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讓下屬感到在為自己工作
最有效的激勵是讓雇員感到是在為自己工作。
下屬持股制在美國出現以後,美國政府和國會很快就給予了大力支持,並為此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來加以鼓勵和推廣,促進了職工持股計劃的發展,使得一些資本家主動把企業轉換為下屬股份制企業。截至1987年底,全美已有9000多家企業的100多萬職工都持有本企業的股份,其中絕大部分企業的經濟效益都有了明顯的提高。
股份制是美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美國在發展股份企業時不墨守成規、因循守舊,而是富有創造性和進取性,下屬持股就是美國人對股份企業的再發明,下屬持股的股份企業的出現,具有深刻的背景。
下屬持股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一種就是企業的全體下屬買下本企業的全部股票,擁有企業全部股權,共同成為企業的所有者來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和利潤分配。
從它的基本特徵來看,它帶有典型的合作經濟之性質,因而有人將它稱為「資本主義集體所有制」。
路易斯·凱爾索受《共產黨宣言》的啟發,在本世紀初提出的「小額股票」、「大眾持股」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了「二元經濟學」理論,其基本思想是:人們可以通過付出勞動和付出資本兩個方面來獲得收人。
這是人的兩種基本權利。但是,原有的舊制度將資本的收入歸屬於少數人極不公平,因此必須改革舊制度。新制度要保障勞動力資源的廣泛利用和資本資源的廣泛佔有,從而創造公平的機會。
新制度的核心就是使那些沒錢購買生產性資產的勞動者通過持股達到擁有資本的目的。
具體做法是:首先,企業直接將股票交給下屬持股計劃委員會,委員會為每個職工建立賬戶,職工由此分得的紅利逐年償還股票價值,全部償還以後,股票就屬於職工個人了。其次,成立下屬持股計劃信託基金組織,該組織向銀行貸款購買企業股票,購買的股票由該組織保管,隨著貸款的償還,再按事先約定的比例逐步將股票轉入職工賬戶,貸款全部償清後,下屬則可以得到紅利。
20世紀50年代中期,凱爾索將其計劃付諸運作,首次成功地將一家股份企業72%的股權,在8年時間內完成了向職工的轉移。這一成功的舉措,贏得了美國各界廣泛的贊揚和支持。
1975年,美國的民意測驗專家哈特經過調查發現,美國人有66%贊成「下屬擁有企業大部分的股份」。
1978年,哈里斯的民意測驗也表明,美國的職員中有64%的人覺得如果讓「所有下屬平均分享企業的利潤」,那麼他們的勞動生產率會更高。
截止到1991年底止,美國的下屬持股企業已發展到1.5萬個,參與下屬持股工程的下屬達1200萬,佔美國勞動者的10%,下屬持股擁有的資產約為1000億美元。
下屬股份制之所在美國如此受寵,主要是下屬股份制依據的理論假設:當人們為自己勞動時,他們就會更好地工作;而下屬為自己勞動的關鍵是在法律和經濟兩重意義上擁有所在企業的財產。因此,企業財產關系內部化,全體下屬擁有企業的產權會產生更高的效率。
不可否認,美國官方在推進下屬股份制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下屬股份制出現以後,美國政府和國會很快就給予了大力支持,並為此制定了專門的法律來加以鼓勵和推廣。
其中,影響較大的有20世紀70年代中期通過的《雇員佔有企業股份財產計劃》、1974年國會通過的《就業退休收入保障法》、1975年的《減稅法》、1981年的《經濟恢復所得稅法》和1984年的《稅收改革法》等。
它們都是以法律的形式,提倡和鼓勵社會各界向下屬股份制企業的委託機構捐款,規定捐款收入全部免稅;同時還規定,銀行向下屬股份制企業貸款,其50%的利息收入免交所得稅;下屬股份制企業的股份在分紅時可免交企業稅等。自1991年以來,執政者也積極推行減免稅政策,支持下屬持股計劃的發展。
