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那麼就永遠不會下降嗎
一個上市公司商譽規模高通過計提商譽減值准備或整體轉讓可以下降。
② 上市公司商譽是什麼
這個是我們財務處來理上逐步接源受,並量化的一個子項。
公司在建立、經營過程中,逐步積累了商業信譽,形成了商譽。
上下游合作夥伴願意以更優惠的價格提供商品或勞務,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公司的商品或勞務;合作夥伴願意與公司建立更牢固的合作關系,願意在合作中共同分享經營成果。
這種氛圍的形成,就使得公司具有了超越剛剛創建的同等規模公司的優勢,將這種優勢進行量化,就是一個時點上的評估價值,它就是商譽。
商譽是變化的,需要根據公司的實際經營狀況階段性評估。
商譽高的企業,在融資的規模、成本、方式上都能獲得更多優惠,得到發展的先機,占據更多優勢。
所以,商譽高的企業,更注意維護企業形象,注重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塑造企業良好形象。
上市公司商譽就是品牌溢價,有的是自身初始的,有的是中途收購的,都屬於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在「注意力經濟」的當下,影響不遜於實物資產,維護好,運用好商譽已經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抓手。
③ 商譽高好還是低好
商譽就是前些年,公司買了高溢價的資產(公司),這幾年出現了經營不善或者是導致存貨積壓過多,同時較多的外債無法收回,這樣的一筆名為虧損的資金,就放到了商譽里邊,有的公司沒有商譽,有的公司高達幾十個億的商譽。
從投資者角度,商譽是過去並購事件形成的後遺症,一直留在賬面成為沒有價值的資產才更有欺騙性;公司主動計提減值,反而是對股民更負責的一種做法。
收購的目的是為了未來創造更多的盈利,所有商譽會隨著合並後B公司新創造的現金流和利潤,逐漸減少。在2018年,減少多少是通過減值測試來完成的。但因為減值測試是財務估計的藝術里,隨機性很大的一個事項,審計事務所換一個測試方法,能得出完全不一樣的結論,所有,很多上市公司的商譽,很可能很多年都沒有減值,一直掛在資產上,那就變成了一項虛增的資產,而實際可能並購帶來的收益並不明顯。這對投資者而言就可能是一種欺騙。
總之,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最需要關注的就是資產的質量,商譽是資產中最容易有爭議,也最難估值的一項資產吧。類似的還有無形資產,有些公司為了避開很明顯的「商譽」,可能會考慮把溢價收購體現在無形資產中。所以,巨額的無形資產賬面余額,同樣是需要仔細甄別的。
④ 什麼是商譽
商譽就是:上市公司A做並購,購買了另一家公司B資產時,實際支付的高於購買標的凈資產的部分。舉個例子,上市公司A打算收購B公司,B公司要價20億,但是B公司的凈資產只有15億,那麼5億的溢價就是商譽,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品牌價值。比如你開了家賓館,資產加起來起來100萬,當地開了很多年,盈利還不錯,因為各種原因要出讓,那你出價150萬轉讓了。
所以說商譽本身不會直接產生任何收益,因此商譽越高肯定不是什麼好事。
⑤ 股市裡面的商譽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如何產生的呢
前幾年市場談論商譽較少,但在18年底大部分公司開始大規模的計提商譽,在19年市場上很多上市公司也發布商譽減值公告,為什麼早幾年中沒有出現大規模的商譽減值情況,在這幾年的突然出現爆發式增長。下面我們重點講解下商譽到底是什麼,上市公司是如何產生的商譽,為什麼目前上市商譽減值佔比較多。
那我們上述講到大部分公司在牛市14-15年完成收購,那三年之後,那就是18-19年,所以我們發現在最近一兩年大量公司出現商譽減值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公司的凈利潤,一旦凈利潤大幅度的減少後,造成了公司股價的下行。
總結:商譽是由於溢價收購所造成,溢價收購必須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那商譽就自然形成,所以大家在面對上市公司之前出現過高溢價收購的情況,特別是一些上市公司資產負債表中商譽一欄中資金規模較大的,要注意後期的商譽減值的風險。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⑥ 上市公司並購時產生的商譽會永遠存在嗎
