水井 王啟中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三隻小狐狸救豪豬 曹小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周處除三害 速達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辣椒先生 曾蓁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20
1994年 白貓 陶欣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20
1994年 人與神像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4年 活寶偵探 中英合作 動畫 22
1995年 白色的蛋、小狐狸的槍和炮 嚴定憲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5年 梨子提琴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5年 西遊漫記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5年 丁鈴鈴 嚴定憲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5年 嬌嬌與晶晶 共10集 姚光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0
1995年 愛漂亮的老虎 肖剛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7
1995年 聰明的狐狸 羅慰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30
1995年 火柴與火柴盒 耿康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5
1995年 鄉下來的老鼠 沈如東 上視動畫製片廠 動畫 10
1995年 哭鼻子大王 嚴定憲等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5年 汪汪探長 王一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7
1995年 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 崔世昱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8
1995年 雷電 錢家鐸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5年 卡通娃 秦明亮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5年 沒毛狗 陶欣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5年 千年變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5年 舞馬 王剛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20
1995年 小鳥 曉歐 長影美術片廠 動畫 10
1996年 倔強的凱拉班 胡兆洪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6年 天堂樂園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6年 百鳥衣 陸成法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6年 日月潭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6年 博士娃斗變色龍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6年 神馬與腰刀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6年 南瓜車 閻善春 姚光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6年 蝸牛過生日 閻善春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6年 冰淇淋太陽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6年 小松鼠月亮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
1996年 春天裡的歌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6年 小貝一家 共13集 胡依紅 上海美影廠 電視 130
1996年 小鴿子 周一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6年 龍卷風 崔世昱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0
1996年 奇奇漂游記 曹小卉 秦明亮 樊傲霜 賈否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2
1996年 魯彪與小貓 劉積昆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6年 小豬哼哼 佳祺 中央電視台 山東富麗動畫製作中心 動畫 10
1996年 開心街 中央電視台 上海迪爾文化發展公司 動畫 10
1996年 電子將軍 曾偉京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6年 兔兒爺 孫哲 BTV動畫中心 動畫 20
1996年 大草原上的小老鼠 中美合作 動畫 10
1996年 玩具星 中美合作 動畫 22
1996年 說禪 北京地厚電腦地畫公司 動畫 10
1996年 熊貓京京 北京金熊貓動畫公司 動畫 20
1996年 中華五千年 中華五千年動畫文化 工程促進會 動畫 20
1997年 金剛哪吒 王根發 上海美影廠 電視 110
1997年 小豬系列 上海美影廠 剪紙 88
