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CL集團國際化還能走多遠
TCL集團出售盈利的TCL國際電工和智能樓宇,被業界看做飲鴆止渴的舉動,而TCL集團內部則提出這是國際化的必然選擇。選擇國際化「不歸路」的李東生正在面臨整合國際化資源巨大資金壓力,而一再「爽約」的扭虧承諾,或許需要出售最好的資產來實現
「我們的交易是健康的,至於為何在年底和股改的關鍵時期出現,這完全是偶然。」TCL集團(000100)董事會秘書王紅波向《證券市場周刊》表示。
他所稱的交易是指12月9日TCL集團等與知名電氣電工供應商法國羅格朗簽訂的總額超過13億元的股權購買協議,在該協議中,法國羅格朗分別以14.57億元和2.34億元購買TCL國際電工有限公司(下稱「TCL國際電工」)和TCL樓宇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智能樓宇」)的股權。由於TCL集團和其下屬公司在兩家公司持有80%的股權,TCL方面得到的股權支付款為13.53億元。
「羅格朗公司是一家國際巨頭,我們不可能操縱對方來配合我們股改的進展和年底扭虧的承諾。」王紅波進一步說明。羅格朗是專業從事電氣和電工事務的國際企業,在全球佔有6%的份額。
保業績促股改
不管是有意安排,還是無心插柳,這筆交易對於TCL集團目前的狀況是好處多多。不僅能獲得超過13億元的現金流入,還能獲取近12億元的投資收益。目前,TCL集團與湯姆遜合資的TTE、與阿爾卡特合資的T&A公司效益不佳,希冀的協同效應尚未發揮,而公司控股子公司TCL移動繼續虧損,使得TCL集團在今年三季度已累計虧損11.39億元。公司原預計2005年全年將發生虧損,巨額的投資收益很可能使得今年全年實現盈利。
雖然,王紅波反復強調這筆投資收益的偶然性,但是他也向《證券市場周刊》透露:「今年第四季度的業績將有實質性的改善,一個是第四季度是傳統的旺季,另外,目前的虧損並非持續性的,在經過我們的前期整合努力後,在第四季度或者明年會體現出來。」
經營狀況能否好轉,也是TCL集團股改成功的關鍵。在今年11月28日,TCL集團股改方案推出當天的媒體溝通會上,TCL集團有關人士透露,他們在走訪持有TCL集團股權的基金經理們時發現,後者更為關注是TCL集團的經營狀況,而非股改方案中單純的對價高低。
11月28日,TCL集團推出10送2.5股的股改方案,被市場判斷為送股較低的方案,但是作為擁有更多話語權的基金經理,如果能夠滿足他們的訴求,對於方案通過十分有利。
這是一個十分繞人的邏輯題,TCL集團因為業績虧損,需要大量的資金去整合,大量的資金從何而來,股市融資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想融資就得先股改,股改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需要公司業績的支撐。
但是,雖然李東生可以通過非經營性收入的方式把今年的業績做得過得去,挽回一點顏面,但是不可預測的未來情況又會怎樣?TCL集團內部已經沒有像TCL國際電工這樣能賣出高價錢的資產了。
賣家當的得與失
「早在今年七八月份開始,我們就與幾個知名的電工行業巨頭談過這個業務的轉讓,而羅格朗是稍後才進入談判的,但是由於有其他競爭者的存在,他們做出的決策更快,給出了有競爭力的價格,所以雙方的談判進展十分迅速。」王紅波向《證券市場周刊》透露這筆交易的細節。
根據協議,該筆交易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交割。
「TCL國際電工業務是另外一個領域的業務,與我們的消費電子供應商的定位產業關聯性不大,另外一個4000多萬的利潤貢獻對於TCL集團來講,貢獻是有限的,並且電工業務對於我們可能已經沒有太多的空間,而對於國際巨頭羅格朗就不同,他會使TCL國際電工做得更好。」王紅波解釋。
TCL國際電工成立於1993年,注冊資金5000萬元,TCL集團、TCL實業控股、國際電工工會股比分別為20%、60%、20%,其中TCL實業控股是TCL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而國際電工工會是在廣東惠州注冊登記的社會團體法人,是TCL集團在TCL國際電工的合資方。
