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將軍集團安郁厚出事了

將軍集團安郁厚出事了

發布時間:2021-04-15 11:55:36

1. 將軍煙有多少年歷史了

山東將軍煙草集團山東將軍煙草集團成立於1993年,是煙草行業內跨地區、集農工商為一體的大型煙草企業集團,同時也是全國煙草行業首家企業集團。現有職工1萬餘人,固定資產原值14.6億元,凈值11.7億元。1996年生產卷煙77.95萬箱,實現工業總產值20.32億元,工商利稅18.8億元、利潤4億元。主要生產「將軍」、金「將軍」、「琥珀」、「琥珀」王、「九州」、「大雞」、「金鶴」、「沂蒙山」、「景陽崗」、「東方龍」、「大帥」、「畫寶」、「泉城」等牌號卷煙。其中「將軍」牌被評為省優、行優,1991年榮獲國優銀獎,累計出口創匯3500萬美元。

將軍雪茄煙簡介將軍雪茄煙是將軍集團濟南卷煙廠生產,創立於1928年,距今已有80年的發展歷史。作為山東中煙工業公司的直屬廠,是山東省唯一實現質量、安全、環境管理體系「三證一認」目標的煙草企業,是山東省質量管理獎第一名獲得者、4A級信用等級企業。還是全國四家定點雪茄煙生產企業之一。

質量可靠將軍品牌作為中外煙草專家研製成功的具有國際水準的卷煙產品,是全國36個名優卷煙之一,入選「中國卷煙百牌號」名錄,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雪茄(英文:Cigar),屬於香煙的一類,由乾燥及經過發酵的煙草捲成的香煙,吸食時把其中一端點燃,然後在另一端用口吸咄產生的煙霧。

名稱由來名稱由來:雪茄的原文並不是英文,拼法也不是Cigar,它不是名詞,而是一個動詞。雪茄的原文是來自瑪雅文(Mayan),原文是Sikar。即抽煙的意思。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時候,當地的土著首領手執長煙管和哥倫布比手劃腳,濃郁的雪茄煙味四溢,哥倫布聞香驚嘆,便通過翻譯問道:「那個冒煙的東西是什麼?」,但是翻譯卻誤譯為「你們在做什麼?」對方回答:「Sikar」。因而這一詞就成了雪茄的名字,後逐漸才演變為「Cigar」。雪茄由美洲大陸進入到歐洲後,瑪雅文的稱謂被拉丁語稱為Cigarro,是與現代英文拼法最接近的語言。

價格表將軍(天元價格:500元/條硬盒將軍(金價格:200元/條硬盒將軍(功勛價格:150/條硬盒將軍(國際)價格:100元/條硬盒將軍(亮銀價格:80元/條硬盒將軍(特醇)價格:50元/條硬盒將軍(價格:50/條硬盒將軍(普通)價格:50元/條白將軍45/條特點香醇有勁比較適合大眾,因為山東人喜歡吸勁大的而且價格比較適中,故而在山東流行很廣。以至供不應求造成經常斷貨,所以每個地區的煙草代理商都是定額分配。在百姓中紅白事中,比較普遍的是喜事用紅將,白事用白將。

2. 關羽字雲長,河東解山人也。建安五年,曹公東征,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整篇文言文翻譯

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投奔袁紹。曹操活捉關羽而回,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待他非常客氣。袁紹派遣大將軍顏良到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讓張遼和關羽作先鋒迎擊顏良。關羽遠遠望見了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策馬馳入千軍萬馬之中刺殺顏良,割下顏良首級回到營中,袁紹的眾多將領沒有人能夠抵擋他,於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當即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當初,曹操佩服關羽的為人,而觀察他的心情神態並無久留之意,對張遼說:「你憑私人感情去試著問問他。」不久張遼詢問關羽,關羽感嘆地說:「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義深厚,但是我受劉將軍的深恩,發誓與他同生死,不能背棄他。我終將不能留下,我必當立功來報答曹公後才離開。」張遼將關羽的話回報給曹操,曹操認為他是義士。關羽殺了顏良後,曹操知道他一定會離走,便重加賞賜。關羽全部封存曹操給他的賞賜,呈書告辭,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曹操左右的人想要追趕關羽,曹操說:「各人都是為了自己的主人,不必追了。」
節選自《三國志》