1997年 馬頭琴的故事 方潤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7年 神笛 沈壽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7年 妖樹與松鼠 閻善春 薛梅君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7年 白雪公主與青蛙王子 錢運達 上海美影廠 剪紙 80
1997年 蝶雙飛 吳雲初 木朵 上海美影廠 剪紙 5
1997年 環游地球八十天 胡兆洪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7年 鶴的傳說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7年 牙刷家族 範本新 彭戈 陳令長 上海美影廠 動畫 80
1997年 番茄醬 共26集 陳玉清 陳令長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30
1997年 芝麻街 胡依紅 上海美影廠 動.木.剪 70
1997年 哈哈鏡花緣 中央電視台 動畫 20
1997年 太陽之子 閻善春 CCTV輝煌動畫公司 中山威力集團 動畫 10
1997年 濟公的鞋 閻善春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3
1997年 互助 姚光華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2.5
1997年 困惑 王立平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3
1997年 意識更新 閻善春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5
1997年 熱心過度 胡進慶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5
1997年 1的旅程 曾偉京 方博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10
1997年 毛毛與樂樂 孫鐵峰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7年 小熊笨笨的故事 屠斌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7年 俊鴨子歐巴兒 陳士宏 曹小卉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7年 攝影師偉偉 王建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10
1997年 查查先生 趙剛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7年 鉛筆騎士和橡皮大盜 王建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7年 阿標正傳 中德合作 動畫 13
1997年 黃飛鴻 汕頭 動畫 20
1997年 水上藍球賽 沈壽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
1998年 庫爾勒香梨 馮建男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8年 火把節 伍仲文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8年 潑水節 查侃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8年 紅石峰 攸揚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8年 雪狐 胡進慶 吳雲初 上海美影廠 剪紙 5
1998年 登月之旅 胡兆洪 上海美影廠 木偶 80
1998年 牛牛和西西(系列片) 范馬迪 上海美影廠 動畫 88
1998年 封神榜傳奇金剛哪吒篇 王根發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65
1998年 太空飯店 共10集 嚴定憲 林文肖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0
1998年 咕嚕先生(系列片) 胡依紅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86
1998年 小豬系列(系列片) 吳雲初 沈如東 上海美影廠 剪紙 55
1998年 哪吒與鈦星人系列片 喬正元 上海美影廠 動畫 336
1998年 十三號地門 張紀平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8年 蕃茄醬 共26集 陳玉清 陳令長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30
1998年 知識老人 崔世昱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6
1998年 蚊王火柴頭 趙叔桂 周一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1
1998年 小老虎康康 王一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1
1998年 小精靈灰豆 劉積昆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0
1998年 小仙女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0
1998年 中華傳說美德故事 李建平 中央電視台 動畫 22
1998年 小糊塗神 中央電視台 日中天動畫公司 動畫 20
1998年 藍皮鼠和大臉貓 中央電視台 深圳翡翠動畫製作公司 動畫 10
1998年 「輝煌童年」卡拉OK動畫片 周鳳英 輝煌動畫公司 動畫 3
1998年 神腦聰仔 何雲 長春蒲公英動畫製作中心 動畫 20
1998年 怎麼來的 集體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8年 萬萬千千為什麼 孫力峰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8年 學問貓教漢字 王川 武寒青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10
1998年 京娃兒和兔兒爺 共10集 王柏榮 王剛毅 北京電視台動畫中心 動畫 100
1998年 三頭鳥 王柏榮 南京電視台 動畫 20