目前,美國已頒布25個聯邦法來鼓勵下屬持股,50個州中也有一半頒布了鼓勵職工持股的立法。美國人有1/5在玩股票,約1.3億人間接參與股市活動。
下屬持股制大大提高了美國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為股份制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世界經濟產生了強烈的震盪。
自信是美好、積極向上的品質。我們辦任何事情都需要自信,只要對自己的成功充滿信心,你就會贏得成功;心存疑惑,認為自己不能成功的人,一輩子將一事無成。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結束時只有幾萬人馬,但他們憑著崇高的信念,最終打敗了國民黨800萬軍隊,建立了新中國。羅納德·里根是一名演員,卻立志要當總統,從22歲至54歲,里根從電台播音員到好萊塢電影明星,整個青年到中年的歲月都是在文藝圈內度過,對於從政完全是陌生的,更沒有什麼經驗可談。這一現實幾乎成為里根涉足政壇的攔路虎。然而,機會終於來臨,共和黨內保守派及一些富豪們竭力慫恿他競選加州州長時,里根毅然決定離開大半輩子賴以為生的影視業,決心開拓人生的新領域。憑借他的知識、能力、經歷、膽識以及強烈的必勝信念,他如願以償當上了加州州長。以後,他又向總統寶座發起了沖擊,並最終當上美國第40屆總統。
這兩個例子說明了一個道理——堅定不移的自信是成功的基礎。自信不是空想,像阿里巴巴那樣喊「芝麻,芝麻,開門吧!」而後門開寶貝歸你,那是根本不現實的,有這種想法的人是把「自信」和「希望」等同起來了。
自信不僅對於立志成功者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企業的發展、事業的成敗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企業的領導者,一項重要的工作便是幫助下屬樹立自信心。有人說,成功的慾望是創造和擁有財富的源泉。人一旦擁有了這一慾望並經過自我暗示和潛意識的激發形成一種信心,這種信心便會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它能夠激發潛意識,釋放出無窮的熱情、精力和智慧,進而幫助其獲得巨大的財富與事業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自信」比喻為「一個人心理建築的工程師」。在現實生活中,自信一旦與思考結合就能通過激發潛意識來激勵人們表現出無限的智慧和力量。
告訴你的下屬,在每一個成功者的背後,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動著他們不斷向自己的目標邁進。所以,有人肯定地說: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跡!信心是事業之本!
其次是幫助下屬建立信心。這不靠威脅利誘,也不靠懲罰恐嚇,對下屬充滿依賴就可以成為激勵他自信的動力。你相信他們有實力能使企業振興,下屬也就相信了自己,將潛能發揮到極點。當然,信心不是建立在沙灘上的空中樓閣,信心的基礎是實力。企業領導者要分析本企業的優勢,如技術上的優勢、長期以來形成的信譽、國家的優惠政策、資金雄厚的優勢等等,反復對下屬進行宣傳教育,使他們看到企業的明天,知道企業振興的原因,而不是空說幾句大話。
有信心和沒信心大不一樣,即使對於瀕臨破產的企業也是如此。聽到過一位經過鍛煉恢復健康的癌症患者的話,他對一位患胰腺癌而對氣功鍛煉信心不足的患者說:「鍛煉就有1%的希望,不鍛煉就只有死路一條。」套用他這個意思:企業無論在多麼困難的情況下,領導都要讓下屬建立信心,沒有信心恐怕也是「死路一條」;有信心,就有振興的希望。下屬建立了信心,企業才有希望,才能發展。
