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台灣民國時期1949-1975年國民黨孫天榮陸軍中校歷史
以下內容,為本人據《民國廣東將領志》和其他網路資料改寫。
我們的城市茂名,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我們的城市茂名,江山代有人才出!單說民國時代,茂名各地人民文韜武略,文堪治國,武能衛國。單說武將,就出現了數之不盡的少將以上的將領,一時之間,星光燦爛,名滿南粵。出身黃埔軍校以及南京中央軍校等等軍校的茂名籍將領比比皆是。廣東最大的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印了一份資料:民國茂名將領資料。可見茂名籍將領的影響之大。他們之中,後來因為政治信仰的不同,紛紛走向了不同的政治立場,有的終身追隨國民黨,有的轉向共產黨,有的退隱軍政界埋首學術,有的脫離政治客死異鄉,台灣、香港、美國,處處埋英骨,千秋功過,任後人評說。
有人說,茂名不是沒有政壇人物,民國時期茂名的精英手握各省地方軍政大權,各省地方大員、中央大員一抓一大把,但是經過國民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短短幾十年之間,茂名精英死的死、走的走,將星隕落,幾於損失殆盡,自此人才斷層。民國茂名將領中,不少愛國愛家的血性漢子,雖然他們大部分跟隨了國民黨,但他們誓死抗日捍衛中華民族的功績,彪炳史冊。當然其中也有少數反動腐敗分子,對此我們不作評說,僅把他們的史實經歷記錄下來。下面讓我們一起細數民國時期茂名英豪榜:
鄧龍光,1893—1979年,別號劍泉,茂名茂南區鎮盛鎮白沙村人,中將。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六期、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畢業,歷任國民黨第四軍第一師、第三師、教導第一師副團長、團長、師參謀長、副師長、師長,廣東海軍司令(李慶文任副司令)、八十三軍軍長、六十四軍長、十六集團軍副司令、三十五集團軍司令、第二方面軍副司令官、廣東行轅副主任。1949年到台灣,任「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79年2月3日在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參與編著《第四軍紀實》。他的部隊是南京保衛戰中唯一一支全身而退的部隊,他們的口號就系"幾大就幾大,唔好做衰仔",最終在日軍包圍圈中殺開了一條血路,不過付出的代價也好大,一個師參謀長、一個副師長戰死,沒有突出來的部隊成了日本人刀下英魂。其弟鄧鍔是國民黨少將。
鄧鄂( 1898~ 1977)別號又鄂,又名鍔。鄧龍光胞弟。茂名人。廣東海軍學校第十二期、法國陸軍步兵學校及陸軍大學畢業。 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三師三十七團連、營長,第十一軍警衛團上校團長。1928年任廣東西區綏靖公署軍務科長、代參謀長。1934年任第一集團軍第二軍高參。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南路民眾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委員,廣東第七區保安副司令,第四戰區南路特 別守備區司令官,第六十四軍一五五師師長。1942年6月授陸軍少將。1944年任第六十四軍副軍長,國防部中將部員。1946年退役,1949年到台灣。
李慶文,(1889--1972),字善余,海軍少將,茂名市茂南區鎮盛鎮聯唐村人,廣東海軍學校(黃埔海軍學校)第十五期畢業。1927年起任廣東海防副司令、第一艦隊副總司令、總司令。1932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海軍處副處長,兼第一集團軍艦隊副司令,1932年間曾任短期正司令。1935年任廣東江防司令部副司令。1935年6月兼任黃埔海軍學校校長至1939年該校停辦,其間曾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中高級軍官暑期訓練團學習。1937年起率部參加抗日戰爭。抗日期間兼任西南航運局專門委員。1941年廣東江防司令部改稱粵桂江防司令部,西南航運局專員李慶文兼任副司令。抗戰勝利後,李慶文任政府少將參議(負責船舶調配)。1948年,黃埔海軍學校再次復辦,李慶文任校長。1949年,遷居香港。1972年在香港逝世。
凌奎,高州謝雞鎮人,黃埔海軍21期,李慶文學生,去台後任海軍上校,茂名市委統戰部去台人員名錄都有登載。李慶文在帶領學生遷校同時協助指揮了「虎門海戰」、「馬口海戰」,並取得輝煌戰果,打擊日寇氣焰,保證抗日物資通道暢通,功勛彪炳史冊。
