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高姓的起源
有以下幾種起源:
1、高姓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2、源於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3、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亦稱格爾齊氏,滿語為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高氏。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鄭州新鄭。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
網路--高姓
2. 誰有天目山的簡介
天目山位於杭州臨安城北,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山地質古老,植被完整,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我省惟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1]於1956年被國家林業部劃為森林禁伐區,作為自然保護區加以保護,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1996年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MAB)網路,成為世界級保護區。是浙江省唯一一處加入MAB網路的森林與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該保護區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也是中國唯一一家同時被授予"兩個基地"稱號的自然保護區。 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包括天目山入選世界紀錄協會世界唯一天目鐵木生長地在內,天目山擁有多項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之最。 動植物奇觀 大樹王
天目山,地質古老,山體形成於距今1.5億年前的燕山期,是「江南古陸」的一部分;地貌獨特,地形復雜,被稱為「華東地區古冰川遺址之典型」;峭壁突兀,怪石林立,峽谷眾多,自然景觀優美,堪稱「江南奇山」;特殊的地形和悠久的佛教文化促使該區域動植物的遺存和植被的完整保護,成為全世界的一大奇跡,是我國中亞熱帶林區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域之一。天目山自然保護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植被類型,其森林景觀以「古、大、高、稀、多、美」稱絕。「古」:天目山保存有中生代孑遺植物野生銀杏,被譽為「活化石」。該物種全球僅在天目山有天然的野生狀態林。銀杏自然景觀有「五代同堂」、「子孫滿堂」等;「大」: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現有需三人以上合抱的大樹400餘株,享有「大樹王國」之美譽;「高」:天目山金錢松的高度居國內同類樹之冠,最高者已達60餘米,被稱為「沖天樹」;「稀」:天目山有許多特有樹種,以「天目」命名的動植物有85種。其中天目鐵木,全球僅天目山遺存5株,被稱為「地球獨生子」。此外,香果樹、領春木、連香樹、銀鵲樹等均為珍稀瀕危植物;「多」:自然保護區內國家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有種子植物1718種,蕨類植物151種,苔蘚類植物291種。茂密的植被進而庇護了雲豹、黑麂、白頸長尾雉、中華虎鳳蝶等37種國家級珍稀保護動物,保護區內計有獸類74種,鳥類148種,爬行類44種,兩棲類20種,魚類55種,昆蟲已匯編名錄者達2000餘種。天目山是「物種基因寶庫」。因此,被中宣部、科技部等單位授予「全國 天目山雲海奇觀
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科普活動中心」。「美」:林林總總的各色植物,構成一幅蔚為壯觀的森林畫幅,千樹萬枝,重巒迭峰,四季如畫。 太湖水系和錢塘江水系的分水嶺,中國古老山地之一,著名避暑和游覽勝地。位於浙、皖毗鄰地區。呈西南—東北走向,南北大致以杭徽公路和西苕溪為界。長200公里,寬約60公里,屬江南古陸的東南緣。山地呈中心—深谷景觀,海拔1500米以上山峰有10餘座,最高峰清涼峰1787米。岩性以花崗岩、流紋岩為主。山地兩側多低山丘陵寬谷景觀。天目山古名浮玉。 《元和郡縣志》記載:天目山「有兩峰,峰頂各一池,左右相稱,名曰天目」。是中國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保存較好地區。天然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1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1100~1400米為落葉、常綠闊葉和針葉混交林;1400米以上為稀疏灌木。西天目山南坡於1956年劃為全國自然保護區,1986年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種繁多,其中喬木800多種。林木以古老、高大、稀有而聞名中國。有樹齡1500年以上、五代同堂的公孫樹──銀杏;有清代即已發現而稱為大樹王的柳杉, 胸徑2.33米, 材積42.98立方米;有樹高達54米、胸徑1米多的金錢松。中國特有的野生銀杏樹最早發現於此。此外,有黃杉、天目梭、天目朴、浙西鐵木等41種稀有名貴樹種。動物區系復雜,僅鳥類即達148種,蛇類有37種。其中紅嘴相思鳥最著名。山區盛產茶葉、筍干、山核桃、葯材、竹木等。 動植物種類繁多,珍稀物種薈萃,為國家教學科研重要基地。被國家授予"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戀疊翠,古木蔥蘢,有奇岩怪石之險,有流泉飛瀑之勝,素負"大樹王國""清涼世界"盛名,為古今攬勝頤神勝地。天目千重秀,靈山十里深,她賦予人類享之不竭的璀璨文化與獨特的大自然風韻。
天目山歷史