1998年 小孫悟空 北京冠英動畫公司 動畫 10
1998年 海爾兄弟 劉左峰 北京紅葉廣告公司 動畫 10
1998年 劉三字經 鍾耀庭 孟軍 廣東泛彩動畫製作公司 動畫 10
1999年 白鴿島 52集(在制)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40
1999年 我為歌狂 52集 (在制)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40
1999年 封神榜傳奇 100集(在制) 王根發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000
1999年 搗蛋和頑皮 熊南清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1
1999年 鍾點父子 周一愚 東方電視台、科影廠 動畫 11
1999年 小貝流浪記 曹小卉 江左亞 張藍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22
1999年 音樂船 秦明亮 劉積昆等 北京科影製片廠 動畫 12
1999年 西遊記 方潤南 中央電視台 動畫 22
1999年 月亮街 李捷 中央電視台 動畫 10
1999年 形同虛設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紅毛頭和藍毛頭 何明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9年 石榴子 曾偉京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9年 電腦探秘 常偉力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9年 小鷹傳奇 任世焦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9年 的篤小和尚 曾偉京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10
1999年 霹靂貝貝 胡浩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10
1999年 恐龍學校 常偉力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5
1999年 誰對誰不對 馮煥斌 北京電視台青少部 動畫 2
1999年 寶蓮燈 常光希 上海美影廠 動畫 85
1999年 咕嚕先生共20集 胡依紅 上海美影廠 動畫 520
1999年 滅妖記 何玉門 庄敏瑾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0
1999年 三十六計奇遇記 沈壽林 上海美影廠 動畫 22
1999年 小草帽共13集 楊凱華 上海美影廠 動畫 130
1999年 貓咪小貝 曹小卉 上海美影廠 動畫 90
1999年 鄰里之間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七棵樹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誰是盲人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走出家教誤區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十字街頭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小勞模」?「小皇帝」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1999年 制假、販假,法理不容 閻善春 姚光華 顧子易 上海特偉動畫設計公司 動畫 1
⑸ 中國革命英雄人物故事
1、江竹筠
江竹筠(1920年8月20日——1949年11月14日),四川省自貢市大山鋪鎮江家灣人,中國共產黨地下時期重慶地區組織的重要人物,為中國共產黨追認的女烈士。
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與彭詠梧結婚,婚後負責中共重慶市委地下刊物《挺進報》的組織發行工作。1948年,彭詠梧在中共川東臨時委員會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任上戰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
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萬縣被捕,被關押於位於重慶的國民政府軍統渣滓洞集中營,遭酷刑仍拒屈、拒不交出軍統所要的中共地下黨情報;1949年11月14日,重慶被中國人民解放軍重重包圍之際,被國民政府軍統於渣滓洞監獄所殺並毀屍。
4、馬應元
馬應元(1912—1945),山西武鄉馬家莊村人。1940年參加抗日游擊小組,秋季加入民兵組織,配合八路軍打游擊。他槍法嫻熟,曾一槍致敵二命,擊斃敵戰馬一匹,成為聞名全縣的民兵射擊手。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馬家莊民兵指導員。在反「清剿」、反「蠶食」斗爭中,帶領馬家莊民兵隊搞偵察、報敵情、除漢奸、捉舌頭、埋地雷、打伏擊、繳武器、截物資,多次奪回日軍搶去的耕畜羊群和日偽種的蔬菜等。
1943年敵占蟠龍後,任蟠武線飛行射擊爆炸組組長。在漳河兩岸,運用「麻雀」戰術殲敵小股部隊,配合八路軍夜襲段村敵據點,又用「地雷加冷槍」等游擊戰術,打了許多勝仗。5月反「掃盪」中,一次布雷13處,炸死炸傷日軍90餘人,繳獲步槍11支,子彈500多發。
1944年11月出席了晉冀魯豫邊區群英大會,獎給上書「日夜出擊蟠武線,飛行爆炸顯神威」錦旗一面,被譽為民兵殺敵英雄。1945年元月,在本村突圍戰斗中落入敵手,最後敵人抓來其母親和妻子勸其投降,均被拒絕,終被敵秘密殺害,年僅24歲。
5、程仲一
1938年1月,中共五寨縣委成立,程仲一任宣傳部長。3月,五寨淪陷後,率縣抗日動員委員會和抗敵自衛隊配合八路軍一二○師一部襲擊駐城日軍,迫使日軍撤離五寨縣城。1939年1月,與王庭弼、白如冰等率晉西北抗日動員委員會部分幹部轉入大青山,開辟抗日游擊根據地。
曾率當地游擊隊配合八路軍騎兵支隊消滅歸(綏)涼(城)一帶土匪武裝,為大青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和發展奠定基礎。同年秋,任綏東專署專員,率綏東武工隊三下豐東,開辟豐東抗日游擊根據地。1940年,調任綏中專署專員。