梁華盛( 1904~?)茂名人( 一說高州泗水鎮)。黃埔軍校第一期工兵科、陸軍大學特三期將官班畢業。1925年起在軍校教導團及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任排、連、營長。1930年任第二師第二旅副旅長兼第四團團長。1932年任第八十三師二四七旅少將旅長。1933年9月升任第九十二師中將師長,後調任蔣介石侍從室中將參謀。1935年4月授陸軍少將,1936年11月授陸軍中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預備第四師、第一九○師師長。1939年初任第十軍軍長。1940年冬任第四戰區政治部主任。1942年任中央訓練團大隊長。1944年任軍事委員會駐滇干訓團教育長。1945年任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1946年任東北行轅副主任兼吉林省政府主席。 1947年任東北吉東兵團司令官。1948年1月任東北「 剿總」副總司令,兼第一兵團司令官,長春綏靖公署主任,沈陽防守司令。同年10月沈陽被解放軍攻克前夕乘機離東北,後任廣州綏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到台灣。著有《我在抗戰中的經歷》。
李以劻( 1912~)又名力劻。電白人。1928年考入國民革命軍第十師蔡廷鍇創立的學生教導營接受軍訓。1934年2月至1935年8月在黃埔軍校高等教育班二期學習。南京中央軍校第八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畢業。1933年任第十九路軍七十八師少校團附。1935年起任第二路軍九十二師中校參謀、上校團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十二師參謀處長、代理副師長兼參謀長。1942年任第九戰區司令部高參。1944年1月授陸軍少將。同年10月任第二十七集團軍新編二十師代理師長。1945年任第四軍軍官教導隊少將隊長,第六軍官總隊副總隊長,國民政府參軍兼華東戰地視察官。1947年任國防部高參兼粵桂南區總部參謀長。1948年初任獨立第五十師師長,第五軍副軍長,同年10月授陸軍中將。1949年8月在福州投誠,1960年11月獲特赦。後任全國黃埔同學會理事,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五十年代初鼓勵身邊唯一的兒子李樹仁返回大陸,在廣州市第二十四中學任歷史教師。
陸幼剛( 1892~1983)號厲庵。信宜水口鎮人。北京大學文科畢業。1910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參加高州起義。1922年冬任大元帥府秘書、法制委員會委員。1925年後任鶴山縣長,江門市長。1930年起任廣州市政府教育局長,市政府秘書長兼土地局長。1935年後任廣東省政府秘書長、代理省政府主席,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任軍事委員會軍風紀巡察團中將委員。1946年當選廣州市參議會議長,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移居香港,創辦培知中學並任董事長。後赴美國講學,曾任羅省中學校長。1983年在美國病逝。著有《國父史略》《、大學制度考》《、幼剛書畫集》等。
車駕龍(1874-1944),高州分界人。早年考取科舉。1898年考入廣東武備學堂,1902年從廣東武備堂選送赴日留學。1907年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在京擔任訓練新軍工作。旋升編譯科科長及第十九標教官。1912年回粵,先後任獨立營長、代團長、瓊崖綏靖處會辦兼陸軍警備團團長、駐瓊、高警備軍統領。1921年1月任高雷護國軍總司令、高雷鎮守使、兩軍護國軍都司令部第六師師長。9月赴穗,先後任護國軍警備團長、省署游擊參謀長、督署高等顧問、總司令參謀、廣東警衛統領。後應邀赴京,任北京政府軍部少將咨議。1925年回粵任黃埔軍校第七期教授部官長,戰術部少將主任、編譯教官。軍校遷南京後,辭職返鄉閑居。抗日戰爭時期,協助第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張炎在南路組織訓練抗日學生軍工作,並獻出家藏的槍支彈葯。1944年9月病逝。
陳 沛(1898-1987),茂名人,字度侯。陸軍中將。廣東農業專科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及中央訓練團將官班畢業。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教導團排、連、營長,第一軍一師參謀處長、代參謀長。1927年任第一師一團上校團長,第九師二十五旅四十九團團長、旅長。1932年升任第九師副師長。1934年任第十師二十八旅少將旅長,第六十師中將師長。1936年1月授陸軍少將。1938年7月,任第四十八軍副軍長。1939年5月,任第三十七軍軍長。1940年12月授陸軍中將。1943年起任第三戰區三十二、四十三集團軍副總司令,浙東前敵總指揮官。1946年任中央訓練團第六軍官總隊總隊長,廣東省警保處長兼桂南「 剿匪」總指揮。1948年任國防部第九訓練處長。1949年任首都衛戍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四十五軍軍長,浙江省綏靖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同年秋去台灣,任「 國防部」中將高參「,國民大會」代表「,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87年12月24日於台北榮民總醫院逝世。著有《當機立斷之八戰》等。
