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集團股份 > 金本位控股集團

金本位控股集團

發布時間:2021-04-22 16:48:46

1. 什麼是「金本位」

國際金本位制

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制度。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度,19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仿效,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制度逐漸統一,金本位制度由國內制度演變為國際制度。國際金本位制按其貨幣與黃金的聯系程度,可以分為: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一、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貨幣制度。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促使黃金轉化為世界貨幣。隨後,德國於187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制,丹麥、瑞典、挪威等國於1873年也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這一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②金幣可以
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塊;③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④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從這些內容可看出,金幣本體制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從而起到貨幣供求的作用,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因而金幣本位制是一種比較健全和穩定的貨幣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准備世界大戰,加緊對黃金的掠奪,使金幣自由鑄造、價值符號與金幣自由兌換受到嚴重削弱,黃金的輸出入受到嚴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帝國主義國家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價值符號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幣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導致了金幣本位制的徹底崩潰。

二、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加之黃金分配的極不均衡,已經難以恢復金幣本位制。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金集中於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台。

2. 什麼是金本位制,它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金本位制是以黃金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廣義的金本位制包括「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通常所說的是狹義的金本位制,即金幣本位制,它的特點是:金幣的形狀、重量和成色由國家法律規定,但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熔化;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的主幣和具有有限法償能力的價值符號(輔幣和銀行券)同時流通;貨幣儲備使用黃金,並以黃金進行國際結算,黃金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國境。這些特點使本位貨幣的名義價值與實際價值相等,國內價值和國外價值趨於一致,保證了貨幣制度的相對穩定性。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確立起來的。英國早在1861年通過金本位法案,以法律的形式規定黃金作為貨幣的本位,1862年開始鑄造金幣,貨幣單位為英磅。1865年,法國、比利時、瑞士三國組成拉丁貨幣同盟,發行了貨幣史上流通最久的金法郎,規定其含金量為0.9032258克純金,這種國際間通用的金鑄幣,一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停止流通,但至今還有些國際性的組織如國際電訊同盟,仍然以金法郎作為計算與結算單位,歐洲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也在19世紀後期實行金本位的貨幣制度。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濟規模的擴大,對黃金的需要量不斷增加,而黃金的產量有限,而且在世界各地分布不平衡,加之戰爭等因素的影響,金幣自由鑄造與自由流通的基礎不斷削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對金幣自由兌換的可能性日益縮小,黃金在國際間的自由輸出和輸入受到限制,最終導致西方國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宣告金幣本位制破產,並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宣布放棄金塊本位制。金幣本位制度在資本主義世界盛行了約百年之久,雖然其已經成為貨幣史上的歷史陳跡,但它給貨巾制度帶來了深遠影響。金幣本位制的基本特徵是: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檢舉回答人的補充 2010-01-22 22:07 國際金本位制_網路詳解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制度,其特點是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黃金可以在各國間自由輸出輸入,國際收支具有自動調節機制。。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度,19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仿效,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制度逐漸統一,金本位制度由國內制度演變為國際制度。國際金本位制按其貨幣與黃金的聯系程度,可以分為: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一、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貨幣制度。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促使黃金轉化為世界貨幣。隨後,德國於187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制,丹麥、瑞典、挪威等國於1873年也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這一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②金幣可以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塊;③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④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從這些內容可看出,金幣本體制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從而起到貨幣供求的作用,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因而金幣本位制是一種比較健全和穩定的貨幣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准備世界大戰,加緊對黃金的掠奪,使金幣自由鑄造、價值符號與金幣自由兌換受到嚴重削弱,黃金的輸出入受到嚴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帝國主義國家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價值符號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幣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導致了金幣本位制的徹底崩潰。
二、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加之黃金分配的極不均衡,已經難以恢復金幣本位制。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金集中於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台。