3. 安郁軍和王玉志貪污了嗎

答:安郁軍和王玉志事實應該貪污了。

4. 安裝了一個防盜門,門有點厚,安好後,有很大的空隙用什麼堵最好最安全呢

聚氨酯泡沫。施工方法:將門框與牆體的縫隙用清水沖洗干凈後,把聚氨酯泡沫噴塗在門框或牆體上。注意:不要填滿整個縫隙,留出一半空間。因為聚氨酯泡沫接觸空氣後,和空氣中的水分經過一系列比較復雜的化學反應,體積在幾分鍾內迅速膨脹,30~60 min 後,變硬定型。如果填滿縫隙,聚氨酯泡沫膨脹後,會把門框擠壓變形。定型後,用水泥砂漿抹面即可。這樣做很嚴實的,塑鋼窗窗框與牆體的縫隙也是這么做的。

5. 日安憂郁 歌詞

歌曲名:日安憂郁
歌手:黃凱芹
專輯:從頭認識 - 黃凱芹

曲 : 徐日勤詞 : 林夕編 : 盧東尼
陽光漏進窗內
令我出神也許只是微塵
遺失昨晚的夢
夢里的人 無論有多逼真
但一到清晨 一切又軟弱無憑
無風沒有驚動沒有升沉
卻只得舊靈魂
重溫做過的事
遇過的人存在過的聲音
當一到清晨 醒覺著我是誰人
重復講 憂郁憂郁早安
新一天的情緒
Say a little prayer to the morning sun
重復講 憂郁憂郁早安
新一天的情緒
Say a little prayer to the morning sun
大門輕輕推 夢隨即破碎

http://music..com/song/7312678

6. 每周隨機提問來啦!請聽題!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書中皇帝封偏將軍。

7. 閱讀下面古文建安五年,曹公 ① 東征,禽 ② 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紹遣大將顏良攻白馬 ③ ,羽


小題1:(4分)謂:對……說,告訴義:認為……仁義
及:等到,到了……的時候去:離開
小題1:(2分)C
小題1:(2分)我一定要立功來報答曹公才會離開。(譯出「乃』』得1分,大意對得1分)
小題1:(2分)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小題1:(2分)(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

8. 濟南歷下區將軍集團附近 宋劉村 有沒有寬頻安裝的代理 費用怎麼計算的,有知道的朋友告訴下謝謝了!

你去當地的聯通公司看看啊 費用都是標準的 不行的 安裝人員只是負責安裝的 最近的營業廳應該是在現代學院那 將軍花園旁邊

9. 我買了30厚的蹲便器,裝修公司的人說高了24厚就行了,說如果堅持用30厚的安上厚就有10公分的冒在

水泥再打厚一點唄 要不就只能買個新的了

10. 張姓中共出了多少宰相,將帥,狀元

宰相是中國古代各王朝的最高行政長官。自秦漢至明清有1463人,擔任過宰相,其中李(90)、王(88)、張(63)、蕭(60)、劉(51)、陳(35)、楊(33)、趙(31)、崔(31)、高(28)等姓宰相排在前十位,張氏家族的63個宰相中,除遼代張孝傑與太子為奸貪佞,陷害忠良;宋代張邦昌賣國求榮;明代張瑞圖阿附魏忠賢,張四知庸劣降清外,其他都可稱得上忠臣良相,為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作了各自的貢獻,他們的功績值得紀念,他們治國平天下的經驗值得借鑒。

張 儀(?-前310),戰國時期魏國人,縱橫家,秦惠文君十年(前328)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縱的策略游說各國服從秦國,瓦解了蘇秦倡導的連橫抗秦策略。秦武王即位,他入魏為相。

