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長城有哪幾部分組成
修改與轉載: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
綿延萬里的長城它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 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以明長城為例,在萬里長城防線上分設了遼東、薊、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寧夏、固原、甘肅等九個軍事管轄 區來分段防守和修繕東起鴨綠江,西止嘉峪關,全長7000多千米的長城,稱作「九邊重 鎮」,每鎮設總兵官作為這一段長城的軍事長官,受兵部的指揮,負責所轄軍區內的防務 或奉命支援相鄰軍區的防務.明代長城沿線約有100萬人的兵力防守.總兵官平時駐守 在鎮城內,其餘各級官員分駐於衛所、營城、關城和城牆上的敵樓和墩堡之內.
編輯本段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2000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 富的經驗.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時就總結出了「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經驗.2000多年一直遵循這一原則,成為軍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據.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 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可稱得上是「巧奪 天工」的創造,在今甘肅玉門關、陽關和新疆境內還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這種長城的遺跡.
●長城的城牆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長城的城牆是這一防禦工程中的主體部分。它建於高山峻嶺或平原險阻之處,根據地形和防禦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處修築得十分高大堅固,而在高山險處則較為低矮狹窄,以節約人力和費用,甚至一些最為陡峻之處無法修築的地方便採取了「山險牆」和「劈山牆」的辦法,在居庸關、八達嶺和河北、山西、甘肅等地區的長城城牆,一般平均高約7、8米,底部厚約6、7米,牆頂寬約4、5米。在城牆頂上,內側設宇牆,高1米余,以防巡邏士兵跌落,外側一面設垛口牆,高2米左右,垛口牆的上部設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觀看敵情和射擊、滾放擂石之用。有的重要城牆頂上,還建有層層障牆,以抵抗萬一登上城牆的敵人。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任薊鎮總兵時,對長城的防禦工事作了重大的改進,在城牆頂上設置了敵樓或敵台,以住宿巡邏士兵和儲存武器糧襪,使長城的防禦功能極大的加強。
牆的結構內容是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而定的,總觀萬里長城的構築方法,有如下幾種類型:
1.版築夯土牆;2.土坯壘砌牆;3.青磚砌牆;4.石砌牆;5.磚石混合砌築;6.條石;7.泥土連接磚。
用磚砌、石砌、磚石混合砌的方法砌築城牆,在地勢坡度較小時,砌築的磚塊或條石與地勢平行,而當地勢坡度較大時,則用水平跌落的方法來砌築。
●關城
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 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 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長城沿線的關城有大有小,數量很多.就以 明長城的關城來說,大大小小有近千處之多,著名的如山海關、黃崖關、居庸關、紫荊關、 倒馬關、平型關、雁門關、偏關、嘉峪關以及漢代的陽關、玉門關等.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 帶有許多小關,如山海關附近就有十多處小關城,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 系統.有些重要的關城,本身就有幾重防線,如居庸關除本關外,尚有南口、北口、上關三 道關防.北口即八達嶺,是居庸關最重要的前哨防線.
