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水泥壓力板上有劃痕怎麼處理
水泥壓力板上如果劃痕不深可以用砂紙打磨,如果特別深還是要用砂紙打磨在拋光!江蘇宏麗板業
2. 漢代文化是如何繼承秦文化與出文化的
漢文化在政體上基本沿襲了秦政,但是在生活習慣上還是沿用楚國文化。
漢代就有「漢承秦制、漢襲楚風」的說法。可參考文化藝術出版社王林旭著《中國美術史綱》
因為劉邦是楚國亭長出身,劉邦的眾多幕僚、戰將、家屬基本都是楚國人,文化習俗在短時間內不可能改變,而且在滅秦之後楚國文化曾經統治了全國,很多諸侯也是楚人。這就造成了在漢朝初建的時候朝廷官員所佔比例很高。劉邦在制定禮儀方面應用的都是楚人的建議,所以在這方面繼承了楚文化。包括政治文體和散文辭賦都是楚文化的特點。比如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等等都具有楚國特點。
在政體上,《漢書·百官公卿表》明確的記載
秦 統一後,建立了一套以 丞相為 核心的 中央 官僚 體制,其主要職官是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其職責是協助 皇帝處理全國 政務。所謂「 相國、丞相,皆秦官, 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太尉,負責管理 軍事,「金印紫綬,掌武事」,「為百官之長」。御史大夫,其位次略次於丞相,是丞相的輔佐。《 漢書· 百官公卿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銀印紫綬,掌副丞相。」在 秦代,掌司法是御史大夫的主要職掌。御史大夫並不受制於丞相,而是直接受命於皇帝。
西漢建立後,承襲秦制,雖略有所改,但在 漢武帝以前的中央 行政體制,基本上沒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漢承秦制」之說。只是在漢武帝時,中央官制出現了 內朝與外朝的劃分, 皇權也進一步 集中。
秦朝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行 郡縣制。《 史記· 秦始皇本紀》雲:「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皆為 郡縣……分天下以為 三十六郡。 郡置 守、 尉、 監。」後又在今 河套地區建 九原郡,在兩廣地區設 南海、 桂林、 象郡三郡,共四十郡。郡下設縣,《漢書·百官公卿表》「縣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則減,稀則曠,鄉、亭亦如之,皆秦制也。」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郡守。秦統一全國後,各郡均設守以掌其民。《漢書·百官公卿表》曰:「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縣的最高行政長官是縣令、長。《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減萬戶為長,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縣制在秦代以基本定型,並成為我國兩千年來帝制社會一種固定的地方行政區劃。
漢朝建立後,實行 郡國並行制。在 楚漢戰爭中, 劉邦為了分化 項羽陣營,壯大自己的力量,曾經分封了一些「異姓王」。後來,他們的力量過大,威脅 中央集權,劉邦便借故一一翦除。但在誅滅「異姓王」後,劉邦「懲戒亡秦孤立之敗」,又陸續分封自己的子侄為王,共封了楚、齊、梁、趙、燕、代、吳、淮南、淮陰等九國。當時九個諸侯王的封地包括了原東方六國的領土,只留下原秦國的舊土十五郡由中央直轄,並仍劃分為郡、縣兩級。這種王國與郡縣並存的體制,被稱為「郡國並行制」。
3. 問一下大家對關羽的評價(本人非常喜歡他一刀解決別人的那種威風)
關羽的一生及其評價
朱大渭
(一)關羽崇拜現象
關羽是我國歷史上最為特殊的人物。他由生前一位將領、侯爵,死後逐步晉封為公、王、帝君、大帝,直到登峰造極作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祀。這個過程也就是關羽由人變為封建社會各階層共同信仰的神的過程。據《荊門志》記載:湖北當陽縣玉泉景德禪寺關羽廟「興於(南朝)梁、陳間,蓋始於智者大師開山之時也。歷隋至唐,咸祀事之」。唐代貞元十八年(802年),「荊南節度使江陵尹斐均,廣其祠宇,增於舊制」。這是最早的關羽廟祭祀。唐代關羽作為名將,已進入「武廟」(當時主神為姜太公)陪祀。至北宋徽宋(1101—1125)崇寧元年(1102年)始追封關羽為忠惠公,大觀二年(1108年)又進封為武安王。宣和五年(1123年),再加「義勇」二字,稱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改封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更封為英濟王。元代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加封顯靈武安濟王。