張 蒼(?-前152),漢歷算家,西漢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秦時為御史,主四方文書,漢初,任代、趙相,幫助劉邦建立西漢政權有功,封北平侯。遷為計相,以列侯主持郡國上計。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嬰擔任丞相十五年。卒謚文侯。

張 禹(?-前5),字子文,西漢河內軹(今河南濟源)人。初元年間,因其通曉並教授太子《論語》升為光祿大夫、東平內史。成帝即位,封為關內侯,官給事中、領尚書事。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為丞相,封為安昌侯。專治《論語》,兼治《易》,改編今文本《論語》,合《齊論》、《魯論》為一書,史稱《張侯論》,在位六年,以老病歸。卒謚節侯。

王莽新朝時期,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為宰相。張姓宰相1人。

張 邯(?-23年),籍貫不詳。因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稱贊,地皇四年(24)拜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東漢初依西漢之制,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人三公為宰相。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字,不久又改司馬為太尉,形成太尉、司徒、司馬三公為制。建安年間,曹操罷三公制,設丞相一人為宰相。東漢歷時196年,有宰相53人。張姓宰相13人。

張 湛,字子孝,扶風平陵(今陝西咸陽西)人。西漢時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歷任太守、都尉。東漢初歷任光祿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張 純(?-56),字伯仁,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歷仕西漢、新朝,東漢初以太中大夫屯田南陽,封武始侯。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由太僕任大司空。在位十年,效法曹參,無為而治,選取名儒參政,修建陽渠,引洛水通漕運,多有成就。中元元年(56)卒於相位,謚號節侯。兒子張奮曾任和帝宰相。

張 酺(?-104),字孟侯,東漢汝志細陽(今安徽阜陽北)人,以通曉經學、精於《尚書》入仕,官到東郡東郡太守,封同義男。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100)年罷相。十六(104)年再次拜相,任司徒。為政剛正不阿,抑制豪強。卒於相位。

張 奮(?-102),張純之子。明帝時封侍祠侯,歷官中郎將,將作大匠、校尉、衛尉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劉方任司空,拜為相,在位四年,政重禮樂,廉潔清白。九年(97)以病免相,十三年(101)任太常,以病免。卒於家。

張 禹(?-113)。字伯達,東漢襄國(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農拜為宰相,任太尉。延平元處(106)改任太傅。永初元年(107)封安鄉侯,再任太尉,至五年(110)以陰陽不和免相。為政節儉,重農墾水利。

張 敏(?-112),字伯達,東漢河澗饃(今河北雄縣東南)人。建初二年(77)舉孝廉,歷任潁陽太守、尚書、校尉、議郎。安帝永初元年(107)拜相,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紀,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張 皓(49-132),字叔明,東漢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東)人。隨大將軍鄧騭入仕,歷官尚書僕射、彭城相、廷尉等。順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以陰陽不和免相。元嘉元年(132)再任廷尉,雖為儒家,但對法家刑法多有研究,辦案公平無錯。

張 歆,字敬讓,東漢河內(今河南步騭一帶)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由大司農任司徒。元年(151)免相。

張 顥,字智明,東漢常山(今河北元氏)人。靈帝光和元年(178)拜相。任太尉。同年以星象有變免相。

張 濟,字元江,東漢汝南細陽人,漢和帝宰相,張酉酺曾孫。靈帝光和元年(179)拜相,任司空。中平元年(184)以病免相。卒贈車騎將軍、關內侯,封子張根為蔡陽鄉侯。

張 溫(?-191),字伯慎,東漢南陽穰(今河南鄧縣)人。靈帝中平元年(184)拜相,任司空,次年任車騎將軍,討平北宮伯玉於美陽。三年(186)再次拜相任太尉,四年以農民起義而免相,獻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殺死。

張 延(?-186),字公威,東漢河內人,漢木桓帝宰相張歆之子。靈帝中平二年(185)五月拜相,任太尉,次年二月以病免相,後被宦官下獄至死。

張 喜,東漢汝南細陽人,張酉[甫]曾孫,獻帝初平四年(193)拜相,任司空,至建安元年(196)免相,在位四年。

三國時,魏雖置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但不與朝政,職由司尚書錄、尚書令、尚書僕射分任。魏產國46年,有24位相,蜀漢初設丞相,後以尚書令為宰相,共立國43年,有8人擔任過宰相。東吳有三公而不以為相,立丞相(間分左右)為宰相,其立國59年,有11人任此職,三國僅東吳有1位張姓相。

