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東芝實現全資控股了嗎
據北京時間10月4日報道,日本東芝公司在周二宣布,將以590億日元(約合5.22億美元)從小股東哈薩克國家原子能公司Kazatomprom手中,回購10%的西屋電氣股份,從而實現對西屋電氣的全資控股。

如果出售交易成功,那麼它將降低東芝因為西屋電氣失敗而遭受的經濟打擊。Kazatomprom在一份公告中稱,公司已經執行了出售選擇權,把西屋電氣股份出售給東芝。Kazatomprom在2007年買入了西屋電氣股份。
東芝稱,這筆股份回購交易將在2018年1月1日執行,公司將計入153億日元的減值損失。這筆損失已經被計入到了東芝對本財年的業績預期內。
在美國東南部正在建設的四座核反應堆出現成本超支數十億美元後,西屋電氣在今年初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㈡ 北京還在建多少Soho!我去過建外soho銀河soho三里屯SOHO望京soho!一共幾個
SOHO中國「要跑了?」
2020年3月初,據《路透》報道,美國私人股權投資公司Blackstone(黑石集團)提出以每股6元的價格私有化SOHO中國,交易價值40億美元.報價較3月9日收市價2.98港元/股高逾一倍。
對此,2020年3月11日,SOHO中國發布回應公告稱,在與海外金融投資者洽談,以探討進行戰略合作的可能性,其可能導致也可能不會導致就本公司的全部已發行股份作出全面要約。
盡管潘石屹否認了這一消息,此前還曾回復「千萬不要相信謠言,我現在拿的護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房子建在這里,我是帶不動的,所以說我跑了,都是謠言。」
然而,GPLP犀牛財經盡覽潘石屹的歷年動作發現,潘石屹想跑出國內地產圈的蹤跡早有可尋:
2014年初,SOHO中國作價52.3億元向金融街出售了海倫廣場、靜安廣場兩個物業項目;2014年9月,SOHO中國向攜程式控制股出售凌空SOHO約10萬平方米物業,作價30.5億元;
2015年SOHO中國向復星集團出售其所持上海外灘國際金融中心8-1地塊50%的權益;
2016年SOHO中國以32.2億元的對價,將位於上海的SOHO世紀廣場出售給國華人壽;
2017年,SOHO中國以85.8億元,相繼賣了位於上海的虹口SOHO,以及凌空SOHO的剩餘物業。
GPLP犀牛財經不完全統計顯示,在2014年-2019年,SOHO中國每年都在出售其旗下資產套利,總計約300多億元。
盡管潘石屹曾說,SOHO中國的8個核心資產項目永不出售,並且在2019年中期業績會上說,SOHO中國將重回土地市場,瞄準一線城市核心地塊。
然而,潘石屹沒有逃過「真香定理!」,否認可能是變相的承認。
針對這個核心資產項目,潘石屹也開始了出售:
2019年SOHO中國宣布78億出售北京、上海的13個辦公物業項目,其中包括北京望京SOHO、銀河SOHO以及建外SOHO,上海SOHO東海廣場、SOHO中山廣場的部分物業;同時9月SOHO中國宣布以7.61億元的價格出售位於北京的9個商業項目共計2583個地下停車位組成的資產包。
與此同時,在SOHO中國不斷出售國內資產的同時,潘石屹還大筆進行海外投資:

㈢ 私募基金未備案後果是怎麼樣的
私募基金在當下是非常的紅火的,而且很多企業都會公告私募基金。但私募基金和股份的設立是有所差別的,私募基金的相關法律規定在一定程度下最好的辦法。私募基金一旦不備案就會出現相關的後果。那麼私募基金不備案有什麼後果?下面就讓華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的講解吧。
《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制定,該協會屬於社會團體組織,行業自律組織。雖非行政機關,但屬於受證監會委託行使行業自律管理行為的組織。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十九條第二項,基金管理人有辦理基金備案手續的義務。若不備案,就是違法行為,會受到證監部門的行政處罰。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中國證監會《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中國基金業協會《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的相關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向基金業協會進行登記,私募基金應當向基金業協會進行備案。私募新規中基協發〔2016〕4號文發布以來,基金業協會加強對私募基金的監管。筆者經常接到投資者咨詢,私募基金管理人未登記、私募基金未備案,會有什麼法律後果?結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有關規定,筆者對私募基金未經登記備案的法律後果略作總結如下,供投資者參考。
第一,證券投資禁用「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樣。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九十條的規定,未經登記,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使用「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樣或者近似名稱進行證券投資活動,包括買賣公開發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債券、基金份額,以及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證券及其衍生品種。