史稱元代關羽「英靈義烈遍天下,故在者廟祀,福善禍惡,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而燕趙荊楚為尤篤,郡國州縣鄉邑閭井皆有廟……千載之下,景仰響慕而猶若是」。明朝從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敕建廟於「金陵雞籠山之陽」。永樂帝遷都北京後,又「廟祭於京師」。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式決定把地安門西關帝廟作為太常寺官祭場所,除每年定期拜祭外,「又定國有大災則祭告」。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對關羽的晉封由王提高到帝,稱「協天護國忠義大帝」。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又改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明方孝儒《關王廟碑》文說:「(關羽死)至今千餘載,窮荒遐裔,小民稚子,皆知尊其名,畏其威,懷其烈不忘」。至明末又尊崇關帝為「武廟」主神,與孔子「文廟」並祀。
清朝統治者對關羽的崇拜,早從關外已經開始。崇德八年(1**3年),便於盛京(今沈陽)建立關帝廟。皇太極還親賜一塊「義高千古」的匾額,定「歲時官給香燭」。入關後,又沿襲了明代歲祭關廟之例。對關羽為的崇祀,如從皇帝封敕和百姓祭祀相結合看,起源於兩宋,發展於元至明中葉,深入普遍於明後期和清代。明末人劉侗說:「其(關羽)祀於京畿也,鼓鍾相聞,又歲有增焉,又月有增焉」。據萬曆時人統計,僅宛平縣屬就有關帝廟51座。當時北京城內外分屬於大興、宛平兩縣。加上大興縣的關廟,明末北京城內外關帝廟總數「至少接近百所」。順治九年(1652年)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時,追封關羽父祖三代為公爵,命「天下府州縣衛等文武守土官,春秋二祭如文廟儀制,牲用太牢」。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以「關帝歷代尊崇,迨經國朝尤昭靈貺」,故又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同時規定祭文由翰林院撰擬,祭品由太常寺備辦,官建祠宇版位座數由工部製造,還特准地安門外關帝廟正殿及大門瓦改用純黃色琉琉,與孔廟相一致。嘉慶十九年(1814年),清廷在平息京師和河南滑縣兩地天理教起義以後,即以「屢荷關帝靈爽翊衛」,加封「神勇」二字,「並頒滑縣廟宇御書匾額曰佑民肋順」。咸豐二年(1852年)加「護國」,次年增「保民」,六年(1856年)添「精誠」,七年(1857年)再增「綏靖」。到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對關羽的封號已加至22個字,合稱:「忠義神武靈佑神勇威顯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據統計,有資料可查的50個府、州、縣、鄉共有480餘處關帝廟宇。台灣據1930年統計,關帝廟為150座。此外,直隸良鄉又祀劉、關、張三人的三義廟12座,霸州三義廟14座,薊州三義廟3座。光緒《懷來縣志》稱:「其外各村堡廟不俱載」。咸豐《因安縣志》說:「(關廟)在村者不可勝數」。乾隆《寶雞縣志》稱:甚至有「一村兩廟」。光緒《海門廳圖志》雲:「民間私祀關帝廟處處有之」。光緒《蘭溪縣志》載:關帝廟「四鄉多有」。乾隆《萬全縣志》稱:「民間設祀者皆不備載」。光緒《長治縣志》雲:「村鎮關帝莫不崇奉」。光緒《長汀縣志》稱:「關帝廟在各鄉各坊者悉難數」。同治《祁陽縣志》說:「村鎮之處,多祀關、岳二聖,或專或兼,祠宇未及悉登」。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說:「民祀關帝廟,所在皆有之」。道光《澄江府志》雲:「各村落俱建(關帝廟)祀。」由此可見,關羽信仰之普及化,它已觸及到縣以下的村落鎮堡中去了,這是明清以來封建國家敕封諸神中所很少見到的。關於建廟時間,如山東濰縣27座關廟,有年可考的15座,建於宋代一座,元代一座,明代8座,清代5座。通州(今北京通縣)21座,一座建於元天歷二年(1329年),4座建於明代,其餘大體建於清代。《束鹿縣志》有7座關廟,除1座建於清代外,其餘6座中1座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兩座建於萬曆時,三座建於崇禎年間。廣東《興宇縣志》記共有四座明建關廟,最早的建於正德九年(1514年)另三座建於崇禎時,乾隆二年(177年)修一座。浙江蘭溪縣,有一座關廟建於宋紹興年間,另有四座建於清。