1941年冬,率專署游擊隊奇襲三道營火車站,斃傷日軍站長以下敵偽官兵多名,繳獲20餘支槍和大批彈葯。1943年秋調任綏南專署專員,帶領武工隊在崞縣窯子、三道溝、公雞咀一帶與敵作戰中連戰連捷。1944年2月10日晨,為漢奸出賣,被日軍重兵合圍於涼城縣郭木匠溝一帶。為掩護其他人員突圍犧牲。時年28歲。
⑹ 中國十大元帥十大將的相關故事
1、元帥——朱德(1886-1976)四川儀隴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8.jpg[/img][/align]
朱德,無論從哪個方面思考,第一把元帥交椅非他莫屬。由於在黨史軍史上的地位極為特殊,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也最多。朱德字玉階,1886年生於四川儀隴縣一個農家。少年下田勞作並讀過私塾,20歲時到成都考取了高等師范,畢業後回縣城當了體育教員。看到社會黑暗和時局動盪,他徒步跋涉三個月到昆明,考入由留學日本成為「士官三傑」之一的蔡鍔所主辦的雲南講武堂。在講武堂中,朱德參加了反清革命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 朱德畢業後,在滇軍中由少尉排長干起,在討袁和軍閥混戰中一直升至少將旅長,名震川滇。當時他與別的將領不同,對黷武爭權深感厭倦,喜好音樂,在家中廣泛接納青年軍官及學生,並讀過《新青年》等雜志。
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大洋數以千計的軍界,外出學習。翌年,朱德到上海見到孫中山,提出革命不能靠與軍閥結盟。他又見到陳獨秀,提出加入中國。一個舊軍隊的將軍想入黨,這使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大感驚訝,盡管鼓勵朱德追求進步,卻未同意。
1922年秋,朱德乘船赴歐,到德國學習戰術,並研究社會主義理論。在那裡,他見到了。翌年,經介紹加入了。1925年,朱德又入莫斯科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並在軍訓班學習。在那裡,他提出回國後如打不贏就上山,令蘇軍的教官驚訝。 1926年朱德回國後,利用舊關繫到川軍、滇軍中動員北伐,並秘密做的工作。1927年南昌起義時,朱德率領滇軍教育團一部參加,任第九軍副軍長。起義軍南征潮汕失敗時,他在危境中率領「鐵軍」余部近千人進入粵北、湘南,於1928年4月走上井岡山與會合,建立了紅四軍並任軍長,成為全國第一支主力紅軍的最高軍事指揮員。
1930年,朱德成為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此後幾十年間,「總司令」在黨內成為朱德的代稱。在紅軍長征時,他有時也擔負具體作戰指揮。
抗戰初期,他率八路軍總部前往太行山前線。1940年回延安後,因年紀已大,主要協助指揮全局,不過1947年攻克石家莊時他曾親臨前線指揮。
建國後,朱德先後任國家和黨的副主席、人大委員長,1955年授十大元帥時為第一名。
1959年廬山會議上,他不同意給彭德懷那樣定性,被有人說成年老糊塗。「文革」初定林彪為接班人時,他不表贊成,1975年又率先揭發江青,可見心底如明鏡。 1976年7月,朱德以90歲高齡去世。曾稱他是「紅司令」,並說,「朱毛,朱毛,我是你身上的毛啊!」
2、元帥——彭德懷(1898-1974)湖南省湘潭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1.jpg[/img][/align]
彭德懷,在軍史上的地位僅次於朱德,授銜時是軍委工作的主持人,又是第一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軍事業績上有勝有敗,但從平江暴動到**停戰,一直在第一線從事戰斗指揮,這一點全軍無人可比。他的軍事造詣並不出色,但二十多年身經百戰的資歷足以使他傲視群雄,位列元帥第二理所當然。
3、元帥——林彪(1906-1971)湖北黃崗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2.jpg[/img][/align]
林彪,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但他在十人中的資歷倒數第二,位列第三是由於當時他是十人中除朱德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長、團長,第一縱隊司令員,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紅軍大學校長。參加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指揮了遼沈、平津等重大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司令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第七屆中央委員,第七、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副主席。
「文化大革命」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陰謀敗露後,於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溫都爾汗地區墜機身亡。
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一九八一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4、元帥——劉伯承(1892-1986)四川開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3.jpg[/img][/align]
劉伯承,第二野戰軍的代表,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他在軍事指揮和學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白崇禧稱他是「共軍第一號悍將」,而對他則別有看法。授銜時劉伯承在黨內軍內已無實權,位列第四的原因一是因他的資歷,二是他在軍中人望甚高,三是不會將他對劉的看法公開化。
5、元帥——賀龍(1896-1969)湖南桑植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4.jpg[/img][/align]
