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格力電器2015半年報股權結構,董明珠持多少股
截止於2017年11月5日董明珠持有(000651)格力電器44,488,492股。
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股份,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源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1)格力股份管理層擴展閱讀:
鳳凰網財經梳理發現,自格力電器上市後,格力集團逐步「減持」持有格力電器股票。1998年和2000年,由於新進了股東,格力集團持股比例小幅縮水,一直到2005年,格力集團合計持有格力電器股權比例一直在50%以上,處於絕對控股地位。
2005年,證監會推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電器積極推進。2006年3月,格力電器啟動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持股比例首次降至低於50%。
根據格力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公司決定對管理層實施股權激勵,激勵股份總數量為713 萬股,激勵股份來源為珠海格力集團公司。激勵股份的每股出售價格為5.07 元(2005 年12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激勵股份價格遠低於當時格力股價。
格力集團從所持股份中劃出2639萬股股份,作為格力電器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的股票來源,如格力電器2005年度、2006年度和2007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分別達到承諾,則格力集團將以當年年底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作價,將股份出售給公司高管人員、中層幹部、業務骨幹及公司控股子公司高管人員。
2006 年7 月11 日,公司實施了每10 股轉增5 股,原股權分置改革方案中規定向公司管理層出售的股份數量由713 萬股相應調整為1069.5 萬股
其中,董明珠作為董事、總裁,獲得激勵250萬股,佔全部激勵計劃的23.38%,合計需要資金967.5萬元。激勵價格為3.87 元(2006 年12 月31 日公司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值)。
截止2006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份降至40.84%。歷史資料顯示,三次股權激勵分別從格力集團手中把1.62%、1.33%和1.28%的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管理層,合計轉讓了4.23%的股權。大股東格力集團對上市公司控制力逐步下降,而格力電器管理層逐漸擁有了一定的投票權。
股權激勵對象還包括格力經銷商,這一變動在2007年基本完成。2007年,格力集團向公司主要經銷商作為股東的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轉讓格力電器10%的股權,使之位列公司第二大股東,並成功引入經銷商聯盟成為公司戰略投資者等方式。
截止2007年底,格力集團持有格力電器股票驟降至22.58%,河北京海擔保投資有限公司一躍成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9.73%。
2009年7月股市走出金融危機,格力集團減持了上市公司股權,直到12月底,格力集團減持了約1.85%的上市公司股權。同樣在這一年,格力集團旗下格力地產也在大舉減持上市公司股權。
此外,格力電器在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先後兩次完成了增發,第一次增發了接近3000萬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約有3.6%的攤薄,對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的股權帶來了1%左右的股權攤薄。
2012年1月格力電器再次增發,增發股份近1.9億股,對上市公司總股權形成6.3%的攤薄,比第一次增發的影響更大。
截止2012年底,格力集團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9.45%減少到了18.22%,減幅為1.23個百分點,旗下格力地產在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從1.22%下降到了1.15%。
這使得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對上市公司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20%以下,在此次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時,格力集團及旗下格力地產只擁有了19.37%的投票權,歷史上首次低於20%。
2013至2018年三季度期間,格力電器持股比例一直穩定在18.22%,持股比例為格力地產逐漸退出了前十大股東名列,董明珠成為了十大股東之一。
梳理格力集團的「減持史」發現,自上市以來,格力集團一直在進行「減持」或轉讓,不過轉讓幅度最大的一次開始於2006的股權分置改革,格力集團將所持股份大幅轉讓激勵給經銷商和管理層。因為這次改革,格力電器還被媒體稱為「混合所有制改革先行者」。
此次,格力集團擬再次轉讓格力電器股權,甚至可能涉及公司控制權變動,背後根源可能還是國企改革。宋清輝對啟陽路4號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背景下,格力電器控制權變更原因或是出於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需要,這也是國企國資改革發展理念和方式的重大變革。
❷ 格力董事長秘書望靖東什麼時候入職格力的
近日,格力董事會秘書,也是被外界普遍看好將會成為“董小姐”接班人的望靖東先生突然辭職,引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激烈討論。據格力電器於2020年8月18日披露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上的公告顯示:“望靖東先生因個人原因申請辭去公司董事、副總裁、董事會秘書職務。辭職後,望靖東先生不再擔任公司任何職務”,而外界普遍猜測望靖東的這一離去是為了給後續高瓴資本的介入鋪路讓位。

望靖東先生的離任標志著格力電器即將注入新的血液,作為被國家寄予了厚望的民族企業,我們希望它能在資本的扶持、帶動下創造出更好的業績,邁向更宏偉的篇章。
❸ 為什麼格力沒有實控人,董明珠和張磊談了什麼
經過半個多月的拖延,格力的混合改革終於落地了。值得注意的是,受讓方沒有實際控制人,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後,格力電器將變更為沒有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沒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結構有利於股東之間的相互制衡,可以避免公司主要股東對公司影響過大,形成「一言堂」的局面。這種制度一直被視為有利於維持公司穩定的公司治理結構。

然而,從最終簽署的股權轉讓協議來看,由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管理層為自己贏得了很大的空間。
❹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國企嗎
格力電器是國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
待遇相對來說比其他公司好
學習機會肯定專比一般公司多很多啊屬
同類企業還是選格力!!!