清代邊疆擴大,隨著統治勢力不斷向邊境推移,在蒙古、新疆、西藏及東北地區,也建立起一座座關帝廟。張鵬翮隨內閣大臣索額圖等經蒙古去俄羅斯議和時,沿途見歸化城(今呼和浩特)有關帝廟,其記說:「故使遠人,知其忠義也」。據記載,在清代「蒙人於信仰喇嘛外,所最尊奉在厥惟關羽」。西藏拉薩、日喀則、磨盤山(今古隆縣屬),以及川邊的里塘、打箭爐(今康定)等地,亦於清初開始逐漸建立起關帝廟。據說有的地方「鬼怪為害,人民不安」,後經「帝君顯聖除之,人始蕃息,士民奉祀,稱尊號曰革塞結波」。西藏「漢番僧俗奉祀(關帝)惟謹,」或「蕃人亦知敬畏」。新疆地區,從清初開始,也建立起關廟。嘉慶初年,洪亮吉遭貶流放伊犁時,他從嘉峪關往西,直到惠遠城(伊犁將軍建牙地),「東西六十餘里,所過鎮堡城戍人戶眾多者,多僅百家,少則十家,六七家不等,然必有廟,廟必祀神武。廟兩壁必繪二神,一署曰平,神武子也……一署周倉」。清趙翼曾說:「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垣,凡婦女兒童,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大地同不朽」。
明清時期中國崇奉關羽,對其周邊各國也有強烈的影響。萬曆二十年(1592年),明清政權派軍隊到朝鮮援助抗倭作戰,「見朝鮮遍祀關帝,誦述滿其國中」。越南、流球等國也都立廟奉祀關羽。流球國人程順則作《流球國創建關帝廟記》中說:「祝帝之意果何為也者,不知帝之正氣可以塞天地,帝之大義可以貫古今,能使後之為臣子者靡不知有君父焉」。清代的冊封使每到流球,都要臨廟祭奠。在越南,有的關帝廟還修得十分壯觀。像南方邊和鎮關廟「在大鋪州南三街之東,面瞰福江,廟宇宏麗,塑像高丈余」,是一處很有名的場所。
我國解放前,關帝廟普及城鄉僻壤。據我親眼所見,家鄉四川川北地區,如南充、南部、西充、監亭、閬中等縣,鄉鄉皆有關廟,有的村也有關廟,香火興旺。港台和東南亞地區,直到今天仍同大陸解放前相似。《北京晚報》2000年10月13日一則消息,其標題為:「香港警署集體拜關帝」,其內容稱:香港尖沙咀警署近月來接連發生警長撞車死亡,一名女警自殺,以及一名警員的12歲獨生子墜樓身死等不幸事故,導致該警署人員上下心緒不寧。新任的外籍指揮軍官為求下屬心安,特准許舉行全體人員「拜關帝儀式,以驅除邪氣」。日本、新加坡、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也有信仰關帝的。尤其在日本東京華人待,關帝廟金壁輝煌,香火晝夜不滅。在我國封建制中後期,為什麼人們選中了關羽而不是別人作為崇拜的偶像。也就是說,唯獨關羽以一名將領,而成為全國人民甚至域外普遍信仰的尊神,可能有多種原因,但它同關羽在歷史上的真實形象有無關系,關羽在歷史上到是怎樣一個人呢?
(二)關羽生平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的字數,雖比同卷張飛(780字)、馬超(660字)、黃忠(250字)、趙雲(370字)等傳的字數要多,但也只有950個字,仍嫌太少,其許多重要史實不詳,需要辨析鉤沉,以便顯示其生平業績。
關羽是三國蜀漢一員主將,其生卒年不詳。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劉備卒於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年63歲,故當生於東漢延熹四年(161年)。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大起義,劉備在家鄉涿縣(今河北涿州)聚眾起兵時24歲。關羽本河東解縣(今山西解縣)人,亡命涿縣。他與張飛正於此時投靠劉備。史稱張飛「少與關羽俱事先主。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可知關羽比張飛年長,而關、張二人又「兄弟事劉備」。古人相知,一般以年長為兄,年少為弟,而且關羽隨劉備周旋,「稠人廣坐,侍立終日」。劉、關皆重儒家倫理,當時並非君臣,若非關羽小於劉備,上述情況似不合當時禮儀。古人以20歲成人加冠,稱為「弱冠」,以體未壯為弱,後沿稱年少為弱冠,准此,20歲以下皆可稱年少。張飛投靠劉備參戰,當不會小於17、8歲。那麼,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而又小於劉備,他投靠劉備時當在21、2歲左右。若依22歲計算,關羽大約生於東漢延熹六年(163年)左右,卒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他隨劉備征戰約35年,卒時年約57歲。
劉、關、張三人,關系不同尋常。據史載,劉備「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又說:劉備「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羽離曹營奔劉備時說:「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關羽身亡後,魏國君臣曾料劉備是否為關羽報仇而伐吳?劉曄曾說:「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由上可知,劉、關、張三人的關系,如同父子兄弟之情深義篤。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劉備在涿縣起兵後,從校尉鄒靖討黃巾有功,除安喜尉。關羽為劉備屬下,時年約22歲。初平年間(190—193年),在鎮壓黃巾大起義中,關東諸將「務相兼並,以自強大」。初平二年(191年),河北公孫瓚派田楷、劉備攻佔青州有功,以劉備為平原相(職同太守)。關羽為備別部司馬,統部曲,時年約29歲。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攻徐州牧陶謙,劉備救謙,謙益以4千兵,劉備遂去田楷歸謙,謙表為豫州剌史,屯小沛(今江蘇沛縣)。同年十二月,陶謙病篤,謂別駕糜竺曰:「非劉備不能安此外也」。謙卒,竺率州人迎劉備領徐州。關羽為其部屬,時年約32歲。