2. 我有哈工大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原始股不知現在有什麼說法
公司好像沒了,股票可能也變成廢紙了。
2013年時工大集團對工大老師手中的股票進行了登記,可能給退股了,非工大老師一律不予理睬。
3. 哈特雷如何轉守為攻的
美國烏諾考爾公司的總裁弗萊德·哈特雷,無論從外表、生活方式到思維定勢乃至維護自身既得利益的能力,全都可以稱為美國石油大亨的典型。但此人決策遲鈍,動作遲緩,大權獨攬。1981年至1985年,石油公司在現代管理改革的浪潮沖擊下,從18家減為12家,哈特雷的公司雖僥幸漏網,但經營結果依然糟糕透頂,被人標購襲擊其實是在劫難逃。
1980年哈特雷與皮根斯在石油老闆的高爾夫球錦標賽時相遇。他向皮根斯誇耀自己的公司居美國的第14位,皮根斯答道:「你的預算是7億美元,用人2.2萬;我的公司預算是4億美元,用人600。你難道從未想過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從此哈特雷把皮根斯看成眼中釘、肉中刺,但他又不得不憂心忡忡、坐卧不安地提防皮根斯的襲擊。
1984年12月初,菲利浦老闆接到被襲擊的告急電話,哈特雷雖然鬆了一口氣,可還是不敢怠慢,當即回公司立即命令法律顧問辛德搜集情況。辛德自石油界出現標購之日起就建立了資料庫,儲存了所有當事人的資料,包括有關金融家、律師、證券事務所首腦的檔案,諸如財務方面的戰術、司法方面的舉措、既成的標購案例及其研究分析報告等,以便隨時可以提供查詢。
1985年2月4日皮根斯的「第13式表格」公布後,哈特雷迅速聘請站在靶子一邊的銀行做盟友,預約3家律師事務所當顧問,指定辛德每天兩次主持全國電話會議,讓各個角落的探聽者談情況作分析。他審定了幾套「毒丸計劃」,著手分期分批更換董事,規定了公司合並必須經絕大多數票通過的新章程,還預備了法庭較量、公關爭奪、拉股東委託儀等不同方案;個人利益使他的智力才能竟有超常發揮,他居然別出心裁地把反擊總部移到洛杉磯,將鯊魚調出遊刃有餘的華爾街,並且頗有見解地把公司轉到特拉華州注冊,准備下最終的救命符。
1985年2月底,哈特雷的公司股票有13.6%被黑馬騎士奪走,他雖然全力反擊但收效甚微。萬般無奈,他只能下令各路人馬加緊打探不久得來的消息:自己公司的開戶銀行太平洋安全銀行給了皮根斯5400萬美元的資金。哈特雷當即指責這是「一個大陰謀」,氣勢洶洶地與太平洋安全銀行總裁談判:「你是烏諾考爾公司的開戶銀行嗎?」
「是的,難道這有什麼問題嗎?」銀行總裁不解地問。
「你們是不是有責任資助工業企業的生產發展?」哈特雷再問。
「是的,我們有什麼做得不對的地方嗎?」銀行總裁又問。
「你們可以在表面上支持烏諾考爾公司,背地裡與攻擊它的鯊魚相互勾結,挑動股票商與企業家的殘殺嗎?」哈特雷指責道。
「當然不能,可是你具體指什麼呢?」銀行總裁反問道。
「你們是否貸款5400萬美元給皮根斯?」哈特雷追問。
「這是正常的商業貸款,我們銀行是面對各種客戶的。」銀行總裁答道。
「但是皮根斯用這筆錢標購我的公司,這能說是正常的嗎?」哈特雷緊追不放地說。
「客戶只要把貸款用於合法目的,銀行是不能幹涉的。」銀行總裁據理反駁。
「把貸款分發給一搏勝負的兩個拳擊手,肯定有挑撥意思在內!」哈特雷有意蠻纏。
「你如果認為這種做法不妥,我們可以不再向皮根斯先生貸款。」銀行總裁和解地說。
「但是已發放的貸款必須收回來。」哈特雷提出過分要求。
「那得按照合同辦。」銀行總裁公事公辦地說。
「那好,咱們法庭上見!」哈特雷說罷揚長而去。
為了把水攪渾,為了殺雞嚇猴,哈特雷根本不管理由是否站得住腳,毫不猶豫地在3月12日把自己的開戶銀行送上法庭的被告席。後來雖然指控不能成立,但卻在一段時間內攪亂了視聽,產生了殺一儆百的效用。哈特雷見此法有用,更想捆住皮根斯調集資金的手腳,精心策劃了全面向銀行界交涉的大動作。他撰寫措辭強硬的信給權威極大的美國中央銀行總裁,要求採取緊急措施結束「濫用信貸所激起威脅經濟秩序的標購狂潮」。他把這封信抄送給皮根斯所有開戶銀行的經理,抄送給國會議員。於是,強大的宣傳攻勢形成了顯著效果,而哈特雷就是要用它構造對皮根斯「待天以困之」的局面,使皮根斯產生動搖。