天目山[2]歷史悠久,擁有璀璨奪目的綠色文化、宗教文化,是儒、道、佛等文化熔於一體的名山。東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於天目山並在此修煉多年,現有遺跡「張公舍」;梁代昭明太子蕭統隱居於天目山太子庵分經讀書,留有「洗眼池」、「太子庵」等景點;唐代李白、宋代蘇軾、元代張羽、明代劉基等文人墨客都上天目山游覽並留下優美的詩章。現存「太白吟詩石」等人文景觀;清代乾隆皇帝也曾上山攬勝,並賜封「大樹王」;1939年,周恩來同志在禪源寺百子堂作團結抗日演講等,為天目山留下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賦予了天目山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她更具魅力。 天目山佛教自東晉傳入,已有1500餘年的歷史,是我國佛教名山之一,有「天目靈山」之稱。鼎盛時期全山有寺院庵堂50餘座,僧侶千餘人。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42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天目山是韋陀天尊者道場。
氣候環境
天目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又由於獨特的山體影響,形成冬暖夏涼的小氣候,年平均氣溫14℃。林木茂密,流水淙淙,造就了豐富的「負離子」和其它對人體有益的氣態物質。在天目山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十萬余個,居同類風景名勝區之冠,具有除塵、殺菌等功效,對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療效。 天目山的地理環境和森林效應,形成了特殊的小氣候,年平均溫度仙人頂8.8℃,山麓14.8℃。茫茫林海,清靜幽雅,夏天特別涼,冬季無嚴寒。豐富的植物資源及優越的自然環境,給各種動物的生長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也為人類的休閑、度假、旅遊等創造了一個極好的環境。而且這里的森林中彌漫著多種對神經衰弱、心血管系統等疾病有明顯緩解作用的氣態物質。2005年,浙江林學院旅遊學院的科研人員通過測量發現,天目山空氣中的負離子含量最高達到130000個/立方厘米,刷新了全國紀錄。因此,天目山是人們健康、旅遊、休閑的理想場所。
自然保護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地處臨安市西北部,面積4284公頃,經度范圍:119°24′11″-119°28 ′21″,經度范圍:30°18′30″-30°24′55″,海拔范圍300m-1556m,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的森林生態系統和森林景觀。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12張)天目山一九五六年被批為\"森林禁伐區\",一九八六年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均為全國首批,一九九六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在全國的自然保護區內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天目山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是因為她是生物種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點,不僅生物資源,保存較好,旅遊文化資源和區位優勢特別明顯。原1050公頃范圍內有高等植物2160餘種,其中以\"天目\"命名的37種,國家保護植物35種;有高等動物2274種,昆蟲2000餘種,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34種,以\"天目\"命名的動物48種,是名副其實的\"生物基因庫\",被七十餘所大中院校定為教研實習基地。區內的森林生態有高、大、古、稀、美特點。有全國最高的57米的金錢松,整個老殿景區的樹木均為30米以上的喬木;有古柳杉群,區內胸徑1米以上的古木600餘棵,僅柳杉就有400餘棵,胸徑2米以上的柳杉19棵,最大的材積達75.4立方米;野生野杏、連香樹、香果樹,迎春木均為珍稀的古老種類,被稱為\"活化石\"。豐富的森林生態形成了優美的森林景觀,春至野花遍地香氣襲人;夏到綠樹成蔭,清新涼爽;秋來翠竹紅楓,金黃的銀杏滿山皆是;冬天則是玉樹銀花的優美景象。獨特的地形、地貌,豐富的森林植被形成了天目山獨特的復雜多變多類型的森林生態氣候。年平均氣溫仙人頂為8.8℃,山麓禪源寺為14.8℃,特別是受地勢小環境影響,禪源寺景區形成了冬暖夏涼小氣候,常年7月份的平均氣溫為26℃,是避暑的\"清涼世界\"。天目山距臨安41公里,距杭州90公里,處在黃山至杭州的黃金旅遊線上,為東南沿海的綠色明珠。天目山自古就為宗教名山,北魏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中就有記載,建於元代的開山老殿,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建於清代的禪源寺佔地40餘畝,曾有齋堂500餘間,僧侶1000餘人,是全國最大的韋陀道場。李白、白居易、蘇軾、李時珍、乾隆及近代的郁達夫、徐悲鴻、胡適名人都到過天目山,為天目山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幾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保護區的旅遊接待設施已初具規模,有接待床位1300餘個,旅遊車輛30餘輛,成為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態旅遊的首選地。 浙江天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8年,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核定計財科、經營管理科、辦公室、保護科、科研所五個科室為副科級,定編人數48人。行政上由臨安市人民政 府領導,業務隸屬浙江省林業廳。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加強生態旅遊開發,為保護區的建設積累資金,提高幹部職工的福利待遇。