●烽火台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白天燃煙,夜間舉火,是因為白天陽光很強,火光不易看見,煙霧相對矚目;而夜間煙霧不顯,火光在很遠處就能看見,這是很科學的方法。為了報告敵兵來犯的多少,還以燃煙、舉火數目的多少來加以區別。到了明朝還在燃煙、舉火數目的同時加放炮聲,以增強報警的效果,使軍情可迅速傳達千里之外。按明朝制度,舉一煙鳴一炮表示來敵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來敵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舉三煙鳴三炮。
按配置的位置和功能,烽燧可以分為四組:設在大漠深處的烽火台是發出警訊的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的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的系列烽火台與王朝中央聯系,還有一組烽火台與長城所在地附近的地方政府和駐軍聯系。
烽燧的建築早於長城,但自長城出現後,長城沿線的烽火台便與長城密切結為一體,成為長城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的就建在長城之上。烽燧在漢代稱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稱作烽台,並把「烽燧」一詞也引申為烽火台,明代則一般稱作煙墩或墩台(西北明代墩台,大的還有御敵之功能,小的則只有望而無點烽火之功能)。烽火台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離5里左右的。
烽燧的布局也十分重要,關鍵為要將其布置在高山險處或峰迴路轉的地方,而且必須臨近的三個烽燧都在彼此的視野范圍內,以便於隨時查看和傳遞消息。烽燧除了傳遞軍情之外,還為來往使節保護安全,提供食宿、供應馬匹糧秣等服務。有些地段的長城只設烽台、亭燧而不築牆。
●城堡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干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衛、所城之間相距約百餘里,衛城周長6—9里,千戶所城周長4—5里,磚砌城牆,外設馬面、角樓,城門建瓮城,有的城門外還築月城或正對瓮城門的翼城,以加強城門的控守。城內有衙署、營房、民居和寺廟。衛、所城與長城的距離或近或遠,視長城內位置適中、地勢平緩、便於屯墾的地方而建。
堡城或稱邊堡,間距10里左右,城周1—3里,磚包城垣,開1—2門,建瓮城門。城內有駐軍營房、校場、寺廟,邊堡同長城的間距一般不超過10里,遇警時可迅速登城。
㈡ 長城的結構是什麼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
1、
關隘:
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其中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頂寬4~5米,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高約
1米多的宇牆(或叫女牆)。
2、城牆:
城牆是聯系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平均高約7~8米,在山岡陡峭的地方,城牆比較低。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面上小下大成梯形。牆結主要有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磚砌牆等。其它構造設施有:①券門。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煙氣以傳遞軍情的建築
。
㈢ 長城主要結構是什麼
長城作為防禦工程,主要由關隘、城牆、烽火台3部分組成。
1、 關隘:
關隘一般由關口的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的還有羅城和護城河。其中城牆是長城的主要工程,內外檐牆多用巨磚、條石等包砌,內填黃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頂寬4~5米,還有上、下城牆的馬道和梯道。在城牆的外檐上築有供瞭望和射擊的垛口,在內檐牆上築有高約 1米多的宇牆(或叫女牆)。
2、城牆:
城牆是聯系雄關、隘口、敵台等的紐帶。平均高約7~8米,在山岡陡峭的地方,城牆比較低。牆基平均寬約6.5米,頂部寬5.8米,斷面上小下大成梯形。牆結主要有版築夯土牆、土坯壘砌牆、磚砌牆等。其它構造設施有:①券門。②垛口。③城台。
3、烽火台:
烽火台是利用烽火、煙氣以傳遞軍情的建築 。
㈣ 長城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齊長城是隨著不同的地形、山勢和地貌而修築的,主要有關、烽火台、團城和牆四部分組成,關全部建在山口要道上;烽火台則建在大關的山頂,用以傳遞敵情;團城是建在關兩側高山頂上的石圍牆塞,用以屯兵和觀察敵情。
●長城的建築分布是怎樣的?
城牆的位置一般是建在隨山升降的分水限南側的斜坡上。地勢一般是南低北高。因為南面低,來犯的敵人需要向上進攻,非常困難,起到防禦作用。北面高則可以居高臨下,易於防守。
牆底厚一般3米,但關處厚4米至8米。南半部分是外牆,平均高4米,關處牆最高8米,北半部分是站牆,厚1米,高1米左右,有便於瞭望、巡邏、隱蔽和作戰的優點。
在城牆的陰面,建有橫向的攔沙土水的小石牆,有的牆內壘著泄水溝,以防止城牆被雨水沖壞;牆的用料一般是就地取材,砂石山就用砂石,青石山就用青石。
上游鎮南欒宮村西的「道士帽」山處的220米城牆則是用沙土夯築而成,特殊地帶就以懸崖代牆,如三頂山、雞罩山上的牆就是如此。砌牆的方法也因料而異,土牆就用夯築法,石牆、關樓和城堡則用支墊干壘法,關門洞採用的是發暄技術。