3. 美元金本位制的來龍去脈

在本世紀後半葉的50年中,關貿總協定和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被認為支撐世界經貿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實際上都肇自於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後兩者人們又習慣稱之為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是指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體系是指各國對貨幣的兌換、國際收支的調節、國際儲備資產的構成等問題共同作出的安排所確定的規則、採取的措施及相應的組織機構形式的總和。有效且穩定的國際貨幣體系是國際經濟極其重要的環節。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以前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20年中,國際貨幣體系分裂成幾個相互競爭的貨幣集團,各國貨幣競相貶值,動盪不定,因為每一經濟集團都想以犧牲他人利益為代價,解決自身的國際收支和就業問題、呈現出—種無政府狀態。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二次大戰後,各國的經濟政治實力發生了重大變化,美國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國際地位因其國際黃金儲備的巨大實力而空前穩
固。這就使建立一個以美元為支柱的有利於美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國際貨幣體系成為可能。

在這一背景下,1944年7月,44個國家或政府的經濟特使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的布雷頓森林,商討戰後的世界貿易格局。會議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決定成立一個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個全球性的貿易組織(有關這個貿易組織的演變情況,本刊第24期已作介紹)。

1945年12月27日,參加布雷頓森林會議的國中的22國代表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上簽字,正式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兩機構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為聯合國的常設專門機構。中國是這兩個機構的創始國,198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兩個機構中的合法席位先後恢復。

從此,開始了國際貨幣體系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時期。

布雷頓森林體系以黃金為基礎,以美元作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並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可以兌換黃金和各國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是構成這一貨幣體系的兩大支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則是維持這一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它有監督國際匯率、提供國際信貸、協調國際貨幣關系三大職能。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自己無法克服的缺陷。其致命的一點是:它以一國貨幣(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

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美國如果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
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於完全崩潰。

但是,由布雷頓森林會議誕生的兩個機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仍然在世界貿易和金融格局中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

4. 江蘇金本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創新引領未來
法定代表人:宗福林
成立時間:2006-07-07
注冊資本:5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118100005909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丹陽市丹鳳北路188號

5. 什麼是金本位制

國際金本位制

國際金本位制度是以黃金作為國際本位貨幣的制度。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度,19世紀70年代以後歐美各國和日本等國相繼仿效,因此許多國家的貨幣制度逐漸統一,金本位制度由國內制度演變為國際制度。國際金本位制按其貨幣與黃金的聯系程度,可以分為: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一、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進行流通的貨幣制度,它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各國普遍實行的一種貨幣制度。1816年,英國頒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開始實行金本位制,促使黃金轉化為世界貨幣。隨後,德國於1871年宣布實行金本位制,丹麥、瑞典、挪威等國於1873年也相繼實行金本位制。到19世紀末,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普遍實行了這一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的主要內容包括:①用黃金來規定貨幣所代表的價值,每一貨幣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各國貨幣按其所含黃金的重量而有一定的比價;②金幣可以
自由鑄造,任何人都可按法定的含金量,自由地將金塊交給國家造幣廠鑄造成金幣,或以金幣向造幣廠換回相當的金塊;③金幣是無限法償的貨幣,具有無限制支付手段的權利;④各國的貨幣儲備是黃金,國際間結算也使用黃金,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從這些內容可看出,金幣本體制有三個特點: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和自由輸出人。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其所含黃金的價值就可保持一致,金幣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從而起到貨幣供求的作用,不會發生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由於黃金可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這就保證了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與國際金融市場的統一,因而金幣本位制是一種比較健全和穩定的貨幣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准備世界大戰,加緊對黃金的掠奪,使金幣自由鑄造、價值符號與金幣自由兌換受到嚴重削弱,黃金的輸出入受到嚴格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帝國主義國家軍費開支猛烈增加,紛紛停止金幣鑄造和價值符號的兌換,禁止黃金輸出人,從根本上破壞了金幣本位制賴以存在的基礎,導致了金幣本位制的徹底崩潰。

二、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加之黃金分配的極不均衡,已經難以恢復金幣本位制。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金集中於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台。

6. 英格蘭銀行 法蘭克福銀行 那不勒斯銀行等 資本主義強國的國家銀行股份是國家控股還是私人家族控股

從狹義上定義是國有,廣義上是私有。

1、私有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由個人擁有,而是由龐大的金融財團,這些金融財團發展到今天,已經不是僅僅是私有集團那麼簡單了,甚至能控制政府的行為,這樣引申開去,那國家是私有還是國有呢?其實不能簡單地去說是國有還是私有。當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糾纏在一起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去理清隸屬關系的。

