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建為什麼比中鐵好
中建的總體盈利能力更高,超過了中鐵的各個公司。
中國建築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專業化經營歷史最久、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建築房地產企業集團之一;
總公司系統自有職工12.15萬人,其中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為6.3萬人,占職工總數的51.85%,各類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為 2.71萬人,占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43%。
(1)天健集團還是中鐵好擴展閱讀:
中建總公司在高層與超高層建築設計與建造技術、高聳塔類設施建造技術、大型工業設施設計、建造與安裝技術、復雜深基坑與深基礎處理技術、高性能混凝土研究與生產技術、復雜空間鋼結構體系研究與安裝技術、新型建築設備研究與製造技術、
建築企業管理與生產應用信息技術、國際工程總承包以及工程項目管理等多個方面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這些優秀的成果、重要研究機構以及領先技術構成了中建總公司強大的核心技術優勢。
② 中建深裝天健集團哪個好
深圳天健集團,全名:深圳市天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系被深圳市政府列為做強做大的綜合性大型企業集團,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主導產業為市政工程、建築施工、...
③ 中鐵集團最好的公司是哪個啊
這個怎麼說呢
中鐵集團的公司太多了
公司好並不代表就最適合你的
好公司也分部門的
就跟你問
中國哪個醫院最好
這個也不好回答
有的
醫院某個科
是最厲害的
但綜合實力又不是第一
④ 中建和中鐵哪個發展好,薪資待遇好
這兩個企業都是很大的國企,無法肯定的回答你。比如說中鐵,有的項目待遇好,有的項目就一般,有的甚至很差。有的項目獎金超高,有的項目連基本工資都無法保障。
⑤ 中建和中鐵哪個發展好
中建和中鐵都是我國特別知名的國有企業,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建比中鐵好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1:盈利雖然都是國企,但國企與國企之間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這一點從盈利上就展示得非常清楚,例如中國煙草這樣的國企盈利金額非常可觀。中建和中鐵的盈利雖然沒有煙草局這樣高,但是相比之下中建的盈利更加可觀。實話說談錢是一件非常傷感情的事情,但是盈利就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只有吃飽飯才能想到其他的東西啊!中建有好幾個局,每個局的盈利情況不同,相對來說數值都是很好看的。盈利額好看的企業給人更好的印象,至少它不是行將就木,岌岌可危的企業。
沒有說中建和中鐵有絕對好壞關系,中建有比中鐵好的地方,也有比中鐵不好的地方。作為我國的支柱國企,我僅代表個人表示非常欣賞“基建狂魔”們,真是有了他們,現代化的進程才如此飛速,國家社會發展也才如此進步,應感到自豪。
⑥ 中交、中建、中鐵請業內人士對這三大國企進行比較,最好進行多方面比較!
單位 排序 工作環境 工資待遇 企業技術實力 管理水平 資本實力 市場壟斷性
中交
1 一般
非常好
強
較好
超強
超強
中建
2 一般
較好
強
好
強
一般
中鐵
3 一般
較差
很強
很好
一般
太差
以上對比是僅限於一般主營業務指標進行對比!
管理水平主要是內控成本管理方面說的,也就是跟工資高低相關。
關注一個企業的發展狀況,要充分了解該企業的市場壟斷屬性情況,雖然說中鐵做了很多鐵路工程,但是有三個問題:
1、中國中鐵與中國鐵建的競爭異常激烈,惡性競爭;
2、中交、中建、中水等均已進入鐵路建設領域;
3、中國中鐵的員工總數太多,29.9萬,是中交8萬人的4倍,加上中國鐵建22萬,總共將近52萬,但是兩家鐵路建設承包商的營業利潤還不如中交一家的,但是中交僅有8萬人,中交的盈利水平可見一斑。
⑦ 中建好還是中鐵好
這兩家公司都很強,只是工作側重點不一樣,就目前看來,中鐵的福利和待遇在國內同行內是最好的,而未來的時間里,國家又大力發展高鐵,是更是對中鐵有很大支持,業務量比較大,相對來說收入就很高了!
1、中鐵
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50年3月,總部位於北京,是一家集基建建設、勘察設計與咨詢服務、工程設備和零部件製造、房地產開發、鐵路和公路投資及運營、礦產資源開發、物資貿易等業務於一體的多功能、特大型企業集團。
兩家公司對比:
一、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排名第二的是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7377.14億元;第三名是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7301.23億元。雖然這兩家企業發展也不錯,不過和中國建築比起來,差距還是不小。
二、新簽合同額
2018年,中國建築實現新簽合同額26271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建築業務新簽合同額23285億元,地產業務實現合約銷售額2986億元。從這些指標可以看出,中國建築的市場開拓能力很強,其他強企也難以與之匹敵。
三、歸母凈利潤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無論是營業收入、新簽合同還是實現利潤都排在幾家企業的最前列,建築龍頭企業的地位很穩固。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比較穩健。
綜合實力穩居第二、第三的位置。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的利潤水平不錯,可惜企業發展放緩,利潤指標甚至出現了下滑,需要及時調整策略,嚴控經營風險。