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製造業減稅獲益最大嗎
「稅率下調後,製造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普遍減稅,其中製造業減稅獲益最大。」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司長王道樹介紹,改革首月,製造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252萬戶,與稅率調整前相比,整體實現凈減稅141億元,減稅幅度8.77%,減稅金額佔到所有行業減稅總額的40.7%。

因此,在我國目前的稅制結構下,增值稅稅率下降減稅效應顯著,對扶持以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發展將發揮重要作用。」
B. 簡述減免稅對股票行情的影響
國家政策可以分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稅收、轉移支內付、政府消費等手段來容干預經濟,而經濟大環境的變動有必將影響股票市場。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國家加大預算,那麼國內需求可能增加,企業的利潤可能提高,這樣上市公司的股票有上漲的趨勢。股票開戶的朋友要想分析宏觀經濟就需要從國家的財政政策入手。

(2)製造業減稅利好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對符合條件的物流企業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不分自用和出租均可以享受本項減稅優惠政策。減稅幅度為所屬土地等級現行適用稅額標準的50%,即減半徵收。減稅政策執行從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為期3年。
享受此項減稅優惠政策的納稅人有限制:限於至少從事倉儲或運輸一種經營業務,為工農業生產、流通、進出口和居民生活提供倉儲、配送等第三方物流服務,實行獨立核算、獨立承擔民事責任,並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為物流、倉儲或運輸的專業物流企業。
C. 醫葯製造業哪個上市公司的稅負比較嚴重,減稅對其影響比較顯著
紫鑫葯業,海翔葯業
D. 結合材料分析大規模減稅降費是如何使製造業受益的
有了抓落實的保障措施和亮明減負的鮮明態度,包括半導體、軍工、自動化設備、光伏鋰電半導體等中高端設備企業將明顯受益於減稅政策措施。
E. 製造業增值稅減稅對公司有何影響
增值稅減稅1、事件: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5月1日起,製造業等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2、增值稅調整措施1)一是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6%這一檔的稅率保持不變;2)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准由年銷售額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3)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企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上訴三大措施將減輕企業稅負超過4000億元。盡管本次調整中增值稅名義稅率僅下降1個百分點,但由於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稅率下調1%的減稅規模也不小,預計全年可達2400億元。3、增值稅減稅影響增值稅主要是在物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增值部分進行征稅,過高的稅率不利於企業創新。這次增值稅減稅直接利好製造業企業,特別是高端製造與科技創新企業。增值稅稅率下降以及一次性退還未抵扣完的進行稅額,有助於降低製造業企業流轉環節稅負,提高企業利潤率和增加企業資本積累,為擴大生產規模和加大研發投入提供基礎。這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建設製造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4、二級市場影響1)從行業來看,增值稅稅率下調,建築、採掘、公用事業、計算機、電氣設備等行業明顯受益,其中凈利潤增厚幅度分別為1.34%、1.30%、1.00%、0.84%和0.80%。2)交通運輸行業:此次深化稅務改革措施中,交通運輸行業將增值稅率從11%降至10%;對行業本身,或直接降低交通運輸企業銷項稅額增厚利潤、或降低其他企業物流成本,終歸致使減稅約1100億元。對於交運行業不同子版塊,航空公路鐵路收入端受影響,或提振其凈利潤15%,3%及4%;物流企業成本端受影響,或增厚利潤12%。3)機械行業尤其高端設備製造業:此次降低製造業增值稅,除直接提升企業盈利之外,更重要的是顯示了國家對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視及扶持。在減稅降費的巨大政策紅利之下,機械行業經營和效益提升,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球競爭力有望增強。
F. 製造業減稅對哪些行業是利好
製造業,笨蛋
G. 2018年製造業減稅將成重點嗎
據報道,日前有專家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向縱深推進的今年,減稅降費無疑仍將是「降成本」中的重要一環。