2、對於西方無力發動金融戰爭,我並不認同,如今的金融戰爭不僅僅是銀行、財團、匯率這些簡單的東西拼在一起的,企業並購、出讓虧損企業、入股中國企業、進出口、關稅等等,倒是常見的金融戰爭手段,而這些手段比比皆是,每天看報紙都一大把,這些難道不是金融戰爭的手段?其實我們眼中許多所謂的強大的中國企業,很多外資控股,連「中華牙膏」都不是中資控股的。西方並不是沒有發動金融戰爭,而是他們換了另外的手段,沒讓我們覺察而已。

3、關於美國。美國其實並不想扼殺我國的經濟發展,因為扼殺了對他們一點好處沒有,他們是希望中國經濟穩步發展,所謂「穩步」就是要在他們的「可控」、「可預測」的范圍之內,我國經濟穩步發展對他們是相當有利的,前提是「可控」。像美國的次貸危機,沒人能想像如果沒有了中國,他們會塌成什麼樣子,他破產了,裝裝孫子,然後我們買單,多好的事。對於美國來說,美元也沒必要升值,他們盼太陽盼月亮就是盼我們人民幣升值,說個簡單的,中國購入美國國債時,美元兌人民幣是什麼價?現在呢?人民幣照這么升下去,美元照這么貶下去,到時候說不定他們只花原來債務的幾十分只一就能清債了。美元幹嘛要升值?美國就一欠債大戶,貶值是多好的事。這事通俗點說,就是我們炒外匯炒虧了。

4、扯遠了。你提到「下一個投資方向」,不知道你想做什麼投資,不過你提到的問題其實和你實際上操作的投資相去甚遠,基本上關聯不大,因為那個是宏觀的東西,對經濟的影響是一點一點的深遠的,你實際操作的投資,基本上觀察近5年的局部經濟狀況已經完全足夠用了。當然,你若搞個幾百億上千億的10年-30年的投資那就另當別論。

最後說點無關的,目前我們接觸到的很多讀物,內容大多是自戀,我們目前的情況根本沒有刊物或媒體上說的那麼樂觀。

7. 國際金本位制的發展

金塊本位制與金匯兌本位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受到通貨膨脹、物價上漲的影響,加之黃金分配的極不均衡,已經難以恢復金幣本位制。1922年在義大利熱那亞城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實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主要有英國、法國、美國等。在金塊本位制度下,貨幣單位仍然規定含金量,但黃金只作為貨幣發行的准備金集中於中央銀行,而不再鑄造金幣和實行金幣流通,流通中的貨幣完全由銀行券等價值符號所代替,銀行券在一定數額以上可以按含金量與黃金兌換。英國以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相等於400盎司黃金的銀行券(約合1700英鎊),低於限額不予兌換。法國規定銀行券兌換黃金的最低限額為21500法郎,等於12公斤的黃金。中央銀行掌管黃金的輸出和輸入,禁止私人輸出黃金。中央銀行保持一定數量的黃金儲備,以維持黃金與貨幣之間的聯系。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為「虛金本位制」,其特點是:國內不能流通金幣,而只能流通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紙幣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外匯。實行這種制度國家的貨幣同另一個實行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價,並在該國存放外匯和黃金作為准備金,體現了小國對大國(「中心國」)的依附關系。通過無限制買賣外匯維持金塊本位國家貨幣的聯系,即「釘住」後者的貨幣。國家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黃金的輸出輸入由中央銀行負責辦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一些拉美國家和地區,以及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等國,均實行過這種制度。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被削弱了的國際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迫使各國放棄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從此資本主義世界分裂成為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和貨幣區,國際金本位制退出了歷史舞台。

