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辦法有哪些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方式有哪些:
一、要約收購:
1、定義:通過證券交易所的證券交易,投資者持有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持有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30%"時,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依法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不是部分股東)發出收購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約。
2、公告:收購人在報送上市公司收購報告書之日起15日後,公告其收購要約。
3、期限:不得少於30日,並不得超過60日(30≤X≤60)4、撤銷:收購要約確定的承諾期限內,收購人不得撤銷其收購要約。
5、變更:收購要約屆滿15日內,收購人不得更改收購要約條件。(經批准,可變更)
6、適用:
(1)、收購要約提出的各項收購條件,適用於被收購上市公司的所有股東。
(2)、採取要約收購方式的,收購人在收購期限內,不得賣出被收購公司的股票,也不得採取要約規定以外的形式和超出要約的條件買入被收購公司的股票。
二、協議收購:
1、達成協議後,收購人必須在3日內將該收購協議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證券交易所作出書面報告,並予公告。在公告前不得履行收購協議。
2、採取協議收購方式的,收購人收購或者通過協議、其他安排與他人共同收購一個上市公司已發行的股份達到30%時,繼續進行收購的,應當向該上市公司所有股東發出收購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約。
上市公司收購的收購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收購上市公司:
1、收購人為法人:
(1)、收購人負有數額較大債務,到期未清償,且處於持續狀態;
(2)、收購人最近3年有重大違法行為或者涉嫌有重大違法行為;
(3)、收購人最近3年有嚴重的證券市場失信行為;
2、收購人為自然人:依法不得擔任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的五種情形
❷ 上市公司為什麼並購
收購是指一個公司通過產權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權,以實現一定經濟目標的經濟行為;並購是指兩家或者更多的獨立企業,公司合並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一家占優勢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並購一般是指兼並和收購。兩者的區別在於:首先,收購屬於並購的一種形式;其次,並購除了採用收購的方式,還可以採用兼並的方式,兼並又稱吸收合並,是指兩個獨立的法人兼並和被兼並公司,通過並購的方式合二為一,被兼並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消亡其財產和債權債務等權利義務概括轉移於實施並購公司,實施兼並公司需要相應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然而收購則是收購者取得了目標公司的控制權,目標公司的法人主體資格並不因之而必然消亡,在收購者為公司時,體現為目標公司成為收購公司的子公司。
❸ 2013年哪個行業行業內並購最多
提要:監管層頻頻修改上市公司管理辦法,其根本用意是適應全流通以後實際環境,完善相關制度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和並購行為,從政策上掃除產業並購的障礙。而我們認為行業特性往往是決定其並購價值主要因素之一,房地產、連鎖百貨、家電、酒類等行業的並購價值較大。
證監會日前發布修改《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第六十三條的規定,對大股東增持超過30%的豁免申請由事前變為事後,鼓勵大股東增持公司股份。
監管層頻頻修改上市公司管理辦法,其根本用意是適應全流通以後實際環境,完善相關制度鼓勵上市公司回購和並購行為,從政策上掃除產業並購的障礙。而我們認為行業特性往往是決定其並購價值主要因素之一,房地產、連鎖百貨、家電、酒類等行業的並購價值較大。
一、行業集中度低容易刺激行內並購
從整體上來看,我國行業的集中度普遍偏低。尤其是地產、零售等集中度過低的行業,現階段市場必然倒迫其進行整合。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是一種幾乎必然的行業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自然規律的推動下,通過企業相互間優勝劣汰來完成行業集中度由低到高的過程。
實際上,鋼鐵、水泥等集中度較低的行業近年來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頻頻發生產業資本之間的「合縱連橫」,就是給其它集中度較低的行業提供了一個先行指標。
二、產業資本並購價值分析
規模效應較為明顯的行業,產業資本更加傾向於通過並購形式來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同時降低邊際成本獲取更大利潤。
有些行業本身的特性就很容易引發產業並購,商業、房地產這類行業業績很容易通過並購提高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行業的公司對資金和規模要求比較高,因此並購容易帶來協同效應。
同時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產業資本並購行為必然受制於利益方面的考慮,而規模效應則恰好是產業資本並購的利益著眼點。
三、經濟模式轉型因素
擺脫高消耗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向低消耗高產出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這一方面意味著一部分新興產業將如雨後春筍般崛起,另外也意味著傳統周期性行業必然經歷一次痛苦的調整。
我們認為由於轉型原因,傳統周期性行業必然出現較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並且往往是以產業並購的形式出現。這類周期性行業主要是諸如鋼鐵、水泥、電力、房地產、汽車等這類行業,在渡過高成長階段以後,重新洗牌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四、對外資並購的思考