截至2005年9月30日,TCL國家電工的資產總額為2.27億元,凈資產為1.28億元,2004年年底,該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為5.93億元,凈利潤為4850萬元。
TCL國際電工雖然資產規模不大,但是毛利率相當可觀,以2004年全年的數據為例,主營業務收入為5.9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為2.47億元,毛利率高達42%,並且TCL國際電工在國內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都具有一定優勢,TCL國際電工擁有行業內首家「國家認可實驗室」。
本次與TCL國際電工一同出售的智能樓宇成立於2004年年底,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前景可觀,今年前三季度已經實現盈利。
上述兩家公司的利潤貢獻或許有限,但是出售後帶來的巨額現金流卻是TCL集團急需的。
多元化為國際化讓路
「在今年12月初,有關TCL集團股改時,正式公開提出重組非核心業務的說法。」TCL集團品牌中心的一位人士向《證券市場周刊》說道。
但是從TCL集團七八月就開始籌劃出售電工業務來看,這種重組早已經開始,「對於TCL國際電工的重組只是少數人參與,集團內也是最近才聽說出售的消息。」上述人士解釋。
這樣看來,對於所謂的重組非核心業務的提法,李東生的處理還是相當謹慎的。
「按照TCL集團內部的提法,我們要成為一家消費電子的供應商,像智能樓宇同屬於電氣部,不屬於這個范圍。」TCL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分析。
而王紅波的解釋也認證了這一說法:「按照李總(李東生)的說法,我們最核心的業務包括在『龍虎計劃』中,我理解應該包括彩電、通訊、電腦和家電,至於電工業務是另外一個類型,屬於非核心業務。」
在李東生主張的國際化對於資源消耗巨大之時,多元化業務的發展也在同步發展,可以看出TCL集團內部對於多元化還是國際化的判斷並未統一。
「TCL國際電工是由被稱作『TCL四大諸侯』之一的溫尚霖創立,成立之初TCL集團僅投入200萬元,有後來的業績而深受李東生贊賞,溫尚霖也被李東生稱作『從未讓他操心』的人。」TCL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向《證券市場周刊》解釋,可能就是這層原因才會出現這種不統一的現象,並且電工業務曾被列入李東生的「龍虎計劃」。
後來,溫尚霖離開TCL集團。出售電工業務與溫尚霖離開了TCL集團到底是怎樣的因果關系,外界就很難知道了。
解密共同售股的「合資方」
溫尚霖的離開似乎帶著一點「悲情」色彩,而事實上溫尚霖同樣也是TCL集團與羅格朗公司交易的受益者之一,作為持有TCL國際電工20%股權的國際電工工會的實際控制人,也能獲得近3億元的套現收入,而溫尚霖的收入應該不低於億元。
溫尚霖的持股還有一段插曲,據稱,TCL國際電工剛成立時,李東生許諾給他15%的股權。到1995年,公司個人擁有股份的只有他一個人,難免有人嫉妒。溫尚霖認為這樣下去不利於企業發展,就主動寫申請要求放棄股權,但要做法人代表,擁有管理權。李東生立刻批准。到1997年的時候,李東生主動提出讓TCL國際電工改制,拿出20%的股份給中高層員工,溫尚霖就又擁有了股份。「總裁很講義氣,會讓你得到相應的回報。這些人死心塌地跟他干,就是因為跟他干沒有錯。你應得的東西,自己不想他也會為你想。」溫尚霖說。
同樣在智能樓宇中,股權結構為TCL集團持有50%、TCL實業30%、瑞風投資20%,這家瑞風投資很可能也是高管持股的載體。
瑞風投資在英屬維京群島注冊,這與原來TCL移動董事長萬明堅的權益實現體——齊福投資十分類似,應該是在該公司成立時對於高管持股的一種安排。
至於為何在TCL集團的公告中將國際電工工會和瑞風投資都稱作合資方,TCL集團一位人士分析很可能是由於溫尚霖離開的原因,也為了避免節外生枝。
國際化「無底洞」
在TCL家族中有3個上市公司,在深圳的母公司TCL集團,主營白電及其他一些資產,它持有在香港上市的TCL多媒體(1070.HK)、TCL通訊(2618.HK)的過半股權,後兩者主業清晰,分別為彩電和手機,並均進行了國際化之路,收購同樣來自法國也同樣虧損嚴重的湯姆遜和阿爾卡特的業務,分別稱作TTE和T&A。目前,這兩家公司仍存在巨額虧損。包括這兩公司的TCL多媒體、TCL通訊今年前三季度的虧損額分別為2.75億元、13億元,而TTE和T&A是主要的虧損源。