建安元年(196年)夏,袁述攻劉備爭徐州,備使司馬張飛守下邳(徐州治所),自率關羽等拒術。備敗,降於呂布,布以備為豫州剌史。同年冬,袁術遣步騎3萬再攻備,布救備。稍後,備勢力強大,布反攻備,備敗走歸曹操,操以為豫州牧。建安三年(198年)12月,劉備從曹操破擒呂布後還許昌。曹操拜劉備為左將軍,又拜關羽、張飛皆為中郎將。關羽時年約36歲。建安四年(199年),劉備離曹操東走,襲殺操徐州剌史車胄。《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劉備使關羽守徐州州治下邳,行太守事。劉備為豫州剌史,領兵還駐小沛。王忱《魏書》則說劉備以關羽領徐州剌史。劉備曾先後領徐、豫二州牧,極欲控制徐、豫二州,此時既殺徐州剌史車胄,以關羽為徐州剌史,因駐徐州治所下邳,兼行下邳太守事,以便控制徐州,這種可能性較大。關羽時年約37歲。
(二)關羽生平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東征劉備,備敗投袁紹。操軍攻破下邳,俘關羽,「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渡。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操遣張遼、關羽為先鋒擊良,羽斬良於萬軍之中。操拜羽為萬壽亭侯。關羽時年約38歲。此後不久,關羽從曹營投奔劉備。同年秋,劉備以袁紹非霸業之主,陰欲離去,假以南聯劉表為名至汝南。曹操遣大將蔡楊擊備,為劉備、關羽等所殺。
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擊敗袁紹主力後,親率大軍攻劉備於汝南。關羽隨劉備南下,依荊州剌史劉表。劉表為劉備「益其兵,使屯新野」。關羽隨劉備至新野,時年約39歲。建安七年(202年)秋冬之際,劉表派劉備北上畧地,關羽隨軍至南陽郡葉縣曹操所轄地。曹操派大將夏侯敦、於禁拒劉備軍。備與關羽等佯退設伏,大敗曹軍。關羽時年40歲。
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為劉備制定了以荊益二州為根據地,建立蜀國,內修政理,南撫夷越,東聯孫權,待機從荊、益兩地北伐中原,以實現統一的政畧和戰畧方針。關羽時年約45歲。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卒大軍南征劉表。劉備由樊城南下,別遣關羽率水軍萬餘人,乘舟船百餘般,原准備在南郡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縣)會師。曹操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率輕騎5千日夜急追,並先佔領江陵。關羽只好率軍濟漢水(古稱沔水)與劉備軍合,恰遇劉琦(表長子)軍萬餘人,同至江夏郡治所夏口(今河北武漢市)。關羽時年約46歲。同年冬,經赤壁之戰後曹操敗回北方,臨行派樂進守襄陽,曹仁、徐晃守江陵。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以阻擊襄陽南下援軍。曹操汝南太守李通救仁,在江陵北面與關羽軍大戰。李通「下馬拔鹿角(古時一種防禦工事,把樹枝削尖半埋地下,以阻止敵人進攻)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關羽時年約46歲。同年十二月,劉備佔有荊州江南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以關羽為盪寇將軍、領襄陽太守,屯駐江北。東漢時襄陽為縣,屬南郡。當時襄陽為曹軍佔有,劉備新置襄陽郡使關羽遙領,這種安排顯然預示著關羽將擔當向北發展的重任。此時關羽約46歲。
建安十四年(209年)12月,曹仁從江陵退守樊城。孫權以周瑜領南群太守,據江陵。建安十五年冬,孫權以南郡資劉備,與其共拒曹操。劉備駐江陵,為關羽向北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建安十五年(210年)至十六(211年)冬,關羽向北徇地,曾先後與曹操所派守將樂進、文聘等戰於尋口(今河北鍾祥市西南)、荊城(今河北鍾祥市漢水東西岸),又與徐晃、滿寵等戰於漢津(指江陵北漢水下游地區)。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劉備留諸葛亮、關羽、趙雲守荊州,自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關羽時年約49歲。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關羽向北擴地,與曹操襄陽守將樂進大戰於青泥。據韓康祖考證認為,以當時軍事形勢看,青泥不應在襄陽城西北30里之青泥河,而實際上在今湖北鍾祥市南,此處距江陵約110公里,距襄陽約90公里。此說當是。此時關羽約50歲。