外資並購往往具有很強的示範效應,實際上近幾年外資頻頻跨越國界染指境內產業,實際上就是試圖分享新興市場的一杯羹。尤其是目前國內A股市場的持續下跌,更能刺激外資通過國內市場低成本收購的慾望。巴菲特提出5億收購A股上市公司的消息就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認為,外資並購一般集中於優勢企業。外資收購往往會選擇一些在業界具有影響力的企業,它們往往具有產品、分銷網路及規模等優勢。外資進入的主要目的是想在中國進行產業滲透,通過參股國內同業優勢企業,來盡快獲得佔有國內市場的產品或銷售網路的份額,從福特進入江鈴汽車、全球最大水泥製造商Holderbank的全資子公司進入新華水泥到新橋投資擬進入深發展等案例都是如此。
另外,政策解禁往往也能引導一波外資並購潮,公共事業類諸如燃氣、熱力、水務等一些行業,都可能成為外資收購的重點。
❹ 2013年中國企業並購重組的案例
請直接通過網路搜索這樣的案例。
❺ 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方式有哪些
企業並購抄即企業之間的兼並與收購行為,是企業法人在平等自願、等價有償基礎上,以一定的經濟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產權的行為,是企業進行資本運作和經營的一種主要形式。企業並購主要包括公司合並、資產收購、股權收購三種形式。公司合並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依照公司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通過訂立合並協議,共同組成一個公司的法律行為。公司的合並可分為吸收合並和新設合並兩種形式。資產收購指企業得以支付現金、實物、有價證券、勞務或以債務免除的方式,有選擇性的收購對方公司的全部或一部分資產。股權收購是指以目標公司股東的全部或部分股權為收購標的的收購。控股式收購的結果是A公司持有足以控制其他公司絕對優勢的股份,並不影響B公司的繼續存在,其組織形式仍然保持不變,法律上仍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七十二條公司合並可以採取吸收合並或者新設合並。一個公司吸收其他公司為吸收合並,被吸收的公司解散。兩個以上公司合並設立一個新的公司為新設合並,合並各方解散。
❻ 需要國泰安「中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研究資料庫」2008-2013年的數據,非常感謝
進CSMAR自己下不就好了么?並購重組研究資料庫,是要整個資料庫么。具體指標什麼的還是應該羅列出來吧
❼ 2013年哪家上市公司收購了勒卡斯
春節後第一個交易日2月7日,停牌近兩個月之久的雙龍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及其全資子公司萬載雙龍擬以發行股份和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金寶葯業100%的股份,初步協商的交易價格為10.8億元。業內人士認為,這宗並購是醫葯行業馬年已經掀起的並購潮的一個縮影。《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為了化解醫葯企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工信部等有關政府部門近期將出台相關文件,支持推動包括醫葯行業在內的數個行業的兼並重組。
實際上,除了雙龍股份之外,另外一家醫葯行業的上市公司康恩貝也發布公告稱,公司股票自2014年2月7日起繼續停牌。康恩貝進一步透露稱,公司本次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系收購國內某制葯公司股權資產。該公司擬分步採用包括以現金方式及(或)非公開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實現對該制葯公司股權的收購,目的是為了抓住現階段國內醫葯行業整合的機遇,加快實施公司植物葯發展戰略,進一步提升公司核心業務競爭力和經營業績。
稍早之前,A股的另一家醫葯行業上市公司南京醫葯則發布公告稱,與聯合博姿的戰略投資獲得商務部原則同意。按照該項戰略投資方案,南京醫葯將向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07億股A股普通股,占發行後公司股本總額的12%,預計募集資金10.6億元。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獲得商務部批准之後,該項定增方案獲批可能性較大。南京醫葯方面表示,通過合作,南京醫葯引進國際先進技術與創新業態,推動本土傳統產業升級。而業內人士指出,這是外資醫葯流通企業首次進入我國醫葯流通業,能迅速抓住該行業的機會。
《經濟參考報》記者初步統計發現,2013年,醫葯上市公司並購節奏明顯加快:其中包括華潤三九收購山東臨清華威葯業;仁和葯業收購東科麥迪森制葯;上海萊士收購邦和葯業;樂普醫療收購新帥克制葯;沃森生物收購大安制葯;獨一味擬收購蓬溪等醫院;新華醫療收購遠躍葯機90%股權等,並購案例超過20個。
一位業內人士則一語道破了葯品生產企業並購潮洶涌的實質——「為了文號而戰」。他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目前國家食葯總局對注冊審批管理比較嚴格,拿一個葯品文號太難了,但買賣葯品批准文號又違法。因此,不少企業通過並購手段,獲取更多優質的葯品文號便於葯品順利上市。雙龍股份公告稱,目前金寶葯業擁有66個葯品生產批准文號,其中35個產品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35個品種被列入《國家基本葯物目錄》,31個葯品被列入OTC品種目錄(其中甲類品種23個,乙類品種8個)。
WIND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有118家上市葯企發布2013年年報預告。按照凈利潤同比增長上限計算,23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東北制葯下滑1211%、四環生物下滑795%;90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金浦鈦業增長2899%、嘉應制葯增長1749%。按照凈利潤同比增長下限計算,35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下滑,其中東北制葯下滑1581%、四環生物下滑795%;67家上市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其中金浦鈦業增長2899%、嘉應制葯增長1710%。
而這些業績出現大幅變化的上市葯企,多與開展並購重組事項有關。例如,嘉應制葯公司業績實現如此大變化,與公司實現對非同一控制下的聯營企業湖南金沙葯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並有關。
「並購仍是醫葯行業今年全年的主題。受益於行業整合和改革紅利,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和醫葯製造業都將迎來並購整合的高峰期。」上述業內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透露,為了化解醫葯企業產能過剩等問題,工信部等有關政府部門近期將出台相關文件,支持推動包括醫葯行業在內的數個行業的兼並重組,其目的在於去除醫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