8. 簡述金本位制演變過程。手打謝謝。

看本文
1、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對本位制。隨著資本主義矛盾的發展,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長起來。由於維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條件逐漸遭到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停止銀行券兌現並禁止輸出,金本位制陷於崩潰。戰爭期間,各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價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大戰結束後,資本主義各國已無力恢復金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它是以存放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外匯資產為准備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紙幣作為流通手段的一種貨幣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許多殖民地國家曾經實行過這種貨幣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些無力恢復金本位制但又未採用金塊本位制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推行金匯兌本位制。
由於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的貨幣與某一國家貨幣保持著固定比價,金匯兌本制國家的對外貿易和金融政策必然受金塊本位制的國家的影響和控制。因此,金匯兌本位制是一種削弱了的極不穩定分金本位制度。
2、國際金本位制的崩潰。國際金本位制在1929年爆發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和1931
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全部瓦解。國際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後,30年代的國際貨幣制
度一片混亂,正常的國際貨幣秩序遭到破壞。主要的三種國際貨幣,即英鎊、美
元和法郎,各自組成相互對立的貨幣集團——英鎊集團、美元集團、法郎集團
結果國際貿易嚴重受阻,國際資本流動幾乎陷於停頓。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
(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衰退之後,國際金本位制已經推出歷史舞台。各個貨幣集團的建立和各國外戶管理的加強,使國際金融位置更加不穩定,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障礙。因此,建立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制度,改變國際金融領域的動盪局面,已成為國際社會的迫切任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英美兩國政府出於本國利益的考慮,構思和設計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分別提出了「懷特計劃」和「凱恩思計劃」。
以美國財政部官員名字命名的「懷特計劃」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稱為「聯合國外匯穩定方案」。「懷特計劃」反應了美國的經濟力量日益強盛,從而試圖操縱和控制基金,獲得國際金融領域的統治地位。對此,尚有相當經濟實力的英國當然不甘示弱。為了分享國際金融的領導權,英國於「懷特計劃」發表的一天拋出了「凱恩思計劃」。
「凱恩思計劃」實際上是一個「國際清算聯盟」方案,它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思提出的。這一計劃的內容明顯對英國有利。經過長達3個月的討價還價,英美兩國終於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1944年7月,在美國的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召開了有44國參加的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懷特計劃」為基礎制訂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宣布了戰後國際貨幣體系,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中心內容是雙掛鉤,即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而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掛鉤,與此同時,確立了固定匯率制。
按照「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員國必須確認美國政府在1934年規定的35美元摺合1盎司黃金的官價。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按此價格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當黃金官價受到國際金融市場上的炒家沖擊時,各國政府要協同美國政府進行干預。
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基金組織各會員國的貨幣必須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美國政府根據上述黃金官價,規定1美元的含金量為0.888671克純金,各會員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按各國貨幣的含金量與美元確定固定比價,或直接規定與美元的固定比價,但不得輕易改變。匯率波動幅度應維持在固定比價的上下1%以內。如果貨幣含金量的變動超過1%,必須得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批准。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雙掛鉤,使美元等同於黃金,各國貨幣只有通過美元才能與黃金發生聯系,從而確立了美元在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這一貨幣制度下,資本主義世界各國都用美元作為主要的國際支付手段,許多國家還以美元作為主要的外匯儲備,有的甚至還用美元作為發行貨幣的准備金。因此,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美元本位制。
