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徐長軍的人物履歷
1982年考入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系,擁有清華大學應用數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1989年分配到電子工業部第十五研究所工作,1995年離職創業,1996年創辦朗新科技,2008年創辦易視騰科技。
② 華為手機老闆是哪裡人
是任正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華為,是中國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公司,總部位於廣東省深圳市。華為於1987年注冊成立,產品主要涉及通信網路中的交換網路、傳輸網路、無線及有線固定接入網路和數據通信網路及無線終端產品,為世界各地通信運營商及專業網路擁有者提供硬體設備、軟體、服務和解決方案。
華為在2012年營業額為2202億元人民幣,以微弱差距位列愛立信之後,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電信設備製造商的位置。[1][2]根據2012年第四季度統計,華為是世界第六大手機製造商,第三大智能手機製造商。[3][4][5][6]
目錄 [隱藏]
1 公司歷史
2 產品與服務
3 組織結構
4 員工待遇
5 爭議
5.1 涉嫌竊密
5.2 國家安全
5.3 企業內部
6 業務記錄
7 參考文獻
8 外部鏈接
9 參見
公司歷史[編輯]
1987年9月,華為以「民間科技企業」身份獲深圳市工商局批准獲得注冊,注冊資本2.1萬元,員工14人,主要業務為代理中資控股的香港康力投資有限公司的HAX小型模擬交換機。成立早期代理小型程式控制交換機,在通信設備核心技術方面的第一次突破,是1994年推出的「C&C08」大型程式控制交換機,之後逐漸占據國內固定交換及接入網等通信設備市場,市場份額逐漸擴大,至90年代末期已經在國內市場上與其他少數競爭對手共同佔有大部分市場份額。至2007年,華為在光傳輸網路、移動及固定交換網路、數據通信網路幾大領域內擁有較強實力,並在全球電信市場與愛立信、阿爾卡特、思科等老牌通訊公司展開激烈競爭。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IT泡沫之前是一間籍籍無名的公司,但從IT泡沫之後該公司以中國為據點急速成長,快速吸引各界注目。華為在與思科系統公司的訴訟中獲得勝利,出口大幅增加,市場不僅限於發展中國家。
2011年11月16日華為計劃以5.3億美元收購賽門鐵克在合資公司華為賽門鐵克中所持的49%股權,華賽是華為和賽門鐵克2008年在香港成立的一家合資公司,主要提供安全、存儲與系統管理解決方案。
華為北美區研發負責人表示,華為已為在美國市場挑戰網路設備業龍頭思科系統做好充分准備,但表示這將需要耐心和時間[7]。
未來五到十年內,華為不考慮整體上市[8]。
產品與服務[編輯]
華為Echolife HG520V 無線路由器
華為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於電信運營商業務,同時也提供企業與個人使用的產品與服務,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在使用某種形式的華為技術[9]。
無線接入:包括GSM、UMTS、LTE等基站設備
固定接入:包括傳統固網接入(MSAN, DLSAM),光纖寬頻接入(FTTx),ODN和配線(ODN and MDF)
核心網
傳送網:WDM/OTN、MSTP/Hybrid MSTP、微波系統等
數據通信:路由器、交換機等
網路能源
業務與軟體
OSS伺服器:電信網路和運維轉型中的網規網設、IP運維、資源管理、業務發放與激活、線路診斷、系統架構以及端到端的專業服務等
存儲與網路安全
終端:手機、上網卡、網關、數據機、機頂盒等
組織結構[編輯]
華為研發大樓(深圳)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分為6大體系,分別是銷售與服務,產品與解決方案,財經,市場策略,運作與交付,人力資源。其中銷售與服務體系下在全球設有7大片區,分別是中國區(國內市場部,下設中國國內27個代表處),亞太片區,拉美片區,歐美片區,南部非洲片區,獨聯體片區和中東北非片區,各片區下還設有代表處駐扎在各國家,在代表處工作的員工同時受所在代表處及所屬體系部門雙重領導。華為公司還擁有一些子公司,包括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終端公司,華為數字技術有限公司,華為軟體技術公司,安捷信電氣有限公司,深圳慧通商務有限公司,華為大學,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華為海洋網路有限公司等。
華為公司的組織架構由上至下分別是董事會(BOD)-經營管理團隊(EMT)-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IRB)-六大體系的辦公會議
華為在全球設立了包括印度、美國、瑞典、歐洲(德意法等)、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北京、上海、南京、成都、西安、杭州等多個研究所,89000名員工中的48%從事研發工作,截止2006年年底已累計申請專利超過19000件,已連續數年成為中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單位。
2006年5月8日,華為啟用新的企業識別系統。
2006年9月,華為與3Com合資設立的網路通訊設備品牌「華為3Com」(Huawei-3Com)改名為H3C,H3C經過多次變動,最後被惠普收購。
2007年,華為與賽門鐵克合資成立存儲與網路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華為賽門鐵克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出資買下賽門鐵克所持股份,成為華為的全資子公司)
2010年,華為軟體技術有限公司與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北京華為朗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由朗新董事長徐長軍任合資公司的董事長。
員工待遇[編輯]
華為員工等級分23級,一般技術工從13級開始,13級以下一般是秘書等崗位。待遇包括基本工資+獎金,部分優秀員工有配股,可分紅。對新人創建了導師制度,使新員工能盡快適應公司。對老員工還有在職培訓。龍崗基地有可容納3000人的百草園員工公寓群。基地內部外部都有接送巴士。
爭議[編輯]
涉嫌竊密[編輯]
2003年2月5日,思科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聯邦法庭對華為提起訴訟,指控華為在多款路由器和交換機中盜用了其源代碼,使得產品連瑕疵都存在雷同;並且華為還侵犯了思科擁有的多項專利。[10][11]2004年7月,思科表示由於華為已經在路由器中移除了盜用的代碼,於是撤回告訴。[12][13]
2004年芝加哥貿易展上,富士通發現華為工程師未經允許拍攝富士通的產品。[14] 華為表示已經解僱該名工程師。[15]
2008年,摩托羅拉控告五位離職員工,指稱他們攜帶商業機密,投效與華為訂有經銷協議的Lemko Corp.。2010年,摩托羅拉提出大量證據以及修正控告,向美國聯邦芝加哥地方法院控告華為自2001年開始通過摩托羅拉內部員工竊取商業機密。但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聲明這項指控毫無根據。
國家安全[編輯]
2011年3月4日,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華為收購3Leaf公司,聲稱基於如下理由[16]:
1. 華為總裁任正非加入中國共產黨已33年。
2. 任正非為長期活躍的中國共產黨重量級成員。
3. 任正非以上校軍銜離開解放軍立即創建華為,大量資金來源不明。
4. 華為創業早期合約全部為解放軍控制的中資駐港企業,政府背景明顯。
5. 中國軍方長期無償向華為提供關鍵技術,華為與解放軍簽署多項現存長期合作項目,軍方背景明顯。
6. 華為長期策劃及從事與盜取知識產權相關的商業犯罪,商業道德敗壞。
7. 華為有向包括薩達姆·海珊、伊朗、塔利班提供服務的長期歷史。
8. 華為在收購3Leaf以前曾經策劃及參與盜取3Leaf知識產權的商業犯罪。
9. 中國多家國家銀行在華為成立後的24年當中向華為提供「無限制的融資」,政府背景明顯。
2012年3月26日,澳大利亞政府禁止中國的華為公司在澳大利亞經營的子公司參加「國家寬頻網路」(NBN)的競標,理由是國家安全。華為在澳大利亞的公司自2004年起在澳大利亞運作,它的高管層基本由澳大利亞人組成,董事會里的董事目前有前霍華德政府的外交部長唐納和維多利亞州前工黨政府的總理。唐納完全否認所謂的安全顧慮,他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表示,整個有關華為參與網路攻擊的概念,假設的依據就是它是中國的公司,這極其的荒謬。
2012年10月,美國眾議院發布報告,認為中國兩家通信設備生產商華為及中興可能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將兩家企業擋在美國市場門外,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對這兩家中國企業的產品「涉嫌為中國間諜活動提供便利」的調查耗時近一年,9月中旬,華為和中興的高管分別被要求在美眾院聽證會上提供證詞。美國眾議院沒有提出證據顯示這兩家公司有相應行為,但最終認定其會危害國家安全。 [17][18][19]有一些報道指出,思科等競爭對手積極推動了對華為與中興的調查。[20]
③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招聘信息,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數據來源:以下信息來自企業徵信機構,更多詳細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公司簡介,可在釘釘企典 上進行查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
• 公司簡介: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05-07,注冊資本4.167603萬人民幣,法定代表人是鄭新標,公司地址是無錫新吳區凈慧東道90號無錫軟體園天鵝座B棟10、11樓,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91320200747189665N,行業是null,登記機關是江蘇省無錫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null,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商注冊號是330100400016254
• 分支機構: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第一分公司,注冊號是110000450159633,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注冊號是110000450258109,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分公司,注冊號是440101400163865,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注冊號是330100500025990,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寧夏分公司,注冊號是640000500006306,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注冊號是310000500630496,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注冊號是420106500000422,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朗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分公司,注冊號是350298500000277,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是91320200747189665N
• 對外投資:
朗新智元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蔣國偉,出資日期是2018-06-05,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51.00%
邦道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翁朝偉,出資日期是2015-10-29,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40.00%
涵谷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蔣國偉,出資日期是2019-03-04,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51.00%
朗新投資管理無錫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王慎勇,出資日期是2017-08-08,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1000.000000,出資比例是100.00%
朗新金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焦國雲,出資日期是2014-10-11,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51.00%
清大朗新(廈門)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彭知平,出資日期是2018-12-24,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1000.000000,出資比例是81.00%
瀚雲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何渝君,出資日期是2018-03-13,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1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60.00%
朗新雲商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張瑜,出資日期是2017-03-01,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51.00%
新耀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王光星,出資日期是2014-12-29,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60.00%