這段時間關羽趁諸葛亮、張飛、趙雲在荊州,自己向北擴地,後來北伐時,在襄陽、樊城之南未遇抵抗,可見其向北有較大擴展。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劉備在益州長期攻洛城不下。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偕同張飛、趙雲等率兵進益州。至此,關羽全權董督荊州軍政事。由此知關羽在蜀漢政權中的重要地位。關羽時年約51歲。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以劉備已取益州,欲圖荊州,遂擅署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關羽將其長吏盡逐走。權派呂蒙督二萬餘人取三郡,三郡降。劉備率軍5萬至公安,遣關羽率3萬軍入益陽(今湖南益陽市)爭南三郡。孫權進駐陸口,為諸軍節度,使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並召呂蒙急還助肅。此時曹操將兵伐漢中,劉備懼益州有失,與孫權和好。雙方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屬孫權;南郡、零陵、武陵屬劉備。關羽時年約53歲。經過此次孫權爭奪荊州,關羽深知以荊州為戰畧基地向北發展的艱巨性,從而用三、四年時間,一方面,加強荊州東部防禦,建築江陵南城;另一方面,大量積聚軍資戰具,製造舟船,大練水軍,以便待機沿漢水北伐。據《吳錄》記載:「南郡(江陵)城失火,頗焚燒軍器」。呂蒙偷襲江陵,史言「孫權取羽輜重」。又說:「羽(江陵)府庫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前此,文聘曾「攻羽輜查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所有這此表明,關羽在北伐前曾在軍用物資上作了大量准備工作,故北伐五個月而軍需不乏。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十二月,曹操在鄴,其丞相長史王必典兵督許中事。史稱:「時關羽強盛,京兆金禕見漢祚將移,乃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令吉本……等謀殺必,挾天子以攻魏,南引關羽為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曹魏南陽郡守將侯音率吏民共反,執太守東里袞,「與關羽連和」。關羽時年約56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佔領漢中,接著派孟達,劉封等佔領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從西北沿漢水向東南直達荊州。同年七月,為配合劉備佔領漢中後的戰畧布署,即打通漢中沿漢水與荊州相連,關羽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士仁守公安以防吳,親率大軍北上攻取襄陽、樊城,以完成將來從宛、洛爭奪中原的戰畧准備工作。曹操派滿寵、於禁率七軍助曹仁守樊城。八月,暴雨,漢水平地漲數丈,於禁、龐德等軍被淹沒。於禁投降,龐德被殺。曹操急召徐晃督大軍助曹仁解圍。又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助陣。徐晃待大軍齊集後,在樊城之北與關羽軍大戰。關羽軍主動從樊城稍退,但水軍猶據漢水。
十月,正當關心軍與曹仁、徐晃軍激戰之際,吳國違盟,孫權與呂蒙等密謀,乘關羽主力軍北上,偷襲公安,將軍士仁降。至江陵,糜芳降。關羽聞南郡失守,率輕騎南還。孫權以呂蒙為南郡太守,以陵遜為宜都太守(劉備以西陵即夷陵立)。十一月,蜀漢宜都太守樊友棄郡走,陸遜擊降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權以遜為平西將軍,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軍。關羽至麥城(離江陵約40公里),權先使朱然、潘璋斷羽歸路。十二月,關羽於襄陽臨沮縣章鄉(今湖北遠安縣東)被擒殺。時年約57歲。至此,蜀漢荊州軍覆滅,荊州三郡歸孫吳所佔領。
蜀漢後主景耀三年(260年),追謚關羽為壯繆侯,「時以為榮」。據韓康祖考證,古繆和穆通用,「壯繆」類同岳飛「武穆」。又雲:「考謚法,布德執義曰穆」。
(三)名將風采
魏文帝君臣皆稱關羽為蜀國「名將」。這種贊譽符合歷史真實嗎?回答應當是肯定的。曹操最著名的謀士郭嘉稱:「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2]魏國名臣程昱也說:「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也」。《三國志》作者陳壽雲:關羽、張飛「皆萬人之敵,為世慮臣」。當時人常稱譽武將「為萬人之敵」,謀臣為「萬人之英」。這里「萬人」乃多的概數,武將言其武勇膽識、武藝超群;謀臣則言其立國安邦,文武謀畧在眾人之上。曹魏謀臣劉曄更說:「關羽、張飛勇冠三軍」。孫吳名臣周瑜稱關羽「皆熊虎之將」。呂蒙數稱:「關羽實熊虎也」;「關羽素勇猛,既難為敵」;「關羽驍雄」。陸遜稱關羽為「當世雄傑」;關羽有「驍氣」。這里所謂「熊虎」,虎為百獸之王,熊乃獸中之兇猛者,以此喻關羽乃武將中之佼佼者。所謂「雄傑」、「驍雄」、「驍氣」,都是指關羽具有名將的英氣、驍勇和風度。總之,上述諸人對關羽的各種稱道,表明在關羽身上體現了名將所應該具有的驍勇非凡、武藝絕倫、所向無敵的英雄氣概和素質。