第二,面臨行政處罰的法律風險。
根據《證券投資基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私募投資基金監督管理暫行辦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未登記、私募基金未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及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能面臨行政處罰,如操作不規范甚至可能遭受刑事處罰(如非法集資罪)。
第三,不能開立證券賬戶,影響投資新三板企業及上市公司。
《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登記和基金備案辦法(試行)》第十四條規定,經備案的私募基金可以申請開立證券相關賬戶。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先後發布《關於私募投資基金開戶和結算有關問題的通知》、《關於私募基金管理人開立證券賬戶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私募投資基金開立證券賬戶必須提供基金業協會出具的登記備案證明文件。因此,私募投資基金如未經登記備案,將無法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開立證券賬戶,進而影響其投資新三板掛牌企業以及創業板、中小企業板、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
首先,新三板掛牌企業以及創業板、中小企業板、主板市場的上市公司的股東必須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開立證券賬戶。
私募基金背景
私募股權基金起源於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銀行家通過律師、會計師的介紹和安排,將資金投資於風險較大的石油、鋼鐵、鐵路等新興產業,這類投資完全是由投資者個人決策,沒有專門的機構進行組織,這就是私募股權基金的雛形。
現代私募股權投資(private equity,簡稱「pe」)產業先後經歷了4個重要時期的發展。1946~1981年的初pe時期,一些小型的私人資產投資以及小型企業對私募的接觸使pe得到起步。1982~1993年的第一次經濟蕭條和繁榮的循環使pe發展到第二個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出現了一股大量以垃圾債券為資金杠桿的收購浪潮,並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幾乎崩潰的杠桿收購產業環境下仍瘋狂購買著名的美國食品煙草公司雷諾納貝斯克(rjr nabisco)中達到高潮。pe在第二次經濟循環(1992~2002年)中得到洗滌並經歷了其第三個時期的進化。這一時期的初期也就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逐漸浮現出一系列金融和經濟現象,比如儲蓄和貸款危機,內幕交易丑聞以及房地產業危機。這一時期出現了更多制度化的私募股權投資企業,並在1999~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時期達到了發展的高潮。2003~2007年成為pe發展的第四個重要時期,全球經濟由之前的互聯網泡沫逐步走弱,杠桿收購也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從而使私募企業的制度化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從2007年美國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的ipo中我們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證。
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經過50多年的發展,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國際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龐大,投資領域廣闊,資金來源廣泛,參與機構多樣。西方國家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占其gdp份額已達到4%~5%。迄今為止,全球已有數千家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黑石、kkr、凱雷、貝恩、阿波羅、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機構是其中的佼佼者。
㈣ 求大神翻譯!!!急急急!!!感激不盡!!!!謝謝!!!