梁傳楷( 1899~1973)字仲焜。化州人。廣東黃埔陸軍講武堂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連長、少校副官。1929年第四軍整編為第四師後,任獨立團營長。1930年任第四軍三十五師上校團長。1933年任第十師副旅長。1935年任第九
十師第二五七旅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九集團軍新編第六師副師長,1940年5月升任師長。1943年任第四戰區第二縱隊副司令。1945年任中央訓練團第九軍官總隊少將教官。1946年退役。1947年3月任遂溪縣長。後移居香港。
鄧經儒( 1902~1972)字緯群。電白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廬山中央軍官訓練團高級班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十六師連長、少校參謀、中校團長。1931年任京滬警備總司令部警備旅 代理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新編第十師師長,第九十一軍 副軍長。1942年6月授陸軍少將,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 第二十一補充訓練處處長。1945年任第三集團軍總部參謀處長。1947年任訓練總監部中將委員。1949年到台灣,當選「 國大代表」。 1972年10月在台北逝世。
鄧植三( 1881~1950)茂名人。兩廣優級師范學堂及廣東高等學堂肄業。早年經商,曾資助孫中山討伐陳炯明。1924年後任梅市商會常務委員,廣東省政府高級參議。抗日戰爭爆發後,被鄧龍光聘為第三十五集團軍總部少將參議,捐資購置武器葯品,發動組織游擊武裝。1946年被選為茂名參議會副議長。1950年秋病逝
王德全 (1894~ 1949)字星五。電白人。廣東陸軍模範團、廬山及珞伽山軍官訓練團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部警衛 團三營中校營長,第一集團軍獨立第三師教導團上校團長,第一五六師四六六旅少將旅長。1939年6月授陸軍少將。1940年任第三十五集團軍六十四軍一五五師師長。1944年7月任第六十四軍副軍長,1945年11月授陸軍中將。1946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中央訓練團訓練委員會中將委員。同年底退役,任電白縣長。1947年當選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11月2日在電白縣通山嶺與解放軍作戰時身亡。
倪鼎垣(1907~ ?)茂名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畢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三十三師教導旅第一團上校團長,參加上海戰役及南京保衛戰。1938年夏所部整編為第九戰區獨立第十六旅,任少將旅長。1943年5月任第六十四軍第一五九師師長,第三十五集團軍交通處長。1946年春任整編第一五九旅副旅長兼政治部主任,後升任旅長。1947年任廣州行轅少將高參。1949年到香港定居。
張錦芳(1931-1854), 字荔園。高州人。早年加入廣西龍州邊防軍,歷任營書記及幫帶,馮子材軍參贊,參加鎮南關中法之戰。1894年後任遷江知縣、候補通判,寧明知府等。民國成立後,歷任廣東右路巡防隊第十八營管帶,陽江縣知事,廣西岑溪縣知事。1916年任兩廣護國軍都司令部籌款員,東莞縣知事,高州道尹,廣東警衛軍第一、二、三營統領,粵海道尹,廣東新編陸軍游擊司令。1919年6月代理廣東省長,次年4月下台。為民國茂名地區出的兩個廣東省長之一。
楊永泰,民國茂名出的兩個廣東省長之一,蔣介石的謀臣。(1880~1936)字暢卿。茂名人。廣東高等學堂、北京法政專門學校畢業。1912年被推為北京臨時眾議院議員,國會參、眾兩院憲法起草委員。1915年為上海《中華日報》主筆。1916年任兩廣都司令部軍務院財政局長。1917年起任陸海軍大元帥府參軍處少將參軍,廣東護法軍政府財政廳長,廣東省長。1921年後任雷州安撫使,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總務處長。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中將高參。1931年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長。1934年起,先後任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秘書長,南昌行營和四川行營上將秘書長,湖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36年10月25日在漢口遇刺身亡。著有《現代民主政治》、《論削藩》 。
