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聯重科是亞洲品牌500強企業嗎
由世界品牌實驗室和世界企業家集團共同編制發布的2018年《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在香港「亞洲品牌大會」上揭曉,中聯重科繼續蟬聯榜單,位列129名,企業品牌價值不斷攀升,全球影響力持續增強。
據悉,這是世界品牌實驗室(World Brand Lab)第十三次對亞洲品牌的影響力進行的測評, 共有22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個品牌入選,其中中國(包含港澳台)入選的品牌共計209個。該榜單的評判標準是品牌開拓市場、佔領市場、並獲得利潤的能力,基本指標包括市場佔有率、品牌忠誠度和亞洲領導力。《亞洲品牌500強》從2006年開始每年發布一次,目前該榜單已成為亞洲「品牌風向標」。
作為中國裝備製造業代表企業,中聯重科已連續多年入選亞洲品牌五百強榜單。近年來,中聯重科專注創新驅動,加速轉型升級,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中聯重科大力實施「4.0」戰略,以「模塊化平台+智能化產品」為核心的全新一代綠色、智能4.0產品成為公司新的盈利增長點。2017年共有28款4.0產品上市,銷售佔比超50%。同時,中聯重科緊隨「一帶一路」倡議,積極「走出去」,在全球擁有歐洲和北美研發中心,擁有印度工業園、巴西工業園,以及正在建設的白俄羅斯工業園,土耳其和沙特兩大生產基地也正在籌建中。
據了解,世界品牌實驗室是全球領先的品牌評估機構,附屬於知名的商業媒體機構——世界企業家集團,其專家和顧問來自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頂級學府,研究成果已經成為許多企業並購過程中無形資產評估的重要依據, 其獨創的評估方法「品牌附加值工具箱」得到企業界和金融界普遍認可。
2. 長沙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區別到底在哪裡
中聯重科是國企,三一重工是私企。
中聯重科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9大類別、個產品系列,80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公司研發投入占年營業收入5%以上,年均產生約300項新技術、新產品,對公司營業收入的年貢獻率超過50%。僅在2011年,中聯重科就推出了全球最長碳纖維臂架泵車、全球最大履帶式起重機、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機及全球最大噸位單鋼輪振動壓路機等世界領先產品。
三一重工業務和產業基地遍布全球,憑借自主創新,三一成功研製的66米泵車、72米泵車、86米泵車三次刷新長臂架泵車世界紀錄,並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台全液壓平地機、世界第一台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世界第一台無泡瀝青砂漿車、亞洲首台1000噸級全路面起重機,全球最大3600噸級履帶起重機,中國首台混合動力挖掘機、全球首款移動成套設備A8砂漿大師等,不斷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一流。
拓展資料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一集團創建於1994年,通過打破國人傳統的「技術恐懼症」堅持自主創新迅速崛起。多年來,三一以「品質改變世界」為使命,致力於為中華民族貢獻一個世界級品牌。
三一重工在全國已建有15家6S中心。未來幾年內,將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直轄市、200多個二級城市開設6S中心。在全球擁有169家銷售分公司、2000多個服務中心、7500多名技術服務工程師。自營的機制、完善的網路、獨特的理念,將星級服務和超值服務貫穿於產品的售前、售中、售後全過程。
3. 中聯重科2019年業績增長了嗎
三季度業績是17年的三倍,四季度是17年的十幾倍,要知道因為2017年有環境記入報表版所以導致上半年權利潤是減23%的,所以去年業績遠遠不止增46~61%,如果按可比性來說,18年單看下半年是17年下半年業績的5~6倍!這才是真實的業績!
4. 中聯重科和三一重工哪個大一些
科研能力和專利技術中聯重科大一些,社會貢獻中聯重科大一些,營收規模上三一重工大一些,發展後勁中聯重科大一些!