關羽的名將風采,集中表現在他同袁紹大將顏良的一次戰斗中。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北方兩大軍事集團袁紹與曹操在逐鹿中原時,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曹操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阻擊顏良軍。據《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關羽「望見(顏)良麾蓋(指大將征戰所乘戎車,設幛麾張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之圍」。陳壽這段有聲有色的記載,將袁曹兩軍主將對陣時,關羽所表現的雄傑、虎威、驍勇的名將風采形象,活靈活現在讀者面前。關羽「剌良」,顯然是用長戟或長矛,斬其首是用大刀。長戟、長矛、大刀乃是當時武將和兵士常用的武器。張飛也用長矛殺敵。曹操驍將典韋臨戰,「但持長矛撩戟」,或「好持大雙戟與長刀」。公孫瓚戰斗,「自持兩刃矛」殺敵。三國稍後,前趙時隴上勇士陳安每戰「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交則刀矛俱發,遠則左右馳射而走」。後趙將領冉閔「攻戰無前」,臨戰「乘赤馬朱龍,左杖雙刃矛,右執鉤戟」。
關羽在萬眾敵軍之中,斬上將之頭,如此英姿瀟灑,從容不迫,以致在後世武將中傳為佳話,多以關羽為榜樣。如東晉劉遐「忠勇果毅」,「值天下大亂,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臨堅推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威名甚重」,其部屬參軍薛彤、高進之二人,「勇力過人」,「身經百戰」,「時以比關羽、張飛」。劉宋孝建元年(454年)正月,豫州剌史魯爽反叛,名將薛安都奉命征爽。臨戰,安都「躍馬大呼,直往剌之,應手倒……爽世梟猛,咸雲萬人敵,安都單獨直入斬之而返,時人雲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南朝陳太建五年(573年),陳明徹率大軍北伐,攻北齊秦郡(今江蘇六合縣)。北齊派大將尉破胡率大軍10萬增援,其前鋒兵精,「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憚之」。明徹謂名將蕭摩柯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摩柯飲酒畢,騎馬沖齊軍,西域胡「挺身出陳前十餘步,彀弓未發,摩柯遙擲銑,正中其額,應手而仆。又斬齊軍前鋒大力十餘人,齊軍退走」。北魏楊大眼、崔延伯「為諸將之冠」,號稱「國之名將」。大眼身為將帥,常身先士卒,「沖突堅陳,出入不疑,當其鋒者,莫不摧拉」。「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晉南北朝時期,類似上述將領共有13人。他們戰斗意氣風發,勇猛異常,武藝過人,時人以名將關羽相類,表明關羽戰斗作風對後世的影響,以及後世武將對關羽的崇拜。
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斗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此點,試以關羽的北伐為例證。關羽在全面負責荊州軍政事宜後,為了待機北伐,經過周密考慮,作了三方面的准備工作。第一、為了防備吳國進攻,大築江陵城,將其建成內外套城,形成堅固的兩道防線。第二、除積聚糧食軍用物資外,大造舟船,操練水軍,以便北伐時利用漢水步、騎、水軍聯合作戰,以加強戰斗威力。第三、聯合魏境反曹勢力,作為內應,以便北伐時擴大聲勢。如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對許昌少府耿紀起兵的援助;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與南陽守將侯音起兵的聯合,皆屬此類。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臨北伐前,除增兵加強公安、江陵的防備外,又在公安、江陵附近沿江置「屯候」,以便隨時偵察吳軍功向。實際上,對吳國形成沿江屯候、公安、江陵內外套城四道防線。而且江陵距樊城前線只有180公晨,當時輕騎一日一夜行300里,只需一天多就能趕回。在關羽看來,對吳國的防範,可說是萬無一失了。
關於北伐戰略戰術布署,可以分為五點:第一、這次北伐的戰略目標,乃是奪取曹魏在荊州北部的兩個據點襄陽、樊城,以便作為將來北上宛、洛的基地;第三、襄陽在漢水與淯水合流處的北面,樊城在襄陽沿漢水上溯的9公里處,兩城皆依傍漢水,故決定秋季雨水季節北伐,可以充分利用漢水發揮水師的優勢;第三、集中優勢兵力圍殲襄、樊守軍,尤其是曹仁在樊城的主力守軍;第四、致函漢水上游的劉封、孟達,請其派兵從西北面支持,使樊城兩面受敵;第五、派小股游軍北進,威?#123;許昌,以動搖襄、樊守軍。