吳國光(1901~ 1944)電白人。法國陸軍大學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步兵科中校教官,軍校第二步兵團中校團附、訓練部上校副主任,南京中央陸軍步兵學校主任教官、訓練處少將處長,陸軍大學戰役系教授( 少將銜),第三戰區司令部中將高參。1944年回籍
養病時遇害。
江茂森( 1901~1982)茂名人。國立中山大學畢業。歷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幹事,廣東燕塘陸軍學校政治科少校教官,第八路軍總指揮部中校秘書。1933年任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軍墾處少將處長,第二軍軍墾區主任。1935年任廣東省物產經理處副經理。1936年「 六一事變」後,隨陳濟棠赴香港,任德明中學校長。香港淪陷後返鄉從事教學及文史研究。1948年冬隨陳濟棠出任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財政處長。次年底棄職返港,任珠海書院監督兼校長。1982年夏在香港病逝。
陸匡文( 1892~1964)名煥,號曾陶、陶庵。信宜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為同盟會信宜會長。參加討袁( 世凱)討(龍濟光)護法諸役。1923年起任廣州大元帥府法律委員會秘書,廣東南路財政處長、禁煙處長,南京國民政府文官處簡任參事,廣東省立勷勤大學教授、秘書長。1945年起任軍事委員會廣州行營政務處中將處長,廣州行轅民事處中將處長,廣州綏靖公署中將秘書長,並兼廣州省政府委員及國民黨廣東省黨部執行委員。1947年當選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1949年到台灣,續任「 國大」代表,任「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64年9月5日逝世。
周萬邦( 1909~1987)電白人。南京中央軍校第七期步科畢業。1930年起任南京國民政府警衛軍排、連長,第二軍第九師二十五團二營中校營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二集團軍三十七軍輜重營中校營長,第八師十七旅教導團上校團長、少將旅長。1946年任
新編第十師副師長,兼政治部主任。1947年11月授陸軍少將。1948年任廣東第七「 清剿」區副司令,兼兩陽守備區指揮官。1949年6月任徐聞縣長。1950年春到台灣,1987年春病逝於台北。
董煜( 1894~ 1976)又名叔明,字觀壽、載群。化州麗崗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第十期畢業。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長,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二師連長,赴蘇聯軍事考察團少校副官。1930年任「 圍剿軍」第一縱隊新編第十師六團營長。1934年任南「路追剿」軍第一縱隊獨立第五旅上校團長、副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軍第六十師師長。1938年10月授陸軍少將。1941年12月任第九戰區第三十七軍六十師長、副軍長。1943年任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1946年任濟南防守副司令兼參謀長。1949年4月,任廣東第十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同年秋到台灣,任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高參。1957年退役。
李懷霜(1874~1950)原名葭榮,字兼浦。信宜人。前清進士。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0年與夏重民在上海創辦《天鐸報》,任總編輯,宣傳民主革命。1917年創辦《珠江日刊》,任總編輯。1923年11月,任陸海軍大元帥府少將軍事參議。1929年任江西省政府秘書。1932年被陳濟棠聘為第一集團軍總司令部少將主任秘書,兼《廣州國民日報》評論主筆。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南路行署秘書。 1942年1月任廣東省政府秘書,後因病辭職。1946年移居香港,1950年秋在香港病逝。遺作編入《彌庵文存》及《李懷霜書法集》等。
楊錦龍( 1887~1925)茂名人。廣東將弁學堂畢業。歷任學兵營排長、隊長。1914年任廣東陸軍混成旅旅長。1920年任粵軍第二軍四師獨立旅團長。1923年1月參與討伐陳炯明,任討賊軍第四軍第一獨立旅旅長。1924年春任建國粵軍第八旅旅長。1925年9月28日因涉嫌廖案被槍決。