視加慧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徐國賢,出資日期是2018-07-26,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30.00%
杭州朗新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焦國雲,出資日期是2013-03-18,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1000.000000,出資比例是100.00%
朗新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陳齊標,出資日期是2017-03-01,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10000.000000,出資比例是60.00%
雲築智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林海潮,出資日期是2018-09-07,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5000.000000,出資比例是51.00%
無錫物聯網創新中心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蔣國雄,出資日期是2018-07-31,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20700.000000,出資比例是14.49%
北京天正信華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彭知平,出資日期是2005-06-03,企業狀態是注銷,注冊資本是140.000000,出資比例是100.00%
北京朗新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彭知平,出資日期是2012-06-28,企業狀態是在營(開業),注冊資本是9500.000000,出資比例是100.00%
• 股東:
無錫道元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1.78%,認繳出資額是743.544000
無錫群英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8.10%,認繳出資額是3376.008000
天津誠柏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4.53%,認繳出資額是1886.868000
國開博裕一期(上海)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12.94%,認繳出資額是5391.000000
無錫朴華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20.22%,認繳出資額是8426.840000
無錫羲華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1.95%,認繳出資額是814.356000
無錫富贍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出資比例2.26%,認繳出資額是943.056000
上海雲鑫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比例8.64%,認繳出資額是3600.000000
海南華興合創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出資比例1.94%,認繳出資額是808.668000
社會公眾持有股,出資比例10.80%,認繳出資額是4500.000000
員工激勵限制性股票,出資比例2.82%,認繳出資額是1176.030000
YUEQICAPITALLIMITED,出資比例24.02%,認繳出資額是10009.656000
• 高管人員:
鄭新標在公司任職董事
鄭新標在公司任職總經理
徐長軍在公司任職董事長
謝德仁在公司任職董事
張明平在公司任職董事
趙國棟在公司任職董事
陳峙屹在公司任職其他人員
彭知平在公司任職董事
梅生偉在公司任職董事
戴清林在公司任職監事
倪行軍在公司任職董事
穆鋼在公司任職董事
馬雪征在公司任職董事
林棟梁在公司任職董事
萬海艷在公司任職監事
④ 海思股票代碼
截止2020年9月海思還未上市,因此沒有股票發售。
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成立於回2004年10月,前身是創建答於1991年的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海思的產品覆蓋無線網路、固定網路、數字媒體等領域的晶元及解決方案,在數字媒體領域,已推出SoC網路監控晶元及解決方案、可視電話晶元及解決方案、DVB晶元及解決方案和IPTV晶元及解決方案。
(4)朗新科技大股東徐長軍擴展閱讀
海思半導體總部位於中國深圳,在北京,上海,成都,武漢,新加坡,韓國,日本,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辦事處和研究中心擁有7,000多名員工。經過20年的研究和開發,海思已經建立了強大的IC設計和驗證技術產品組合,開發了先進的EDA設計平台。
對於數據中心,海思半導體基於ARM架構開發了Kunpeng系列伺服器CPU處理器。昆鵬系列處理器具有出色的性能,吞吐量,集成度和能效,可廣泛應用於大數據,分布式存儲,ARM本機應用程序等場景,可滿足數據中心的各種計算要求。
⑤ 華為老闆是誰
華為創始人是任正非
任正非,祖籍浙江省浦江縣,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安順市鎮寧縣。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兼總裁。
1963年就讀於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已並入重慶大學),畢業後就業於建築工程單位。1974年為建設從法國引進的遼陽化纖總廠,應征入伍加入承擔這項工程建設任務的基建工程兵,歷任技術員、工程師、副所長(技術副團級),無軍銜。任正非也因工程建設中的貢獻出席了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和1982年的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7年,任正非集資21000元人民幣創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1988年任華為公司總裁。
(5)朗新科技大股東徐長軍擴展閱讀
華為公司簡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於1987年正式注冊成立,總部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
華為是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專注於ICT領域,堅持穩健經營、持續創新、開放合作,在電信運營商、企業、終端和雲計算等領域構築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優勢,為運營商客戶、企業客戶和消費者提供有競爭力的ICT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並致力於實現未來信息社會、構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
2013年,華為首超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商愛立信,排名《財富》世界500強第315位。
⑥ 誰有關於IT企業人力資源激勵的案例!