希爾頓酒店:品牌分化,通過客戶關系管理
2008年初,希爾頓酒店集團蓄勢巨大的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五年和1000家酒店開在北美1000家酒店,在世界各地的十年。這家公司剛剛被私人黑石集團為26億美元,溢價32%在$ 32.05股價前一天的公告。黑石收購公告明確誣陷前進的道路:「黑石集團擬投資在希爾頓的屬性和品牌在全球范圍內加強和拓展業務的業主,加盟商和客戶的利益...本次交易是建立全球首屈一指的酒店業務。 「
但經濟增長將是不容易的,在競爭激烈的全球住宿業務。歷史上在這個市場面臨的挑戰包括獲得資本,高層次的員工流失率,難以實現標准化的服務交付運營的典型。改進服務交付和希爾頓品牌家族的一致性一直是主要重點客戶真正的問題( CRM )戰略,該公司在2002年推出。用五年的時間在CRM投資,黑石收購提供機會評估結果的日期,並制訂行動計劃前進。
希爾頓酒店集團的背景
希爾頓也許是最國際公認的名稱,住宿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希爾頓家族在其整個歷史上發揮了作用。莫布里酒店在得克薩斯州的思科,康拉德·希爾頓的領導的指導下,該公司於1919年開始運作。公司上市名下希爾頓酒店集團於1946年,在美國11個州中的15項物業組合。希爾頓在1964年分拆後的國際單位,集中住宿分部在國內經濟增長,以及通過多元化進入賭場和分時度假。規模經濟作出強有力的承諾於2000年,華訊酒店公司收購,推希爾頓接近1700性能大關的交易。華訊公司,美國假日酒店最初成立於1954年,專注於特許經營和品牌管理後,於1990年出售其假日部門如大使館套房和漢普頓旅店。美洲執行副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湯姆·凱爾特納,假日酒店和華訊老將解釋說:「這是華訊收購,希爾頓就開始了投資組合的多樣化
望採納,謝謝
㈤ 急! 談談金融危機對金融機構呢影響 對我國金融體系的影響
一、部分投資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十幾年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家庭高存款率與次貸危機爆發前國有商業銀行剝離不良資產等許多因素使得中國金融系統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雖也遭受了損失,但並沒有給中國金融機構帶來根本性影響。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說,中國金融部門在金融危機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在100億美元左右,佔全球1.5萬億美元總損失中不到百分之一的份額,只是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很小的一部分。中國資本市場目前並沒有完全開放,有一個很高的「防火牆」,中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仍然穩定。
要介紹中國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就必須提到中投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為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有大型投資公司,該公司的資金來源於中國的國家外匯儲備,成立初期注冊資本金2 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主權財富基金之一,目前業務以境外金融組合產品投資為主。2007年5月,中投公司與美國著名資產管理與金融咨詢服務公司黑石集團達成30億美元的投資意向,中投公司購買黑石股票的成本約為每股29.6美元,並承諾在四年內不予出售。同年12月,中投公司宣布將購買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可轉換股權單位,其到期後可轉為普通股,全部轉換後中投將持有不超過9.9%的摩根士丹利公司股份。
2008年11月黑石集團公布其第三季度虧損5.09億美元,自中投公司投資黑石集團後,其股價一直處於下降過程中,截止至2008年11月10日,黑石股價報收於7.57美元,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投資已經縮水了22億美元,賬面虧損超過了75%。而截止至2008年11月,摩根士丹利股價已跌破20美元,自中投入股以來股價已經累計下跌超過50%,這也意味著中投公司的50億美元已經蒸發至少25億。盡管中投公司在其他投資項目上仍有收益,但兩個主要投資項目的巨幅縮水使得中投公司在2008年的財務虧損不可避免。
二、金融危機對我國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美國兩房集團債券一直是國內商業銀行的投資重點。在2008年國內各銀行發布的中期報表中,建設銀行集團持有房利美與房地美相關債券賬面價值32.5億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價值為27.16億美元,相當於其全部資產的0.2%;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賬面價值最高,約為106.3億美元;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等也持有部分兩房股份。進入2008年下半年後,工商銀行已經將持有的兩房債券減持至21.7億美元,中國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也已減持到75億美元。在持有兩房債券規模對比中,中國銀行為亞洲眾多金融機構之最,在2008年6月底已經對兩房資產計提損失19億美元,但這可能不是最後的損失數字。工行、建行表示在兩房債券方面沒有出現整體虧損,招商銀行與交通銀行則略有盈利。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哈繼銘發布的報告中稱,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持有的兩房債券總計約4 000億美元,但只有約100億美元的虧損,主要是次級債券和在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前過早出售的差價損失。
「兩房」被美國政府接管我們需要計提損失,那麼破產的雷曼兄弟又令國內的金融機構虧了多少呢?