吳斌( 1900~1990)字乘雲。高州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畢業。北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一師政治部主任。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六十一師少將參謀長。第一戰區司令部戰時幹部訓練團教育長,洛陽警備司令,濟南警備司令。1945年2月授將軍少將。1948年任第六兵團中將副司令官。1949年5月任廣東第十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1950年到台灣,任東南長官司令部高參,「 國防部」中將高參。1990年2月在台北病逝。
董勁儒( 1901一1967)化州人。黃埔軍校第四期工兵科、南京中央軍校和高教班和中央工兵學校第三期畢業。歷任中央軍校第十四期第二總隊二大隊中校隊長,第十六期教授部上校築城教官,第十八期第一總隊上校工兵大隊長。1942年秋任中央軍校工兵科
上校科長。1944年3月授陸軍少將,任中央軍校教育處工兵科少將科長。1949年到台灣,任鳳山「 中央軍校」教務委員會少將設計委員。1959年退役。
陸耀文( 1884~1951)原名志武。信宜人。虎門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09年加入同盟會。1911年高州起義時任信宜敢死隊長。民國成立後,任番禺縣長,廣州大元帥府副官,討賊軍第四路軍總司令,經界局調查處長,國民政府財政部印花稅總處處長。1938年11月任茂名縣長。1947年6月任國民政府審計部駐外稽察。1951年春在香港病逝。
莫福如(1898~1969)茂名人。建國粵軍第四軍講武堂、中央軍官訓練團畢業。歷任粵軍第二師排、連長、少校副官,南路討賊軍第二師上校團長。1924年任粵軍第四軍獨立第四旅少將旅長。1930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第二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六○師師長兼南韶師管區司令,第七戰區司令部中將高參。1946年任廣州行營高參。1948年12月任廣東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 清剿」區司令。1949年4月任廣東第十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同年12月任第六十三軍軍長。1950年5月到台灣。
黎天榮(1909~ ?)電白人。廣東軍事政治學校步兵科第一期、陸軍大學第十四期畢業。歷任廣東保安司令部第十三大隊中校副大隊長、大隊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五二師五五六團上校團長,第一五八師參謀處長,第六十五軍一八六師參謀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參謀。1945年任第六十三軍一五二師少將參謀長、第六十六軍參謀處長、第一五二師副師長。1949年冬被解放軍所俘。獲釋後返廣州居住,曾任廣州市參事室助理研究員。著有《廣州八年抗戰記—— 回憶派潭之戰》等。
甘清池(1900~ 1951)信宜水口人。黃埔軍校第一期步科畢業。1921年起任廣州大本營輜重營書記,粵軍第二旅機槍營副官,黃埔軍校教導團九連連長,黨軍第一師中校參謀。192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北伐東路軍第十路指揮部上校參謀主任,浙江省防軍司
令部參謀長,溫州戒嚴司令。1931年任中央陸軍步兵學校教導總隊總隊長兼教官。1935年任第九十二師、六十師參謀長。1937年5月授陸軍少將。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十二集團軍總部高參兼教導總隊總隊長,第九十四軍參謀長,第九十九軍副軍長。1946年起
任整編第六十九軍副軍長,廣東第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陽江縣長。1949年11月5日在信宜率部起義, 1951年12月被錯捕處決,1982年8月平反,恢復名譽。
梁仲江( 1903~?)茂名人。黃埔軍校第五期炮科、南京陸軍大學第六期畢業。1936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師三一九旅三團上校團長、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四軍六十師師長。1939年9月,該師配屬第三十七軍,仍任師長。1940年5月,任第
十五集團軍第三十七軍副軍長,第九戰區司令部高參。1944年秋第三十七軍配屬第四戰區,再任副軍長。1945年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1946年任陸軍總司令部交通處長。1948年2月授陸軍中將,任川南師管區司令。同年6月退役,任湛江市長。後