賀龍,藉助南昌暴動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他未受過正規的軍事教育,軍事造詣和戰績沒有任何出色之處。他創建紅二軍團時有很強的封建宗族色彩,在十年間洪湖蘇區僅能自保,談不上發展。後人往往將此歸罪於夏曦洪湖肅反,其實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比洪湖蘇區更為嚴重。抗戰時一二零師是八路軍的三個師中力量最弱、戰績最小的,長期擔任預備隊的角色。
賀龍解放戰爭時僅任晉綏軍區司令這一兵團級的職務,建國後任體委主任。但如僅就表象認為賀龍一無是處也不客觀,授銜時他在軍委中位置僅次於彭德懷和林彪,廬山會議後他更擔任了軍委第二副主席,成為牽制林彪的首要人物,六五年取消軍銜制就出自他的手筆。
6、元帥——陳毅(1901-1972)四川樂至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7.jpg[/img][/align]
陳毅,一身代表著南方三年游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三個派系。他是半路出家從軍的文人,軍事造詣有限。抗戰以來他指揮的較大戰役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都要依賴粟裕。但他在軍中的資歷和地位,以及他與、、朱德等人的歷史淵源,而使得這三個派系的代表人物只能是他,不可能是粟裕。
7、元帥——羅榮桓(1902-1963)湖南衡山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5.jpg[/img][/align]
羅榮桓,眾所周知他是政工元帥,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意味著中國軍隊所特有的中國特色。在十大元帥中他的資歷最淺,二七年入黨,從未擔任過戰略方面的最高職。同時他又是十人中學歷最高的,上過大學。
8、元帥——徐向前(1901-1990)山西五台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6.jpg[/img][/align]
徐向前,同賀龍類似,藉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分成為元帥。他的資歷僅高於林彪和羅榮桓,在黃埔一期畢業生中原是不被看好的人物。他的軍事業績最顯著之處是曾指揮過一度是紅軍中最強的紅四方面軍。但自從指揮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全軍覆沒後,再不曾有過值得一提的戰績。解放戰爭時他僅任兵團司令,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攻克了太原。由於紅四方面軍這一派系人數眾多,必須在元帥中有代表人物,曾為總指揮的徐向前就是最佳人選了。
9、元帥——聶榮臻(1899-1992)四川江津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09.jpg[/img][/align]
聶榮臻,華北野戰軍的代表。盡管他曾在黃埔軍校任職,但實際也沒有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他指揮華北野戰軍同傅作義對峙三年,沒有出色的戰績。他一生的軍事業績中,凡輝煌之處往往與林彪有關:紅軍時期他是紅一軍團政委;抗戰開始時他擔任一一五師副師長;平津戰役又是東野與華野聯合作戰,以至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位創作員曾經說過:「要想寫好《聶傳》,先得搞好《林傳》。」
10、元帥——葉劍英(1897-1986)廣東梅縣人
[align=center][img]http://cul.beelink.com.cn/20060303/pl06030310.jpg[/img][/align]
葉劍英,沒有派系背景,沒有實際戰績。由於在十人中名列最後,容易誘發人們揣測。實際上,因上述幾個因素的制約,除他之外找不出別人能平衡這個位置了。確定葉劍英為元帥在於他的特殊地位和資歷,從北伐直到建國,他一直充當著「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這一角色,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而在資歷方面,他的軍事生涯僅次於朱德和劉伯承。自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在粵軍中長期擔任高級幕僚的職務,當他協助老蔣率黃埔學生軍第一次東征時,林彪還沒進黃埔的大門呢;長征中他一度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三年,他又任總參謀長直至建國。在重大歷史事件中,他兩度扮演了微妙的角色。二七年七月他向賀龍、葉挺通報朱培德的動態而直接引發了南昌暴動;三五年過草地時他的作為又導致了紅軍的公開分裂。且不說他在以後的歲月中,對粉碎「四人幫」和華、鄧之爭所起的微妙作用了。至於他本人軍事造詣與指揮能力如何,歷史沒給他機會證明。
⑺ 中國哪些企業能進口礦產
據媒體報道,目前我國具有鐵礦石進口資質的鋼廠和貿易商共有118家,其中包括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大型鋼廠以及五礦、中信等貿易公司。
如果需要進口礦產,需要有礦產進口資質,如2005年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審議通過了《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准和申報程序》草案;《2010年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准及申報程序》、《關於進口鐵礦石代理制實施細則》、《進口鐵礦石合同定期上報登記及其流向登記備案規定》。
⑻ 能否介紹一下日本藤原家族的歷史(尤其是在唐朝時期藤原世家在日本政壇及與中國交流之中所起的作用)
藤原氏
藤原道長
(966-1027)日本平安中期公卿。法名行觀、行覺。986-991年間曾任少納言、權中納言、權大納言等職。995年任內覽、右大臣,次年任左大臣。1000年起先後將五個女兒送入內宮,其中彰子為一條天皇皇後、妍子為三條天皇皇後、威子為後一條天皇皇後。因此,成為三個天皇的外戚,始終穩居公卿之首,與關白毫無差異。1017年將攝政職讓於子賴通,自任太政大臣。藤原道長父子任攝政、關白時期,為藤原氏專權的全盛時期。1019年因病出家為僧。1022年建成法成寺,晚年居住於此;故有「御堂關白」、「法成寺攝政」之稱。著有日記《御堂關白記》,為藤原氏全盛期的重要史料。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平安時代