IT行業是新興行業,作為新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IT行業對我國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IT企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力資源成本構成企業的最重要的運營成本,而且是企業價值的關鍵驅動因素。在過去的幾年中,IT企業爭相提升對員工的激勵水平,以吸引和挽留他們。最頻繁使用的手段就是不斷的加薪和進行股權激勵(如員工與經營者持股、MBO或股票期權等)。以下分別以聯想集團、北京朗新、信雅達、東軟股份等公司為例,介紹這些成功經營的公司是如何進行改制從而實施股權激勵的。
聯想集團ESOP
聯想是我國本土IT企業的傑出代表。早在1993年,聯想已經開始意識到解決其產權問題的重要性。1993年,聯想從所辦公司變為院管公司。聯想向中科院提出由管理層和員工佔有35%的分紅權的方案。1994年,經過聯想和中國科學院一年多的磋商,中科院同意對聯想股權進行劃分,確定按照中科院佔20%,計算所佔45%,聯想集團的管理層和員工占其餘35%股權的分紅權,從1995年實施。聯想集團的管理層沒要股權,要的是分紅權。因為國有資產的股權屬於國資局,不屬於中科院,中科院無權決定如何劃分。中科院沒有國有資產讓渡權,但有利潤分配權,因此有權給予聯想管理層分紅權。然而即使是對分紅權的分配,當時在中科院系統內也算是特例處理。另外,35%的比例也是終獲批準的因素之一。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支持。紅利的多少完全取決於企業的效益,這使全體聯想人都關心企業的發展,而不只是一味地關心個人的得失利益。同時,它為聯想的新老交替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由於認識到自己的創業已經通過紅利權的形式得到了認可,聯想的老同志非常願意並支持將年輕人推到領導崗位上去,他們也希望聯想的事業能有更快更好的發展。
但是分紅權畢竟不是股權,獲得分紅權的聯想員工持股會等到了盼望已久的時機。1998年,聯想更名為聯想集團(控股)公司,並成為香港聯想的最大股東。同時,有關把聯想員工持股會擁有的分紅權轉變為股權的計劃也開始實施,其指導思想是:讓企業的創始人、管理者、業務骨幹能成為企業真正的主人。聯想這次股權改革涉及到的只有員工持股會所持有的35%股份。這35%原來是以分紅權的方式存在,這次股份改革就是要將這35%的分紅權變為股權。按照1993年確定的比例,中科院和聯想員工持股會正式確定中科院擁有聯想65%的股權,管理層和員工自身佔有其餘35%的股權。
1999年,聯想又在集團內部推行員工持股計劃。這個員工持股計劃是進一步明確員工持股會所持35%股份的分配。按照1994年就已經確定的方案,第一部分是創業員工,總共有15人,將獲得其中的35%,這些人主要是1984年、1985年創業時的骨幹;第二部分是核心員工,約160人,他們主要是1988年6月1日以前的老員工,將獲得其中的20%;第三部分是未來的骨幹員工,包括現在的聯想員工,獲得其餘的45%。可以認為,聯想的股權改革是將35%的股權切割分成兩份:一份用於激勵老員工,這部分佔35%中的55%;另一份,是對聯想未來的留成,這可以看成是聯想的「未來激勵」,它占其餘股份的45%。這一方案的最大特點正是兼顧了企業的過去和未來,既妥善地解決了早期創業人員的歷史貢獻問題,又恰當地考慮了企業的發展前途,因而是一個富有創新意識,比較公平、合理的股權改革方案。
信雅達MBO
1993年3月,郭華強與香港商人熊融禮等人一起投資10萬美元創辦了新利軟體公司。熊融禮任董事長,郭華強當總經理。1995年,沉浸在成功中的新利公司卻發生了一件預想不到的事情。這一年年初,新利公司8位主要中層經理集體出走,創辦了杭州恆生電子公司,也進入了他們熟悉的證券技術市場。他們出走的原因很簡單——沒有新利的股份。
1998年底,在新利的30%股份被折成2000多萬元現金後,郭華強與新利正式分道揚鑣。此後,一批與郭華強在新利共過事的管理人員先後來到他主持的信雅達公司。