補充:不想說什麼,大公司裡面的各位前輩的東西都夠你學的,小公司就那麼幾個人,機會能有多少?
❺ 格力管理層人事變動有什麼看點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 我們應該努力學習 使自己擁有和他人競爭的權利 還有一點是要全面的提高自己 鍛煉自己 ………… 然後就是滔滔不絕了
❻ 關於對 格力集團 所有權形式的分析
給你一點資料,沒空寫,很費工夫的
上周,國內最大的家用空調生產企業格力電器(000561.SZ)公告透露,其大股東格力集團將在今年年內再減持格力電器4.82%的股權。這意味著,今年年內,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直接及間接的控股比例將從目前的24.41%降到20%以下。
在格力電器業績逐年攀升的背景下,格力集團近年為何連續多次減持格力電器的股權呢?業內人士認為,格力集團此舉「一箭三雕」。
其一,可以緩解格力集團的資金壓力。格力集團旗下除了以格力電器為主的空調產業之外,還有房地產和商貿兩大產業。表面上有錢的格力集團實際上卻缺乏大量的現金。
於是,在格力電器「股改」完成、股權逐步「解禁」的情況下,格力集團這一兩年多次減持格力電器的股份。2007年,經過格力電器向核心經銷商定向增發10%股權,以及格力集團的連續減持,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的控股比例從年初的超過30%大幅降至22.58%(此外,格力集團還通過格力房產公司持有格力電器1.83%的股權,而這1.83%的股權也已「解禁」)。
其二,可以削弱大股東對格力電器的威脅。2004年左右,格力電器曾因「格力」商標問題與大股東格力集團產生摩擦,引發所謂的「父子之爭」,後來隨著格力集團將小家電、壓縮機業務轉讓給格力電器,朱江洪兼任格力集團董事長,以及今年上半年「格力」商標正式過戶給格力電器,而徹底終結了這場紛爭。而當格力集團對格力電器的控股比例一再降低,日後不管誰來執掌格力集團,它對格力電器的控制力將被大為削弱。
其三,可以為格力電器今後的產權改革創造更有利的條件。格力集團在「股改」時承諾,如果格力電器2005、2006、2007年的業績均達到一定標准,那麼它則向格力電器管理層出售總數達2139萬股的股份,目前2005、2006年的獎勵股份已經實施,朱江洪和格力電器副董事長、總經理董明珠持有格力電器的股份均已超過470萬股,身家均已過2億元。從格力電器2007年報看,2007年餘下的獎勵股份到位也應該沒有問題。以格力電器目前總股本83493萬股算,股權激勵實施到位後,管理層將持有格力電器約2.56%的股權。
格力電器近年在國內家用空調領域的「一哥」地位一直很穩固,不過它國有控股的企業性質私底下卻成為一些競爭對手攻擊的「弱點」:格力電器遲早要「改制」,這將給格力電器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如何平穩、順利解決好產權問題,也是格力電器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命題。
而由於格力電器的核心經銷商已持有格力電器約10%的股權,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不排除將來隨著格力集團的持股比例繼續減少,管理層的持股比例不斷增加,管理層可以聯手一向關系密切的核心經銷商,在適當的時候成為格力電器控股方的可能性。
❼ 格力元老黃輝辭職,他的辭職對於格力來說有什麼影響

作為一家成熟的企業,個人的離職長遠來看都應該對企業戰略造成影響。對於企業來說,只要董事長位置不發生改變,那麼企業的風格和大方向就不會有問題。這五年裡,企業在空調領域雖然一家獨大(並非完全獨大),但在其他家電領域企業明顯地跑輸了競爭對手。當然,嘗試也未曾停止。從手機到新能源汽車,她的破局之心顯然是非常急切。但從未來的眼光看,她對於行業的認知還是非常清晰的。過去的幾年裡,發展之所以沒有對手迅速,很大程度上我認為同股權的歸屬有分不開的關系。以往的歷史中,一直處於集團的控制之下,相比於一般民企,國企做決定顯然周期更長,考量更久。
投資方接手15%的股權,成為第一大股東。不僅沒有對管理層做出什麼調整,反倒給董事長以及管理層送來了一份大禮包,即不超過總股本4%的股份作為股權激勵(價值142億)。這也直接為她決策騰出了空間,讓其不再有更多的束縛。