By lizi at 2005-11-22 16:45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藤原不比等
(659—720)日本奈良時代公卿。藤原鐮足之子。別名文忠公。689年任判事。700年受命參與編修《大寶律令》,次年完成。708年任右大臣。710年參與遷都平城京,並將法相宗總院山階寺移建於新都,改稱興福寺,作為氏寺。718年被推為太政大臣,同年主持完成《養老律令》的編修工作。與皇室關系密切,在宮廷中勢力不斷增強,前妻所生之女宮子為文武天皇夫人;後妻所後之女光明子作聖武天皇皇後,為藤原氏作為皇室外戚奠定基礎。其四子均任要職,為朝廷重臣(後稱為「藤原四家」)。死後被封為淡海公。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養老律令》 光明子
By lizi at 2005-11-22 09:27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日本武士階層的出現
武士階層的出現
12世紀的日本,貴族開始喪失支配政治的權力,以「國」為單位的軍事貴族崛起,伴之而來的是政治權威和土地控制權的新制度出現。隨著皇室和藤原氏之間斗爭的加劇,新興的武士集團開始登上政治舞台。
武士盔甲
武士集團的形成是和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的瓦解和庄園制的發展分不開的。由於庄園的普遍建立,庄園之間的矛盾斗爭日益增多。庄園主為了擴大領地,經常要去強占別人的土地;被別人強占土地的領主要保護自己的利益,都要訴諸武力。於是一部分庄民被武裝起來,開始時還是亦農亦武,以農為主;後來則成了職業的武士。
中央負責行政與保護機關的衰敗,使得私人攜帶武器自衛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由於實行徵兵制度,國司家族成員或庄官階級充當軍役時,也有私人攜帶武器的行為。逐漸,國司貴族自己變成武士階級,接受軍事訓練,參與戰事,為現有的權威體制服務,以遏止地方上的動亂。隨著被召集參加密集的軍事行動,武士們有漸漸形成集團、部隊的趨勢。他們大都簇擁著某一領袖人物--在「國」中,一個人的威望來自本身武藝和地位的結合。因此在國中能夠嶄露頭角者,多為朝中顯貴家族外放至國衙的後代子弟。他們搬出京城來到地方,就是為了尋求出任地方官吏的機會。新生武士集團中,以藤原氏、源氏和平氏的威信為最著。
寺院和神社的庄園組織自己的「僧兵」,也加入紅塵的紛爭之中。僧兵藉助神佛的威勢,予取予奪,甚至和武士集團一起,介入到對抗朝廷的權力之爭中去。地方政權為了維護秩序,也著手武裝自己,網羅地方豪族組成地方武裝,稱為郎黨。貴族們不敵僧兵的橫暴,只好依靠武士的力量,在這種種因素的刺激下,武士獲得進入中央政界的機會。
武士出現後,逐漸從分散走向集中,聚集在一地區最強大豪強貴族的旗下,形成武士集團。武士集團的結合有家族和宗主兩種關系,都是以嚴格紀律和絕對服從為第一要務,漸漸形成了盡忠、獻身等所謂「武士道精神」的倫理觀念。一個西方人以旁觀者的眼光這樣描述武士道:「為榮譽而殺戮,對受懲者和失敗者寬大,對卑鄙和營利的人毫不留情,主要欣賞生活中人為的詩情畫意的藝術美和死後冥府的月光般的清幽世界,這就是武士道。」
武士集團最後集中在源氏和平氏兩大家庭之下。
多田神社
源氏和平氏都是皇族之後。源氏起源於814年,嵯峨天皇向諸皇子的賜姓,稱源朝臣。自此之後,從淳和到三條的14代天皇都相繼向子孫賜姓源氏。諸多源氏中以清和源氏最著名,這一支源氏始於961年清和天皇的孫子源經基,長期以關西為基地。平氏也是皇族的賜姓,有桓武、仁明、文德、光孝等四支平氏家族。其中桓武平氏勢力最強,其始祖起源於桓武天皇曾孫高望王,世代居住在關東地區。
Tags: 日本武士 日本歷史 藤原氏 庄園 源氏 平氏 僧兵 武士集團 「武士道精神」 幕府
By lizi at 2005-11-04 14:59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後三條天皇
第71代天皇:後三條天皇(1034-1073)(在位1068-1072)
1068年,後三條天皇即位,這是自宇多天皇以來170年間,唯一和藤原氏沒有血統關系的天皇。他自幼就和生母一起備受藤原氏的欺壓,成為太子後的二十多年裡,地位也並不穩固。所以,後三條天皇不願再充當藤原家族的傀儡,即位後即致力於恢復已中斷一個世紀的天皇親政,他著後改革宮廷的禮儀制度,減少宮廷費用,沒收未經天皇頒發地契的土地,於是反藤原的各種勢力集合在他的周圍。後三條天皇打破門閥限制,起用地位較低的中下層貴族參與朝政,改變了藤原氏獨霸的局面。1069年,後三條天皇著後整頓庄園,他在中下層官員的支持下,准備對藤原賴通的庄園加以限制。可是礙於攝關政治的成例,天皇還不能隨意貫徹自己的旨意。況且,他還有幾個藤原家出來的妻室。因此後三條天皇即位4年之後,即讓位給太子貞仁親王,即白河天皇。
後三條上皇退位後,繼續與藤原氏的勢力抗衡。他設立院廳,任命院廳官員,試圖以院廳取代攝政、關白政治體制,實現還政於皇室的願望。但是出家剛一個月的後三條上皇很快病逝,使他的偉大的抱負成了空想。
白河天皇的母親和妻子都是藤原家的女子,但他的妻子尚未生子。於是立後三條天皇與源氏女人所生的實仁親王為太子,並且約定,實仁親王的同母弟輔仁親王為下一代太子。這樣,皇室很快就可以與藤原氏脫軌。不過,這是後三條天皇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法皇 院廳
By lizi at 2005-11-04 14:40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後冷泉天皇
第70代天皇:後冷泉天皇(1025-1068)(在位1045-1068)
後冷泉天皇即位後,立尊仁親王為皇太子。關白藤原賴通極力阻止尊仁親王繼承皇位,可是,他和他的兄弟藤原教通把女兒送入後宮,卻一直沒有生育。外戚地位的喪失,使藤原氏在政治上失去有利地位。1068年,後冷泉天皇駕崩,尊仁親王即位為後三條天皇。
自冷泉天皇以來的八個天皇全是藤原家的女人所生,幼年時在藤原家撫養。平安時代似乎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政權模式:
上皇(本院)--天皇(上皇,新院)
攝關(外祖)--後妃(國母,女院)
→皇子(天皇)
到了藤原道長、藤原賴通兩代,長達70年的藤原氏專權達到了極盛時期。藤原的府邸代替了皇宮,成了處理朝政的權力中心;朝廷只不過是表演儀式的大劇場而已。