建局十餘年來,天目山人勤儉創業,甘於奉獻,以保護為宗旨,加強保護力度,曾獲林業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進單位。以科技為依託,不僅是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場所,也是學校教學實習重要基地。據統計,來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的大中專院校70餘所,每年有30餘所的中小學來天目山舉行各種科教活動。不僅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天目書院,天目山詩書畫院相繼成立;生態旅遊開發已初具規模。局設立了旅遊科,加強了旅遊的管理,整個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科研、開發三位一體,事業逐步完善。正如詩人張學理的對聯\"天目山名山端靠前賢開拓,自然寶庫全憑來者經營\"所說,天目山管理局現任領導班子和職工以護名山,愛名山為榮,立足高起點,確定高標准,請上海同濟大學設計的天目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和禪源寺景區詳細規劃已經完成。即將投建,恢復天目山佛教勝 地禪源寺工程正緊鑼密鼓進行。我們相信,在社會各界的支持幫助下,二十一世紀的天目山將更加的輝煌。
歷史文化
天目山歷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里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建於1279年的獅子正宗禪寺和建於1665年的禪源寺,均為江南名剎,歷史上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天目山幽邃奇妍的景色,優越獨特的自然環境,賦予天目山璀璨的歷史文化。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唐代李白、白居易、宋代蘇軾、元代的張羽,都留下了優美的詩章和傳世之作。明代有100多位文人登天目山窮幽探奇,吟詠志游,留下詩文160多篇。而且在天目山拍攝的電影電視劇風光片紀錄片已經有60餘部。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昇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岩,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民國初期,西天目山佛事衰落。30年代中期又有復興,有和尚幾百人。1941年4月15日,禪源寺被日本侵略軍飛機炸毀殆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西天目山香火漸衰。60年代初,住山和尚21人。1965年,16名和尚遷至臨安縣玲瓏山。 西天目山僧侶,在唐宋時代多流寓,大多壘石為室,結茅為廬,澗飲木食,苦志修行。最早略具規模的寺院,為建於唐光啟二年(886)的保福院,次為建於唐文德元年(888)的明空院。歷宋、元、明、清諸朝,相繼建成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禪源寺及45座庵堂。1000多年來,由於兵事頻頻,風雨侵蝕,寺院幾度興廢。今倖存的尚有禪源寺山門、天王殿、韋馱殿、獅子正宗禪寺(今稱開山老殿)及太子庵等部分建築。 西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謚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岩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西天目祖山志》;悟鎮禪師於同治間(1862~1874)誅茅覓礎,復興禪院,續燃香火。近代以來,西天目山亦有不少名僧。
編輯本段天目山旅遊
當地旅遊事業
天目山自然保護區自80年代中期開展以保護為中心的旅遊,即「生態旅遊」。森林旅遊、科學考察、療養度假等特色旅遊蓬勃發展。如今已形成「吃、住、行、游、購、娛」配套的一條龍服務。 近幾年來,隨著生態旅遊的開發,保護區的旅遊接待設施已初具規模,有接待床位1300餘個,旅遊車輛30餘輛,成為東南沿海大中城市生態旅遊的首選地。 浙江天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成立於1988年,為副縣級事業單位,核定計財科、經營管理科、辦公室、保護科、科研所五個科室為副科級,定編人數48人。行政上由臨安市人民政 府領導,業務隸屬浙江省林業廳。天目山管理局的主要職責是: 1保護天目山保護區的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 2加強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提高全民生態保護意識,促進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加強生態旅遊開發,為保護區的建設積累資金,提高幹部職工的福利待遇。建局十餘年來,天目山人勤儉創業,甘於奉獻,以保護為宗旨,加強保護力度,曾獲林業部 、人事部森林防火先進單位。以科技為依託,不僅是生態科學研究和科普宣傳場所,也是學校教學實習重要基地。據統計,來天目山進行教學實習的大中專院校70餘所,每年有30餘所的中小學來天目山舉行各種科教活動。不僅生態資源保護較好,文化建設也上了一個台階,天目書院,天目山詩書畫院相繼成立;生態旅遊開發已初具規模。局設立了旅遊科,加強了旅遊的管理,整個保護區的建設,保護、科研、開發三位一體,事業逐步完善。 點擊看大圖
3. 姓氏高的來源
[高氏屬地]
渤海郡,今河北滄縣。
[高氏來歷]
史書形容高姓「姓源多歧而其族繁多」,其中子孫最多、繁衍最廣的則是源出於姜姓以封地為氏的那一支。齊太公的六世孫齊文公有一兒子受封於高地(今河南禹縣),人稱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傒是齊桓公的好朋友,因擁立齊桓公為君立了大功,而被賜以祖父名為姓,稱為高氏。
[高氏名望]