綜合而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時候了,他的離職短期雖然對公司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顯然沒那麼大,重要的是,要做好未來產品的迭代,新產品的開發。如果說,未來依舊不能解決好其他產品的研發,其業務也只能越來越受限,和競爭對手的差距也只會越拉越大。所以,失去他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新的增長點。
❽ 集團公司的管理層與上市公司的管理層為什麼不能是同一班人比如說格力。。。
上市公司通常是一個大企業重組自己最優秀的產業進行上市,正常集團是整個企業的管理層,要管上市公司,但現在出現很多有實力的上市公司想要脫離集團的管理,比如說格力空調就是上市公司,但基本就不太服從集團管理了~~
❾ 美的的管理者有沒有格力的名氣大
當然是格力集團的副董事長、總經理董明珠,名氣比美的的高層管理者更大!
董明珠:
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
1990年--1994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安徽片區業務經理。
1994年--1995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經營部部長。
1996年--1997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銷售公司經理。
1997年--2001年,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36歲南下打工,15年間董明珠從最低層的業務員一直做到珠海格力電器有限公司總經理,還被美國《財富》雜志評為2004年全球商界女性50強。
因為董明珠的"難纏",競爭對手形容她"走過的路難長草"。
在1990年進入格力時,竟連營銷是何物都不知道。但董憑借堅毅和"難纏",連續 40天追討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成為營銷界茶餘飯後的經典故事,令當時的格力電器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那年她的銷售額竟達到1600萬元,打開了格力在安徽省的銷售局面。隨後,她被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縫的南京。隆冬季節,她神話般簽下了一張200萬元的空調單子。一年內,她的銷售額上躥至3650萬元。
正當南京市場蒸蒸日上之時,格力內部卻出現了一次嚴重危機,部分骨幹業務員突然"集體辭職"。董明珠經受住了誘惑,堅持留在格力,被全票推選為公司經營部部長,可謂受命於危難之時。1996年,空調業涼夏血戰。已升為銷售經理的董明珠寧可讓出市場也不降價,她帶領23名營銷業務員奮力迎戰國內一些廠家成百上千人的營銷隊伍。8月31日,她宣布拿出l億元利潤的2%按銷售額比例補貼給每個經銷商,促使該年格力銷售增長17% ,首次超過春蘭。
此一役,助她迅速登上格力副總經理之位。
自1994年底出任經營部部長以來,董明珠領導的格力電器從1995年至2005年,連續11年空調產銷量、銷售收入、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首位。在長期的市場實踐中,董明珠摸索出 一整套獨特的經營方式,銷售模式連年創新,被空調界同行及新聞媒體譽為「格力模式」,其獨創性的區域銷售公司模式還被經濟界、理論界譽為「二十一世紀經濟領域的全新革命」,並被評為「廣東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