2001年11月,信雅達完成了股份制改造,12個總裁級管理人員都擁有自己的股份。2002年1月,信雅達完成MBO。郭的具體做法,一是直接轉讓信雅達的股權:以每股一元的價格,轉讓實際價格為28元的股權。另一方面,郭通過轉讓信雅達電子的股權,再由這家公司持有信雅達股權,從而使核心團隊成員間接持有信雅達。信雅達電子公司成立於1994年10月,由郭華強與胡自強、葉慧清出資成立。郭佔50%的股份,胡與葉各持25%。但是,信雅達電子經營得並不理想。至2000年中期,其每股凈資產仍維持在1元左右。是年,郭開始對信雅達電子進行改組。2000年9月,胡自強以每股1元的價格將所持信雅達電子25%股權全部轉讓至郭華強,葉慧清也以同樣價格將所持25%股權轉讓出去,其中12.48%轉讓至朱寶文、6.38%轉讓至張健、2.55%轉讓至楊文山、2.55%轉讓至潘慶中、1.04%轉讓至郭華強。同時,新任5大股東同比例對信雅達電子增資擴股至100萬股。2001年9月,信雅達董事副總裁蔡亮以1:1的價格再次對信雅達電子增資6萬股,信雅達電子的股權結構為:郭華強71.73%、朱寶文11.77%、張健6.02%、蔡亮5.66%、潘慶中2.41%和楊文山2.55%。
在總股本5846萬股中,流通股為1800萬股,佔30.79%;發起人法人股為4046萬股,佔69.21%。而在69.21%的股權分配中,以實際持有股份比例計算,郭華強佔35.8%,相當於發起人股份中的半數;其餘的33.41%的股權則被許建國、朱寶文等14人核心團隊成員分持,其中持股次多的許建國佔10.83%。
北京朗新MBO
朗新成立於1996年4月,當時名為「北京朗新電子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997年福建實達電腦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1200萬元入主朗新,控股51%,公司更名為「北京實達朗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實達朗新以管理層收購(MBO)的形式將51%的控股權收回,並與實達軟體脫離關系,將公司正式更名為 「北京朗新信息系統有限公司」。
朗新作為一個電信行業的解決方案和服務提供商,幾年來為實達貢獻良多,期間也獲得快速發展。之所以要進行這次股權變更,朗新的總裁徐長軍認為,「實達朗新的機制不合理,體制設計上有矛盾,公司無法持續發展。」結局似乎只有兩個,要麼是由朗新的管理層採取MBO的方式,由管理層將控股權買回;要麼徐長軍帶領管理層離開,另起爐灶。最終實達和朗新選擇了一個在他們看來是「雙贏」的抉擇,由管理層採取MBO的方式回購股份。「如果實達行使他們的控股權,否決我們的提議,朗新可能就要有一個大震盪。當時雙方都對公司的未來發展很負責,選擇了後者。」
朗新公司的管理層通過這種方式完成了數千萬元量級的股權回購,也承受著相當程度的經營壓力。這樣一個過程盡管非常痛苦但對於一個公司和它的管理者來說卻極有意義:在融資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握住自身發展的方向,尋找理性的游戲規則,選擇好的戰略合作夥伴,這樣才有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在這次MBO的過程中,朗新引進了很多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層管理人員,而且設置了相對完整的員工期權計劃,產權關系更為明晰合理。從大量海歸人士的加盟不難看出,他們的目標將是海外資本市場。
而實達軟體在其下屬公司超速成長的時候,並沒有獲得相應的成長。對於下屬企業來說,實達軟體無論在品牌、資金還是管理上再也難以適應這些下屬企業的發展要求,反而因為各方面的局限而成了一個並不理想的平台。他們要上市,要有更多的融資渠道,在這些方面實達軟體顯然是不能有所幫助的。
東大阿派職工持股案
東大阿派成立於1993年6月,前身是東北大學下屬的兩家公司:沈陽東大開放軟體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陽東大阿爾派軟體有限公司。1995年公司更名為沈陽東大阿爾派軟體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公開發行社會公眾股1500萬股,公司總股本達到5500萬。主要股東為東北大學軟體中心、阿爾派電子(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