張 悌(?-286),字臣先,三國東吳襄陽(今湖北襄樊)人。歷官屯騎校尉、軍師。末帝天三年(279)以軍師兼任丞相,翌年,率三萬大軍抗擊晉軍,力戰而死。

晉設丞相、相國及八公(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等,但不領事,中書監、中書令充任。兩晉共歷156年,有40餘人任過此職,張姓有1位宰相。

張 華(232-300),字茂先,西晉范陽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晉時,拜黃門侍郎,封關內侯。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書令,力排眾議,制訂滅吳計劃。咸寧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書。泰康三年(286),任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撫降納叛,懷柔各族,保境安民。永熙元年(290)任太傅。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書監加侍中光祿大夫,在位六年,「盡忠匡輔,海內晏然」,封為壯武郡公。永康元年(300),被趙王司馬倫陷害。太安二年(303)平反,詔復原職追封廣武侯。著有《博物志》。後人輯其文為《張司空集》。

唐代以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三省長官為宰相。三省長官名稱多有變化,尚書省有尚書令、左右僕射、左右丞相等,中書省有中書令、右相等;門下省有侍中、納言、左相等主要稱呼。同時皇帝又選一些低品位官員加上「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名號參政,使之成為宰相。唐代共290年,有推動73人,張姓宰相17人。

張行成(587-653),字德立,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唐太宗貞觀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機務。高宗即位,以顧命大臣輔政,封北平縣公。歷任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子少傅,監修國史。永徽四年(653)卒於相位。終年67歲,謚號定,生為兩朝推動,死則贈開府儀同三司,並州都督,享受哀榮。

張文灌(605-678),字稚圭,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貞觀初年明經及第,歷官並州參軍、員外郎、雲陽縣令等,乾封二年(667)任東西台舍人參知政事,拜為宰相。在位12年,為政勤儉,辦案公正,執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儀鳳三年(678)卒於相位。贈幽州都督,謚號懿。

張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樂)人。儀鳳二年(667)拜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受到章懷太子倚重。與劉訥言等共注《漢書》。永隆元年(680)罷相,貶為普州刺史,終於橫州司馬任上。

張光輔(?-689)唐京兆(今陝西長安縣)人。曾任司農少卿、文昌右丞等。武則天垂拱三年(687),以討平越王李貞之功拜相,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永昌元年(689)改任訥言,遷內史令。同年,以不滿武則天專權,坐心懷兩端之罪被誅殺。

張 錫,唐貝州武城(今屬山東)人,高宗宰相張文灌侄子。武則天久視元年(700)任鳳閣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代替其外甥李嶠為宰相。次年,以泄露宮中機密流放循州。唐中宗時,復工部兼修國史,任哀都留守。唐隆元年(710)韋後殺中宗立少帝,命為宰相,以工部同中書門下三品。僅十餘天,韋後被殺,他亦被為絳州刺史,後累封平原郡公卒。

張柬之,字孟將,唐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當太學生時,祭酒令德芬期為「王佐」之材。後中進士,任清涼丞。永昌元年(689)七十餘歲,召為賢良,千餘人對策,取第一。授監察御史,歷鳳閣舍人,合州、蜀州刺史,荊州大都府長史。武則天長安四年(704),以秋官侍同鳳閣鸞台平章事,拜為宰相。次年發動政變,入宮殺張昌宗、張易之,迫武則天退位,擁立唐中宗復辟,以功升天宮尚書、中書令等職,仍居相位,不久封漢陽郡王免相,為政深厚有謀,剛正直爽,能斷大事。後被主席誣告,流放瀧州。憂憤而死,終年82歲。景雲元年(710)平反,憎中書令,謚號文貞。