高姓家族人才濟濟,歷代都有名人涌現。如戰國時有擊築高手高漸離,為了刺殺秦王政不惜犧牲自己;東漢著名學者高誘,曾為《戰國策》、《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作過注;東魏時丞相高歡,其子高洋代魏自立,建立了北齊;唐代著名邊塞詩人高適,才思縱橫,備受後人推崇;宋代有名將武勝軍節度使高懷德,也有殘害忠良的太尉高俅;元代有博學能文又善畫山水的畫家高克恭,還有戲曲家高則誠;明代有因反對魏忠賢而遭迫害的大儒高攀龍,有曾參加過《元史》的編纂的「北郭十友」之一的高啟,有在我國傳統醫學上聲名卓著的針灸發明人高武;清代則有著名畫家高其佩,還有續寫《紅樓夢》的文學家高鶚。 高姓人口眾多,在我國當代百家大姓中排名第十五位。
4. 姓氏『高』的由來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復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布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後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 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攀龍: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劍父:廣東省番禺人,嶺南畫派的創立者,早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現代科學文藝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顧問、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以漁水之陽得名。
廣陵國:漢時置,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之後。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2、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朴也。由是,高姓後代以「厚余」作為高姓的堂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雙玉堂」、「後余堂」、「報本堂」、「守愚堂」等。
============================================================
【高姓宗祠通用對聯】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年泣血;
八戰銘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愛,對父母孝敬,為雙親執喪禮,泣血(哀痛至極,哭泣無聲,如血出)三年。下聯說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貞元年間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治軍有名。吐蕃兵侵犯寧州,他率軍前去,大獲全勝,封渤海郡王。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閥反亂,他由宰相杜黃裳推薦,以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率兵討伐,在鹿頭山八戰八勝,活捉劉癖,晉封為南平郡王。後官鄰寧節度使、京西諸軍都統。
技工翦馬;
兆應射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東魏渤海蓨人高歡,字賀六渾,先後參加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起義軍,後隨葛榮投奔爾朱榮。一次,爾朱榮讓他去剪一匹惡馬(把馬腿交叉綁起來),他不用羈絆就完成了,那馬竟也不踢不咬,他說:「對付惡人也應該這樣!」得到爾朱榮的信任,官晉州刺史。爾朱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掌東魏兵權,稱大丞相。後逼孝武帝西奔長安,另立孝靜帝,執掌朝政達十六年。死後,他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追尊他為神武帝。下聯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駢,字千里,高崇文的孫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馬,一天,有兩只大雕從天上飛過,他說:「我如果能富貴,就應該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當時號稱「落雕御史」。僖宗時,歷任天平、劍南、鎮海、淮南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等職,鎮壓黃巾起義軍。他懾於起義軍聲威,又因朝中互相傾軋,坐守揚州,企圖保存實力,割據一方。封渤海郡王。後因相信仙術,重用方士呂用之,將士離心,被部將所殺。
供侯世德;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聯。
戶部世澤;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戶部尚書。下聯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堯舜;
學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英宗高皇後,臨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稱為「女中堯舜」。下聯典指明·高攀龍,志於程朱之學,後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
豹變隱霧;
鴻漸表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高鳳,少耽學,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唐山中,不應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高彪,群舉孝廉第一,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事諷諫,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渤海家聲遠;