1985年4月7日,哈特雷在家中打開《紐約時報》,一眼看見皮根斯的總攻信號,他立即叫辛德用一切辦法向皮根斯公司所在的不同城市的法院提出控告,指控皮氏的「第13式表格」採用欺騙手法,違反反托拉斯法。這一手把皮根斯弄得手忙腳亂,在4月14日的同一天里,皮根斯被不同城市法院要求提出申訴理由。正當皮根斯窮於應付之際,哈特雷部署了股東爭奪戰。他從公司職工中挑出700人突擊訓練,教他們如何代表公司給股東打電話,上門拜訪時怎麼說,怎樣使股東們明白被皮根斯兼並後可能出現的不妙前景。一下子派出700人誘導勸說股東,這在美國標購史上可謂創舉。其間,哈特雷還與股東中的金融機構首腦談判,要他們作出「正確選擇」,並毫不客氣地威脅說:「如果你不投我抵抗兼並的贊成票,我就從你的機構里收回全部資金!」
圍困皮根斯的動作完畢之後,哈特雷即與皮根斯談判,視死如歸般地拉響了「債務炸彈」的導火索——「聽著,皮根斯,我永遠不會同意你的兼並,你敢動用一半資金發起攻擊,我就下令烏諾考爾公司舉債標購自己的股票,這雖然在法律上講不通,但我要向全國宣布『本人和公司及皮根斯將同歸於盡』!這種聞所未聞的舉動會使美國工業界、金融界震驚。我寧可讓自己不光彩的行為公布於世,叫特拉華州的高級法院左右為難。我知道你必然控告我,一審、二審法院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袒護我,可是我一旦失敗,你就將面對一個美國『企業自殺』的英雄!」皮根斯面對哈特雷的訛詐毫無辦法。5月13日股東大會召開,哈特雷穿著過時已久的西裝出場,他既提不出改善經營的方案,又駁不倒皮根斯的計劃,只是指責皮根斯的專用飛機比自己多、年薪比自己高,擺出一副潦倒的樣子。在股東大會結束之際,他指使穿著破衣服的辛德上場,放風說「特拉華州法院剛剛認定皮根斯勝訴」。皮根斯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以為兼並已經無法逆轉了。
散會之後,哈特雷立即對皮根斯「用人以誘之」,誠請皮根斯的朋友轉告皮根斯:「官司已經打敗,准備舉白旗投降,請來談判。」皮根斯來了,哈特雷有意順著皮根斯的意思談協議,只是在4億美元的差價上不作讓步,有意要求拖到第二天再談。臨別時,哈特雷向皮根斯表示祝賀,還說「謝謝你沒在股東大會上指責我狂妄自大」。第二天再談,哈特雷突然出爾反爾,食言而肥,拖到晚上,談判仍無成果,雙方約定兩天以後再談一次。哈特雷終於爭得了極其寶貴的兩天時間。
兩天內,哈特雷的銀行、法律、公關3套班子頻頻向特拉華州的州政府和高級法院的3名法官施加壓力,強調烏諾考爾公司是在本州合法注冊的,州政府有義務運用對企業有利的法律站在本州企業一邊;保住烏諾考爾公司,就能保住州政府的聲譽,也保證了本州的財政收入。第三天,哈特雷親自出馬與州政府和高級法院3名法官會談,一再威脅說:「全國500家重要公司的一半在本州注冊,給本州帶來了巨額的稅收。這場官司要是烏諾考爾公司獲勝,他們都會套用本州的法律保護自己。不過,你們若是判定我敗訴,我依然要迅速地引爆烏諾考爾公司的『債務炸彈』!那樣,200多家公司就會考慮到別處去注冊。」沉重的壓力使州政府和3名法官頂不住了,終於在5月17日作出了令其他各州嘲笑的「優惠判決」,哈特雷勝了,但受益的並不是公司,只是保住了他全部的個人利益。
哈特雷經營的烏諾考爾公司能夠逃脫被兼並的厄運,在一場幾乎沒有取勝可能的較量中,把劣勢轉為勝勢,主要得益於哈特雷的計謀運用得當。
4. 想問一下哈爾濱工大高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麼聯系
這是哈工大的一個騙子公司,張大成是頭頭,這傢伙把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名聲都敗壞了,把股民的錢都騙走了,哈工大辦得起公司就辦,辦不起公司就別坑人!