希望減稅可以促進製造業的創新和發展!
H. 提問:製造業增值稅減稅對公司有何影響
增值稅減稅
1、事件:
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5月1日起,製造業等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
2、增值稅調整措施
1)一是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6%這一檔的稅率保持不變;
2)將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標准由年銷售額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
3)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企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上訴三大措施將減輕企業稅負超過4000億元。盡管本次調整中增值稅名義稅率僅下降1個百分點,但由於增值稅是我國第一大稅種,稅率下調1%的減稅規模也不小,預計全年可達2400億元。
3、增值稅減稅影響
增值稅主要是在物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增值部分進行征稅,過高的稅率不利於企業創新。這次增值稅減稅直接利好製造業企業,特別是高端製造與科技創新企業。增值稅稅率下降以及一次性退還未抵扣完的進行稅額,有助於降低製造業企業流轉環節稅負,提高企業利潤率和增加企業資本積累,為擴大生產規模和加大研發投入提供基礎。這有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建設製造強國,實現高質量發展。
4、二級市場影響
1)從行業來看,增值稅稅率下調,建築、採掘、公用事業、計算機、電氣設備等行業明顯受益,其中凈利潤增厚幅度分別為1.34%、1.30%、1.00%、0.84%和0.80%。
2)交通運輸行業:
此次深化稅務改革措施中,交通運輸行業將增值稅率從11%降至10%;對行業本身,或直接降低交通運輸企業銷項稅額增厚利潤、或降低其他企業物流成本,終歸致使減稅約1100億元。對於交運行業不同子版塊,航空公路鐵路收入端受影響,或提振其凈利潤15%,3%及4%;物流企業成本端受影響,或增厚利潤12%。
3)機械行業尤其高端設備製造業:
此次降低製造業增值稅,除直接提升企業盈利之外,更重要的是顯示了國家對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視及扶持。在減稅降費的巨大政策紅利之下,機械行業經營和效益提升,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全球競爭力有望增強。
I. 增值稅下調利好了哪些行業
在5月1日後,增值稅稅率將會進行調整。
1、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適用稅率從原來的17%調整為16%,原來11%調整為10%。
2、納稅人購進農產品扣除率,從原來的11%調整為10%。
3、納稅人購進用於生產銷售或委託加工16%稅率貨物的農產品,對應農產品的扣除率從原來的13%調整為12%。
4、原適用17%稅率且出口退稅率17%的出口貨物,出口退稅率調整至16%。原適用11%稅率且出口退稅率為11%的出口貨物、跨境應稅行為,出口退稅率調整為10%。
5、外貿企業2018年7月31日前出口的第四條所涉貨物、銷售的第四條所涉跨境應稅行為,購進時已按調整前稅率徵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前的出口退稅率:購進時已按調整後稅率徵收增值稅的,執行調整後的出口退稅率。
3月28日確定的高達4000億元減稅規模的稅改措施,除了對小微企業減免稅收的內容外,一次性退還先進製造業等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以及降低製造業等行業的稅率都直接利好了相關上市公司。其中僅降低稅率這一項,預計全年可以為相關行業減輕約2400億元的稅負。
其中成品油增值稅稅率由17%降低至16%。據此,國內汽油、柴油最高零售價格每噸分別降低75元和65元,自2018年4月30日24時起執行。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說,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要組織好成品油生產和調運,確保市場穩定供應,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
不過,無論是減稅金額較多的製造業,還是減稅金額較少的其他行業,增值稅只是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之一。近期貿易戰所導致的關稅徵收,以及對外開放的深化也都對上述行業的發展環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稅改對不同行業的作用效果也出現了差異。
J. 減稅降負對企業有哪些影響
減稅降負對企業的影響:
1、減稅降費有利於減輕企業負擔,提振企業信心;
2、有利於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稅制結構;
3、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走出經濟下行的困境;
4、有利於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此次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減稅降費,能夠為企業創造一個更好的發展環境,對於促進製造業、科技企業、小微企業等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10)製造業減稅利好上市公司擴展閱讀
營改增已成為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的「觸媒」。營改增後,建築業積極探索裝配式、工廠化模式,房地產業剝離施工、園林、物業等實行專業化、產業化,金融行業向資產管理、金融產品等現代金融服務延伸,餐飲業等服務業專業外包迅速發展、創新意願強烈。
營改增成為撬動財稅改革的典型杠桿。全面推進營改增優化了稅制結構,促進了專業化分工,培育壯大了新動能,於是引起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給予的專業認可:營改增使中國的增值稅制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中國經濟改革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2016年5月1日起,所有行業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均納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圍,中央和地方各分享50%。過渡方案確保地方既有財力不變,中央集中的收入增量通過均衡性轉移支付分配給地方,主要用於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
2016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的指導意見》,這是國務院第一次比較系統提出從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推進財稅體制改革的重要文件。這一改革將適度加強中央的財政事權,保障地方履行財政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與地方共同的財政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