十多年的迅猛發展,格力電器業績斐然:從一個當初年產不到2萬台的毫不知名的空調小廠,一躍成為今天擁有珠海、丹陽、重慶、巴西四大生產基地、員工人數25000多人、家用空調年產能力超過1500萬台、商用空調年產值達50億元的知名跨國企業;目前格力電器的凈資產達20多億元;1995年以來累計銷售空調4000多萬台(套),銷售收入近700億元,納稅超過35億元,連續11年產銷量、市場佔有率均居行業第一(據國家輕工業局、央視調查中心等統計資料)。 同時,格力電器在技術、營銷、服務和管理等創新領域碩果累累,深情演繹了一個中國企業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讓業界為之動容。
董明珠卓越的經營才能和管理水平,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並屢獲殊榮: 2003年1月,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2005年11月,再次榮登美國《財富》雜志評選的「全球50名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強人」榜;2006年3月,榮獲「2005年度中國女性創業經濟大獎」。 還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殊榮。
董明珠很簡單,簡單得只要跟她合作的經銷商,完全不用挖空心思去考慮雙方的利益博弈,因為她總是把你的利益和她的利益均衡考慮,任何一方的利益受損失,她都會拒絕合作;
董明珠很倔強,只要她認為是對的,沒有人可以說服她,即使成為眾矢之的,她也不會退讓半步;
董明珠堅守原則,為了原則,她可以和哥哥反目成仇,可以棄自己的職位不顧而和公司領導對抗,甚至不惜在媒體面前大談公司領導的得失;
董明珠很霸道,霸道得無論和誰談生意,都時刻把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為此,她不惜開除公司最大的經銷商,甚至和國美「叫板」;
董明珠很漂亮,漂亮的她從不穿職業裝,高貴典雅的形象使她在獲得「女強人」的稱號之外,還獲得了諸如「鏗鏘玫瑰」、「滿腦子絕招的美麗女人」、「營銷鳳凰」等榮譽稱號;
董明珠還有一顆母親的慈愛之心,工作上無論受到多大的困難和打擊,她都一如既往地表現出女強人的風范,可只要一談起兒子,她銳利的眼睛就會籠上一層母性的光輝;
董明珠身上的每一個特點,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散發出其獨特的魅力。
可是,董明珠的成功僅僅是因為她身上表現出的這些個性嗎?顯然不是,個性的背後,是她對人性的關懷,對社會的關注,還有她提出的「大工業精神」。
董明珠的成功,在於她對信仰的堅持,對夢想的追求,在於她那追求「立功」的人生目標。
一個擁有高尚信仰的女人,在浮躁的社會里,堅定不移地實踐著自己的信念,可敬、可佩,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經濟蕭條期--重讀松下幸之助
前幾天采訪某家電產業觀察家了解其對金融危機餘波中各家電廠商未來走勢的看法時,接觸到兩個看似陌生的詞彙。其一是「張黃陳費」,其二則是「明珠之助」。後經其一番解釋,不由莞爾。
該人士稱:所謂「張黃陳費」系由蘇寧、國美、永樂、順電中國四大家電連鎖張近東、黃光裕、陳曉、費國強等四位創始人的姓氏組合而來。而所謂「明珠之助」系指董明珠、松下幸之助兩位時代不同、性別不同、國別不同,但個性類似、觀點類似、追求類似的兩位實業家。
日前,董明珠女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表達出:「玩資本格力就完了」、「格力提倡的是一種工業精神,而非商業精神」、「工業精神是一種吃虧精神」、「不拿消費者當試驗品」、「 少說空話、多干實事,全心全意關注消費者需求,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用企業的力量推動社會發展,所有行為都必須對未來負責任的精神,簡單說就是『吃虧精神』」等類似的觀點。
語曰:「格物惟力,致利惟義」。簡單的理解便是從事生產必須有一股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的韌性和「傻勁」;而追求利潤則需要堅持一種「義利兼顧,舍利取義」的隱忍和大度。
2006年9月,董明珠女士曾經撰寫過一篇題為《企業的工業精神可以缺失嗎?――閱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