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獲諾貝爾獎的葯學成就知多少
據查閱有關資料,到目前為止,已有二十位對葯學事業作出貢獻的科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獎。 法國人里卻特1913年榮獲醫學獎,他的貢獻是發現對過敏性疾病的病人注入一種抗過敏葯物即可增加機體的抵抗力。 德國人威道斯1928年因研究維生素而獲化學獎。 荷蘭人艾克曼和英國人霍布金1929年因發現抗神經類維生素及生長激素而獲化學獎。 英國人哈涯和瑞士人卡瑞爾1937年共同獲得化學獎,前者對維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有深入研究,後者對胡蘿卜素、維生素A和B:有特殊研究。 德國人固恩因對胡蘿卜素及維生素有卓越的貢獻,於1938年獲化學獎。 德國人布第蘭特因對性激素有傑出研究而於1939年獲化學獎。 德國人多瑪克1939年因發現百浪多息葯品的抗菌作用而獲醫學獎,他成為磺胺葯物製造的先驅。 荷蘭人達姆和美國人杜以西因發現維生素K及其化學組成於1943年共獲化學獎。 英國人弗來明錢恩和費里1945年因發明強力抗菌素—一青黴素而獲醫學獎。 英國人魯賓森對生物鹼之生理效應有卓越的成就,於1947年獲化學獎。
❷ 得到諾貝爾獎的屠呦呦的青蒿素,都有哪些應用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獲獎理由是:「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是與結核病、艾滋病並稱的全球最嚴重傳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稱。據世衛組織統計,2008年,全球有2.47億人感染了瘧疾,其中100餘萬人死亡,大多數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非洲約每30秒就有一個幼兒因瘧疾而死亡,而傳統的抗瘧葯物奎寧因瘧原蟲的抗葯性早已失效。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常規人工化學合成。
武漢健民:華立系整合
以儀表起家的華立集團近年來先後將華立控股、昆明制葯收入囊中,隨著2004年武漢健民的上市,華立集團旗下已經控股、參股3家醫葯上市公司。
❸ 1912年誰在格氏試劑的突出貢獻而獲諾貝爾獎
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提起維克多·格林尼亞教授,人們自然就 會聯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試劑。格氏試 劑是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舉。無論 哪一本有機化學課本和化學蟲著作都有著關於 格林尼亞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試劑的論述。
❹ 中國女葯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是那位
中國女葯學家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的是屠呦呦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葯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
1971年首先從黃花蒿中發現抗瘧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離出新型結構的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1980年聘為碩士生導師,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聘為博士生導師。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2011年9月,獲得被譽為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獎。
2015年10月,因發現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❺ 今年獲諾貝爾獎三位
今年的諾貝爾獎中有三個獎項, 每個獎項各有三位科學家獲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
諾貝爾物理學獎:雷納·韋斯(RainerWeiss)、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ClarkBarish)。
諾貝爾化學獎: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Dubochet),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
2017年10月2日,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傑弗里·霍爾,邁克爾·羅斯巴什和邁克爾·楊共同獲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
北京時間2017年10月4日17時45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7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雷納·韋斯(RainerWeiss)、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基普·索恩(KipStephenThorne)和巴里·巴里什(BarryClarkBarish),以表彰他們在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方面的決定性貢獻。
2017年10月4日,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雅克·杜波切特(JacquesDubochet),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Frank)和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Henderson),表彰他們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里的生物分子的結構。
❻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中葯抗生素是怎麼回事
她帶領的團隊從傳統中葯中分離出青蒿素應用於瘧疾治療,不僅快速
❼ 歷屆獲諾貝爾獎的科研成果中應用於葯物制劑的有哪些
湯姆森-路透公司下屬的健康與科學部門根據科學引文索引(SCI)等數據發布預測稱,有關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現等6項成果,有可能幫助其研究人員摘得生理學或醫學獎;對負折射的預測和發現等7項成果,有可能獲物理學獎;燃料敏化電池等5項成果被認為是化學獎的熱門候選。
所謂「SCI」,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科學文獻檢索工具,它收錄了國際上最主要的科學期刊,對衡量學術論文的水平和質量具有較高的價值。在利用「SCI」進行相關評估的基礎上,再考慮有關科學家所獲得研究成果的領域是否熱門、科學家們是否為該領域的開創者等其他評估因素,湯姆森-路透公司近年開始發布有關諾貝爾獎的預測。
❽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哪幾位
諾貝爾獎的華裔科學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人,第六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美籍華人科學家。
1957年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1958年赴美國深造,就讀於伊利諾伊州奧古斯塔納學院;1967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82年起任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獲濃縮物質物理巴克利獎。1998年解釋了電子量子流體這一特殊現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2004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為中科院榮譽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
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李政道的研究領域很寬,在量子場論、基本粒子理論、核物理、統計力學、流體力學、天體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頗有建樹。

四、楊振寧
楊振寧,1922年10月1日出生於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
五、李遠哲
李遠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灣省新竹市,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美籍中國台灣人。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崔琦
網路—屠呦呦
網路—李政道
網路—楊振寧
網路—李遠哲
❾ 我國首位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葯學家是誰
答:我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葯學家是屠呦呦。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了「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獲」和葛蘭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獲」,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位獲得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