當中國各大銀行公布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具體數目後,人們發現雷曼兄弟破產對中國銀行業的影響遠比預期要小。從銀行公告看,中國7家上市銀行: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銀行合計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數量約為7.2億美元,遠低於雷曼兄弟破產初期的市場預估。其中建設銀行持有雷曼兄弟的債券規模最大,共持有相關債券1.914億美元,這些債券約占建設銀行總資產的0.019%。在其持有的債券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根據破產原則,高級債券將被優先償還。因此建設銀行如果發生損失其實際損失可能也只有5 000萬美元。工商銀行持有的雷曼兄弟債券和與雷曼信用相掛鉤債券總額為1.518億美元,占工行總資產的萬分之一,僅為其2008年上半年稅後利潤的1.6%,且其中1.39億美元債券為高級債券。中國銀行對雷曼兄弟的貸款余額為
5 000萬美元,對其子公司的貸款余額為320萬美元,此外中國銀行集團共持有與雷曼兄弟相關債券7 562萬美元,如此中行對雷曼兄弟的風險資本總額為1.288 2億美元,佔中行總資產的0.01%。交通銀行共持有雷曼兄弟相關資產7 002萬美元,占其總資產的0.02%,招商銀行持有雷曼兄弟債券共計7 000萬美元,其中高級債券佔6 000萬美元。中信銀行、興業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相對較小,影響不大。雖然各銀行所持有的雷曼兄弟資產縮水在所難免,但由於其中大部分債券為高級債券,各銀行損失比例並不會很高,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與中國銀行將是國內商業銀行中因次貸危機虧損較大的銀行,雷曼兄弟破產後的資產處理過程將很長,具體的虧損數字可能要在幾年後才會能計算出來。
三、我國保險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損失
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人保財險、中保國際五大保險巨頭均未投資雷曼相關債券,因此在雷曼兄弟破產的泥坑中全身而退。
在2008年7月,中國保監會主席吳定富表示,截至2008年6月底,償付能力不足的保險公司為12家,比年初增加2家,其中個別公司償付能力嚴重不足。由於證券市場的大幅波動,保險公司投資賬戶發生了較大幅度縮水,導致綜合收益虧損,有的甚至高達幾十億、上百億。
在2008年10月6日,中國平安發布公告將對富通集團股票投資中的約合人民幣157億元變動為損失。富通集團是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三國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同時也是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在金融危機中同樣遭遇了巨大損失。中國平安總共向富通集團投資人民幣238.7億元,雖然進行了大幅度減值,但是公司資本金充足,財務與償付能力穩固,不會對公司各種業務的發展形成障礙。
四、其他金融機構的損失
除上述提及的金融機構外,2008年上半年在我國的49家證券公司中僅有8家出現虧損。
2008年10月20日,中信集團旗下的中信泰富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中信集團主席榮智健表示,由於中信泰富的財務董事越權與香港數家著名的銀行簽訂了金額巨大的澳元杠桿式遠期合約導致已經產生8億港元的損失。他表示,如果以目前的匯率市價估計,這次外匯杠桿交易可能帶來高達147億港元的損失。
中信泰富的公告表示,有關外匯合同的簽訂並沒有經過恰當的審批,其潛在風險也沒有得到評估,因此已終止了部分合約,剩餘的合同主要以澳元為主。管理層表示,會考慮以三種方案處理手頭未結清的外匯杠桿合同,包括平倉、重組合約等多種手段。
榮智健在發布會上稱該事件中集團財務總監沒有盡到應盡的職責。他同時宣布,財務董事張立憲及財務總監周志賢已提請辭職,並獲董事會批准,而與事件相關的人員將會受到紀律處分。
由於這筆合約的期限為二年,目前對於交易帶來的損失還沒有確切的數字統計。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未來澳元匯率上升,這起外匯交易產生的損失有可能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