5. 石油大王到底是哈默還是哈特
哈默
他是一位萬能富豪,有點石成金之功,有海納百業之術。他更有遠見卓識:1921年,他同列寧做生意;1979年,他又同鄧小平搞貿易。阿曼德•哈默是美國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在西方,他是點石成金的萬能富豪,也是第一個與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合作的西方企業家。經過30年苦心經營,西方石油公司已成為美國第八大石油公司,第12名最大的工業企業。1986年,公司收入160億美元,業務遍及五大洲,在全球50多個國家設有子公司。
哈默於1898年5月21日誕生於美國紐約市。他的曾祖父弗拉基米爾是俄國人,曾在沙皇尼古拉一世時以造船而成為巨富。到哈默的祖父雅各布娶妻生子時,一場台風引起的海嘯把他的家財沖刷得盪然無存。1875年,雅各布帶著妻子和兒子朱利葉斯移居美國。20年後,在一次郊遊中,朱利葉斯與一個年輕的寡婦羅絲一見鍾情。他們婚後生下的第一個孩子就是阿曼德•哈默。1917年,哈默入讀哥倫比亞醫學院。
擔當重任
一天,父親找到哈默,告訴兒子一個壞消息:他傾其積蓄投資的制葯公司瀕臨破產;而且,他本人因身體不好,特別是還想繼續行醫,沒有精力顧及公司的管理,因此,他要求兒子去當公司的總經理,但不許他退學。
哈默勇敢地迎接了挑戰。為了不誤學業,哈默邀請一個家境貧困而學習優異的同學和他住在一起,免費供給對方食宿,條件是這位同學每天去上課,晚上把白天的筆記帶回給他,供他應付考試和寫論文。他重新制訂了公司的經營方針和推銷方法,組織了一支強有力的推銷員隊伍,並把公司名字也改為響亮的「聯合化學制葯公司」。原本岌岌可危的公司終於被哈默從破產的邊緣拯救過來,產品暢銷全國,公司開始躋身於制葯工業的大企業行列。
訪問蘇聯
這時,哈默做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去蘇聯訪問。十月革命後,哈默的父親作為俄羅斯後裔,且又是美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對蘇聯十分關注,並向被封鎖的蘇聯紅色政權提供過生活必需品。但由於一次醫療事故,1920年6月,哈默的父親受審入獄,年輕氣盛的哈默決心完成父親未遂的願望,到父親出生的國家,去幫助蘇聯戰勝正在那裡蔓延的飢荒和傷寒。
1921年初夏,哈默到達蘇聯。在看到蘇聯馬拉爾地區大量的白金、寶石、毛皮賣不出去,而糧食又嚴重短缺的時候,一個大膽的計劃在哈默頭腦中形成。他聯想到當時美國糧食大豐收,糧價下跌,便提議:以100萬美元的資金,在美國緊急收購小麥,海運到彼得格勒,卸下糧食後,再將價值100萬美元的毛皮和其他貨物運回美國。哈默的建議很快被蘇聯高層採納,列寧親自回電表示認可這筆交易,並請哈默速抵莫斯科。
到達莫斯科的第二天,哈默就受到了列寧的接見。為使年輕的蘇維埃得到休養生息,列寧格外重視哈默的提議。從此,他們之間結下了真摯而深厚的友誼。列寧鼓勵哈默投資辦廠,允許他開采西伯利亞地區的石棉礦,從而使他成為蘇聯第一個取得礦山開采權的外國人。
美蘇的易貨貿易由此開始。哈默組織了美國聯合公司,集中了30多家美國公司,他儼然成了蘇聯對美貿易的代理人。
哈默在蘇聯度過了將近10年,蘇聯成了這位美國青年從百萬富翁變為億萬富翁的發跡地。
但是,哈默一生中最活躍的時期卻是1931年從蘇聯回美國後開始的。哈默返美時,正值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但是,他卻認為賺錢的機會到了——他捕捉到一個准確的信息:羅斯福正在走向白宮總統的寶座,如果他一旦當選,那麼,1919年頒布的禁酒令將被廢除。這將意味著全國對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激增,酒桶的市場將會呈現空前的需求,而當時市場上卻沒有酒桶出售。哈默當機立斷,立即從蘇聯訂購了幾船優質木材,在紐約碼頭設立了一座臨時的桶板加工廠,並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酒桶廠——禁酒令廢除之日,也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從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滾下之時,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廠用高價搶購一空!