張仁願(?-714),華州下圭(今山西富平東)人,武則天當政時,曾任殿中御史大夫、幽州都督、並州都督長史、屯衛大將軍兼洛州長史、朔方軍總管,作戰英勇,威振大漠。唐中宗復辟,於景龍二年(708)春任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拜為宰相,封韓國公。景雲元年(710)免相。開元初,以兵部尚書加光祿大夫致仕,次年病死,贈太子少傅。其行為秉政不阿,執法嚴正,用人得當,為將則「號令嚴明,將吏信伏」,與李靖、郭元振齊名,是整個唐代少有的文武雙全的宰相。

張嘉福(?-710),籍貫不詳。唐睿宗景雲元年(710)以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同年被誅殺。

張 說(667-730),字道濟、說之。唐洛陽(今屬河南)人。武則天永昌元年(689),選賢良方正第一,授太子校書郎,曾以得罪皇帝流放欽州。中宗復辟,歷兵部員外郎,工、兵二部侍郎等。睿宗即位,升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景雲二年(711),拜為宰相,監修國史。同年以與蕭至忠不合免相,改任尚書左丞。玄宗開元元年(713),以平定太平公主叛普立功,第二次拜相,封為燕國公。不久被姚崇誣陷免相,貶為相州刺史,歷任河北道、岳州、荊州、幽州等地地方長官。唐玄宗開元九年(721),以軍功第三次拜相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後改中書公,加集賢院學士。在位五年,整頓軍備,與吐蕃和好,裁減冗弱之兵20萬還農,多有政績,且以善作詩深得玄宗寵幸,當朝大臣無人可比。開元十四年(726),為奸臣李林甫彈劾免相。十八年(730)卒於尚書右丞相任上。贈太師,謚號文貞。有《張燕公集》。

張嘉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臨猗南)人。以通五經舉為平鄉尉。歷官監察御史,兵部員外郎,中書舍人,梁州、秦州都督,並州長史等。唐玄宗時任天兵軍綏護使,安置臣服的突厥族九姓有功,於開元八年(720)拜相,後加銀青光祿大夫,改任中書令。以議政不合,開元十一年(723)免相,歷任幽州、台州、定州刺史,戶部、工部尚書,封河東候。卒謚恭肅。子延賞、孫弘靖分任德宗、憲宗朝宰相,史稱「三相張家」。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廣東)人。進士出身,歷官校書郎。司勛員外郎、中書舍會、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等,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至副宰相。因受到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的排擠,四年後被罷相,改任尚書左丞相、荊州長史等。有《曲江集》傳世。

張 鎬(?-764),字從周,唐博州(今山東平西)人。天寶中歷官左拾遺、侍御史。肅宗至德二年(757)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兼河南節度使,都督淮南諸軍事,主持平定安史之亂,收復東西兩京,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南陽郡公。其間發現史思明叛亂之跡,但肅宗聽信與史思明勾結的宦官讒言,以「不切事機」罷免宰相。後來,史思明果然叛變。代宗即位,以為撫州刺史、洪州觀察使,封平原郡公。廣德二年(764)卒於江南西道觀察使任上。

張 鎰,字季權、公度,蘇州人。玄宗時以父蔭任左衛兵曹參軍、元帥帥府判官、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朝,累官至汴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任中書付款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學士兼修國史。以剛正不為同僚所容,次年免相改任鳳翔右節度使。因與吐蕃結盟以改善關系,為叛將李夢琳所殺。詔贈太子太傅。

張延賞(727-787),唐玄宗宰相張嘉貞之子,年僅兩風,父親即病逝,自幼「博涉經史,通吏治」,經父蔭入仕,玄宗賜名延賞。肅宗朝官至殿中付款御史。代宗時歷任河南君,哀都留守,淮南、荊南、劍南、川西節度使,揚州刺史,吏部尚書等。為政簡約,「治行第一」。德宗貞元元年(785)拜相,以與同僚不和罷相。三年,再次拜相,支持德宗和好吐蕃的政策,並罷免全國冗官1500人,引起反對。同年卒於相位,謚成肅。