一個公司立足一個行業若干年,並確認為資本,而內部自創商譽則不確認為資本,企業對現有資源可能帶來的未來收益作出的報告。因此,商譽應該作為一項資產被確認。資本市場的反應也驗證了本文的判斷,商譽資產應該被確認商譽形成的原因在並購過程中,產生商譽是因為並購者比被並購企業的公允價值多付出的成本,或者說是比被並購公司的股票的公允價值多付的成本,為什麼商家會付出比公允價值更高的成本。收購企業之所以看中了被並購企業,作為核算這部分能力的價值的商譽,為決策者所增加的決策相關性遠遠彌補了估計上的不精確性所造成的影響。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企業的競爭就是創造能力的競爭,不確定性是會計實務隨時都在面臨的問題。事實上,隨著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可以預期固定資產的經濟壽命與物理壽命之間的相關性將會進一步減弱,對於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作出可靠的估計將會更為困難,因此有理由相信商譽確認所增加的決策相關性會遠遠彌補其估計的不精確性,從而判斷企業的投資價值可謂至關重要。會計分期的本身就隱含了會計核算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確,一定是看中了該企業潛在的發展潛力,比如未來創造收益的能力,尤其是當期望收購被並購企業的公司不止一家的時候,這時候眾收購公司競相標的價格,有的甚至是巨額成本呢?首先,但是固定資產卻不會因為計量的可靠性問題而不計提折舊。也就是說,帳面價值更接近於市場價值:報告的商譽資產價值與股價之間是相關的,並且在商譽已經攤銷5年之後仍然相關。同時相關的研究還顯示,對於衡量企業未來的競爭優勢,往往反應出企業對於該被並購公司有著自己的專業評估。換個角度說,商譽也就是收購公司對於被並購公司將來發展前景的評估價值。商譽被確認為資產的原因商譽主要分為:購買商譽和內部自創商譽。購買商譽又分為正商譽和負商譽,一定有自己的企業文化、行業渠道,這從另一個側面支持了商譽的確認使得會計信息更加有價值。因此。被並購企業的商譽值的評估實際上是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然而:報告了商譽價值的企業,其市場價值與帳面價值的比率比較低。經驗研究的結果表明、專利技術和客戶群,這些都是沒有法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中用精確的數字衡量出的、營銷策略、品牌效應以及公司信譽
⑦ 上市公司在收購資產時發行股票計入商譽嗎
一般情況收購資產時發行股票溢價的部分計入資本公積金;
發行股票公允價值大於被購買企業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部分才計入商譽。
⑧ 如何解決上市公司商譽問題
上市公司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來確認商譽並購價值。
第一,確認自創商譽。
商譽從本質上講是企業的一項不可辨認無形資產,是企業獲得超額盈利能力的原因,不是被並購後才產生的。我國會計准則認為自創商譽不符合會計可計量屬性而不予確認,規定的只有非同一控制下溢價合並才能確認商譽顯然太過狹隘,不能如實反映企業擁有或控制的商譽。因此,根據超額盈利觀,選擇合適的折現率,對預期凈收益與凈資產正常報酬的未來收益折現的金額確認為商譽,便很好的解決了自創商譽的確認問題。
第二,提高商譽公允價值的評估質量。
公允價值的運用是我國融入全球經濟的必然結果,在新准則規定下,要提高商譽的真實性和准確性,前提是取得可靠准確的公允價值。因此,從宏觀上講,要完善市場經濟環境,減少噪音的影響和操縱空間,建立科學可行的公允價值測評體系。從微觀上講,要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服務機構的水平。
第三,政府應加強對商譽信息披露的監管。
新准則規定商譽在確認和後續計量問題上都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存在著人為操縱的空間,因此需要加強監管,如對資產組進行減值測試時應由中間機構或第三方提供有關資本巿場的信息。同時也要注意到,目前提供咨詢服務的評估機構或會計事務所資質、水平差異較大,可能從源頭上使有關巿場公允價值的信息與實際產生偏差,因此,加強對中間服務機構的資格審查和培訓、監管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