5. 我想問一下中聯重科的產品市場佔有率有多少,盡量詳細一點可以嗎謝謝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聯重科」,股票代碼000157),創建於1992年,是一家高科技上市公司。是中國工程機械裝備製造龍頭企業,全國首批103家創新型試點企業之一。主要從事建築工程、能源工程、交通工程等國家重點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所需重大高新技術裝備的研發製造。公司注冊資本7.605億元,年產值、銷售收入均過100億元,員工16000多人。2007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46億元,利潤總額1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和99%;出口額同比增長300%以上。
中聯重科在國內的生產經營基地跨湖南長沙、常德、益陽以及上海、陝西、廣東等地,現已形成八個產業園區,即中聯科技園、麓谷工業園、泉塘工業園、常德灌溪工業園、望城工業園、益陽沅江工業園、上海工業園、陝西渭南工業園,總面積近300萬平方米,擁有國際一流的超大型鋼結構廠房、現代化的加工設備和自動化生產線,擁有覆蓋全國、延伸海外的完備的銷售網路,強大的服務體系。公司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一體化管理體系獲得德國萊茵TÜV認證,在國內建築機械行業率先按照歐盟標准推行產品CE認證,並獲得俄羅斯GOST認證、韓國安全認證。
中聯重科自成立以來以每年平均60%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3大系列、45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產品類別超過同行業任何一家國際知名企業,「中聯」商標被認定「中國馳名商標」,多個系列產品獲為中國免檢產品、中國名牌產品稱號,暢銷包含港澳地區的國內市場,並遠銷海外,深受用戶青睞。中聯重科在2007年全球工程機械排名第19位;全國工程機械行業利潤排名第一位,上海、深圳上市公司綜合績效排名前列;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機械工業50強」;連續多年被評為「最具成長性」企業、最具影響力企業、全國用戶滿意企業;被評為中國機械工業現代化管理進步示範企業;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狀、中國自主創新能力十強、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等獎項和榮譽。
中聯重科繼承了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優勢,建有國家級技術中心,是中國工程機械協會8個專業分會會長及秘書長單位,混凝土機械標准化分技術委員會秘書處單位。科研和技術攻關力量十分雄厚,設計、試驗手段先進。先後完成重大科研課題670多項,負責制(修)訂國家行業標准300多項,目前是187項有效標準的制、修訂歸口單位,行業技術覆蓋率75%以上。中聯重科先後完成了90多項國家「九五」、「十五」、 「863」等國家重大裝備開發、科技攻關課題和專項,被科技部確定為 「十一五」三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承擔單位。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投票P成員單位(Participating Member),每年銷售收入的40%左右來自於新品開發。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中聯重科以產品系列分類,形成混凝土機械、工程起重機械、城市環衛機械、建築起重機械、路面施工養護機械、基礎施工機械、土方機械、專用車輛、液壓元器件、工程機械薄板覆蓋件、消防設備、電梯產品、專用車橋等多個專業分、子公司,正在構建一個國際工程機械的精品集合,打造一個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中聯重科由「科技產業化」到「產業科技化」的發展思路和模式,被國家科技部兩任部長朱麗蘭、徐冠華評價為:科研院所改革的成功樣板,國有企業改革的成功典範,為傳統產業領域院所和企業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成功經驗和深刻啟示。
發展簡要歷程:
1992 年 9 月 28 日,中聯重科的前身——長沙中聯建設機械產業公司成立。
2000 年,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中聯重科,代碼 000157 ) A 股股票在深交所隆重上市。
2001 年,中聯重科正式收購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是中國入世後國內企業首次成功並購國際知名企業。
2002 年,中聯重科承債式收購湖南機床廠,由此開啟企業間重組並購的「中聯模式」。
2003 年,長沙建機院、中聯重科、浦沅集團、浦沅工程機械有限公司實現四方重組並購。行業內兩大強勢品牌——「中聯」、「浦沅」攜手並進,融合發展。
2004 年,中聯重科入選深證 100 指數成份股。
同年 7 月,中聯重科以 30.54 億元的品牌價值名列「中國 500 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第 200 位。
在權威的「上市公司 2004 年度績效排序」中,中聯重科位居深滬 1269 家上市公司第 31 位,「湘股」第一位。
企業遠景——打造國際化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
在經濟全球化浪潮撲面而來的 21 世紀,中聯重科通過技術、市場和資本的紐帶,聯結行業內骨幹企業,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大規模、高起點地推進和振興中國機械裝備行業的科技進步。積極培育以高新技術為優勢特徵的核心競爭能力,全面改造傳統工程機械產業,全面提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整體實力,最終形成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龍頭企業、強勢品牌。
同時,通過國際合作,實現企業技術、市場和資本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全面接軌,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界、多元化的高新技術產業集團。
6. 中聯重科是不是國有企業
中聯重科是國企。
中聯重科不斷推進改革,形成了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體制機制,成為國有科研院所改制的典範;作為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上市公司,中聯重科通過重組並購,參與到傳統國企的改革、改組、改造之中,在老企業植入新機制、新技術,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效益,成為國企改革的標桿。
中聯重科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25年間,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
(6)2017中聯重科集團營收擴展閱讀:
中聯重科的發展歷程:
2001年,中聯重科整體收購了英國博魯捷公司。此次收購不僅為公司提供了一個出口發展的平台,也將中國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領域的技術水平提升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聯重科以償債方式收購了中國機床行業的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通過重組,湖機員工團隊在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施崗位上的競爭,優化組合,第二年即實現銷售收入,產值同比增長100%以上,迅速實現扭虧為盈。
2003年8月,中聯重科與浦源成功重組合並,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規模最大的重組合並。2004年,浦源獲得的利潤超過了過去15年的總和。
2003年9月,中聯重科收購了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的運營資產,在國內城市衛生機械市場占據領先地位。
2006年,中聯重科大股東完成了重組。公司管理層通過長沙和生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長沙易一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完成了曲線MBO。
7. 中聯重科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啊
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生產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0大類別、55個產品版系列,460多個品種的主導產品,為全球產品鏈最齊備權的工程機械企業。公司的兩大業務板塊混凝土機械和起重機械均位居全球前兩位。公司注冊資本78.085億元。
2016年8月,中聯重科在"2016中國企業500強"中排名第255位。2019年8月,中聯重科連續14年上榜「亞洲品牌500強」,位列第126名。
2018年10月,在「2018年中國大陸創新企業百強榜單」中位列梯級I。2019年9月1日,2019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榜單發布,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265位。
2013年9月29日,由世界品牌實驗室主辦的第八屆「亞洲品牌500強」頒獎典禮28日在香港召開,發布最新「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中聯重科排名第210位,成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唯一上榜企業。根據世界品牌實驗室公布的數據,中聯重科品牌價值232.68億元。
2017年「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揭曉,中聯重科憑借持續提升的全球品牌影響力蟬聯上榜,排名上升至第131位。
8. 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徐工集團,這三家企業哪家實力更強一些
三一重工實力更強一些,因為三一重工在2011年7月,以215.84億美元的市值榮登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是截止2020年8月以來唯一上榜的中國機械企業。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三一集團創建於1994年,通過打破國人傳統的「技術恐懼症」堅持自主創新迅速崛起。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在A股上市。
2011年7月,三一重工以215.84億美元的市值榮登英國《金融時報》全球市值500強,是迄今唯一上榜的中國機械企業。
2019年11月13日,三一 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榜單項冠軍產品名單。2019年12月,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入選2019中國品牌強國盛典榜樣100品牌。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指數」100榜單排名第33位。
(8)2017中聯重科集團營收擴展閱讀:
據統計,國內400米以上的高樓,70%都是由三一混凝土設備完成施工任務,500米以上高樓,則全部是由三一的泵送設備完成泵送施工任務。
在國外,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歐洲第一高樓俄羅斯大廈、日本第一高樓阿倍野中心等都有三一重工的設備參與建設,三一重工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泵王」。
除了高樓建設,三一重工在三峽工程、「鳥巢」體育館、倫敦奧運場館、巴西世界盃場館、新加坡世界最高摩天輪、印度帝國大廈、俄羅斯薩彥·舒申斯克水電站、哈薩克紅港油田、阿爾及利亞東西高速公路等全球重點工程中,同樣貢獻巨大。
9. 中聯重科是國企嗎
中聯重科是國企。
中聯重科不斷推進改革,形成了科研支持產業、產業反哺科研的良性體制機制,成為國有科研院所改制的典範;作為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的上市公司,中聯重科通過重組並購,參與到傳統國企的改革、改組、改造之中,在老企業植入新機制、新技術,取得了經濟和社會的雙重效益,成為國企改革的標桿。
中聯重科前身是原建設部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公司自1992年成立至今25年間,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通過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整體上市,最終形成了湖南省國資委、管理團隊和骨幹員工、戰略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及其他流通股東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產權結構,不同性質的資本融合為與市場緊密掛鉤的利益共同體。
(9)2017中聯重科集團營收擴展閱讀:
中聯重科的發展歷史:
2001年,中聯重科整體收購了英國保路捷公司。這次收購既為公司搭建了外向型發展的平台,也將我國在水平非開挖施工領域的技術水平一舉提前了至少20年。
2002年12月,中聯重科以承債方式收購中國機床工具工業老牌國有企業——湖南機床廠。通過改制,湖機員工隊伍在理順勞動關系的基礎上實行了競爭上崗、優化組合,第二年即實現銷售收入、產值同比增長均超過100%,迅速實現扭虧增盈。
2003年8月,中聯重科與浦沅成功重組並購,寫下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重組並購的最大手筆。2004年,浦沅分公司實現的利潤,超過了其過去15年的利潤總和。
2003年9月,中聯重科收購中標實業有限公司經營性資產,從而占據了國內城市環衛機械市場的龍頭地位。
2006年中聯重科大股東完成改制。公司管理層通過長沙合盛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和長沙一方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完成曲線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