(二)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特點和作用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實際上是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但與戰前不同,主要區別是:(1)國際儲備中黃金和美元並重。(2)戰前時期處於統治地位的儲備貨幣有英鎊、美元和法郎,依附於這些通貨的貨幣,主要是英美法三國各自勢力范圍內的貨幣,而戰後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中的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幾乎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所有國家的貨幣,而美元卻是惟一的主要儲備資產。(3)戰前英美法三國都允許居民兌換黃金,戰後美國只同意外國政府在一定條件下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而不允許外國居民用美元向美國兌換,所以這是一種大大削弱了的金匯兌本位制。(4)雖然英國在戰前國際貨幣關系中佔有統治地位,但沒沒有一個國家機構維持著國際貨幣秩序,而戰後卻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為國際貨幣體系正常運轉的中心機構。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和運轉對戰後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與黃金、各國貨幣與美元的雙掛鉤原則,結束了戰前國際貨幣金融領域的動盪混亂狀態,使得國際金融關系進入了相對穩定時期。這為戰後50~60年代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第二,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彌補了國際清算能力的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由於黃金供應不足帶來的國際儲備短缺的問題。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實行了可調整的盯住匯率制,匯率的波動受到嚴格的約束,貨幣匯率保持相對的穩定,這對於國際商品流通和國際資本流動非常有利。
第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一些工業國家,尤其是一些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提供各種類型的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會員國家的國際收支困難,使它們的對外貿易和經濟發展得以正常進行,從而有利於世界的經濟的穩定增長。
總之,布雷頓森林體系是戰後國際貨幣合作的一個比較成功的事例,它為穩定國際金融和擴大國際貿易提供了有利條件。
(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
雖然布雷頓森林體系對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但事實上,該體系存在著不可解脫的矛盾。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導致美國貨幣政策對各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由於美元是主要的儲備資產,享有「紙黃金」之稱,美國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對外投資,購買外國企業,或利用彌補國際收支逆差,美國貨幣金融當局的一舉一動都將波及整個世界金融領域,從而導致世界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2、以一國貨幣作為主要的儲備資產,必然給國際儲備帶來難以克服的矛盾。戰後,由於黃金生產的停滯,美元在國際儲備總額中的比重顯著增加。而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的發展要求國際儲備相應擴大,在這種情況下,世界各國儲備的增長需要仰仗美國國際收支持續出現逆差,但這必然影響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機。如果美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穩定美元,則又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來源,導致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這是一個不可克服的矛盾。
3、匯率機制卻反彈性,導致國際收支調節機制失靈。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過分強調匯率的穩定,各國不能利用匯率的變動來達到調節國際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極地實行外匯管制,或放棄穩定國內經濟的政策目標。前者必然阻礙貿易的發展,後者則違反了穩定和發展本國經濟的原則,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見,缺乏彈性的匯率機制不利於各國經濟的穩定發展。
美元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是布雷頓森林體系賴以生存的兩大支柱。自20世紀50年代始,上述種種缺陷不斷地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從而終於在70年代使其陷入崩潰的境地。
戰後,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增強,1949年美國擁有但是世界黃金儲備的71.2%達245.6億美元。但是飽受戰爭創傷的西歐、日本為發展經濟需要大量美元,但又無法通過商品和勞務輸出來滿足,從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50年代初,美國發動侵朝戰爭,國際收支由順差轉為逆差,黃金儲備開始流失,196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下降到178億美元。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的經濟已經恢復,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出口大幅度增長,國際收支由逆差轉為順差,從而爆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1960年10月,國際金融市場上掀起了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倫敦金融市場的金價暴漲到41.5美元1盎司,高出黃金官價的18.5%。