張弘靖(760-824),字元理,唐德宗宰相,張延賞之子。以父蔭入仕,德宗時歷官監察御史、戶部付款郎、河中節度使。肅宗元和九年(814)拜為宰相,兼刑部尚書,封高平縣侯。在位三年,治獄公平。元和十一年(816),因張宴案與肅宗意見不和免相。歷太原節度使,吏部尚書,盧龍節度使,吉州、撫州刺史,長慶四年(824)卒於太子師任上。

張 浚(?-902),字禹川,河間(今屬河北)人。性通脫,通經史,曾隱居金鳳山學縱橫家方術,口才很好,喜歡高談闊論。曾任太常博士、度支員外郎等。黃巢起義後,他在漢陰幫助縣令李康保境安民。廣明六年(880)當攻入首都長安後,他被逃到漢陰的僖宗取用為諫議大夫,游說大將王敬修引兵勤王。唐僖宗光啟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為政主張以強兵安天下,認為天下大亂的原因是宦官專權、節度使割據,力主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割據勢力,與權臣李克用矛盾日深,受到排擠,昭宗大順二年(891)免相,貶為武昌軍節棄使。後來朱全忠想廢唐自立,害怕張浚反對,遂於天復二年(902)派人將張氏一家一百餘人全部殺害。

張文蔚(?-908),字右華,河間(今屬河北)人,進士出生身。唐昭宗時任翰林院學士、兵部侍郎。天復四年(904)初,昭宗被朱全忠至洛陽時,拜為宰相。挺身罅內部傾軋,極力維持殘局。天佑四年(907),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讓,建立後梁政權,唐朝滅亡。他亦隨之被任命為後梁宰相,制訂各種制度。後梁開平二年(908)卒於相位。

五代各個王朝,均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共歷53年,其中梁、唐、晉、漢、周分別有13、16、6、6、9人任過宰相。張姓梁2人,後唐1 人。

張文蔚,後梁太祖朝廷宰相兩年,見唐舉世張文蔚。

張 策(?-912),字少逸,敦煌(今甘肅敦煌西)人。年少好學而通經史。初仕唐朝,官至中書舍人、翰林院學士。朱溫(即朱全忠)建立後梁,歷任工部、禮部侍郎。開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郎。同年以病辭相,改刑部尚書致仕。著有《典議》、《制詞歌詩》等。

張延朗(?-936),汴州開封(今屬河南)人。初仕後梁,擔任租庸使,管理賦稅。後唐明宗朝,任忠武軍節度使,長興元年(930),任三司使,掌管全國錢糧。清泰元年(934)拜相,兼吏部尚書,次年,因病改任三司使。為政工於心計,主張財糧之權歸中央,制止石敬瑭等分方官自留儲備。三年(936)十一月,石敬塘攻入京城,延朗被殺害。

遼代設南、北宰相府總理軍國大政,各設人,其中實權在北府宰相。南北府宰相通常由皇族(耶律氏)、後族(蕭氏)但任。遼聖宗後,始有個別漢族官員躋身其列。遼代歷210年,有宰相81人,張姓僅2人。

張孝傑,遼建州永霸(今遼寧朝陽西南)人。家貧好學,重熙二十四年(1055)進士。靖害年間,官至樞密直學士,咸壅二年(1066)參政事同樞密院事,加工部侍郎。咸雍八年(1072),封陳國公、北府宰相,賜國姓耶律氏。為相八年,夥同太子耶律乙章陷害忠良。太康六年(1080)免相貶為武定軍節度使。大安年間病死家鄉。乾統初年(1101)被開棺揚屍,以平民憤。

張 琳(?-1122),遼瀋州(今沈陽)人。少有大志,道宗壽隆末任秘書中戲。天祚帝即位,官戶部使,乾統同四年(1104)為南府宰相。保大二年(1122),天祚帝為金兵所敗,從京中出走雲中,留張琳與李處溫輔佐魏國王耶律淳守南京。受李處溫脅近迎立耶律淳為帝,封太師平章軍國事,但無實權。同年憂郁而死。