哈默乘勝追擊,進軍制酒業,開始經營威士忌酒生意。他接連購買了多家釀酒廠;採取大幅度削價和大做廣告等手段,很快就戰勝了所有的競爭對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一躍而成為全美一流名酒,年銷售量高達100萬箱。哈默有愛吃牛排的習慣——是這一習慣,把他引入了另一個領域,即養牛業,並大獲成功。
哈默闖入養牛業頗為偶然。有一次他埋怨市場上買不到優質牛排,他的一名僱工就建議去買頭牛殺了吃。牛買回來了,卻是一頭懷上小牛的母牛。哈默認為自己還不至於饞到殺懷孕母牛的地步,於是就交代人把牛放養在庄園里。正巧哈默的鄰居是一位養牛專家,專門培育安格斯良種牛,他不僅替哈默買回的那頭母牛順利接產,而且時隔不久,又讓這頭母牛與他的公牛交配,生下了具有安格斯種牛優良品質的小牛。有了這一事
哈默迅速籌建了一家繁殖種牛的大牧場,並花了10萬美元買下了20世紀最好的一頭公牛——「埃里克王子」。在隨後的3年裡,僅靠「埃里克王子」就繁殖了上千頭牛犢,其中包括6頭世界冠軍,為他賺了200萬美元。哈默也從此由養牛的門外漢變為種牛業公認的領袖人物。
凝造自己的帝國
1956年,哈默58歲。他在商戰中積累的財富,多得連他自己也數不清。他確實打算從商界隱退,安享晚年。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充滿誘惑力的石油業又把他吸引住了,他又一躍成為揚名世界的石油巨子。
當時,在加利福尼亞州有一家瀕臨破產的西方石油公司,其實際資產只有3.4萬美元,還有3個雇員和幾口快要報廢的油井,公司的股票每股只賣18美分。有人向哈默建議,投資這家石油公司。因為根據美國政府對石油業的傾斜政策,用於尚未出油的油井的資金無須報稅。對於想退休的哈默來說,他無意收購這家公司,還借給了西方石油公司5萬美元,讓他們再打兩口井。如能出油,利潤由雙方對半分成;如果不出油,哈默投入的這筆資金可作為虧損從應繳稅款中扣除。意想不到的是,兩口井都出油了。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漲到每股1美元,哈默也嘗到了甜頭,開始涉足石油業。不久,哈默成了這家公司的最大股東,1957年7月當選為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
哈默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冒著巨大的風險,開始建立起一個石油王國。他招兵買馬,聘請到最優秀的鑽井工程師和最出色的地質學家,1961年終於在加利福尼亞鑽探到兩個巨大的天然氣油田。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價格一路上漲到每股15元,公司的實力也足以與那些世界上較大的石油公司抗衡了。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為60億美元。到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成為全美第12大工業企業。有人向哈默討教致富的秘決:
「為什麼你從制葯到製造鉛筆,從釀酒到經營藝術品,從飼養奶牛到開採石油等都能經營?」「生意有其內在的聯系,一件連著一件,抓住機會,把握時機,努力奮斗,你就會取得成功。」哈默同時解釋,他的成功還在於:一個人要有特別敏銳的商業嗅覺,能把握商業良機,能在不熟悉的領域內抓住關鍵問題並善於處理。
哈默有3輛羅爾斯——羅伊斯高級轎車和一架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私人噴氣式飛機,擁有數艘豪華遊艇。在洛杉磯、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倫敦、莫斯科等地都有豪華的別墅和公寓。
他喜歡收藏藝術品,「這些藝術傑作使我們得以凈化,得以升華」。他的收藏品至少值1億美元。
他以舉辦珍藏品展覽來擴大外事活動,「在溝通西方與東方的藝術與文化交流方面,我可以自詡是當今最有影響的人了」。
1972年,74歲高齡的哈默與蘇聯做成了一項長達20年的200億美元的化肥生意,把美蘇貿易推向高峰。
1979年5月,81歲的哈默應鄧小平的邀請,成為第一個乘坐私人飛機訪問中國的美國企業家。此後,美方石油公司與我國政府簽訂了一系列經濟合作協議。其中,年產1533萬噸原煤的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是哈默與中國內地合作的最大項目,也是當時中國最大的中外合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