辭職於年底移居台灣,任教並研究佛學。
呂春榮( 1887~1945)高州人。欽廉講武堂畢業。1910年加入同盟會。歷任廣東南路八屬聯軍第二師師長,高州善後綏靖處長。1923年任陳炯明粵軍第四師師長,長期盤踞南路。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降日充當漢奸。出任日偽廣東治安維持委員會副委
員長兼保安處長。後任偽廣東省政府副主席,兼廣東「 和平救國軍」總司令。1939年春任汪偽軍事委員會委員,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1945年9月被國民黨廣東當局逮捕,判處死刑,於10月14日在廣州天字碼頭槍決。
賴翰伯(1892~ 1963)又名武。茂名人。廣東法政專科學校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後方主任,兼師黨部執行委員。1928年後任第四軍教導第一師後方主任,第四師軍需長,第一五五師後方主任。1936年10月兼任廉江縣長。抗日戰爭爆發
後,任第一五六師軍需處長,廣東西區綏靖公署參議兼後方主任,第六十四軍上校參議。1942年任第三十五集團軍少將高級參謀,廣東省政府參議。1943年任廣東省賑濟委員會委員。1944年起任第四路軍及衢州綏靖公署少將參議。1946年退役。1947年當選國
民大會代表,廣東省參議會議員。1949年夏移居香港。
陳任之,( 1894~1955)原名官曾。信宜人。南京中央軍校高級教育班畢業。1912年組織高雷革命軍,參加光復高雷及討袁驅龍諸役。1922年任粵軍第五路營長。1925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師二十八團連長、營長、少校副團長。1929年1月,任第六十師一二○旅二四○團中校副團長。1931年任第十九路軍補充旅第一團上校團長。1933年任福建政府人民革命軍第五軍九師副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十一區統率委員會副主任,南路游擊指揮部副指揮。1939年1月任電白縣長。1941年任廣東第七區少將保安副司令。1942年8月任曲江縣長。1944年秋任廣東西南行署警保處長。1946年退役,1949年夏移居香港,1955年11月在香港病逝。
蘇慎初( 1882~1936)高州人。廣東陸軍速成學堂第一期畢業。1908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任廣東新軍第二鎮見習官。不久返高雷地區進行反清活動,為同盟會高雷主盟人。辛亥廣州起義時負責新軍、防營及民軍聯絡。後返高雷地區策動各縣光復,任高雷
民軍總指揮。1912年任循軍第三路司令,廣東軍政府第三軍軍長。同年秋循軍改編為廣東民軍第二師,任師長。1913年1月任廣東陸軍第二師師長。同年8月將陳炯明逐出廣州,宣布取消廣東獨立,自任廣東臨時都督兼民政長,僅三日即倒台。同年9月被袁世凱北京政府授予陸軍上將銜。後追隨陳炯明,任粵軍總司令部高等顧問,失敗後寓居香港。
Ⅱ 香港九龍觀塘順天邨有「天柱樓」還是「天池樓」
順天邨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九龍觀塘區四順,在1981年入夥,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共有:
天琴樓
天柱樓
天韻樓
天池樓
天衡樓
天權樓
天璣樓
天瑤樓
天暉樓
天榮樓
天樂樓
合起來共7026伙……
Ⅲ 天榮傢具的實力如何
天榮集團旗下,2015年建立的。山東天榮家居的經營范圍是:傢具、木製品、藤編、皮革、布藝、家居的生產銷售;室內外裝飾裝修設計及施工;水性塗料的銷售;普通貨物進出口業務。
Ⅳ 為何中國出不了F1賽車手差距在哪
F1是田賽金字塔的頂端,預計將是主場。然而,賽車文化並不取決於哪個國家可以生產F1賽車手,而是取決於人們對賽車運動的理解程度。用土壤,然後播種,再「水」發芽,種植目前國內賽車土,與國外相比,差距較大。下面是問題的後半部分:「差距在哪裡?」

然而,這需要積累,賽車文化,市場環境,都不是一朝一夕。在中國很少有人喜歡賽車。此外,模擬駕駛的賽車游戲在中國根本不在榜單上。錦標賽上從來沒有任何賽車比賽。即使我們先組織優秀的比賽,這也是一種方式。也許未來的賽車運動將是全世界坐在模擬器上,戴著虛擬現實頭盔的一群人。
Ⅳ 鄭州天榮商貿城要拆遷嗎急...各位幫助一下...
