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北京金隅報》前身的名稱是叫什麼了謝謝
北京建材報
㈡ 公司取名金隅是什麼意思
隅有「角落」之意:城隅。牆隅。屋隅。
金隅,金屋哦,預示財源廣進,堆積如山
㈢ 郭春海名字來歷的故事是什麼啊
有一個女子走進派出所,向辦理戶口登記的同志問「同志,我想給我孩子入戶口,請問怎麼辦?」
一位同志說:「叫啥姓名阿?」
那位女子露出了為難的表情,欲言又止。
「有啥困難?請說出來,或許我們能幫上忙。」警察同志問。
「嗯,是這樣,那天晚上我跟三位男人上過床,一位姓高、一位姓李、一位姓陳。我也搞不清楚孩子是誰的,該姓啥?這怎麼辦?」女子著急的說。
警察同志說:「別急,別急,姓好起,我幫你起個姓,就姓『郭』吧。」
「干嗎姓郭?」那位女子不解地問。
警察同志說:「姓高的取上面『一點一橫一口』,姓李的取下面『子』字,姓陳的取『左耳旁』,不就是一個郭字嗎?,三人都有份,誰都不生氣。」
「嗯,有道理,這公平,但有了姓,名怎麼起呢?」 那位女子問。
「我幫你起一個字,就叫『春』吧。」另一位警察插嘴說。
「干嗎叫『春』呢?」 那位女子又不解地問。
警察同志說:「你不是同一天跟三位男人上過床嗎?『春』字拆開來就是三人同一天的意思。」
「嗯,有水平,很吻合當時的情景。但能不能再幫忙起一個字?」 那位女子有點得寸進尺的說。
「好好,幫人幫到底,送佛送上天。就幫你起個『海』字。」又有一位看熱鬧的警察說。
「『海』又是什麼意思?」 那位女子又不解地問。
警察同志說:「『海』拆開來是每人一點,也就是說那天晚上每位男人都有一點貢獻。」
那位女子紅著臉說:「姓名能全面慨括事情來龍去脈,總算交待清楚了。謝謝,孩子的名字就叫『郭春海』吧。」
哈哈哈哈哈哈哈後哈哈....這就是傳說中郭春海的來歷啦!~~~~
㈣ 八里庄名字的來歷
在春秋時期是八里的村莊。
㈤ 北京名字的來歷
歷朝歷代都將北京視為重鎮加以治理和保護,並不斷改變著它的名稱。有人統計過,北京城的各種名稱達六十多個。 就大家熟悉和史書中常見的說,北京地區上古時稱幽陵,夏朝時稱冀州,周朝時稱薊,春秋戰國時是燕國的都城,故稱燕京。秦置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陽、薊縣,北魏稱燕都,隋改涿郡,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就從這里開始。唐改稱范陽,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就是從范陽起兵的。唐以後又一度稱幽州。遼建都在上京,把這里作為陪都稱幽都,也稱南京,因此地在上京之南。金朝建都於此,稱中都,並對其進行了擴建。這是北京八百餘年建都史的開始。 元朝時稱大都,這時的北京城已是一個相當繁華的大都市了。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曾對大都做過詳細描述。北京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也由此開始。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將首都定在南京。後朱棣從他侄兒手中奪得政權後,將首都遷到這里,故稱北京。明朝時,還一度稱北京為京師。清朝也建都北京,並沿用了明朝的名稱。民國建立之後仍稱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北平這一名稱是國民黨四大家族之一的陳立夫提議改用的。 北伐戰爭後,陳立夫曾在南京辦了一份《京報》。這份民間報紙很敢說話,銷路很好,其銷出的份數比《中央日報》還多。有一天,陳立夫忽然想到首都既決定在南京,北京這一名稱應更改,以免殘余軍閥再圖在那裡起野心設政府。於是,他讓《京報》羅時實執筆,寫下了《正名之重要》一文。國民政府採納了陳立夫的建議。 其實,歷史上北京的北平之稱早已有之。那是1368年,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攻佔元朝大都之後,即對大都城進行改建。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將元大都改稱北平府,有平定了北方,從此安寧平靜之意。到1403年,朱棣定都北平時,才改名北京。1949年,新中國成立,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㈥ 鼓浪石名字的來歷。
鼓浪石是鼓浪嶼的一塊石頭,唐宋時稱「圓沙洲」、「圓洲仔」,乃是因為小島呈橢圓形,四周遍布沙灘,形象而稱之。那時島上巨石滿坡,綠草豐茂,卻渺無人煙,頗為荒涼。
㈦ 名字的來歷
據說上古時期,嬰兒在出生三個月的時候由父親給命名,這就是古人「名」的由來。
其實在我國民間,部分地區至今仍保留著嬰兒滿月時才命名的習俗,不過是命名的權利不再由父親一人擔當,而是由嬰兒的親人共同擔當。有趣的是,在古代,男孩子長到20歲的時候要舉行「結發加冠」之禮,以示成人,這時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歲時要舉行「結發加筓」之禮以示可以嫁人了,這時也要取字。可見,古代的時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姓名有廣義與狹義之分,還有小名、別名、綽號、乳名等。廣義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團體的名稱;狹義的姓名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為名和字的合稱。在中國古代,名、字分開使用。今合稱「名字」,則指姓名或名。

(7)金隅集團名字的來歷擴展閱讀
名字的類別:
1、筆名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2、藝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3、乳名
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4、學名
學名,就是一個人開始求學時使用的名字。
㈧ 北京 名稱的由來
北京名稱是由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北京由於經歷了很多的朝代,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名稱:
1、燕都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滅商以後,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時為燕國都城而得名。戰國七雄中有燕國,據說是因臨近燕山而得國名,其國都稱為「燕都」。
2、幽州
遠古時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見於《尚書·舜典》:「燕曰幽州。」兩漢、魏、晉、唐代都曾設置過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帶。
3、京城
京城泛指國都,北京成為國都後,也多將其稱為京城。
4、南京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將原來的幽州升為幽都府,建號南京,又稱燕京,作為遼的陪都。當時遼的首都在上京。
5、大都
元代以金的離宮今北海公園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稱大都,俗稱元大都。
6、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滅掉元朝後,為了記載平定北方的功績,將元大都改稱北平。
7、北京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取得皇位後,將他做燕王時的封地北平府改為順天府,建北京城,並准備遷都城於此,這是正式命名為北京的開始,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8、京師
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遷都北京,改稱京師,直至清代。
9、京兆民國廢順天府,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范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改北京為北平。

(8)金隅集團名字的來歷擴展閱讀:
從1153年開始,北京經歷了金、元、明、清幾個朝代,歷時800多年,一直都處於國都的地位。因此,它又得到了各式各樣的別稱,如長安、春明、日下、京華、都門、帝州、帝台、王城、皇州辰垣、天都、玉京、神京等。所以,綜觀世界各國歷史悠久的城市,北京市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
北京的正名、別稱約有60個,可以說是世界上歷史名稱最多的城市。北京地處華北大平原西北端,50萬年以前,這里就有了原始人的活動。
當時的「北京人」為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但是沒有留下地名。北京在上古時期叫作幽陵;在夏代稱冀州;在周朝稱為薊;春秋戰國謂燕;秦署廣陽、漁陽;西漢設幽州;東漢為廣有、伐戊;北魏叫燕郡;隋改涿郡;唐改范陽郡;遼改為幽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開始稱北京;1421年改稱京師;清代稱北京;1928年又改北京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恢復北京的稱號。這些名稱僅是比較常見的名稱。除此之外,北京在歷史上還曾叫過宛平、燕山府、聖都、汗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