宋代初年,依唐制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職,後來分領三館,首相為昭文館大學士,次相監修國史,再次為集賢殿大學士。元豐年間改官制,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並以尚書左右丞相代替參知政事為副相。北宋末曾以太宰、少宰代替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南宋乾道八年(1172)改依漢制,以左右丞相為宰相,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兩宋共320年,有宰相33人,張姓宰相6人。

張齊賢(943-1014),字師亮,北宋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遷居洛陽。太平興國進士,歷衡州通判、江南西路轉運使。淳化二年(991)拜相,任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四年(993)罷相。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1000),以冬至朝會酒後失儀罷相,次年,任涇、原等州軍安撫經略使。後歷任兵部、吏部尚書,太常卿分司西京,知青州等,以司空致仕。卒贈司徒,謚號文定。著有《洛陽縉紳舊聞記》等。

張知白(?-1028),字用晦,北宋滄州清池(今河北滄州東南)人。端擇進士,歷知劍州、判三司開拆司、權管司京哀轉運使等。知審官院,工部尚書等。大中祥符九年(1016)任參知政事,因議政與宰相王欽若不合,稱病辭職。仁宗皇帝即位,進為尚書右丞。天聖三年(1025),以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相。發兵對抗契丹。為相奉公無私,雖為顯貴,但清儉如寒士。三年後卒於相位,贈太傅、中書令,謚號文正。

張士遜(964-1049),字順之,北宋陰城(今湖北光化)人。淳化進士,歷官射洪、襄陽、邵武等縣縣令,為政「寬厚」,深得民心。薦為監察御史,累遷太子詹事,兼知審刑院、判史館等。天聖六年(1028)拜相,任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間事。次年,為曹利用開脫罪責被罷相,改刑部尚書,出知江寧府。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罷相,出判許州、知河南府。寶元元年(1038)三拜相位,封郢國公。康定元年(1040)罷相,以太傅、鄧國公致仕。九年後病逝,贈太師、中書令,謚號文懿。

張商英(1043-1121),字天覺,號無盡居士,北宋蜀州新津(今屬四川)人。治平進士,知南川縣。徽宗即位,歷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崇寧元年(1102)歷尚右丞、左丞。大觀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政。政和元年(1111),因與技郭天信往來,罷知河南府,時蔡京復為宰相,貶之為崇信軍節度副使,衡州安置。太學生為之請願鳴冤,蔡京害怕,令其自便。不久官復原職。宣和三年(1122)病逝。紹興中追賜謚號文忠。著有《宗禪辯》等。

張邦昌(1081-1127),字子能,宋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進士出身,欽宗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主議和。次年金滅北宋立他為楚帝。南宋初被處死於潭州。

張 浚(1097-1164),字德遠,宋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北宋政和進士,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傳檄勤王平定苗劉之變有功,知樞密院事。力主抗金,建議經勞川陝,以保哀南,遂出任川陝宣撫處置使。紹興五年(1135)拜相,部署沿江、兩淮諸路軍馬大舉北伐。七年(1137)因酈瓊兵叛,引咎辭職。秦檜執政,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三十一年(1161),金完顏亮南下攻宋,重被起用,孝宗即位,授少傅,封魏國公,隆興元年(1103)再次拜相,督師抗金。次年,為主和派排擠罷相,憂郁而死。以抗鑫復國大志未酬,無臉見祖宗於地下,遺命葬湖南寧鄉。贈太師,謚號忠獻。著有《中興備覽》。

金代熙宗天會十三年(1135)前用女真舊官制,此後改用遼宋官制,以領三省事、丞相(有左右之分)、平章政事為宰相。領三省事為首相,由三師(太師、太傅、太保)或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兼領。丞相與平章政事主持國政,成為事實上的首席宰相。領三省事廢置時,亦以尚書令為首相。金代120年,有42人出任首相,張姓1人。