藤原道長身兼太政大臣、攝政,並先後把三個女兒分別立為一條、三條、後一條三個天皇的皇後,自己則成為三個天皇的外公。藤原道長志滿意得地在女兒被冊立為皇後的儀式上得意地以詩言志:「斯世即我世,我做我所思,皎皎十五月,圓盈無缺時。」
藤原氏的攝關政治只關心自己家族利益的得失,而置國家興衰於不顧。政治上的墮落,必然導致生活的腐化,其統治是不會久遠的。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攝關
By lizi at 2005-11-04 14:36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後朱雀天皇
第69代天皇:後朱雀天皇(1009-1045)(在位1036-1045)
後朱雀天皇28歲即位,以藤原賴通為關白。後朱雀天皇血氣方剛,不甘心被人耍弄,時時想要恢復天皇親政。1037年,他不顧藤原賴通的反對,立禎子內親王為皇後,但不久又立藤原道長的女兒嬉子所生的親仁親王為太子--他畢竟不能完全擺脫藤原氏的控制。
後朱雀天皇在位10年,上層貴族爭權奪利,朝廷綱紀廢弛,加以連年天災瘟疫,社會動盪混亂。這時寺院勢力發展迅速,出現僧兵橫行的局面,使不安的社會雪上加霜。
宮廷內值得記載的事情是,皇宮大火三次,人造神鏡再度被焚,不得不三造神鏡。1045年,後朱雀天皇臨死前讓位給兒子,是為後冷泉天皇;同時立禎子生的皇子,另一個非藤原家女人所生的兒子--尊仁親王為太子。在了卻這一心事的兩天之後,後朱雀上皇去世。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火災
By lizi at 2005-11-04 14:33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一條天皇
第66代天皇:一條天皇(980-1011)(在位986-1011)
一條天皇是藤原兼家的外孫,即位時只有7歲,藤原兼家任攝政。接著,冷泉天皇與藤原兼家的女兒所生的居貞親王被立為皇太子,藤原兼家一人兼是天皇和皇太子的外祖父。藤原氏的府邸成了政治中心,朝廷變成只是舉行儀式的地方,小天皇不過是藤原家族的小把戲,在百姓中間沒有絲毫的威信,以致皇宮成了盜賊出沒的場所,野獸留跡的地方。更為嚴重的是,皇宮內火災連連,1005年的一場大火把天皇神器燒毀,朝廷不得不重新鑄造神鏡,從此天照大神留傳下來的神鏡變成人造神鏡。
990年,藤原兼家大概倦於繁雜的政務,辭掉攝政,出家為僧。藤原兼家的兒子藤原道隆秉政。他把女兒嫁給一條天皇為後。藤原道隆死後,他的弟弟藤原道長任關白,又把女兒送入後宮為後。於是出現兩個皇後並列的局面。不過藤原道長雖然專橫,同一條天皇還算相安無事。使一條天皇在位26年,1011年,病退。隨即死去。
一條天皇的政績雖然不彰,但在推動文化事業上面卻做出不少成績,因為他本人就是精通古今學問的大家。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法皇 博學 天皇神器
By lizi at 2005-11-04 14:23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圓融天皇
第64代天皇:圓融天皇(959-991)(在位969-984)
圓融天皇即位時只有11歲,由藤原實賴攝政。這是藤原氏已經把外族政敵排斥殆盡,便又在自家內部重開路線斗爭。圓融天皇在位的16年當中,藤原氏一族的權力之爭貫徹其始終。
972年,藤原實賴去世,由他弟弟藤原師輔的兒子藤原伊尹任攝政。973年,藤原伊尹也卧床不起,他的兩個弟弟藤原兼通、藤原兼家展開爭權奪利的斗爭。藤原兼通升為太政大臣執政6年,對他的老弟藤原兼家故意排擠、冷落,直到病重不起時,仍不減對乃弟的痛恨,推薦其堂弟藤原賴忠任關白。藤原兼通死後,藤原兼家與藤原賴忠繼續展開權力角逐。最終藤原兼家把女兒嫁給了圓融天皇,並且很快誕下一個皇子懷仁親王,才把藤原賴忠打敗,獨霸了朝廷大權。984年,26歲的圓融天皇為了躲避藤原氏內部的爭斗,決定讓位給冷泉上皇的兒子。於是,師貞親王繼位為花山天皇。圓融天皇後來也出家為僧,死於991年,享年33歲。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法皇
By lizi at 2005-11-04 14:14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冷泉天皇
第63代天皇:冷泉天皇(950-1011)(在位967-969)
冷泉天皇在做太子時就患有嚴重的精神病,有人說是藤原元方的幽靈在作怪。不過藤原家的人正好藉此來挾天子以令諸侯,藤原師輔的哥哥藤原實賴擔任太政大臣,「關白萬機」。從此關白從一個臨時設置的職務成了朝廷的常設最高首腦。
冷泉天皇即位後,因疾病纏身,急欲立太子讓位。當時太子人選中呼聲最高的是冷泉天皇的二弟為平親王,但為平親王是源高明的女婿,這是藤原氏所不願意見到的。於是,藤原氏在宮廷中極力施加影響,迫使冷泉天皇於968年立其三弟守平親王為皇太弟。
969年,發生了源高明企圖改立為平親王為太子的事件,此事的真相究竟如何,也並非一句話可以說清。不過,藤原實賴乘機清除了朝廷里以源高明為代表的異己力量,確立了藤原氏的獨裁體制--史稱「安和之變」。一時,藤原家族唯我獨尊,權傾天下。
安和之變不久,冷泉天皇讓位給弟弟守平親王,即圓融天皇。冷皇上皇又瘋瘋癲癲地活了四十多年,1011年,在62歲時死去。
Tags: 精神病 日本歷史 藤原氏 「安和之變」
By lizi at 2005-11-04 14:10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朱雀天皇
第61代天皇:朱雀天皇(923-952)(在位930-946)
930年,朱雀天皇即位時只有8歲,由藤原時平的弟弟藤原忠平任攝政。他的母親是藤原基經的女兒穩子,他生在藤原家,從小體弱多病,在位17年,只不過是藤原家的一個玩偶。朝廷大權操縱在太政大臣藤原忠平和右大臣藤原仲原兄弟二人手裡。
朱雀天皇在位時消極無為,中央集權日漸衰落,尤其是地方行政全憑國司為所欲為。因此地方勢力不斷壯大,對藤原氏的專權獨裁表示強烈的不滿,從而有擺脫朝廷的跡象。940年,桓武天皇的後代平將門扯起造反的大旗,同時伊豫國司藤原純友也在當地造反。雖然這兩處叛亂經過一年半的征戰都被平定,但卻引起國內局勢的動盪。在母親穩子的干預下,朱雀天皇讓位給胞弟,即村上天皇。952年,朱雀天皇決心皈依佛門,幾個月後去世。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傀儡天皇
藤原氏
光仁天皇
第49代天皇:光仁天皇(709-781)(在位770-781)
光仁天皇是天智天皇之子施基皇子的兒子,因他娶了稱德天皇的異母姐姐為妃,所以得到藤原氏的擁戴--可見裙帶關系的重要。
