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證券交易來所上市源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本公司股份變動情況:
http://www.szse.cn/main/disclosure/jgxxgk/djggfbd/
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有本公司股份變動情況
http://www.sse.com.cn/disclosure/listedinfo/credibility/change/
㈡ 請問在哪裡可以查到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薪酬!
根據證監會頒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上市公司應該在年報中詳細的披露高管人員的薪酬和股權激勵的狀況。具體條款如下:
第五節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員工情況
第二十五條 公司應披露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情況,包括:
(一)基本情況
現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姓名、性別、年齡、任期起止日期、年初和年末持有本公司股份、股票期權、被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年度內股份增減變動量及增減變動的原因。如為獨立董事,需單獨註明。
(二)現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最近5年的主要工作經歷。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如在股東單位任職,應說明職務及任職期間,以及在除股東單位外的其他單位的任職或兼職情況。
(三)年度報酬情況
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報酬的決策程序、報酬確定依據以及報酬的實際支付情況。披露每一位現任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在報告期內從公司獲得的稅前報酬總額(包括基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職工福利費和各項保險費、公積金、年金以及以其他形式從公司獲得的報酬)。全體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報酬合計。另外,將獲得的股權激勵按照可行權股數、已行權數量、行權價以及報告期末市價單獨列示。
公司應列明不在公司領取報酬、津貼的董事、監事的姓名, 並註明其是否在股東單位或其他關聯單位領取報酬、津貼。
因此,你通過仔細的閱讀上市公司的年報中相應的章節,便可以清楚的得到你上述所需的信息。
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准則第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07年修訂)
http://www.cnstock.com/paper_new/html/2007-12/19/content_60144945.htm
㈢ 哪裡能查到上市公司高管的畢業院校
年報裡面有高官的簡歷吧,通常網上可以查到董事長的
㈣ 怎樣查看上市公司高管的照片
沒有哪個規定或者要求專門披露這個信息,這種信息對那些別有用心的人還支持他們犯罪,所以不會出台什麼規定要求高管披露照片。所以除非部分公司的部分不相關信息中沒注意就把高管照片披露了,否則刻意找應該是找不到的。
㈤ 怎麼查上市公司管理層持股數
在股票行情軟體中的K線圖或分時圖那裡按F10,然後選擇高層治理或高管簡介欄目下會有相關情況能看到的。又或者你上深圳證券交易所或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網站查詢相關上市公司的定期報告或年報,在裡面會有相關情況的闡述的。
㈥ 請問上市公司的高管工資在哪個財務報表裡可以查到
財務報表裡是查不到的,在附註中。在上市公司公告的年度報告的財務報告附註中是有過去一年董監高在公司的領薪情況。
資產負債表流動負債欄目(靠右)應付職工薪酬賬戶,不過這個地方太模糊,要看看附註裡面對工資支付具體方式的闡述,比如每期工資發放,算做工資薪金的獎勵報酬培訓旅遊,還有配給獎勵的股票股權之類的,特別重點看看高管的工資構成。

(6)上市公司高管戶籍怎麼查擴展閱讀:
財務報表是反映企業或預算單位一定時期資金、利潤狀況的會計報表。我國財務報表的種類、格式、編報要求,均由統一的會計制度作出規定,要求企業定期編報。
高級管理人員是指公司管理層中擔任重要職務、負責公司經營管理、掌握公司重要信息的人員,主要包括經理、副經理、財務負責人,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和公司章程規定的其他人員。
這里的經理、副經理,是指《公司法》第五十條和第一百一十四條規定的經理、副經理,在實際中,就是公司的總經理、副總經理。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對董事會負責;副經理由經理提請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
這里的財務負責人是指由經理提請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者解聘的財務負責人員。這里的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是《公司法》第一百二十四條規定的上市公司必設的機構,負責上市公司股東大會和董事會會議的籌備、文件保管以及公司股東資料的管理,辦理信息披露等事務。
㈦ 有沒有可以查到上市公司高管簡歷信息和每年各業務收入的免費金融資料庫
如果你需要部分數據信息 可以不用購買整個資料庫 單獨定製你需要的數據
㈧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從哪裡可以查到
行情瀏覽器選中個股,點擊左邊的公司資訊進去後裡面有個 高層治理 點擊進去就能看到所選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的年薪。(備註:我用的同花順行情瀏覽器)
㈨ 公司上市前,要調查公司高管工作經歷嗎
一般不會的,這牽扯到公司的臉面,2010年,「打工皇帝」唐駿洋學歷造假事件轟動一時。然而至今,偽造學歷暗流仍然涌動。那時候上市公司經常成為受害者,如今不少公司與造假者站在同一陣營,甚至實際控制人也涉嫌造假。圈內人士坦言,偽造學歷一「本」在手,能提升含金量,又無人監管、很難監管,甚至被扒皮了也能上市。「這就是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