戰爭開始後,關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率大軍圍曹仁於樊城。曹操先派汝南太守滿寵援助曹仁,又遣於禁等七軍助仁。八月,暴雨,漢水平地漲數丈,於樊七軍和曹仁別部龐德軍被水淹沒,於禁、龐德避水登高堤上。關羽利用強大「舟兵」,乘大船攻擊,四面放箭,戰斗異常激烈,從早晨戰至日中,於禁勢窮投降,龐德被俘殺,共俘曹軍3萬餘人。關羽消滅了於禁援軍後,圍禁城數重,內外斷絕,樊城糧食將盡,危在旦夕。又遣別將圍曹仁別帥呂常於襄陽,以阻止其援救樊城,並迫使曹魏荊州剌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
關羽先派游軍北上潁川郡郟縣(今河南郟縣)地區活動,此地離曹魏都城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約75公里,當時輕騎兵一日便能到達。於是,北方震動。十月,弘農郡陸渾縣(今河南嵩縣北,離洛陽約60公里)民孫狼以吏民反役「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盜,自許昌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曹操「以漢帝在許,近賊」,「議徙許都以避其銳」。經蔣濟等勸止。曹操急派徐晃督大軍助仁,以解樊圍。又派趙儼以議郎參曹仁軍事。關羽派別軍屯樊城之北五里的偃城,以阻擊徐晃援軍。徐晃因「所將多新卒,以羽難與爭鋒」,遂前至離偃城西北十里的陽陵陂屯營,猶豫不進。曹操又派將軍徐商、呂建等助晃。此時,曹魏群情洶洶,皆以為曹操如不親征,曹仁、徐晃等必敗。曹操自洛陽南下,欲親征關羽,駐軍摩陂(在郟縣東南)。此處距許昌45公里。曹操駐此,實際上一則為鎮懾北方,捍衛都城安全;再則遙控襄、樊前線戰事。曹操駐軍摩陂後,又接連遣殷署、朱蓋等十二軍詣晃助陣。仍恐徐晃等軍為關羽所破,又密令駐守在居巢(今安徽銅城縣南)防吳的張遼軍,以及袞州剌史裴潛、豫州剌史呂貢等率軍趕救曹仁。當各路援軍陸續前至,在樊城北雙方一場大戰後,軍事形勢逐漸向對關羽軍不利方向發展。關羽當機立斷,決定有計劃地主動撤退。先從偃城退至樊城北面的圍頭、四冢屯營,然後又利用漢水舟師撤樊城圍,退至襄陽。正當此時,江陵、公安失守。
在五個月北伐戰爭中,關羽按照預定謀略,利用漢水以步、騎、水師聯合作戰,重點圍困襄、樊,阻擊援軍,並派游軍北上,聯合反曹勢力,從而使北伐軍一直處於主動地位。曹操先後派滿寵、於禁、徐晃、趙儼、徐商、呂建、殷署、朱蓋、張遼、裴潛、呂貢等共11人(將領7人,參軍1人、剌史2人、太守1人),其中除張遼、
4. 西安的發展前景如何
西安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是全國唯一三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區之一(北京中關村,蘇州高新科技園,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西安的歷史文化是全國任何城市沒有辦法比較的。(5000多年歷史-黃帝)
西安的軍工企業,科研院所數量排全國第3,僅次於北京上海。
神州飛船百分之80的零件是西安生產的
國慶大閱兵一半的武器是西安生產的
全國唯一的衛星測控中心在西安
全國唯一的飛機試飛研究院在西安
西安周圍有120多座帝王陵墓圍繞
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大雁塔北廣場
西部最大的海洋公園-西安海洋世界-海洋館
西部最大的野生動物園「西安秦嶺野生動物園」
西安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城牆
西安有公辦高校32所,民辦高校29所,在校大學生共120萬多人,有著名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教育部直屬的6所重點師范大學之一「陝西師范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等(其中進211工程6所,進985工程3所)
陝西省有兩院院士43人,其中西安有42人,數量居全國第4,(北京第1,上海2,江蘇3)
西安部隊院校11所,有全軍著名的第四軍醫大學,第二炮兵工程大學,空軍工程大學,武警指揮學院,武警通信學院,西安陸軍學院,西安政治學院,武警工程大學等等
還有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黃帝,秦始皇,劉邦,項羽,漢武帝,衛青,霍去病,張騫,司馬遷,班超,唐太宗,楊貴妃,王昭君,武則天,李白,杜甫,白居易,孫思邈,等等都是西安歷史的見證,也是中華文明的見證!!!!
還有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
解放前西安以一票之差落敗與北京,沒有成為中國的首都!!
軍事情況:蘭州軍區的唯一兩個集團軍:47軍,21軍,都駐扎在西安!!