洪溪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旌德縣高甲村高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高氏郡望;下聯嵌「洪溪」為祠西水名。
渤海家聲遠,
龍門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長樂市龍門村高氏宗祠聯。龍門高氏宗祠是一座經清代重修過的明代古建築,祠堂前有寬闊的石埕。祠堂依山而進,共有三進院落,逐層升高,氣勢宏敞。大門兩側鐫有這副對聯。主祠廳上懸掛有高魯敬獻的匾額:「本固枝榮」。祠堂上還有許多科舉功名的牌匾。據族譜及方誌等文獻,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紹興、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孫數人高中進士,明、清則更輝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傳說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壽,因而此山被命名為「翁山」。翁山之巔原有東社大王廟,年代久遠已毀圯,現已改建為龍源寺。登上山巔,四面風景盡收眼底。東面可見綠樹茂盛的三台案山,東北及北面可眺望長樂市現代化的高樓廣廈,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閩江的下洞江,這就是明初鄭和下西洋時的太平港遺跡,當年的太平港,水面寬廣,鄭和的船隊:帆檣如雲,舸連艦接,聲勢浩大,氣象萬千。震驚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從這兒起錨的。東南可見過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龍門村鱗次櫛比的民居房舍,遠可瞭望綠野田疇及銀光閃爍的河渠池沼。龍門村口有古渡頭,登船,經過上洞江,入閩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聲遠;
禹州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武平縣高氏宗祠聯。
隱釣變之霧;
表鴻漸之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隱士高鳳,字文通,葉人。少耽學,家以農為業,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堂山中,不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內黃令高彪,字義方,無錫人。諸生,游太學,有雅而納於言,郡舉孝廉第一。除郎中,校書東觀,遷內黃令,有德政。詔東觀畫彪像,以對學者。
才女稱學士;
夫婦捐忠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稱「女學士」。下聯典指唐高睿與妻秦氏,同陷虜中,虜以官爵餌之,睿顧其妻曰:「報國酬恩,正在今日。」遂同為虜害。
子孝雙親樂;
家和萬事成。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間丞相府;
天上蕊珠宮。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一門五舉子;
三步兩道台。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1)
此聯已經不是一般的榮耀了,如此的口氣,如此的氣勢,在滇中地區的名門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軍的進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場劫難。動盪之後,受到重創的高氏家族,由於最高統治者對西南邊疆採取了特殊的優撫政策,逐漸恢復了生氣。高泰祥高泰祥肩負使命,抗拒元軍,為元軍所誅,但蒙元統治者仍未視其為死敵,待忽必烈統一大業完成後,其子高瓊仍受封於領地姚安,為世襲土官。這一職務,是元王朝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特設的。根據各地土酋不同的實力,他們所受的職務分別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這些土官,就這樣長期沿襲下來。明王朝實行「改土設流」的政策後,他們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員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聯·(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燕歌行中詠邊塞;
蘭墅集外續紅樓。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縣尉,不久投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任掌書記。後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兵士生活狀況之「邊塞詩」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高鶚(約1738-約1815),字蘭墅,蘭史,別噸紅縷外史,漢軍鑲旗人。乾隆進士,曾任侍讀學士,刑科給事中。一般認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頭記》,由他續成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讓寶、黛愛情故事終以悲劇結局,使曹書成為首尾完整的文學巨著。另有《蘭墅詩鈔》。
莫道名高與爵貴;
須知子孝和妻賢。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爵不如天爵貴;
功名爭似孝名高。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居東晉風流後;
家在西湖山水間。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高螺舟書贈聯。高螺舟,字人鑒,仁和人。道光進士。
達夫詩派吟邊塞;