宇通公司擴能項目落地,等於新建第二個宇通公司,必將助推經濟迅猛提速。」佔地2000畝的宇通公司新增兩萬台產能項目規劃選址敲定,對管城區來說,十分利好。這僅僅是管城區大塊頭項目之一。「大塊頭項目大,文化產業項目多,四種經濟增速快,五大商圈前景好。」管城區區委書記法建強充滿了自信。 管城回族區按照「做大優勢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的要求,把重點項目建設作為加快構建新型產業基礎的重大戰略舉措,採取「龍頭企業拉動、配套企業跟進、產業集群發展」的模式,進入9月份以來,大塊頭項目如期跟進,簽約大單接踵而至,到10月上旬,投資3億元的香港新世界百貨年底竣工,投資10億元的河南中港綜合倉儲物流園項目開工就緒,投資15億元的錦榮商貿城有序推進,投資40億元的天榮時裝城改造項目運行良好,投資40億元的七里河村改造項目扎實展開。同時,河南升龍國際集團計劃拿出80多億元參與十里鋪城中村改造項目。至於千萬元以上的項目,全區足有上百家之多。 「四種經濟」建設,是管城回族區的奠基石。今年年初,他們把樓宇(總部)經濟、特色街區經濟、物流經濟和專業市場經濟,作為全區重點發展的四種主要經濟業態。如今,在建商務樓宇11棟,登記入駐企業900多家。今年,還新建3條特色街區,使特色街區總量達到10多條。這些項目建成開業,呈現出樓宇(總部)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特色街區經濟穩步發展的良好態勢。 「五大商圈」建設,成為管城回族區新的經濟增長極。紫荊商圈中的裕鴻國際廣場、方圓創世、紫荊尚都等重點項目建設和招商工作進展順利,香港新世界百貨年底竣工,a go go KTV項目、K歌迷量販KTV和臉譜會所等文化產業項目,爭先亮相。臨火車站商圈中的總投資40億元的天榮時裝城改造項目抓緊運行,總投資15億元的錦榮商貿城二期完成拆遷。金三角商圈、航東商圈和鄭汴商圈商業氛圍日益濃厚,輻射帶動效益明顯增強,促進了商貿服務業的大跨越。 1至9月份,該區財政收入完成7.87億元,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8.43億元,稅收收入完成7.2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累計完成103.56億元,均居市內六區前列,財政收入增速居全省第14位。
Ⅵ 安天榮的人物簡介
書與劍,本是古人相伴之物,「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是古代知識分 子的畢生追求。而在現代社會能將書與劍,文與武和諧統一,集儒雅之氣和豪俠之情於一身的人並不多見。著名武術思想家,國際級武術裁判,多才多藝的武術大師安天榮教授就是這么一位傑出人物。安教授的業績先後入載美國傳記協會ABI世界名人錄:《五千名成功者》六卷。《人類業績》十卷;英國劍橋國際人物傳記中心世界名人錄:《成功人士》十六卷;《香港--中國世界名人錄》首卷;《東方之子》;《國際教育專家大典》;《中國優秀專家人才庫》及《中國武術名人錄》等大型傳記中。並被美國傳記協會編輯委員會聘為顧問委員會的終身顧問。北美洲聯合武術學院授予安教授「國際超級武術大師」榮譽稱號。

Ⅶ 內蒙古神華烏海能源集團天榮公司詳細介紹
公 司 簡 介
一、天榮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簡介
阿拉善盟天榮煤炭有限責任公司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二道嶺礦區,距巴彥浩特鎮約45 km,距烏達88 km,主要是開發二道嶺礦區的無煙煤資源。
天榮公司在二道嶺礦區擁有采礦權的井田面積為5.849km2,資源量為13072.25萬噸;擁有探礦權的井田面積為6.455km2,資源量為23592.7萬噸,所屬礦區總面積為12.304km2,資源儲量為36664.95萬噸。目前在礦區建有技改礦井一對,設計生產能力為30萬噸/年,規劃礦井一對,規劃生產能力為240萬噸/年。
礦區煤層瓦斯含量高,平均為15m3/ t,預計礦區瓦斯資源量約69億m3以上,可抽瓦斯量約40億m3,瓦斯資源豐富,可作為新的資源加以開發和利用。
阿拉善盟天榮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0年3月25日,為內蒙古眾興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子公司,民營企業,獨立法人,法人代表藺來如,當時有年產8萬噸生產礦井倆對(即:現在的一號井、二號井),在建礦井四對(即:現在的3號、4號、6號、7號井)。
2005年11月25日以股權轉讓的形式被原神華烏海煤焦化公司整體收購,公司總經理法人代錶王麗國。並於2006年3月開始對天榮公司二道嶺礦區進行總體規劃,資源整合和安全技術改造。礦區總體規劃由重慶煤礦設計院設計,一礦(即原一、二號井)技術改造由內蒙古煤炭設計院設計,當年上報神華集團並予以立項,2008年3月阿拉善盟正式批准天榮一礦技改工程。2008年10月25日隨神華集團西四公司合並歸由烏海能源公司管轄。2008年8月到現在天榮公司總經理法人代表為王衛東。
二、天榮公司一礦資源情況及技術改造情況
天榮公司一礦井田面積約0.68 km2,可採煤層有四層,分別為一煤、二1煤、二2煤和四煤,剩餘總儲量686.64萬噸,設計可采儲量330.21萬噸。
天榮公司一礦根據阿煤整關辦字[2008]8號文件精神,自2008年3月25日正式開始,按照2008年3月內蒙古煤礦設計院編制的初步設計對礦井的井巷、通風、運輸、供電進行技術改造,概算總投資為13233.06萬元。
至2009年底,已基本完成所有系統改造,實際完成概算總投資14064.23萬元,其中井巷工程完成3760m,完成投資4213.57萬元;土建工程完成投資1083.72萬元;安裝工程完成投資272.02萬元,設備購置4167.33萬元,其他4327.59萬元。