西安有西北第一高樓,全國第6高樓「西北信息大廈」
西安有5星級酒店7家,4星級酒店34家
西安有全國接待人次第三大旅行社,西安中國國際旅行社
西安有國防軍工大廠14家,其中生產導彈4家,炮彈2家,兵器8家,軍用重型卡車1家
西安有全國唯一的火箭發動機生產基地067基地
西安有全國唯一的生產衛星導航的研究所504所
西安有全國唯一的生產航空導航控制系統的618所「
還有各類研究所40多所
國家測繪局5個測繪大隊3個在西安。(廣州1個,沈陽1個)
有全軍唯一的作戰測繪研究所
中國最具活力的六個城市之一
全國5大消費向導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廣州、西安、成都)
全國12大吸引人才的城市之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天津、西安、杭州、沈陽、成都、濟南、哈爾濱
綜合科技實力居第三高校數量與(西安有大學44所,學生80萬人,其中5個民辦高校學生就已達13萬)
研究所數量第三(北京、上海、西安。500多個科研機構,34萬科技人才使其軍工科技力量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二位,全省有科研單位2000多個,17個專業是全國惟一的,50個專業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有國家級重點實驗田10個,國家部門專業,專項實驗室6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49個,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5.1萬人,院士46人:)、人才密度度雄居各省會城市直轄市第一,國內近次於北京.武漢和西安在每萬人在校大學生數方面排名分列第一、第二。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全國第3,入住世界500強210家名企西安04年前四個月固定資產投資額位居全國前十,增副則高達80.4%,高居全國各城市榜首電腦城數量位居前列且塞格是全國十大以及軟體產業的發展、西部通信主節點,全國四大節點(北京上海廣州西安)之一國內第四大現代藝術城市(廣州、上海、北京、西安)、書店數量雄居前列以及西部最大書城-西安圖書大廈城市天然氣氣化工程--全國第一條天然氣汽車線路;國內僅此於北京的城市汽化民航-國內內陸四大機場之一,西安的機場客運量排列到全國第6位,在去年運量增長速度全國第一的基礎上,04年前一季度又保持了60%的高速增長,又是全國第一
六大鐵路樞紐之一電工城--國際電工組織成員單位,全國最大的高壓、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和通訊電纜、微分電機、電力電子裝置等科研、開發、生產、貿易、金融為一體的電工集團之一高壓,超高壓交直流變壓器占據國內70%的市場佔有率,並遠銷歐美,同時通訊電纜、微分電機、電力電子裝置都在國內有著高額的市場佔有率全國各大空調廠家大部分的空調壓縮機都是西安東方機電集團製造西安擁有目前CDMA的核心技術,我國市場上大部分的CDMA都用的是西安大唐屏蔽詞語的晶元目前國內只有4個製造鋰電池原料的廠家,而其中規模最大的,產量最高的一家在中國西安小靈通97年在西安上市,並且核心技術始終掌握在這里(斯達康西安研發中心)中國第一枚「長二捆」運載火箭發動機、第一隻彩色顯像管、第一塊集成電路、第一架民用客機、第一台100萬伏超高壓空氣斷路器。
西安三元企業集團投資興建了國內第一家培養游戲設計人才的專業學校,成為企業培養特殊技能軟體人才的典範
中國最先全面生產環保型液體洗滌劑的高科技環保化工企業和醫葯集團
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中國西部最大的野生動物園、西部最大的唐文化區——曲江旅遊文化區
亞洲最大的景觀步行街--大唐不夜城
2003年西安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43億元,04年將躋身千億大關。地處西部在經濟上的優勢幾乎由高科技帶動,本土工業重振在即。國內大部分重型汽車都用的是西安製造的變速齒輪。
人口741萬,西安接受9年義務教育以上的人口為486.73萬,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有10932萬人。
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184元,全國13位。
重工業基地:全國大中型軍事和民用飛機設計、製造、試飛的重要基地(西飛是國內戰斗機生產基地;煤炭儲量1625噸;
石油預測遠景儲量11億噸,已探明儲量7億噸;
天然氣預測儲量20000億立方米,已探明儲量3200億立方米,是我國陸上發現的歸大整裝氣田之一。)
農業現代化:國家唯一一個高新農業示範區楊凌;中國楊林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與北京國際周、上海工業博覽會、深圳高交會同為中國四大科技展會之一。
交通概況(全市公路里程2800千米,有5條國道和12條省道經過市域,目前,西安至潼關、至黃陵、至天水、至閻良、至藍田高等級公路已建成通車。使西安成為連通省內及西北、中原、西南的重要交通樞紐;東起中國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橫跨歐亞大陸的鐵路線從西安市區穿過:
西安國際航空港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國內航線80多條,西安有8條國道和2條西部大通道匯集,有7條干支鐵路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