劍父畫風創嶺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事典。下聯典指近代畫家高侖,字劍父,開創「嶺南畫派」。
池上詩系春草夢;
水心人坐藕花風。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畫家高允恭,撰貴陽中山公園池心亭聯。高允恭,字彥敬,號房山,畏兀兒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書、大名路總管。著有《雲橫秀嶺》、《墨竹石英鍾坡》等。
軟紅不到藤蘿外;
嫩綠新添幾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畫家高其佩(1660-1734)自題聯。高其佩,字韋之,號見園,鐵嶺人。以指畫稱一時。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橫額:高讓公故里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前輩典型,秀才風味;
華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文治(夢樓)贈老儒高心餘聯。
雅號吟哦,傳詩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國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仁義譽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學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訓詁學,擢明經。開元初,寧景、蘇頲當國,多向他咨訪。終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書法家高二適(1903-1977)撰書聯。高二適,江蘇東台人。畢生治學,厥功甚偉。對書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於一爐,章士釗有詩贊雲:「客來倘臨池興,惟望書家噪一高。」極表推崇。
從安海、溯渤海,海闊淵源遠;
由鳳山、遷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高氏宗祠聯。全聯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遷徙歷史。
5. 高姓氏的由來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鄭州新鄭。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
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約一千四百七十六萬九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92%左右,多以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遼東為郡望。高氏主流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在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分布居多。
(5)市北股份公司張羽祥擴展閱讀:
高姓的遷徙: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 國滅越後,經吳 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 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布於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山東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當年阿知王(劉姓)來日本的時,高姓有隨行者。
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台 灣。
6. 家和萬事成是什麼意思
在外旅行久了的人,就想回「家」;白天出外工作的人,到了晚上也要回「家」。家,是人生的安樂窩;家,是人生的避風港。因為家中有父母兄弟,因為家庭里有妻子兒女,所以家有溫暖,家有馨香。
說到家,有大家庭,有小家庭。現代的社會,大家庭人多,最大的困難就是和諧不容易。小家庭因為人口少,如果住的房子大,每天面對空曠無人的家,好像沒有依靠的感覺;如果住的房子小,每天面對的是堅硬冷寂的磚瓦、壁板,一樣感受不到家的溫馨氣氛。所以即使有家,家中要有人;有人,就要能和順。俗語說:家不和被人欺;又說:家和萬事興。在家庭里,能夠父慈子孝,能夠兄友弟恭,能夠夫唱婦隨,所謂家人一條心,即使泥土也能變成金。
現在的家庭里,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諸如債台高築、理念不同、性格怪僻、勞役不均、自我執著等,家庭因此從安樂窩變成冷戰場,從避風港變成是非地。甚至親人不親,家不成家,人生的意義、人生的樂趣就會因此降低、減少許多。
家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如果社會上家不成家,國就不成其為國。因為國家是由許多的家庭組合而成的;家庭則是由許多的人所組識而成。孔子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才能齊家,家齊,才能治國平天下。
一個家庭要想「家和萬事興」,必須家庭里的份子要能相互的了解、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尊重、相互的包容。一般人都說要服務社會,為什麼不從服務家庭做起呢?一般人都說要建設國家,為什麼不從家庭建設做起呢?
一個愛家的人,不要為一己的利益而斤斤計較,要能為全家的份子打算;愛家的人,不要為一己之喜惡太過爭執,應該以全家人的幸福安樂為前提。
《佛光菜根譚》說:「兄弟互相怨恨,受害的是父母;夫妻互相怨恨,受害的是家庭;同事互相怨恨,受害的是主管;政要互相怨恨,受害的是國家;人人互相怨恨,受害的是自己。」又說:慈悲是家庭幸福美滿的動力;若要家庭好,關懷最重要。總之,若要家庭和諧安樂,家庭里要有溫馨、風趣,這是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