不僅如此,TCL集團整體資金情況不容樂觀,國際化對於資金需求就像一個「無底洞」,每個季度都要有超過7億元的現金流出,以補充TTE和T&A大量資金需求,而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持續為負,更加重了TCL集團的資金壓力。
因為資金緊張的原因,今年11 月11日,TCL把原本用於「2.4GHz數字無線語音及數據網項目」、「半導體製冷系統技術開發」及「兼並收購」的總計9.45億元資金,全部用來補充流動資金。
問題的關鍵是TTE和T&A何時能夠實現盈利,早在去年,李東生曾公開表示,TTE將會2004年年底實現扭虧,這個目標並沒有實現,李東生給出的原因是整合的難度超過預期。隨後今年年初,李東生表示兩個公司將會在今年年底實現扭虧,而在11月28日的媒體溝通會上,李東生坦承,這個目標今年仍不能實現,原因同樣是整合難度太大。
為此,很多市場分析人士給李東生的國際化「潑冷水」,對於其能夠成功完成國際化的轉變表示質疑,募集資金用來補充流動資金和本次的TCL國際電工等業務的出售更加重了人們的這種看法。
「很多人只是看到我們的財務數據,沒有看到我們對於整合國際業務的努力,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整合之後,我們找到了虧損的源頭在哪裡,業務改善也是有效果的。」TCL集團的董事會秘書王紅波說道。
TCL集團繼續保持著他們對國際化的信心,但只有業績才有說服力。
B. 為什麼TCL全球化能夠成功
全球化是市場資源,各種資源重新的配置和交換。李東生並不認為一個公司的全球化是和全世界所有企業去競爭。全球化意味著更善於跟全世界的合作夥伴建立起好的合作關系。在國際業務當中TCL基本的格調就是尋求當地的合作夥伴,來開拓TCL在當地的合作,在業務管理方面要實現本土化。在我們過去十多年的全球化、國際化的過程中,一定要善用當地的資源,包括用好當地的管理團隊,全球化才會成功。所以全球化一定不能要想著跟全世界的人競爭,而是能和全球的人合作。
C. TCL的國際化征途對我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有何啟示
收購後要會整合人才
D. TCL的跨國經營的模式對我國其他企業來說有哪些借鑒意義
拜託,TCL是個失敗的案例,你們還學?知不知TCL為了能運轉下去都開始做代工業務了(EMS)。
目前,國內走出去的企業都是失敗的,沒有成功的。
除開戰略因素不談,盲目的規模擴張,不考慮管理模式的差異和文化的障礙,怎麼可能成功。
不要聽他自己瞎吹。
TCL唯一值得借鑒的東西,學學如何管理層收購,怎樣騙取國家資產的。
E. TCL的國際化征途對我國企業的全球化發展有何啟發
只有山寨才能全球
F. 試述TCL公司實行跨國經營的歷程、失誤與啟示
本人就在TCL干過,對這個還是比較了解的,不過樓主,你這三千字也要別人寫,一般人可沒這么多精力。
G. TCL在實施國際化戰略中主要採用了那些進入方式
2007年TCL全球營業收入390.63億元人民幣,5萬多名員工遍布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銷售機構,銷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電及TCL、Alcatel品牌手機。2007年TCL在全球各地銷售超過1501萬台彩電,1190萬部手機。海外營業收入超過中國本土市場營業收入,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
* 經營策略:研製最好產品、提供最好服務、創建最好品牌
H. 從tcl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實施過程中會得到哪些啟發
在TCL國際化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從事跨國投資經營的中國企業借鑒。
1、"先易後難"的國際化戰略
2、前期充分准備是國際化成功的前提
3、國際化管理隊伍是國際化成功關鍵
4、創新是改變生存狀態的法寶
5、系統化的管理是企業穩步發展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