其中,尤以干壘法和發碹技術最值得稱道,不怕雨雪沖刷,經得起風吹日曬,因而一直完好無損,齊長城保存最完整的的是萊蕪境內上游鎮娘娘廟錦陽關以西的662米,共有190個城垛,每個城垛上有一個瞭望口。
綜觀齊長城的建築結構設計,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點。為此,我們後來所見長城不是整齊的統一設計,而是多因山勢和河堤防而築,平地、河流、低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進出方便,能攻易守。
後來的城牆遺跡一般在山系頂峰險要處,這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築城牆,有的地方即使修築,規模也很小。而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處,長城內側地勢較外側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兩三米,而外城牆內只填以三四米寬的土少或碎石。
所以齊長城較多處地段為單城牆,即只有外牆,無內牆,即使有內牆也較低,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所長城中是僅見的,在歷代所建長城也是僅有的。
而平陰、長清地帶的長城西端,則即無山嶺屏障,又無河道為阻,而此處又是齊國南通曹、宋、滕、邾、魯、楚、周諸國,西通衛、晉、鄭的要沖地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故齊國不惜耗費巨工在此用土坯築成高厚的城牆,故史稱「巨防」。巨防西端設防門,築兩道城牆,為重要門戶,中間設關卡,戰時可以關閉。《史記·蘇秦列傳》中記載:「雖有長城巨防,惡足以為塞」即指此。至於戰國晚期,燕軍伐齊,由西北入境,長驅直入,攻佔齊城,當另有別因。
南部因有長城巨防,在春秋戰國長達500餘年的時間內未發生此類滅國之災,說明長城作為南界軍事防禦工事,確實起到了築城衛國的作用。
巍峨壯觀的齊長城如一條巨龍,穿越於崇山峻嶺之間、阡陌溝壑之上,與瀚浩壯闊的大海相襯托,氣勢磅礴、雄偉異常,有「少海連牆」之美譽。
㈤ 長城主要結構
長城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 、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
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
(5)長城股份構成擴展閱讀:
八達嶺是萬里長城之首。是明長城的精華,其地勢險要,構築雄偉,自古以來便是「拱衛陵京」的軍事戰略要地。距八達嶺西南10華里處,就是八達嶺長城防禦體系的西大門—即八達嶺的古長城風景區。
這里是崇山峻嶺、深溝險壑,長城城關項鏈,墩堡相望,由於保存原始,雖然殘缺、雄風猶在,那斷壁殘垣,在斗轉星移,晨昏更替之間,默默地講述著歷史的滄桑,古戰場的昨天……
八達嶺古長城是歷史的見證。它不僅見證了重大的歷史事件,也見證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浩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修建,據考證,在八達嶺古長城發現了兩處具有考古價值的遺址。一是當年修建長城的石料場,被劈開的巨岩清晰可見,尚未加工完畢的石料鑿痕歷歷。
另一處是當年燒磚的磚窯群,繚繞的煙霧似乎似乎永久拂弄不去,孔孔在目,如歷史的嘴巴,是在傾訴勞工們背井離鄉,終日苦役的哀愁,還是在謳歌萬里長城的偉大功績。
㈥ 長城組成及結構
中國的長城基本由三種結構材料修築而成:
1.石材砌築。當然有無膠結砌築-如齊魯長城;有膠泥砌築-如北京八達嶺長城;
2.青磚砌築。採用江浙地區或長城附近的粘土燒磚,再用石灰+草木灰+糯米漿製成的膠泥砌築。
3.素土夯實。在西部嘉峪關及臨近地區,用黃土+樹枝或蘆草,再夯實。
㈦ 長城由哪幾大部分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麼
長城主要由牆身、烽燧、城堡、關城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
1、 牆身
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2、烽燧
長城體系中設置有大量烽燧(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古代邊防報警有兩種信號,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放煙叫「烽」,夜間舉火叫「燧」,台台相連,傳遞訊息。
3、城堡
城堡按等級分為衛城、守御或干戶所城和堡城,按防禦體系和兵制要求配置在長城內側,間有設於牆外者。
4、關城
關城是萬里長城防線上最為集中的防禦據點。關城設置的位置至關重要,均是選擇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處,以收到以極少的兵力抵禦強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生動地說明了關城的重要性。
(7)長城股份構成擴展閱讀: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㈧ 長城由哪幾大部分構成
中國的長城基本由三種結構材料修築而成:
1.石材砌築。當然有無膠結砌築-如齊魯長城;有膠泥砌築-如北京八達嶺長城;
2.青磚砌築。採用江浙地區或長城附近的粘土燒磚,再用石灰+草木灰+糯米漿製成的膠泥砌築。
3.素土夯實。在西部嘉峪關及臨近地區,用黃土+樹枝或蘆草,再夯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