三、天榮公司與周邊礦井相互關系及資源整合情況
二道嶺礦區天榮公司所屬的(一、二、三、四、五、六、七號井)井田范圍向斜北部與阿盟順舸公司藍天煤礦(開采標高1800-1400水平)、阿左旗查哈爾中溝煤礦(開采標高1945-1745水平)和阿左旗寧發煤業公司中溝煤礦(開采標高1860-1600水平)相鄰。目前,這三個煤礦已被內蒙古億群集團收購,根據國土資源局的地質資料和認可,內蒙古億群集團所屬的三個礦井與我公司在1300-1200水平沿井田邊界線有一條150m 落差的斷層分為兩塊,因此,雙方不存在煤層上下壓差關系。
天榮公司井田范圍向斜南部與內蒙古太西煤集團的托里溝煤礦(勘探線為8-10)、別里溝煤礦(勘探線為10-12)和興泰煤礦(勘探線為12-14)相鄰,這三座煤礦在8-13勘探線開采標高為2050-1600水平,1600水平以下為我公司開采范圍,13-14勘探線開采標高為2050-1200水平,1200水平以下為我公司開采范圍,因此與我公司井田存在上下壓差關系。這三座煤礦在8-13勘探線與我公司井田范圍存在上下壓差關系的地質儲量,根據2006年調查資料為1450.9萬噸。在13-14勘探線與我公司所屬的探礦權(即五號井)在1200水平也存在上下壓差關系,但與取得采礦權的范圍不存在上下壓差關系。
四、天榮公司現狀
自2009年7月至今,天榮公司由於以下幾個原因,已停止了井下施工:
1、2009年3月,08年初設概算技改內2101首采工作面已完成掘進施工,具備設備安裝條件。3月6日,神華集團公司在烏海召開了總經理現場安全辦公會,會議認為天榮公司一礦原有的初步設計中沒有防突設計,不符合設計規定,要求天榮公司必須按照《神華集團公司瓦斯治理指導意見》中「優先開采保護層」的規定,調整原有開采布署,先開采一煤來解放二1煤。隨後,天榮公司停止2101工作面的安裝准備工作,將一煤1001工作面確定為天榮公司一礦的首采工作面。
將一煤1001工作面確定為天榮公司一礦的首采工作面後,天榮一礦在2009年4月即安排一煤工作面掘進施工。根據天榮公司掘進施工前的檢測,一煤瓦斯含量達到15.969m3/t左右,瓦斯壓力達到1.2MPa左右,而根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中第四十三條規定,必須將瓦斯含量抽放至8m3/t以下、瓦斯壓力達到到0.74MPa以下方可進行採掘活動。因此,天榮公司在施工時嚴格執行了「四位一體」的防突措施,使各項防突指標達到規定時才施工,即使這樣,巷道掘進仍然遇到很大困難,施工進度緩慢。6月23日,集團公司安健環部張光德總經理到天榮公司進行調研時指出:根據天榮公司瓦斯治理的實際情況,在有突出危險的煤層掘進工作面暫停掘進,待集團公司組織專家組及重慶煤科院西北安全技術分院對天榮公司防治煤與瓦斯治理工作進行整體部署後,按照新部署的方案再進行掘進。根據這個指示,天榮公司主要工作轉入到了一煤瓦斯鑽孔的施工和瓦斯抽采工作。
2、2009年7月14日,重慶煤科院西北安全技術分院的專家組對天榮公司的安全、採掘、防突、機電、運輸等方面進行了會診,會診後一致認為,必須委託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對天榮公司一礦進行防突設計,防突設計批准後,可按照防突設計進行採掘施工。
2009年10月,重慶煤科院西北安全技術分院以天榮公司會診的結果為依據,編制完成了《天榮公司一礦開采方案分析及突出防治措施》。同時,烏海能源公司委託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對天榮公司一礦進行了防突設計,編制完成了《天榮公司一礦突出礦井改造方案設計》。
3、2009年10月22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在北京組織專家組,對重慶煤科院西北安全技術分院編制完成的《天榮公司一礦開采方案分析及突出防治措施》和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編制完成的《天榮公司一礦突出礦井改造方案設計》進行了評審,評審意見認為:按照國家政策和技術規范,《防治措施》和《方案設計》可行的,但如果按此措施和方案實施後,會造成資源回收率低、服務年限短,礦井投資大、成本高,效益差等問題,並且防突工程量大、防治措施復雜,管理難度大、風險高,建議與周邊資源實現整合後,再統一規劃開發。
至2009年11月,天榮公司1001工作面局部和區域的瓦斯鑽孔都已全部施工完畢,但未達到瓦斯抽采標准。因此,烏海能源公司要求天榮公司停止井下一切活動。目前,天榮公司留下120人,對礦井井下進行瓦斯檢測、排水和瓦斯抽放工作,對地面設施進行看管維護。同時按照烏海能源公司的要求,成立了三個打鑽隊,分別對烏海能源公司所屬其他三個高瓦斯礦井進行打鑽抽放瓦斯。其他富餘人員分別安排到烏海能源公司駱駝山煤礦、棋盤井煤礦和利民煤礦。
到目前,天榮公司現有職工302名,公司下設五個隊,在天榮留守有通風抽放隊、機電運輸運隊,在平溝礦鑽探一隊、在五虎山鑽探二隊、在黃白茨鑽探三隊。公司機關下設三部一室,即:安全工程部、勞資經營部、物資供應部和黨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