張 浩(?-1163),字浩然,金代遼陽(今屬遼寧)人。本姓高,曾祖高霸仕遼,始改姓張。金太祖時,任承應御前文字,天會八年(1130)賜進士及第,任秘書郎。天眷二年(1139)任大理卿,詳定朝廷內外禮儀程式,後歷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尚書,行六部事。海陵五即位,任參知政事,進尚書右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擴建燕京(今北京)及皇宮。貞觀元年(1153)金遷都燕京,改名中都。因功拜為左丞相。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營建汴京(今河南開封),拜太傅、尚書令,進封秦國公。六年(1161),海陵王南下攻宋,留守主持尚書省事。大定二年(1102),入見金世宗,又拜為宰相,任太師、尚書令,封南陽郡王。次年,自請以病辭職,卒謚文康。

明代初年以中書省左右丞相為宰相。洪武十三年(1380)起罷國書省,廢丞相制,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十五年(1382)仿宋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哀閣等殿閣大學士,任皇帝顧問或秘書,明成祖時命翰大院編修、檢討等官入值文淵閣參預機務,遂發展成「內閣」。到世宗嘉靖年間,內閣大學士才真正位列六部尚書之上,成為真正的宰相。內閣大學士為宰相集團,首席大學士稱首輔或元輔,為首席宰相,主持國政。明代277年,有宰相17人,張姓9人。

張 璁(1475-1539),字秉用,後改名孚敬,改字茂恭,號羅峰,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次年世宗即位,議「大禮」,意見與世宗合,升為南京刑部主事,歷官給事中、翰林院學士、兵部侍郎。嘉靖六年(1527),以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參預機務。次年,升為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嘉靖八年(1529),為內閣首輔,成為宰相。在位六年,從政剛明果敢,痛懲貪官,但性情狠愎,報復不斷。十四年(1535),以病辭職。四年後逝世,贈太師,謚號文忠。著有《諭對錄》、《奏對錄》、《張文忠集》等。

張 璧(?-1545),字崇象,明石首(今屬湖北)人。正德進士。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以尚書兼哀閣大學士,次年加太子太保。不久病逝,謚號文簡。性情雅直,不近流俗,愛好文學,著有《陽峰家藏集》。

張 治(?-1550),字文邦,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正德十五年(1520)進士,授編修,歷官吏部左侍郎,南京吏部尚書。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次年,加太子太保。為相慷慨有志,獎進士類,明習典章,究辨時務及治亂光衰之故,想有所作為而不得志,不久病逝。賜祭葬,謚號文隱,隆慶年間改謚文肅。有《龍湖文集》。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自號無競居士、廣雅,別號壺公抱冰。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二年(18693)中進士,踏入仕途,歷任侍講學士、內閣學士、鄉試主考官、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官至軍機大臣兼管學部大臣,成為宰相。在其46年有官宦生涯中,他憑著「大中至正」之心,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詳見《晚清名臣張之洞》)。宣統元年(1901)八月二十一日,在「國運盡矣」的哀嘆聲中離開人間,享年73歲。謚文襄,贈太保。受吊之日,各國駐京公使都祭靈致哀。次年,湖北、江寧(今江蘇)省城,各建專祠,歲時祭祀,以志紀念。

與將軍集團安郁厚出事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天千足金的價格 瀏覽:587
理財取款程序 瀏覽:183
信託百世物流 瀏覽:676
注冊公司融資性 瀏覽:997
浦發輕松理財金卡條件 瀏覽:881
科創基金發銷渠道 瀏覽:995
45鋼價格2016 瀏覽:720
新設融資 瀏覽:157
中原內配私募基金被騙 瀏覽:347
32美元等於人民幣多少錢 瀏覽:96
期貨實盤秀怎麼沒了 瀏覽:268
車貸款50000一年利息是多少 瀏覽:97
基金經理范冰個人介紹 瀏覽:141
價格1與財務間的關系 瀏覽:750
公積金貸款房產證辦理流程 瀏覽:6
360理財通 瀏覽:938
金融租賃與信託 瀏覽:395
在北京銀行貸款會下批款涵嗎 瀏覽:498
央企改革基金能買嗎 瀏覽:537
跟蹤中證信息指數基金 瀏覽:721
© Arrange www.cfhszx.com 2012-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