62歲的光仁天皇即位後,立稱德天皇的妹妹井上為皇後。井上皇後的德行頗類似乃姐,也是個放盪不羈,人盡可夫的風流種子。一次與天皇下棋賭博,皇後得勝,天皇依約答應為她進獻美男子。藤原百川勸說光仁天皇將兒子山部親王推舉給皇後,於是56歲的皇後與36歲名義上的兒子結成了野鴛鴦。藤原氏又乘機進讒於光仁天皇,誣告井上皇後密謀加害於天皇,於是皇後和太子他戶親王都被廢黜,並押往外地監禁起來。三年後,母子於同一天死去。然後,藤原百川又向光仁天皇施加壓力,立山部親王為太子。有人分析藤原百川之所以一心要除掉皇後,可能是因為皇後知道他暗害自己姐姐稱德女皇的秘密。
光仁天皇即位後,面對的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天皇權威低落的現實。於是在山部太子的幫助下,他首先整頓吏治,撤銷多餘的衙門和官吏。進行戶口普查,防止地方隱匿勞動力。
781年,73歲的光仁天皇退位,44歲的山部親王即位為桓武天皇。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裙帶關系
By lizi at 2005-11-04 09:52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淳仁天皇
第47代天皇:淳仁天皇(?-764)(在位758-764)
淳仁天皇是天武天皇之子舍人親王的兒子,因其母地位較低,本不具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後來因娶了藤原仲麻呂已故長子的寡妻,遂與藤原氏搭上了關系。由於藤原仲麻呂的極力推薦,被孝謙天皇立為太子。
淳仁天皇完全是惠美押勝的政治傀儡,藤原氏幾乎達到權力的巔峰。可是樂極生悲,760年,光明子太後去世。惠美押勝失去庇護,同時孝謙上皇也對藤原家族的專橫霸道深感厭惡,並且她移情別戀把惠美押勝一腳踢開,愛上了為她治病的風流和尚--道鏡。於是,孝謙上皇與惠美押勝的矛盾激化起來。淳仁天皇也受了城魚之殃,被孝謙上皇收回了權力。
762年6月3日,孝謙上皇回到平城京,頒布詔書,剝奪了淳仁天皇的權力,為自己重返權力舞台做好准備。惠美押勝感到形勢的緊迫,想要策動淳仁天皇除掉孝謙上皇,殺死道鏡。孝謙上皇便先下手為強,派兵包圍了惠美押勝的住宅。惠美押勝伐幸逃脫,於764年9月2日舉兵叛亂,孝謙女皇發後討伐,惠美押勝後敗,全家被殺。764年,孝謙上皇廢掉淳仁天皇,將其流放到淡路,自己重返政治舞台,再度登基為稱德天皇。淳仁天皇在監禁中企圖逃跑,被孝謙上皇派人追回。764年,淳仁天皇在困苦中去世。以後的日本史書一直把他排除在天皇之外,直到明治時代,才追加給他「淳仁」的謚號。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氏 孝謙上皇
By lizi at 2005-11-04 09:38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聖武天皇
第45代天皇:聖武天皇(701-756)(在位724-749)
724年,首皇子繼位稱聖武天皇。716年,藤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小女兒光明子嫁給首皇子做皇妃,於是藤原不比等即是首皇子的外祖父,又是他的岳父。727年,光明子誕生皇子,隨即立為太子。朝廷百官為了緊跟形勢,紛紛前去祝賀,可是長屋王卻不屑一顧。藤原不比等又想立光明子為皇後,但非皇族出身的人不能立為皇後,這種做法是有違祖制的,因此引起朝中大臣對藤原氏的非議和不滿。反對藤原氏的勢力集聚在長屋王周圍,長屋王同藤原氏成了冤家對頭。
不料,剛剛一歲的皇太子生病夭折,藤原房前無中生有地誣蔑是長屋王使用魘法咒死了小太子。729年,在藤原氏的精心安排下,有人告密說長屋王密謀造反。朝廷派兵包圍了長屋王的住宅。長屋王在悲憤之下,全家自殺身亡。長屋王一死,朝中無人敢於和藤原氏作對。藤原房前乘機立光明子為皇後,光明子的四個兄弟也都把持了要職。元明天皇死後開始的皇族勢力和藤原氏勢力之間的權力斗爭以藤原氏的勝利而告終。藤原不比等的這四個兒子形成藤原氏的南、北、京、式四家,以後此起彼伏地執掌了朝廷大政。
737年,流行天花,藤原氏的國個要員死於時疫。當時人們希求佛法保佑,祛除疾病,因此宮廷中僧侶的勢力抬頭。和尚們不安於吃齋念佛也來關心政治,甚至加官晉爵,干預朝政。一個花和尚玄昉仗勢霸佔了藤原不比等的孫子藤原廣嗣的妻子,藤原廣嗣不甘被這個光頭欺負,已經是怒火滿腔。加之,聖武天皇崇洋媚外,重用自唐朝歸來的一些留學生,冷落了藤原家族。於是,藤原廣嗣舉兵叛亂。兩個月後,造反軍隊被分化瓦解,藤原廣嗣被殺。不過那個酒色和尚玄昉後來也被藤原廣嗣的余黨殺死。
東大寺奈良大佛
聖武天皇在平定藤原廣嗣的叛亂之後,也深受刺激。本來就熱心佛教的聖武天皇更加虔誠,他在位期間修建的東大寺和鑄造的盧舍那大佛就是見證。聖武天皇極為重視文教事業,他改革大學寮制度,以吸引家境貧寒而有才華的學生學習。並且規定親貴子弟沒有大學寮的畢業證一律不能當幹部。
唐招提寺
749年,聖武天皇宣布退位,出家為僧,法號「勝滿」。752年,聖武天皇率文武百官出度東大寺盧舍那大佛開光典禮。754年,鑒真和尚抵日,在東大寺為他授戒。兩年後聖武天皇病逝,光明皇後把他所藏的一萬多件文物捐獻給東大寺。
藤原氏趁此機會東山再起,光明子立自己女兒為天皇,稱孝謙天皇。
Tags: 日本歷史 藤原不比等 藤原氏 鑒真
By lizi at 2005-11-04 09:21 | 歷史學 | 要發表評論,請先登錄 或 注冊
元正天皇
第44代天皇:元正天皇(女,680-748)(在位715-724)
元正天皇是元明天皇的女兒。元正天皇時,《日本書紀》編纂完成,這是開始於天武天皇年間,由天武天皇的兒子舍人親王主編,多人參與,歷經四十多年而寫就的。
大化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被賜姓藤原氏。在元明天皇時代藤原家庭的勢力即已開始躥升,藤原鐮足的兒子藤原不比等出任右大臣,權傾一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藤原不比等把自己的女兒宮子嫁給天武天皇,宮子生下首皇子。
藤原鐮足
元正天皇為了發展經濟,先後實行裁減兵員,減免農民債務,獎勵耕種等措施。723年頒布《三世一身法》,規定開墾生荒地可傳至三世,開墾熟荒地可保有一生。法令大大鼓舞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業迅速發展起來。
720年,藤原不比等病故,皇族勢力重新抬頭,天武天皇的孫子長屋王以「大納言」身份為朝廷首輔。721年長屋王任右大臣,皇室與藤原家族形成樹立的兩派。724年,元正天皇讓位給侄子首皇子(文武天皇之子),是為聖武天皇。
元正天皇一生未婚,是個極有涵養又略顯保守的女性。
Tags: 日本歷史 女天皇 藤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