美元危機的爆發嚴重動搖了美元的國際信譽,為了挽救美元的頹勢,美國與有關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維持黃金官價和美元的國際信譽,為了挽救美元的頹勢,美國與有關國家採取了一系列維持黃金官價和美元匯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協定」、「巴塞爾協定」、「黃金總庫」以及組成「十國集團」簽定「借款總安排」等等,目的在於當匯率波動時,運用各國力量共同干預外匯市場,盡管如此,也未能阻止美元危機的再度發生。
6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更加惡化,黃金儲備不斷減少,對外債務急劇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機爆發,巴黎市場的金價漲至44美元1盎司,美國的黃金儲備半個月之內流失了14億美元。「黃金總庫」被迫解散,美國與有關國家達成「黃金雙價制」的協議,即黃金市場的金價由供求關系自行決定,35美元1盎司的黃金官價僅限於各國政府或中央一那還能夠向美國兌換。
7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經濟狀況繼續惡化,1971年爆發了新的美元危機,美國的黃金儲備降至102美元,不及其短期債務的1/5。1971年8月15日美國政府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內容之一就是對外停止履行美元兌換黃金的義務,切斷了美元與黃金的直接聯系,從根本上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
美元停兌黃金以後,引起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極度混亂,西方各國對美國的做法表示強烈的不滿,經過長期的磋商,「十國集團」於1971年2月通過了「史密森協議」。其主要內容是,美元貶值7.89%,黃金官價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貨的匯率也作了相應的調整,並規定匯率的波動幅度為不超過貨幣平價的上下各2.25%。此後,美國的國際收支狀況並未好轉,1973年1月下旬,國際金融市場又爆發了新的美元危機。美元被迫再次貶值,幅度為10%,黃金官價升至42.22美元。
美元第二次貶值後,外匯市場重新開放。拋售美元的風潮再度發生。為維持本國的經濟利益,西方各國紛紛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歐共體作出決定,不再與美元保持固定比價,實行聯合浮動。各國貨幣的全面浮動,使美元完全喪失了中心貨幣的地位,這標志著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的徹底瓦解。
三、牙買加貨幣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後,國際金融形勢更加不安,各國都在探尋貨幣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制度臨時委員會在牙買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理事會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的第二次修正案(第一次修正案是1968年,授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行特別提款權),從而形成了國際貨幣關系的新格局。
(一)牙買加貨幣協定的主要內容
1、增加會員國的基金份額。根據該協定,會員國的基金份額從原來的292億特別提款權增至390億特別提款權,即增長33.6%,各會員國的基金份額也有所調整。
2、匯率浮動合法化。1973年後,浮動匯率逐漸成為事實。修改後的基金協定規定,會員國可以自行選擇匯率制度,事實上承認固定匯率制與浮動匯制並存。但會員國的匯率政策應同基金組織協商,並接受監督。浮動匯率制應逐步恢復固定匯率制。在條件具備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可以實行穩定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3、降低了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新的條款廢除了原協定中所有的黃金條款,並規定黃金不再作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准;廢除黃金官價,會員國之間可以在市場上買賣黃金;會員國間及其與基金組織間,取消以黃金清算債券債務的義務;基金組織持有的黃金部分出售,部分按官價退還原繳納的會員國,剩下的酌情處理。
4、規定特別提款作為主要的國際儲備資產。新協定規定,特別提款權可以作為各國貨幣定值的標准,也可以供有關國家用來清償對基金組織的債務,還可以用作借貸。
5、擴大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融通。用按市價出售的黃金超過官價的收益部分,設立一筆信託基金,向最不發達的發展中國家以最優惠的條件提供援助,幫助解決國際收支問題;擴大基金組織信用貸款的額度;增加基金組織「出口補償貸款」的數量。
(二)牙買加協議後國際貨幣制度的運行
牙買加協議後的國際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以美元為中心的多元化國際儲備和浮動匯率的貨幣體系。在這個體系中,黃金的國際貨幣地位趨於消失,美元在諸多儲備貨幣中仍居主導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斷削弱,而德國馬克、日元的地位則不斷提高。在這個體系中,各國所採取的匯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發達國家貨幣的匯率實行單獨或聯合浮動。多數發展中國家採取盯住匯率制,把本國貨幣盯住多種形式的管理浮動匯率制度。另外,在這個體系中,國際收支的不平衡是通過多種渠道進行調節。除了匯率機制以外,國際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機構也發揮著重大作用。

9. 為什麼要取消金本位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如果想你說的,那這個就窮死了,呵呵
戰後的美國的黃金是世界的百分之70多,那新中國。。。。。
呵呵
明白了嗎
而且世界偶多少黃金啊
你出門帶黃金安全嗎?方便嗎

閱讀全文

與金本位控股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對象分 瀏覽:728
凱裕金銀貴金屬 瀏覽:394
展博投資管理 瀏覽:980
壹理財下載 瀏覽:144
貴金屬看盤技術 瀏覽:930
外匯ea三角套利 瀏覽:389
寶盈轉型動力基金今日凈值查詢 瀏覽:311
abl外匯軟體 瀏覽:817
天使投資移動互聯網 瀏覽:315
中翌貴金屬老是系統維護 瀏覽:225
歷史期貨松綁 瀏覽:23
信託借款平台 瀏覽:214
吉林紙業股票 瀏覽:324
貴金屬元素分析儀 瀏覽:30
融資打爆倉 瀏覽:645
分級基金A還能玩嗎 瀏覽:289
網路貸款平台大全 瀏覽:358
13月房地產到位資金 瀏覽:744
姚江濤中航信託 瀏覽:518
coding融資 瀏覽: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